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設計
」 車禍 行人地獄 交通部 交通 違規![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56/396556/sm-da516ecfe96cb914a2c2cd918d00689c.png)
駕駛批市府道路設計不良害「整車起飛」 貼影片反遭打臉:路口不減速?
減速丘的作用為了強制使行過的車輛減速,通常是黃色黑色的橡膠所製成,但你有看過跟道路一樣顏色的減速坡嗎?一名網友近日開車行經桃園市桃園區中福街時,一處路口有減速坡,但顏色與一般道路相同,讓駕駛沒有察覺,經過時車輛直接飛起來,氣罵這種道路設計「真的很白痴」。最常見的減速丘為黃黑色相間橡膠墊。(示意圖/詹江村臉書)一名網友昨(14)日在「爆料公社公開版」貼出一段行車記錄器影片,可見他開車行經一處路口時,車輛短暫飛起來,嚇得他氣罵:「哪有人人工減速坡跟路面一樣顏色,我時速32公里直接飛起來,如果是一般轎車下巴肯定爛掉!」怒批桃園市政府設想不夠周全。影片曝光後,引起網友熱議,「出事再國賠求償,反正現在馬路都亂做亂畫,一堆不合理的設置。啥年代了還用減速丘。」、「肯定會有機車雷殘」、「誰跟你說那是減速坡,那是人工陷阱」、「那個地方是通學巷,你太快了」、「就是故意用來陰那些道路口不減速的白痴用的啊。」也有人指出,地面上清楚寫著限速30,指責原PO超速在先,且畫面中轎車也未有減速意思,「我很好奇地上寫了『慢』字,你開這麼快飛起來剛好」、「行經路口減速拿到駕照腦就還給監理單位了是吧」、「該路段的地面有標示,時速限制30公里,開32公里,是在自我舉發超速嗎」、「是巷口,且有慢字,為何你能速度不減,直接過去」、「看到不減速的汽車吃鱉就是爽」、「沒有這個的話,是不是連停都沒打算停就直接轉彎了。」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24/395724/sm-1a1f79ce2641cc51fb74aacb5e8aff1d.jpg)
YouBike祭新制違規記點 盼提高安全意識
台北市打造友善騎乘文化,自去年7月起祭出YouBike違規記點新制,盼提高YouBike使用者的安全騎乘意識,並落實「行人優先」理念,不過,台北市議員詹為元發現,根據最近5個月的違規樣態,大多數集中於「騎乘於騎樓或非人車共道的人行道」,他質疑可能與道路設計不良有關,演變成設陷阱給大家跳。北市交通局回應,自行車道規畫需依路型大小設計,未來會持續宣導自行車視道路狀況調整動線。詹為元指出,YouBike違規記點新制去年7月上路後,一直存在不同意見,制度原意是期望透過記點與停權方式,提高YouBike使用者的安全騎乘意識,落實「行人優先」理念,並塑造良好的騎乘文化,確保行人及騎士的安全,但實施一段時間後,他發現制度運作存在嚴重問題,市府政策初衷似乎變了調,從原先的提升騎乘安全,變成設陷阱給大家跳。他近一步揭露,根據近5個月違規樣態與取締數據分析,違規案件絕大多數集中於「騎乘於騎樓或非人車共道的人行道」,總數多達上千件,其他類別的違規件數幾乎只有個位數,相差非常懸殊,顯示問題並非單純來自騎士的不當行為,可能與道路規畫、設計不良有密切相關。詹為元表示,有許多民眾向他投訴,現行道路規畫對自行車族群極不友善,騎士經常陷入進退兩難的窘境,「有時候被要求騎上人行道,有時候又得切換至機慢車道。」他認為,這些突如其來的變換,讓民眾無所適從,讓人不禁疑惑騎乘自行車到底是類似行人的角色,還是機慢車?這種混亂的規範,無疑加深市民的困惑與違規風險。北市交工處設施科長許銓倫回應,現行台北市自行車道規畫都是依照路型、人行道寬度與大小設計,若沒有自行車道或人車共道的設計,騎乘自行車的民眾必須騎到一般車道上並靠右行駛,未來會持續宣導自行車族要視道路狀況調整騎乘動線。許銓倫說,對於市內自行車道與人車共道設置,只要是有提出建議,交工處都會會勘並研究可行性,完善自行車騎乘環境。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48/392848/sm-515fc65be13a88e3529b9f3a68015721.jpg)
楊梅休息站火燒車4死!他開2車探究「自動輔助駕駛或道路設計問題」 直呼:很危險
國道1號楊梅休息站25日晚發生一起死亡車禍,倪姓男子駕車帶1家5口和2名親戚小孩返鄉過年,因不明原因自撞分隔島,導致車輛起火,釀4死4傷慘劇,不少人質疑是開啟輔助駕駛系統後發生碰撞。YouTuber「墨鏡哥」事後分別駕駛納智捷n7和特斯拉重返該匝道實測,探究是自動輔助駕駛還是道路設計有問題。楊梅休息站匝道發生電動車自撞事故,YouTuber墨鏡哥開2款車回現場實測,發現傳統自動輔助駕駛的反應「很驚險」。(圖/翻攝自Google Maps)以電動車知識為主的YT頻道主墨鏡哥,26日上傳探討楊梅休息站4死車禍事發原因的影片,並決定先後駕駛兩款電動車,以時速80公里駛入楊梅休息站事發匝道,並開啟自動輔助駕駛測試,看看不同自動輔助駕駛系統是否能夠及時反應,或是該車道設計真有問題。墨鏡哥首先挑選納智捷的n7,這款車的自動輔助駕駛與油車的福特、雙B類似,該系統會先開啟置中、再開啟跟車,兩項功能結合起來等同自動輔助駕駛,能順著彎道轉彎,也能跟著前車的速度。墨鏡哥接著表示,每個車廠對於不同路況會有微調,n7的測試結果也不一定代表其他車款的結果。隨後,墨鏡哥駕駛n7以時速80公里經過事發匝道,發現方向盤自動左轉的幅度不多,雖然車輛順利通過,但「剛才那邊很驚險」,原因是該路段有變窄又有一點的弧度,若方向盤拉回的速度不夠敏感的話,很可能直接發生衝撞。墨鏡哥直呼,「即使人在開,也不一定很明確知道那邊是需要閃避的。如果撞上尖形水泥墩,車子受損也是蠻嚴重的」,接著換改駕駛特斯拉上路,同樣以時速80公里經過事發匝道,結果特斯拉平穩許多,「它有提早看到狀況,然後輕輕修正,跟傳統自動輔助駕駛很突然的修正,有一點不一樣」,但傳統自動輔助駕駛並不是不能修正,時速快的時候仍有一定的風險。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52/392652/sm-e0265dc9e3f3d177f35e8e52ee492470.jpg)
楊梅休息站3年釀5死15傷!遭質疑設計不良 高公局回應了
國道1號楊梅休息站25日晚間發生電動車自撞分隔島起火事故,導致4死4傷。據悉,楊梅休息站自2021年12月25日啟用以來,已有多起嚴重車禍,累計釀成5人死亡、15人受傷,也被質疑是道路設計不佳,而交通部高速公路局今(26)日便回應,所有工程設計均依照規範,也呼籲電動車駕駛切勿過度依賴輔助駕駛系統。高公局北分局交管科科長張則斌今早受訪表示,該事故地點自2022年以來,已發生6起事故,除了昨天事故原因目前仍在調查中,其他2起為開啟行車輔助系統,3起為分心駕駛。張則斌指出,該處有2個行車方向,但撞擊點都在同一處,而該路段設計從高架主線車速100公里開始,沿線設置牌面和地面標示,要求降速到80、60公里,包含車道和車速配置、標線、護欄等都完全符合規範。 張則斌說,前1、2年事故發生後,高公局曾做過檢討,陸續加強警示設施,包含設置交通桿、導標和反光浪板等等,去(2024)年10月又做了視覺化減速,把車道標線加厚,希望提醒用路人要特別注意。此外,張則斌也呼籲,電動車駕駛不要過度依賴行車安全駕駛輔助系統,務必全神貫注、雙手操作,尤其是從主線道下交流道時,線型、彎道等處,還是由車主判斷較為謹慎、安全。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37/392437/sm-d7e3f5dbc8938b7938ddb52e2d1e9716.jpg)
行經北市「1駕駛陷阱」秒噴900元…她搞不懂哪違規 網哀號:這路口我被開5張
春節過年9天連假正式開跑,許多民眾紛紛開車出遊,不過行經台北市大安區「1路口」時小心被開罰,一名網友近日收到一張罰單,但任憑他反覆查看採證照片,仍想不透自己哪裡違規,只好PO網求助,怎料貼文一出後,竟釣出一堆苦主哀號,「根本就是個陷阱!」一名女網友在Dcard以「被開了一張罰單,沒搞懂哪裡違規了」為題發文,表示她近日開車行經北市大安區辛亥路與建國南路路口時,遭科技執法拍下違規照片,無奈直呼「請問大大們我犯了什麼錯了?(虛心指教)。」從原PO曬出的罰單照片中可見,她當時開在地面畫設「直行箭頭」的內線車道,不解為何綠燈直行會挨罰900元,而違規事項僅寫道「不遵守道路交通標誌之指示」,讓她一頭霧水。台北市大安區辛亥路與建國南路路口,設置寫著「禁止併入劃分島左側」的道路交通標誌。(圖/擷取自Google Maps)照片曝光後,有熱心網友留言解答,原來該路段上設置寫著「禁止併入劃分島左側」的道路交通標誌。該貼文也釣出大批苦主回覆,「我老公也是這裡被開單⋯」、「我們家上次也是走這條被罰」、「我爸前陣子也被開這張,經過我的研究終於解開他的煩惱」、「這個路口我被開5張,等收到通知已經來不及了。」另外,有人認為,「這道路設計真的好不直觀,我覺得不熟悉路況的人應該很容易出包」、「用個牌子就能罰錢,連引導線都沒有...感覺會中風餒」、「地上標線也不畫清楚,隨便立個小牌子,這根本就是個陷阱!」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1/384501/sm-f6a13d0f19a0a04aad23526a78b1f78a.jpg)
擺脫行人地獄惡名!政府訂定2050交通零死亡目標 學者籲3面向推動
政府訂2050年道路交通事故零死亡目標,交通部以工程、教育、監理及執法等面向,多管齊下欲擺脫行人地獄惡名。距離零死亡願景尚有25年,學者指出,每年道路死傷逾40萬已非道安問題,成了國安問題,目前正在打一場從「車本城市」轉型為「人本城市」的仗,建議從3大面向推動。還路於民行人路權促進會與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今合辦「台灣永續運輸雙齊零論壇」,結合零死亡願景與淨零碳排2大議題,邀專家學者、民間團體及立法委員針對雙願景達標需要做什麼、台灣交通轉型、行人友善街道通用設計等主題開講,盼整合「雙齊零」焦點檢視不足政策。台灣永續運輸雙齊零論壇今邀請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總監趙家緯、中原大學設計學院院長趙家麟、還路於民理事廖怡理、立委林月琴、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陳雅雯、台灣身心障礙者自立生活聯盟理事長林君潔、超越遊戲共創夥伴李玉華、人本交通策略師單車盟成員Tauno Kelder輪番開講。中原大學設計學院院長趙家麟分享如何推動零死亡願景。(圖/中國時報蔡明亘攝)趙家麟指出,零死亡願景已成全球性風潮,不過每次談零死亡都非常沉重,不如換個視野,希望要有什麼樣的城市生活,所謂零死亡願景為建立在道德層面的信念,人人都有權利在城市和社區安全移動,核心精神為任何人因道路交通喪生或重傷,在道德上完全無法被接受,像紐約推動零死亡4年,在2018年交通死亡人數創百年新低。觀察台灣情形,趙家麟說,1997年迄今,台灣與其他國家道路傷亡比較,死亡率20年下降20%,其他先進國家下降150至200%;先進國家是死傷一起降,台灣的A2事故在過去20年則增加400%,狀況嚴重;且2021年台灣道路事故死亡率為日、英等國的5倍;近10年,每年道路事故傷亡超過40萬,這已不是道安問題,而是國安問題。趙家麟指出,零死亡願景與傳統道安有3大不同觀念,現在台灣某種程度認為車禍是意外,但車禍死亡是可以預防和避免的,非現代生活的必然;不全是駕駛,而是道路設計者和政策制定者,應承擔更多責任確保安全,設計若不良,道路會殺人;不是單一專業,而是跨專業、跨部門的整合性任務。台灣問題根源為何?趙家麟提到,政府有本「市區道路及附屬工程設計規範」,是參考美國州公路及運輸官員協會、日本道路構造令及相關文獻,美國的州公路沒行人不需人行道,和台灣許多商業活動和行人的街道相比差很大,現在要將人行道蓋回去,又會去到商家反彈。趙家麟說,去年監察院注意到,台灣道路事故高,是否哪個公部門有疏失?他就提出道路設計規範一開始就用錯,形成後續行人地獄重要原因,要指責哪個單位可能都很難,交通、都計、土木等過去都以車輛為基礎,都在講車輛行為,如今就要從車本城市,改造為人本城市,但「道路交通安全規則」中仍有許多規範對行人不友善。「2023年是台灣邁向人本城市元年,開打一場從車本城市變人本城市的仗!」趙家麟表示,台灣可從3方面推動零死亡願景,首先是推動零死亡願景的新觀念,邁向人本城市,接著是政府組織需跨域整合,若不踏出這步就很難實現,最後要訂出零死亡願景的執行方法與行動計畫,包括針對死亡和重傷事故做深入個案研究,每年指認各城市10大危險路口與路段改造,將人行環境改善當重大政策推動,積極組織民間路權團體,協助推動相關理念,這部分政府已有在做,但相信政府也要學習在過程中有所調整。還路於民行人路權促進會與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21日合辦「台灣永續運輸雙齊零論壇」,吸引民眾參與。(圖/中國時報蔡明亘攝)林月琴也分享,道路交通安全基本法現況欠缺完善子法架構,缺乏指導性原則,造成各部會局處權責破碎化;基層普遍缺乏人本交通觀念,成為道路環境改善的根本困境。林月琴說,建議借鏡國際經驗,提升人車路業管理等相關法令規範位階或強度、建立明確的道路分級與統一指導原則、強化基層道路環境安全規劃能量,兼顧安全與地方需求,期待能像國外盤點缺漏架構並補上。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運輸專案研究員、論壇主持人利祐任指出,這場論壇盼延續還路於民遊行聲勢,近一步聚焦運輸部門的永續轉型,其實淨零碳排和玲死亡願景在聯合國SDGs指標中有部分重疊,且與民眾生活息息相關,國際許多交通運輸部門都將兩者放一起討論,但台灣較少類似的統整,無論在民間關注度,或者未來政策修法上,能有所助益。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82/384082/sm-3427ee117ade41eda6dc595453800bda.jpg)
人行道成罰單陷阱 三個月開出上千張
新北市北大社區大學路與學成路口一處「消防防災空間暨人行道」,因民眾常誤以為是避車彎,違規停車被取締,議員及市府會勘後尊重社區意見將改成實體人行道,但近期又有民眾上網抱怨市府將空間圍起後反而出現整排違規臨停車輛,議員將促警方加強取締。地方民眾則認為,北大社區臨停空間確實規畫不夠,希望未來社區整體設計能夠改善。民進黨市議員卓冠廷在10月質詢時指出,該處因設計跟避車彎一樣,不少駕駛誤認可以停車,由於該處裝有科技執法,3個月開出2000多張罰單,要求市府改善,經各單位會勘後,決議尊重地方社區意見,恢復實體人行道。卓冠廷指出,警方在該處執行科技執法的規畫是取締行駛人行道,並非違停,在新北市工務局明年發包回復人行道之前,交通局已在該處畫設黃網線提醒民眾不得行駛與停車;有民眾反映仍有不少車輛違停在空間外、占用車道通行,紅線臨停屬於交通違規,請民眾遵守交通規則,會請警方加強取締。交通局指出,有爭議的空間是公設人行道,最早設計「消防防災空間暨人行道」是因消防局有空間需求,才會將人行道挖掉一塊,經反應後市府會勘,決議填回改成一般人行道,若民眾有停車的空間需求也可以再討論。地方民眾則認為,北大社區對於「大」開頭的道路規畫設計,都只有雙向通行的2線道,因路面空間狹小無法多做停車空間,有需求的民眾常違規停車,認為應該要用更彈性的方式去規畫道路設計,才能讓行人有步行的空間、汽車也有行駛與臨時停車的空間。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66/377066/sm-2c7ab9cc26da6a7bde6c8b6d643b3bf9.jpg)
汽機車未禮讓行人會開罰!駕駛想右轉見一幕傻眼:太兩難了
去年交通新法上路,其中一條為駕駛不禮讓行人最高罰鍰6千元的規定,一度讓許多駕駛抱怨連連,但經過1年多也慢慢習慣。最近有民眾開車往海山捷運站途中,右轉遇到一名婦人過馬路,細看發現對方在「遛烏龜」行動緩慢,害他進退兩難。近日有民眾匿名在爆料公社發文,分享開車出門遇到的尷尬狀況,他往海山捷運站方向行駛,在新北市土城區明德路二段綠燈要右轉時,先禮讓走斑馬線的行人過馬路;其中有一名婦人在斑馬線前進又後退,仔細看才發現她腳邊還有一隻大烏龜,原來婦人帶寵物上街。駕駛眼看綠燈時間倒數,他想到不禮讓行人要罰鍰6000元,禮讓對方的話就會變成紅燈右轉,闖紅燈會遭罰2700元,進退兩難的情形讓他忍不住直呼,「開車族太兩難了!」文中也附上行車紀錄器拍下的畫面,清楚看見婦人「遛烏龜」,但沒有使用牽繩。網友們紛紛在貼文底下表達看法,「真正落實綠燈右轉只有一部車能過,後面的車起碼再等99秒」、「遛寵物沒繫繩」、「哇東興國中得獎帝王條款漫畫神還原」、「誰家的長輩可以帶回去嗎」、「交通部不是讓交通變順暢,是讓民眾荷包縮水」、「其實是道路設計問題,就可以避免闖紅燈疑慮」。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94/371294/sm-54cab4ea5770e3f6d7cd0ba5f96e0428.jpg)
台中道路新劃設「視覺化減速標線」跨越會被罰? 警解惑:促使駕駛人自動減速
近期台中市的道路上出現了神秘的「白色標線」,引起民眾疑慮,擔心不熟法規而挨罰。對此,台中市警一分局說明,這些標線其實是「視覺化減速標線」,目的是利用動態視覺效果創造道路變窄的錯覺,促使駕駛人自動減速,以提高行車安全。台中市警一分局表示,上個月在中、西區設置了三處「視覺化減速標線」,分別位在西區林森路與五廊街口、自遊路與民生路口,以及美村路與福人街口。這些標線均位在校園的周邊,規劃目的是希望駕駛人在行經這些路段時能自動減速,以確保學童上下學的交通安全。根據交通事故統計,上述三處路口在劃設「視覺化減速標線」之前,共發生了42起交通事故。自從標線設置後僅發生3件交通事故,平均每月事故減少了22%,顯示出良好的成效。台中市警一分局表示,「視覺化減速標線」也被稱為「楔型減速標線」。與傳統減速標線相比,駕駛通過時不再產生「震動感」。這種標線是仿效日本的道路設計,標線寬為20到30公分間,厚度以不超過0.2公分為原則。台中市警一分局呼籲民眾,行車時應保持安全距離,並經過路口時除了遵守交通號誌外,特別注意紅燈勿右轉等違規行為。此外,轉彎車輛也應讓直行車先行的原則,以確保道路安全。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26/359626/sm-026419bef4a30ef663cdf7740d4aed87.jpg)
開學了!新北警護童勤務啟動 全力守護兒童交通安全
暑假結束,國中小於30日開學,新北市警察局也於開學日啟動護童勤務,,由轄區員警、義交、學校老師及導護志工共同執行,在國小校門口及周邊道路確實做好人車分流、指揮車輛保持距行穿道3公尺以上的安全距離,全力守護兒童交通安全。警方表示,兒童交通安全是每位家長在開學日最關心的議題,依據交通部道安資訊網統計,兒童在道路發生交通事故人數有逐年增加之趨勢,其中多數兒童是「被載」或為「行人」時發生。由於兒童為弱勢用路人,因身材嬌小、步伐小、視覺及聽覺等感官的敏銳度都尚未發展成熟,以致於在過馬路時更容易遭遇危險,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教導每位兒童學習在過馬路前應確認左右來車、不要在馬路上玩耍等保護自己的方式相當重要。新北警在開學日即啟動護童勤務,由轄區員警、義交、學校老師及導護志工共同執行,在國小校門口及周邊道路確實做好人車分流、指揮車輛保持距行穿道3公尺以上的安全距離,勸導勿併排臨時停車等疏導工作,有效維護兒童上下學交通安全,正所謂馬路如虎口,雖然交通法規的修正及道路設計的改善近年來益受重視,但一個安全友善的兒童上下學用路環境需要多管齊下,員警的執法、義交及志工的導護協助、學校老師的宣導教育缺一不可。新北警察局強調,兒童交通安全亦是婦幼安全指標工作之一環,在開學日除執行護童勤務外,各分局結合轄內國小共同宣導交通安全觀念,尤其特別提醒家長載送兒童時,駕駛汽車務必使用安全座椅或繫好安全帶、騎乘機車務必戴好安全帽,並遵守交通規則,然而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家長以身作則也很重要,唯有完善的家庭及學校的教育,才能從小建立正確的交通安全觀念。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99/357599/sm-47d332fc94fa1e60dd34690e2aaff669.jpg)
撞破40年忠孝橋! 居民嘆「車禍必塞車」:卡車經過就震動
台1高架接忠孝橋新北往台北方向路段,在昨(20)日清晨6時許遭一輛聯結車撞破,部分路面與護欄被砸毀,造成橋梁一度全面封閉,也讓通勤車流大停擺。對此,附近居民也透露,原本當卡車、遊覽車經過時,房屋都會跟著震動,如今護欄遭到撞破,不禁讓人懷疑橋梁是否穩固。根據《三立新聞網》報導,忠孝橋三重端在1982年通車,迄今已有42年歷史,由於橋上道路設計為單線雙向通行、沒有路肩,每當車禍發生時,大批車輛必須改道通行,周邊就會大塞車。一位民眾於受訪時透露,此次事故讓不少上班族受牽連,平常都習慣直接上橋;另一名民眾也表示,「很慘啊,上班族都遲到了,全部都是車……(上午)最少要半個小時(塞車)」。附近店家則直言,只要在忠孝橋下,當有重車經過時,便會感受到橋在晃動,如果發生車禍,就要繞到集美街出來,結果一樣塞車,「如果發生車禍怎引導,要有對策才對」。報導指出,忠孝橋連結了新莊三重至台北車站,上班時段高峰在7至8時,平均每小時超過2750輛車次。目前由於橋樑被撞毀,台北市政府呼籲用路人改從台北橋、中興橋進入台北市,而工務局則會特別針對橋樑結構進行檢視。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69/346569/sm-d3153c9dfc9426f25aa177cb5577170c.jpg)
聯結車「瘋」火輪1/車安中心聯結車審驗流程姑息 專家:路上9成不符法規
政府宣示提升道路安全,但近來大型聯結車事故發生率與死傷人數仍不斷攀升。專家透露,近年來國內法規不斷更新,本意是讓大型聯結車的剎車系統與時俱進,行車安全上與國際接軌,然而國內的車商卻以「代表車」送驗通過後,卻無人把關後續的量產車是否以相同規格打造,而財團法人安全審驗中心竟也姑息這項取巧作法,徒具形式的審驗流程,九成以上聯結車就像「瘋」火輪,過往人車都深陷傷亡風險中。 近來大型聯結車事故不斷,6月26日一輛貨櫃車行經國道10號燕巢路段時,疑似緊急剎車造成翻覆,最後仍追撞上大貨車及施工的挖土機,車輛還橫躺路面,導至全線封閉、回堵約3公里,所幸年約50歲的駕駛僅大腿擦傷;同一天中午,新北市一名貨櫃車女駕駛行經瑞芳區台2線時,也疑因剎車不及衝出圍欄,翻落6.7米高的海岸邊,駕駛送醫搶救後仍宣告不治。這二起車禍的前一天,一輛聯結車25日行駛在員林交流下方面的員鹿路時,也撞上分隔島的交通號誌,再撞上一部等待左轉的一輛休旅車,造成對方頸部扭傷。 更早些時候,4月6日台64線下台北港匝道,也曾發生聯結車失控剎不住,先撞擊停等紅燈的砂石車,接著把其他5車往前推擠約20公尺才停下,其中一輛大型重型機車後座的女乘客被捲入車底,雙腿斷肢粉碎性骨折,送醫院搶救仍不治。 聯結車接二連三事故不斷,立委蔡易餘指出,政府為加強道路安全祭出多項措施,但聯結車等大型車輛的事故連年攀升,2017年發生1474件事故,造成1801人死傷;2018年1618件、1910人死傷;2019年1729件2087人;2020年1845件、2228人;到了2021年發生了2056件、2447人。他認為,會不會發生事故,以及肇事會不會造成死傷,煞車系統是真正關鍵。 立委林俊憲4月18日質詢當任交通部長王國材時,就以台北港這起事故為例指出,大型車輛事故的死傷率很高,政府為了減低傷亡,著手檢討道路設計、要求大車裝設視野輔助系統消除死角,用過很多方法,但去年大型車輛造成的事故率仍上升30%、死傷人數成長超過四成。他認為,問題可能出在對剎車系統的管理,監理站在驗車時根本沒有審檢剎車系統,對於已經肇事的車輛也未查驗是否已安裝合規的剎車系統,應該追查是不是偷工減料,是否少裝了應有的零組件。立委林俊憲4月質詢時任交通部長王國材時,直白揭露監理站在檢驗大型車輛時根本沒有審檢剎車系統。(圖/翻攝自國會頻道)台灣車輛產業創新協會秘書長王冠翔指出,大型聯結車的剎車比一般車輛複雜,不僅是前面的車頭要剎得住,後面的子車也必須能即時停下來,否則就算8噸重的車頭能及時剎車,也會被後方加上貨物動輒2、30噸的子車繼續推向前;因此,政府從2011年就規定,聯結車後方的子車也必須安裝剎車防鎖死系統,以免發生「剎不住」的憾事,2019年法規更要求防鎖死系統必須通過「動態剎車」的檢測,但這項要求一直沒有落實在每一輛量產車上,不符合安全法規的聯結車仍滿街跑,他估計,「目前市面上的聯結車,有9成以上實車狀態與測試代表車不一致。」聯結車後方的子車加上貨物重量龐大,增加剎車難度。一輛聯結車行經高速公路近高雄鼎金路段時緊急煞車,雖然車頭停下,但後方所載的鋼樑卻往前衝破擋風玻璃。(圖/報系資料照) 王冠翔說,聯結車的剎車系統考量的因素很多,除了防止鎖死之外,前面車頭與後方子車也必須同步剎停,否則除了可能發生「子車推車頭」外,後面的子車在急剎下可能左右搖擺,出現「折甘蔗」斷裂的現象,甚至很容易就發生翻覆。因此,隨著科技進步,國外早就發展出電腦控制系統,可以偵測車頭、子車的剎停狀態,以及拖車左、右側的受力以及平衡,用電腦即時微調各輪的剎車力道,讓車輛能在最短的距離內平穩地剎停。 王冠翔指出,因應這些救命的新科技,國內也逐年改進車輛規格的要求,新車出廠及例行檢驗依法都應通過法規要求才能上路,但詳盡的審驗對象僅限於廠商提供測式用的那一輛「代表車」,根本沒有對後續量產的車輛把關。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48/341748/sm-acbab9d4989e15a2afb9f649121f123a.jpg)
北市警局長新卸任典禮 李西河強調與蔣「溝通順暢、氣氛很好」
日前警察局長人事中央地方不同調,因台北市長蔣萬安屬意方仰寧,但內政部卻指派李西河,引起蔣強烈不滿,甚至一度傳出會拒絕出席佈達典禮,以表無聲的抗議。但蔣萬安6日下午出席新卸任台北市警察局長佈達典禮,他讚賞新上任局長李西河學經歷豐富,領導才能出眾,並交辦其任務,希望他能達成。而李西河也不停強調,「與市長溝通順暢、氣氛很好」。蔣萬安提到,感謝警政署長張榮興在台北市警察局長的任內積極推動科技見習政策,並在偵防詐欺犯罪工作中取得優異成績,讓台北市在警政署評核中名列前茅,帶給市民更安全的生活環境。蔣萬安也讚賞,新上任的李西河局長,學經歷豐富,領導才能出眾,是警界的優秀幹部。但蔣也強調,警察工作是市政重中之重,尤其今年是交通安全年,希望能加速完成行人安全友善計畫,從5年縮短為3年,在期間內以通暢行人環境,確保入口行人安全、提升大車轉彎安全以及落實人本理念的道路設計,還有科技建景、打擊詐騙以及風紀管理。今早蔣萬安也透露,本週一張榮興有帶著李西河與他見面,對於各項接下來台北市政以及警政的業務推動的重點,「該交代的都有交代跟提醒,接下來就看局長上任後必須要具體落實以及做出績效。」蔣萬安說,他有特別交辦幾項任務給李西河,包括交通、治安、警紀等,最重要的是警紀問題,當天他有特別跟李西河說,必須要整治警紀,不要讓警紀問題,打擊士氣,要讓市民安心。「很多需要局長接下來必須落實、做出績效的,都有一一告知,接下來就看局長的表現。」有趣的是,雙方都在媒體受訪時強調,「溝通順暢、氣氛融洽」,是否如其所言則有待觀察。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85/330785/sm-1d78b694922897f20187616750b8f4b8.jpg)
大執法沒用!行人死亡數「只降1例」 洗刷行人地獄還需靠交通3E
為洗刷「行人地獄」惡名,警政署自去年5月加強執法,截至今年3月底共開出12.3萬餘件路口不停讓行人罰單,但政府面對交通問題只著重處罰的結果,是2023年「行人路口死傷及死亡」件數,與2022年對比只相差1人。載入法規多年,卻直到2023年修法提高罰鍰至新台幣6000元,並記3點違規、應受道安講習3小時才受到重視的「停讓行人」,依據警政署資料,去年加強執法後取締件數達到13萬9086件,遠超2022年的5萬832件,但行人死亡件數只下降1人,為188人。如同超速、未依規定減速僅占交通事故肇因2.13%,相關權責單位卻針對「最容易看見」的車速下手,狂插測速照相、猛設區間測速一樣,停讓行人只見執法,沒去探究駕駛沒停讓的背後原因。(圖/警政署)要改善交通並使民眾遵守規則,交通3E「教育」(Education)、「工程」(Engineering)及「執法」(Enforcement)缺一不可,台灣卻只著重執法甚至頭痛醫腳。以停讓行人為例,不適當的道路設計、部分駕駛野蠻的板金思維、車窗貼上過黑隔熱紙,或行人違規,都可能是行人事故原因,這些都可以分別用工程、教育及執法改善,立法明定隔熱紙透光率、修改道路設計、處罰違規駕駛及行人並搭配道安教育,還有建立駕照回訓制度,都能比單純的執法有效改善問題。台灣的交通制度仍停留在因地制「夷」的混亂狀態,不只沒有全國統一標準,導致1個圓環N個走法,部分執法或相關機關甚至用「禮讓」而非「停讓」來宣傳停讓行人,行政院最近又通過限縮檢舉交通違規草案,顯見台灣交通改革仍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78/323178/sm-bddd9aede3caefd0f7841f9071bdeadf.jpg)
反對微罪不檢舉不記點 路權團體3月17日街頭抗爭:人命不應被拿來與民怨度量
行政院上週通過道交條例修正草案並送立法院審查,引發民間強烈反彈。「行人零死亡推動聯盟TVZA」等民團今(11日)召開記者會痛批修正草案戕害用路人生命,將在3月17日於全台進行快閃街頭運動、3月23日於立院門口遊行,要求政府停止大開路權倒車。交通部長王國材1月31日表示「生命價值與民怨是兩難」,2月20日「預告」微罪不開放檢舉、記點;行政院3月7日通過10項最高罰鍰新台幣1200元以下交通違規不開放檢舉、記點,掀起民間譁然。台灣2023年有54萬人因交通傷亡,其中有3023人死亡,依比例約50人有1人會遇到交通事故,且死傷數字均高於人口有1.25億的日本,顯示台灣有修正考照、回訓、道路設計,以及加重處罰的必要。但政府只用不到3個月時間就大開違規之門,讓不分行人、乘客和駕駛等用路人陷於叢林法則的危險之中,TVZA就怒轟人命不應被拿來與民怨度量。陳姓代課老師6日下課騎車返家撞上違停小貨車,頭部重創慘死。(圖/翻攝畫面)TVZA理事長陳愷寧表示,該10項違規不檢舉不記點,對守法駕駛不公、侵害弱勢用路人權益,也將使違規行為常態化,且該10項都會造成嚴重死傷事故。例如違停連續4年造成7000件交通事故,近期也有台北市士林區陳姓國小老師6日騎車自撞卸貨的併排違停小貨車身亡;新竹縣湖口日前發生救護車因道路兩側被違停,導致救護車在醫院旁卻無法順利抵達事件,都顯示違停絕非「微罪」。另外界以為檢舉會害職業駕駛遭吊照失去生計,陳愷寧指出去年吊扣數不升反減,下降1萬多件;吊銷數也減少500件。另造成吊銷、吊照原因多是超速40公里等重大違規,檢舉反而是相對少數。新竹縣救護車遭違停擋住去路。(示意圖/報系資料照)陳愷寧強調,交通改革勢必有陣痛期,但交通部仍無視多個民間團體的堅決反對,一意孤行送交法院,「對話無效,只能走上街頭」。宣布將在台北、桃園、新竹、台中、高雄、台南、雲林等各縣市展開街頭行動,號召3月17日上午10點在各地快閃;3月23日在立院門口舉辦集會遊行,期盼立委擋下不合理法案。TVZA也提出改善道路工程、配套措施規劃、駕訓教育改革、加強交通執法、退回修法草案等5大訴求。「下一代學生行人路權聯盟」副召集人巫愷政也批評交通部,「這些因違規慘死路上的生命比違規人的錢包重要?每年路上多少人因這些微罪傷亡」?「台灣安全駕駛監督聯盟」理事長林美娜指出,違規記點是淘汰不適任駕駛的重要一環,「誰能保證違規微罪不會釀禍、不會出人命,王國材你醉了嗎」?「台灣障礙者權益促進會」副秘書長劉于濟也感歎,連檢舉行政救濟手段都無法幫忙,身障者未來會更常因違停無法搭公車、停車位遭冒用,導致出門更加困難。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7/321207/sm-4036bbb734cc8e0753bf9c0027a11792.jpg)
基隆警值班台遭撞死 警政署決增防撞設施
基隆八堵分駐所驚傳遭簡姓男子開車衝撞,不幸造成兩名員警1死1傷,警政署在案發後緊急通令全國各警察機關強化各駐地安全防護,提醒執勤員警提高警覺,隨時注意駐地內、外狀況以為應變。中央警察大學警察政策所所長許福生1日表示,警方應檢討現行值班台位置,思考如何讓員警值勤時更安全,避免憾事重演。警政署指出,已要求各警察機關盤點現有駐地狀況,強化硬體阻隔設施,提升相關安全防護機制,未來新建廳舍將依現地狀況、周邊道路設計及維安需求,納入相關防撞設計考量,並增設警示設施,以提升安全。嫌犯攻擊派出所已非首例,早在40年前、1984年槍擊要犯李慧昌曾因不滿女友遭警方逮捕,持槍掃射高雄新興分局中山路派出所5槍,所幸沒有造成人員傷亡,事後警政署將全國派出所的值班台全部改成防彈玻璃,不料,還是無法抵擋歹徒開車衝撞的嚴重破壞力。許福生表示,現在社會中精神不穩定或對境遇不滿的人越來越多,猶如不定時炸彈,先前就曾有嫌犯開車衝撞總統府,警方要員警提高警覺恐怕也很難防範,警方應檢討現行值班台的位置,不一定要正對大門,要全面思考駐地的安全。有基層員警昨發文表示,從車子出現在派出所大門,到碰撞值班台的那一剎那,僅僅只有1.11秒。就算警察擁有超人般的知覺,平常就預備派出所正面會被攻擊,看到那台車出現在視線範圍,就立即知道要衝撞值班台,大概只剩0.8秒可以行動。員警說,值班絕對不是只看著門外,殉職的蘇員當時在做業務,他其實有注意到車子並站起來,但已經來不及再做什麼了,所以意識到狀況發生的時間更為有限。還有員警表示,大多數值班台的設計是ㄇ字型,值班員警無法從兩側直接退出,安全區域極為有限。唯一能做的大概就是改變駐地結構與增加防護物,避免直接的生命威脅。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0/319700/sm-5d72d835260a3a67542df2f6a4d2fc7b.jpg)
3姊弟遭撞飛「反人類斑馬線」掀譁然…專家提解方 他嗆交通部:只想著檢不檢舉
彰化3姊弟遭無照74歲老翁駕駛休旅車撞飛,造成2命危1輕傷。公路局雖在事故後將邀請專家學者會勘評估優化該路口,但這起事故只是全台灣「不合理道路設計」縮影之一,也讓長期呼籲中央及地方改善道路設計的人士心寒與憤怒。多次代表民間與公部門會議的交通YouTuber「火花羅」指出,該路段為交通部管轄的彰化台17線及台61乙線路口,但這處路口既有「標準最爛的4線車道」,也缺乏人行道、行人庇護島、行穿線加強補助燈照明等設施,更沒將行穿線退縮。行穿線退縮能降低行人遭遇危險的機率。(圖/翻攝自Cheap臉書)行穿線退縮除了讓路口更方便設置行人庇護島,也能減少轉彎車因死角撞上行人,且以本次事故路口的「斜長行穿線」為例,若行穿線退縮將大幅縮短行人過馬路時間,等同減少遭遇危險的機率。消基會交通委員會召集人李克聰指出,斜高路口的行穿線通常也是斜的,但這會拉長行人穿越時間也有視線死角,導致人車衝突,也容易讓高齡者或行動不便人士,斑馬線走一半變成紅燈。李克聰表示,「行人穿越線最好能90度正視,才不會有死角」。而該處行穿線要退多遠,需視實際勘查測量,而退縮的唯一可能影響是行人過馬路位置離路口有段距離,但這樣穿越馬路才安全。如果是高齡者社區,也可評估設置庇護島。事故路口缺乏足夠照明,容易讓駕駛來不及發現行人。(圖/翻攝畫面)李克聰強調,政府應宣導行人遵守號誌、車輛行經路口減速慢行,也可研議科技執法或其他方式對經過路口未減速車輛開罰,且車輛即使是綠燈,遇到行人闖紅燈或走到一半變綠燈,也要停讓行人。另外,台灣除普遍存在道路設計的工程(Engineering)問題,「交通3E」中另2E執法(Enforcement)、教育(Education)也漏洞百出,考照者無法學習到應有知識,擁有駕照後也無法回訓學習新法規及知識;現行法規的設計及裁罰也跟不上國際潮流,交通部長王國材日前提出「擬微罪不記點」更大開違規之門。火花羅對此怒斥:「行人地獄吵這麼久了,交通部直轄下的省道還是這個垃圾樣,然後一個標準化的道路設計規範都生不出來,整天只放在檢舉不檢舉。我就問你行政院開的道安會報,找了這麼多縣市首長是在開什麼鬼東西?」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47/319647/sm-7cd340a1e755b36c2dbec3adf686616e.jpg)
3姊弟遭撞飛 無照翁「看到人已經來不及」拖行2女童10米才停下
陳姓3姊弟昨晚(22)穿越斑馬線遭74歲無照蕭姓老翁駕車撞飛,導致2姊妹昏迷指數3命危、弟弟輕傷。與3姊弟同為彰化伸港人的蕭翁表示,當時路口為綠燈且「看到人已經來不及」,但2姊妹遭撞後仍遭拖行約10公尺,事故主因為蕭翁路口未減速或行人違規,仍有待釐清。已返家休養的陳弟表示,當時遠遠就看到車燈,後來大姊拉著2人的手快跑過馬路,但還是被車子撞到,「看到姊姊被撞得很遠」。一旁民宅監視器畫面則顯示,蕭翁駕駛休旅車從後追撞3姊弟,且撞擊後再往前約10公尺才停下。陳姓3姊弟過馬路時遭休旅車撞飛。(圖/翻攝畫面)警方表示,蕭翁酒測值為0,車上未裝紀錄器,當時其直行的建國路為綠燈也未超速,自稱沒看見行人跑出來,等發現已經來不及,詳細事故原因有待調查。據悉,蕭翁家人事後除到院關心,也拿出數千元慰問受害者阿公,但阿公並未收下;而3姊弟來自母親改嫁的中低收入戶家庭,家人們整晚徹夜未眠,只希望孩子能恢復健康。行穿線過長也沒有保護行人工程。(圖/翻攝畫面)此外,從事故現場照能發現該路口晚間照明度不足,又行穿線取該路口最長距離,迫使行人花費更多時間在照明不佳的路口穿越,道路設計疑有瑕疵。對此,公路局在事故發生後表示將邀請專家學者會勘評估是否設置行人穿越道、行人庇護島或人行道等設施。這起車禍事故更顯示,即使行人按照部分駕駛要求的快步走、注意馬路車況,還是會遭遇橫禍。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81/305081/sm-1618f5c27600f8f55325186e527f5c6b.jpg)
西濱詭異路標「左轉靠右」引兩派網友論戰 當地人表示:其實這樣才安全
台灣道路設計屢屢遭到放大檢視,一名網友就在臉書社團「路上觀察學院」貼出路標照片並寫下「反人類設計」,照片中的路標指引三線車輛可行駛方向,其中左線與中線分別可直行與右轉,右線反而是左轉車專用道,讓許多網友不解為何要左轉要靠右,但經常行駛該路段的網友出面駁斥:「這樣反而才安全。」文章Po出後,短短一天內吸引超過3000名網友按讚,也紛紛討論道路設計的合理性,「台灣交通領先全球」、「汽車也要兩段式左轉?」、「左轉靠左,右轉靠右,但交通部覺得這樣設計很困難」、「原Po根本少見多怪,這種設計很常見,不然怎麼維持維持台灣的高事故率。」不過也有網友抱持正向觀點表示,「不能只看路標,連同路面狀況一起拍攝才能分析」、「這是快速道路快慢車道的分流設計,難道要在內側快車道停下來左轉?」「其實有很多地方都是相同設計,內側是快車道,要左右轉的提前滑出去慢車道」也有網友一眼看出此路段便是竹北西濱路一段並解釋,新竹西濱的左轉就閘道的概念,右切出去再等左轉燈,而且內側是快車道,左轉車輛減速慢行、待轉反而會有車流回堵或是煞車不及的狀況發生,所以這樣的在實際行駛時其實沒甚麼問題。但仍有網友不買單強調,道路設計應該秉持左轉靠左、右轉靠右的原則,不該有太多的因地制宜,全世界只有台灣很愛搞特例,最基本的左轉避車彎都沒做,累積過多的錯誤設計,反而讓不少台灣駕駛也有改不過來的錯誤觀念。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89/300289/sm-91c2cf3080a6558373c8367b6b1a9900.jpg)
正國會發布共同政見 推動3語、國家碳權銀行
民進黨正常國家促進會(正國會)多位立委及立委候選人今(27)日舉行聯合記者會,就社福、產業經濟、教育、永續環境、農業、交通、國防與人權等8大面向,提出13項政見主張,包括推動「3語教育」、建立國家級碳權銀行、物種基因資料庫。彰化縣立委黃秀芳指出,未來將推動在全台灣設立500個銀髮運動據點,以保有強健的身體、足夠的肌耐力;對於有長照負擔的家庭,應該推動互助喘息服務;每個孕產家庭能接受至少12小時的生產教育課程;並研議補助月子津貼、推動「孕產婦心理健康諮商」,並補助每一位產婦2萬4的心理諮商補助,陪伴產婦走出產後憂鬱的低谷。宜蘭縣立委參選人陳俊宇表示,台灣從2019年提出觀光立國願景,即以落實觀光主流化為目標,持續推動台灣成為優質旅遊觀光國家。下一步應整合台灣交通服務與各地特色觀光圈,促進地方創生產業發展,創造出從文化、商品及在地品牌、服務到行銷的完整供應鏈,提升觀光品質,讓觀光立國的效益回饋地方。新北市立委吳琪銘強調,台灣要成為世界的科技島,除持續強化半導體產業的AI晶片研發及異質整合封裝技術外,亦同步發展以低軌衛星和6G為基底的次世代通訊技術產業,配合軍工產業的無人機技術應用,全面佈建關鍵基礎設施安控系統。彰化縣立委陳秀寳認為,未來應結合母語、英語和程式語言教育等「3語環境」。在各級學校規劃程式語言相關教育內容;為深化母語學習環境,也推動一縣市一間母語實驗教育亮點學校,並將新住民語加入本土語言,除了本土化,也要國際化,強化雙語教學實用性、推動雙語生活化使用。高雄市立委林岱樺表示,台灣應建立「經濟物種及保育物種」種源及基因資料庫,選定台灣潛力農產品,從物種基因保存及改良,種植及養殖到加工行銷,整合產銷資源與流程、建立品質認證制度、並透過具效益的行銷資源,如同紐西蘭奇異果、夕張哈密瓜、青森蘋果等國際知名農產品為目標,於國內外打造台灣農產代表品牌,促使台灣農產躍上國際。新北市立委參選人李坤城表示,正國會主張應在《國土計畫法》中,增設「氣候變遷與永續國土專章」,在面對淨零碳排的國際趨勢時,政府應協助中小企業轉型,整合政府與國營企業的所有資源,建立國家級碳權銀行,將多餘的碳權販售予需較長時程轉型的中小企業。在其完全達成淨零目標前,先透過國家碳權銀行購買足夠碳權,同時接受政府輔導。桃園市立委參選人彭俊豪認為,未來應推動全國人本交通建設規章,從交通建設推動人本交通,改善道路的標誌、標線,配合調整道路速限、統一道路設計規範,搭配施作易肇事路口全面智慧示警化工程,創造安全的行人通行空間,達成2030行人零死亡的目標。桃園市立委參選人劉仁照認為,台灣應增加國防部常態預算,提高國防預至GDP 3%標準線,提升台灣自我防衛能力,投注足夠的經費與資源在國防科技工業上,整合民間技術,擴大國防工業產製規模,加速武器裝備生產與部署,特別是飛彈、國艦國造、無人機等重點發展項目,積極建立國防自主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