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玫枝
」Selina兒出生「肺積水住保溫箱」她嚇壞 醫揭關鍵原因
藝人Selina(任家萱)與圈外男友「小徐」穩定交往,今年3月宣布懷孕,今(7日)宣布生下「小腰果」的喜訊,但兒子出生有「肺積水」問題,把她嚇了好大一跳,幸好住了幾天保溫箱,終於拿掉身上的管子。對此,兒科醫師也解答可能原因。台北榮總新生兒科主任鄭玫枝接受《ETtoday新聞雲》訪問,提到胎兒在肚子的時候,肺部就會有很多羊水,自然產的過程中經過產道擠壓,肺部羊水比較容易被吸收,出生後大哭讓肺部張開,呼吸自然順暢;剖腹產的小孩發生這樣的狀況,通常是肺部羊水沒有完全吸收。除了足月剖腹產,若未滿37周的早產兒,可能因肺部成熟度不夠,導致表面張力數不夠,若又是剖腹產,沒有經過產道擠壓,肺部羊水吸收就會比較慢,發生暫時性呼吸窘迫症就會比較明顯,也需要更多時間恢復。鄭玫枝解釋,一般大約有5%的剖腹產寶寶出現短暫呼吸窘迫,通常在保溫箱觀察48小時就會恢復,只要肺部剩下的水分吸收完成,呼吸穩定就可以離開保溫箱,反倒是足月自然產很少出現呼吸窘迫,假如發生就要注意,是否有感染問題。
5G技術打造「嬰兒遠端智慧監測」 染疫可即時控管心率血氧
一對父母準備帶新生兒出院返家,在病房收拾東西時手機突然發出警報聲響,放置於床上的新生兒因吐奶造成血氧數值下降異常,幸經即時處置無大礙 ,「嬰兒遠端智慧監測系統」提供最即時、最完善的嬰兒照護。為提供嬰兒最完善的照護,臺北榮總攜手中華電信研發應用5G智慧醫療技術導入結合「嬰兒遠端智慧監測系統」。利用智慧無線穿戴裝置,持續監測嬰兒的心率、血氧、體溫等生命徵象,數據同步上傳雲端,並顯示於嬰兒智慧監測APP及監測平台,數值異常立即警示,並以AI分析預判可能發生的狀況,提醒照護者、病房護理站及醫療人員及時處置,並設有互動視訊功能,提供諮詢協助;高危險嬰兒居家照護,醫院端也可利用此系統協助掌握狀況。可用於嬰兒室及母嬰同室的新生兒,將新生兒醫療結合智慧科技,由照護者及醫護人員共同守護嬰兒安全。COVID-19對兒童造成重大威脅,染疫嬰兒更需投入大量人力照護,在緊急設置的專責病房監測設備有限的狀況下,新生兒醫療中心主任鄭玫枝教授與醫療人工智慧發展中心楊智傑副主任共同發想,將智慧無線穿戴裝置,用於兒童專責病房,研發應用5G智慧醫療技術導入結合「嬰兒遠端智慧監測系統」,讓醫護人員不需頻繁穿脫防護衣進出隔離病房,也可即時掌握病嬰狀況。臺北榮總新生兒醫療中心及醫療人工智慧發展中心從臨床出發,結合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數位醫學暨智慧醫療推動中心與急重症醫學研究所的學術基礎,與產業界中華電信合作,共同分析新生兒與嬰兒照護流程,找出優化切入點,將臨床醫療、AI數據分析與中華電信5G AIOT智慧醫療技術導入結合,共同研發以新生兒與嬰兒為主軸的監測系統。研發團隊使用通過TFDA認證的智慧無線穿戴裝置,與5G行動網路提供零時差上傳生命徵象數值至後台雲端,讓醫護人員及照護者,可隨時了解嬰兒的心率、血氧及體溫狀況,保障嬰兒安全。
幼童染疫竟有「狗吠聲」 恐罹哮吼症!嚴重需插管救命
臺北榮總兒童重症團隊4月起進駐兒童專責病房,由兒童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負責重症醫療,總醫師與資深住院醫師24小時輪值,具兒科加護病房資歷的護理師專責照護重症孩童;並優化從急診到加護病房及轉診流程,期望掌握黃金救援期,挽救每一個寶貴生命。新生兒醫療中心鄭玫枝主任指出,今年4月中新冠肺炎疫情再度攀升,國內確診案例至今已超過300萬人,未成年患者約占1/5,雖大多數為輕症,但少數兒童會發展成重症,甚至有致命的風險,特別是抵抗力不足又尚未符合注射疫苗的5歲以下幼兒,需更小心因應。鄭玫枝表示,新冠肺炎病毒感染後,重症患者會因為身體的發炎反應與免疫風暴引起多重器官程度不一的發炎。近日國內發現多起孩童因新冠肺炎病毒導致急性腦炎的案例,有些病童病情惡化進展非常快速造成多重器官衰竭。侯明志副院長(左二)至專責病房贈送童書,讓家長跟染疫的孩子可以一起共讀舒緩心情。(圖/臺北榮總提供)另針對幼兒呼吸道常見的中重症哮吼症(Croup),會因為氣管內腫脹,導致無法順暢呼吸,咳嗽時會出現類似狗吠聲,嚴重時會有呼吸窘迫甚至需要插管的可能。從兒科急診的早期診斷、用藥,至住院後的抗病毒與抗發炎藥物治療,以及必要時的高流量氧氣鼻導管(HFNC)的呼吸道支持,盡快減緩症狀,讓病童呼吸順暢、家長安心。臺北榮總侯明志副院長日前則至兒童專責病房贈送童書,慰勉陪病家長的辛勞,並對於醫護同仁每天在厚重的防護裝備下,排除萬難執行各種治療表達感謝。侯副院長表示,兒童染疫住院初期,家長無法陪伴,心中焦慮可想而知,在臨床症狀改善後,醫師會評估讓家長進入陪病,親子共讀童書可疏緩心情,增加親子關係,父母關懷陪伴,更有助於病童早日康復。
5月嬰染疫「咳到無法進食」 勇媽哺餵母乳終於脫離險境
近期Covid-19疫情嚴竣,確診案例快速上升,111年4月迄今全國總確診人數已超過23萬人,其中12歲以下的兒童約占總確診人數的13.6%。雖然兒童染疫大多症狀較輕,有較好的預後,但仍有少數兒童可能發展成重症,甚至有致命的風險,需要謹慎看待,特別是抵抗力不足又無法接種疫苗的小嬰兒。疫情期間,治療過程也煞費苦心,鄭玫枝主任(左)即時視訊診療病兒。(圖/北榮提供)5個月大的沐沐及3個月大的恩恩,分別因家人染疫而遭傳染,出現咳嗽,發燒、食慾不振和脫水症狀住院治療。其中沐沐還出現哮吼症,晚上嚴重咳嗽到聲音沙啞,且虛弱無法進食被緊急送醫。經醫療團隊治療後症狀大幅改善,已恢復往日的精神活力和食慾。臺北榮總新生醫療中心鄭玫枝主任表示,二位寶寶住院期間,母親們全程陪伴,持續哺餵母乳,讓孩子獲得最好的照顧,雖因住院隔離諸多不便且十分克難,但母愛讓病房充滿溫馨,一句句「你們都辛苦了,謝謝」,讓醫護們非常感動。鄭玫枝主任說明,哮吼症又稱咽喉氣管支氣管炎(laryngotracheobronchitis),為一種好發於嬰幼兒的呼吸道感染症,會引致氣管內腫脹,並影響正常呼吸,咳嗽時會出現類似狗吠聲,也常併發喘鳴、聲音沙啞、發燒或流鼻水等症狀。哮吼症可輕、可重,常於夜間開始發作或惡化,嚴重時會有呼吸窘迫甚至需要插管的可能,若能早期發現儘早治療,可避免惡化。國外的經驗也發現,特別是在Omicron變異株的流行期,有些嬰幼兒在罹患COVID-19後會併發哮吼症。因此家中若有嬰幼兒時務必特別小心,家人除確實做到打疫苗、戴口罩、勤洗手與保持距離外,若罹病而須居家隔離或自主健康管利期間,務必做好隔離措施。若小嬰兒本身罹病而居家照護,更需特別注意孩子的呼吸。如發生嚴重咳嗽如狗吠聲、呼吸急促、聲音沙啞、活動力差及食慾不振時,務必盡速就醫。鄭玫枝主任指出,兒童如有以下危險因子,萬一罹患COVID-19,會有較高風險進展到重症,因此更需小心。這些危險因子在5-12歲兒童為肥胖、糖尿病與慢性肺病;小於5歲幼兒則包括早產、神經疾病、慢性肺病、先天性心臟病等。目前政府已核可讓6歲以上的兒童皆可接種疫苗。國外的研究顯示兒童染病後導致的併發症與後遺症遠大於接種疫苗的副作用,因此鄭重呼籲家長讓孩子接種疫苗,不僅保護自己也保護家裡的長輩和無法接種疫苗的嬰幼兒。居家照護期間注意事項如下,也提醒家長注意。一、需轉介視訊診療或建議住院的6種情況:1.一歲以下有症狀者2.發燒超過48小時或高燒>39度合併發冷/冒冷汗3.退燒後持續活動力不佳4.持續嘔吐5.超過12小時未進食或未解尿6.退燒後仍持續呼吸急促/喘或胸悶胸痛二、兒童出現以下6種症狀,立刻打119或連繫24小時緊急醫療諮詢平台1.抽搐2.意識不佳3.呼吸困難或有胸凹現象4.唇色發白或發紫5.血氧飽和度低於94%6.肢體冰冷合併皮膚斑駁、冒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