遙測
」 地震強震警報縮短至7秒!氣象署鋪200公里海纜 助西南部14秒地震預警
台灣地震非常頻繁,根據中央氣象署的統計,自4月3日花蓮發生強震以來,截至10月14日,共計有1715起餘震,其中規模大於5的地震有98起,由於台灣位在活躍的環太平洋地震帶上,氣象署將強化即時警報功能,目前預警時間是地震後10秒內收到震央簡訊,未來將縮短至7秒。此外,氣象署預計在2025年完成南部海域200公里的海纜鋪設,提供西南沿海14秒的預警應變時間。中央氣象署統計,今年1月至7月共發布顯著有感地震報告436次,小區域有感地震報告為1380次,並處理超過1萬8000筆的地震定位資料。交通部部長陳世凱表示,氣象署為了提升災害預警和氣象預報能力,持續建設先進的氣象觀測與遙測設備,並引進先進的運算能力,發展AI氣象應用,2023年已完成第6代高速運算電腦系統的建設,將區域模式的水平解析度從原本的3公里提升至1公里,並每年提升颱風路徑預報準確率2%。交通部部長陳世凱指出,今年增建38座地震站,總數達到632座,加密站網並提升傳輸處理效率;今年已完成高雄市區的客製化地震預警系統,預計在2025年完成台中市的客製化地震預警系統,地震預警時間將從10秒縮短至7秒,盲區範圍也從35公里縮小至25公里。氣象署指出,預計在2028年完成台灣南部海域200公里長的海纜鋪設,並在海纜沿線設置3座海底地震觀測站,將為台灣西南部沿海提供14秒的地震預警和30分鐘的海嘯預警應變時間,提升馬尼拉海溝引發的海嘯及地震預警能力。氣象署正積極研發應用AI技術縮短地震通報時間,透過AI技術提升識別P波與預估震度的準確性,將有助於強震即時警報系統在早期階段迅速發出警報,縮短通報時間。
台星泰食農交流!好食好事「台灣智慧農業週」助台公司挺進國際!
台灣食農科技界的年度盛會─「台灣智慧農業週」活動日前圓滿落幕,來自全球相關新創企業、國際買家等齊集一堂,探討食品農業供應鏈永續發展與科技創新趨勢。由好食好事加速器及 SIC 永續影響力投資扶持的三家台灣農業科技公司,更簽定合作備忘錄(MOU),將攜手挺進國際市場。農業科技創新交流分享經驗(圖/主辦單位提供)。由頂新和德基金於 2017 年 6 月成立的好食好事基金會,專注於運用國際和創新思維,扶持食農新創;其中「好食好事加速器」更協助飲食上下游產業的新創團隊成長,幫忙拓展國際市場、也協助國際新創團隊落地台灣。2024「臺灣智慧農業週」9/11-9/13 舉行,其中「跨國食農創新趨勢論壇」由好食好事基金會主辦,集結台灣、新加坡、泰國三地的食農科技加速器與其扶持新創團隊,共同探討各區域食農科技發展重點。在這場泰、星、台三方食農科技論壇中,邀請泰國泰聯集團 Space-F 加速器的 Chris Aurand 博士及新加坡 Innovate360 創辦人鍾程龍參與交流。三方就區域食農產業及科技深入探討,強調如何運用各自的科技優勢,應對氣候變遷、資源短缺和人口高齡化等全球性食農挑戰。台灣智慧農業週邀請到台灣、新加坡與泰國的三方食農科技加速器及其扶植的新創團隊齊聚一堂(圖/主辦單位提供)。超過 10 家來自東南亞及台灣的食農科技公司展示了太空監測、智慧數據分析、永續灌溉系統及替代性蛋白等技術,展現未來食農產業的無限潛力。值得關注的是,由好食好事加速器及 SIC 永續影響力投資扶持的三家台灣農業科技公司——悠由數據、蓋婭智壤、擎壤科技,於活動中簽訂合作備忘錄(MOU),組成強大聯盟,攜手進軍國際市場。此合作象徵台灣農業科技將從衛星遙測、田間數據到永續灌溉進行技術整合,打造一站式解決方案,進軍東南亞市場,擴大全球競爭力。其他成果還包括:一對一諮詢媒合會,好食好事接待了10+新創團隊及企業夥伴,期待發掘更多潛在合作機會。 國際投資人及買家媒合會:促成3場以上媒合會,為新創企業與國際市場搭建橋樑等。好食好事執行長陳茂嘉表示:「期待透過這次活動,不僅促進三國經驗交流,更鼓勵區域內外的合作,加強亞洲食農科技生態系的連結。好食好事加速器致力於成為亞洲食農科技生態圈的推動力,相信只有透過持續創新與跨國合作,才能應對區域農業挑戰,創造永續且具影響力的成果」
台北市抓烏賊車 科技執法效率提高18倍
為持續提升空氣品質,台北市環保局在市區道路架設遙測設備逮「烏賊車」,截至19日共篩選出64輛有汙染疑慮汽柴油車到檢,有7輛檢測不合格,比傳統人力攔檢效率高出18倍;基隆市環保局擴大公私場所空氣品質維護補助計畫,包括宗教團體、公寓大廈、社區發展協會及幼兒園都能提出申請,每單位補助上限16萬5000元。北市環保局今年起藉由科技執法在道路架設遙測設備,稽查高汙染烏賊車,透過車牌辨識技術結合比對車籍資料,至昨日稽查出汽油車1萬7293輛次、柴油車2614輛次,同樣時間傳統人力路邊稽查數僅約1093輛次。環保局空汙噪音防制科長邱天安表示,光學遙測科技透過儀器發射光線被空氣汙染物吸收造成能量降低的原理,根據能量變化算出空氣汙染物濃度,截至昨天,今年已通知64輛疑似有汙染情形的汽、柴油車到檢,其中7輛檢驗不合格,另有3輛註銷報廢,也間接促使車主淘汰潛在高汙染車輛。他指出,遙測設備僅需1人操作儀器不用攔車,每天檢測可超過5小時,傳統路邊攔檢需安排4人操作,為避免影響上下班時間車流,每天僅能安排4小時。環保局提醒,民眾收到車輛到檢通知,若未於期限內至指定地點檢驗,或檢驗結果不符合排氣標準,將依《空氣汙染防制法》處車輛使用人或所有人1500元至6萬元以下罰鍰。基隆市環保局推出公私場所空氣品質維護補助計畫,即日起至10月31日前,包括依法登記的宗教團體、公寓大廈管委會、社區發展協會及幼兒園,皆可提出申請,補助空汙減量設備、購買平安米、環保禮炮機、空品監測與排煙設施,每單位補助上限16萬5000元,補助總經費650萬元。
形塑未來農業食品科技生態圈 第7屆好食好事加速器盛大啟動
台灣首個農業食品科技加速器「好食好事加速器」, 近日宣布第7屆正式啟動,本屆進入加速器的10家新創公司,各別來自「農業科技」、「農業循環」、「冷鏈物流」、「餐飲與食品加工」4大領域,未來4個月的時間中,加速器將協助入選團隊進行全方位輔導,並共同推動食農產業供應鏈科技化、永續化升級。好食好事基金會由頂新和德基金捐助成立,2018年起啟動「好食好事加速器」,至今已加速55家新創團隊,今年更將鏈結策略夥伴,擇優投資優秀團隊,進一步支持創新發展。好食好事基金會執行長陳茂嘉表示,今年入選參與計畫的10家新創公司,展現出無比的創新能力和潛力,期待結合專業輔導及市場資源對接後,團隊能在全球市場上取得成功,為農業和食品產業帶來更多的變革。今年入選好食好事加速器的10家新創企業,類別涵蓋農業科技、冷鏈物流、食品加工、農業循環等領域。(圖/好食好事基金會提供)放眼全球,各界對農業及永續科技的需求日益增加,這不僅是應對氣候變遷和資源短缺的必要手段,也是提升農業生產效率與糧食安全的重要途徑。根據美國市調公司Grand View Research報告,全球農業科技市場預計在未來5年內將以每年超過12%的速度增長,而永續科技則被視為解決環境挑戰的關鍵。好食好事加速器作為亞洲重要的農業食品科技加速器一員,致力引領此潮流,持續支持和推動創新企業的發展。好食好事亦持續連結新創企業、產業專家、投資人、研究機構和政府等資源,在台灣打造一個協作共好的食農生態圈。在本屆加速器中,累積的產業業師庫已達60位以上,並確認鏈結「SIC影響力投資」、「炙星投創」、「KPMG創新與新創服務團隊」等成為今年度加速器協力夥伴,不僅能夠促進新創團隊技術、知識、營運的成長,還能夠推動創新解決方案的快速落地,為產業發展注入新動力,使農業、食品科技成為整體產業發展的重要支柱。好食好事加速器於開學活動舉辦業師專家交流餐會,助新創公司快速建立產業人脈。(圖/好食好事基金會提供)綜觀入選的10家新創企業,類別涵蓋農業科技、冷鏈物流、食品加工、農業循環等多個領域,充分展現好食好事加速器的多樣性和創新力。這些公司將在加速器的支持下,進一步提升產品競爭力與經營能力,並拓展市場機會。今年入選團隊介紹如下:農業科技1. 悠由數據:透過衛星遙測和大數據分析技術,實時監測作物環境並優化資源配置,以提高農業生產力和可持續性。2. 擎壤科技:致力於解決農業噴灑問題,透過銷售農用無人機硬體和建立農噴媒合平台,為農民提供最佳的耕種規劃。3. 蓋婭智壤科技:提供全方位農業創新解決方案,以仿生地下灌溉系統提高灌溉效率,並提供有機營養液及微生物資材。農業循環4. 澄交生技:利用台灣農業資源開發保健食品,推動健康和永續農業。5. 循創生技:專注於黑水虻養殖,利用有機廢棄物創造環保效益和循環經濟,並將黑水虻製成有機肥料和畜牧飼料。6. 陽光娜娜生物材料:以香蕉假莖進行酵素取纖,再生成為紡織布料、人造皮革等工業產品。7. 馳綠國際:以咖啡渣、寶特瓶、農業廢棄物成為再生原料,作為環保鞋履及各項環保材料的解決方案。冷鏈物流8. 奇點無限:專注於智慧移動問題的解決,通過數學最佳化和預測性分析技術,提升物流配送效率。9. Gocochain:提供冷鏈物流的智慧保全服務,透過無線溫度監測器實現即時風險管理與數據透明化。餐飲與食品加工10.Plant Egg植物蛋-煎給能:兼顧環境永續且美味健康的植物荷包蛋。關於好食好事加速器好食好事加速器是台灣第一家農業食品科技加速器,使命是發掘和培育具備創新能力的農業食品科技新創企業,透過專業輔導、資源和市場對接,幫助新創企業快速成長。期待透過科技和永續的解決方案,有效應對農業和飲食供應鏈所面臨的挑戰,並帶動整體產業,為未來飲食產業發展帶來新的希望和動力,助台灣成為亞洲食農科技重要據點。欲了解更多訊息請見:www.hao-shi.org。
0403地震快滿月!增近1400處新生崩塌 官方示警:恐威脅鐵公路交通
0403花蓮地震至今快滿1個月,農業部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統計,此次地震導致1391處山區新生崩塌,面積達943.76公頃,其中444處位於24條土石流潛勢溪流集水區內,另外62處鄰近鐵公路,恐將對鐵公路交通造成威脅。農村水保署30日表示,根據衛星影像及航照分析判釋成果,此次地震導致1391處新生崩塌,面積達943.76公頃,這些新生崩塌中,444處位於24條土石流潛勢溪流集水區內,另外62處鄰近鐵公路,恐將對鐵公路交通造成威脅。農村水保署表示,由於地震後花蓮山區雲遮嚴重,單一衛星往往無法拍攝到完整災區範圍,故購買或使用國際商業與開源衛星,也透過中央災害應變中心空間情報任務小組的協助,持續蒐集各式航遙測影像,最終以4月3日至4月17日間的多元衛星,包括Sentinel-2、Planet、SPOT、Pleiades及福衛5號,以及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的災後緊急航空照片,針對震度5強以上的地區進行了全面且詳細的新生崩塌地判釋。農村水保署長李鎮洋強調,參考1999年921地震後的經驗,地震後的山區土石鬆動,若遇降雨則極易引發土石流等二次災害,提醒民眾自5月1日起台灣已進入防汛期,應密切關注天氣預報及土石流紅黃警戒資訊,特別在颱風豪雨期間,非必要請避免進入山區活動。
花蓮強震全台受災學校661校 東華大學、花蓮女中修復共需22億元
0403花蓮大地震重創校園、民宅和道路,教育部統計,受災學校有661校,初估需24億3613萬元經費,其中又以東華大學、花蓮女中兩校受災最重,初估需22億餘元修復。行政院發言人林子倫說,賑災捐款將專款專用於受災地區和災民的緊急醫療,收容安置和復原重建。衛福部所轄公設財團法人賑災基金會4日開設募款專案,截至11日下午4點,共募得7.2億元,總捐贈筆數13.3萬筆。花蓮外海4月3日發生芮氏規模7.2強震,中央大學太空及遙測研究中心第一時間啟動緊急衛星影像接收處理機制,透過雷達衛星影像分析顯示,震後花蓮沿海有顯著的地表抬升變形,米崙斷層東側沿衛星視角方向最大變形量約30公分,嶺頂斷層東側變形量約15公分。中央大學太空及遙測研究中心接收站主持人蔡富安表示,太遙中心分析衛星影像後,發現除市區房屋受損傾斜外,太魯閣國家公園周邊山區有大量土石崩塌區域,並堵塞部分河道造成堰塞湖。因影像拍攝時間距災害發生僅約2.5小時,影像中尚可見土石崩落造成之大量揚塵。行政院院會11日就「0403花蓮地震災後復原重建工作」業務報告,行政院長陳建仁會中指出,行政院已先行撥付3億元,提供花蓮縣政府救災緊急運用,後續相關災民各項救助措施,各部會應以「從優、從寬、從速」原則處理。針對校園災損,教育部表示,以花蓮縣102校、初估需21億4137萬餘元最嚴重,其中東華大學實驗室火災、儀器及校舍毀損,需19億2200萬餘元;花蓮女中因綜合大樓整棟主體傾斜,多棟校舍受損,需2.2億元。教育部強調,目前已核定10縣市國小校園搶險搶修及復原經費6200萬元、補助5580萬元,若經費有不足,地方政府可提報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113年0403地震」專案爭取補助,國教署將採從寬、從速完成審議。
花蓮7.2強震後東海岸「對比照」曝光 衛星空拍4區域出現崩塌
花蓮於3日早上發生規模7.2強震,截至5日上午7點30分,地震已經造成10人死亡、1106人受傷、705人受困、18人失聯。對於這起地震到底影響台灣有多大,國家太空中心(TASA)日前也貼出東海岸的衛星照片,並且在其中發現了有4個區域出現明顯的崩塌情況。國家太空中心(TASA)日前在粉絲專頁發文,內容中表示在地震發生之後,恰好福衛五號約三個小時後就會飛越台灣上空,軌跡剛好行經花東海岸,所以緊急排程讓福衛五號取像東海岸。之後又透過中央大學太空及遙測研究中心提供的法國Pléiades衛星3日的影像,以及福衛五號先前拍攝兩幅災前影像(2月21日、3月4日攝得),初步判釋本次地震影響。卡納剛溪上游山坡地明顯大規模揚塵,疑因地震造成大規模崩塌。(圖/翻攝自TASA)TASA表示,根據衛星影像,花蓮山區多處河川上游疑似崩塌且有大片揚塵;宜蘭龜山島前端有地貌變化,疑因地震造成部分土石滑落。而透過TASA所釋出的畫面來看,原本被視為是河道的綠色區域,在地震發生之後,部分區域的綠色範圍有明顯增長的跡象,TASA解釋,綠色變多就代表河道的水變多了,也因為水比較多,疑似崩塌地的顏色在這區看起來也偏綠,團隊據此判斷河道上游有崩塌。
「賴皮寮」不保?新北市工務局引台灣事實查核中心資料 證實2023才新建
副總統暨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賴清德萬里老家的「賴皮寮」爭議不斷延燒,新北市工務局今(30)日提供一份台灣事實查核中心28日公布的資料,當中證實「賴清德老家原址在1970年代就是工寮,但賴家曾經搬離,老家荒廢近20年,直到2003年才在原址重建新居」,強調此結果與市府先前多次查證不謀而合。根據台灣事實查核中心這份資料,「賴陣營強調老屋從1958年就存在、在2003年『修繕』、『整修』;但事實上,賴家老屋曾經荒廢,是歷經『重建』才又出現,建物並非始終存在,對此賴陣營並未揭露。」工務局表示,「重建」即為「新建」,依建築法規定必須申請建築許可。經查,賴家老宅在2003年重建時,賴清德時任立法委員,但其本人或家人並無依照規定提出申請資料可稽。工務局強調,為審慎釐清賴家老宅是否屬於2009年6月25日前的既存違建或是1981年2月15日發布實施北部區域計畫前的合法房屋,調閱2個年份前後的資料,包括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航測及遙測分署、內政部國土測繪中心等相關圖資16張,進行交叉比對多方佐證。市府窮盡一切力量佐證判定,是為了避免社會大眾誤會賴清德施壓,也避免造成鄰近住戶恐慌,相關人士若再有批判,只能證明是無法接受事實,蓄意向公務人員潑髒水的惡劣行徑。工務局重申,自今年9月起即一再呼籲懇請賴家老宅所有人檢附相關佐證資料,申請合法房屋證明,以利本府加速釐清真相,很遺憾當事人寧願對外放話,100多天來不願提供相關資料為自己佐證辯白,一再以鄰房狀況掩護,塑造其為合法房屋的假象,此舉已引起當地居民恐慌。工務局也批評,公務機關為維持公正獨立性,靠著僅有資源佐證認定,卻遭有心人士一再羞辱詆譭,助長興訟誣告,浪費社會資源的行徑令人難以認同。
新北市工務局抨擊卓冠廷亂抹黑 呼籲賴清德有道德勇氣
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賴清德萬里老家違建爭議,新北市府地政局日前指稱該處是「幽靈房屋」後,工務局(27日)抨擊民進黨發言體系不懂裝懂,誣陷新北市府,並呼籲賴清德發揮道德勇氣勇敢面對,檢具相關證明文件向市府局處申請合法房屋認定。工務局說,對於民進黨發言人卓冠廷再度不懂裝懂,誣陷新北市府對賴清德萬里違建的定位判斷有問題,實在孰不可忍。工務局質疑,卓冠廷究竟採用何種方式所得出如此結果,令人匪夷所思!工務局強調,對本案是利用Google Map定位座標,再比對中央內政部國土測繪中心平台歷史圖資、和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航測及遙測分署的航攝圖,並至現場勘查確認現況建物結構形式等方式,經過嚴格交互比對分析,反推出該建物在該定位點過往年代的歷史變化。工務局也說,況且使用的圖資等都是來自中央部會,身為執政黨發言人的卓冠廷,難道質疑國家航測圖等圖資有問題嗎?工務局重申,事實真相只有一個,不容有心人士抹煞曲解,為避免疑義與爭端持續扭曲事實,呼籲賴副總統發揮道德勇氣勇敢地面對,和一般民眾一樣,檢具相關證明文件向本局申請合法房屋認定,本局會依規定協助受理。
順延2天!台灣首枚自製氣象衛星「獵風者」發射成功
我國太空中心自主研發的氣象衛星「獵風者」(Triton/FORMOSAT-7R)預計搭乘亞利安公司織女星(Vega)火箭的VV23航班,原先預計在台灣時間7日早上9:36從南美洲法屬圭亞那的圭亞那太空中心(Centre Spatial Guyanais,CSG)發射,但進入最後倒數階段時,因偵測到某數值異常而中斷倒數程序。亞利安太空公司重新排程,今(9日)同一時間再度嘗試發射,順利升空!「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今稍早在臉書發文指出,原定台灣時間10月7日早上9:36升空的Vega火箭VV23,在進入最後倒數階段時,因偵測到某數值異常而中斷倒數程序。亞利安太空公司重新排程,10月9日同一時間再度嘗試發射,順利升空!「獵風者衛星是第一顆台灣自製氣象衛星,其任務酬載是台灣自主研發的 GNSS-R(全球導航系統反射訊號接收儀),任務目標是透過接收GNSS導航衛星經海面反射的訊號,反演出風速。」國科會已在先前的貼文中提到,過去台灣已執行過2個氣象衛星任務,而「獵風者」是台灣第一個自製的氣象衛星,其搭載的關鍵儀器為「全球導航衛星系統反射訊號接收儀」(GNSS-R),任務是反演海面風速,補充目前氣象資料中較缺乏的海面風場資訊。國科會說明,「獵風者」的觀測原理較不易受雲層遮蔽影響,可全天候觀測,對於像是颱風等劇烈天氣系統預報,能提供相當寶貴的觀測資料,提升颱風強度與路徑的預報能力。且「獵風者」的觀測範圍能全球覆蓋,主要會集中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的低緯度帶,這也是劇烈天氣生成的區域。國科會續稱,「獵風者」搭乘的Vega火箭是亞利安旗下的小型運載火箭,這款火箭有4節,能運送1500公斤有效酬載至繞極軌道,已經執行任務逾22次。而VV23火箭航班上的乘客共有12個,除了「獵風者」,還有泰國遙測衛星THEOS-2,以及來自其他國家的10個「立方衛星」。
氣象衛星「獵風者」搭載Vega火箭 國科會:訊號異常「發射延期」
我國太空中心自主研發的氣象衛星「獵風者」(Triton/FORMOSAT-7R)預計搭乘亞利安公司織女星(Vega)火箭的VV23航班,在台灣時間7日早上9:36從南美洲法屬圭亞那的圭亞那太空中心(Centre Spatial Guyanais,CSG)發射升空!不過在最後進入發射倒數時段時,Vega火箭出現異常訊號,發射因此取消。「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今稍早在臉書發文指出,原定台灣時間10月7日早上9:36升空的Vega火箭VV23延期,「我們和國家太空中心會向亞利安公司了解詳細情況與下個發射日。請大家持續追蹤獵風者衛星最新動態。」國科會在先前的貼文中提到,過去台灣已執行過2個氣象衛星任務,而「獵風者」是台灣第一個自製的氣象衛星,其搭載的關鍵儀器為「全球導航衛星系統反射訊號接收儀」(GNSS-R),任務是反演海面風速,補充目前氣象資料中較缺乏的海面風場資訊。國科會說明,「獵風者」的觀測原理較不易受雲層遮蔽影響,可全天候觀測,對於像是颱風等劇烈天氣系統預報,能提供相當寶貴的觀測資料,提升颱風強度與路徑的預報能力。且「獵風者」的觀測範圍能全球覆蓋,主要會集中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的低緯度帶,這也是劇烈天氣生成的區域。國科會續稱,「獵風者」搭乘的Vega火箭是亞利安旗下的小型運載火箭,這款火箭有4節,能運送1500公斤有效酬載至繞極軌道,已經執行任務逾22次。而VV23火箭航班上的乘客共有12個,除了「獵風者」,還有泰國遙測衛星THEOS-2,以及來自其他國家的10個「立方衛星」。
極端氣候衝擊全球健康 AI預警氣候及早應對傳染病威脅
全球暖化引起層出不窮的極端氣候災難,例如中國受到杜蘇芮颱風引發的洪水,夏威夷面臨乾燥高溫造成的野火災難,甚至全球蟲媒分佈的變化。台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帶領研究團隊在《星球永續健康線上直播》節目中說明,人工智能AI技術不僅在經濟領域引起關注,近期《自然》(Nature)也報導了人工智慧(AI)應用於氣象預警,及早應對全球極端氣候與疾病衝擊。▲全球暖化引起持續的高溫現象,並且造成極端氣候災難。(圖/擷取自《星球永續健康線上直播》)極端氣候衝擊全球健康 歐盟氣候監測機構「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確認今年7月是有記錄以來地球上最熱的1個月。全球暖化引起持續的高溫現象,並且造成極端氣候災難,南北極的冰川亦快速消融。北極的格陵蘭海冰正在以每10年13%的速度迅速消融,對整個氣候系統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也衝擊全球的永續健康。陳秀熙團隊分析,根據不同的碳排放情境預測顯示,在最嚴重的情況下,2030年夏季北極海冰可能會完全消失;南極目前正處於冬季,也觀測到異常高溫現象,冰穹C地區往年冷到攝氏-50度左右,今年7月卻比往年平均熱40度,造成南極冰層快速消融,平均每年融化3200億噸冰冠,南極海冰面積也減少了260萬平方公里。全球暖化還造成日本腦炎傳播與蟲媒分佈的變化,受到雨量和溫度影響,豬隻被蚊蟲叮咬後造成日本腦炎的傳播。現今暖化速度加劇以及地緣政治對立,一些地區甚至超越了氣候指標的極限。▲全球暖化引起層出不窮的極端氣候災難,例如中國受到杜蘇芮颱風引發的洪水,夏威夷面臨乾燥高溫造成的野火災難。(圖/擷取自《星球永續健康線上直播》)人工智慧如何預警氣候?如何預警極端氣象事件,成為當前科學界面臨的重大挑戰,也影響全球國家對於氣象監測資源之合作共享議題,AI對於氣象預警也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電影《氣象戰》提出緩解全球氣候災難之衛星科技,透過封堵水壩上的小洞,成功地阻止災難。片中全球合作運用衛星技術結合人工健康與智能健康應用,實時監測氣象情況,提前發出預警與調控。提升大眾對於科技預測氣候災難的意識。例如為了預防火災,近地衛星OroraTech可監測地面溫度,並利用SensaioTech的IoT物聯網數據設備來測量森林數據,可精確預測野火的發生機率與區域,避免大火、降低全球暖化衝擊。為了緩解暖化多重威脅,首要重點是考慮全球碳排放量的變化。目前碳排放情境不僅惡化暖化速度,也增加氣候變遷敏感疾病(CSDI)風險。陳秀熙團隊表示,除了建立全球夥伴關係以大幅減少CSDI的風險,人工智能也能應用於疾病預測,包括氣候指標疾病預測工具CLIMSEDIS、傳染病傳播預測模型Insights、蟲媒疾病預估模型Mosqlimate以及登革熱風險預測工具DART等模型。WHO全球永續發展指標透過AI應用,在全球面臨極端氣候事件時,確保工作和經濟成長發展目標。在工業化過程中,利用AI達到零排放降低石化燃料造成潛在風險,並減少社會經濟地位較低的地區以及脆弱族群,受極端氣候影響而遭受的傷害,進一步減少不平等現象。全球也可透過共同的氣候行動,解決氣候變遷問題。▲受到氣候變遷影響,至2080年將增加23億登革熱感染風險人口。(圖/擷取自《星球永續健康線上直播》)AI預測蟲媒疾病 減少登革熱爆發風險受到氣候變遷影響,至2080年將增加23億登革熱感染風險人口,全球60%人口居住於登革熱流行區域,經濟弱勢地區如非洲、東南亞將面臨持續嚴重登革熱流行爆發威脅,已發展國家如歐洲、美洲疾病風險亦上升,發展全球夥伴經濟合作以降低碳排放有助於減少全球登革熱流行爆發風險。陳秀熙團隊引述一項研究利用哥斯大黎加資料探討中美洲極端氣候登革熱風險,登革熱傳播氣候因子包括:溫度、降雨、濕度,其他因子則包含:病媒蚊密度、蟲卵指數、孑孓指數等。登革熱氣候預測因子預測,可利用5平方公里高解析量測值觀察氣候災害監測站資料、北大西洋洋流海溫異常指數,了解洋流區域海洋表面溫度每週間監測,結合人工智慧方法,建立登革熱流行傳播機器學習模式,運用氣候因子,預測區域層級不同時間之登革熱風險變化,以及各區域登革熱時序風險演進。不過,部分極端風險區域Queopos(極低風險)、Montres de Oro(極高風險)於學習階段之預測略為偏離。顯示該研究運用AI預測登革熱流行傳播風險果,僅局部地區預測較接近,原因在於沒加入病媒分佈、人口特性、社經地位分佈等非氣候因子。過往人工智慧氣象因子預測台灣登革熱風險,運用聖嬰現象因子、海溫監測、降雨量、短波輻射環境溫度遙測,等氣象預測因子,同樣未能達到精準預測之目的。因此,陳秀熙團隊認為,後續在發展人工智慧運用時,若能納入生物與疾病特性考量,將有助於提高區域登革熱風險預測準確度。團隊先前運用氣象、區域傳播特性以及疾病特性發展日本腦炎預測模型,結果顯示5月到8月為日本腦炎發生高峰期,因此採取3月前完成疫苗施打將有助於降低感染風險。而前2週溫度上升與前一週降雨量增加將提高日本腦炎發生風險,此為環境對於病媒蚊生態影響所致。此為運用疾病、環境,結合氣象資料達到準確預警疾病之範例模式。人工智慧即時氣候預警成效評論為了因應極端氣候發生,陳秀熙團隊指出,需要進行即時氣象預測,因此需要空間精準、時間精準、變化精準以及強度精準,主要著重於變化上的準確性,其中受影響的決策領域包括:緊急應變服務與資源配置、能源供應管理、洪災應變措施規劃、航空交通規劃、海上航線引導以及貨運零售倉儲管理。過去幾十年間,氣象預測主要仰賴於傳統數值天氣預報(NWP),雖然準確度非常高,但速度較為緩慢。近十至二十年間,AI崛起發展出不少預測模型,Google DeepMind於2021年發布人工智慧生成模型DGM(Deep Generation Model),預測能力佳;FourVastNet優點為速度提升,但準確度不如預期;而盤古氣象模型,則兼具速度與準確性,其優異性能也讓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將其系統納入考量,期待在未來天氣預測可降低氣候災難之衝擊。 節目這裡看星球永續健康線上直播-全球暖化與蟲媒傳播登革熱威脅 (I)星球永續健康線上直播-AI即時氣象預測與疾病衝擊 (II)
印度「月球登陸器」著陸月球南極點 總理莫迪以濕婆神命名
印度在近日完成月球登陸器登陸月球南極點的創舉,今(26)日印度總理莫迪宣布將這個月球南極著陸點,命名為「濕婆神之力」(Shiv Shakti),並制訂每年8月23日為印度的「太空日」。印度在月球執行任務的飛船3號(Chandrayaan-3),登陸器23日成功著陸在月球的南極點,這讓印度成為繼美國、大陸、蘇聯後,第4個成功「軟著陸」月球的國家,也是第一個成功著陸於月球南極點的國家。印度總理莫迪在結束金磚組織訪問回到印度後,前往印度太空研究組織(ISRO)遙測指揮中心,聽取任務簡報並向科學家與工程師們致賀,他在致詞時宣布,登陸器的著陸點命名為「濕婆神之力」,並解釋印度三大神祇之一的濕婆神,是毀滅之神也同時是創造之神,毀滅邪惡之物,創造美好世界。同時宣布以後每年8月23日為印度的「全國太空日」,以紀念印度登上月球南極點,並將月球探測車留下印記的地點,命名為「提朗加」(Tiranga),意指由3大主色構成的印度國旗。
南韓世界號發射成功 尹錫悅:成功晉升太空強權
韓國自研的「世界號」火箭於25日晚順利升空,把8枚小型衛星送上近地軌道,並於26日早成功讓衛星和地面工作站成功實現資訊交互傳遞。總統尹錫悅為此興奮地直呼,韓國已正式躋身「七大太空強權」。韓國自此正式成為全球第七個能把1公噸以上的衛星送上近地軌道的國家。韓國科技部表示,未來這些衛星的作用是要觀測地球海平面和森林變化,並進一步進行太空數據分析。韓國科技部稱,主衛星於25日下午6時24分隨火箭送上太空後成功進入預定軌道,隨後與科學技術院(KAIST)人造衛星研究所的地面工作站進行資訊交互傳遞。25日下午7時7分多,南極世宗基地率先收到主星信號。7時58分多,大田地面站與主星交互傳遞資訊。26日凌晨,主星再次與大田、境外地面站完成多次資訊交互傳遞。在26日的交互中,地面工作站接收了遙測資訊,並檢查衛星姿態是否正常向陽。但除了主星之外,其餘輔星尚未全部完成資訊交互。韓國天文研究院的4顆立方體衛星中的1號和2號兩顆衛星已完成雙向通信,但3號立方星尚未確認是否正常釋放,地面工作站還在試圖與3號和4號立方星通信。而另3顆隸屬企業的立方體衛星中僅有2顆完成單向通信。此外,中國駐韓國大使邢海明26日接受韓國MBC廣播電台早間時事訪談節目《金鐘培視線集中》電話直播採訪時表示,當前中韓關係並不好,還有進一步惡化的風險。希望韓國政府能夠充分重視和尊重中國在台灣等問題上的核心關切,恪守《中韓建交公報》。回顧中韓建交談判歷程,台灣問題是核心中的核心,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是中韓關係發展的政治基礎。韓方應恪守建交初心和所作承諾。
福衛五號經過土耳其上空 驚見「地表移動69公分」
土耳其發生大地震,地面救難人員穿梭瓦礫堆搶救受困者,天上的遙測衛星也加入陣線。國家太空中心昨在臉書分享,我國福衛五號啟動緊急排程,抓緊飛過災區上空的短暫分秒取像,提供災情地圖協助救難作業,並觀察到部分地區地表移動了69公分以上、建物受災範圍約187公頃。國家太空中心說,2月9日福衛五號首次取得清晰災後影像,並彙整多幅國外衛星影像進行災情分析,將這些分析資料提供給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慈濟基金會等單位,也與守望亞洲(Sentinel Asia)共享資訊,給各國救災成員使用。福五對災區的取像工作會持續至2月17 日,為國際救援行動盡一份心力。當地時間2月6日清晨4時17分,土耳其南部靠近敘利亞邊境地區發規模7.8強震,震央位於土耳其加濟安泰普省努爾達伊鎮,震源深度 17.9 公里。後續多次餘震,其中最強烈的規模7.5淺層地震發生在九小時後、北方不到一百公里處,災情擴大,傷亡超過萬人。此次土耳其地震發生後兩小時,國家太空中心資料處理組即啟動緊急排程,也同時接獲守望亞洲發出的取像需求。自此不眠不休規畫衛星排程、進行影像處理、查找災前衛星影像、彙整國內外衛星影像分析、標定受災區域、提供資料予救災單位。2月7日,福五正好會經過土耳其,原規畫取像最初規模7.8震央附近的加濟安泰普城市,不料天氣不佳,目標地區完全被雲遮蔽。福五每兩天再訪同一地區,2月9日順利在當地時間11時33分取得清晰影像;2月11日取像位置相同,也取得清晰成果。災區範圍廣大,2月13日福五會換地點拍攝。團隊以福五2月9日影像搭配歐洲 Sentinel-2 衛星今年1月25日的災前影像,進行建物判釋分析,標定出可能為建物坍塌區域、帳篷搭建區域、地表崩裂或樹木倒塌等處,得出建物受災範圍約187公頃。此外,團隊也應用兩組歐洲 Sentinel-1 衛星的雷達影像(災前的1月28日、災後的2月9日),初步觀測地表變化量,觀察到部分地區地表移動了69公分以上。
太空產業再躍進!台灣中油交付衛星複材予國研院太空中心
科技部轄下國家實驗研究院國家太空中心(國研院太空中心)結合台灣中油公司碳纖複材研發優勢,共同規劃太空級複合材料產品之研製,今(8)日在台北中油大樓舉辦有機材料領域衛星複材交付典禮,由台灣中油交付「光學酬載複材圓筒」產品及「高壓燃料槽/閥件管路鍍膜」 技術予國研院太空中心,雙方與金屬工業研究發展中心同時簽署合作備忘錄,展現未來共同推動太空衛星產業及提升技術力的決心。今日的交付儀式由經濟部長王美花與科技部長吳政忠見證,身兼經濟部循環技術暨材料創新研發專區有機材料領域召集人的台灣中油董事長李順欽將衛星複材元件交付給國研院太空中心主任吳宗信。交付儀式之後,台灣中油綠能科技研究所所長呂國旭、國研院太空中心主任吳宗信和金屬工業研究發展中心董事長林仁益,共同簽署「太空級複材元件合作備忘錄」,深化三方合作決心。經濟部長王美花於會中致詞。國研院太空中心運用過去在遙測衛星研製與委託國外發射衛星之經驗及鏈結,結合台灣中油研製中之碳纖複材優勢,整合國內複材團隊,共同規劃太空級複合材料產品之研製。此次交付儀式即為雙方初步合作兩項成果的展現,包括「光學酬載複材圓筒」及「高壓燃料槽/閥件管路鍍膜技術」。台灣中油指出,「光學酬載複材圓筒」為遙測衛星上酬載高精密光學鏡頭的結構元件,為因應太空的使用條件與急遽的溫度變化,光學酬載複材圓筒從低吸濕材料選用、複材疊層設計、模具設計到製作條件,每個環節都是重要關鍵,不能輕忽,最後的成品元件才不會汙染到鏡頭,且能避免溫度變化造成變形使得鏡頭因而移位。台灣中油綠能科技研究所所長呂國旭、國研院太空中心主任吳宗信和金屬工業研究發展中心董事長林仁益,共同簽署「太空級複材元件合作備忘錄」。衛星的推進採用過氧化氫燃料(H2O2),由於材料相容性問題,目前倚靠國外廠商之不銹鋼鍍膜技術來提升元件及管路系統和過氧化氫燃料的相容性。台灣中油攜手國研院太空中心,在金屬工業研究發展中心的協助下,展開高化學相容性之高壓燃料槽/閥件管路鍍膜技術/設備研發以及相關測試,首度展示鍍膜技術成果。董事長李順欽指出,國研院太空中心過去在衛星計畫中所使用的碳纖複合材料結構件,製造材料均為國外所生產,再輸入交由國內的複材廠商製造,或是直接由國外製造完成結構件。另外衛星推進的高壓燃料槽/閥件之管路鍍膜技術亦須仰賴國外,對國內衛星之研發有相當影響。因此台灣中油整合國內開發之複合材料與設備進行設計、分析與原型製作,過程皆依照國研院太空中心提供之規格與指導,再交由國研院太空中心進行元件之測試驗證。台灣中油將以研製高階材料帶動轉型,為台灣的科技產業升級注入新動能。國研院太空中心主任吳宗信表示,衛星因為在真空環境工作,除了向陽、背陽溫差高達攝氏200度之外,也容易受到太空輻射破壞,因此材料必須具備輕量、高剛性(低變形)及耐輻射的特性。過去這些材料受制於國外,設計容易受到限制;如今台灣中油投入研發、也完成設計製作,如果能順利通過驗測,台灣在衛星設計的自由度會更高。這段過程不僅是國內太空衛星產業自主化重要的里程碑,台灣中油也將以研製高階材料帶動轉型,為台灣的科技產業升級注入新動能。此次交付展示初步合作成果同時簽署合作備忘錄,即是以實際行動展現建立自主太空科技能量且共同成就我國太空科技產業發展的技術力與決心。
製造業領軍物聯網支出 2025年亞太區規模上看6.55兆元
亞太地區(除日本)物聯網支出將達到4,370億美元(約新台幣6.55兆元),年複合成長率為 12.1%。IDC分析,越來越多採用位置追踪、面部識別、遠距工作、冷鏈物流和疫苗追踪、以視訊為中心的應用程式成長及5G部署等,都是重要促動因素。IDC指出,2021年亞太地區物聯網年度支出成長率達9.6%,相較2020年的1.5%超過6倍以上。IDC 亞太區研究總監Bill Rojas表示:「光纖和行動網路基礎設施的容量和可靠性不斷提高帶動了物聯網在各產業繼續穩定成長,包括運輸、零售、製造、資源和公用事業。」以亞太地區物聯網支出最大來源的製造業來看,在2021年就占了三分之一的比重,其次是消費者和政府單位,成長最快的產業是建築業和零售業,分別成長13.1%和13%。製造業在物聯網支出上占33.8%,超過三分之一強。(圖/IDC)由案例來看,2021年推動成長的應用包括製造營運、生產資產管理、全通路營運、智慧電網(電力)、智慧家居和貨運監控。從成長性來看,床邊遙測、遠端醫療保健監控,全通路操作、環境監控檢測以及聯網車輛等,則是2021年成長最快的應用案例。由技術類型來看,物聯網「服務」市場將成為最大的技術群體,與服務幾乎同等規模的是物聯網「硬體」,硬體支出以模組、感應器採購為主。物聯網「軟體」則成長最快,五年年複合成長率為15.1%,主要動能在重點是應用程式和分析軟體的購買。再以地區來看,亞太地區中大陸、韓國及印度的製造業占整體物聯網支出的四分之三以上,其次是澳洲和印尼。成長最快的國家則是香港、新加坡和馬來西亞。亞太地區國家發展5G、公共Wi-Fi、智慧電網,以及智慧城市、工業4.0 和經濟特區,是整個亞太地區物聯網成長的主要驅動。
智慧綠能掀熱潮!台南市經發局12/16進行研討會,分享節能新技術
台南市政府經發局於12月16日在崑山科技大學演講廳舉辦「2021智慧綠能產業發展-產、官、學、研 研討會」,會中邀請沙崙智慧綠能科學城辦公室副主任吳家安、旭坤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黃金泉特助與崑山科技大學江志偉副研發長,以智慧電網、太陽能、風力和水力等綠能發電議題發表專題演說。智慧綠能也是未來產業趨勢,「沙崙智慧綠能科學城」的設置將讓台南成為相關產業的領頭羊。經發局陳凱凌局長表示,中央投注於各項研究單位進駐在「沙崙智慧綠能科學城」,沙崙科學城不光是一個研發重鎮,更是帶動綠能產業的科技整合場域,將來是一個智慧城市的縮影。市長黃偉哲也說:「沙崙智慧綠能科學城」逐漸展現其潛力,是數一數二的高競爭力,帶動整個台南市的發展。在這場研討會中探討台南市未來智慧綠能發展契機,及綠能科技創新轉型的重要關鍵要素,也就是沙崙智慧綠能科學城可作為研發創新基地,透過園區整合學、研、及產業界能量,帶動綠能科技研發能量,提供從研發、試量產、測試到驗證等階段,垂直整合一條龍服務,並結合方圓45公里內之科學園區及工業區,形成產業聚落,提升智慧綠能產業競爭力。沙崙智慧綠能科學城辦公室副主任吳家安表示,科學城既非工廠,也不是生產基地,而是高科技人才匯集的地點。沙崙智慧綠能科學城辦公室副主任吳家安在致詞中表示,「沙崙智慧綠能科學城」是台灣推動「5+2產業創新計劃」的綠能前瞻產業基地,台南市政府在五大創新產業政策中,是以「綠能產業」做為發展重點;並希望集中全國的菁英智慧與人才,成為相關產業的後盾。崑山科技大學副研發長江志偉強調,透過光學遙測的技術,能將綠能發電的效率更為提升。在研討會中,崑山科技大學副研發長江志偉特別提到了「光學遙測」的技術,他指出,過往對太陽能與風力發電的最大痛點,在於日照與風量難以事先預測,容易造成發電量不穩定,「利用崑大獨步全球的污染遙測技術,其實能運用在綠能發電上,就能解決痛點,化被動為主動,即時預警,讓發電量更有效率。」旭坤科技特助黃金泉為崑大校友,透過完整的簡報,向與會人士分析mini與micro LED的技術優勢與節能特色。至於旭坤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特助黃金泉,則針對「新世代mini與micro LED技術與運用」做詳盡的解說,他表示,比起LCD技術,mini與micro LED解析度更高,更能達到節能與高效的運用,「尤其是micro LED,在能量穿透率上遠甚於LCD,等到未來成本降低時,將更廣泛應運用於家用顯示器如電視、筆電上,在節能上會有更高貢獻度。」「沙崙智慧綠能科學城」的設置,對台南在綠能產業上是一大利多,而未來科學城將持續完備各區軟硬體設施,並逐步推動招商工作,以潔淨能源帶動產業競爭力,打造亞太綠能發展中心,並進一步結合台南市政府提出之「健康產業園區」及「南沙崙產業園區」一同規劃與發展。
參與太空發展論壇 火箭阿伯:5年成為受國際重視國家
立法委員鍾佳濱指出,奧運選手奪牌,除了選手與團隊努力外,也是國家計畫性設立目標、逐步實現的成果,而我國太空發展法僅設立基本框架,對於發展目標、達成期程卻未有著墨,他因此在今天(4日)召開線上論壇,邀請8月1日新上任的太空中心主任「火箭阿伯」吳宗信等產官學界代表一同參與,討論我國太空產業應該努力的方向。鍾佳濱指出,立法院在5月31日通過《太空發展法》,揭示我國太空發展基本原則、架構,「行政法人國家太空中心設置條例」草案也在公告當中,但除了設置基本架構外,未見科技部提出台灣太空發展的目標方向,更遑論預計期程。他認為,台灣未來太空發展應該要確立發展方向、太空中心的目標任務,以及屏東科學園區在太空產業發展中的定位。吳宗信認為,應該以生態系的角度觀看太空發展,並計劃讓台灣在未來5到10年可能在太空與新世代衛星領域成為受到國際重視的國家;他指出,我國目前擁有遙測等15項衛星關鍵技術,未來透過福衛八號發射,可以完成24項飛試驗證,其中有十幾件國產元件。吳宗信認為,在重要的資金部分,太空產業有高投資、發展期長的產業特性,且現今民間資金對於投入太空產業仍處在觀望狀態,政府更應透過科技部產學司計畫、經濟部小型企業創新計畫、國發基金等投資新創公司。鍾佳濱總結壇論意見指出,第一,「太空中心設置條例草案」7月19日預告期滿,經行政院跨部會討論修正並送立法院,科技部要確實掌握太空中心法人化進度;第二,建立產官學定期聯繫會報;第三,針對屏東科學園區的用電、用水、污水處理等園區運作需由,以及住宅、教育、交通等從業人口需求,科技部應與當地政府、交通部預先協調、提前準備。
美國務院2度批准軍售台灣!「岸置魚叉反艦飛彈」價值逾678億 國防部回應了
美國國務院今(27日)宣布售台100套系統及400枚魚叉飛彈(Harpoon)給台灣,包含400枚魚叉飛彈(戰彈)及4枚遙測彈。據悉,本月21日美國國務院批准售台價值總額540億元的3項先進武器,一周內2度宣布對台軍售。國防部表示,美國政府於美東時間10月26日就「魚叉飛彈海岸防衛系統」23.7億美元(約678.46億元新台幣)對台軍售案,進行「知會國會」程序,可望在1個月後正式生效。國防部指出,美國繼前次對台軍售3項武器裝備之後,持續依「台灣關係法」及「六項保證」再次供售我所需之防禦性武器,強化我整體防衛戰力,國防部再次表達誠摯的感謝。國防部進一步表示,本案係考量整體威脅情勢變化,滿足我軍事戰略及防衛需求,建構可恃防衛戰力,以堅強的國防實力,維護臺海的區域和平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