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不全
」批教育部對教改問題反應緩慢 郭昱晴:造成大學文憑眨值
大漢技術學院師生17日至立法院抗議,控訴學校董事會企圖無預警停止招生。民進黨立委郭昱晴針對教育部教改30年專題報告指出,「410教改」後,教育部預警性不足、政策反應緩慢、配套不全等問題,招生名額與實際招生人數有3%落差,更造成大學文憑眨值的問題,大學學歷的薪資中位數還低於專科生。郭昱晴以大學開設新生名額、整併招生、文憑貶值與公私立普大科大資源差距四大主題點出,從台灣出生人口情況即可預測,在民國83年的「410教改」廣設高中、大學以後,各級教育階段一年級新生,並不足以支撐因此開設的新生名額,大學名額必然供過於求。郭昱晴分析,民國83年公私立大學總計23所,至103年總計已達124所,教育部雖然在民國92年開始管制數量、提出大學整併計畫,但近5年國立大學「招生名額」與「實際招生人數」,仍有3%的落差,112學年度更有8所國立大學掛缺額,其中又以師範學院升格合併佔比最高。郭昱晴強調,面對如此困境,教育部除了鼓勵整併以外,竟無其他政策工具。郭昱晴進一步表示,根據2015年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報告指出,高等教育擴張政策除了並未達到當初弭平階級落差、促進階級流動的目標以外,更產生了「大學文憑貶值」問題,從2009年至2022年,連續13年,有大學學歷者所得中位數是低於專科學歷者。郭昱晴也關心,技職教育與一般教育目的不同,但以「高等教育深耕計畫」所核定的經費來看,公私立一般大學所取得的補助,皆遠高於技職體系,公立一般大學平均獲補助3.08億,私立科大平均得0.5億,最大差距可高達五倍之多。
國產署漁電共生政策配套不全 光電業恐遭非法佔有戶勒索
為推動國家綠能政策,落實能源安全,財政部國產署4月8日召開「推動漁電共生複合使用新制」說明會,然而近日有一群光電業者集體向立法院陳情指出,國產署的「國有土地漁電共生複合使用」政策配套並未完善,讓業者自行面對非法佔有戶的勒索補償,國產署卻沒有任何策進作為,也讓總統蔡英文規劃的能源政策未來難以實現,呼籲政府滾動修正檢討部分缺失。光電開發商的陳情內容指出,行政院國發會日前公告《台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強調政策方向為「藉由擴大再生能源設置,提升自產能源占比」,由於台灣地狹人稠,大型土地取得不易,因此「漁電共生」便成為行政院積極推動目標;目前台灣中南部沿海一帶的漁民多向國產署租用土地養殖,但「國有土地漁電共生複合使用」政策配套並未完善,已嚴重阻礙太陽能光電系統建置。光電業者表示,相當肯定國產署願意配合行政院的綠能政策,並在兼顧漁民權益原則下,邀集農委會、內政部及經濟部能源局等機關,召開會議研商並頒定辦法,然而在實際執行層面上卻有諸多問題。據指出,相關辦法規定必須先由既有養殖戶簽署同意文件後,光電業者才能與國產署簽約合法使用土地,然而實際上有部分漁民為「非法占用」國有土地,國產署仍要業者與佔有戶私下協商處理,讓光電開發商抱怨連連。業者痛批,同一塊國有土地,光電開發商的租賃費用已高出漁民數十倍以上,國產署獲取巨額租賃價差的同時,卻讓業者自行面對佔有戶的勒索補償,身為國家土地的主管權責機關卻沒有任何策進作為,相當令人遺憾。此外,光電業者也向立法院陳情,指出國產署將國有土地劃分為地上權及地下權,漁民可技術性勒索光電開發商,並藉此獅子大開口要求補償費,倘若漁民養到一半不養了,光電業者也無法繼續使用這塊土地;倘若漁民換約或過戶他人,光電業者還要再向新的承租漁民重新協調補償費,巨大隱形成本根本不合理。光電開發商強調,只要補償費合理,都願意補償給漁民,但相關規定卻像是黑盒子般,未來恐讓不肖漁民漫天喊價;業者向國產署反應,卻只得到「若真有不法人士或有心人士要對光電業者予取予求的話,仍需由業者以同意書採取法律途徑去限制承租人」等冷漠回應。陳情內容指出,光電開發商配合國家綠能政策,但隱形成本大增已讓業者苦吞,甚至難以負荷,希望蔡英文總統和各界能看見光電開發商難處,滾動式修正檢討部分缺失,讓政府和民間繼續一起努力,共同朝2050淨零排放的目標大步前進。
【王之道】紓困成蘇睏 不如排富發現金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趨緩,全球逐漸解封,將抗疫的重心由防疫轉向紓困振興。這次疫情造成一九二九年經濟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經濟危機,衰退來得又急又猛,如何在防疫和紓困振興之間拿捏平衡,對各國都是高難度的挑戰。以台灣而言,行政院在「紓困二.○」的「擴大紓困對象」上,犯了操之過急、配套不全、地方無所適從的窘況,堪稱「萬元紓困之亂」。一開始,整個紓困方案以「滾動式拼圖」模式提出,許多專家和民眾都表達了憂慮,但蔡政府堅持「錢要用在刀口上」,不願對全民發現金,以免有富人拿去儲蓄而造成「浪費」。乍聽之下似乎有理,但發現金也可以設「排富」門檻,蔡政府卻仍堅持不為,只因在野黨先行提出,就刻意排斥,還是另有不可說的祕密?紓困方案受惠人數大約五百萬名,占全台就業人數(一千一百五十萬人)的四十三%,是否意味著另外有五十七%民眾未受到疫情衝擊,所以「無困可紓」嗎?這是非常荒謬的思維。依據求職網站調查,台灣就業民眾兼差謀生的比例非常高,接近半數人同時擁有正職和兼職。然而,行政院補貼排除半數以上就業者,合理推估被排除者中,必定有許多是兼差者,其中也一定有失去兼差機會、收入大量減少的兼差者,無法獲得紓困補貼。政府紓困獨厚農民與小黃,卻忽視勤奮的兼差族,公平嗎?其次,補貼標準嚴苛且額度有限,和台灣同樣疫情不算嚴重的新加坡、香港和韓國,分別撥出十一%、十%和七%的經濟生產支援紓困,故能有餘裕普遍發放現金,幫助民眾度過難關。我國將「紓困振興特別預算」調高到二千一百億元,也不過是經濟生產的一.一%,可說是杯水車薪,難怪必須有各種排富條款。不僅如此,除了少數勞工可補貼六萬元,其他受衝擊勞工的補貼額度有三萬元的,也有僅僅一萬元的,實在太少。現在,即將進入政府認定的「產業振興」階段,民間在景氣不佳、收入大減之下,各種「買一送一」的商品隨處可見,成效卻有限。所謂的「酷碰券」或「抵用券」可能很快就會推出,然而,用八成消費來獲得二成折扣補助,這種折扣不大的票券,到底對誰有吸引力?或許,只有對從來不上賣場消費、成天在冷氣房研究紓困振興方案的政府高層,才構成吸引力吧?建議行政院趕快放棄「酷碰券」,加發排富的現金,或是無法儲蓄的「消費券」,別讓紓困成了「蘇睏」,才是減少民怨的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