進食過快
」吃飯「這壞習慣」恐增肥胖、糖尿病風險 醫:每餐至少進食15至20分鐘
現代人因生活節奏快速,進食時常常狼吞虎嚥。對此,家醫科醫師魏士航也提醒,長期進食過快其實會對身體帶來諸多危害,包括易造成胃脹氣、胃食道逆流、消化不良;提高肥胖風險;引發胰島素阻抗並導致第2型糖尿病。因此建議每餐至少花15至20分鐘進食,用餐時避免使用手機或電腦。魏士航昨(12日)晚在臉書粉專「魏士航醫師|航向健康減重新體質」發文表示,口水(唾液)不僅是幫助吞嚥的液體,它還在我們的消化和抗菌防護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沒有讓它好好發揮功能時,對健康也會有極大影響。魏士航表示,自己曾遇到1個個案,她是43歲急診護理師,長期受到胃食道逆流和腹脹的困擾,動不動就感覺腹部脹氣,隨身都攜帶制酸劑,一有不舒服就馬上服用,但她對這樣的頻繁用藥感到非常無奈,擔心這樣下去會引發慢性疾病,常常嘆氣說:「每次都得靠藥物,真的不知道該怎麼辦。」魏士航發現她的消化系統已經因長期進食過快而增加了許多的負擔,並且有代謝問題的早期徵兆,建議她也許可以從「放慢進食」開始,細嚼慢嚥慢慢吃,一頓飯至少要吃15至20分鐘,「在這樣微小習慣的調整下,她也開始逐漸甩開那些藥物了。」現代人因為工作忙碌,多數人用餐習慣都是囫圇吞棗,沒能夠好好在用餐時刻品嘗食物帶給我們的美味。魏士航對此也提醒,「雖然吃太快並不會直接引發糖尿病,但這樣的飲食習慣會讓我們更容易肥胖,進而提高糖尿病的風險。」魏士航補充,肥胖本身就是引發第2型糖尿病的主要原因之一,而進食速度過快的習慣,可能加速這個過程,對我們的代謝健康造成長期危害,「長期進食過快會影響胰島素的敏感性,尤其是在原本血糖控制不佳的人群中,更容易加速糖尿病的發展。」魏士航還列舉了吃太快對健康的危害:影響血糖調控:吃太快可能導致餐後血糖急速上升,增加胰島素負擔,久而久之可能引發胰島素阻抗,導致第2型糖尿病。肥胖風險提高:吃太快會讓我們不自覺地攝取過多熱量,這些多餘的熱量難以消耗,導致脂肪堆積,逐漸引發體重增加。消化系統負擔:快速進食使食物在口腔內沒有得到充分咀嚼,食物分子過大,進入胃部後不易消化,容易造成胃脹氣、消化不良等問題。飲食失控:吃飯吃太快通常會忽視食物的品質與均衡攝取,增加了不健康飲食習慣的風險。魏士航也示警,其實不要小看狼吞虎嚥這件事,若唾液(口水)中的澱粉沒有辦法幫助食物好好做澱粉消化,當這些不完全消化的澱粉進到胃時,就會加重胃的負擔,延長胃排空的時間,這時候很容易發生胃食道逆流、胃脹情形,沒有被良好消化的澱粉到了腸道,也會加重腸道負擔,讓細菌發酵,進而引發脹氣或排氣增多。千萬別忽略唾液的重要性,魏士航解釋,它是維護消化、抗菌和保護口腔健康的好幫手,要從生活面著手,靜靜生活、好好睡覺、「慢慢吃飯」,除了避免進食過快,培養細嚼慢嚥的習慣外,也可以設定用餐時間,每餐至少花15至20分鐘進食;用餐時避免使用手機或電腦,專心享受每一口食物;學會在感到7、8分飽時停下來,不要等到完全飽足才結束用餐。
吃飯太快不只易胖 醫警告背後風險:恐得糖尿病
現代人生活步調快速,工作忙碌因此很難好好吃飯。專家便呼籲,人體的胃大約要20分鐘才能提醒大腦有飽足感,假如吃得太快,就容易吃下遠比預期份量還多的食物,不僅容易引發肥胖、消化道問題外,還可能誘發糖尿病。謝安民醫師在臉書專頁分享「進食速度和用餐時間對身體的影響」,研究顯示進食速度和何時用餐,也會對健康有影響,吃太快可能導致腸胃道問題,以及肥胖和2型糖尿病的產生。如果改變用餐時間和進食速度,就可以預防、甚至改善相關情況。謝安民醫師指出,進食過快最大的壞處,就是往往會不知不覺吃過頭,常常攝取超量卡路里,容易肥胖。研究發現,由胃傳到腦部的飽足感,是避免攝入過量卡路里的關鍵。 然而,胃大約需要20分鐘才能提醒大腦有飽足感。 吃得太快,腦部可能還未收到足夠的飽足訊號,就已經吃下遠比預期分量多的食物。另外,吃得快不只容易過食,還會觸發導致胰島素拮抗的特定細胞因子(cytokines),例如白細胞素-1 beta(interlinkin 1-beta)和白細胞介素-6的分泌,這些發炎因子會促進胰島素阻抗,有助發胖,甚至導致第二型(成年發病型)糖尿病。除了容易變胖、胰島素拮抗和糖尿病外等問題,也會造成消化道的問題。很多人都知道,吃太快會引起肚子不舒服,如噎氣、腹漲、噁心、消化不良等,狼吞虎嚥除了短期肚子不適之外,更會有一些長期的問題產生。過多的食物在胃裡,會導致食物在胃中停留更長時間,從而延長胃黏膜暴露於胃酸的時間,就容易得胃炎,可以透過胃內視鏡看出。進食速度過快,不僅容易發胖,還可能誘發糖尿病。(示意圖/翻攝自photoAC)研究表明,在一天當中,用餐時間能與身體代謝的晝夜節律一致,對健康有益。一天的卡路里總攝取量,在時間(早、午、晚上)上是如何分配,也可能對飲食健康有影響。對一般人而言,每天份量最多的一餐是早餐或午餐有助減肥,而份量最多的是晚餐則反之;對糖尿病和肥胖症病人而言,2015年一項涉及18名肥胖症和第二型糖尿病成年人的隨機對照試驗發現,與吃低能量早餐和高能量晚餐相比,吃高能量早餐和低能量晚餐可以減少全天的血糖數值。現在流行的「時間限制性飲食」(Time restricted eating),也是一種間歇性禁食法,如果進食的8小時安排在早上,而非較晚(中午或下午),在降低超重或肥胖的參與者的空腹血糖濃度方面更有效。飲食對健康的影響很大,但謝安民醫師提醒,吃東西除了是生存及生理上所必需之外,也是食慾上的享受和心理上的滿足,吃不只要健康,更要快樂,只要把握幾個原則,健康的飲食並不困難:1、飲食的份量(卡路里而言),食物的品質(纖維質含量、良好脂肪,多複合碳水化合物、避免純糖等)、營養足夠而且均衡,當然重要。2、吃東西宜慢、充分咀嚼。3、一天吃進去的食物之分配應該盡量以早餐或午餐為主餐。飲食常是社交活動的一部份。豐盛的晚餐常常是不可避免。所以有時無法遵從理論上較好的分配。偶爾的犯規,我認為無大所謂。往往可以補償,如晚餐後走一段路,不要馬上入睡。知道晚餐會有應酬時,早午餐酌量限制。4、身體停止活動或睡覺前一、兩小時,最好少吃喝含糖,卡路里高的飲食,而且份量要控制。5、健康的飲食應該是長期目標,要盡力做到。經年累月的整體飲食習慣才是重要。偶爾違背,不用太緊張。
才剛中風急進食! 中年男「豬軟骨」驚險卡喉嚨
莊先生53歲,因吞嚥困難、疼痛、流口水等症狀,緊急至急診就醫,經頸部側面X光及喉內視鏡檢查,發現一大型異物堵塞於食道入口。透過胃鏡將異物取出,並給予消腫藥物,症狀得以緩解。6cm豬軟骨卡食道入口 曾中風者更需小心進食莊先生因早餐食用過快,到院時血壓已達220mmHg,心跳131下/分,疼痛指數6分,經北市聯醫和平婦幼院區耳鼻喉科醫師檢查後,立即將病人會診消化內科,醫師透過胃鏡取出一塊長達6x4公分大小的豬軟骨。治療後詢問病人過程得知,該病人一個月前中風,現又進食過快,才造成吞入大型軟骨,引起吞嚥困難。異物吞嚥深難處理 若不慎掉入氣管恐氣道阻塞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消化內科主治醫師李耿列表示,通常吃進雞骨頭、魚刺等細小尖銳食物,會隨吞嚥動作,越來越深,造成處理難度較重,而該病人吞入的雖然為軟骨,但若不慎掉入氣管,恐造成氣道阻塞及吸入性肺炎。遇到飲食或異物阻塞 千萬不可催吐或吞飯李耿列提醒,平時如遇到飲食或異物阻塞時,建議盡速尋求耳鼻喉科或消化內科醫師進行檢查,應避免繼續再進食,千萬不要透過吞飯、喝醋、催吐等方式,因為吞飯或喝醋可能將異物越推越深導致消化道破裂,而催吐則可能嗆咳導致吸入性肺炎。最近年節將近,聚餐飲酒多,提醒大家在飲食上還是需要細嚼慢嚥,如果吞嚥退化的老人或病人,則建議選擇軟質及較小的食物。
男吞嚥困難狂流口水!血壓飆高衝急診 醫驚見「6公分軟骨」卡食道
北部一名53歲的莊姓男子近日因吞嚥困難、疼痛、流口水等症狀,緊急至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急診就醫。經頸部側面X光及喉內視鏡檢查,醫師發現一大型異物堵塞於患者食道入口,立即透過胃鏡將異物取出,並給予消腫藥物,症狀得以緩解。院方指出,莊先生因早餐食用過快,到院時血壓已達220mmHg,心跳131下/分,疼痛指數6分,經北市聯醫和平婦幼院區耳鼻喉科醫師檢查後,立即將病人會診消化內科,醫師透過胃鏡取出一塊長達6x4公分大小的豬軟骨,病人豁然開心大笑且不斷讚賞感謝醫護人員說道「終於舒服多了,可以說話了。」男吞嚥困難狂流口水,醫驚見6公分軟骨卡食道。(圖/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提供)治療後詢問病人過程得知,該病人1個月前中風,現又進食過快,才造成吞入大型軟骨,引起吞嚥困難。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消化內科主治醫師李耿列表示,通常吃進雞骨頭、魚刺等細小尖銳食物,會隨吞嚥動作,越來越深,造成處理難度較重,而該病人吞入的雖然為軟骨,但若不慎掉入氣管,恐造成氣道阻塞及吸入性肺炎。李耿列提醒,平時如遇到飲食或異物阻塞時,建議盡速尋求耳鼻喉科或消化內科醫師進行檢查,應避免繼續再進食,千萬不要透過吞飯、喝醋、催吐等方式,因為吞飯或喝醋可能將異物越推越深導致消化道破裂,而催吐則可能嗆咳導致吸入性肺炎。最近年節將近,聚餐飲酒多,提醒大家在飲食上還是需要細嚼慢嚥,如果吞嚥退化的老人或病人,則建議選擇軟質及較小的食物。男吞嚥困難狂流口水,醫驚見6公分軟骨卡食道。(圖/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提供)
9成肥胖人口有「這4種」飲食惡習 碗公、湯匙都入列
現代肥胖人口越來越多。對此,營養師劉怡里就點出,有90%的肥胖者有4種不良的飲食習慣,包括用碗公、湯匙吃飯,以及太常吃方便性食物,和進食過快,因此若要保持身材,務必避免這4種惡習。劉怡里近日在臉書粉專《劉怡里 營養師》上傳影片分提醒,90%肥胖的人都有4種不良習慣,首先是「用碗公吃飯」,把所有食物倒進碗公當中,一大份量卻不知道自己在吃什麼,囫圇吞棗就將這些食物塞進肚子裡。再來則是「用湯匙吃飯」,若使用筷子夾菜吃飯就可以知道自己吃下肚的究竟是什麼,然而若用湯匙就像扒飯一樣,「扒扒扒,可能一下子熱量就過高了。」劉怡里續稱,第3種則是「吃方便性的食物」,這種習慣也容易發胖,包括燴飯、炒飯、咖哩飯等食物,恐越吃越胖。最後一項則是「吃太快」,若吃太快容易導致「其實已經吃飽,但食慾沒辦法降下來」的情況,就會容易發胖,因此建議一餐通常至少要吃20分鐘以上,才能讓自己有飽足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