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政洵
」 疫苗 新冠肺炎 邱政洵 羅一鈞 新冠病毒流感、新冠襲捲台灣 醫師警告:這族群小心喪命
近期不少人都紛紛感冒,不管是新冠肺炎或各式流感、黴漿菌,一生病都要花上一段時間才會恢復,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邱政洵就透露,近期多種疾病同時爆發,加上天氣不穩定讓心血管疾病患者增加,導致急診室與加護病房病患的人數倍增,也讓死亡人數上升。據《TVBS》報導,近期流感與新冠感染比例上升,不少人都出現嚴重的病情反應,也讓跑醫院的人瞬間增加,林口長庚副院長邱政洵就透露,如今多病齊發,老人跟小孩都要提高警覺並特別注意。特別是寒假與耶誕節、跨年,出現不少重症患者湧入醫院,他也發現今年的呼吸道傳染病疫情嚴重,許多病患在急診時就出現呼吸困難情形。而疾管署新公布的新冠重症死亡數據也指出,單週死亡人數已上升至40位左右。他也認為,如今對脆弱族群的老人與小孩來說,這些疾病若感染都可能致命,特別是雙重感染者。他也認為農曆過年還會有一波病情爆發,呼籲大眾要有警覺性,接種疫苗、維持社交距離、戴口罩與勤洗手等,仍然還是要做好自我防護,去人多的地方也要保持距離。
疫情升溫!新冠重症、死亡雙創新高 桃機今起提供出入境旅客快篩
2024年仍舊要小心新冠疫情!疾管署2日公布國內上周新增360例COVID-19本土中重症病例、38例死亡病例,雙創新高。疾管署發言人羅一鈞表示,由於國內新冠疫情明顯升溫,加上國際傳播風險也在增加,宣布3日起,每日上午7點至晚間10點30分於桃園國際機場第一航廈及第二航廈的接機大廳及出境大廳共4據點,提供入出境旅客每人自由領取1盒COVID-19家用快篩試劑。疾管署主任郭宏偉指出,近期國內疫情上升,併發症及死亡發生風險持續增加,全球COVID-19陽性率也攀高,除了非洲之外,許多地區都處於陽性率高點或回升,包括美國、日本等,鄰近的東南亞國家病例數亦呈增加趨勢。而近4周境外檢出病毒株以JN.1(52%)為多,其次為EG.5 (34%)及BA.2.86 (5%)。自去年9月26日新冠XBB疫苗開打以來,在本土通報確診併發症及死亡病例中,未曾接種新冠XBB疫苗者皆占99%。羅一鈞指出,本土JN.1近4周佔比也升至14%,估計春節前將成主流株,呼籲民眾儘速接種XBB疫苗。依疾管署統計,目前國內快篩試劑還有2707萬劑。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兒童感染科醫師邱政洵表示,由於目前的病毒株未出現太大變異,即使是最新病毒株JN.1,現有的快篩試劑還是有抗原反應,仍然可用。邱政洵強調,新冠疫情目前會一路上升,國際研究指出,雖然XBB疫苗對本身變異株的保護效果最好,但接種新冠XBB疫苗,抗體仍可有效中和JN.1病毒,呼籲高風險者仍應接種,避免重症與死亡。
大感染潮1/新冠再起?台灣確診人數「1個月增5成」 跨年後單日恐2萬人中鏢
根據疾管署資料,11/14~11/20單周確診新冠人數為210人,自此一路上升,直到12/19~12/25已達326人,相較之下增加5成以上。面對即將到來的2024年,全台北中南東十場以上萬人跨年晚會紛紛登場,由於今年無防疫措施,疾管署也發出警告,認為跨年後單日確診人數恐達2萬人!再加上新變異株JN1傳染力極強,醫師建議最好先接種新冠疫苗,同時戴上口罩,才能保護自身健康。疫情解封後,民眾迫不及待地渴望回歸正常生活,走在街頭,戴口罩的人明顯已愈來愈少,但病毒其實卻從不曾消失,當人們對它已失去耐心與無感時,病毒正慢慢一步步入侵。疾管署發言人羅一鈞表示,近期新冠的併發症跟死亡病例數都寫下近期新高,再加上聖誕節、跨年連假效應,預估在1月中下旬達到高峰,屆時每天可能有1.8萬至2萬人染疫。歐美疫情也升溫,根據英國《Daily Mail》報導,英國在12/13後新冠確診人數飆升,相較2周前翻倍成長,以重災區倫敦為例,平均每16人就有一人感染。其中新變異株JN.1最令人擔憂,世界衛生組織(WHO)已在12/13 將JN.1列為需留意變異株,迄已超過40個國家檢出「JN.1」。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指出,目前美國44%的新冠肺炎患者都是被JN.1病毒感染,比率比2周前高1倍,新加坡JN.1病毒比例更高達6成,丹麥也達5成。而台灣在10/20就有自日本境外移入的JN.1病毒個案,10/30也檢出本土案例,目前仍是零星檢出,本土占比低於5%。羅一鈞說,JN.1是Omicron次病毒BA.2.86的子代,依現有證據顯示,JN.1可能具有較高免疫逃脫性及傳播力,所以會快速傳播,以台灣為例,預估1月中旬將成主流病毒株。研究顯示,XBB疫苗對新變異株JN.1仍具有一定的保護力,醫師建議65歲以上高危險族群盡快接種。(圖/報系資料照)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邱政洵表示,「臨床上已看到JN.1病毒案例逐漸增加,但目前規模還不大,不過65歲以上的高風險族群要特別小心!」依據疾管署資料,新冠重症患者65歲以上長者占78%;死亡個案中更占90%。邱政洵因此建議「盡早接種XBB疫苗!」根據WHO在12/15公布最新疫苗建議,新冠疫苗不須更換疫苗株,繼續沿用XBB.1.5即可,最近何大一團隊發表的研究,由人類血清中和試驗顯示,XBB.1.5疫苗對XBB品系子代(EG.5,、HK.3、HV.1)及新興變異株(BA.2.86、JN.1)都有保護力。羅一鈞則提醒,年末聚餐及跨年活動參與人數眾多,今年已無嚴格防疫管制措施,如於人潮聚集且無法保持適當距離或通風不良之場所、與年長者或免疫低下者密切接觸時,建議戴上口罩保護自己與他人安全。台大醫院兒童感染科醫師黃立民建議,如果本身健康狀況沒那麼好,跨年大型聚集活動還是少參加,如果要前往,就要做好2大保險措施,分別是完成新冠XBB疫苗接種、戴好口罩。
大感染潮3/出國旅遊當心!日本爆A型鏈球菌 重症恐致休克「好發兒童」
日本東京都12/21針對「A型鏈球菌咽喉炎」發出警報,這是日本自1999年頒布《傳染病管理法》管理法,24年來首度針對該疾病發布警報!醫師提醒,此疾病好發於兒童,若未及時以抗生素治療,恐引發併發症如休克、急性腎衰竭等,建議出國旅遊時,若到人潮聚集處還是要戴口罩較為安全。東京都政府表示,截至12/17當周,東京都多個衛生中心轄區的特定衛生機構上報A型鏈球菌咽喉炎病例人數超越門檻,且已超過東京都總人口的30%,因此根據傳染病法發布警報。疾管署發言人羅一鈞表示,已經掌握日本東京都傳染病相關資訊,暫無發布旅遊警示規畫。羅一鈞表示,A型鏈球菌咽喉炎並非台灣法定傳染病,根據定點醫師回報結果來看,台灣目前沒有增加通報趨勢。而依據日本東京都傳染病資訊中心的周報資訊,202349周為高峰,東京都500家定點診所跟醫院有1631人感染,而第50周減少到1579人,顯示最嚴重的時間已過。A型鏈球菌是兒童常見的細菌感染症,好發於3至15歲的兒童,一般藉由飛沫或接觸傳染,潛伏期約1-5天不等。羅一鈞說,臨床症狀包括發燒、化膿性扁桃腺炎、草莓舌、摸起來如砂紙般粗糙的皮疹,後期會出現皮膚脫屑的現象。這些特異的表現又被稱作「猩紅熱」。治療上,A型鏈球菌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療。大多數病人在治療24至48小時後即會退燒,症狀也有很大的緩解。若近期曾赴日旅遊,當身體出現發燒、喉嚨痛等症狀時,最好趕緊就醫進一步檢查。(示意圖/非當事人,報系資料照)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邱政洵表示,A型鏈球菌平常就存在於環境中,此次日本大流行應該也與免疫負債有關,因為身體缺乏免疫力,所以解封後一接觸到A型鏈球菌就引發感染。邱政洵說,前陣子台灣也有許多感染者,但最近則減少許多。林口長庚醫院兒科急診主治醫師吳昌騰曾表示,治療A 型鏈球菌必須服用有效抗生素,基本上療程為10天,若沒有及時開始服用抗生素,或療程未滿 10 天,恐出現併發症導致中耳炎、急性腎絲球腎炎、化膿性鏈球菌毒性休克症候群等。羅一鈞提醒,若最近要去日本東京旅遊,進出人多的地方或是搭電車的時候記得戴口罩。吳昌騰也提醒臨床醫師務必加倍警覺,如果孩子有相關症狀時,鑑別診斷過程中,應將此細菌納入考量,才不會誤判為其他流行的病毒。若有懷疑,就進行抗原檢測,並適時給予適合的抗生素治療,才能恢復健康也避免嚴重併發症。
大感染潮2/孩童病懨懨「兒科急診人數增3倍」 免疫負債持續燒!苦日子至少再2年
台灣兒童急診醫學會9月份針對全台北中南、總共 19 間醫學中心及區域醫院進行兒童急診現況調查,發現兒童急診人數急遽上升,約為疫情前的2~3倍。醫師指出,其實從半年前至今都是這樣的狀況,關鍵就是免疫負債,讓許多病毒包括流感、副流感病毒、RSV、腺病毒、人類間質肺炎病毒、腸病毒和新冠病毒輪番上場,讓許多孩子幾乎一直生病中,而這樣的苦日子,恐怕至少還得持續2年。許多父母都感覺「今年病毒似乎特別兇猛」,怎麼孩子一直持續生病,幾乎每1~2個月就要到診所報到一次,其實這都是因為新冠疫情後的免疫負債。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邱政洵表示,「過去3年在高強度的防疫措施下,幾乎抑制了所有病毒,所以讓身體忘記如何抵抗病毒,所以解封後各種感染就一次爆發,現在是『還債』!」邱政洵說,目前各種病毒是「一波接著一波來」,而且很多是同時存在,包括流感、新冠、腺病毒、RSV都相當常見,甚至連腸病毒都有。另外,前陣子備受關注的黴漿菌,邱政洵也透露「案例數持續緩慢上升,但尚未到大流行的階段。」由於新冠疫情持續升溫,醫師建議搭乘大眾運輸工具或人潮眾多時戴上口罩,才能預防感染進一步擴散。(圖/方萬民攝)疾管署也公布上周「類流感」就診人次將近8.6萬人,創下近3年同期新高,也新增20例流感併發重症、1名死亡案例。疾管署發言人羅一鈞表示,流感目前就診人數是本流感季近3個月以來的最高點,預計未來4周還會持續上升,目前流感疫苗所剩不多,約剩32萬劑,剩下的疫苗希望高風險族群盡快接種提升保護力。針對呼吸道病毒大爆發,疾管署目前仍無強制戴口罩,但邱政洵建議防疫措施回到「微解封」時,也就是在室內不通風處、大眾運輸交通工具、人潮聚集處都戴上口罩,同時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才能降低感染病毒的機率,因為這段免疫負債的日子,還不會那麼快結束,至少還需要2年時間。
黴漿菌之亂3/抗藥性細菌成隱形殺手 12歲男童肺栓塞膿腫「1個月才康復」
許多人擔心癌症、新冠肺炎致死,卻不知抗藥性細菌已悄悄成為可怕的隱形殺手。一名12歲男童因持續發燒、右臀疼痛就醫,發現是感染抗藥性金黃色葡萄球菌,結果造成肺衰塞、關節膿腫,經過長達1個月的手術與藥物治療才康復。台灣感染醫學會示警,若抗藥性細菌盛行率惡化,推估台灣每年將有3.3萬人因此喪命,相當於肺癌等6大致命癌症的死亡總和。美國傳染病學會在2004年提出6種無藥可用的抗藥性細菌,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克雷伯氏肺炎菌、綠膿桿菌、屎腸球菌、鮑氏不動桿菌、腸內菌屬。經歷過新冠疫情後,國際研究顯示,部分抗藥性細菌盛行率暴增約2倍,台灣也出現同樣狀況。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王復德表示,新冠疫情期間醫院加護病房檢出的抗藥性細菌比例升高,特別是區域醫院加護病房增幅較大,例如碳青黴烯類抗生素的抗藥性比率,2013年的14.3%增加至2022年第2季的17.2%。王復德說,推測此狀況與抗生素新藥補給不足、替代藥物效果未達預期等有關。不只是醫院加護病房,社區中可能也有抗藥性細菌風險。林口長庚醫院兒童感染科邱政洵曾指出,一名12歲男童因右臀部疼痛和間歇性發燒4天赴急診就醫,檢查發現感染多重抗藥性金黃色葡萄球菌,此菌不僅造成男童肺栓塞,還合併化膿性髖關節膿腫,經長達1個月的藥物治療及手術治療,才得以出院回家。據疾管署資料,台灣今年的肺炎黴漿菌病例數高於過去3年,其中近7成患者都是兒童,會有發燒、咳嗽、呼吸急促等症狀。(圖/報系資料照)另一名51歲女性因為新冠確診,高燒4天、肺部浸潤,身上驗出綠膿桿菌、革蘭氏陰性菌、克雷伯氏肺炎桿菌。為了對抗這3種抗藥性細菌,用上最後一線抗生素Colistin,住院近一個月才康復。一般使用抗生素時,會先以第一線藥物為優先,若第一線有抗藥性之後才改用第二線,而「最後一線藥物」則代表最後的希望,若無效就無藥可醫。Colistin是1947年研發,1970年在美國上市,到了21世紀,還被視為最後一線抗生素,由此可見抗生素新藥研發的困難,也跟不上細菌抗藥的速度。1950年代是抗生素研發的黃金年代,共有9種抗生素新藥問世,但根據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調查,1960年至2000年間,長達40年期間竟沒有任何新型抗生素問世;投入抗生素研發的藥廠,從1990年代的18家到2016年僅剩6家,少了三分之二。最關鍵的原因是「無利可圖」,因為抗生素須慎防抗藥性,所以每次使用時間不能太長,最多7~14天;而抗生素新藥物往往又被放在後線使用,基於以上原因,各家藥廠因此逐漸不把重心放在研發抗生素新藥上。若放任抗藥性細菌的盛行率持續惡化,根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2050年全球每年將有1000萬人死於抗藥性細菌感染,相當全年因為癌症死亡的人數。台灣感染症醫學會也推估,屆時台灣每年將有超過3.3萬人因此喪命,相當於肺癌、肝癌、腸癌、乳癌、攝護腺癌與口腔癌等前6大致命癌症所造成的死亡總和。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有鑑於抗藥性問題日益增加,我國2016年訂定「2050衛生政策白皮書」,目前已加入抗生素管理計劃,預計2025年開跑,醫院內部管理二線以後的抗生素,必須經感染科醫師開立,也會與食藥署、農業部跨部會共同研擬計畫,針對醫療用、動物用及抗生素相關產品,從更多角度做合理使用及管理。
「西進」風潮不復見 陸醫療水平快速提升!台灣優勢只剩三領域
過去許多台灣知名外科醫師每到周末,就搭機飛到對岸為病人開刀,因而有「假日飛刀手」之稱,在鼎盛時期,這樣的醫師每年超過300位。如今這股「西進」風潮幾不復見,每年申請至對岸的醫師人數落到兩位數以下,醫界直言,大陸外科學得快,政策願意砸錢添設備,台灣醫療如今的優勢,恐怕只剩健檢、公衛,以及居家醫療領域。2000年大陸頒布「中外合資合作醫療機構與管理辦法」,開啟台灣醫師「西進」之路,2010年兩岸簽訂ECFA(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為台醫西進風潮推波助瀾。深耕大陸超過10年的中國附醫感染科醫師王任賢表示,過去「假日飛刀手」以外科為主,「小刀」行情約1~2萬人民幣紅包,「大刀」有5萬,相當於20多萬台幣。一名醫師表示,過去台灣胸腔、心臟外科、整型外科等最夯,醫美外科醫師1個月密集排個5天,就能賺到在台一半的薪水。台灣醫務管理學會自2011年起協助台灣醫師申請大陸醫師資格,截至今年10月累計有1044人。第1年最高有313人,2013年開始跌落百人,到了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每年申請人數僅剩個位數。今年疫情解封後雖有小幅回升,但仍不及疫情前的一半。台灣最早進攻到對岸設立醫院的廈門長庚,如今已升為「三甲」醫院,相當於台灣的醫學中心。長庚醫院副院長邱政洵指出,「西進風」減退,一是受兩岸政治敏感氛圍影響,其次是大陸硬體設備追趕太快,「醫院比台灣還豪華」,導致台灣要在大陸經營醫療越來越不容易,「撐不下去的就不想玩了」。「過去是大陸向台灣取經,現在都是互相交流。」台灣醫務管理學會理事長洪子仁分析,過去大陸缺乏足夠的醫師,隨著醫療水平提升,很多國外留學的人投入國內醫院服務,對於台灣醫師的需求自然就下降。王任賢指出,台灣現在醫療優勢只剩下「預防醫學」,包括健檢、愛滋預防、疫苗接種等,像最早進軍大陸的聯新醫院,如今已經全數轉型為健檢;而台灣已經發展完善的「居家醫療」,也是大陸急需學習的地方。
換季災難3/「過敏患者增3成」恐致慢性鼻竇炎 最纏人!開刀5次仍復發
時值換季,早晚溫差愈來愈大,鼻過敏就醫人數也節節上升,醫師表示至少增加3成,若過敏病況失控,加上感冒不斷、病毒連番攻擊,就可能演變為慢性鼻竇炎。林口長庚最新研究顯示,若慢性鼻竇炎合併有鼻息肉,手術預後較差且難以控制,甚至有患者歷經5次手術,鼻息肉仍不斷復發,建議採個人化醫療,或採取生物製劑治療,較能有效改善。鼻竇炎治療後症狀仍持續超過12周,就可定義為慢性鼻竇炎。林口長庚研究團隊結合兒童感染科邱政洵副院長、免疫及鼻科黃建嘉及吳佩雯醫師,合作探討青少年慢性鼻竇炎併鼻息肉之發炎免疫機轉,研究回溯性探討過去15年於林口長庚醫院進行鼻竇內視鏡手術的146位青少年病患,平均年齡15歲左右,因息肉復發而需再次手術的機率約為15%。就讀國二的張同學,從小就有鼻過敏問題,症狀時好時壞,上國中後不但鼻塞越來越嚴重,還合併有膿鼻涕、頭痛、聞不到味道及咳嗽等症狀,學習成效愈趨低落。經過多次就醫、檢查,林口長庚醫師診斷是慢性鼻竇炎合併鼻息肉。由於鼻息肉及鼻蓄膿已塞滿整個鼻腔與鼻竇,一年前接受鼻內視鏡導航微創手術,順利將鼻息肉及鼻竇內發炎病灶清除,但最近息肉又再次復發。青少年罹患慢性鼻竇炎恐導致注意力不集中,建議採取更積極的治療方式,除了手術之外也要搭配規律鼻腔沖洗與藥物。(示意圖/周志龍攝)吳佩雯指出,近年歐美學界將慢性鼻竇炎依生理機轉區分為第一型、第二型、第三型發炎反應,其中第二型輔助T細胞及其相關細胞激素主導的慢性鼻竇炎最難控制,病患大多會出現廣泛的鼻息肉而阻塞呼吸,也有不少病患合併有氣喘等下呼吸道疾病。目前慢性鼻竇炎合併鼻息肉的藥物治療,以類固醇鼻噴劑為主,再搭配鼻腔等張或高張食鹽水沖洗,吳佩雯表示。若治療效果不佳,則會考慮鼻竇內視鏡手術去除息肉或發炎黏膜。其中,第二型慢性鼻竇炎患者術後極高機率會面臨息肉再度復發,許多人甚至從青少年起反覆接受3-5次手術,直至成年,仍飽受鼻病之苦。「青少年慢性鼻竇炎患者更需要被理解及關懷,可能因注意力不足、缺課而阻礙學習,因此臨床上,可強化術前及術後的追蹤治療:積極控制過敏性鼻炎、適當時機手術介入、規律鼻腔沖洗及類固醇鼻噴劑使用。」吳佩雯解釋。林口長庚團隊的這項研究也已發表於2023年6月頂級耳鼻喉科國際期刊《鼻科學(Rhinology)》,「在確認為第二型發炎反應後,選擇適當的病患予以生物製劑治療,強化第二型發炎反應的控制,應是更佳的治療指引。」至於日常保養,吳佩雯建議慢性鼻竇炎患者多攝取水分幫助稀釋黏液,但避免含咖啡因或酒精飲料,也可在鼻根處敷溫熱毛巾或洗熱水澡,增加鼻腔濕度,緩解疼痛。睡覺時抬高頭部,也可幫助黏液排出,緩解鼻塞。
132萬劑莫德納XBB疫苗今明2天到貨!分三階段開打 9月26日起長者優先接種
秋冬是呼吸道疾病高峰,近期歐美新冠疫情有升溫趨勢。為防範國內外主要流行的XBB變異株,政府採購600萬劑莫德納XBB.1.5疫苗,將在今明2天到貨132萬劑。疾病管制署宣布,9月26日起優先提供65歲以上長者接種,最快10月9日開放全民接種。根據疾管署近4周監測,本土檢出病毒株以XBB為主流株,占比高達96%。世衛組織(WHO)於今年5月建議,使用單價XBB.1衍生譜系作為新疫苗抗原成分。疾管署昨宣布三階段開打莫德納XBB.1.5疫苗,下周二起優先開放65歲以上民眾接種,10月2日起開放醫護人員接種,並暫定最快10月9日開放全民接種。疾管署長莊人祥表示,我國與莫德納公司尚有1400萬劑合約,本次準備600萬劑XBB.1.5疫苗,下周二開打前可取得132萬劑。疾管署急性傳染病組長楊靖慧說明,莫德納XBB.1.5疫苗可提供6個月以上幼兒、青少年及成人接種,民眾抵達即可以隨時開瓶施打,預約接種方式依各縣市訂定。莊人祥提醒,無論先前是否接種3劑疫苗或次世代疫苗,都建議今年9月至明年9月接種一劑XBB.1.5疫苗。為鼓勵民眾踴躍接種,下周二起,65歲以上民眾接種後可獲500元衛教品及10劑家用快篩試劑。林口長庚醫院兒童感染科教授邱政洵指出,依據人體免疫生成性研究顯示,莫德納XBB.1.5疫苗對於XBB系列變異株,包括最近流行的EG.5變異株,可提升中和抗體效價,對於新冠感染具有保護力。如果民眾不想接種mRNA製程的莫德納XBB.1.5疫苗,是否有其他疫苗選擇?楊靖慧說,國內尚有近40萬劑Novavax原始株疫苗,另我國已和Novavax談定,未來有望取得XBB變異株新劑型,目前規畫10月在台送審。疾管署並宣布,公費流感疫苗和肺炎鏈球菌疫苗在10月2日起開打。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表示,符合資格的長者可同時接種3疫苗,若打在同手臂,建議距離至少2.5公分,亦可間隔任何時間接種。
夏天流感疫情還在!估持續2年才會恢復如常 醫師提醒「疫苗該打就去打」
疾管署通常在每年10月開打流感疫苗,等到了流感高峰期來臨,正好有充足保護力,呼籲民眾該打就去打!新冠疫情打亂流感流行季,儘管已經進入夏天,根據疾病管制署統計,全國上周仍有26例流感併發重症、6例死亡。專家表示,新冠疫情期間的防疫措施讓流感病毒幾乎銷聲匿跡,卻也改變了病毒流行的生態;隨著新冠疫情解封,今年流感疫情更甚往年,甚至從冬春季延長到夏季,預估至少持續2年才會恢復如常。在高強度的防疫措施之下,原本常見的傳染病減少,人們接觸其他病原的機率變小,導致免疫力變差,就會形成「免疫負債」現象。台大醫院小兒感染科醫師黃立民表示,今年流感季延長至暑假,極大可能是免疫負債所致;正常的流感季是每年11月至隔年2月左右,今年卻相當反常,從4月一路延燒至今,恰好與國內口罩政策大鬆綁時機點吻合。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邱政洵指出,民眾在新冠疫情期間嚴格執行社交距離、戴口罩等防疫措施,改變了病毒流行的生態,隨著今年新冠疫情解封後,免疫負債導致流感等病毒大流行,他預估,這樣的影響需要一段時間才會恢復,至少持續2年,也可能更久。黃立民提到,除了免疫負債之外,這波疫情流行較長的另一個原因是,今年剛 好都流行A型流感,尤其H3N2、H1N1均為傳染力極強的病毒株,等於是所有容易大流行的因素結合在一起,他預估,今年感染人數多,明年疫情可能「降溫」。兩位醫師都提醒,各式病毒流行之際,務必注意個人健康和公共衛生。黃立民建議,只要符合接種條件的民眾,務必施打流感疫苗;若是不符合疫苗接種的族群則要特別注意,當出現呼吸道症狀就應落實戴口罩、勤洗手等防疫措施,也要注意人與人之間的適當防護。邱政洵則說,疾管署通常在每年10月開打流感疫苗,等到了流感高峰期來臨,正好有充足的保護力,因此呼籲民眾「該打就去打!」尤其是容易引發重症的65歲以上長者,務必配合政策完成接種,保護自己也保護家人。
51歲婦確診住院…又染「超級細菌」敗血症險喪命 醫示警這件事
除了新冠疫情,國內抗藥性細菌感染也不容忽視。台灣2大感染醫學會示警,若輕忽抗藥性細菌惡化,推估到2050年,台灣每年恐將有3.3萬人因感染導致死亡。林口長庚醫院兒童感染科教授邱政洵分享,日前收治一名51歲女性,因發燒、咳嗽住院,經篩檢確診為新冠肺炎,不料住院期間驗出被稱為「超級細菌」的克雷伯氏肺炎菌(KP菌),一度出現敗血症、腎功能低下等症狀,所幸更換抗生素治療後才脫險。台灣感染症醫學會與台灣感染管制學會示警,如果漠視抗藥性細菌惡化,預估2050年,台灣每年恐將有3.3萬人因感染導致死亡。此外,國際研究顯示,自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發後,部分抗藥性細菌盛行率暴增約2倍。台灣感染症醫學會與台灣感染管制學會也點名,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克雷伯氏肺炎菌(Klebsiella pneumoniae)、綠膿桿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與屎腸球菌(Enterococcus faecium)、鮑氏不動桿菌(Acinetobacter baumannii)、腸內菌屬(Enterobacter species),取其英文字首合稱為「ESKAPE」,是全球公認的6大恐面臨無藥可用的抗藥菌,極需被重視。台灣感染症醫學會與台灣感染管制學會建議,國內應加速抗生素新藥審核與合理納健保,並且及時補充感染專業人力。
免疫負債1/解封後病毒急竄「這年齡最危險」 醫建議「分期付款」較安全
10/13起國境解封,國外入境者不再需要居家隔離,只要7天自主健康防疫即可,也開放觀光團出、入境,幾乎已恢復疫情前的正常生活,不過,許多專家都警告「免疫負債」恐怕即將反撲,尤其是5~6歲以下的孩童最危險,若是一下子「負債太多」,可能影響全身的免疫系統,最好「分期付款」慢慢欠債叫好。新冠肺炎自2019年底爆發已滿3年,從原始病毒株到變異株Alpha、Delta,再到去年底出現的Omicron,以及最新出現的BQ.1.1、BF.7和XBB。在這段時間內,大多數人外出都謹守戴口罩、勤洗手、保持安全距離的防疫守則,不僅預防新冠病毒,其他病毒也都沒有可趁之機。以秋冬流行的呼吸道融合病毒為例,台灣自2021年起連續15個月沒有出現患者,如今隨著防疫政策鬆綁、疫情解封,首例呼吸道融合病毒感染病例已在9月出現,依據疾管署傳染病監測顯示,截至10/13,呼吸道融合病毒患者近四周分別為12、49、88、118人,呈現逐步上升的趨勢。「要當心『免疫負債』反撲!」國泰醫院小兒科主任沈仲敏說,所謂的「免疫負債」是指在防疫措施齊全時,人體接觸其他病毒的機變少,因此身體沒有機會產生相對應的免疫力,一旦不幸接觸到病毒後,就更容易被感染,發病症狀也會更為明顯,甚至會引發重症。「尤其是5~6歲以下的嬰幼童,這些孩子一出生、或出生沒多久就遇到疫情爆發,長時間處於防疫狀態,身上的免疫系統猶如一張白紙,沒機會受到訓練,所以當他們遇到病毒時,往往就會更加嚴重。」沈仲敏說。林口長庚醫院新生兒科也在9月下旬至10月初,收治了6名未滿月、因呼吸道融合病毒感染而住院的小嬰兒,年齡介於2~3週大;其中一位是出生35週的早產兒、2位是出生體重小於2500公克的低出生體重兒。他們當中有2位因呼吸窘迫,被收治到新生兒加護病房接受呼吸器治療。10/13邊境解封,入境旅客不必再居家隔離,也開放觀光團出入境,屆時將會有更多病毒傳播的機會,醫師建議民眾持續戴口罩、勤洗手,才能保護自己免於感染。(圖/報系資料庫)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邱政洵醫師指出,呼吸道融合病毒是單股的RNA病毒,此病毒主要藉由飛沫或接觸傳染,潛伏期約為2-8天,會在人類呼吸道細胞繁殖並破壞,造成發炎反應,使細支氣管水腫並發生黏液阻塞。初期症狀與感冒類似,包括發燒、流鼻水、咳嗽、呼吸急促、餵食困難、肺部痰液增加,或是呼吸時會聽到「咻咻咻」的喘鳴聲。由於嬰幼兒的呼吸道相對狹小,因此易因為增多的痰液,造成小氣道阻塞,而發生呼吸急促、呼吸窘迫,甚至導致呼吸暫停。沈仲敏說,呼吸道融合病毒尚無特效療法,通常以支持性療法為主,包括氧氣給予、化痰等,仍要靠患者自身的免疫力才能痊癒,但對肺部發育未完全的早產兒來說,就相當危險,建議施打呼吸道融合病毒單株抗體,降低感染風險。不過,若不屬早產兒等危險族群,幾乎不可能施打呼吸道融合病毒單株抗體,「因為一針就要自費2萬元,且效果維持一個月而已。」沈仲敏建議家長還是多叮嚀孩子洗手、戴口罩,若發現孩子生病就留在家裡休息,以免反覆感染不同病毒,形成惡性循環會重創全身免疫系統。小兒科醫師王韋力也在臉書粉絲團發文表示,門診時有孩子告訴他:「我們班同學都不見了!」原來一個班上總共有30多人,但幾乎全都在發燒、咳嗽,只剩下7位同學到校上課,老師都快變白雪公主。醫師王韋力說,兒童圈最近7大病毒齊發,包括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融合病毒、腺病毒、鼻病毒、新冠病毒、黴漿菌,且發燒、咳嗽等症狀都很嚴重,應小心輪流交替感染。沈仲敏說,「如果逃不過免疫負債,起碼分期付款還債,生病就留在家中休息,以免到校又感染其他病毒,若是一下子欠太多債,恐怕會影響未來健康。」
Omicron亞型變異株來勢洶洶 感染科名醫:這招能降低風險
Omicron亞型變異株不斷變異,近期又冒出BQ.1、BQ.1.1、XBB.1、BF.7等,對此兒童感染科教授級主治醫師邱政洵也表示,現在變異株雖然很多,但普遍「致病力減弱、傳播力加強」,所以民眾不用為此感到過度緊張。此外,邱政洵認為疫苗最重要的目的就是「降低」風險,所以民眾還是要做好自己的日常防護措施。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副院長兼主治醫師的邱政洵指出,現在變異株很多,但在各國的佔比都還不是很高,不確定未來是否會成為主流,疫情指揮中心也預測國內未來2到3個月內的主流變異株仍會是BA.5,且這些變異株雖然種類繁多,但都往「致病力減弱、傳播力加強」的方向演化,這也是疫情必走的過程,「民眾沒必要緊張,緊張也沒用,大家掌握自己防疫大方向最重要。」不過邱政洵強調,變異株部分仍是疾管署持續監測的重點,以了解個案感染的是哪種變異株,進行病毒基因定序篩檢,並在監測到新變異株時告知民眾相關訊息。至於Omicron變異株頻繁出現的問題,邱政洵直言,各國目前面臨的狀況都一樣,重點就是做監測,然後邊境開放的同時,民眾還是要做好防護,包括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洗手等,並盡量避免不必要的群聚,而且政府不可能走強制防疫的回頭路,所以大家要把防護措施做好,才更有機會度過社區本波高峰。至於有些民眾因為接種「次世代疫苗」後還是存在死亡風險,而開始懷疑接種疫苗意義與效果,對此邱政洵直言,「不是這樣想的」,疫苗最重要的存在意義就是「降低」風險,科學上目前也不存在能夠完全預防感染或死亡的疫苗,所以民眾還是要做好自己的日常防護措施。
揭秘「mRNA疫苗」有害人類免疫系統? 專家:沒足夠證據
近期一份論文指出,mRNA疫苗竟會侵害人類先天免疫系統與免疫記憶功能,這意味著人體保護力將大幅下降,病毒更容易找上門。不過,根據台灣事實查核中心詢問包括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兒童感染症專家邱政洵,台灣免疫暨腫瘤學會理事長張文震等專家,均指出這份論文在mRNA疫苗及免疫力間「無法確立因果關係」,證據也相當不足,而過去mRNA技術也曾用在其他疫苗或藥物開發,但截至目前,也沒有任何證據指出受試者罹癌率增加。人體存在先天免疫系統、後天免疫系統兩種防禦機制,且2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其中,後天免疫系統中的T細胞與B細胞扮演抗敵要角,當病毒入侵體內並遭到感染後,細胞隨後會產生「免疫記憶」預防重複感染,免疫系統也可以在下次行動中更快速啟動。另外,先天免疫系統的機制非常簡單,就像是一道可以阻止病毒進入體內的屏障,是人類的最佳守門員。然而,當人體遭到病毒入侵時,受到感染的細胞會分泌干擾素,進一步「觸發」免疫系統開始工作,發揮對抗病毒的作用。干擾素分為3大類別,其中I型干擾素是最重要的干擾素,可防止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及癌症。據麻省理工學院(MIT)的一項研究發現,mRNA疫苗會破壞「I型干擾素」訊號傳遞。科學家表示,施打疫苗之所以可以減輕病狀,很可能是因為干擾素作用減少,以至於沒有「觸發」抵抗訊號,長期已往恐會導致更嚴重疾病的發生。不僅如此,科學家擔憂,先天免疫系統屏障變得脆弱,也間接導致後天性免疫T細胞、B細胞跟著減弱。此外,荷蘭科學家表示,在接種疫苗過後的幾週內,T細胞活性降低、發炎反應增加,代表著人們的免疫系統可能面臨「故障」的危機。嘉義長庚醫院風濕過敏免疫科主治醫師林靖麒向台灣事實查核中心明,MIT這篇論文主要整理了各文獻中所報告的疫苗副作用,再利用美國的VAERS(疫苗副作用通報系統)進行數據分析,分析結果顯示文獻中的副作用與美國通報的VAERS吻合。這篇研究同時引用其他基礎免疫學研究,試圖說明這些副作用都是mRNA疫苗影響免疫系統造成。但是,一來數據來源未經過醫師診察,不一定能反映真實狀況,再來,此研究的研究方法無法確立疫苗與通報資料之間的因果關係。林靖麒直言,目前接種疫苗已知的風險,短期風險包括過敏、青少年心肌炎、心包膜炎等,長期風險則有待五年、十年後的研究與觀察,才有證據討論。目前的證據看來,大部份民眾是適合且應該施打疫苗的。如果民眾不知道如何評估風險,可以請教家庭醫師。長庚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教授顧正崙也指出,現階段並無任何證據支持該研究的論述「接種mRNA疫苗會長期影響免疫系統、干擾癌症免疫」。尤其目前全球已有數億人接種疫苗,國際也沒有觀察到接種新冠疫苗增加其他感染症發生率或接種者罹癌率提升的證據。mRNA疫苗也是相對較新的疫苗,需要更多時間觀察,科學必須講求實證,或許在若干年後會有更嚴謹、更新的研究結果可證明其可能性,但這份論文現階段就直接說mRNA疫苗可能長期破壞癌症免疫力,結論下得太快,也無法說服目前的主流科學領域。關於這份MIT論文內容,可參考台灣事實查核中心此文:https://tfc-taiwan.org.tw/articles/8174或是香港事實查核實驗室此文:https://www.factchecklab.org/20220921/
病毒再起2/確診後「4天到2個月」都可能喪命 家長膽戰心驚!但解方只有這一帖
兒童染疫格外令人揪心,有1歲女童發病短短4天就猝逝,卻也有3歲男童確診2個多月後才發生MIS-C,同樣有性命危險。專家表示,面對難以預料的病毒攻擊與免疫反應,研究顯示接種疫苗的確能降低9成以上重症風險,建議開學前趕緊接種疫苗,較能確保孩子健康。根據指揮中心統計,截至8/22,12歲以下兒童重症已累計184例,包含112例孩童多系統炎症徵候群(MIS-C)、27例腦炎、22例肺炎、10例哮吼、敗血症與共病各3例、1例心肌炎,其中28例死亡。8/22更有一位1歲女童從出現感冒症狀到昏迷猝死,僅短短4天,檢驗後才發現陽性確診,而更多的重症案例是MIS-C,曾有一名3歲男童5月中確診,8月初才發生MIS-C,間隔時間長達80天!北市聯合醫院陽明院區小兒科醫師顏培如表示,目前推測MIS-C是一種免疫系統的過度反應,會造成身體多個器官的損傷,嚴重時可能造成心肌功能受損,包括心包膜炎、瓣膜炎或冠狀動脈異常,甚至會導致低血壓或休克,最常發生在感染後2~6周,但也有時間拉得相當長的例子,就如同上述男童。顏培如提醒,如果孩子曾經確診,又再度發燒3天以上,且有出疹、眼睛紅、腹瀉、嘔吐、腹痛、頭暈症狀,一定要盡速就醫評估,以釐清是否發生MIS-C。MIS-C幾乎無法預防,但研究顯示打過疫苗的孩童發生率明顯較低,因此不少專家都呼籲家長盡快帶孩子接種疫苗。(示意圖/非當事人,黃耀徵攝)根據指揮中心資料,112名發生MIS-C的孩童,不到半數有接種疫苗,因此呼籲家長盡快帶孩子接種疫苗。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感染科醫師邱政洵表示,根據丹麥研究顯示,接種疫苗可降低9成以上MIS-C的發生率。邱政洵說,丹麥的一份報告顯示,在Delta變異株疫情期間,有接種疫苗的孩童染疫後,每1萬人僅1人併發MIS-C,沒接種疫苗者則是每3400人就有1人。Omicron變異株期間,丹麥再次調查,每100萬名確診兒童中,有打疫苗者僅3.7人併發MIS-C、沒打疫苗者多達35人,證實疫苗保護力高達90%。截至8/20,我國滿6個月至4歲幼兒第1劑莫德納疫苗接種率為18.9%,第2劑莫德納疫苗接種率為0.2%。5-11歲兒童第1劑疫苗接種率為77.7%,第2劑疫苗為76.6%。
兒童重症0至5歲佔67% 近9成未接種疫苗
今天新增本土21761例、境外移入228例,另增死亡個案31起,中重症89例,中症62例、重症27例。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重症中有3件MIS-C(孩童多系統炎症徵候群),其中一位1歲男童,6/27確診,8/4出現發燒、咳嗽、流鼻水、嘔吐、腹瀉、四肢出疹,8/7到急診,診斷為MIS-C住院,使用類固醇治療,目前在一般病房住院。另一例為2歲女童,6/18確診,8/6發燒、皮疹、右頸腫痛、嘔吐、胃口變差,8/8住院檢查有頸部淋巴結腫、結膜炎、草莓舌、發炎指數升高,診斷MIS-C,使用類固醇、免疫球蛋白治療,目前在一般病房住院。另一名5歲男童,打過一劑新冠疫苗,6/23確診,8/4出現發燒、咳嗽、喉嚨痛、肌肉痠痛、頭痛,8/6到急診,懷疑細支氣管炎住院,住院後持續高燒、頭痛,又出現腹痛、結膜炎、全身紅疹、血壓偏低,診斷MIS-C,使用類固醇和免疫球蛋白治療,目前在一般病房住院。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邱政洵表示,近來每日新增兒童確診案例約5000人,一半以上是10歲以下孩子,也是較容易出現併發症的族群,包括哮吼、肺炎、腦炎等,其中以MIS-C最多,多發生在確診後2到6周,可能在復原一陣子後才出現腸胃道症狀、皮膚疹等情況,腦部也可能受影響,產生頭暈或暫時性意識改變。邱政洵說,研究證實,疫苗可減少MIS-C發生率,具有9成以上保護力,根據丹麥研究,Delta時期接種疫苗者,9900人中只有一例MIS-C,但沒打疫苗者則是3400人中有一例MIS-C;Omicron疫情下,有打疫苗的孩子,每100萬人只有3.7例MIS-C,未打疫苗則是每100萬人中有35例。此外,10歲以上間隔中位數為34天、5-10為26天,5歲以下為29天,且有些個案的症狀會更久後才出現MIS-C,甚至長達50幾天到2個月。指揮中心統計,國內12歲以下兒童重症累計162例,包括27例腦炎、21例肺炎、3例敗血症、8例哮吼、93例MIS-C、1例心肌炎、3例共病(腦腫瘤、癲癇)及6例到院前死亡;兒童病逝則已有27人,其中10例腦炎、5例肺炎、1例心肌炎、2例敗血症、2例共病、1例哮吼及6例到院前死亡。羅一鈞說明,目前162例兒童重症,其中67%、108位為0~5歲,是最近才剛開始打疫苗的年齡層,反觀6~12歲年齡層,佔重症比例僅3分之1。162例兒童重症中,87%、141人沒打過新冠疫苗,而重症中最多是MIS-C,93例MIS-C有76人、超過8成沒打疫苗,所以還是建議儘快接種疫苗。
別怕芒果藏病毒!夏季高溫難存活 「2方式」斬斷傳染力
澳門驗出一批台灣芒果帶有COVID-19病毒,因此將20箱100公斤的芒果全部銷毀。農委會防檢局今天表示,根據目前科學研究,並未發現有COVID-19 病毒能透過水果傳染人。防檢局表示,依據澳門檢疫規定,台灣芒果應檢附防檢局簽發的輸出植物檢疫證明書,無特定有害生物或檢疫處理規定。防檢局並未收到澳門通報該批芒果的不合格通知。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兒童一般醫學科主治醫師吳昌騰曾在臉書分享相關防疫知識,他表示,如果新冠病毒真的通過飛沫、直接接觸,傳播到蔬菜、肉和水果上,理論上能存活一定時間;但有個重點是,「病毒」跟細菌不一樣,細菌可以在死的細胞上快速繁殖複製,而病毒只能藉助活的細胞,例如需要在人、動物的細胞裡進行繁殖複製。 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邱政洵也曾對此表示看法,他強調透過物質傳播病毒案例非常少見,加上蔬果都是放在通風且溫度較高的地點販售,病毒即使沾染存活下來的機率極低。台灣感染醫學會出刊的感控雜誌,指出新冠病毒於環境中處於攝氏22到25度、濕度在40到50%間可持續至少5天傳染性,但溫度高於攝氏38度、濕度高於95%將喪失其傳染力。暴露於紫外線輻射和溫度高於攝氏56度,會使病毒失去活性。新冠病毒雖能存在環境中長達5天,但必須天時地利人和,溫度、濕度都維持不變,加上新冠病毒不耐高溫,所以無需對蔬果可能傳播新冠病毒產生過多的疑慮。邱政洵表示,與其擔心蔬果帶有病毒,不如擔心採購時是否人潮擁擠,是否保持社交距離,又或是自身是否有維持手部清潔等。吳昌騰表示,如果還是擔心,建議大家可以注意以下2點。1.清洗食物能過濾80-90%病毒 蔬菜水果要吃之前,先用自來水清洗,這樣可以將附著在表面的病毒過濾掉80-90%。2.蔬菜不生食、水果要削皮 新冠病毒怕熱,病毒在溫度56℃狀態下30分鐘內能被殺死,而炒菜的溫度能達到100℃甚至更高,病毒能立即被殺死。把食物充分加熱熟透再吃,可以有效防止被感染。至於水果,最好削皮後再吃。
0+7新制今上路…9大QA報你知 醫憂「未來滿街恐全是病毒」:只能再觀望
台灣疫情蔓延,每日確診個案持續攀升,衛生單位人力逐漸緊繃,指揮中心昨(16日)宣布,自今(17日)起,確診者同住家人,只要完整接種3劑便可採免居隔的「0+7」,政策;對此,林口長庚副院長邱政洵則坦言,0+7政策實施後疫情擴散為可預期的情況,因此需要各項相關措施配套;其中,醫療照護系統必須能否負擔更是關鍵,他指出,目前醫護人員壓力已瀕臨界點,政策實施後究竟會呈現何局面,實在難以預料,「只能再觀望未來兩周的變化。」CTWANT也特別整理了9大QA提供大家參考。Q1:「0+7」適用哪類人?A:確診者的同住家人,打滿3劑疫苗就不用居隔3+4,僅需自主防疫7天,快篩陰可照常出門上班、採買。指揮官陳時中則表示,目前國、高中生不適用新制,仍須維持7天待在家。預計5月下旬打完第3劑就可適用新制。Q2:「0+7」跟「3+4」差別為何?A:若已完整接種3劑疫苗的確診同住者可適用0+7,不需居隔,但要有進行7天自主防疫;在快篩陰性前提下,可以看病、領藥、上班、出外採買,但仍需盡量避免到人多的地方;若未完整接種者,則要進行3天居家隔離+4天自主防疫,但沒有電子圍籬限制。Q3:打滿3劑可以選3+4隔離方案嗎?A:可任選3+4或0+7。確診者回報密切接觸之同住家人時,勾選「已完成COVID-19疫苗追加劑且採自主防疫」,將被列0+7,不會開立也不會收到居隔通知書。如欲採3+4者,請確診者不要勾選該欄位。若不小心誤填,須在24小時內至原網址編輯、填入正確資料送出,便可完成修改。Q4:確診接觸者「以篩代隔」免隔離,確診者是否也可縮短隔離?A:不行,確診者仍須維持7天居家隔離+7天自主健康管理。Q5:「0+7」會回溯嗎?昨(16日)晚接到 PCR陽性簡訊,但今(17日)才填自主回報系統,適用新制嗎?A:新制不溯及既往,今起填自主回報系統,登錄的同住對象都適用。Q6:適用「0+7」者在哪些情況需快篩?A:出門前需快篩,陰性才出門;陳時中表示,一般情況下,民眾不需要快篩,但若和確診者接觸時間較長且自身出現症狀者,才建議「一定要做快篩」。Q7:同住家人陸續染疫,我還要戴口罩嗎?A:李垣樟表示,戴口罩能阻擋部分飛沫傳染,且即便沒有和確診同住者共食,仍可能會共用浴廁,因此針對會接觸到的門把、水龍頭等也要持續清消。Q8:我已經快篩陽,還要戴口罩嗎?A:民眾屬於居隔、居檢、自主防疫者,若快篩陽就視同確診,如果全家人都確診,李垣樟認為,其實戴口罩的防護作用意義已經不大。Q9:病毒量高低會影響症狀嚴重程度嗎?A:李垣樟解釋,嚴重程度其實和病毒量、自身免疫力都有關係,所以高病毒量、低免疫力者須特別留意。
美研究:兒童未打疫苗「住院率高2倍」 台灣醫也警告「這類童」更要打
新北市中和一名2歲男童成為台灣新冠肺炎最年輕死亡案例!引起外界擔憂孩童未打疫苗病重死亡風險,卻也有不少家長擔憂疫苗副作用;不過美國一份研究發現,孩童若沒打疫苗,染疫後住院率將是有接種疫苗之孩童的2倍,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邱政洵、兒童感染科醫師謝育嘉也建議,家張應該要讓孩子打疫苗,尤其是患有慢性肺病、肥胖、先天性心臟病,或免疫系統受損等本身已有疾病的孩童。隨著兒童打疫苗討論升溫,ACIP專家會議將於今(20日)開會討論相關時程,不過由於國內目前並未開放5歲以下兒童施打,指揮官陳時中於今日防疫記者會提醒,家長應注意不要讓孩子過於頻繁接觸不特定人士,出門在外也應注意保持社交距離,減少孩童確診風險。根據「路透社」報導,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CDC)本週二(19日)發布報告,該研究收集去年12月中旬至今年2月底間數據,發現每約10萬名未接種疫苗的兒童中,就有19.1人在確診新冠後住院;相反的,在10萬名有接種疫苗的兒童中,有約9.2人因確診新冠住院,可見兒童未接種疫苗確診住院率約為有接種者的2倍。該研究同時觀察美國14個州近400個確診住院病例,發現有約87%的兒童沒有接種任何疫苗,其中有1/3本身沒有任何其他疾病,其中有19%的人住進家戶病房。而台灣近期也因為中和2歲男童案例,掀起兒童打疫苗相關討論,長庚醫院引述美國CDC研究表示可以理解父母對給孩童打疫苗較為猶豫,但選擇不接種疫苗可能會承擔不同的、更嚴重的風險。長庚醫院指出,大部分兒童確診新冠臨床表現以輕症為主,但也有部分兒童會病得很重,恐有併發腦炎、腦病變、新肌炎、肺炎等,少數兒童會死亡,為此美國、加拿大、歐盟、日本、韓國、香港等都陸續在去年底、今年初核准5至11歲兒童打疫苗,尤其是患有慢性肺病、先天性心臟病、神經系統疾病等病童,更要接種新冠肺炎疫苗。長庚醫院臉書發文進一步指出,推薦5至11歲兒童接種BNT疫苗,劑量則為成人1/3,2劑間隔3週;莫德納疫苗則可作為6至11歲兒童的替代選擇,劑量為成人1/2,2劑間隔4到8週,初步數據表明,莫德納疫苗會引發強烈抗體反應,大多數副作用是輕度至中度和短暫的。
輕症在家隔離「Ct值非給藥標準」 同住家人未打疫苗「6成會染疫」
隨著確診數不斷攀升,輕症在家隔離已經是勢在必行,但根據瑞典一項研究,如果同住家人沒打疫苗,就算遵守一人一室、戴口罩和保持距離的情況下,病毒量高的確診者,6成同住家人3天內就染疫,而病毒量低者,2成同住家人也會在5天內被感染。林口長庚兒童感染科醫師邱政洵表示,這代表未來推動輕症居家隔離治療的時候,還是要有一個指引,讓同住家人可以遵循,第二個就是盡量還是都要打疫苗,如果都打過三劑,一定有預防的效果。北市聯醫整合醫學科醫師姜冠宇則認為,未來若有大量的輕症居家隔離,民眾必須要學習如何照顧輕症居家隔離的病人,卻又不讓自己被感染。最重要的是要學會居家清消,尤其是廁所清潔,最容易藉由接觸而感染病毒。至於未來輕症隔離病人如何取得、使用口服藥,指揮官陳時中表示,居家照護會有一套送藥機制,將開會討論,包括如何送藥、由誰來送,相關法規仍待釐清。衛福部傳染病防治醫療網北區指揮官黃玉成表示,並非所有在家隔離者都須用口服藥,而是針對有風險因子的病人,若確診者還不多,凡有風險因子就給藥,但當個案太多且口服藥數量有限時,就要排序風險高低,高風險因子優先,不是看Ct值高低給藥。另外,部分民眾擔心口服藥會跟原本已在服用藥物產生交互作用,例如降血脂藥、抗凝血藥等,這時可先暫停原本藥物,待口服藥5天療程結束再恢復,而急性肝炎病人不適合口服藥,可改用瑞德西韋等其他新冠藥物;愛滋感染者同時使用口服藥治療,可能導致某些愛滋藥物無法正常發揮、影響治療功效,建議要追蹤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