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舜南
」男童心律不整「心跳飆破220」 零輻射手術避40倍癌症死亡風險
兒童與先天性心臟病患者的心律不整,除了症狀惱人造成需要常常跑急診之外,嚴重情形可能導致昏厥甚至生命危險,心導管電燒是最有效的治療方法。傳統心導管電燒以X光做導引,雖能根治,但病人有X光輻射線暴露。若能在低輻射或無輻射的定位環境下進行心律不整電燒,可以大幅降低傳統X光暴露所伴隨的風險。今年11歲的呂小弟因心律不整在去年接受無輻射3D電燒手術,呂媽媽說,呂小弟9歲在學校時突然胸悶,在沒有特別原因的情況下心跳飆高到220,被緊急帶往急診,即使坐著不動心跳也飆破200,而經常送急診且根本無法運動,後來接受電燒手術,現在已經可以恢復正常運動。呂小弟開心的說,現在自己已經可以跑兩圈操場。台大醫院小兒部醫師邱舜南指出,傳統使用X光定位心導管手術,患者一次會接受到6-25毫西弗放射劑量,相當照了200-800張胸部X光片,國際間對於輻射是沒有安全劑量的,且小朋友還在發育,影響可能比成人更大,就有文獻顯示,若十幾歲小朋友接受傳統電燒,終其一生癌症死亡率會增加30~40倍。無輻射3D立體定位系統利用電磁場定位,透過心電圖分析與電腦運算獲得3D立體影像,醫師不需用X光便能精準定位病灶。以兒童最常見的心律不整「陣發性心室上頻脈」(paroxysmal supraventricular tachycardia, PSVT)為例,近幾年臺大醫院都是100%零輻射心導管手術,成績遠超過歐美各大兒童醫院;連複雜的先天性心臟病患者,近兩年也是100%完全零輻射。在零輻射的安全環境下,臺大醫院仍維持著高成功率、低復發率的好成績。2016年臺大醫院兒童醫院心臟電生理團隊引進無輻射3D定位電燒技術,至今已為超過500名患者施行無輻射心導管手術。國外團隊從傳統X光轉換到3D定位系統進行電燒,大約需要半年摸索期。臺大兒童醫療團隊不到3個月就上手,甚至連年僅1歲、體重7公斤的嚴重心律不整嬰兒也順利地治療成功。臺大團隊快速將成果發表至國際期刊,因此於2020年3月成功爭取讓兒童心律不整無輻射治療納入健保給付。
BNT入體1/國外研究!心肌炎患者共同症狀是「胸痛」 4大警訊要注意
12至17歲青少年本周於校園開打BNT疫苗,根據教育部資料,總計有129萬8861位學生同意施打疫苗,比例高達93.10%,各縣市當中,以桃園市96.95%同意比率最高,最低則是則是台東縣的77.62%。雖然同意施打疫苗的比例相當高,但其實多數家長仍然忐忑不安,抱著「看狀況隨時喊停」的心態,教育部提醒,即使家長與學生已經將同意書送出來,在接種前最後一刻仍可反悔,會充分尊重家長與學生的評估及意願。疾管署日前舉行「兒少新冠病毒感染與疫苗接種的臨床處置建議」線上研討會,邀請多名兒科醫師討論。馬偕兒童醫院兒童感染科醫師黃瑽寧在會中提到,臨床研究數據顯示,12至15歲青少年接種BNT疫苗後抗體濃度高,且經過4個月後,仍能維持9成疫苗保護力,比成人更佳。疫苗副作用方面,黃瑽寧說,數據顯示以注射部位疼痛最多,第1劑或第2劑都達8成以上,但全身性副作用如發燒、肌肉痠痛、頭痛、疲倦、需服用止痛藥等,則以第2劑接種後比例較高。而最令家長擔心的心肌炎,黃瑽寧表示,依照美國監測資料,發生率為百萬分之40,且大多在5天內可出院返家。馬偕兒童感染科醫師黃瑽寧在疾管署舉辦的線上研討會表示,BNT疫苗的相關副作用在第2劑之後較為明顯,就算罹患心肌炎也不嚴重。(圖/翻攝自疾管署線上研討會畫面)台灣兒科醫學會副秘書長邱舜南表示,根據美國報告,mRNA疫苗引起的心肌炎有4種主要特徵,包括年齡小於30歲、男性,有肥胖、心臟病或氣喘等共病,以及最近有接受心肌炎相關治療者,症狀大多發生在接種疫苗後一周;發生的時間點大多落在接種第2劑疫苗後,以接種後5天內發生最多,少數於接種一到兩周後才出現症狀。美國心臟學會期刊《循環》(Circulation)今年8月發表一篇研究,蒐集61名mRNA疫苗相關的心肌炎個案,其中98%為男性,年齡層落在14歲至70歲,89%接種第2劑疫苗後出現,平均發生在接種後2.4天。邱舜南指出,值得注意的是,所有個案都出現胸痛症狀,其中又有63%合併有發燒、肌肉痛、疲倦等症狀,個案住院中位數為4.6天,全數存活出院且89%症狀完全緩解。邱舜南也指出,本身有心臟病的青少年,建議在病情穩定的狀況下才施打疫苗,避免感染後症狀更加嚴重,但接種後如果出現新的症狀或原有症狀惡化,必須立即就醫。林口長庚兒童感染科醫師黃玉成表示,接種BNT疫苗後,注射部位紅腫熱痛、痠痛都屬正常,部分人也會發燒,但如果高燒超過48小時便要就醫。接種疫苗後28天內都要注意是否有胸痛、呼吸急促、心跳不規則等症狀,尤其接種第二劑、年輕男性更要提高警覺。BNT接種後4大警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