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醫學
」 運動 林郁婷 健康 復健 受傷產後依賴塑身衣好不好?從穿戴時機到款式一次分享!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慈恩報導】對於許多女性而言,產後身體的變化可能感到不適或不自信,因此網路上不少人討論該不該穿塑身衣褲,有沒有用?安全嗎? 塑身衣褲經常被推崇為幫助產後女性重拾體態的「秘密武器」,現代醫學對此也有搭配建議讓媽咪更有安全成效。產後塑身挑選 優劣分析解答生產後,許多女性對於腹部微凸很困擾,擅長於產後調理的聯新國際醫院運動醫學科主任王凱平醫師指出,女性懷孕時會分泌「弛緩素」,使韌帶與關節變得鬆弛,隨著胎兒長大,骨盆撐寬,恥骨分離,且擠壓到內臟器官位移;接著產後「弛緩素」不再持續分泌,但關節變得脆弱而造成腰痠背痛,雖然大部分的腹直肌分離在產後半年自然恢復,但配合身體的需求正確穿戴塑身衣褲更能修復產後的肌肉拉長鬆弛、骨盆不穩等問題,有效穩定核心肌群,減輕腰部疼痛與壓力。王凱平醫師提到,針對不同生產方式,有不同的穿戴建議,如果是剖腹產,因下腹部有傷口,產後需要兩到三周時間復原,為避免復原期間活動拉扯,這時就需要束腹帶固定;而自然產如果有媽咪產後腹部下墜感,則可選擇性穿戴,減緩不適。 有媽咪認為產後立即穿上塑身衣褲,而且穿得越久越好、越緊越有效果,其實不然,塑身衣褲有一定的限度和規律,產後初期應避免長時間穿著,也要根據個人體型與理想身形調整,王凱平醫師建議產後一個月後開始穿戴,穿一個月左右,因為產後一個月分泌物與惡露大致排乾淨,能減少個人衛生不潔的問題。若想盡早穿戴,則於產後一週或十天後再開始。 穿戴時間點於白天六到八小時就好,夜間睡眠讓其好好休息放鬆。想要快速恢復體態而長時間穿戴,反而會因過度壓迫阻礙血液循環,甚至導致肌肉無法有效自主恢復而萎縮無力,削弱身體自然發展和穩定性。▲(圖:黛莉貝爾提供)選錯塑身款式 連手指頭都受傷那麼塑身款式如何挑選?有媽咪想要加重效果而穿上比身材小的尺寸,但長期緊繃會讓皮膚排油、排汗功能被阻塞,造成搔癢、溼疹、長痱子甚至異味,還會因為穿脫不易,扭傷手指頭。所以選擇合適的材質和設計非常重要,透氣性和舒適度是必要考慮的條件,挑選塑身衣褲應該要能提供適當的壓力支撐,而不應該感覺任何不適或疼痛。有些人穿束腹帶加骨盆帶想達到雙乘效果,其實建議選擇單件式的臀腿塑型款式,類似當今流行的單車褲剪裁,減少腹部太多包覆可能造成加重的悶熱感,一般要能支撐加強腰腹臀,真正做到抑制腹部鬆弛肌肉,導正髖骨,也能避免穿上又穿下、層層包覆的厚重感,另外應選擇高腰彈性包覆避免低腰摩擦傷口,舒適服貼不擠肉,更能避免胃部不適或胃逆流。由於女性多會有尿道感染問題,這時候能有透氣開洞的方式,才能避免悶熱或因為穿脫不便而變相憋尿的發炎狀況,儘量選用內層採涼感布材質,穿上胯部會更舒服透氣。
川普選舉瞎扯「男變女」 林郁婷:主辦單位不是吃素的!
美國總統當選人川普在選前又拿奧運拳擊的性別爭議造勢並攻擊對手賀錦麗,對此,巴黎奧運女子拳擊金牌林郁婷今(9)日出席在高雄舉辦的長庚運動醫學學術研討會,被問及此事,她高EQ回應「選舉嘛!」,並指奧運「主辦單位也不是吃素的」。川普即將重返白宮,他在巴黎奧運以及近期選舉期間,頻頻針對女子拳擊賽事的性別爭議做出評論,並影射台灣拳后林郁婷「男人變性成女人」。對此,林郁婷今日出席高雄長庚運動醫學學術研討會時回應,「這些議題不用再多說什麼,我們回國之後該做的準備都有,在比賽的時候,大家可以想,如果說你們都會有這樣的問題,那以為主辦單位是吃素的嗎?不會想到這些問題嗎?主辦單位都出來掛保證了,基本上我覺得不用再多說什麼」。川普上月接受美國職業摔角(WWE)退役選手「送葬者」(The Undertaker)採訪,討論「保護女子運動免受跨性別運動員的影響」,提到巴黎奧運女子拳擊性別爭議,「現在奧運有2個……2個人變性成為女人,他們倆都贏得了金牌,令人震驚」。另外,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川普在美選投票前的賓州雷丁造勢會上,又再度提起巴黎奧運爭議,並影射台灣金牌拳后林郁婷、阿爾及利亞拳后「男變女」,「你們看過那2個拳手嗎?他們原本是男人,變性成女人」。川普還稱,她們可以跟拳王泰森對打,若把泰森和賀錦麗放上擂台,一定很有趣。不過對於川普言論,林郁婷高EQ回應,認為一切僅是美國選舉時的炒作。
女子常搬文件!竟釀「爪狀手」 醫曝治療方式預防神經受損
陳小姐33歲,是一位上班族,工作上常常需要搬運沈重的文件和書籍。這一年多來陳小姐開始出現左手前臂痠麻和手指頭無力的症狀。經診所醫師診斷是頸椎問題,然而復健五個月後仍未改善,手掌甚至開始出現肌肉萎縮的現象。心急的家人帶陳小姐來到仁愛長庚合作聯盟醫院骨科部門診,詳細檢查後發現陳小姐左手肘的尺神經受到壓迫,相當嚴重,也已經出現手掌肌肉萎縮凹陷的「爪狀手」情形。手肘隧道症候群 嚴重會有不可逆神經損傷黃贊文部長說明,手肘隧道症候群是上肢常見的神經壓迫症狀,由於尺神經在手肘處的位置非常表淺,因此很容易受到傷害。手肘隧道受到直接的撞擊時容易造成急性尺神經發炎,若是長時間以手肘關節做倚靠的動作,或是工作常要提重物而需要長時間將肘關節維持在屈曲的位置時,則會導致慢性的尺神經壓迫而使神經受損。運動醫學中心徐振恆醫師指出,手肘隧道症候群大多數症狀集中在手部,常見包括無名指和小指的麻刺感,而嚴重的手肘隧道症候群則可能導致手部肌肉萎縮、無力,並使手指協調的動作變得困難。除了理學檢查以外,也會安排神經傳導檢查來進一步確認是否為手肘隧道症候群造成的尺神經病變。症狀輕微可採保守治療 嚴重則需進行尺神經減壓手術徐振恆醫師進一步說明,手肘隧道症候群症狀比較輕微的患者,如果尚未出現明顯感覺異常和肌肉萎縮無力,可以選擇保守治療,包括服用消炎止痛藥來改善局部發炎腫脹,睡覺時使用副木固定以免手肘過度彎曲等,都有機會自行緩解。當保守治療無效或已出現手無力、肌肉萎縮甚至有明顯的「爪狀手」時,尺神經的減壓手術治療則成為必要選項。發現手肘麻痛和無名指、小指無力 及早就醫與治療徐振恆醫師建議,現代社會的工作壓力大,在辛勤工作拼經濟的時候也要特別注意自己的身體健康狀況。若發生手肘麻痛無力和無名指、小指無力症狀時,應及早尋求專科醫師建議,進一步檢查與治療。
羽球台灣新國球!從小戴一枝獨秀到百花齊放 羽協改革當選手最大後盾
台北羽球公開賽近日圓滿落幕,上萬球迷見證羽球新生代正式接棒,男單選手林俊易奪金再創生涯高峰,男雙組合李哲輝/楊博軒也把冠軍留在台灣,而在選手優秀表現加持和中華羽協的大力推動下,近年羽球早已成為「新國球」,羽球人口正式突破300萬人,巔峰球員更從過去戴資穎的一枝獨秀,到如今頂尖選手輩出的百花齊放,羽協也成為選手最大後盾,陪著他們繼續發光發亮。「我接手的時候只有資穎,現在有越來越多的選手站到世界巔峰。」中華羽協理事長張國祚回憶,他2017年接手協會,當時羽球風氣尚不興盛,他第一年舉辦羽球公開賽時,免費送票都沒有人要,靠著選手優秀表現和協會的耕耘努力,才讓羽球變成「新國球」,如今羽球公開賽更是場場爆滿、一票難求。「我們現在有俊易、佳豪,小天跟子維的狀況也都維持得很好,男雙齊麟和邱相傑在韓國公開賽也打到第三,還有『台灣第一男雙』李哲輝跟楊博軒,這些都是接棒奧運榮光的選手。」談到球員現況,張國祚眼睛閃閃發亮、如數家珍,對每個選手的賽程和表現都一清二楚,這些球員不只是他的驕傲,更是讓台灣被世界看到的最堅強底氣。而台灣羽球新世代的確是人才輩出,24歲林俊易憑藉台北公開賽的冠軍進帳7000積分,世界排名攀升至13,創下生涯最佳;世界排名第10的李哲輝/楊博軒本季在德國公開賽、台北公開賽封王;「中租一哥」李佳豪9月則首次闖進超級500系列韓國公開賽決賽,為台灣抱回銀牌;蘇力揚和戚又仁也憑努力再創佳績,選手付出汗水與淚水站上世界之巔,羽協則成為他們的最強後盾。台北公開賽男單冠軍林俊易憑著這枚金牌進帳7000積分,世界排名攀升至13,創下生涯最佳(圖/中華羽協提供)。台北羽球公開賽冠軍賽上演「台灣內戰」,世界排名第10的李哲輝/楊博軒打敗江建葦/吳軒毅,也向國際證明台灣男雙的堅強實力(圖/中華羽協提供)。早在2018年,張國祚就喊出2020為職業羽球元年的目標,他深知羽球發展要往下扎根,因而投入許多資源到國高中和小學,更舉辦U15、U17、U19青少年國手選拔培訓,把這些未來之星送到國際比賽,成果也十分斐然,今年8月甫落幕的亞洲U17暨U15青少年羽球錦標賽,中華隊榮獲2金2銀4銅的佳績,也證明張國祚努力的方向並沒有錯。中華羽協近年積極推動向下紮根,我國小將成績斐然,在8月的亞洲U17暨U15青少年羽球錦標賽榮獲2金2銀4銅的佳績(圖/中華羽協提供)。中華羽協理事長張國祚(左三)恭賀我國小將贏得佳績,致贈激勵金外,更期許他們能繼續走向世界巔峰(圖/中華羽協提供)。「選手成績好,協會就開始思考要怎麼幫他們。」張國祚說,眼見小將們嶄露頭角,協會就得為他們想得更多,首先是向體育署爭取,配合黃金計畫讓選手擁有更多資源,包括陪練教練、專門護理和物理治療師,以及運動科學和運動醫學的加入,讓選手們能有效率地訓練,運動疲勞後也能盡快恢復狀況。「羽球一哥」周天成為台灣贏下無數榮譽,更有望在4年後的洛杉磯接下奧運榮光(圖/中華羽協提供)。「好的選手一定要有好的教練,人才培訓也是協會一直在做的。」張國祚提到,除了對選手的全方面照顧,協會也同時推動教練與裁判培育,支持本地裁判去爭取更高的國際等級,也補助裁判到國外受訓,以完整計畫培育教練,讓台灣羽球實力能在扎實基礎中往上提升。在賽場與訓練場外,張國祚也希望國人能當最堅實的支柱,他想方設法讓各行各業都能體會到羽球的魅力,與10個副理事長推動羽球不遺餘力,贊助雙北、雲林和多處警局專業地墊與設備,更和多個企業合辦比賽,如今幾乎每周都有賽事,羽球人口更正式突破300萬人,羽球滲透到國人生活中,也讓選手們有更好的保障與競爭力。中華羽協推動羽球不遺餘力,致贈「羽球場地墊」至雲林縣警察局,讓更多人領略羽球魅力(圖/中華羽協提供)。張國祚說,為了讓球員被世界看見,羽協用心的舉辦每場比賽,高雄大師賽和台北公開賽往往吸引數十國好手雲集,宣傳影片的觀看人數更是達到百萬人以上,而台灣選手精彩表現被轉播到193個國家,每一場比賽都能成為國人最大的驕傲。「我們要做的,就是讓球員可以盡量發光發熱。」張國祚提到,協會的中心宗旨是「服務」,為了羽球鴻圖與愛羽球的人服務,更也成為選手最大後盾,陪著他們站到世紀的巔峰,也號召更多國人一起為他們的努力喝采。
台大名醫強吻熊抱女助理入獄變緩刑 1關鍵法官相信他不會再犯
台大醫院骨科部主任王至弘是業界名醫,但2021年爆出他在辦公室強吻並熊抱一名藥廠女助理,受害人事後馬上傳訊息告訴主管和同事,對台大提出性騷擾申訴外也向檢方提出告訴。王至弘辯稱只是為了打氣加油才「愛的抱抱」,但他一審遭判刑8個月,王至弘上訴後,高院今(11)日改判他緩刑3年,1個關鍵讓法官相信他不會再犯。判決書提到,王至弘在2021年10月某天晚上,將某藥廠派駐在台大醫院的女研究助理叫到辦公室裡,談話結束後突然趁女助理不注意,強行環抱她,又將女助理口罩拉下強吻,過程中還伸手撫摸女助理的背和臀部,過程約30秒。女助理當下嚇到不知所措,王至弘還表示可以送她回家,但她馬上拒絕。女助理返回她的辦公室,馬上傳訊息告訴主管和同事,自己遭到王至弘熊抱和強吻,所幸她有即時醒過神,推開王至弘並說不可以這樣,兩人分開後讓她氣得向其他人表示,「超想罵髒話的啊」;事後受害女助理對台大提出性騷擾申訴,並向檢方提出告訴,王至弘也遭提起公訴。今年1月一審結果,法院根據諸多客觀事實,認定王至弘強制猥褻犯行明確,判處有期徒刑8個月,案件可上訴;今日二審高等法院審理後,法官認為一審判定無違誤,但王至弘沒有前科,又長期擔任台大醫師和台大醫學院專任教授,「歷年門診及手術總人數很多」相信王至弘不會再犯,被害人的損害也能透過民事訴訟請求賠償,故給予緩刑。全案仍可上訴。據悉,在民事部分,受害女助理請求賠償100萬8915元,最後北院民事庭判王至弘須賠償50萬8915元,50萬元為慰撫金,8915元是就診費用。王至弘自1993年進入台大醫院骨科部擔任主治醫師,很快成為台大醫學院骨科專任教授,他個人專精於微創全平衡人工膝關節置換術、微創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前後十字韌帶重建術、半月軟骨修補術、肩旋轉肌破裂修補術等,有不少職業球員都是找他開刀治療,在運動醫學界頗負盛名。◎尊重身體自主權,請撥打113、110。◎若自身或旁人遭受身體精神虐待、性騷擾、性侵害,請打110報案再打113找社工。
上班遇車禍後寸步難行! 「運動醫學中心」復健助順利擺脫拐杖
29歲的李小姐二個月前在上班途中發生車禍,造成膝部副韌帶受傷、十字韌帶鬆脫、半月板撕裂傷等傷害,使她必需以手杖輔助行走,後續在中醫復健科的轉介,以及骨科治療建議下,到「運動醫學中心」做復能診療,目前的她已擺脫手杖回復正常生活。運動醫學中心 非僅治療運動傷害光田綜合醫院物理治療師賴冠帆表示,不少人聽到「運動醫學中心」,都直覺以為是看運動傷害,但除了看與運動相關的傷,更著重提升患者的骨骼肌肉功能,讓患者在受傷後,盡快回到正常生活,甚至能開始運動,才是運醫中心的最主要目的。術後復能問題 需藉由各種運動提升肌耐力賴冠帆進一步提到,過去針對骨科、神經外科等外科的手術患者,常面臨術後復能的問題,像不少患者在接受膝關節手術後,雖然手術成功,但肌力卻因之前膝關節不適,而嚴重喪失,此時就要藉由各種運動,來提升患者的肌耐力,進一步保護患者的膝關節,讓他們能正常地行走坐臥,重拾日常生活。「以人為本」整合治療 讓運動成為治療一部分光田運動醫學中心主任陳彥志認為,運動醫學中心的宗旨,在於以人為本的整合治療,讓「運動」成為治療的一部分,讓病人能夠主動參與。期待能藉由運動醫學中心的成立,能更進一步提升民眾的骨骼肌肉健康。
運動、老化膝軟骨損傷嚴重! 「一次性自體軟骨修復術」有效增強膝力
熱愛自行車的黃先生10年前右膝疼痛,經檢查確認右膝軟骨損傷,擔憂之後無法再盡興運動;前排球國手陳小姐3年前在教練職上教學不慎、未妥善熱身示範動作傷膝,就醫發現雙膝軟骨幾乎磨光,以為她得離開最愛的球場;七旬羅阿公退休喜迎農務生活,無奈膝蓋受損不給力,雙腳不平衡影響脊椎,一動就全身不舒服,常常要臥床休息很痛苦。3人先後接受「一次性手術自體軟骨修復技術」成功治療,現在黃先生騎自行車里程數累計逾10萬公里;陳小姐不僅繼續勝任教練職,更能重回球場當選手;阿公則笑說,現在能種菜也能跟老婆去運動,退休生活多采多姿。意外受傷及過度運動 導致關節問題年輕化臺中榮總骨科部運動醫學科主任陳超平醫師表示,近年運動風氣正盛行,關節問題也隨之增多且有年輕化趨勢。年輕患者多數為意外受傷及過度運動導致膝蓋痠軟疼痛、活動角度受限而就醫,透過核磁共振檢查可發現軟骨缺損,如未進一步治療,將可能發展成退化性關節,最終只能選擇置換人工關節。一次性手術自體軟骨修復技術 耐用度高陳超平主任指出,「一次性手術自體軟骨修復技術」是利用患者自身的健康軟骨。手術時,醫生從膝蓋非負重部位取出約2-5公克的健康軟骨,經切碎、酵素特殊處理分解可釋放大量軟骨細胞,再將其裝填到受損處,促使再生類玻璃軟骨,耐用度高。陳超平解釋,此手術修復技術可透過關節鏡操作,傷口僅2公分。這項技術不僅適用於膝蓋,還可應用於肩膀、手肘、足踝等部位的軟骨損傷,但非每名患者都適合,必須透過專業醫師臨床檢查判斷,此外,術後必須配合6個月至1年以上的復健才能達到最佳效果。通過SNQ國家品質標章認證 具安全性與有效性「一次性手術自體軟骨修復技術」在2021年取得衛福部(TFDA)認證,臺中榮總運動醫學團隊2023年通過SNQ國家品質標章認證,彰顯其安全性與有效性。截至7月底,臺中榮總已完成逾100例手術,年齡跨度從11歲至73歲,膝蓋損傷患者只需一次手術,術後1年,發現軟骨缺損部分完全再生達97%。
專家曝「超慢跑」7大好處! 不過「4族群不適合」多加留意
近年來非常流行「超慢跑」,你跟上了嗎?超慢跑是一種低強度、步伐小、速度非常慢的跑步運動。在這種運動中,你可以保持微笑、輕鬆聊天,甚至唱歌,所以也被稱為「微笑慢跑」,是能夠輕鬆上手的健康活動,但到底該怎麼跑,你知道嗎?此外,超慢跑真的有這麼好嗎?來聽聽專家怎麼說。超慢跑的好處台灣健身運動醫學推廣協會理事長陳俊忠教授表示,超慢跑是一種受歡迎的有氧運動,特點在於高效能、低強度,適合各種年齡層,甚至連膝蓋不好的人也可以進行。以下是超慢跑的好處:有氧運動提升全身健康:強化心肺功能與呼吸、改善血糖問題、保持肌肉量、促進循環和代謝。鍛練全身各部位肌肉:特別訓練慢肌纖維,能有效提高身體的耐力和健康狀況。輕鬆減肥燃脂:超慢跑雖然速度慢,但能有效消耗能量,能量消耗比走路多了2.5倍,達到燃燒脂肪的效果,但不容易疲勞或造成運動傷害。不傷膝蓋:超慢跑步幅小、動作輕,避免了足底筋膜炎等問題,不會對膝蓋造成過度壓力,適合各年齡層。穩定血糖:特別適合飯後20分鐘的運動,有助於穩定血糖。改善肝功能:適度運動有助於改善肝臟血液循環。不用出門、不用器材、不受時間與地點限制:隨時隨地都可以運動,最適合長輩或時間有限制的人。你可以在室內(不管是在家還是辦公室)原地跑,也可以到室外跑,甚至邊跑步邊聊天,增進情感交流。不需要特別的裝備,入門門檻低,只要一雙運動鞋與計時器,就可開始超慢跑。超慢跑的建議速度超慢跑的速度比一般的慢跑還要慢,陳俊忠指出,建議的速度是每小時4~6公里,相當於用10~15分鐘跑完1公里,或是每分鐘踏180步的頻率,比健走的速度稍快一些,可以保持自然呼吸,是輕鬆而有效的運動方式。超慢跑一次要跑多久?依據美國心臟醫學會建議,超慢跑的運動效果最好的時間是30~50分鐘,但因人而異,可以根據個人狀況調整:初學者:建議每天跑10~15分鐘,然後逐漸增加運動時間。有運動習慣者:每次跑30分鐘,甚至可以增加到60分鐘,目標是每週至少達到180分鐘的運動時間。想要瘦身:建議每天至少超慢跑30分鐘,隨著功力增加,時速可以逐漸加快到7公里。超慢跑講求持續度,記得先從輕鬆的節奏開始,逐漸增加距離和時間,循序漸進、持之以恆,隨著體力的增加,慢慢提高運動強度,以獲得更好的健康益處。正確的跑姿與訣竅陳俊忠強調,超慢跑的正確跑姿是成功的關鍵,以下是正確姿勢建議與訣竅:保持背部挺直:避免含胸駝背。稍微抬起下巴:眼睛看著水平前方,保持自然呼吸。手臂自然擺動:雙手手臂稍微彎曲,大約維持在髂骨上方,隨身體自然擺動。前腳掌先著地,腳跟再落地:重心放在前腳掌,而不是後跟,有助於減輕對關節及膝蓋的壓力。不可以只讓前足著地,變成墊腳跑,因為這樣會造成腳踝和小腿緊繃、痠痛,甚至產生足底筋膜炎的狀況。避免用力踏地:超慢跑的目的是讓心率處於最大心率的60%左右,有燃燒脂肪的效果,同時不會超出心臟的負荷。保持膝蓋微彎:如注音符號ㄍ字型,有助於增加膝蓋的緩衝力、減輕膝蓋負擔。步伐要小,步頻要快:保持每分鐘180步的節奏,可以搭配節拍器的韻律感,使用手機下載節拍器App,調整為180 bpm,選擇2拍,跟著節拍器跑,就很容易掌握節奏。記住「不痠、不痛、不硬(肌肉不會僵硬)、不喘」的原則,超慢跑時保持自然呼吸、微笑的步調,避免過快的速度造成肌肉疲勞和不適感。超慢跑的注意事項超慢跑對關節相對較安全,因為它是一種低強度的運動,以下是一些關於超慢跑對關節的注意事項:低衝擊性:超慢跑的步伐較小,不像高速跑步或激烈運動,會對關節造成過大的衝擊。肌肉支持:超慢跑有助於增強肌肉,特別是腿部和核心肌肉,這有助於支持關節。適度運動:保持適度的運動量,不要過度,以免對關節造成壓力。選擇適合的地面:選擇較軟的地面,例如草地或跑步機,在室內也可以舖瑜伽墊原地超慢跑,以減少對關節的壓力。適當的鞋子:穿著適合的運動鞋,提供足夠的緩衝和支持。哪些人適合超慢跑?根據美國運動醫學會的指引,超慢跑適合以下人群:運動能力低下的民眾:即使是肥胖族群,也可將超慢跑作為初階有氧運動。久坐少動的民眾:超慢跑是初階入門的有氧運動,相對簡單且方便,降低了開始運動的阻力。高齡族群:超慢跑不特別追求速度,負擔較小,適合長輩輕鬆上手。超慢跑不需要任何器材輔助,適合運動初學者、沒有太多時間運動的人,或是患有三高和退化性關節炎的族群。哪些人不適合超慢跑?雖然超慢跑適合各個年齡層,但有些人不適合進行這種運動,不適合超慢跑的族群包括:嚴重關節問題的人:如果你有嚴重的膝關節或踝關節等問題,超慢跑可能不適合你。心血管疾病患者:如果你有心臟病、高血壓或其他心血管問題,應該在專業醫師的指導下進行運動。代謝性疾病患者:例如糖尿病患者,需要謹慎選擇運動方式,以避免低血糖。過度肥胖者:體重過重會增加關節負擔,需謹慎選擇運動方式。超慢跑真的有這麼好嗎?超慢跑讓許多人趨之若鶩,不過陳俊忠提醒,超慢跑也有其缺點,包括:強度太低,不適合一般人:從來沒有運動的人,能以超慢跑開始養成運動習慣,這是很好的,不過它應該只是一個開始,而不是一個終點或目標,因為它的運動強度太低了,如果沒有重大疾病或是身體特別虛弱,花費時間透過超慢跑增加活動量,對身體的益處沒有想像中來得大。比較單調無趣:雖然超慢跑不受地點限制,反覆原地慢跑就能進行,這是它的優點,但也是缺點,如果沒有配合看電視或聽音樂,容易覺得枯躁乏味,不容易養成持續運動的習慣,最後甚至因為覺得無聊而放棄了。建議根據個人喜好來嘗試多元運動,有助於養成運動習慣,像是騎車、游泳、瑜伽、太極拳或氣功,或是登山健行等。專家的建議陳俊忠認為,只要是能夠持之以恆的運動,對於身體健康都有好處,不一定要跟隨流行,每天只侷限於超慢跑。建議除了超慢跑之外,再多找些自己喜歡的其他運動,搭配各種情境選擇適合的運動,讓運動多元化與兼容性,既有足夠的運動強度與時間,達到提升心肺功能與肌力的目的,同時將運動巧妙融入日常生活之中,成功養成運動習慣,才能活得快活、健康又長久。(內容授權提供/常春月刊)
運動員睪固酮「男女濃度有重疊」 專家:不宜論斷性別
中華隊拳擊好手林郁婷在巴黎奧運期間捲入性別爭議,遭國際拳擊總會(IBA)指控其性別檢測異常,不符合女性選手參賽資格。過去有國際研究針對近700位菁英運動員的睪固酮濃度分析,顯示兩性的睪固酮濃度範圍有明顯重疊。專家指出,若以睪固酮濃度論斷性別,這種說法是站不住腳的。巴黎奧運期間,英國作家J.K.羅琳更暗指林郁婷、阿爾及利亞選手克莉芙為男性,有性別分化差異(DSD),一席話引發國際間關注及爭論。高雄醫學大學運動醫學系教授許美智表示,睪固酮的量主要由性腺的發育和功能決定,而不是由Y染色體所影響。有些擁有Y染色體的人,如果性荷爾蒙合成不良,則睪固酮的濃度較低,而有些人雖然睪固酮濃度高,但因為雄性素的接受體不敏感,無法有效感受這些荷爾蒙,因此也無法發揮作用。「不宜以睪固酮高低作為判定男女性的標準。」許美智指出,一般男性正常的睪固酮濃度為每公升10到35奈莫耳之間,而女性正常範圍則較低,為每公升2.5奈莫耳以下,但這些範圍可能會因實驗室和測試方法不同而有所變化。值得注意的是,2014年一項針對693名菁英運動員荷爾蒙的研究顯示,16.5%的男性運動員睪固酮濃度低於正常範圍,而13.7%的女性運動員則高於正常範圍。許美智說明,這顯示出兩性之間睪固酮濃度範圍有明顯重疊,因此,若認為睪固酮高就不是女性,這種說法是站不住腳的。成大附設醫院小兒部遺傳代謝暨內分泌科醫師蔡孟哲指出,個人運動表現的影響因素很多,例如營養、訓練、基因、心理、疾病等等,而DSD影響的是性發育,並不是直接造成運動表現好壞的單一原因。蔡孟哲說,性發育過程有太多的基因調控,這些基因也還沒完全被科學解答,除了已知SRY基因(睪丸決定基因)在Y染色體上,有更多基因在XY染色體以外的「體染色體」上,也會影響性發育,但目前沒辦法單靠染色體檢查得知。
巴黎奧運/金牌戰對手曬「哏圖」暗諷性別 波蘭台灣夫妻留言聲援林郁婷
「台灣女拳后」林郁婷征戰巴黎奧運,8日成功闖進金牌戰,11日凌晨將對戰年僅20歲的波蘭新星瑟瑞梅塔(Julia Szeremeta);然而對方還沒開打就在社群平台PO出「哏圖」諷刺林郁婷的性別,還聲稱自己「是爭奪金牌的最後一個女人」。對此,YouTuber「波蘭台灣夫妻」蜜拉和士愷特別錄製影片、留言聲援林郁婷。據了解,蜜拉和士愷是一對波蘭、台灣夫妻檔,2人得知瑟瑞梅塔PO出「哏圖」諷刺林郁婷後,特地到對方貼文下留言,「大意是希望周末有一場精彩的決賽,IBA並沒有提出任何證據,沒有證據的指控就是謠言,因為我們和台灣波蘭都有連結,也了解兩個地方的文化和語言,如果她還有任何疑問,歡迎與我們聯繫,我們願意提供她所有的資訊。」另外,蜜拉也特別用波蘭文錄製影片,提到「波蘭人和台灣人都在等精彩的金牌戰,奧運是特別的時刻,希望IBA針對台灣女運動員的無證據指控,不會影響到運動家精神,如果有任何問題我們樂意幫各位認真回答,這個晚上我們一起幫我們的女運動員們加油。」針對這次風波,體育署說明,自從林郁婷選手2023年第1次被IBA世錦賽取消資格後,由於杭州亞運與巴黎奧運參賽在即,具運動醫學專長的體育署長鄭世忠立即召集醫學、運動禁藥、運動心理諮商、運動管理專家一同開會,並在第一時間為郁婷進行全身醫學檢查,確認參賽資格沒問題。體育署表示,該次會議亦達成重要結論,在尊重選手意願及隱私保護前提下,確保選手杭州亞運與巴黎奧運參賽資格。同時決定未來回應方向,以降低外界不必要干擾為最高原則,全力協助林郁婷爭取亞運金牌與巴黎奧運參賽佳績。巴黎奧運期間,體育署鄭世忠署長協調中華奧會多次主動與國際奧會開會,取得國際奧會對林郁婷堅定支持的立場。體育署同時籲請外界理解,既然主辦單位國際奧會已完全確認林郁婷的參賽資格,便不需要再為參賽資格去揭露隱私做說明,更不需理會其他不相關組織與個人所散發錯誤訊息。此外,中華奧會於4日接獲國際拳總(IBA),將於隔日針對林郁婷選手及另位阿爾及利亞選手的參賽資格召開記者會之後,為了避免國際拳總擅自揭露選手個資、惡意中傷,企圖干擾賽事,體育署表達支持中華奧會當日迅即委請律師發出警告信函,提醒國際拳總舉行的國際記者會,揭露林郁婷選手的個人醫療隱私與資訊,這些行為屬於非法,而且違反歐盟個人資料保護法,將造成選手之權益與聲譽,應立即停止不法行為。前開警告信函對隔日的國際拳總記者會內容,確實產生一定的遏阻警告效果。體育署重申,將協助並保障選手心理、生理以及訓練所需,專心備戰,順利參賽,以爭取參賽最佳成績。體育署籲請國人一起幫忙集氣,為林郁婷加油!讓她不受到外界心理戰的影響,全力為國人及自己爭取奧運最高榮耀!
肩頸、背部痠痛手部麻痺 竟是內衣過緊惹禍!
有粉領族因長期肩頸及背痛就診,經診斷發現原來是穿錯內衣惹的禍!女性穿錯內衣,想擠出乳溝而穿著太緊的內衣,造成身體血液循環不良、肌肉缺氧、局部萎縮等症狀,更容易造成淋巴回流受阻而水腫,進而發生疼痛和不適,也有許多女性不曾注意,僅靠低支撐的肩帶,也會導致乳房無法被支撐,導致身體不自覺往前而駝背和姿勢不良引發腰椎勞損。內衣不應單靠肩帶支撐胸部重量許多內衣設計僅依賴肩支撐胸部重量,忽略了其他支撐結構的重要性,這樣的設計容易造成肩膀的壓力過大,導致肩部神經受損,且無法有效地防止胸部晃動。 童綜合醫院運動醫學科的梁哲翰醫師提出,許多女性經常穿著過緊肩帶,就像全天背著又緊又重的背包,肩頸的肌肉長期受壓,可能影響正常血液循環,由於肩帶位置壓著很多肩頸神經,其中也抱括臂神經叢,臂神經叢會由肩頸延伸到手臂,如果內衣肩帶過緊,有可能造成臂神經叢受到擠壓,導致手部麻痺或肩頸痛,長久下來肩頸特別疲累和僵硬。 內衣不應單靠肩帶支撐胸部重量,而應以罩杯大小、合適鋼圈及對的下胸尺寸為主要支撐。背後帶和側邊帶的寬度不宜過小,寬背後帶較能穩定肌肉群的位置加強穩定性;若左右胸型不一致,可以胸部大的為基準,較小的一邊使用胸墊做輔助,肩帶則不能太細,以免肩頸承受過多胸部重量引發痠痛與不適。減少手臂神經傷害 挑內衣應注意這條件內衣應考慮到整體設計結構,包括肩帶、罩杯,背後帶以確保胸部得到適當的支撐,梁哲翰醫師提出,應依據以下幾個條件選出適合自己的。1無壓鋼圈支撐:罩杯選擇適合胸部的形狀、舒服無壓的鋼圈設計、罩杯内無縫線且作立體杯設計。2飽滿舒適罩杯:罩杯選擇可避免有空隙或者擠壓的情況,預留穿著集中型內衣時,將兩側肉推向胸部時,也能有空間而不壓胸。3寬肩帶支撐:內衣肩帶很重要!不只是可調式,應該要夠寬,肩帶調整後不滑落且又不會過緊,才能平均分擔胸部重量,真正減輕肩膀壓力。4側邊三膠條:背後帶需要寬厚,設計有三膠條,這是為了固定背後脂肪不移位,也能讓胸型集中、提托胸部,減少後背肌肉代償。5內衣材質:長時間穿著貼身內衣,因此材質要夠透氣和彈性。像是涼感布料,觸感輕柔絲滑,進而減少對皮膚的摩擦和壓力,提高穿著舒適度。選購內衣時應符合不同胸形體態選擇客製化內衣服務,且購買前一定要試穿,不應將內衣視為裝飾,應正視自己的需求與身體警訊,避免造成身體長期負擔而引發病痛,穿對內衣打造身體健康、擁有更自信的自己。
帶9歲兒子跑完馬拉松全程 爸爸被禁賽2年
近日,中國一名跑步愛好者曹先生,帶著9歲的兒子挑戰了河南鄭州市舉辦的鄭開馬拉松,並且跑完了全程。事後,曹先生被網友舉報違規參賽,經馬拉松組委會調查,確認他違反了參賽相關規定,因此被禁賽兩年。據陸媒《上游新聞》報導,曹先生是一名運動自媒體人,父子倆在居住地的平頂山因跑步而小有名氣,3月31日他帶兒子報名了鄭開馬拉松的親子歡樂跑賽道,結果卻跑了全馬。兒子5個多小時完賽,而他因為體力分配不均「跑崩了」,到了終點才從志願者手中接回了兒子。曹先生透露,自己出發點只是想帶兒子感受一下馬拉松的氣氛,因為未成年無法報名馬拉松,所以報了親子賽道。但實際抵達起點的時候,發現在場全是跑半馬與全馬的正式選手,而父子倆被困在人群中,回不到親子歡樂跑的起點,就這麼隨著參賽人潮出發了。曹先生表示,他們一開始也沒想著要跑完全程,也沒打算要拿名次,只想說能跑多少算多少,帶兒子體驗一下,沒想到跑到半途折返的時候,兒子覺得自己「還能跑」,於是便帶兒子挑戰了全程。曹先生表示,兒子從6歲到9歲3年間,每天都要跑3公里,體力很好。而比賽剛開始自己還能照顧兒子,可過了30公里後,自己先「跑崩了」,反而兒子越跑越遠,最後比他早30分鐘抵達終點,還多虧有志願者幫忙領著他,才趕緊把兒子接回來。對於兩年的禁賽處罰,曹先生坦言願意接受。但他同時提出:「這麼寬的馬路,高水準運動員都跑完了,我們不要名次也不要獎牌,能不能跑一下?畢竟攀岩、滑雪等項目,只要監護人陪著,未成年人也可以參加的。」馬拉松賽事組織向媒體表示:「按照中國田協的規定,未成年人是不允許參加馬拉松比賽的,目前全馬必須20歲以上才能參加,半馬和10公里則是16歲以上可以參加。」運動醫學專家林盛也表示,未成年人不適合跑全馬,因為馬拉松是一種極限運動,對心肺功能要求很高,需要經過長期鍛煉才能參與。而未成年人身體還處於發育期,跑全馬身體會超負荷,可能會帶來多種發育上的問題。至於曹先生跑不過9歲兒子的情況,林盛分析可能與未成年人身體缺乏抑制功能有關。成年人身體疲勞後,會有明顯的不適反應,但未成年人回饋比較遲緩,這也導致出現了小孩子跑起來不知道累的情況。但林盛強調,「不知道累不等於身體不累」,因此他十分不建議未成年人跑全馬。如果確實愛好跑步,可以跑個幾公里的健康跑,等到16至18歲身體基本發育成熟後,再循序漸進從事長跑運動。
遶境存在扭傷風險!腳踝扭傷如何處理? 醫師曝足踝治療保養方式
媽祖遶境是台灣重要的民俗活動之一,許多人都會撥空參與,不過遶境久走可能會增加扭傷的機會。高雄長庚中醫病房主任吳思穎表示,由於扭傷是一個動態的問題,比起久站疲勞,在動態走路的狀況下,反而比較容易拐到,而且遶境走的路很多可能是自己從未走過的,在不熟悉的環境下扭傷的風險也會增加。自身內在因素(如:耐力不好、疲倦專注力下降)以及外在因素(如:鞋子太大不合腳、道路不平坦、路況不熟悉)影響,都有可能會導致扭傷意外發生。而扭傷後該如何治療、保養呢?吳思穎主任分享中西醫在受傷急性期、恢復期的治療及保養方法。受傷先評估有無骨折4情形 再依「PEACE & LOVE」處置扭傷屬於「軟組織」的外傷,因此民眾在扭到、跌倒後,不論西醫、中醫,都需要先排除骨折的可能才進行後續的軟組織受傷處置。吳思穎主任提到,最簡單的分辨方式有以下4種,若四者有其一就建議進一步檢查評估是否有骨折情形:扭到後無法走超過4步以上,或無法從急診大門走進急診室。按壓腳踝內側、外側6公分以內的骨頭處會疼痛。按壓第五蹠骨處會疼痛,可能是「疲勞性骨折」、「行軍骨折」。按壓舟狀骨(鞋子鞋舌的地方)會疼痛。如果沒有以上4種情況,代表骨折風險較低,此時就可以朝軟組織(肌肉、韌帶、肌腱等)方面的問題進行處置。吳思穎主任表示,2019年英國運動醫學期刊就公布了「PEACE & LOVE」的軟組織處理方式,PEACE主要是針對受傷後急性期時所需做的處置,而LOVE則是針對亞急性期,包括:急性期: P:Protection(保護),保護、固定受傷的地方。E:Elevation(抬高),將受傷部位抬高。A:Avoid(非必要、避免消炎藥物),過去受傷會建議吃消炎止痛藥,但發炎能增加局部循環,將壞的東西帶出去、好的東西帶進來,適當的發炎反應對於組織增生反而是必要的。C:Compression(加壓),適當地加壓降低患處腫脹的機會。E:Education(衛教),專業醫療人員教育正確的知識及觀念,包含治療、後續處理等。 P:Protection(保護),保護、固定受傷的地方。E:Elevation(抬高),將受傷部位抬高。A:Avoid(非必要、避免消炎藥物),過去受傷會建議吃消炎止痛藥,但發炎能增加局部循環,將壞的東西帶出去、好的東西帶進來,適當的發炎反應對於組織增生反而是必要的。C:Compression(加壓),適當地加壓降低患處腫脹的機會。E:Education(衛教),專業醫療人員教育正確的知識及觀念,包含治療、後續處理等。亞急性期: L:Loading(負重),受傷後仍要有適當的活動、負重,可以藉此刺激告訴大腦受傷的地方需要特別照顧,促進復原。O:Optimism(樂觀),心理會影響生理,因此要保持樂觀、正向思考以幫助復原V:Vascularisation(血液循環),維持血液循環暢通,如:運動,在不痛的前提下做最大範圍的活動,像腳踝受傷可以做打節拍(踏腳板)的動作,依個人情形調整抬腳的角度、頻率,藉此縮短復原的時間。E:Exercise(運動),若沒有做運動、復健,會有復發或再次扭傷的風險,像有些人是「慢性踝關節不穩定」,常常扭傷是因為肌力不足、沒有復健、運動。因此應運動訓練,它可以增加肌力、恢復關節活動力,還能增加本體感覺,進而減少扭傷風險。 L:Loading(負重),受傷後仍要有適當的活動、負重,可以藉此刺激告訴大腦受傷的地方需要特別照顧,促進復原。O:Optimism(樂觀),心理會影響生理,因此要保持樂觀、正向思考以幫助復原V:Vascularisation(血液循環),維持血液循環暢通,如:運動,在不痛的前提下做最大範圍的活動,像腳踝受傷可以做打節拍(踏腳板)的動作,依個人情形調整抬腳的角度、頻率,藉此縮短復原的時間。E:Exercise(運動),若沒有做運動、復健,會有復發或再次扭傷的風險,像有些人是「慢性踝關節不穩定」,常常扭傷是因為肌力不足、沒有復健、運動。因此應運動訓練,它可以增加肌力、恢復關節活動力,還能增加本體感覺,進而減少扭傷風險。中醫VS.西醫治療處置 按摩2穴道有助放鬆、恢復除了「PEACE & LOVE」基本處置觀念外,也須進一步了解中醫、西醫治療改善扭傷的方法。在藥物的部份,吳思穎主任提到,西藥大多是以消炎作用為主,偶爾會用營養針、維他命等,而中醫在急性期一般會用活血、化瘀、止痛類的藥物,急性期過後會加上補養氣血藥,增加組織循環、肌肉營養幫助恢復期調理。另外,也可以透過推拿、按摩來改善,吳思穎主任表示,這部分在西醫屬於物理治療的範疇,一般會建議在急性期時不要在受傷局部進行,但根據中醫的「經絡」概念,可以透過遠端取穴的方式來加速足踝受傷處的循環、氣血恢復,主要有2條經絡跟扭傷較有關係:膽經:走過腳踝外側,有個穴位「陽陵泉」,在小腿上半部前外側靠近膝蓋處脾經:走過腳踝內側,有個穴位「陰陵泉」,在小腿上半部內側靠近膝蓋處吳思穎主任提到,實際上在針灸治療時不只會使用上述2個穴道,但若是遶境後民眾覺得小腿腫脹不舒服,也可以考慮同時按摩陽陵泉、陰陵泉,放鬆肌肉、增加循環,也能藉此預防扭傷。不過若要預防足踝扭傷,仍要從放鬆回到訓練的層面,透過運動強化肌力、增加本體感覺,才能減少扭傷的機率。
預防胃癌成因的幽門螺桿菌! 最好避免「這1行為」
很多人雖然有聽過「幽門螺桿菌」這個詞,但卻不知道它到底有多壞。幽門螺桿菌棲息在胃裡,是種會導致人體生病的麻煩細菌。如果將來想繼續活力十足地生活,就一定要擊退這種細菌。共同飲食的文化 讓感染更容易擴散許多民眾都有胃不舒服的困擾。如果在運動時反胃了起來,那就不能繼續下去了。這種情況如果反覆發生,就要懷疑是否罹患胃炎、胃潰瘍或十二指腸潰瘍。當症狀加劇而前往醫院接受檢查,時常發現是因為「感染了幽門螺桿菌」。幽門螺桿菌──正式名稱「Helicobacter pylori」,是一種住在胃的出口「幽門」,呈現螺旋狀的細菌。這種菌其實非常棘手,如果在胃裡長期棲息,就容易導致胃黏膜變薄而「萎縮」。雖然因為近年來醫療機關透過媒體宣導而廣為人知,但目前宣導仍然不夠徹底。要說這種細菌的哪裡最棘手,那就是它會引發胃癌。WHO(世界衛生組織)已經認同幽門螺桿菌是「明確的致癌因子」。而更令人在意的是,日本人感染的機率大幅超過與歐美人的感染機率。50歲以上的人約有七到八成皆有感染。「基本上,日本人面對傳染疾病的想法是很落後的。由於非常習慣用各自的筷子夾同一盤菜,或是共飲同一個杯子裡的酒水,因此形成了細菌容易透過經口傳染的環境。運動選手特別符合這種情況。另外,也有很多父母會先將食物嚼碎再餵給孩子。幽門螺桿菌就這樣代代相傳下去。」(輿水健治醫師,以下皆同)50歲以上的人在他們年輕時期,當時的衛生觀念並不好,更不可能知道幽門螺桿菌的存在(該菌發現於1980年代),因此他們是在「共飲文化」之中長大的。因為這樣,才會形成人人皆是帶菌者的環境。檢查與治療並不困難 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對幽門螺桿菌置之不理並不是什麼好事。只要感染此菌,罹患胃癌的機率就會飆升20倍以上。因此建議讀者都要接受治療除菌,避免罹癌風險。「只要確實接受檢查,發現感染就以適當療法除菌即可。雖然有很多方法可以檢查,但透過內視鏡取得少數胃黏膜,是了解有無感染的最佳方法。如果已經感染了,就要服用約一週的抗生素來除菌。然後,如果有胃潰瘍等症狀的人,再針對各症狀進行治療。等過段時間再檢查幽門螺桿菌是否已清除完畢,如果沒有,那就再繼續治療。這不是什麼很辛苦的治療,所以建議大家都要就醫接受檢查。此外,胃癌是早期發現就可以治癒的疾病。無論是否感染幽門螺桿菌,建議50歲以上的民眾每半年就要接受一次胃鏡檢查。」既然癌症檢測也要吞胃鏡,那麼一併檢查幽門螺桿菌也不會有壞處。【解說】埼玉醫科大學綜合醫療中心 急救科(ER)教授輿水健治醫學博士。日本臨床運動醫學會代表。埼玉醫科大學綜合醫療中心副院長。日本心臟震盪研究先驅。主要著作有《從基礎開始學習運動急救醫學》、《請使用AED》等書。本文出自ALBA阿路巴高爾夫雜誌第42期
B.A.D團員黃丹尼主持實境 張泰山力挺揭打棒球內幕
B.A.D團員黃丹尼升格運動醫學中心CEO,日前和美女學霸Sissi蔡昀羲,帶領真人實境秀《野孩子起步走!》節目團隊,一同深入偏鄉,探訪三間小學,分別是太平國小、大興國小以及德芙蘭國小。甚至還邀請特別來賓張泰山,見證孩子們的夢想,記錄他們以自身努力實踐未來的模樣。森林王子張泰山透露小時候家境不太富裕,「我當初是為了牛奶和饅頭才打棒球的,因為以前環境也不好。」成名多年後,回看與他以前同樣資源下,甚至條件更差的孩子們打棒球,「我不曉得是不是學校老師有要求 但是我看練球、練球的態度、吃飯,表現都不一樣。」張泰山從這群孩子身上看見學校與老師的努力,「看到這些小孩子,我覺得是學校特別用心,去尋找贊助,成立棒球隊花費也不低,看到他們的做法是很感動的。」黃丹尼觀察到偏鄉孩子多靠體育改變人生後,升起一股想法,希望結合運動醫學資源,幫助孩子們的體育成績表現更佳,增加被世人關注的機會。在錄製其中大興國小集數時,黃丹尼看見孩子的努力,「小孩子不是被逼來踢足球的,而是超熱愛這項運動。」跟著這群小小的身影在球場上追逐,並來場酣暢淋漓的較量,他感念道「我蠻好奇他們繼續踢下去,靠足球學到的東西是如何?」張泰山教孩子打棒球。(圖/海爾斯行銷公司提供)
使用靜脈雷射恐遭禁賽 台灣運動醫學醫學會提醒運動員要小心
職籃PLG新北國王球星林書豪因足底筋膜炎,疑似接受「靜脈雷射(Intravenous Laser Irradiation of Blood,簡稱ILIB)」,可能觸犯禁藥條例,台灣運動醫學醫學會(TASM)理事長張煥禎表示,「靜脈雷射被世界反禁藥組織(WADA)列入禁用清單已經有一段時間了,運動員接受任何治療,千萬要小心,最好能找專科醫師。」靜脈雷射常運用在預防中風、睡眠障礙、神經系統疾病與自律神經失調、血管硬化、靜脈曲張、抽筋等方面,以及預防醫學、各種炎症、感冒、哮喘、過敏、疼痛改善、癌症輔助治療,也在細胞激活、傷口修復、促進血細胞活性、促進頭髮生長、皮膚改善等也有一定的幫助。張煥禎提到:「世界反禁藥組織規定,以任何物理或化學形式的血管內操縱血液的行為,包括靜脈雷射治療都是被禁止的。因此靜脈雷射治療被視為一種增強運動表現的方式,是因為它透過血液的操縱改變運動員的生理狀態。此外,任何介入血液循環系統的治療都可能帶來健康風險,這也是WADA將其列為禁止的原因之一。」張煥禎補充,專業的醫師在對運動員治療時,通常會考量幾個因素,包括是否會提高表現、對運動員是否有健康風險、是否有違背公平的運動精神等等,照顧運動選手的醫師一定要熟悉WADA的禁藥規範,每年更新禁用清單資訊,特別留意提供的處方,他並呼籲運動員,在考慮任何治療或補充品之前,必須仔細研究相關的禁藥規範,以避免違規的風險。台灣運動醫學醫學會也特別聲明,這次林書豪靜脈雷射事件,在影片中露出的醫師雖然在履歷上為台灣運動醫學醫學會的會員,實際上只是前年單1年度的贊助會員,並非正式會員,沒有參加過專科醫師培訓課程,也沒有持續參與協會的學術活動。
林書豪遭捲入禁藥風波 依聯盟規定:最高可處禁賽1年、永不錄用
PLG新北國王隊明星後衛林書豪捲入禁藥風波,新北國王球團3月19日下午坦承他「誤用」有違世界運動禁藥管制組織(WADA)的「靜脈雷射」(ILIB)療法,將接受聯盟後續藥檢與調查。根據PLG規章,違反禁藥規定最高得處禁賽1年、永不錄用,或科或併科罰款最高新台幣50萬元整。桃園長庚醫院副院長蔡文鐘受訪時則指出,靜脈雷射療法目前雖尚未有證據顯示會影響運動表現,但禁藥規範的精神在於,不允許使用操縱的方式改變血液成分。日前國王球團在官方社群釋出《國王的一天》林書豪日常作息影片,由於近日飽受足底筋膜傷勢困擾,影片中拍攝到林書豪接受治療的相關片段,卻遭質疑進行所謂「靜脈雷射」治療,違反WADA禁藥規範,因此惹出風波。國王在最新聲明中強調,球隊為協助林書豪修復足底筋膜傷勢,覓尋各種醫療資源,卻誤用違反WADA規定的「靜脈雷射」療法,且沒有取得「治療用途豁免權(TUE)」。球團表示,球隊安排此療法絕無增強運動表現意圖,只是想協助林書豪恢復,將全力配合聯盟後續藥檢與調查。據悉,靜脈雷射屬於一種低能量的雷射治療,利用光纖導管將波長632.8nm低能量的紅色生化雷射光從手臂靜脈導入,這個波長的光線能夠讓紅血球達到最大吸收率,紅血球經照射後變形力增加,更能順利通過微細血管,攜帶氧氣的能力也得到佳化,可以充份供應高需氧組織如肌肉、腦部、心臟、神經之所需,使其獲得足夠的營養供應,產生的廢物也可以即時排除。不過「靜脈雷射」屬運動禁藥,無論賽季內或休賽季都不得使用,球員若有需要,必須說明已使用其他療法仍無效,才能向中華運動禁藥防制基金會申請豁免。據《ETtoday健康雲》報導,桃園長庚醫院副院長蔡文鐘表示,「靜脈雷射」目前雖尚未有證據顯示會影響運動表現,但禁藥規範的精神在於,不允許使用操縱的方式改變血液成分。蔡文鐘說,增加血液含氧量是靜脈雷射聲稱的其中一種治療效果,另外還可改變粒線體的能量攜帶,最主要可增加一些組織的修復、減少發炎等機轉。醫師說明,有些禁藥的使用會明顯增加運動表現,一定會被列入禁止項目,但另外有些禁藥是會改變身體成分或組成,導致檢測時影響了精準度或判斷,因此原則上是不允許的,而運動醫學團隊在使用上也會非常謹慎。PLG規章中載明,聯盟依據WADA禁藥政策與毒品防制條例標準,「如球員抽驗結果違反聯盟與WADA禁藥政策規定標準,導致不公平競賽結果時,則聯盟將取消該球團使用禁藥所影響之相關成績紀錄。違反上述規定者, 得處禁賽最高一年、永不錄用、或科或併科罰款最高新臺幣伍拾萬元整。」
龍年瘦掉潮3/爆紅「超慢跑」懶人運動奏效 41歲男減33公斤「甩掉三高」
從日本紅到台灣的「超慢跑」,是一種速度極慢的慢跑(每小時4~6公里以下),甚至在原地跑即可,因此被封為「最有效的懶人運動」,就有一位41歲男性靠著飲食控制、超慢跑,一年內體重從110公斤降至77公斤,足足減去33公斤,本來的三高問題、重度脂肪肝全部消失,重獲健康。日本慢跑專家梅方久仁子是超慢跑權威,醫學系畢業的她,50多歲時健康狀況不佳而開始運動,一開始是走路,一段時間後她越走越快,試著將雙腳離開地面,就這樣用很慢很慢的速度跑起來,她發現流汗情況比單純走路還好。於是她用耗氧儀偵測,以同樣4公里路程比較,超慢跑比走路的能量消耗多了2.5倍,她把這個發現撰寫出書,從此讓超慢跑一炮而紅。近年在台灣推廣超慢跑的體適能教練徐棟英表示,超慢跑時最大心率約60~80%,根據研究,最有利燃燒脂肪的心跳區間為最大心率60至70%。因此超慢跑好處在於輕鬆、安全、強度低,不易產生疲勞感、造成運動傷害,但同樣可以消耗能量,達到燃燒脂肪的效果。超慢跑本身不需要任何器材輔助,隨時隨地都可以跑起來,不受環境限制,想要在戶外跑或邊看電視邊跑都可以,對於長輩或是運動時間有限制的人來說,是最適合的跑步形式。徐棟英提醒,超慢跑時前腳掌一定要先著地,腳後跟再落地,同時膝蓋要微彎,保持自然呼吸。(圖/翻攝自徐棟英臉書螢幕截圖)徐棟英教授的超慢跑課程,主推「節拍超慢跑」,也就是加上「節拍器」輔助跑步的頻率,來調整腳步的速度與頻率。「超慢跑的時速約4~6公里,比健走稍微快一點而已,跑步時保持自然呼吸,如果發現自己呼吸開始急促、很喘,代表可能跑太快,可以試著把速度慢下來。」徐棟英也分享成功案例,「一位41歲男性體重110公斤,不但有三高,還有重度脂肪肝,於是他嘗試以超慢跑搭配飲食控制來減重。」首先他戒掉飲料、油炸食物,每天做30分鐘的超慢跑,1~2周後再把時間拉長為1~2小時,超慢跑的同時一邊追劇,時間一下子就過去了。此時再把飲食控制的力道加強,開始計算每天攝取的卡路里,由於是外食族,所以男子便以會標示熱量的超商食物為主,盡量挑選熱量低、蛋白質高的食物,最後再執行168間歇斷食法,持續一整年後,男子終於減重成功變成77公斤。林口長庚運動醫學骨科邱致皓主任表示,「超慢跑的確適合全部的人,尤其是擔心增加膝蓋負擔的老人家,可以嘗試看看,但要看運動強度才能決定是否有瘦身效果,以成年人來說,每分鐘心跳要達130~150下,才可稱為有氧運動。」不管如何,邱致皓認為多活動都是好的。鄒瑋倫中醫師則認為超慢跑最適合老人家、極度肥胖者、沒有運動習慣的人。「只要運動,一定都是好的,而超慢跑屬於有氧運動,再加上對膝蓋較沒有負擔,所以適合上述3個族群,可以減少脂肪、增加心肺功能。」但鄒瑋倫建議超慢跑之後,應該要銜接其他類運動,尤其是老人家,若只有進行超慢跑,由於缺乏無氧運動來增加肌肉量,可能會增加肌少症風險。「不過有活動還是好的,就有男性患者本來一個晚上要夜尿好多次,超慢跑之後就改善很多,這也是事實。」 超慢跑4步驟。建議先從10分鐘開始原地跑走,之後再漸漸增加到20分鐘。若有減重需要,可能依自身狀態慢慢延長到1小時1.跑步時要看前方,不要低頭,以免造成頸部傷害2.前腳掌先著地,腳後跟再落地3.跑步時膝蓋一定微彎曲4.腳步輕、步伐要小,每分鐘約180步(可利用節拍器設定)。
男子軟骨受損疼痛不堪! 接受「自體軟骨修復手術」重拾籃球魂
54歲從事室內裝潢的詹先生,年輕時期就熱愛打籃球,去年5月因長期運動造成膝關節傷害而持續疼痛,不但工作受影響,就連球場都去不了。詹先生尋求馬偕紀念醫院骨科部運動醫學科主任陳暐錚治療,接受「自體軟骨修復術」,手術隔日即以拐杖輔助下床,3天後順利出院,術後1個月可以患肢跺踏地,3個月就恢復日常行走。膝關節軟骨受損3大原因陳暐錚表示,根據健保署統計,2017年膝部關節炎就醫83.7萬人,較2016年增加近5萬人,其中接受膝關節置換手術人數約2.5萬人。造成膝關節軟骨受損的原因很多,如年齡增長的關節老化、運動傷害(過度或使用不當)、外傷等,若輕微的軟骨受損未能妥善治療,則容易演變成退化性關節炎。早期退化性關節炎並不易察覺,患者可能僅有暫時性的關節痠痛,若未能早期發現,日後可能演變成慢性發炎持續惡化,最終將導致關節四周增生及關節囊肥厚,關節變大,嚴重者可能導致關節無法自由活動,影響行走能力。關節老化運動傷害(過度或使用不當)外傷(半月板磨損、韌帶損傷)自體軟骨修復術 再生醫學新進展陳暐錚指出,膝關節軟骨是保護膝關節的最後一道防線,據有吸震及減少關節摩擦的功能,軟骨若受損便會造成膝關節隱隱作痛或腫脹。考量詹先生年紀輕,有持續工作的需求,且不能毀了年少時的「籃球夢」,於是建議採取恢復期短、傷口小的一次性自體軟骨修復術。醫師表示,一次性自體軟骨修復術屬於微創手術,只需經由膝關節兩側各一個1至2公分的傷口,分別從患者自體不需受力處取出微量健康軟骨,不需耗時培養,在手術室中以特殊酵素活化切碎後,立刻可以植回受傷部位。植入之軟骨隨著時間,逐漸生長成與人體軟骨相近的「類透明軟骨」,術後可以刺激軟骨生成的復健活動輔助,病人平均術後3至4週可以脫離拐杖行走,半年至1年回診追蹤軟骨生長狀況即可。以詹先生為例,因年輕時的運動傷害以及裝修工作的負擔,讓膝蓋軟骨的傷害加重擴大,不僅須放棄年輕時熱愛的籃球,連工作以及生活都已經受到影響。這樣的膝蓋軟骨傷害以往沒有更好的治療方法,只能保守治療緩解症狀,或是最終選擇人工關節置換。新的軟骨再生治療,以目前臨床追蹤患者術後恢復觀察,已追蹤超過10年仍然維持高滿意度。詹先生術後恢復良好,他表示由於長期運動及工作因素,右膝已經進行過3次關節鏡治療,沒想這次在工作時摔了一跤,左膝就連下樓梯都沒有力氣,原本打算更換人工關節,但考量使用年限15年左右恐70歲時需再更換,與醫師討論決定採自體軟骨修復,手術後不但可以迅速恢復工作,而且還保住了籃球夢,讓他感到相當開心。4大關節軟骨療法比一比陳暐錚表示,骨髓刺激術是目前最普遍治療膝軟骨的方式,須先將膝軟骨底部的骨頭鑽數個小洞,使其受傷出血,促進纖維軟骨形生成,手術時間短,但缺點是纖維軟骨與人體自然的透明軟骨不同,使用年限較短,依照個人體質及生活習慣大約可以維持2至5年;人工膝關節置換術是膝關節損傷治療的最後方式,但置換人工關節的同時,會犧牲原本可能相對正常的組織,例如韌帶,而且可能會影響後膝關節活動力,傷口較大。陳暐錚強調,避免軟骨受損最重要的是維持良好及正確運動方式,因軟骨沒有神經,所以初期即使軟骨受損也不容易被察覺,可能發現的徵狀有微微痛感以及觸摸不到痛點的深層痠痛感,活動時膝關節摩擦發出喀喀響或是感覺到關節活動不平滑等,建議一但膝關節發生不適,有類似徵狀時,應尋求專業醫師協助診斷確定問題。醫師最後提醒,自體軟骨修復術是微創關節鏡手術,禁忌相對較少,但仍建議術後2周內避免過度負重,最好配戴護具或是使用拐杖分散重量,以免影響到軟骨生長。可以進行抬腿或膝蓋彎曲、伸直訓練,第3、4周左右再開始進行復健,循序漸進的增加練習及踩踏。
出國滑雪韌帶斷裂、骨折樣樣來!醫:疫情後滑雪受傷率增三倍
台灣地處亞熱帶地區,雖然在高山有機率欣賞到雪,不過想要「滑雪」,國人依然還是得出國。疫情解除後,日本成為眾多國人滑雪的首選目的地,不過根據專業醫師的觀察,近兩年來因滑雪受傷求診的比率比疫情前大增了3倍。「滑雪」這項運動,雖然可以讓人體驗到在雪上盡情遨遊的興奮及速度感,不過卻也伴隨著一定的危險,專長運動醫學的聯新國際診所醫療主任吳易澄表示,大多數人會在冬天時飛往日本等地享受滑雪樂趣,但因為台灣氣候不適合滑雪,所以許多國人由於缺乏對雪地特性的了解,以及對滑雪技巧的不熟悉,導致一踏上雪板後就容易發生意外。不論是單板還是雙板滑雪,都很容易造成嚴重的膝蓋受傷,十字韌帶完全斷裂的重傷案例也不占少數,除了膝蓋的運動傷害外,吳易澄醫師也指出,滑雪時摔倒也有可能造成手腕或身體各處扭傷、擦挫傷,更嚴重的還有人摔斷骨頭等等。吳易澄醫師提醒,滑雪是冬季運動中受傷機率最高的項目之一,單板滑雪更是雙板滑雪風險的3倍。他強調,出國體驗滑雪時,一定要慎選合格的場地、使用適當的護具,並尋求專業教練的指導,以免發生意外,嚴重影響後續行程的品質。物理治療師兼OPTiMAX訓練場館創辦人李思翰也表示,滑雪造成的傷害種類多樣,例如跌坐容易導致腰椎、薦骶關節或髖關節錯位扭傷;前摔常常導致手腕疼痛扭傷、膝蓋受撞擊而腫脹;側摔時則容易造成單側臀部、肩膀、手腕或手肘挫傷。李思翰強調,一旦受傷後切勿勉強繼續運動,應該立即包紮、固定關節,減少使用和提行李的動作。如果一周後沒有改善或改善緩慢,應該儘快找醫師或物理治療師進行評估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