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光榮
」緬懷李行導演/帶動瓊瑤小說改編風潮 捧紅無數藝人
「兩岸電影交流委員會」主任委員李行對華語電影貢獻卓著,於昨19日晚間9時55分,因心肺衰竭病逝於台北,享耆壽九十一歲。他電影代表作包括《養鴨人家》、《秋決》、《汪洋中的一條船》等經典無數,曾獲三座金馬獎最佳導演,更獲頒金馬獎終身成就獎等最高榮譽。2009年李行導演創辦了「兩岸電影展」,耄耋之年仍不忘電影使命,13年來帶著兩岸電影人來往交流,為兩岸電影合作奠下良好基石。李行,本名李子達,1930年5月20日生於上海市,祖籍江蘇武進。年輕時即對戲劇極為著迷,在就讀蘇州國立社會教育學院藝術教育系戲劇組時,即參與過曹禺名劇《雷雨》的排練。1948年來台,進入省立師範學院(現國立師範大學)就讀,加入話劇社,參加演出及導演,並時常參與校外職業劇團與電影公司的演出。1952年6月畢業後入伍,接受第一期預備軍官訓練,結訓之後在省立師範學院附屬中學教了一年書。1954年,任自立晚報文教影劇記者,期間仍積極參與電影的演出。1958年,與張方霞、田豐聯合執導台聯影業公司的台語片《王哥柳哥遊台灣》,為其第一次執導演筒,此片轟動一時,帶動了台語片的喜劇風潮。1958年至1962年之間,李行拍攝了多部台語片,直至1962年的國語片《街頭巷尾》,結束了李行的台語片時期,開始了他導演生涯的第一個高峰。由於《街》片成績出色,李行應聘為中央電影公司的導演,並開啟了中影公司之後長達十五年的健康寫實風潮。李行導演生前致力於電影活動推廣。(圖/翻攝自網路)1963年追隨李嘉聯合執導的《蚵女》及1964年獨自執導的《養鴨人家》,都成為健康寫實的經典代表作。1964年的《婉君表妹》、1965年的《啞女情深》,帶動了六O年代的第一波瓊瑤小說改編電影的風潮,王戎、柯俊雄從此崛起影壇。1971年的《秋決》為其構思多年的影片,劇中探討的中國傳統文化、倫理觀、生命觀、時序倫常的哲理內涵及電影美學、手法等,引起社會、文藝界的廣泛討論,曾多次重映,其發人深省的倫理主題,使得本片成為最具代表的作品之一。1973年的《彩雲飛》、《心有千千結》、《海鷗飛處》則又帶動了第二波的瓊瑤小說改編電影風潮,甄珍、鄧光榮也因為《彩雲飛》而成為風靡一時的青春偶像。瓊瑤愛情電影風潮之後,李行再度回歸鄉土寫實路線,接連執導的《汪洋中的一條船》、《小城故事》、《早安台北》三部影片,連續獲得1978、1979、1980年的金馬獎最佳影片獎,創下台灣電影史上至今無人能破的紀錄,達到李行導演生涯的顛峰。綜觀李行導演四十多年導演生涯,走過的足跡都在台灣電影史上留下歷史意義,不論是健康寫實電影、三廳式瓊瑤愛情電影、或是台灣史詩式的電影,他的電影都能居於領導潮流的地位,不同時期都有其影響主流電影的經典佳作,因此李行在台灣電影史上的地位和影響,有著特殊的文化與藝術價值。 1990年行政院新聞局將金馬獎活動交由民間主辦,李行負責成立了「台北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常設機構,主辦第27、28、29、30、36、37共六屆金馬影展頒獎工作。期間並不斷的從事促進兩岸電影文化交流。1990年起,李行開啟了台灣電影界第一次率團訪問大陸的足跡,1992年又與香港導演協會會長吳思遠共同推動「海峽兩岸暨香港電影導演研討會」的舉辦,並首次邀請大陸影人訪台;1993年向新聞局爭取通過首屆「大陸電影觀摩展」,展演《香魂女》、《雙旗鎮刀客》、《秋菊打官司》等八部影片,在台北、台中、高雄放映。同年六月,「台灣電影觀摩展」在北京、成都、南京、上海巡迴放映。1999年「兩岸電影半世紀--謝晉、李行影展」更促使上海、台北電影資料館永久典藏兩位導演的作品。李行對於促進兩岸交流活動至今仍不遺餘力,繼續參與電影活動盛事,並以電影終身義工自許,推動台灣新導演作品赴大陸上映,開拓大陸電影市場,為活絡台灣電影奉獻心力。2009年,中華民國電影事業發展基金會成立兩岸電影交流委員會,李行擔任負責人,積極深耕廣植台灣電影在大陸的市場,每年的五月、六月分別在台北、大陸各地方的城市舉辦兩岸影展,推動台灣電影到大陸,也邀請大陸電影到台灣交流,迄至2019年已舉辦11屆,藉由兩岸影展,鼓勵台灣電影新秀拓展視野,立足台灣,放眼天下,台灣電影產業綿延,台灣電影經營與創作人才永不斷層。
梁正群出書剖析父子互動 梁修身坦言太忙曾是失職爸
梁正群在父親節前夕,推出新書《修身與我,有時還有小牛》,剖析和導演父親梁修身之間的互動,7日舉辦新書發表會,梁修身站台力挺兒子,父子倆挑戰默契大考驗,其中一題問到「梁正群初戀在何時?」父子倆同答「國中」,展現十足默契。知道父親近期迷薩克斯風和摺汽球,梁正群特地送上「薩克斯風造型汽球」,梁修身直笑說「我要去跟這老師學」。父子倆還互贈祝福話語,梁修身祝福兒子「順境要小心,逆境要平靜」,梁正群則期望爸「自在地享受每一天」,為今年父親節增添特別回憶。梁正群贈給父親梁修身薩克斯風造型汽球。(圖/報系資料照)談到梁正群出書,梁修身說「他真的很細心,任何事都記在心裡,可能從小我沒讓孩子發洩出來」,過去梁修身忙拍戲,有時1年起碼拍3檔連續劇,坦言沒時間顧孩子功課,對孩子不了解,甚至到梁正群高三,才知兒子英文學科很好,還參加英文演講,「那段時間是失敗爸爸,每天都在工作,沒多的時間關心他」。梁正群說,日前出發花東遊玩,把書稿先給父親看,本想討論觀後感,父親只回「回來再說」。梁修身則認為「寫太仔細,好像赤裸裸,不穿衣服給人看,有塊布(遮)也行啊」。父子倆事後討論稍做修正,梁正群坦言父子對話也因此變得更自然。梁修身透露曾出過2本書,會提筆寫片場趣事的契機,是拍攝電影《愛情長跑》時,跟鄧光榮、林青霞等人在墾丁拍戲,空檔大家打麻將,但自己不喜歡打,當時《銀色世界》記者王安妮幫出主意,要梁動筆寫東西,才開始每月寫專欄習慣。梁正群和梁修身父子互贈祝福話語。(圖/報系資料照)更妙的是,當年亞洲影展在雪梨舉辦,結果《銀色世界》、《銀色畫報》等2家香港雜誌沒派記者去,「叫我寫影展所見所聞,還幫他們拍照」,梁修身笑說,影展期間大家晚上休息,自己挑燈振筆疾書,還要寫2份不一樣的內容,返程經過香港時,「他們說會在機場接我,是接稿和相片膠卷」。72歲的梁修身有3個孫子,近期常和兒子梁赫群的4歲兒小寶玩,會帶孫子逛百貨、松山機場,也會摺劍型汽球和孫子「鬥劍」。他笑說孫子愛車,要他摺車子汽球,「這把我考倒了,第二天趕快去學」。提到孫子,梁修身說「不知是否跟爸爸一樣會說話,會對我說『我愛你』,很自然地被他融化,他要什麼我都給他」。對待兒子和孫子感覺截然不同,梁修身說「我覺得孩子父親會管,現在當爺爺,管不是我的事」。梁正群也透露若有小孩,「可能會參照上一代模式,好像很難改變,跟2個哥哥比起,我對小孩比較沒那麼有耐心、愛心」,擔心自己不知如何跟小孩相處,而不想生小孩。
【人瑞鬧離婚2】帥如港星女伴不斷 陳啟禮、蔣家都有交情
北市大安區一名97歲王姓老翁(王男)跟妻子鬧離婚,成為鄰里討論話題;其實王男年輕時風流倜儻,身高190公分,帥度爆表堪比港星鄧光榮,事業做的風生水起,還自己開公司當老闆,賺進大把鈔票,而且交遊廣闊,包括竹聯幫已故首任幫主陳啟禮、蔣家子弟都是他的好哥兒們。本刊調查,王男在1949年跟著舅舅和國民黨部隊來台灣,由於家底豐厚,加上外型帥氣又能說善道,來台後自己開公司當老闆,當年不僅是台泥經銷商,還一度和日本人合作開了台灣第一家電子公司,賺進大把鈔票,生活光鮮亮麗,不但身旁女伴不斷,甚至經常大手筆買高價舶來品「把妹」。當年最夯的台北市中山北路中央酒店夜總會,有當紅歌星白嘉莉駐唱主持,王男幾乎天天報到,而王男長的體面又風流倜儻,喝酒、跳舞通通來,身旁有大批酒友,包括權傾一時的蔣家子弟,還有竹聯幫已故幫主陳啟禮都與他私交甚篤,兩人還是好哥兒們,經常相約打牌上酒家。王男妻子Maggie說,「他(王男)年輕時比港星鄧光榮還帥。」讓她一見傾心,兩人也順利步上紅毯。不過,這段婚姻經過38年,走到現在2人都想離婚,Maggie名下的房產卻成為丈夫覬覦的目標。律師王志超表示,大安區的房產一直是王妻名下所有,而且房子是2人婚前購買,「將來就算離婚,這筆財產也不需要進行夫妻財產分配,依舊是妻子的財產,除非王男有辦法提出出資證明或房屋權狀,主張房子當初由自己出錢購買,妻子只是掛名,不然很難分得房產或訴請離婚。」年輕時的王男交遊廣闊,常跟竹聯幫首任幫主陳啟禮(圖)一起打牌上酒家。(圖/報系資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