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研究
」 肺癌 失眠 寶林茶室 米酵菌酸開拓兵源 國防部擬擴大官兵再入營方案
國軍編現比逐年下滑,不少新兵進部隊後「不適服」而提早離營。國防部19日證實,擬自明年1月起,開放5年內因不適服而退伍滿1年的士官兵再度入營;基層提醒,部分不適服官兵可能是出狀況被汰除,回營審查要更嚴謹,以免造成部隊困擾。民眾黨立委林憶君則憂心,若為補足人力,導致軍隊良莠不齊,恐本末倒置。國軍招募壓力大,軍方針對開拓兵源研討對策,擬擴大官兵再入營方案。目前各基層單位已收到命令,要求掌握單位5年內因不適服退伍的士兵名冊,待修正相關法案後上路,將主動詢問再入營意願。有基層認為,不適服除由官兵主動提出,也可能是在部隊中出狀況被汰除,若這些人回營,恐致部隊戰訓困擾、軍心浮動,需設好配套措施。另有基層說,有些官兵報退只是因照顧家人等短期原因離開,若開放這些人回營,確實是拓增兵源的好辦法。此外,軍方也研擬志願役擴大招募色弱、身上刺青面積大於現行規定者、及國中學歷者;雖然國防部昨澄清,開放國中學歷報考志願役並非事實,但據掌握,該項目曾一度被討論。也有基層透露,近期上級要求,若有官兵不適服需盡量慰留,若仍無法適應,則可申請在軍團內調動單位。不過,基層認為,國軍經常性的調動支援必須減少,否則官兵離退情況只會擴大不會減少。國防部表示,經分析發現,部分申請提前退伍人員,造成不適服的經濟、家庭等因素已消失,且無涉品德違失,為提供其重返部隊服役機會,所以修正「陸海空軍軍官士官志願留營入營甄選服役規則」及「志願士兵選訓實施辦法」。另參考醫學研究,色弱人員除特定任務受限外,仍可執行一般勤務,且屬常備兵體位,必須服義務役;國防部表示,考量戰訓標準一致原則,將開放報考不受影響職類,並以無礙任務遂行為前提。立委林憶君認為,刺青並不會影響軍中工作表現,支持擴大此項招募條件;但若為補足人力,開放其他不適合條件的官兵回營,恐本末倒置,製造部隊困擾。
漱口水爭議2/「刺激黏膜、增生細菌」恐增4癌症風險! 醫:非單一原因勿恐慌
含酒精漱口水不僅會影響血壓調節,早在15年前就有研究認為其增加口腔癌風險,接著又有另一項研究稱咽喉癌也與其相關,都與酒精刺激黏膜有關。今年6月,比利時研究針對知名品牌的含酒精漱口水進行追蹤研究,結果發現會讓口腔增加2種致癌細菌,可能會增加食道癌、結腸直腸癌風險。不過,醫師認為癌症的發生非單一因素,呼籲民眾不必因此恐慌。 2009年,墨爾本大學口腔醫學副教授麥克勞在發表於《澳洲牙科醫學期刊》的報告中指出,他們評估數份研究後,「有充分證據顯示」使用含酒精的漱口水會增加罹患口腔癌的風險。報告指出,含酒精漱口水中的乙醇會讓致癌物更容易滲透進入口腔組織,造成傷害,酒精副產品乙醛據信也有致癌性,並可能在漱口時囤積在口腔中。 這份研究在當時引發軒然大波,部分牙醫師抨擊研究不夠嚴謹,且不該只以單一論文的結論作為定論。2014年,英國格拉斯哥大學牙醫學院資深講師David Conway在發表於《口腔腫瘤學》期刊的研究再度指出,一天使用含酒精漱口水超過3次,會使口腔癌和咽喉癌風險升高。英國牙醫師公會顧問Damien Walmsley教授當時也跳出來澄清「這項研究結果並非定論」。 2024年,比利時安特衛普熱帶醫學研究所團隊在《醫學微生物學雜誌》成果,研究人員要求參與者連續3個月每天使用知名品牌含酒精漱口水,然後再連續3個月使用安慰劑漱口水。研究發現,每天使用含酒精漱口水後,參與者口腔中的具核梭桿菌(Fusobacterium nucleatum)和咽峽炎鏈球菌(Streptococcus anginosus)這2種細菌的含量明顯增加,而這2種細菌都可能引發嚴重的侵入性感染,並與多種癌症有關,例如食道癌和結腸直腸癌。研究指出,含酒精漱口水會增加口腔癌、食道癌風險,其中與酒精會刺激口腔黏膜有關,比起吸菸風險更高。(圖/報系資料照)研究人員指出,知名品牌漱口水含有約20%的酒精,而酒精可能會擾亂口腔中的正常菌群平衡,導致某些有害細菌的滋生。雖然這項研究僅針對單一品牌含酒精漱口水進行測試,但研究人員認為,使用其他含酒精漱口水後,也可能對口腔細菌產生類似的影響。 針對漱口水致癌的疑慮,衛福部認為,傳統漱口水內含的酒精量,目前並無實證顯示會增加口腔癌機率。「酒精對口腔黏膜的刺激性,目前仍未有定論,衛福部也只說『未證實』而已。」柏登牙醫診所院長黃斌洋表示,口腔癌諸多危險因子中,酒精是最直接影響的關鍵,主要就是它長期對細胞會有不好的影響。 口腔癌防治先驅、台大醫學院名譽教授韓良俊也曾指出,酗酒、抽菸、檳榔導致口腔癌主要是「局部作用」,口腔黏膜直接受到這些危險因子的影響,而漱口時酒精停留在口腔的時間有時更長。 林口長庚臨床毒物中心主任顏宗海則認為,癌症的原因往往相當多元,並非單一因素就會致癌,漱口水會致癌目前僅是理論推測,尚無大型研究實證,因此不必過度恐慌。黃斌洋則認為,長期使用漱口水前,最好諮詢醫療專業人員的意見,並依據個人症狀選擇適合的漱口水,當症狀緩解時就不要再使用漱口水,以降低潛在的健康風險。◎提醒您:吸菸有害健康、吸菸害人害己。◎喝酒勿開車!飲酒過量,有害健康,未滿18歲請勿飲酒。
15歲少年開車釀3死2傷 蘇一峰示警「它毒害腦子」:不是好東西
台北市內湖區昨(17日)發生少年撞死3人的嚴重車禍,15歲曾姓少年無照駕駛偷開祖父的車出門找朋友,結果在行經東湖市場附近時,高速撞擊盧姓機車騎士,並導致車輛失控撞進安康路上的臭豆腐攤位,最終釀成3死2傷。事後警方在車上搜出電子煙彈,也讓胸腔科名醫蘇一峰表示,尼古丁毒害青少年的腦子,造成衝動的人格,以及認知思考能力下降,直言「電子煙真的不是好東西」。據悉,曾姓少年自小父母離異,因此原本是祖父母隔代教養家庭,直到高中後,父親才把他接回來住在新北市。同學透露,曾男在事發3天前曾表示想學開車,但同學勸他,沒有駕照最好不要輕易嘗試,殊不知昨晚5點2人碰面分開後,曾男就趁祖父出國時,從永和搭捷運跑到東湖的家偷開休旅車,並因此鑄下大錯。曾男事後也供稱,是因為自己駕駛技術不純熟,「會車太緊張」,才會錯把油門當煞車踩,釀起意外。警方搜查後在曾男包包內,找到電子煙彈,酒測值為0,也沒有毒品反應。對此,蘇一峰醫師今(18日)也在臉書發文指出,台北15歲少年衝動偷開阿公的車,上路撞死三人,車上查出電子煙彈,並警告「發育中的青少年過早接觸尼古丁,會影響腦部的發育,尼古丁毒害青少年的腦子,造成衝動的人格,認知思考能力也會因為尼古丁而下降。」他也直言,電子煙真的不是好東西!另根據衛生福利部官網顯示,9成以上的電子煙都含有尼古丁,尼古丁容易導致成癮,會影響正值青春期少年的大腦發育,對大腦前額葉皮層中會產生神經毒性作用,干擾青少年的認知發展、執行功能和抑制控制能力,導致對尼古丁產生更高的依賴。國外研究顯示,學生使用電子煙後,會導致氣喘盛行率上升及上學缺課率增加。另根據2018年美國國家科學工程與醫學研究院報告發現,使用電子煙的青少年、年輕人會增加使用菸品的風險,成為持續吸菸者。
諾貝爾化學獎揭曉! 英美3學者透過「蛋白質研究」共享殊榮
諾貝爾化學獎將於台灣時間今天(9日)下午5時45分揭曉,由來自GoogleDeepMind的江珀(John Jumper)和哈薩比斯(Demis Hassabis),以及華盛頓大學的生物化學教授貝克(DavidBaker),3人針對蛋白質結構預測方面帶來突破性進展,也因此共同獲得這項殊榮。Google旗下人工智慧子公司Deep Mind的兩名核心成員,江珀和哈薩比斯發明預測蛋白質三維結構的革命性技術Alpha Fold,而貝克則創建出同樣精確的AI預測工具RoseTTAFold,有助於對蛋白質三維結構的預測達到突破性精準程度,對生物醫學研究帶來重大影響。據了解,江珀及哈薩比斯稍早憑藉Alpha Fold獲得2023年生命科學突破獎(Breakthrough Prize in LifeSciences)。諾貝爾獎官網統計,1901年至2023年,化學獎已頒發115次,頒給194人。由於去年化學獎發生極為罕見的得獎人名單外洩事件,惹出不小風波,今年獎落誰家再度成了學界關注焦點,而台灣出身、享譽國際的醣化學家翁啟惠也一度是熱門人選之一。化學獎得主公布後,明後天依序揭曉文學獎、和平獎得獎人。經濟獎得主預計下周一(14日)宣布。諾貝爾化學獎將由來自GoogleDeepMind的江珀和哈薩比斯,以及華盛頓大學的生物化學教授貝克獲得殊榮。(圖/翻攝自X)
2024諾貝爾醫學獎揭曉! 2美國學者發現microRNA作用共享殊榮
一年一度的諾貝爾獎陸續開始揭曉,醫學獎得主首先在7日公布,由來自美國發育生物學家安布羅斯(Victor Ambros)和美國分子生物學家魯夫昆(GaryRuvkun)共享殊榮。兩人發現小分子核糖核酸(microRNA)及其在基因調控中的關鍵作用,這項發現揭示了基因表達調控的新機制,甚至對醫學研究領域有深遠影響。諾貝爾醫學獎得主在基因學中有卓越貢獻,發現小分子核糖核酸(microRNA)在其轉錄後基因調控中的作用。(圖/翻攝自X)根據外媒報導,兩人發現了microRNA,這種新種類的微小RNA分子在多細胞生物的基因組中進化和擴展了5億多年,並在基因調控(gene regulation)中發揮關鍵作用。若沒有microRNA,細胞和組織恐無法正常發育,異常調節可能導致癌症,基因突變導致先天性聽力損失、眼睛和骨骼疾病等疾病。除此之外,基因調控出錯,恐導致嚴重疾病,譬如癌症、糖尿病或自體免疫疾病等。安布羅斯和魯夫昆針對身長只有0.1公分的秀麗隱桿線蟲進行研究,其擁有許多特殊的細胞類型,例如在更大、更複雜的動物中也能發現的神經和肌肉細胞,這使其成為研究多細胞生物中組織如何發育和成熟的有用模型。諾貝爾醫學獎得主在基因學中有卓越貢獻,發現小分子核糖核酸(microRNA)在其轉錄後基因調控中的作用。(圖/翻攝自X)安布羅斯是發現第一個已知的微RNA,同時也美國麻薩諸塞州伍斯特市麻薩諸塞大學醫學院教授,2008年曾獲得拉斯克基礎醫學獎。至於魯夫昆,則是發現了首例微microRNA「Lin-4」通過與目標信使RNA不完全鹼基配對來調控這些目標的翻譯的機制,並發現了第二個microRNA「Let-7」,以及它在動物和人類系統發育中如何保護的。隨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揭曉,2024年的「諾獎週」也正式拉開帷幕。接下來,物理學、化學、文學、和平和經濟學等多項諾貝爾獎將依次揭曉,明日頒發的是諾貝爾物理學獎,每項諾貝爾獎獎金達1100萬瑞典克朗(新台幣約3242萬元),最多由3名得主共享。諾貝爾醫學獎得主在基因學中有卓越貢獻,發現小分子核糖核酸(microRNA)在其轉錄後基因調控中的作用。(圖/翻攝自X)
泌尿專家證實「陰莖會變短」 這壞習慣恐害弟弟軟趴趴
陰莖大小一直是男性們最關注的話題,有人以為「頻繁性生活」會使陰莖更加雄偉,不過國外就有泌尿科專家研究後發現,性生活頻率過高實際上會使陰莖附近受傷、降低彈性,最終導致勃起時的大小縮水。男性小弟弟大小會隨年齡增長而縮水,且有「4情況」將加劇變小速度。(示意圖/達志/美聯社) 根據《每日郵報》報導,美國南加州大學泌尿科專家瑪麗(Mary Samplaski)接受美國雜誌《男士健康》(Men's Health)訪問時指出,每位男性總希望自己的「下半身」能雄壯威武,但即使男性興奮時會「升旗」,但膨脹的尺寸會隨著年紀增長而越來越小,醫學研究顯示,隨著年紀增長,男性小弟弟勃起後的尺寸平均會減少大概2.5公分,且如果生活習慣不佳的話,甚至可能加劇縮水的速度。像是抽菸,據瑪麗表示,這會使人體血管受損,造成血液循環不良、無法流到陰莖,進而導致勃起功能退化、尺寸跟著縮小。另外,若本身具有「心血管疾病史」的話,也可能會因為血管被斑塊堵住,造成陰莖無法正常充血。男性小弟弟大小會隨年齡增長而縮水,且有「4情況」將加劇變小速度。(示意圖/達志/美聯社)瑪麗指出,脂肪內的酶會促使人體脂肪中的睪酮轉化成雌激素,因此肥胖男性的陰莖也會在睪酮減少的情況下萎縮,且男性增胖後,其下腹部的脂肪也會將陰莖包覆起來,視覺上會有「比較短」的感覺,因此若要讓小弟弟看起來更加顯眼,建議要適當減重。除此之外,若平時「使用過度」也會造成勃起狀況不佳。據瑪麗補充,「頻繁性生活」並不會讓陰莖更加雄偉,實際上是會造成陰莖附近受傷、降低彈性,最終導致勃起時的大小縮水,不過太過頻繁實際上難以量化,因此很難評斷性行為多少才算太多。瑪麗最後也強調,陰莖隨著年齡增長而變小是不可逆的現象,但只要能夠保持健康作息、避開上述的幾種情況,就能減緩縮水速度、確保良好的勃起功能。
破除中秋謠言3/微波爐致癌有輻射?不必站遠遠!專家:它能保留更多食物營養
中秋節大餐後總留下不少剩餐或食材,需使用微波爐復熱,此時資深級的食安謠言「微波爐可致癌」和「微波加熱食物後會殘留輻射」,總會再度盛傳。究竟真相為何?專家表示,微波爐並沒有輻射,所以不必站得遠遠的,而且與傳統明火烹調相比,微波爐甚至能保留更多食物營養。營養師程涵宇表示,「微波」是電磁波的一種,它可以穿透絕緣物體,當啟動微波爐時,就會讓微波爐內部產生「微波」,當「微波」被含有水分的食物吸收時,就會讓食物中的水分子與微波爐所發出的「微波」一起以相同的頻率震動,震動中會造成分子間的摩擦,進而產生熱能讓微波中的食物由外部逐漸加熱至內部。美國癌症協會(ACS)指出,微波爐並非利用「X射線」或「伽馬射線」來加熱食物,並不會使食物具有放射性。程涵宇說,與傳統烹飪水煮相比,微波爐加熱最高溫度是攝氏100度,因此對食物的營養破壞不太嚴重,因此可以保留更多的維生素和礦物質。除此之外,最近盛產的榴槤也傳出配可樂、酒會有中毒反應,程涵宇表示,沒有醫學研究顯示榴槤配可樂會有不良反應,而榴槤搭配酒或薑母鴨等含酒料理,雖然沒有研究明確證實具有致命性的交互作用,但在體外試驗發現,榴槤富含的硫化物,可能會影響乙醛脫氫酶(解酒酵素),延緩酒精代謝物乙醛的排除,所以榴槤配酒可能會更容易產生臉紅、心悸、頭暈等醉酒症狀。榴槤搭配酒精雖不會中毒,卻更容易產生醉酒症狀,因此還是要格外小心。(圖/新華社)為何會有健康謠言?程涵宇認為,許多文化有一些代代相傳的飲食禁忌,通常是基於經驗、直覺或特定的事件。例如,中國傳統中有「魚和羊肉不能一起吃」的說法,這類說法可能是因為某些人曾經食用這些食物後感到不適,逐漸演變成廣泛傳播的禁忌。另外,一些關於食物組合的謠言可能源自某些人的過敏反應。例如,某個人對某種食物組合過敏,產生了嚴重反應,但這一現象被誤認為是普遍適用的,導致人們認為這些食物組合對所有人都有害。程涵宇說,許多人缺乏科學的營養知識,容易接受和傳播未經證實的信息。一些謠言可能看似有道理,但實際上並沒有科學依據。在這種情況下,謠言往往會被誤傳,並且隨著時間的推移變得更加根深蒂固。所以建議接收資訊時,也要同時懂得求證,或是詢問專業意見,才不會被謠言所迷惑。
「台灣萬人飲食研究」首登國際期刊 FLC飲食8周減重12.5%
肥胖是許多慢性疾病的共同來源,台灣十大死因包括癌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皆與肥胖有高度關連,成為社會家庭隱憂。減重品牌Cofit與臺北醫學大學營養學院謝榮鴻院長合作,進行台灣18-65歲萬人減重飲食研究,針對使用手機App「Cofit-我的專屬營養師」的1萬多名使用者,分兩組進行減重成效分析。一組導入減重名醫宋晏仁推廣「FLC彈性低碳飲食法(Flexi-Low-Carb Diet)」,並有營養師線上指引個人實行計畫,另一組為控制組,僅使用Cofit App,進行每日體重記錄、六大類均衡飲食參考以及飲食記錄/飲食照片上傳追蹤等自我減重管理;結果發現有營養師介入指引的參與者減重成效明顯優異,多數在8週內有效減重約5.42 - 8%,還有參與者在8週內甚至減重達12.5%。對比控制組參與者的減重僅減少1.54%,證實FLC飲食因為有專家指引,減重效果更好,台灣萬人減重大型研究首登國際營養期刊《Nutrients》於今年七月接受發表,堪為台灣之光。這項研究顯示:使用者運用App 並接受營養師的飲食指導,達成的減重成績,比僅使用 App 自主管理飲食和體重者,能多甩掉四倍體重(8% vs 1.54%),值得重視。宋晏仁醫師指出,這項台灣首度進行的萬人減重大型研究成果彌足珍貴,由於每個人的荷爾蒙體質不同,需要有包括營養師在內的醫學專家提供個人減重飲食指引與適度心理支持,才能快速達成個人精準減重成效。研究顯示,FLC飲食是由Cofit營養師線上指引,採用以211餐盤(蔬菜佔餐盤的1/2,蛋白質佔1/4,以及全穀類佔1/4,比例2:1:1),不需要計算熱量,彈性調整個人飲食比例,相較於減少熱量攝取的傳統減重方式,FLC飲食儘管吃的多、熱量略高,但是注重飲食比例的正確性,減重成效反而比傳統熱量控制法更有效且成功,格外值得醫界重視。參與本次研究的臺北醫學大學營養學院謝榮鴻院長指出,此次研究徹底突顯出營養專家衛教指導及飲食行為正確改變的重要性,更進一步說明4個不使用藥物,僅靠營養師介入就能在8週成功減重的關鍵因素:1.飲食行為改變的重要性:對體重控制有決定性作用,無需藥物即可顯著降低體重。2.專業指導避免復胖:透過專業營養指導建立正確飲食習慣,達成持續減重效果,避免減重過程中反覆受挫。 3.避免盲目嘗試流行飲食:搭配專業指導,找到適合自己的飲食習慣,遠比跟隨流行飲食法更有效。研究亦顯示,專家結合線上App指導飲食的減重效果更優。4.健康飲食知識需終身學習和實踐,如同其他生活技能。此外,為期8週減重比較不同飲食方法的成果差異,台灣萬人減重研究採用FLC飲食法的參與者平均減重達3.4公斤,相較於國際文獻研究,受試者分別在地中海飲食、在得舒飲食(DASH),在低脂飲食(Low Fat Diet)平均各減重2.2公斤、1.42公斤以及0.99公斤:結果顯示,FLC飲食成功超越了被譽為「全球最佳飲食法-地中海飲食」,相對多減除55%以上的體重,減重成果最卓越。這項台灣大型研究涵蓋10,297名參與者,參與人數是過往同類型最大研究案750人的14倍,參與者下載 Cofit App 後,營養師會根據生活環境、飲食習慣、體重及預期效果,提供以精準控糖的彈性低碳飲食為核心的客製化「211餐盤」用餐指南,例如想要增肌者建議增加餐盤中蛋白質的份量,但同步減少相同份量的澱粉;外食族可將澱粉類從白米飯改為超商烤地瓜或馬鈴薯。此外,在營養師介入指導的組別進行8週飲食控制管理方面,以男性表現尤為出色,平均減重6.24%,甚至有20%的男性減重超過8%;女性平均減重4.63%雖略遜於男性,但部分女性參與者透過堅定配合營養師的課程和飲食控制,並每天上傳飲食紀錄,減重成效高達12.5%。一名35歲的女性業務員,由於三餐幾乎都在外食,尤其偏愛超商微波食品和手搖飲當下午茶,導致體重超標。為此,營養師特地為她量身打造了一份超商飲食攻略,建議她從健康餐盒搭配茶葉蛋和無糖豆漿開始,減少碳水化合物的攝取並增加蛋白質的比例。手搖飲也逐步從半糖調整為微糖,最終改為無糖茶飲。透過循序漸進的飲食控制,這位業務員在短短兩個月內成功減重10公斤,甚至因腰圍縮小,原本上班穿的窄裙都需要重新購買一批。「Cofit我的專屬營養師」醫學研究團隊強調,彈性低碳飲食法(FLC,Flexi-Low-Carb Diet)並非以嚴格控制食量為手段,「減肥就要餓肚子」的觀念已經過時。相反,該方法以「戒斷對醣的渴望」為出發點,讓參與者在合理的營養配比下,降低胰島素阻抗,改善體質。而靠App與營養師介入,更不僅是為體重把關,最重要的是讓每位使用者更加清楚「何謂對的食物」、增加選擇「對的食物」的機會並提高對食物的警惕性。不會因為錯誤的減重方式或不正確的飲食習慣,無形中增加健康風險。該份重要論述刊載於國際頂尖醫學營養期刊《Nutrients》。
適齡生育關乎母嬰健康 試管嬰兒首次最高補助10萬元
年齡為影響生育力及母嬰健康的重要關鍵,40歲女性自然懷孕率已降至5%以下,人工生殖活產率於受術妻年齡42歲以上也僅剩7.6%。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提醒,高齡生育風險高,應把握理想生育年齡及早規劃。此外,衛福部表示,一般不孕夫妻若有試管嬰兒療程需要,首次申請最高補助10萬元,協助不孕夫妻實現生育願望。衛福部說明,醫學研究顯示女性的卵巢功能及卵子品質會隨著年齡增長逐漸下降,導致卵子不易受精或胚胎染色體出現異常的情況。35歲以上孕婦面臨更高的流產、早產風險,孕期罹患妊娠高血壓、子癲前症(妊娠毒血症)、妊娠糖尿病等高危險妊娠合併症的機率也隨之上升,胎兒出現先天缺陷或低出生體重的情況亦增加。衛福部指出,社會普遍存在男性生育能力較不受年齡影響之迷思,事實上,男性40歲以後,精子品質不良機率逐漸提高,染色體異常率的機率也增加,使精子不易與卵子結合,除了自身生育力下降外,還有國外研究發現,45歲以上的男性生育可能增加配偶罹患妊娠糖尿病的機率,且可能與寶寶罹患自閉症、躁鬱症或思覺失調症等疾病有關。因此,考量母嬰健康,適齡生育不論男女都非常重要。依據我國出生通報統計,111年有超過三成新生兒(48,809名)來自35歲以上產婦,而年齡為影響生育力的關鍵因素之一,隨著年齡增加男女的生育能力會逐漸下滑,受孕的機率也跟著降低,女性30歲自然懷孕率約為20%,到40歲時則降至5%以下。衛福部解釋,即使有人工生殖技術協助,成功率也會隨著年齡而下降,依據國民健康署針對完成胚胎植入療程之治療人次所做統計顯示,受術妻年齡在35歳以下活產率為44.6%,但42歲以上降為7.6%。另外,根據110年人工生殖施行結果分析報告,人工生殖治療個案的不孕原因,可能是先天、後天或外在環境所導致,其中以卵巢因素所占比例 34.1%為最高,兩種以上因素32.2%占第二位,男性因素(性腺刺激素缺乏、睪丸功能衰退、輸送精子管道阻塞及性功能障礙等)8.3%居第三位。國民健康署提醒,若夫妻有規律性生活且未避孕,經過一年以上仍未懷孕者,應盡早尋求專業醫師的評估與診斷,勿執著於食補調理、偏方、受孕姿勢或宗教信仰等,錯失黃金治療時機。當前晚婚、遲育現象普遍,不孕人口日益增加,為了幫助不孕夫妻實現生育期待及減輕經濟負擔,國民健康署自110年7月1日起,實施擴大試管嬰兒補助,3年來已幫助1萬8千多對夫妻成功產下2萬多名寶寶。若經醫師判斷有進行試管嬰兒療程之需要,且夫妻一方具我國國籍,並於我國戶政機關完成結婚登記、妻年齡未滿45歲者,可至全國101家特約人工生殖機構申請試管嬰兒補助,首次申請最高可領補助金新臺幣10萬元,中低及低收入戶最高可領新臺幣15萬元,更多資訊請至國民健康署官網【試管嬰兒補助專區】查詢。
青少年性病例創6年新高 16歲男一次中鏢菜花、淋病、梅毒
適逢開學,今年北市率先首次擴大國中男生公費接種九價HPV疫苗。顧家醫療總院長顧芳瑜呼籲,家長們應多支持家中適齡孩子接受施打,因為青少年正是容易對於「性」感到好奇卻又一知半解的年紀,可能因一時衝動或受同儕影響而想要嘗試,卻又缺乏預防保護觀念。顧芳瑜建議及早接種HPV疫苗不僅能夠減少HPV(人類乳突病毒)感染機率,同時還是少數具有防癌效果的疫苗,能協助女生預防子宮頸癌、外陰癌、也有助預防好發於男生的頭頸癌、肛門癌或陰莖癌等生殖泌尿道癌症,其中頭頸癌在亞洲國家的好發性又較其他國家高。據衛福部疾管署統計,去年13至18歲青少年的淋病與梅毒病例均創下近6年新高,且據相關醫學研究指出,不分性別,一生被HPV感染機率高達8成,最有效的預防感染方式就是接種HPV疫苗,而青少年階段接種則可達最大保護效果。顧芳瑜提到以目前診所曾收治的性病案例中,就有年僅16歲的青少年同時感染菜花、梅毒與淋病的病例,由媽媽陪同來檢查,經了解就是因為暑假期間和朋友們對性好奇,而有了不安全性行為導致。由於打疫苗需要父母同意,顧芳瑜表示有些父母可能會對施打HPV疫苗的必要性存疑,或者帶有錯誤見解,擔心施打疫苗是否變相鼓勵性行為,因而不同意孩子施打,反而錯失這個提供絕佳保護且由政府補助的良善政策,極為可惜。顧芳瑜更建議,由於HPV疫苗的最適接種年齡為9至45歲,鼓勵父母親除了支持家中孩子施打,若自己也未曾接種過,不妨考慮和孩子一起施打。值得提醒的是,接種第一劑時年齡在9-14歲只要施打2劑即可,若已年滿15歲以上則應施打3劑。
《臥虎藏龍》一代俠女鄭佩佩病逝 獲頒金馬獎終身成就獎
第61屆金馬獎今(29日)宣布「終身成就獎」頒發給7月剛病逝的武打女星鄭佩佩,以及91歲資深攝影師林文錦。鄭佩佩的子女接獲得獎消息:「我們都為媽媽和她的事業感到非常自豪,並深感榮幸金馬獎認可她的成就。」林文錦則表示:「感謝金馬執委會肯定以及這二三十年來合作的夥伴一路支持!」鄭佩佩今年7月在美國病逝,享壽78歲,她晚年罹患罕見漸進性神經退化疾病「皮質基底核退化症」(CBD),離世後選擇捐出大腦給相關機關作為醫學研究。她生前在胡金銓執導的《大醉俠》飾演金燕子,大放異彩,奠定了銀幕俠女的經典形象,在周星馳主演的《唐伯虎點秋香》飾演華夫人,為她帶來許多新影迷。而她在李安執導的《臥虎藏龍》飾演碧眼狐狸,再度喚起武俠電影的輝煌歷史,並獲得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女配角獎。另外在英國電影《輕輕搖晃》扮演同志母親,也獲得很高的評價,得到英國獨立電影獎最佳女主角提名。91歲的林文錦投身電影產業近半世紀。(圖/金馬執委會提供)鄭佩佩不僅在類型電影上具有重要意義,在胡導演去世後,她和石雋(第49屆金馬獎終身成就獎得主)共同努力與美國胡金銓基金會溝通,促成胡導演遺物的收集和整理,也為台灣在電影文物資產保存上做出極大貢獻。現年91歲的林文錦投身電影產業近半世紀,是台灣電影史上重要的攝影師,參與電影近200部,並曾擔任導演,以及中影公司影視組及技術組組長,也對電影傳承貢獻良多,曾獲金馬獎肯定的廖本榕、李屏賓都曾是他的子弟兵。他在2020年出版〈掌鏡人生:一個田庄囝仔的夢〉,為1950至1980年代的台灣電影發展史寫下見證。他經歷過早期的台語片熱潮,並以《我女若蘭》獲得第5屆金馬獎最佳彩色攝影。他曾與李嘉、張曾澤、丁善璽、陳耀圻、劉立立、蔡揚名、朱延平等知名導演合作,跨越各種類型,其中和丁善璽合作的戰爭鉅片《英烈千秋》、《八百壯士》、《辛亥雙十》屢屢刷新台灣電影攝影難度,瓊瑤電影《一顆紅豆》、《雁兒在林梢》亮麗夢幻,並以《蒂蒂日記》、《源》再度入圍最佳攝影。 11月登場的金馬影展將規劃兩位得主的致敬單元。預計放映鄭佩佩相隔三十多年的武俠經典《大醉俠》、《臥虎藏龍》互為對照,載歌載舞的《香江花月夜》展現她另一面專長;林文錦則選映金馬獎得獎作《我女若蘭》,印證他在技藝上的細膩與豐富。此外金馬獎將從明年起短片類的報名影片片長將由「60分鐘以內」改為「40分鐘以內」。第61屆金馬獎將於10月2日公布入圍名單,11月23日在台北流行音樂中心舉行頒獎典禮。
南韓情報司軍務員2017年就遭中共收買!已收取1.6億韓元
南韓國防部檢察團昨(28日)表示,49歲的國軍機務司令部(Defense Security Command,情報司)軍務員A某,自2017年起疑似被中國情報人員籠絡,洩露了軍事機密。A在接受軍方檢察機關調查時供稱,他從2017年開始洩露多項軍事機密,但在目前的調查過程中,只確認了2022年以後洩露的30件。據《朝鮮日報》的報導,南韓國防部檢察團27日以違反《軍隊刑法》中一般利敵、特定犯罪加重處罰,以及《軍事機密保護法》等相關法律起訴了A。雖然A從2017年起就開始洩露機密,但反間諜當局直到今年6月才意識到洩露機密的案情,並展開調查。對此,南韓軍方檢察機關也解釋:「A本身就是情報活動專家,手法非常周密。」軍隊檢方坦承,是國軍機務司令部自己發現了事件,並在2個多月後查明案情,在此過程中,國軍機務司令部對A刪除的2000多條語音資訊進行了取證恢復。調查此事的國防部檢察團相關人士28日接受記者採訪時則表示:「A多次透過借名帳戶收受上億韓元的財物,並洩露了軍事機密。他不斷利用情報司內部安全性漏洞,持續探測、收集、洩露軍事機密。」在情報司擔任組長的A,將自己有權限獲取的軍事機密以「外借」形式,透過記錄或靜音攝像機拍攝等方式從情報司洩露軍事機密,並藉由營外個人宿舍上傳到中國網路雲伺服器。此外,他還使用了網路遊戲語音等資訊。檢察團相關人士表示:「從2022年6月開始,已確認透過秘密檔案洩露12件、語音資訊方式洩露18件,共洩露了30件機密。本人陳述從2017年年底開始一直在洩露機密,相關內容目前屬於限制確認。」據悉,A從2022年開始洩露的機密中披露了情報司部分黑色要員的身份資訊、情報司的整體任務和組織編制、韓國情報部隊的作戰方法和計畫、對特定地區的局勢分析等。A在初步調查中辯稱:「2017年在中國機場被中國情報人員逮捕的過程中,由於在韓國的家人受到人身威脅,因此只能被迫臣服。」但國防部檢方表示,A積極向對方要求:「如果以後中國要員給更多錢,就會送去更多資料」。因此軍方合理推斷,他其實只是為了錢,「我們確認了A向中方要了40次錢。」南韓軍方檢察機關對A的借名帳戶進行分析後發現,他在2019年以後收受了約1.62億韓元(約合新台幣390萬元)。2017年至2018年,A前往中國收取了現金,因此軍方檢察機關表示,由於沒有確切的物證,很難掌握A在該期間其收取財物的實際金額。軍方檢察官指出:「根據本人的陳述,對方並非中國公安,而是情報機關要員。他說對方是朝鮮族口音的男性。」但軍方檢察機關表示,由於對方使用假名,因此目前尚未掌握B的確切身份。此外,對事件進行初期調查的國軍反間諜司令部8日將A移交給軍隊檢察機關時,還提交了適用於為朝鮮實施間諜行為者的《軍刑法》中的間諜罪。但在起訴階段並沒有包括間諜罪。國防部檢方解釋:「在拘留期間內很難證明他與北韓的聯繫。」軍方檢察機關的立場是,如果向行政安全部的法醫學研究機關「國立科學搜查研究院」(National Forensic Service)等要求的追加分析資料,能夠證明他與朝鮮的關聯,將會考慮適用間諜罪。截止目前,軍方檢察機關認為這是A的單獨犯罪行為。
116歲日本奶奶接棒世界最長壽 每天飲食最愛這2樣
世界最長壽的西班牙人瑞布拉尼亞斯(Maria Branyas)20日以117歲高齡去世,金氏世界紀錄「在世最高齡人類」由日本116歲奶奶糸岡富子接棒。糸岡富子在21日得知成為現任最老人類,只簡單說了「謝謝」;而糸岡富子維持健康的秘訣也曝光,像是她最愛吃香蕉和喝可爾必思。綜合外媒報導,美國「老人醫學研究組織」21日宣布,日本奶奶糸岡富子以116歲高齡成為在世最高齡人瑞,糸岡富子得知此消息,面露嚴肅神情脫口「謝謝」。據悉,糸岡富子有4名子女、5名孫輩,目前住在兵庫縣蘆屋市的養老院,平時喜歡散步和參觀寺廟,每天會吃香蕉和喝可爾必思。院方透露,糸岡富子在養老院人緣很好,工作人員也都誇獎她很有禮貌,經常向照顧她的人道謝,儘管她已經100多歲且行動不便,還是喜歡逛附近的神社;糸岡富子成為在世最老人瑞當天,精神相當好,一如往常喝著可爾必思打發時間。有傳聞指出,糸岡富子熱衷登山,曾穿普通鞋攀登跨越奈良縣及大阪府的二上山及海拔高達3000米的御嶽山;100歲時不倚靠拐杖跨過石樓梯前往蘆屋神社參拜,晚年經常到各個寺廟參拜和撰寫契經。在2023年12月12日日本超級人瑞巽房去世,糸岡富子以115歲203天之齡成為日本在世最年長者;今年8月20日生於美國的西班牙人瑞布拉尼亞斯逝世後,糸岡富子以116歲90天之齡成為世界在世最年長者。
王傳一「交大畢業」進演藝圈 獲醫師爸支持:他覺得自己兒子很棒
王傳一出道20多年,首次主演大愛劇,在《在光裏的人》演出前進台灣「無醫鄉」之一嘉義大埔鄉行醫的葉明憲醫生。王傳一的爸爸就是醫生,這也是讓他接下這部戲的關鍵,而演中醫成為最大挑戰,「這是一個我不熟悉的領域,曾想說要模仿本人還是演出不一樣的風貌,我選擇了後者,希望能把葉醫師持續20年上山行醫的精神演繹出來。」適逢88父親節,聊到父親,其實王傳一當年出道當偶像,父親雖然可惜兒子的高學歷,卻也默默支持他的決定,「我在我爸眼中一直都是一個帥哥,他一定覺得自己兒子很棒,但他也會覺得為什麼我會讀書,不能好好發展自己的工作要跑去當演藝人員。我跟他講我想試試看,出道沒幾年我得了金鐘獎之後,他感覺我在演藝圈不是鬧著玩,好像真的有一些成績,從那時候開始到現在,他都是非常支持我,我非常感謝我爸爸一直以來都能認同我,不會給我負面能量。」王傳一坦言因母親早逝,父親又看病忙碌,父子相處機會雖然不多,但彼此的關係卻不疏遠,「過年三節或是有什麼事情的話,一定會打電話關心、到彼此的身邊,雖然感覺距離很遠,事實上心裡面很近。我爸不是嚴父,他很慈祥,現在他退休了,甚至比退休前更忙碌,忙著在台灣各地義診,我也鼓勵他好好去為人看病,因為這是他喜歡做的事情,也讓退休生活有一個目標。在拍《在光裏的人》的時候他也會關心我,對我來說,他就像是朋友。」王傳一父親(左)也是醫生,透露父子關係就像朋友。(圖/翻攝自王傳一FB)王傳一熟知父親職業,因而對葉明憲醫生的辛勞更加感同身受,「葉醫師一周四天在不同地方有門診,周三又要上大埔一整天,基本上只有周日可以陪伴家人,但他還要抽空整理中醫系統,他一個禮拜時間都在奉獻跟付出,這跟我爸爸以前很像,幾乎是沒有什麼休息時間。」也因此他笑言:「還好我沒當醫生,因為父親的關係,我知道醫生的背後是非常辛苦的,除了鑽研醫學研究外,還必須付出時間,只希望自己的病人身體健康。」王傳一高中時從師大附中保送交通大學(現在叫陽明交大),學生時期功課就很不錯。不過他說:「若要像葉醫師一樣每天在醫學上持續專研,我大概沒辦法,當時知道他的故事時,我真心佩服葉醫師,他為了病患付出很多很多。而我還是當個專業演員,專心揣摩葉醫師的角色,把他的故事完整呈現在觀眾面前!」為了貼近角色,王傳一親自讓葉明憲醫生看診、把脈,拜讀葉醫師的書籍、節目與講座,觀察對方個性與細微表情,「我自己性格大喇喇、粗枝大葉,有點撲克臉,但葉醫師戴著口罩很愛笑,我可以看到他眼角的笑紋。我雖然不是很愛笑,但我的魚尾紋特別多,剛好跟葉醫師相似,我也會在演出時盡量有苦笑、真正開心大笑等表情,我覺得他是一個很溫暖的人。」同時他除了講國語,也為角色勤練台語及客語,因葉醫師是南華太極高手,他甚至連太極拳都要練,「休息的時候就動一動,練習葉醫師教的招式,讓自己習慣太極的韻律與柔軟感。」《在光裏的人》描述「無醫鄉」之一的嘉義大埔鄉,長年醫療匱乏,鄉民必須要開車2小時才能下山就醫,因緣際會來了兩位駐站醫師-中醫「葉明憲」醫師(王傳一飾演)與西醫「林繁幸」醫師(翁家明飾演),講述他們每天從早到晚看診,堅持不懈在偏鄉行醫20年的真實故事,由王傳一、翁家明、柯淑勤、霍正奇等人主演,正式定檔於10月3日晚間8點,在大愛電視台、YouTube頻道播出。
高鈉鹽不健康?醫:攝取太少反而致命 高血壓應提防「它」
雖然醫學研究顯示,高鈉鹽的攝取與心血管事件和死亡風險增加相關,但家醫科醫師魏士航卻指出,在非高血壓患者中,鈉鹽攝取的影響卻非常不明顯,而且不管有沒有高血壓,過低的鈉鹽攝取反而還會大幅提升死亡風險,因此適當的鈉鹽攝取對每個人來說都是必要的;而對有高血壓問題的人來說,比起鈉鹽攝取,更應該注意「碳水化合物」。魏士航近日在臉書粉專《魏士航醫師|航向健康減重新體質》發文解釋「鹽吃越少越健康嗎?」他分析,市售的肉醬一般含鹽量都比較高,對於高血壓的患者來說,過量的鈉鹽攝取,是一個很重要的惡化因素。當患者攝取過量的鹽分時,體內鈉與水分的平衡會被破壞,加重心臟和血管的負擔,進而導致血壓更加的上升。因此,傳統上的健康飲食準則就是油和鹽越少越好。然而,隨著時間的推進,人們漸漸地了解到,攝取油脂的品質好壞比起攝取的量來說,對健康更為關鍵。「那鹽巴呢?真的吃越少越好嗎?」魏士航醫師對此援引了2016年發表在《刺胳針》(Lancet)上的一篇文章,該文章透過4項大型研究的數據,分析了來自49個國家共133118名的個案,想了解鈉攝入與心血管疾病事件和全因死亡率之間的關聯。研究發現,對高血壓患者來說,高鈉鹽的攝取與心血管事件和死亡風險增加相關,然而在非高血壓患者中,鈉鹽攝取的影響卻非常不明顯。有趣的是,不管有沒有高血壓,過低的鈉鹽攝取反而會大幅提升死亡風險。因此,適當的鈉鹽攝取對每個人來說都是必要的,而對高血壓患者來說,鈉鹽的攝取則是不能多也不能少。魏士航醫師也強調,實際上,對高血壓來說,鈉鹽的角色更像是一個加重因子,而非致病的原因。高血壓的成因不少,現代飲食促成的大量胰島素分泌就是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因素,魏士航醫師援引了2018年1篇發表在科學月刊《高血壓》(Hypertension)的文章指出,胰島素能刺激腎小管的鈉重吸收,從而導致鈉滯留和高血壓。魏士航也舉例,前陣子有1個25歲的男病患,體重125公斤,血壓居然達到163/97,「除了開血壓藥給他以外,我還安排了一些檢查,發現他的胰島素阻抗指數HOMA-IR是5.8,一般只要大於2以上就屬於嚴重的胰島素阻抗,這不僅帶來了肥胖的問題,也連帶造成血壓明顯的上升。」不過後續透過碳水化合物攝取的控制,該名男子的胰島素阻抗明顯改善,血壓也一路的下降。魏士航指出,5個月後他減了20公斤,BMI36.3,雖然仍屬於肥胖狀態,但HOMA-IR降到了1.7,「這時候他就不需要血壓藥,血壓也可以維持在理想的狀態了。」因此,魏士航也提醒,對於沒有高血壓的人來說,飲食限鹽是沒必要的。而面對有高血壓問題的人來說,除了要避免過多的鈉鹽攝取以外,更重要的其實是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攝取,「畢竟,若是能夠改善高胰島素分泌的問題,高血壓的問題也就有機會取得真正的解決了。」
肩膀痠痛半年「突發高燒竟好轉」 醫:這病常見卻少有人知
陳小姐是一位50歲的上班族,肩膀痠痛已經半年,打針吃藥、復健都沒改善。某天晚上睡覺時,無緣無故突然肩膀劇痛難耐,輾轉難眠,吃了止痛消炎藥也沒效,於是前往醫院求助。檢查後發現,右邊肩膀痛到不能摸,手抬不起來,完全沒力,還發高燒39度。抽血檢查發現,白血球跟發炎指數都飆高,懷疑是化膿性關節炎。趕緊入院打抗生素治療,但很神奇的是,隔天高燒就消退,肩膀也慢慢地不痛。然而,細菌培養卻沒有找到任何細菌,但肩膀不適感卻未緩解,改到骨科門診治療,才發現不是化膿性關節炎,而是鈣化性肌腱炎作怪。最後接受微創關節鏡手術,才恢復正常。鈣化性肌腱炎是一種常見但不廣為人知的疾病,主要影響肩部的肌腱,其原因為肌腱內鈣質晶體沉積所致,導致肌腱發炎和疼痛。主要症狀是肩部疼痛,在抬起手臂或進行某些動作時,疼痛感會更加明顯,如:當肩膀沾黏僵硬,難以完成平時輕鬆完成的動作,如:梳頭、穿衣等。疼痛程度可以從輕微不適到劇烈疼痛不等,患處可能出現腫脹和壓痛感,甚至會影響日常生活和工作,嚴重時在夜間疼痛加劇,影響睡眠。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骨科主治醫師章芳源指出,肩部疼痛症狀可能會持續數周,應至骨科門診進行檢查,鈣化性肌腱炎主要表現為局部疼痛和發炎,但部分患者也可能出現全身症狀,例如發燒。然而發燒在鈣化性肌腱炎患者中並不常見,根據醫學研究,約有5%至10%的鈣化性肌腱炎患者可能會出現發燒症狀。對於大多數鈣化性肌腱炎患者,保守治療如休息、復健治療、消炎止痛藥等可以有效緩解症狀。然而,當非手術治療無效且病情持續或加重,導致肩膀無力、沾黏僵硬時,可能需手術治療。透過微創關節鏡手術創傷小、恢復快,可以去除肌腱內的鈣化物,減輕疼痛和恢復肩膀功能。且術後併發症少,廣泛應用於治療鈣化性肌腱炎。手術過程中,醫生會使用關節鏡觀察肌腱內的情況,並通過特殊工具將鈣化物去除,若肌腱破損嚴重,將一併縫合。接受手術後,需要配合復健科進行復健治療,多數患者在接受適當的治療後,症狀可以得到明顯改善甚至完全消失。章芳源提醒,復健過程中,請遵從醫師和物理治療師的建議,以確保最佳的恢復。
出國藥小心2/感冒藥竟含違禁成分?! 日本青少年成癮人數增6倍
今年暑假前往日本藥妝店掃貨的台灣旅客發現,最近熱門的感冒藥大正百保能感冒黃金a微粒藥粉、新露露黃金A-DX配方綜合等,每人限購一件或有藥師宣讀購買注意事項才能購買,CTWANT記者採訪發現,這類感冒藥因含有鴉片類藥物,近日遭日本政府限售。「這類藥物在台灣歸類為管制藥。」藥師提醒,民眾若當成家庭常備藥,容易過量會有成癮的風險。許多人赴日到藥妝店採購,都會發現最近熱門的感冒藥都只能限購一件,或是必須要請藥師宣讀購買注意事項才能購買,若在沒藥師值班的時候,甚至會停止販賣,而這與近年日本年輕人濫用感冒藥有關。根據日本國立神經病學暨精神醫學研究中心研究,濫用非處方感冒藥逐年惡化,成癮案例2012~2020年激增6倍。日本衛生部調查發現,成癮患者平均年齡26歲,約1/3為中學生或大學生,年齡最小僅 12 歲,女性占比高達 79.5%。因此日本政府今年初起也進一步採取限量、檢查證件的方式加以預防。日本青少年近年濫用非處方感冒藥,主要是因為其中的二氫可待因(dihydrocodeine)具有成癮性。(圖/報系資料照)藥師公會全聯會副發言人、台北予志藥局執業藥師王明媛表示,這些感冒藥中都含有二氫可待因(dihydrocodeine)。「這屬於鴉片類藥物,在醫學上高劑量止痛、低劑量止咳,它可以藉由中樞神經的管道,命令支氣管平滑肌不要做出咳嗽反應,如果使用過量,會有抑制呼吸的風險,而肝臟代謝後會產生嗎啡,所以會產生興奮感,因此也有成癮風險。」非常受台灣人喜愛的大正百保能感冒黃金a微粒藥粉、新露露黃金A-DX配方綜合感冒藥,就含有二氫可待因。王明媛說,日本和台灣國情不同,二氫可待因在台灣歸類為二~四級管制藥及非管制藥品,是很少見使用的成分,但在日本卻非常普遍。「如果遵守藥物仿單服用,都是安全的,但關鍵就是台灣民眾大多不會詳看說明書。」例如大正百保能感冒黃金a微粒藥粉禁止12歲以下孩童服用,若家長把此藥當成「家庭常備藥」,孩子生病了就拿給他們吃一顆,感覺沒效果了又再吃一顆,一不小心過量就會有風險。」王明媛說,日本藥真的沒有比較厲害,相較之下,她認為台灣藥品大多成分單純,比較安全,如果真的要買日本藥品,一定要看清楚說明。
華夫人逝世/武打女星鄭佩佩逝世!捐遺體「大腦供研究」留愛人間原因曝
曾出演《唐伯虎點秋香》、《臥虎藏龍》、《楊門女將》等多部知名戲劇的香港資深女演員鄭佩佩,驚傳已於本月17日逝世,享壽78歲,消息一出震驚外界。據悉,鄭佩佩曾公開表示,撒手人寰後要將大體捐出遺愛人間,傳出兒女也將依照母親生前的宏願,讓這份大愛得以延續。被封為「武俠影后」的香港資深武打女星鄭佩佩,近年來鮮少在鏡頭前露面,身體健康狀況頻頻亮紅燈,就連走路都需要旁人攙扶,甚至一度傳出罹癌病危的消息,怎料如今竟爆出不幸噩耗。對此,鄭佩佩的經紀公司「凱藝娛樂」今(19日)發布聲明證實,鄭佩佩已於美國時間7月17日離世,「感謝大家多年來對佩佩姐的愛護,佩佩姐近年來身體抱恙,她選擇不把消息公開,一來是努力處理自己的病情,亦希望把光陰留給跟家人共處,佩佩姐安詳平靜地離開時,亦如願獲子女們及摯親陪伴在側。」事實上,不避諱談論生死議題的她,過去曾在節目上公開透露身後事,自爆早已簽好遺體捐贈卡,「我雖然老了,但我還有眼角、還有遺體,呼籲大家一定要有愛,讓愛活下去,才能得到更多重生。」另外,有外媒報導揭露,鄭佩佩之所以選擇「捐贈大腦」供醫學研究,這是因為她於2019年被診斷出,罹患罕見疾病「神經退化症非典型巴金森氏症」,目前並無藥物或治療方法可以延緩病情發展,希望藉由捐贈遺體能讓飽受疾病所苦的病患,看見更多生命的希望。
桑拿房驚見「脫皮乾屍」 婦人待5小時被活活烤熟慘死
泰國暖武里府( Nonthaburi)一處購物中心發生命案,一名6旬婦人被發現陳屍在購物中心的健身房內桑拿房,由於婦人長期待在高溫環境中,導致她的皮、肉嚴重分離,待工作人員發現異狀、趕忙報警後仍搶救無效離世,專家推測,死者可能在桑拿房至少待上4至5個小時之久。根據泰國公共電視台、Thaiger報導,這名68歲婦人丹查諾(Thanchanok Petchkaew),10日上午到健身房運動後進入桑拿房蒸浴,直到傍晚6時,工作人員才發現丹查諾倒在桑拿房內已無生命跡象。據了解,丹查諾因長時間暴露在高溫環境中,導致手臂、胸部、臉部部分皮膚剝落,露出內部肌肉組織,目前遺體已被送往中央法醫學研究所進行屍檢。報導稱,丹查諾是這家健身房的常客,幾乎每天都會來報到,工作人員稱,10日上午11點左右,還有看到丹查諾,之後就沒看到人,以為她已經離開,直到當天傍晚6點,才發現丹查諾倒在桑拿房中,已無生命跡象。專家推斷,由於桑拿房的高溫環境,讓丹查諾的身體幾乎被蒸熟,呈現皮肉分離狀態,經送醫搶救宣告不治,推測丹查諾至少在桑拿室內滯留超過5個小時。丹查諾的家屬表示,死者身強體健,過去沒有任何已知疾病,也很常到健身房運動,由於死者獨自在桑拿房這麼長時間,卻沒人發現,因此認為健身房有嚴重疏失。泰國發生離奇命案,68歲婦人在桑拿房被活活蒸死。(圖/翻攝自X)
飛機上小酌將加劇「心肺疾病」症狀 研究示警「嚴重者恐釀死」
搭乘飛機時,通常機上都會提供許多服務,像是餐點、飲料、雜誌、電影等,許多人也會在飛機上小酌,然而有研究顯示,在機上喝酒可能對健康造成不良影響,甚至引發致命後果。這篇研究被發表在醫學期刊《Thorax》上,根據德國航空太空中心(GermanAerospace Center)航太醫學研究所的發現,旅客在機艙內飲酒後入睡,血氧含量會下降,甚至是到令人擔憂的水平,同時心率也會上升,且飲酒量越多,影響越大,特別是對年長者或身疾病者影響更為嚴重。研究指出,工作人員48名年齡介於18歲至40歲的受試者,一半在正常氣壓的實驗室內,另一半在模擬客艙壓力環境的實驗室內,兩組受試者均睡了4小時,其中一半人不喝酒,另一半喝了2罐啤酒或2杯紅酒,沒想到結果顯示,在正常氣壓下入睡且不飲酒的人,平均血氧濃度穩定在96%左右,睡眠心率為每分鐘46次(bpm);在模擬客艙內飲酒入睡的人,平均血氧濃度降至85%,睡眠心率上升至每分鐘88次。即使在模擬客艙內不飲酒入睡的人,平均血氧濃度也僅為88%,睡眠心率為每分鐘73次。研究團隊說明,心血管症狀占所有飛航醫療緊急狀況的7%,其中有58%的飛機改道是因為有乘客心臟驟停。研究指出,即使是年輕又健康的人,經過了酒精攝入與低壓環境(客艙壓力)入睡,都會對心臟系統造成很大壓力,可能導致心肺疾病患者症狀加劇,這些效果在老年人身上影響更大。埃爾門霍斯特博士(Dr. Eva-Maria Elmenhorst)也警告,已有疾病的旅客血氧濃度可能一開始就很低,然後因為在機上喝酒,下降到更低的程度,並加劇疾病導致出現問題,因此他建議罹患心肺疾病的人不要在飛機上飲酒。不過研究團隊也指出,受試者在實驗中是「躺著」入睡,因此結果可能與經濟艙乘客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