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度捕撈
」影爆點/諾貝爾和平獎得主馬拉拉首當製片!《最後的海女》致敬世上最後一群在海洋中度過一生的傳奇女性
看過韓劇《我們的藍調時光》,應該都會對劇中整段關於濟州島海女生活充滿生命力、閃閃發亮的生動描繪印象深刻。而Apple TV+剛上線的紀錄片《最後的海女》由最強獨立製片公司A24製作,同時也是諾貝爾和平獎得主馬拉拉(Malala Yousafzai)第一部擔任製片的電影。電影聚焦濟州島上這群世代相傳,與海洋共生共存的堅毅女子們,紀錄片在Apple+上線兩天之內,就已經登上台灣排行榜的第二名,僅次於巨星老帥哥布萊德·彼特與喬治·克隆尼聯手主演的超強鉅片《惡狼特工》。電影在今年多倫多影展首映,真摯的內容及動人的海女人生,也贏得了奈派克獎肯定。「濟州島有三大名產,岩石、強風,還有女人。」一位海女在紀錄片的開頭這麼說。海女在濟州島世代相傳,已經有數百年歷史,在1960年代,濟州島全島居民20萬人中,還有高達3萬名的海女,銳減至今全島只有總共4000人,大部分都集中在60到80歲高齡。從母親及祖母輩傳承下來的海女,在濟州島的海浪中度過自己從花樣青春到老的一輩子,她們尊敬海洋,同時也保護海洋,海洋照顧了這些女子,讓她們及家人們得以溫飽,再親手將這份與海為伍的工作傳承給下一代。海女這項職業因為危險的工作方式、人口高齡化、後繼無人等問題,未來恐將面臨無法傳承的危機。(圖/Apple TV+提供)201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將濟州島海女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 海女有非常嚴格的傳統定義,包括只能以憋氣潛水,全程只戴著面具、潛水衣、腳蹼、鐵鉤和籃子,自由潛水到海底,徒手摘採海洋中的海草、鮑魚貝類、海膽或其他海生物,深度可以達到20公尺。單次工作的數小時之內,一個人就必須持續下潛數百次,同時抵抗強烈水壓變化和海流壓力,過於辛苦的工作方式,以及高危險的工作環境,都讓海女這個存在正在急速消失當中。海女必須以憋氣下水徒手摘採海洋中的海草、鮑魚貝類、海膽或其他海生物,深度可以達到20公尺。(圖/Apple TV+提供)儘管得到聯合國肯定,讓海女受到的肯定及存在感大大提升,濟州島上還設立了專門學校,教導並推廣年輕一代成為海女,但大多數的海女們都抱著悲觀的態度,海水水溫上升所造成的珊瑚白化、海洋環境污染、養殖業過度捕撈、人口高齡化、後繼無人等等問題,現存的海女們被稱為「最後的海女」,這項韓國歷史悠久的傳統文化,可能無法再繼續傳承下去,而《最後的海女》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啟動了拍攝。這是諾貝爾和平獎得主馬拉拉(Malala Yousafzai)創辦個人製作公司的創業作,她提到:「這是一個難以置信的海女故事,充滿勵志精神。她們想擁有自我的身分,同時也賦予了這個身分全新的意義。」她與韓裔美籍女製片人Sue Kim合作,Sue Kim與幾乎全女性的團隊花了三年時間紀錄,透過她的鏡頭,真實捕捉到這群被譽為「韓國美人魚」的海女們的真實人生樣貌。在一張張護目鏡下,長年被太陽曬得黝黑的純樸臉龐們是多麽有趣、大膽、充滿生命力、知足樂天與熱愛海洋。由於生命與海緊密相連,海女是最了解海洋的一群人,人生觀也對海洋充滿尊敬,原則是不能貪心,只在能夠憋氣的範圍內努力,取得自己需要的,把其他的留給大海。在半母系社會的濟州島上,這群女人突破傳統社會框架,供養家庭也維持自身的經濟獨立,也被譽為「濟州島的母親」。而這群可能是「最後的海女」的女性們,在紀錄片中也表達了對環境污染的憂心,以及對福島核能廢水排放的憤怒。這群大部分人生都與海洋為伍,一天都不肯缺席的海女們第一次跟大海請假,團結起來走上街頭抗議,甚至踏出舒適圈,出發前往聯合國發表聲明,為了她們熱愛的海,濟州島的海女們儘管力量微弱,仍然盡自己最大的力量發出聲音。海女們為了海洋生態及永續環境,團結走上街頭抗議,出發前往聯合國發表聲明。(圖/Apple TV+提供)《最後的海女》不只是一群微小的女性社群對生命本身展現的野性、熱情和韌性,也看到人與自然之間的緊密關係。最激勵人心的是,每個人都是整體的一份子,當身處的自然環境遭到破壞,我們都能是勇於挺身而出,與不公不義大聲對抗的那個人。《最後的海女》Apple TV+播映中。自介:資深媒體工作者,曾任國際中文版封面及電影線採訪編輯。成長於港片最輝煌的80年代,相信在黑黑的電影院裡痛哭一場的神奇療癒力,沒有一場好電影不能解決的事,如果有,那就看兩場。
藝遊南方以南1/沿著南迴公路走訪台東3鄉 在山海間遇見地景藝術
秋高氣爽,沿著蜿蜒的南迴公路進行一場山海漫遊,或許也是一件浪漫的事。以「光之迴境」為主題的「2024南迴藝術季」已經展開,今年有別以往純粹邀請藝術家創作的形式,首度採邀請及徵選並行,除了有南非及台灣2位藝術家受邀創作,還從44件國內外藝術家作品中徵選出3位藝術家參與。這5位藝術家將南迴的地景、生活及文化做了巧妙融合,而延伸自主題而來,每件作品都彷彿一顆顆「星子」,或四散、或聚集,默默吸引人們走入被稱為「南方以南」的南迴,挖掘這塊土地上的人文與風景。尼誕.達給伐歷當初實地勘察時,因為一眼看中綠意交錯、遠處見海的景致,而決定將作品設置在這裡。(圖/記者魏妤靜攝)尼誕.達給伐歷作品《是那裏嗎?》為3米高的魚頭人身鋼雕造型,在中央的白鐵之心暗藏想帶給人希望與能量的光芒。(圖/記者魏妤靜攝)今年南迴藝術季5件作品包括太麻里鄉2件、大武鄉2件,以及達仁鄉1件,作品位置相較前幾季在交通上更為易達,方便大家沿著南迴公路一一尋訪。其中位於太麻里鄉華源海灣、由馬來西亞藝術家陳抒漫創作的《大地之母》,以希臘神話的大地之母「蓋婭」(Gaia)為靈感,其誕生自混沌之中,是眾神之母也孕育出自然萬物。陳抒漫將漂流木拼疊成飛揚的秀髮,髮梢還有魚兒自浪花中躍出浪尖,以此暗喻唯有大家一起維持生態平衡,才能生生不息。另一件位於太麻里千禧曙光紀念園區沙灘的《是那裏嗎?》,則由來自屏東三地門的原民藝術家尼誕.達給伐歷以鋼筋、鐵、不銹鋼球等媒材創作,我們循光穿過樹林便能看見海洋與作品,如同藝術家想傳遞的,小時候以為自己所處的達瓦蘭部落便是全世界,後來才明白越過山巒、跨過海洋,部落外還有部落、國家外還有國家。他將兒時聽到長輩的口傳故事轉化為靈感,部落裡的長輩曾說:「光是從大姆姆山(北排灣族聖山)那邊來的,我們也是。」手牽著手的兩人就像長輩回應晚輩的提問,也是尼誕.達給伐歷與自己兒子的投射。以鐵件做各種弧形彎曲的《新天使》是這次藝術季中唯一沒有向下打地基的作品,而以壓了將近4噸的石頭來抵禦颱風等侵襲。(圖/記者魏妤靜攝)可讓民眾或坐或躺與拍打不銹鋼面彷彿合奏的《第一道曙光》,其圓形廣義地說還蘊含地球生態環境的希望,以及集結共同力量的意涵。(圖/記者魏妤靜攝)轉場來到大武鄉,受邀創作的台灣藝術家林純用以抹香鯨做為整個海洋的意象打造《新天使》,關注海洋生態的他希望生活在海島上的台灣人,能反思包括海廢漂流、海水污染與過度捕撈等,所造成生態失衡的危機;林純用更找來80多歲的母親助陣,以巧手將700~800片的不銹鋼網摺成花朵、組成翅膀,希望加上翅膀的抹香鯨能更自在地悠游。外型如同象徵永恆與承諾的戒指、座落在大武鄉尚武9420濱海休憩區(台九線420K)的《第一道曙光》,是由賴純純藝術工作室所創作,原來千禧年時第一道曙光在台東照亮、開啟新世代,也讓賴純純留下難忘的回憶。當遊客走近作品,會發現不銹鋼面上敲打的凹凸鏡面散發點點光芒,與四周景觀甚至你身上服飾的顏色形成暈染,巧妙地和自然融為一體。馬可·錢凡內利以鏽蝕的低碳鋼創作《What remains》,認為作品在風吹日曬下自然鏽蝕,也是地景的一部分。(圖/記者徐明正攝、南迴藝術季提供)南田村以消費農產品免費租借電輔車的方式,希望推廣在地好物。(圖/記者魏妤靜攝)南田村長高富源講述描繪在文化故事牆上的各個事件,包括清兵補給、荷蘭船擱淺與平埔族系遷移途經部落等故事。(圖/記者魏妤靜攝)在達仁鄉南田海岸親水公園的作品《What remains》,由受邀來台的南非藝術家馬可·錢凡內利(Marco Cianfanelli)所作,曾參訪排灣族部落的他,將排灣族的頭飾、百步蛇的意象轉化完作品中放射狀的三角形,構築成一道拱門結構,拱門中的頭像輪廓彷彿面向太平洋遠方,思索歷史和文化起源。來到南田若有一些時間,也對紅藜、白樹豆、雨來菇等在地農產感興趣的話,不妨走一遭台東境內最南端的南田村,當地現正推行「買在地農產就能免費租借電輔車」。南田村是日治時期形成的移民村,居民主要為排灣族人,村莊形成源於日治時期有海防需求,因而指派日警駐紮並推動原住民部落遷徙計劃。當地曾發生過多起政治、歷史事件,都被一一記錄於在地藝術家繪製的文化故事牆上,在這裡還有遠近馳名的「南田石」,因自然形成的紋路與圖案備受石藝收藏家推崇。若仔細注意會發現在一些村民家門前會放上寫了族語拼音的石頭,這便是他們的「家屋名」。(圖/記者魏妤靜攝)DATA南迴藝術季活動展期:即日起~10/31網址:https://reurl.cc/eyQLqW備註:若以台東市為起點走訪各件作品,建議由南往北,依序抵達仁鄉、大武鄉、太麻里鄉,如此作品皆在順向位置,更方便欣賞;展期結束後若展品無遭受主結構破壞或受損嚴重,仍會就地保存南田社區發展協會電話:0975-296-391網址:https://reurl.cc/adEMn9備註:凡遊客選購在地農產600元以上,便可向南田社區發展協會免費租借1台電輔車(可搭乘4人)遊覽村落1小時;協會亦提供阿塱壹古道部落遊程與其他體驗,可電洽或粉專私訊詢問
麥當勞每年賣出3億個麥香魚! 外媒揭「身世之謎」竟是阿拉斯加現撈
連鎖速食龍頭麥當勞擁有許多經典餐點,麥香魚就是其中之一,據悉,麥當勞每年賣出高達3億個麥香魚,而其中的靈魂角色包括麵包、塔塔醬和起司,外酥內嫩的魚肉更是缺一不可,近日有外媒揭露麥當勞的魚肉可能比您想像的更新鮮,其選用的是阿拉斯加現撈狹鱈。據《Daily Meal》報導,麥香魚起初的計畫是使用大比目魚,後來才改用鱈魚,根據麥當勞的說法指出,用於製作的魚肉並非人工飼養,而是可持續野生捕撈的,對此當地漁業受到管理該行業的嚴格法規規定,以確保魚群不會受到過度捕撈。在2013年,麥當勞取得「海洋管理委員會(Marine Stewardship Council)」(MSC) 的藍魚標誌,成為美國唯一獲此殊榮的全國性速食連鎖店。據麥當勞公司稱,「在全球範圍內,麥當勞的漁業供應100%來自經過驗證的可持續來源。麥當勞美國公司僅使用海洋管理委員會(MSC)認證的野生阿拉斯加狹鱈來製作麥香魚。」雖然MSC過去一直是可靠的認證,但十多年來,尋求其認證的組織數量大幅增長,導致一些報告指出MSC的標準和檢查越來越寬鬆,這使得爭議的出現。然而,阿拉斯加狹鱈並沒有被其他組織制定的魚類評級系統評為應「避免」的紅色,且它似乎仍然是比其他種類的白魚更好的選擇,它也因其溫和的味道、片狀的質地和富含omega-3脂肪酸的營養價值而備受推崇,且由於它在海上時就已冷凍,因此顧客都可以在麥當勞買到令人驚訝的新鮮阿拉斯加鱈魚。
鱷魚與小鯊魚爭搶獵物…面對面開戰 目擊者近距離拍片網嚇瘋
大自然的動物之間有食物鏈關係,海洋中的鱷魚和鯊魚都屬於掠食者,最近澳洲昆士蘭有民眾在海邊直擊鱷魚和小鯊魚爭搶獵物,還面對面開戰;畫面曝光後令生物學家和動物專家很驚訝,人類能拍到這景象算罕見。許多網友則被民眾近距離拍攝的行為嚇瘋,因為他差點就變牠們的獵物。根據外媒《每日郵報》報導,有網友在抖音上分享一段在澳洲昆士蘭北部海邊的驚人畫面,一隻鱷魚和小鯊魚疑似為了爭搶獵物開戰,雙方一觸即發的樣子,讓眾人看了嘖嘖稱奇;而國際人道協會的專家桑德曼(Lauren Sandeman)指出,鱷魚和鯊魚以海洋動物為食,牠們搶獵物算稀鬆平常的事,但被民眾拍到就滿罕見。影片中一隻鱷魚在淺灘處耐心等待獵物,周遭出現多條小鯊魚來回游動,鯊魚追逐小魚一個猛衝,瞬間與鱷魚面對面看似一觸即發,但最後雙方沒有直接接觸,鱷魚只是繼續耐心準備掠食獵物。桑德曼解釋這種情形,推敲是人類過度捕撈,導致鯊魚需要到淺灘與鱷魚搶食。除此之外有許多網友被拍攝者的行為嚇瘋,紛紛表示,「兄弟,你離鱷魚太近了吧,這已經是攻擊距離內了」、「在海邊看到鱷魚和鯊魚,第一時間是先跑走吧」、「淺灘看到這個嚇爛,也太近拍攝了吧,好危險啊」。
章魚燒內沒章魚? 營養師曝光10種常見的「假食物陷阱」
雖然民眾常戲稱「太陽餅內沒太陽,老婆餅內沒老婆」,但實際上,用其他食材魚目混珠的情況,在餐飲界中可以說是十分常見。近期,營養師高敏敏就列舉了10種常見的「假食物陷阱」,其中點名到「鱈魚可能是油魚」、「」章魚燒內可能是魷魚」、「蟹肉棒內沒蟹肉」等等情況,讓不少網友看傻了眼。營養師高敏敏日前在FB粉絲專頁發文,內容中表示,其實有很多食物都是「掛羊頭賣狗肉」,裡面的食材可能早就被偷天換日。為此,高敏敏也列出了10種常見的假食物陷阱:章魚燒 裡面可能是魷魚曾經就有報導指出業者為了節省成本 將章魚換成較低價的魷魚。鮪魚罐頭 可能是鰹魚製成其實食藥署早已公布「鮪魚罐頭可用鰹魚製作」,只需要在原料標示註明「SKIPJACK TUNA」,而兩者皆屬於鯖科鮪屬。蟹肉棒 可能是魚漿+澱粉+大豆粉雖然叫蟹肉棒,但裡面可能連蟹肉都沒有。可能是用不同種魚肉製成有彈性的魚漿,其餘則是調味料、大豆等等混合物。松露油 可能是橄欖油+合成化學品(二甲硫基甲烷)松露本身就是很珍貴且昂貴的食材,只要灑一點在料理上,就會增加香氣。不過很少商家會真的用黑松露去製作松露油(因為價格會很高),所以大多都是橄欖油+化學用料製成。營養師建議,還是選擇直接享用吧,畢竟花了錢當然也要視覺感受一下呀。魚子醬 可能是鱒魚或鮭魚卵高級食材魚子醬(也就是野生的鱘魚卵)因過度捕撈,導致價格更高,因此市面上就出現了鱒魚、鮭魚的卵,顏色通常是紅色、金黃、咖啡色。鱈魚 可能是油魚鱈魚肉質雪白細嫩、富含多種維生素,但價格也相對高。而油魚的肉會呈現黃白色,通常會標示為「俗名:圓鱈/扁鱈」「智利海鱸/大比目魚」,但油魚含有人體無法消化的蠟脂 有些人吃了之後會出現腹瀉。楓糖漿 可能是煎餅糖漿根據居家雜誌Real Simple的報導 真正的楓糖漿會在瓶子、成分註明,因此標示有「煎餅糖漿」則不含有真正的楓糖漿。特級初榨橄欖油 可能是廉價油(大豆油/花生油)美國就曾有特級初榨橄欖油是以大豆油組成,而根據「富比世」報導,全球有高比例的特級初榨橄欖油,也都可能是加了廉價油。即溶咖啡粉 可能是咖啡渣混合澱粉即溶咖啡粉內可能包含穀物、焦糖、澱粉、麥芽、無花果⋯等成分。帕瑪森乾酪 可能是廉價起司+纖維素多數的帕瑪森乾酪通常是廉價起司+很便宜的纖維素,而美國FDA也讓這樣的商品合法。高敏敏也提醒民眾,如果要避免吃進假食物,應要注意以下五點:1.選擇商家:跟信譽良好的食品商家購買2.檢查標示:購買前仔細閱讀食品成分表3.觀察外觀:認識食材外觀 篩選對的食品4.分散風險:不要限定購買特定品牌或食物
極端高溫引起!巴西面臨珊瑚大規模白化死亡危機
巴西正準備迎接有史以來最糟糕的珊瑚白化事件,極端高溫導致該國最大海洋保護區的珊瑚受損,威脅到該地區的旅遊和漁業收益。 巴西珊瑚白化問題嚴重。(圖/路透社)路透社報導,全球珊瑚正經歷第四次大規模白化事件,有人希望巴西的珊瑚能夠倖免,像過去幾次全球性白化事件一樣。珊瑚白化是由高水溫引起的,導致珊瑚排出體內共生的藻類,失去營養供應,珊瑚就會開始挨餓而死亡。巴西佛羅里達大西洋海岸包括長達120公里的珊瑚海岸海洋公園,出現大片珊瑚變成骨白色。四名正在監測珊瑚的科學家表示,今年有望成為珊瑚海岸和也許全國最嚴重的白化紀錄。隨著氣候變遷加劇,聖嬰現象在過去一年創下了高溫紀錄,這影響到巴西珊瑚。巴西珊瑚與加勒比海更著名的珊瑚更與世隔絕,擁有最高比例的全球獨有珊瑚物種,包括至少七種瀕臨絕種的珊瑚。但海溫上升和人類破壞,正將這些珊瑚推向邊緣,危及其生態系統以及旅遊業。在海洋公園的某些區域,近乎100%的珊瑚受到影響,一些已經開始死亡。潛水員在珊瑚海岸測量的水溫約為攝氏33度,而珊瑚最舒適的水溫為攝氏27度。「白化非常嚴重,」從事珊瑚保護工作的佩雷拉說,「我們正在親眼目睹如此美麗奇妙的生態系統在消失。」 巴西珊瑚白化。(圖/路透社)沿岸城鎮珊瑚海岸五顏六色的珊瑚和水晶般的藍色海水,得以建立繁榮的旅遊業。珊瑚旅遊每年為當地城市帶來估計約1.75億美元的收益。該地區還有數以千計的人從事小規模漁業,這是除旅遊業之外幾乎唯一的經濟選擇。今年由於白化和高溫,章魚、魚類和蝦類的捕撈量都有所下降,加上現有的污染和過度捕撈問題。科學家正試圖研究哪些珊瑚物種能夠抵禦氣候變遷,以確定在未來可能繁衍的遺傳優勢特徵。
溼地殺手「互花米草」入侵金門 活化石「鱟」岌岌可危
活化石「鱟」4億多年前古生代泥盆紀就已出現在地球上,2019年被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列為瀕危物種,早年族群曾遍布台灣本島北海岸及西海岸,目前僅剩金門及澎湖有成鱟穩定上岸產卵紀錄,但數量非常稀少。金門在地人士疾呼,除因人為影響外,有「溼地殺手」之稱的外來種植物「互花米草」也限縮鱟群的生存空間,盼政府重視。金門縣水產試驗所內設有全台唯一的「鱟生態文化館」,每1隻鱟平均約有25年壽命,要活到第4年才會成年,雄鱟會一輩子附著在雌鱟身上,緊緊相依不分離,又被稱為「夫妻魚」,早年族群曾遍布台灣本島北海岸及西海岸,近幾十年來隨著人類過度捕撈與環境破壞,棲地急遽減少,野生族群數量持續下降。長期關注生態保育的退休老師洪清漳表示,金門早期因處於軍管之下,海岸不得任意進出,有效減少人為干擾,西、北海岸潮間帶均有穩定的鱟族群分布;但自解嚴後隨著,人為開發破壞加劇,金門鱟群的棲地正逐年縮減,縣府雖於2000年初劃設800公頃「金門古寧頭西北海域潮間帶鱟保育區」,但嚴重的人為干擾,如今只剩金城雄獅堡至建功嶼一帶的潮間泥灘環境較適合鱟生存,棲地環境岌岌可危。洪清漳也指出,鱟的棲地除人為破壞外,還遭受有「溼地殺手」之稱的外來種植物「互花米草」大舉入侵有絕大的關聯。互花米草耐鹽、耐淹、又抗風浪,根系可深入地下達60公分,單1植株每年可繁殖逾100株,密集生長的群體不僅會減低水流,也嚴重限縮鱟群等潮間帶生物的生存空間。金門縣府表示,互花米草分布區域為鬆軟泥灘地,加上金門潮汐潮差大,人力移除不易,加上受限於經費編列與多數鄉親擔心破壞潮間帶,反對以重型機具移除,2022年曾委外人力移除,但後續多處區塊無人投標,目前僅先針對重要地區清理,日後將再考量修正標案。對此,洪清漳表示,縣府執行移除的時間、工法不對,結果愈清愈糟糕,互花米草應趁其根淺時立即清除,而非累積一段範圍後再發包移除;另在挖除工法上未將斷根清除乾淨,使得「春風吹又生」,建議未來必須堅持「全面監控、立即根除」,才能將外來強勢植物完全根絕,還給鱟群開闊的棲地。
台東男不畏低溫捕龍蝦上岸速被查 近20公斤水產當場放回保育區
近日寒流冷空氣壟罩全台,但在台東仍有1名男子不畏低溫,在22日晚間前往被列為「禁漁區」的富山護漁區違法捕撈龍蝦、海螺等水產,經海巡署人員獲報前往埋伏後,於23日凌晨4時許在男子返程之際上前取締,當場查獲捕撈網具以及近20公斤的各式水產,目前海巡人員已將違法捕撈水產放回保育區中,並將男子依違反漁業法函送台東縣政府裁處。據悉,近日來台東沿岸體感溫度來到10度低溫,然而該名男子竟仍冒著低溫,在22日深夜時分逕自前往位在台東縣卑南鄉之富山漁業資源保育區,且當場無視規定以事先準備的個人用網具違法捕撈各式種類水產,而其他民眾在見狀後則連忙向海巡人員通報前往查緝。第13岸巡大隊在獲報後,隨即派遣人員於岸際以熱顯像儀進行埋伏監控,在經由巡邏兵力長達6小時觀察後,於凌晨4時許發現1名正返回岸際的男子,經海巡人員上前取締,當場查獲74顆野生蠑螺、5顆鐘螺、3隻龍蝦、1隻小章魚、6隻螃蟹、3隻豆仔魚、大魚梭等水產以及1人用網具。海巡人員也指出,初步估計男子違法採捕水產之總重量約有20公斤,且海巡人員在清點完上述各式水產後,便隨即將生物再度放回保育區中,同時岸巡隊也依違反漁業法將男子函送台東縣政府裁處。經查,富山護漁區現已成為東部海岸熱門觀光景點,其係在早年因過度捕撈致生態嚴重被破壞而在2005年列為禁漁區,並成為富山漁業資源保育區,且是經過多年來無數人員努力保育下,才有如今復育成功且生態豐富的景象,如今卻又出現違法捕撈情形,讓當地志工直呼惡劣。海巡署東部分署第13岸巡大隊副隊長白博宏表示,富山漁業資源保育區19年前就公告禁止採捕野生水產動植物至今,如有違規採捕情事,將違反漁業法規定,最高可處15萬元罰緩,提醒民眾千萬不要以身試法,如民眾在岸際發現不法情形,可隨時撥打海巡署118免費服務專線。
未來可能吃不到了!「數十億」松葉蟹離奇消失 學者驚覺竟是這慘因
根據CNN報導,未來恐怕無法再吃到松葉蟹!科學家在2021年的調查中發現,數以億計的松葉蟹在阿拉斯加周圍的白令海(Bering Sea)神秘失蹤,吸引許多學者進行了進一步的調查。過去,人們普遍認為松葉蟹(snow crab)數量下降是由於過度捕撈所致,但專家指出這解釋過於簡單,透露這些松葉蟹恐怕都是「活活餓死」的!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的漁業生物學家科迪斯瓦爾斯基(Cody Szuwalski)表示,2021年調查時,就發現松葉蟹大量減少的現象,其顯示數據讓他「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每個人都希望並祈禱這是調查中的錯誤,明年會看到更多的蟹。」但松葉蟹的持續減少,更讓阿拉斯加政府不得在2022年時首次關閉松葉蟹漁場,外界將松葉蟹數量下降歸因於過度捕撈。但斯瓦爾斯基告訴CNN,「過度捕撈」是一個技術定義,但實際上無法解釋松葉蟹急遽減少的原因。學者直言,松葉蟹大量減少原因只有兩個:要麼遷移,要麼死亡。但根據斯瓦爾斯基的研究,螃蟹是不太會移動的,所以「死亡」,是唯一解,而氣溫升高和死亡率升高有顯著相關!最新研究指出,松葉蟹屬於冷水物種,主要分布在水溫低於2攝氏度的區域,儘管牠們可以在高達12攝氏度的水域中生存,但較暖的海洋水域可能擾亂了松葉蟹的新陳代謝,大大增加了它們的熱量需求,2018年(白令海兩年海洋熱浪的第一年)的數據就顯示,當時松葉蟹的食物需求比前一年多了4倍!再加上熱浪讓其他物種也跑到松葉蟹的棲地覓食,綜合兩個因素,松葉蟹可能是「活活餓死」的。斯瓦爾斯基說,他知道全球暖化對於松葉蟹族群有一定的影響,但他「沒想到會這麼快發生」,而隨著白令海地區海冰的快速減少,松葉蟹的族群可能會向北遷移,「我們可能不再看到牠們這麼多了。」
鯊魚「6小知識」出爐! 牠竟比恐龍更早出現1.9億年
雖然歷史上出現過多起鯊魚攻擊人類的案例,但實際上人類對鯊魚的威脅要更大,甚至將有滅絕的可能。有趣的是,鯊魚其實比恐龍還早誕生1.9億年,也較樹木早了9000萬年,牠們種類繁多,有比人手小的侏儒燈籠鯊,更有比校車還長的鯨鯊,而即使特徵相當多樣,仍抵擋不住人類的過度捕撈。根據《CNN》的報導,海洋生物學家邁克爾(Michael Heithaus)提到,世界上有超過500種鯊魚,且已經存在了數億年之久,但隨著科技不斷發展,由於人類的過度捕撈,在1970年至2018年間,鯊魚的數量已銳減71.1%。對此,該報導整理了6項鯊魚小知識,想讓更多人知道鯊魚這個海洋掠食者與海洋健康的特殊關聯性。1.鯊魚可以活數百年根據學術期刊《科學》(Science)的一項研究,鯊魚是世界上壽命最長的動物之一,其中格陵蘭鯊(又稱小頭睡鯊)平均壽命更至少有272歲,且牠們通常150歲才成年,而科學家則估計牠們可能活超過400歲。2.鯊魚比樹木、恐龍還要古老鯊魚化石目前最早可追溯至4.5億年前,不僅比恐龍早了1.9億年,更較樹木早9000萬年,而專家則推測鯊魚在盤古大陸分裂前就已經存在。3.鯊魚有助於生態系應對極端氣候澳洲海洋掠食者虎鯊的獵物通常為海龜、海鳥等等,而這些物種會選擇避開淺水區,也就是有海草生長的區域,間接使得小魚、蝦蟹能有安全的棲息場所。此外,海草還能吸收大氣中的溫室氣體,並在死亡後沉入海底,連帶著將體內的二氧化碳一同消失。4.鯊魚可以懷孕超過3年以上鯊魚一般來說會懷孕11或12個月,但有些鯊魚能懷孕3年以上,如皺褶鯊、姥鯊。5.鯊魚不會發聲鯊魚沒有發聲器官,牠們僅通過肢體語言進行交流,如擺尾、移動下巴。6.鯊魚能感應電流鯊魚可以檢測到獵物大腦發送至心臟的微小電流脈衝,而這項技能也能幫助牠們尋找伴侶、捕食隱藏起來的獵物,並解決掉生病的生物,進一步維持了海洋生態系的健康。
醞釀20年!聯合國通過歷史協議 《海洋公約》2030年前保護全球30%海洋
聯合國於美東時間4日晚間,宣布達成保護全球海洋的歷史協議《海洋公約》(The High SeasTreaty),地球30%海域將在2030年以前納入保護區,來守護海洋及海洋生物並恢復生機。據《衛報》報導,這份早在20年前就醞釀、長達10年談判,與在最近經過2週討論與48小時不間斷協商的「30x30」《海洋公約》,終於由來自新加玻的會議主席李麗娜(Rena Lee)宣布通過,而這也是人類繼1982年《聯合國海洋公約》(the UN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the Sea)後,時隔41年再有保護海洋的國際協議。相較於目前僅保護1.2%「公海」區域的《聯合國海洋公約》,新通過的《海洋公約》將保護全球三分之一海洋並預期在2030年前完成,而為達到目標,新協議除要求締約國須舉行定期會議、建立問責機制,歐盟也承諾提供4200萬美元(約新台幣12億8157萬),換取經濟弱勢國同意並實施協議內容。綠色和平組職政治顧問法蘭克(Veronica Frank)對這項由美國、歐盟、英國和中國主導並促成的協議感到相當振奮,驚豔各國能在如此分裂的世界局勢中完成協議,保護占地球生物圈95%、提供世界一半氧氣與最大「碳匯」吸收二氧化碳的海洋及海洋生物,讓其免受過度捕撈、航運及深海採礦的威脅,但強調能否有效執行才是關鍵。
他吃紫色烤「鯊魚」 千人震驚:我也想要一隻
吃這隻鯊魚很可以!近日一位網友表示,他吃過魷魚還沒吃過烤鯊魚,而他所謂的鯊魚,竟然是茄子精雕細琢成的鯊魚,引發網友熱烈討論,網友讚嘆「好像喔,我也想要一隻」。原PO近日在臉書社團《爆廢公社公開版》發文說,「有吃過整條的烤魷魚,還沒吃過整條的烤鯊魚。」從原PO貼出的照片中可見,他拿竹籤插著鯊魚造型的茄子在烤肉架上烤,茄子的雕工非常細膩,鯊魚的尾巴、鰭和牙齒都有,讓人看了會心一笑。此文曝光後,有超過3900名網友按讚,網友紛紛留言「我想吃」、「來吃烤鯊魚」、「他變成了鯊魚我還是不愛」、「這太強了」、「雕工不錯」、「好厲害可以把鯊魚雕成像茄子的顏色」、「這隻鯊魚吃素長大的對吧」、「哈哈哈。是否中秋節到的時候來烤看看」、「這隻保育類」。《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曾在臉書發文說,「臺灣目前有9種軟骨魚類被列入保育類物種名單,包括鋸鰩科6種、鯨鯊、阿氏前口蝠鱝及雙吻前蝠鱝。」如果民眾意外捕獲鯊魚,可撥打1999或118通報。鯊魚在全球因過度捕撈導致死亡率上升,海保署說,「自1970年以來大洋性鯊魚族群資源量已縮減將近70%。除此之外也面臨地球暖化與全球環境變遷、海洋生態環境惡化和棲地喪失等各種危機。」
交易雙方皆挨告! 高雄男賣「瀕危鈍鋸鰩」賺逾萬:保證為真品
鈍鋸鰩已被列為瀕危魚種,但卻遭有心人士林姓男子在網路交易平台「露天拍賣」上販賣,並打出「現已被列為瀕臨絕種之動物保護、本品保證為真品」等字樣,以5000元及5800元價格販賣給王姓買主和黃姓買主,買賣雙方都因違反野生動物保育法,提起公訴。鈍鋸鰩又稱作尖齒鋸鰩,嘴巴部分極長而窄,在兩側長有橫向的鋸齒,形似一把鋸子,因此常會因為勾到漁網而被捕獲,但因過度捕撈,現已被列為瀕危物種,不得展列與販售。2020年1月25日起,高雄市林男明知鈍鋸鰩已為瀕危物種,還以此作為噱頭,利用不知情兒子的露天拍賣帳號販賣,打上「現已被列為瀕臨絕種之動物保護」、「本品保證為真品」、「直購價」等介紹,來販賣鈍鋸鰩的嘴巴部分,要求買主先確定長度、齒數再下單,售出恕不退換,還附上價錢及圖片供買家參考。買主為王姓少年以及黃姓女子,王姓少年移送少年法院審判,而黃女於2020年3月4日以5800的價格,在露天拍賣上向林男購買鈍鋸鰩商品。海洋委員會海巡署偵防分署發現後,向高雄地方法院聲請搜索票,於2020年3月16日至林男住處搜索,搜出尖齒鋸鰩產製品共9支,而黃女也在2022年2月18日自行交付所購買的產品,2人皆因違反野生動物保育法,提起公訴。
印尼15歲男釣魚慘遭鱷魚捕食 鱷魚守屍體3天
印尼有位15歲男孩法爾揚(Farjan Idham)和朋友約在火山湖釣魚,有隻鱷魚突從水中冒出撲向法爾揚,將他拖入水中。因鱷魚始終在法爾揚遺體旁遊走,搜救人員等到了第3天才能將屍體救出。事發在德那第市(Kota Ternate)托利雷湖(Danau Tolire),法爾揚當時坐在一根圓木上休息,沒察覺到水深處有鱷魚正跟蹤伺機攻擊,鱷魚從水里冒出咬向法爾揚,在他還沒反應過來就將法爾揚拖入水中。身旁同學試圖救人,然而卻被鱷魚尾巴擊中,害怕再遭襲擊的同學回到村裡報案。當局接獲通報隨即就組織搜救人員前往營救,搜救行動負責人法圖爾(Fathur Rahman)表示,有目擊者在更早的時候就看見遺體浮出水面,但鱷魚將屍體拖到湖中央,卻一直守衛在屍體旁。最終法爾揚的屍體於4日下午1點11分,被搜救人員救上岸,遺體的狀況慘烈,雙臂被扯斷且頭部幾乎與身體分離。如今遺體已送往殯儀館,回到家屬身邊。這事發湖目前已被關閉,有環保主義者表示這起事故,是因為人類的過度捕撈,破壞生態導致鱷魚被驅趕到人類棲息地。
今年鰹魚變肥又變多 日本漁夫曝「狀況不對」1現象恐讓牠永遠消失
日本四國南部的高知縣自古以來都是捕撈鰹魚的產地,但今年春天漁夫們缺發現「今年鰹魚又肥又多」,本該開心漁獲量大增,但卻讓他們十分憂心,當地人與專家都認為這是氣候暖化導致的副作用,有天就可能沒有鰹魚可以吃。據《路透》報導,熬製味增湯與高湯的重要食材柴魚片也面臨消失危機,製作柴魚片的鰹魚,今年捕撈的漁夫發現,「我們這個春天釣到的鰹魚是肥的,以前的魚都是瘦的,沒有脂肪,但今年的魚變得很胖。」,這樣的狀況讓漁夫們憂心,因為一年可以捕撈兩次的鰹魚,春季至夏初的「初鰹」以往相當精瘦,但今年卻因為海水暖化導致海平面上浮游生物變多,讓鰹魚變得異常肥胖,而這樣的現象被專家與漁夫認為不是好事。專家與漁民認為雖然今年魚變胖了,可以獲得更多收益,但其實是暖化的副作用,暖化導致海洋中的浮游生物減少,長期下來也會反應在漁獲量上,洋流變暖後使得今年鰹魚的食物來源增加,意外讓鰹魚變得比以往更為肥美,但長期下來過度捕撈的問題恐更嚴重。另外日本料理常見的山葵也有相同狀況,據日本農業部數據顯示,2020年山葵的產量相較2015年時,大幅降低了一半以上,山葵也正面臨消失的危機,由於種植山葵的農民老化,加上必須有乾淨的山泉水,與農夫細心照料一年半才能收成,氣候變遷讓水資源與氣象出現變化,都導致山葵產量減少原因。
正港河怪「長4公尺、重300公斤」 湄公河捕獲超巨大魟魚
世界第九大河流湄公河,起源於中國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雜多縣,沿途流經緬甸、泰國、寮國、柬埔寨和越南,在這寬廣的水流下面有著太多的神秘生物,在全球各大淡水河流域中,確實沒有哪條河比湄公河更富有神秘色彩。日前在柬埔寨就有一位42歲漁民,捕獲了一尾長約4公尺、重達約300公斤的魟魚,打破2005年在泰國發現的293公斤鯰魚記錄!魟魚大到需要十幾個人才能將牠圍住。(圖/翻攝自@Weird_AnimaIs推特)綜合外媒報導,來自柬埔寨的漁民穆爾圖恩(Moul Thun)在13日晚間,於東北部上丁省會(Stung Treng)附近湄公河上的閤西島區域,捕獲這隻巨大魟魚,過程中還必須找來10多名成年人將牠捕撈上岸,而湄公河奇觀(Wonders of Mekong)研究項目的科學家獲報後也趕抵現場,開始標記、測量,以及幫這隻魟魚秤重,經測量發現,這尾魟魚體型近4公尺、重達約300公斤。重達約300公斤的超大魟魚。(圖/翻攝自@Weird_AnimaIs推特)這隻母魟魚因為圓圓的體型被稱為「布拉米」(Boramy,高棉語意指「滿月」之意),研究人員在進行測量之後,在牠的身上安裝了追蹤器並放生,試圖了解牠的生活史、生態或遷徙模式。巧的是,上個月初才有漁民在湄公河捕獲一隻大魟魚,牠同樣是4公尺長、重量180公斤,而這次發現的母魟魚也同時擊敗了2005年在泰國捕獲一尾293公斤重的湄公巨鯰(Mekong giant catfish),刷新最大淡水魚紀錄。重達約300公斤的超大魟魚。(圖/翻攝自@Weird_AnimaIs推特)根據報導,這個世界上魚群種類第三豐富的流域,近來面臨過度捕撈、生態汙染和海水倒灌等問題,儘管湄公河各國單位採取限制捕撈等措施,魚類種群還是不斷遞減,加上棲息地被破壞與污染,淡水魟魚的分佈範圍也越來越小。研究團隊在魟魚身上放置追蹤訊號,來觀察牠的生態。(圖/翻攝自@Weird_AnimaIs推特)對於這次的發現,湄公河計畫負責人霍根(Zeb Hogan)表示,很難想像在淡水可以看到這種體型的魚,團隊都大吃一驚,「當你看到這麽大的魚,尤其在淡水中,這很難理解,所以我們整個團隊都驚呆了。這條魚能長到這麼大,這對湄公河來說是充滿希望的跡象」。研究團隊在魟魚身上放置追蹤訊號,來觀察牠的生態。(圖/翻攝自ABC News推特)
漁業補貼、疫苗智財權豁免 WTO達多項協議
歷經五天的艱辛談判,世界貿易組織(WTO)164個會員國終於在周五(17日)就限制漁業補貼、新冠疫苗智財權豁免與糧食安全等多項議題達成協議。世貿組織秘書長伊衛拉(Ngozi Okonjo-Iweala)指稱,這些包裹協議將改變全球人類的生活,同時也展現世貿實際上有能力因應緊急情況。原本世貿組織在日內瓦總部舉行的會議預定在15日結束,但由於談判未果,最後又延長兩天。然而據內情人士透露,印度與部分開發中國家提出的多項要求,曾一度讓談判陷入癱瘓,所幸後來這些歧異獲得調解。根據世貿組織規定,所有決定均採取共識決,換言之必須獲得所有會員國的同意,才能通過決議。然而被伊衛拉稱為「史無前例」的包裹協議中,包括兩項協議最受注目,分別是限制漁業補貼與新冠疫苗智財權(IP)的部分豁免權。這項限制漁業補貼的多邊貿易協議,外界認為有望改善長期以來全球漁業過度捕撈的問題。皮尤慈善信託基金會(Pew Charitable Trusts)負責人潔瑞特(Isabel Jarrett)認為,該協議就解決全球過度捕撈危機是一大轉捩點。禁止漁業補貼談判已在世貿組織進行20多年,該補貼過去多被視為是鼓勵漁民過度捕撈的誘因,並且對地球魚群資源的永續生存造成極大威脅。此外在豁免新冠疫苗智財權方面,也在歷經近兩年談判後終於達成共識。該協議將使開發中國家日後不用獲得新冠疫苗專利持有者的同意,就可自行生產與出口疫苗。這項疫苗協議對於伊衛拉是項重大勝利,身為該組織首位出身於非洲的女性領導人,伊衛拉最近數月努力推動這項談判,希望能在這次會議達成共識。此外世貿組織在周五還通過另一項協議,將維持「暫免電子商務關稅」措施,此舉對於數據能在全球自由流通至關重要。
搜奇/300顆牙怪物竟是8千萬年活化石 159公斤巨魚曾與恐龍共生
電影《侏羅紀世界》火紅的「滄龍」,生活於 7000 萬至 6500 萬年前的西歐海域,因為第一具化石於 18 世紀末期在荷蘭默茲河附近被發現,所以學名為「Mosasaurus」,意指「默茲河的蜥蜴」,可以長到18公尺,體重大約 40 噸左右。滄龍擁有巨大的頭部、強壯的頜部與尖銳的牙齒。(圖/侏儸紀世界:統霸天下劇照)滄龍擁有巨大的頭部、強壯的頜部與尖銳的牙齒,主要以捕食魚類、菊石類、海龜、其他小型的滄龍為生,雖說滄龍已經滅絕,不過要說到曾與恐龍共生直到現今仍可見到的海中「活化石」,就不得不提到鱘科魚類。滄龍擁有巨大的頭部、強壯的頜部與尖銳的牙齒。(圖/侏儸紀世界電影劇照)根據外媒報導,來自加拿大卑詩省的屋頂工人羅斯(Braeden Rouse)4月時與女友科澤連科(Sidney Kozelenko)前往弗雷澤河(Fraser River)釣魚,他們各自乘坐一艘輕艇在河上釣魚,過程中羅斯釣到一尾怪物級巨魚,據他回憶,「當時魚不斷拉扯釣竿,輕艇3次差點翻船,為了避免翻覆,我將釣竿維持在船頭」。來自加拿大卑詩省的屋頂工人釣到一尾怪物級巨魚。(圖/翻攝自adventureswbraedenandsid抖音)最終這條巨魚體力不支被拖到岸邊,這才驚覺這是一條鱘魚,長約2.5公尺、估計重159公斤,他們事後將釣魚過程分享到臉書,引發熱議。這對情侶和這條巨魚合影後就將牠放生,羅斯表示,「當我們將牠拉到岸邊後,才意識到牠到底有多大,這也是我第一次釣到體型如此大的魚」,科澤連科也將過程拍攝下來,當時羅斯的輕艇還被拖著走,可見鱘魚的力氣不容小覷。來自加拿大卑詩省的屋頂工人釣到一尾怪物級巨魚。(圖/翻攝自adventureswbraedenandsid抖音)鱘科魚類主要生活於歐亞大陸和北美洲熱帶、溫帶和亞寒帶水域中,化石記錄可追溯到2.45至2.08億年前的三疊紀時期,因此被稱為「活化石」,一般能活50到60年,不過因被人類過度捕撈已面臨絕種危險,許多國家已將鱘科魚類列為瀕危保護物種。皺鰓鯊,牠擁有300多顆牙齒,長約1.5公尺,乍看猶如一條蛇。(圖/翻攝自維基百科)除此之外,葡萄牙有一艘拖網漁船在2017年進行研究作業時,在水下2千多英尺處同樣捕獲一尾深海怪物,魚的身形又細又長,而且擁有300多顆牙齒,專家表示,原來這是存活於地球8000萬年的活化石「皺鰓鯊」(frilled shark)。皺鰓鯊,牠擁有300多顆牙齒,長約1.5公尺,乍看猶如一條蛇。(圖/翻攝自Daily Star臉書)據《每日星報》報導,這艘和歐盟合作的拖網漁船,當時在阿爾加維(Algarve)附近海域進行「減少商業漁業過渡捕撈」計畫,期間在水下2千多英尺,約609公尺處,意外捕獲皺鰓鯊,牠擁有300多顆牙齒,長約1.5公尺,乍看猶如一條蛇。皺鰓鯊,牠擁有300多顆牙齒,長約1.5公尺,乍看猶如一條蛇。(圖/翻攝自維基百科)另外,據《國家地理》指出,皺鰓鯊存在地球8000萬年,外觀幾乎沒有改變,自恐龍時代以來一直生活於地球深處,儘管擁有300多顆牙齒,目的是用來捕捉獵物,加上下巴非常靈活,捕捉到獵物就可立刻吞下肚。由於皺鰓鯊出沒於深海,人類對牠門的了解甚少,主要分布於大西洋和太平洋地區,2007年時曾有日本漁民捕獲過活的皺鰓鯊,不過轉移至靜岡縣的淡島海洋公園沒多久就死亡。
海膽浩劫1/傳統漁場看不見「新生兒」 澎湖海膽銳減4000倍真相揭密
澎湖長年以優美景色和豐富海洋資源聞名,該地所產的「馬糞海膽」更是眾多老饕的最愛,但馬糞海膽近年來遭嚴重捕撈而枯竭,海洋志工陳盡川近日下潛到傳統漁場尖山海域查看,驚覺今年竟「一顆新生兒」都沒有,他估計海膽在這半世紀來面臨嚴重生態浩劫,數量銳減約4000倍,而他已對政府失去信心,希望民眾自發的不捕撈、不食用,還給海膽喘息空間。「過去在繁殖期的時候,整個海洋都是咖啡色的,像濃湯一樣。」在澎湖土生土長一甲子的陳盡川表示,家鄉過去被這個長滿刺的小東西給包圍,每逢繁殖季,海面上總滿滿是海膽的精子與卵子,孩子會拿它們來丟擲嬉戲,一下網捕撈就能滿載而歸,還得拿洗澡用的大鐵盆來裝,當地民眾吃到會怕,完全沒想到海膽會有枯竭的一天。但海洋的餽贈終究不是無窮無盡,過去「澎湖海膽淹腳目」的榮景也早已不復見,觀光客開始大批來澎湖旅遊後,老饕們發現馬糞海膽的鮮甜,漁民們見有利可圖,便如蝗蟲過境般肆虐海膽,捕撈活動越發興盛,海膽則因過度捕撈而數量銳減,也導致身價水漲船高,從10年前1斤300元飆升至去年1斤超過2000元,但還買不到,讓海膽陷入前所未有的浩劫中。一到夏天,就有大量觀光客湧入澎湖,許多老饕更指名要品嘗當地特產海膽,導致海膽面臨生態浩劫。(圖/報系資料照)「以前澎湖有超過2億顆海膽,現在只剩5萬顆左右,中間差了約4000倍。」陳盡川沉重表示,他與其他海洋志工在2011年便發現海膽銳減問題,他們以平均每年50次的頻率下潛觀察,每年回報的結果卻讓他們寒心失望,更對海膽的未來憂心忡忡。陳盡川提到,尖山海域過去便是附近漁民的傳統魚場,同時是重要的海膽捕撈地,而他們2011年時發現尖山海域孕育著大量海膽,2016年時還可以看到遍地海膽的現象,此等盛況卻宛如是黎明前的美夢,今年觀察發現黑海參、盪皮參等非經濟物種都欣欣向榮,唯有馬糞海膽一片死寂。據了解,尖山海域過去因豐富生態而成為漁民公認的自然繁衍場,只要不被人為打擾,海膽便可世世代代、生生不息,但在捕撈人士的貪婪下,每年長達10個月的禁捕期形同虛設,母體更在一天天的減少,陳盡川4月中旬再度探查時,水底居然只剩2顆老年海膽,已看不到任何「新生兒」出現。海洋志工陳盡川(中,拿保麗龍箱者)在澎湖土生土長一甲子,為保護生態付出許多心力,他見到海膽數量年年下降而十分心痛。(圖/報系資料照)「政府這幾年在烏崁保育區放流超過10萬顆海膽,結果可說是『全軍覆沒』。」陳盡川提到,其他海域的情況同樣岌岌可危,如烏崁社區自主生態保育區,當時還引來澎湖縣府的大力讚賞,被列為種苗放流優先社區,但因放流的種苗太小,一放下去便被水流帶走,情況雖不如其他「無膽」的海域慘烈,但海膽呈現「負成長」,也無法見到生態系在此產生。次外,鎖港灣在3、4年前曾匯集大量海膽,上帝的禮物卻沒有被留下。陳盡川說,捕撈季一來,漁民們便將海膽搜個底朝天,連明文禁止的7公分以下個體都被一掃而空,他去年便發現此區域再也看不到「新生膽」,保育區一再破功也讓陳盡川不斷搖頭。陳盡川認為,縣府對海膽的保育並不積極,打擊盜捕的力道更是逐年降低,他對政府早已失望,如今只能靠著民眾自覺保育,共同守護海洋生態,才有可能讓海膽能世代傳承。澎湖農漁局副局長蔡淇賢回應表示,他手邊沒有志工所稱的尖山海域資料,但農漁局近年積極發展人工養殖,希望能取代自然個體不足的部分,他也強調,澎湖縣有組成環保案件查緝小組,由檢察官指揮,持續針對熱點地區巡查,查緝寬嚴是「見人見智」,但絕對沒有因選舉年而放寬查緝盜採海膽的力道。
海膽浩劫2/每年禁捕10個月也沒用 漁民「秘密基地」藏海膽手法公開
澎湖縣馬糞海膽遠近馳名,近年卻因過度捕撈而數量枯竭,每年10個月的禁捕期也對保育無濟於事。本刊調查,許多漁民會先潛入水中,將海膽「藏進」自己的秘密基地,等養大了再拿出來販售,因而經常出現開放首日便「無膽可抓」的情況,海洋志工陳盡川更表示,縣府打擊盜捕的力道隨著選舉年接近而降低,這也讓海膽生態越發雪上加霜。本刊調查,馬糞海膽學名為白棘三列海膽,其生殖腺是不少老饕心心念念的美味,美食家更認為澎湖所產的馬糞海膽有牛奶般香氣與鮮甜,吸引許多觀光客爭相品嘗,但馬糞海膽因過度捕撈而數量銳減,澎湖縣府從2010年開始限期禁捕,除小門嶼、烏崁、七美三大保育區全年禁止外,其他海域都僅開放7到8月捕撈。縣府實施禁捕期長達12年,馬糞海膽的數量卻是「越禁越少」,陳盡川表示,澎湖在半世紀前有約2億顆,如今只剩不到5萬顆,更因海上難以巡邏、無人看管,許多漁民會在開放期前深入「禁區」盜捕,將海膽藏到「秘密基地」,時間到了再拿出來販售,澎湖禁漁期也因此形同虛設,更常出現捕撈首日便「無膽可抓」的窘境。捕撈海膽有一定危險性,去年7月曾有29歲陳姓男子搭乘自用遊艇捕撈海膽時溺斃,遺體直到8小時後才被發現,(圖/金馬澎分署第七岸巡隊提供)而捕撈海膽過程也屢傳悲劇,去年7月便有29歲陳姓男子搭乘自用遊艇捕撈海膽時溺斃,遺體直到8小時後才被發現;前年更有74歲方姓婦人、64歲蔡姓男子和58歲陳姓婦人採海膽時先後溺斃,短短6天就奪走3條人命,但生命的教訓沒有讓漁民害怕,反而是龐大利潤趨使他們繼續朝海膽前進。本刊調查,馬糞海膽數量逐年遞減,其身價卻是水漲船高,2017年時每台斤海膽價格約1200元,前年則落在1500元左右,去年則已飆到2000元,今年更恐再創新高,若賣到台灣價格更會如海嘯般一翻再翻,驚人利潤讓漁民趨之若鶩,即使海膽亡魂不斷出現,也無法阻止逐利的腳步。「盜捕這幾年是越來越嚴重了,因為政府根本沒在抓。」陳盡川指控,執法單位的放任讓海膽枯竭情況越發雪上加霜,選舉年接近更讓首長與官員不敢得罪選票。海膽的價格隨著數量銳減而水漲船高,許多不肖漁民為牟取暴利,在禁捕期違法捕撈,澎湖聯合稽查小組曾在1天內連續查獲3起盜採案。(圖/翻攝畫面)陳盡川表示,現任農漁局長上任時便曾表示不對盜捕漁民執法,海巡署與保七總隊屬「配合單位」,握有權力但若地方政府不交辦,他們也不會積極抓捕以免落得「兩面不討好」的窘境,最終還是要靠人民自覺,將海膽視為公共財世代傳承,別讓下一輩得在教科書上認識海膽。澎湖農漁局副局長蔡淇賢回應表示,他手邊沒有志工所稱的尖山海域資料,但農漁局近年積極發展人工養殖,希望能取代自然個體不足的部分,他也強調,澎湖縣有組成環保案件查緝小組,由檢察官指揮,持續針對熱點地區巡查,查緝寬嚴是「見人見智」,但絕對沒有因選舉年而放寬查緝盜採海膽的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