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改會
」 衛福部 健保 醫院 掛號費 醫改會急診室壅塞問題未解 大醫院「滿載」重症等不到床
重症病患急診暫留時間(單位:小時)、重症病患轉入病房小於8小時比率(醫學中心)、各級醫院急診重症病患占率變化(單位:%)部分負擔新制去年7月上路,急診室的輕症個案減少了,壅塞問題卻未解。據統計,今年上半年,大醫院重症個案的急診暫留時間都提高,單看醫學中心,能在8小時內轉入病房者不到5成。而近年區域級以上醫院急診室的重症病患占率減少,地區醫院則增多,專家推測是病床供不應求,大醫院急診滿載,病患只好往小醫院送。相較去年全年,區域醫院、醫學中心重症病患今年上半年的急診暫留時間都提高,區域醫院多出0.73小時、醫學中心則多出0.5小時。以醫學中心為例,過去重症個案在8小時內轉入病房的比率是「坐5望6」,2022年起未再突破5成,「等不到床」問題加劇。醫改會執行長林雅惠說,大醫院未能在8小時內將病患轉入病房是長年困擾,近年狀況比疫情前更嚴重,不排除是開不出床所致,管理、人力都可能是問題,政府需要了解原因。護理師公會全聯會副理事長林綉珠則指出,護理人力不足,許多醫院只好關床,呼籲醫院改善工作環境,增加留任意願,除薪資、工時,也建議調整護理師的排班自由度。除暫留時間,另一值得關注的是分級醫療。近年來,肩負「急、重、難、罕」照護任務的大醫院,急診重症個案占率緩降,地區醫院則增加。10月健保會中,醫學中心協會榮譽理事長、急診醫學專家陳石池指出,重症病患在地區醫院增加是不對的,應在區域醫院、醫學中心就醫,這對病患不是好事。醫改會董事長劉淑瓊直言,小醫院急診能力沒那麼強,恐有草菅人命的疑慮。急診醫學會理事長許建清說,急診壅塞問題反映的是住院待床壅塞,病床供不應求。小醫院重症增多,可能是大醫院急診滿載,只好請消防局分流,將相對輕度病患(檢傷分類2級者)分送到其他層級醫院,但不管是哪種醫院,要動手術的會優先處理。社區醫院協會理事長朱益宏則表示,從數據看來,急診重症個案的占率屬波動性變化,並未接獲會員反映重症增多,但不論大、小醫院,都有關病房、急診待床的問題,得靠分級醫療的落實、部分負擔的改革、醫院內部管理機制的改進來解決。
電腦斷層、核磁共振擬收部分負擔!醫界看法不一 消基會:懲罰病患
繼藥費、急診部分負擔之後,健保署考慮針對電腦斷層(CT)、核磁共振(MRI)收取部分負擔。醫界人士看法不一,有人認為此舉有助減少濫用,也有人擔心病患遲疑不做檢查,反而延誤診斷。由於病患自主要求檢查者不多,消基會認為,檢驗檢查的浮濫情形不應算在病患身上,加收部分負擔等同懲罰病患,加強審查、核刪才是政府該做的事。健保門診CT、MRI申報件數。北市聯醫胸腔內科主治醫師蘇一峰指出,CT、MRI是健保裡較高價的檢查,會重點核刪,臨床上常見病患肚子痛或撞到頭,家屬因擔心而要求進一步檢查,醫師在第一線常常很兩難,若沒檢查,出事要負責,而檢查後沒事,又會被核刪,醫師實在沒辦法在檢查前就判斷出結果。小辭典。蘇一峰認為,加收部分負擔,民眾可能會遲疑而不做檢查,的確能減少健保支出,但也要小心延誤診斷、治療,進而出現更多問題,例如光照胸部X光沒辦法發現肺癌,還是得仰賴電腦斷層檢查。醫改會執行長林雅惠憂,病患不具專業知識,排什麼檢查、開什麼藥,多仰賴醫師建議,沒能力判別什麼是需要的,部分負擔以價制量效果不佳,畢竟人不舒服本來就需看醫生,貿然加收部分負擔,反而會加重就醫壓力,甚至令部分民眾捨棄必要醫療。消基會董事長吳榮達表示,病患自主要求做檢查者不多,常是醫療單位或醫師主動開單,如有浮濫,大部分不應算在病患身上,加收部分負擔等同懲罰病患。主管機關實應加強審查、核刪,以杜僥倖,真要實施,也要考量弱勢族群的救濟扶助之途。敏盛綜合醫院總院長陳文鍾則認為,適當的部分負擔是合理的,我國醫療資源可近性高,病患常常只是摔一下,就到醫院照X光,過度使用只會造成資源不夠用。健保總額以每年3~4%成長,CT、MRI費用的成長遠高於健保成長率,健保真的付不起,加收CT、MRI部分負擔,能防止濫用,也能減輕健保負擔。
護病比採月均算護理師怒了 轟衛福部刻意放水
不滿三班護病比將各病房護病比採平均計算,臺灣護理產業工會與來自台大醫院、北市聯醫、嘉基醫院、成大醫院等各醫院的護理師,13日齊聚行政院前,抗議衛福部刻意放水。醫改會也直言,層層失真扭曲的護病比數據,如何讓新血投入臨床?9月17日是世界病人安全日,沒有勞安就沒有病安,呼籲衛福部加速,合理護病比入法,不要讓惡劣職場環境犧牲護理未來。臺灣護理產業工會理事長羅運生說,醫院運作是以病房為單位,每個病房都有護理主管、護理師團隊,共同照護多間病室中的病患。假設該病房有40位病患,若4位護理師上班,護病比為1:10,若有5位上班,護病比則降到1:8,對病患安全較有保障。羅運生表示,病房是計算護病比的唯一合理單位,現行三班護病比政策,卻讓醫院將整間醫院所有病房的護病比去做平均計算,再將全月護病比做平均,只要最後結果合乎規範,就能領取達標獎勵,但各病房單位狀況不同、每日病人數量不一,衛福部取得的數字嚴重失真。醫改會執行長林雅惠表示,醫改會20幾年前就呼籲重視護理人力問題,如今民團、工會還要在街頭高呼三班護病比入法,令人沉痛。過去醫療糾紛探討著重在醫師端,若將護理算為一科,無論民事或刑事案件,都位居司法訴訟中案件前3名。林雅惠表示,護理師不僅要協助醫師執行醫療業務,也是照護服務最主要提供者,也是眾多醫事人力中,人數最多的職業別,如今醫院越蓋越多、越蓋越大,勞權保障、雇主責任的加給並沒有跟上。層層失真扭曲的護病比數據,如何讓新血投入臨床?衛福部照護司則回應,三班護病比狀況,現由醫院每月至健保資訊網服務系統(VPN)填報計算,對於護理界訴求三班護病比採各病房分開計算,將持續蒐集意見討論。
附帶決議無管制措施 民團憂恐加劇醫界「衝量」
點值保障案經朝野多次協商,最終以「1點0.95元」的主決議作結。民間團體憂心,16日通過的附帶決議,沒有任何管制措施,恐加劇醫界「衝量」,開不必要的刀、做不必要的檢查,反正有做就有錢,點值不夠,還是會補到每點0.95元;消基會則要求健保署,恢復違規查核小組,避免惡意衝量,造成健保財務崩跌。督保盟發言人滕西華表示,主決議具法律效果,衛福部需要追求1點0.95元的平均點值,但現行論量計酬的支付制度下,醫界有做就有錢,保障點值後,醫界恐會繼續衝量,開不必要的刀、開不必要的藥,反正即便點值稀釋了,政府還會補至0.95元,也沒有誘因到偏遠地區執業,原因就出在,附帶決議未要求改革支付制度,無從鼓勵醫師花時間做衛教、把病人照顧好、減少不必要的檢驗。醫改會執行長林雅惠說,現行總額制度早已名存實亡,醫界只要吵,主管機關都會給,甚至「要5毛給1塊」。現就已存在衝量行為,若又保底,勢必惡化,誘發不必要的醫療需求,政府有必要提出有效的控管措施,也應該改革支付制度。林雅惠直言,醫界常說收入不夠,卻一直加蓋醫院、擴張病床。擴張病床後,不透過提高待遇補足人力,反而要求健保、公務預算加碼,這只會惡化醫療資源的配置,對民眾不利。滕西華也呼籲立委,既然支持醫療機構將一定的盈餘用於提升醫事人員待遇,不如提案修《醫療法》。《證交法》做得到,《醫療法》也能做到,否則都是「口惠而實不至」。消基會董事長吳榮達說,依主決議內容,在無任何管理配套措施下,將造成健保財務的崩潰。健保署去年在醫界訴求下撤銷了違規查核小組,也推動詐領健保10萬元以下不移送檢調的規定。為避免惡意衝量,呼籲健保署恢復這兩項措施,並加強審查。另增加費率調整外的財源,並重新檢討各項給付、各級醫療院所的部分負擔。
健保點值保障無共識!健保總額將破9000億 2026面臨調漲壓力
健保會19日討論明年健保總額,成長率將落在3.521至5.5%之間,無論是低推估還是高推估,總額都將突破9000億。若採高推估,2025年安全準備金將剩下1.01個月,2026年將面臨保費調漲壓力,明年底將討論費率;另現行一般保費費率為5.17%,趨近於6%上限,若要打開費率天花板,預計也將在明年一併討論。根據試算,明年健保總額成長率若採低推估3.521%,總額將達到9112億元,如果為高推估,則將上看9286億。一旦總額成長率達5.5%,屆時安全準備金將剩下1.01個月,因高於1個月,依法可不必漲保費,但2026年就會面臨調漲壓力。面對健保點值問題,國民黨立委提出《健保法》部分條文修正案,盼確保每點0.9元,或1點1元。立法院19日召開第2次黨團協商,藍委認為,若不補點值,在健保財政垮掉之前,醫護就可能先垮,倒楣的是人命;白委要求要有具體配套;綠委則擔憂年輕人負擔太重,朝野無共識,召委宣布保留修正案,送院會協商。醫改會執行長林雅惠指出,協商破局是在意料之中,除非衛福部提出更有說服力的方案,但顯然沒有。朝小野大的局勢之下,衛福部不應以「財務無法支持」回應,而應回答的是,若修法通過,接下來要怎麼做?林雅惠呼籲衛福部,在三讀以前提出具體方案,包含點值保障衝擊的解決之道,以及若無法解決,可以如何因應。現行偏鄉醫療利用率不高,點值較佳,即便如此也無法留住人力,一旦修法保障點值,偏鄉失去了這項誘因,城鄉差距問題恐更嚴峻,衛福部必須找出解方。若保障點值將總額支出上限制改為目標值,衛福部也應說明要採取何種作法。例如,比照德國,超出的服務量打35折,或調整支付制度,推動論人、論值等前瞻性支付方式,具體配套拿得出來,各界才有辦法展開對話。
在野修《老人福利法》…健保署長估健保基金1年短少400億 保費面臨調漲壓力
藍白立委提案修正《老人福利法》,由中央支應65歲以上長者保費,並設條件補助綜合所得稅率未達20%者。健保署長石崇良估算,依委員提案的門檻計算,健保基金1年將短少400億,相當於半個月安全準備金。若通過,保費將面臨調漲風險,受薪族群不僅要多繳保費,政府公務預算也來自稅收,形同被剝兩層皮。立院5月30日針對《老人福利法》修正案進行審查,藍白立委提案補助長者保費,並指出,基於憲法平權概念,長者不應因居住的縣市不同,而有不同待遇,由於衛福部長邱泰源當時仍在日內瓦,相關法案留待擇日再審。依《健保法》規定,政府每年度負擔的總經費,不得少於每年度保險經費扣除法定收入後金額的36%。石崇良表示,若長者保費由政府補助,就會計入36%中,政府挹注健保基金的金額將減少,導致健保基金短少。隨著長者越來越多,石崇良說,越往後面保費收入減少更多,加上醫療使用增加,就會導致費率調漲,加劇年輕世代負擔,引起公平性問題,更何況,政府的財源是稅收,也是這批人在繳,就像「一隻鵝被拔兩次毛」。健保署以去年統計資料試算,若補助65歲以上長者保費,門檻設定在中低收入者,預計健保基金會短少18億元,若依立委提案內容,補助綜合所得稅率未達20%者,則會讓健保基金短少400億之多,約莫等於半個月安全準備金,保費將面臨調漲壓力。醫改會執行長林雅惠直言,不論是補點值、補長者保費,健保似乎已被視為金庫,一直被當作提款機;人口老化、少子化之下,繳保費的人越來越少,收入少,還要增加補助,已是「前方吃緊,後方緊吃」,民眾不僅越來越苦,還會加速健保破產,健保的費基須重新檢討,依人口趨勢來調整收費方式,才能讓健保永續。
護理師人力荒難止血 急診停留逾24小時創新高
疫後就醫人數增多,急診壅塞問題也加劇。2023年,全台急診病人共有24萬1796人次停留超過24小時,占總人次的3.34%,相較2022年,成長了26.5%,創下近年新高,其一關鍵在護理人力不足。今年政府陸續祭出夜班獎勵、三班護病比,但人力荒卻未止血,2~4月間,共流失了856名護理師。護理團體認為,以此情況而言,今年的急診壅塞問題恐持續。急診醫師也擔憂,一旦碰上流感等疫情,待床的情況將更嚴重。急診病人停留情形。急診醫學會理事長許建清指出,急診壅塞的本質是住院輸出端壅塞,有住院需求的病人住不上病房,只好在急診等待。全台護理人力吃緊,若又出現流感疫情爆發,導致重症個案增多,急診壅塞問題將更嚴重。台灣護師醫療產業工會顧問陳玉鳳也擔憂,醫院為達護病比要求,可能會關床關更凶,病人的等待期將拉長,且會加劇急診人員的出走。陳玉鳳認為,急診壅塞的關鍵在於護理人力不足,今年2~4月間,國內共少了856名護理師。許多醫院雖提高待遇,卻是「加A減B」,提高底薪,就把獎勵打折,實際上根本沒加薪,亦有醫院要求護理師簽約2~3年,提供17萬留任獎金,扣除所得稅,剩下16萬,護理師受不了想離開,還得全額吐回,倒貼1萬元。「薪資已經不是最大的問題」。醫改會執行長林雅惠說,政府今年祭出護理師夜班獎勵,本意是減緩人力缺口,一些醫院卻把原有的獎勵收回,等於政府變相幫醫院負擔人事費用,有必要進行追蹤。各家醫院急診壅塞的成因不同,除了護理人力的問題,還有擴建院區、床位政策等因素。雖然政府表示人力已穩定,加上醫院啟動應變,情況有所緩解,但是否為真,醫改會仍持觀望態度。陳玉鳳不滿地說,醫界都說醫院沒賺錢,若是如此,為何醫院能一直蓋?許多醫院砸了幾十、幾百億擴建院區,或許醫界、政府正在創造一件事:「我努力了,還是補不足,所以要引進外籍護理人員」。全台護理人員共31萬人,實際執業不到19萬,只要把12萬人找回即可。若放任不管,台灣將成為他人的「職訓所」,護理師累積一定經驗,就會轉往國外工作。
改善血汗護理 醫改會:醫院盈餘應用於保障第一線人員薪資、勞動環境
血汗護理問題爭論許久,在三班護病比的爭取上,今年已出現曙光。民團指出,三班護病比只是改善護理環境的其一方式,護理人員仍有花花班、跨科支援等問題,沒有勞安就沒有病安。民團喊話新政府,應提高護理人員待遇,醫院盈餘的流向,應用於保障第一線人員的薪資、勞動環境,才能真正改善血汗問題。消基會董事長吳榮達表示,護理人員工作環境、項目均充滿安全、感染、職災、法律責任的風險,特別是急重症的照護更是繁重,有必要給予較高薪資保障。護理師在門診的風險較低、工作負擔不那麼重,而住院、急診則有高風險、高負擔,應給予較高的待遇。對於白班、夜班、大夜班,也應提供不同程度的保障。吳榮達指出,2022年醫院財報顯示,護病比較高的醫院,獲利率也較高,這意味著血汗醫院賺的錢較多。雖然大部分醫院都符合護病比標準,但一些醫院卻是靠關床因應,導致民眾一床難求,連北部某知名醫學中心大廳,都擺了許多病床,政府應做的是提高待遇,減輕護理工作量。「沒有勞安就沒有病安」。醫改會執行長林雅惠說,三班護病比的上路為血汗護理的改善提供了一線曙光,但護理人員仍面對花花班、危險跨科支援問題。一些醫院開出護理師的職缺,薪資7萬都沒人應徵,且今年護理類統測報考創新低,政府要思考的是「核心問題在哪裡」?護理環境才是關鍵。林雅惠認為,目前醫院財報的公開,並不足以反映實際的經營狀況,有些醫院看似沒有營收,卻是靠特殊手法呈現,例如擴增院區、設備等。政府應追蹤醫院的盈餘是否用於保障第一線人員的薪資、勞動環境,才能改善血汗護理問題。
為增闢財源救點值 健保署擬提高補充保費費率
救點值,健保擬擴大費基!健保署長石崇良11日表示,健保補充保費費率考慮較現行2.11%調高,且首度對不同樣態的補充保費,分別設有不同的費率,如股票收入是一個費率,兼職收入又是一個費率,另補充保費天花板也會拉高。根據健保署資料顯示,光是股利、租金補充保費調整,屆時股票族將首當其衝。點值保障提案協商在即,醫界將矛頭指向投資不足。石崇良指出,韓國健康投資比例高,卻仍有醫師上街,原因就出在資源分配。除擴大費基外,為提高醫療品質,慢性病將逐漸走向論人計酬,住院點值保障則要搭配DRG因應。去年補充保費收入共720億元,約占保費總收入的9%。上月「健康台灣」論壇中,準總統賴清德恩師陳志鴻曾指出,受薪階級繳納的一般保費費率為5.17%,不勞而獲的股息,補充保費卻僅2.11%,並不公平,建議提高補充保費費率。陳提出建言不久,石崇良也在11日透露,將朝向「有錢人多付一點,資本利得多收一點」的方向,擬修《健保法》擴大費基,包括補充保費的費率、天花板都會進行調整,頗有相互呼應的味道。除收入面,未來支付制度也將改革。石崇良說,醫院點值下降,主因在申報量上升,最大的貢獻是癌症、慢性病,前者合理,後者有待檢討。慢性病患的照顧是長期關係,照顧得好,1年只要看病4次。若照顧不好,則得經常回診,甚至住院、掛急診。「對醫界來說,究竟是照顧得好收入高?還是照顧不好收入高」?石崇良認為,依當前支付方式,照顧得好,搞不好收入會比較少。為讓醫界有誘因追求品質,未來慢性病的支付將朝向論人計酬,針對個案提供「一包費用」,當病患醫療需求減少,醫院的收入就提高。目前健保署已在花蓮秀林鄉進行試辦,未來將運用在慢性病的支付上。至於住院點值的保障,則要搭配DRG因應。攸關健保制度變革的點值保障,立院近期將進行協商,藍白力挺,綠則反對。民眾黨立委陳昭姿11日直言,「白藍聯手,綠一定輸」。前健保局總經理張鴻仁也認為,這是朝小野大必然的結果,補點值財源從哪來,應是執政黨的責任。國民黨立委陳菁徽指出,點值問題不只影響到醫事人員,更可能衝擊就醫品質。民進黨立委劉建國則說,健保改革牽涉面向廣,包括部分負擔、分級醫療等都需檢討。醫改會董事長劉淑瓊則提醒,若保障點值,哪怕不提高保費,而以公務預算支應,也是來自稅收,是民脂民膏。立委不要把複雜的事變簡單,不要政黨惡鬥,「醫師是你的選民,民眾也是你的選民」。
再生醫療雙法初審通過!胎兒禁止成細胞提供者 最重罰2000萬元
《再生醫療法》與《再生醫療製劑條例》雙法草案9日獲立法院衛環委員會初審通過。依《再生醫療法》草案,為避免無行為能力者被迫提供細胞,其代理人在為他做決定時,須經公證,羊水、臍帶及胎盤可做為組織來源,但是胎兒不可成為細胞提供者。《再生醫療法》重要條文。草案也規定,為保護病患「知」的權利,政府應年年公開再生醫療治療成效;若有重大傷害或死亡,病患將得到救濟,並將非醫療機構執行再生醫療的罰鍰提高至10倍,可重罰2000萬元。《再生醫療法》及《再生醫療製劑條例》是國內發展再生醫學及細胞治療的根本大法。再生醫療是指以基因、細胞及其衍生物,用於治療、修復或替換人體細胞、組織及器官的製劑或技術。在未完成立法前,衛福部在2018年發布《特定醫療技術檢查檢驗醫療儀器施行或使用管理辦法》(簡稱特管辦法),開啟細胞治療的時代,共核准6大類自體細胞治療技術,適應症包含癌症、燒傷、退化性關節炎及膝關節軟骨缺損、皮膚缺陷等。國內近年積極提倡再生醫療雙法,不只幫助需要的患者,也著眼於商機。據估計,全球市場產值在2050年可達3800億美元,生醫界認為,可望成為台灣另一座護國神山。特管辦法將落日 再生醫療法銜接行政院去年提出《再生醫療法》草案挨批是為廠商開大門,甚至被形容是「類高端」,今年政院版做了大幅修正,朝野終於取得共識。前天在衛環委員會審查時,來自異體(別人)或異種(其他動物,例如豬)的細胞,能否應用於再生醫療,引發朝野立委爭執。民眾黨立委陳昭姿認為,日韓再生醫療蓬勃發展,我國卻不敢開放,值得深思。民進黨立委邱議瑩則說,限制異種、異體細胞,將扼殺科學研究的發展;民進黨立委王正旭也擔心影響病患治療。雖然也有立委持保留態度,經討論後,朝野同意,在「恩慈療法」下,若須用到異種細胞,必須先做人體試驗。所謂恩慈療法,即危及生命或嚴重失能的疾病,且國內尚無適當藥品、醫材、技術的治療,可向主管機關提出專案申請。然而,衛福部昨日在做草案文字修正,卻把「異種」誤植為「異體」,修正版本傳入委員手中,被王正旭問起,衛福部坦言寫錯,改回「異種」。無行為能力者提供細胞 須公證醫改會執行長林雅惠說,醫改會原期待立院可就是否有條件開放異體細胞,或採正面表列等方式進行討論,可惜卻沒有。異種來源不是人類,她認為風險最大,異體的風險雖也高,但因一人細胞可供多人使用,有助減輕病患負擔,是否限制異體,應考量疾病型態而定。另針對無行為能力者的細胞提供,過去民間擔心上演《姊姊的守護者》劇情,胎兒被迫成為他人細胞提供者。民眾黨提案,應排除胎兒及無行為能力者提供細胞,經2天討論,朝野各退一步,「代理人」例如父母,為無行為能力者做決定時,須經公證,但限定只能用於治療疾病,而胎兒不做為組織來源,但羊水、臍帶及胎盤除外。對於病患的救濟,此次未討論。消基會董事長吳榮達認為,人為因素造成的傷害或損害,都應有救濟措施,不應僅限「重大傷害或死亡」者。林雅惠推估可能是台灣沒有合適的第3單位可承接救濟業務,呼籲政府思考有無更周全的做法。再生醫療法雙法草案昨天送出委員會,不需經朝野協商、待立法院二讀、三讀通過。
全台最賺錢醫院前5名曝光!第一名是它 連7年奪冠
前五大賺錢醫院健保署4月30日公布2022年醫院財報,林口長庚連7年蟬聯最賺錢醫院。與2021年相比,林口長庚總收入多了59.14億,歸功於股利,而義大醫院因少了8億的投資收入,從第5大賺錢醫院暴跌至第2大虧錢醫院。醫界直言,靠非醫務收入支撐不是好現象,期待政府改善支付制度,讓醫療機構,尤其偏遠地區的醫院能靠本業獲利,才能幫助更多病人。前5大最賺錢醫院,分別是林口長庚、高雄長庚、中國附醫、基隆長庚、桃園長庚,長庚體系佔4家。最虧錢醫院方面,亦是長庚體系的土城醫院短絀最多,達1.15億,第2~5名依序為義大醫院、博田國際醫院、國仁醫院、門諾壽豐分院。值得注意的是,19家醫學中心當中,有10家醫院的醫務利益率都在3%以下,台灣醫務管理學會理事長洪子仁分析,這顯示醫院難靠本業獲利。雖然2022年,整體醫務收入有好轉趨勢,主要是因就醫少、點值上升,加上政府補助所致。長遠來看,醫務本業仍是虧損居多,就連林口長庚,過去幾年的醫務結餘也是負數。高雄縣醫師公會理事長王宏育表示,健保的錢不夠,醫院得靠「美停事業」(美食街、停車場)及投資活下去,這不是好現象。大醫院多處市中心,人多、環境便利,有條件經營非醫務收入,但對偏遠地區而言,病人經濟狀況不好,不可能收取高昂的停車費,也很少人會到偏鄉醫院吃飯,政府有必要調高醫療的投資,改善支付制度。為避免偏鄉地區無醫院可看,健保署下半年將推動「燈塔醫院」計畫,研議對「不能倒」的偏鄉醫院祭出補助配套。今起也提高離島醫院的住院給付,包含護理費、病房費等住院申報,加碼至3成。醫改會執行長林雅惠說,2022年整體醫務收入好轉,各界關心的是,結餘的流向如何?2022年醫院的人事費用占率從46.5%降至45.9%,面對嚴重的醫事人員出走潮,醫院是否有將結餘合理回饋到醫事人員、改善職業環境,都值得追蹤。
掛號亂象層出不窮!加價可插隊、滿80人打8折 消基會發聲
衛福部3月4日公布取消掛號費備查,民間炸鍋。醫改會觀察,過去掛號費的收取就有不少問題,近期又再冒出加價100元可插隊、滿80人掛號費打8折的亂象。當備查制度消失,地方政府就如無頭蒼蠅,無從把關,衛福部有責任管理,不能只靠公平會;消基會也認為,衛福部不能完全不管、推卸責任,建議回歸原有機制。醫改會執行長林雅惠指出,在備查制度時期,就有不少收費亂向,大致可歸納為3類,聯合惡意漲價、VIP高額收費、惡意削價競爭。一些醫院、診所開幕後,會用非常低的價格收費,甚至免掛號費。遇到這類情況,同行通常都選擇忍耐,但卻有人開業1年仍在免收掛號費,惡意競爭。近期取消掛號費備查後,醫改會又接獲亂象,有醫療院所提供民眾插隊掛號,只要加價100元,就能提早看病。亦有院所釋出優惠,只要當日看診滿80人,第81位開始,掛號費就能打8折,恐導致民眾見排隊人多,就一窩蜂到那裡看病。林雅惠表示,不當的競爭,會讓正派經營的醫療院所權益受損。近期的掛號費爭議,都是衛福部便宜行事,直接捨棄社會溝通,貿然廢止原有作法所致。不當收費不能只靠公平會查,當備查制度消失,醫療院所不必告知地方政府,地方恐怕就會如同無頭蒼蠅,更難把關。透過《醫療法》修法管制掛號費,林雅惠認為是合理的,非健保給付的項目,早期也由衛生署醫事處主責,只是如何監管,需回歸公眾討論,衛福部也有必要公開調查各區的收費範圍。消基會董事長吳榮達則指出,過去做法運作起來無大礙,一些地方改採許可制後才產生問題,掛號費的價格,衛福部不能完全不管、推卸責任,過去主管機關會根據物價指數訂定掛號費參考範圍,醫療院所超出上限,就報備地方政府,沒有准許與否的問題。吳榮達認為,若掛號費參考價格已不合時宜,建議重新計算訂定。與其修《醫療法》,不如回歸舊制,超出價格者,由地方政府列冊公告。
掛號費之亂1/民團批「無能又無為」4月後就醫更貴 預估人潮湧進藥局
衛福部3月4日取消醫療院所掛號費上限,引爆民眾怒火,民間監督健保聯盟批評「無能又無為」,CTWANT記者調查,4月電費調漲,醫療保健支出將再漲一波,專家分析,民眾憂未來「沒錢不能生病!」若生病就乾脆到藥局買成藥好了,「因為看病太貴了!健保只給3天份藥物,民眾認為起碼要看2~3次才會好,不如直接買成藥更便宜。」民間監督健保聯盟發言人滕西華指出,去年醫療院所掛號費已有漲價潮,當時衛福部是「無能」,現在乾脆取消上限,直接不管了,這是「無為」。當掛號費從150元到2500元都有,等於默許醫院分階級收病人,經濟弱勢族群沒有生病的權利,恐怕小病拖成大病,誰來保障他們的健康?醫療機構收取掛號費門診上限150元,源自2010年前衛生署(現為衛生福利部)為避免醫療院所收費差距過大,而公告掛號費參考範圍,超過此範圍須報地方衛生局備查。此執行13多年的規定,今年3月4日由衛福部公告停止,即日起各醫療院所掛號費可自行訂價、且無上限。為何門診掛號費要漲價?原因就出在「健保點值」。健保1995年開辦後,為避免醫療院所為賺錢安排不必要的檢查,1998年起實施總額預算制度,對藥品給付維持1點1元,又稱「固定點值」;對其他醫事人員提供的各種醫療服務都有額度上限,一旦服務量超出預期,1點的點值就會縮水變成0.9、0.8…,又稱「浮動點值」,醫療院所因而出現患者愈多、收入愈少的奇特現象。一名不願具名的自行開業小兒科醫師透露,疫情趨緩後各醫療院所人滿為患, 「診所每天患者多出2~3成,但受限健保總額支付制度,看診人數愈多,反而會稀釋健保點值,診所收入反而變少,現在人事成本、物價都上漲,診所去年起就在虧本營運,所以今年初就決定調高掛號費來補貼。」醫師沈政男指出,醫界不少人士受不了健保給付太低,而掛號費正好是一個彌補收入的方法,於是才拿掉上限。這樣一來,掛號費就跟藥價差一樣,成了醫界彌補健保給付不足的額外收入了。衛福部取消上限隔天,台中榮總立即公告3月13日調漲急診掛號費,從270元漲為300元,台中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也宣布在4月1日調漲急診掛號費,同樣也從270元漲為300元,新光醫院預計上半年也將調漲。其他如北醫、萬芳、亞東醫院等醫院都在研議中。全球通膨導致物價頻頻上漲,如今掛號費也成為沉重負擔,藥師預估將讓更多民眾轉而購買成藥。(圖/趙世勳攝)由於年後物價直線上漲,民眾已被壓得喘不過氣,如今掛號費無上限,更讓民眾擔憂「沒錢不能生病」。據國發會的資料,4月電價飆升後會帶動其他物價上漲,首當其衝是食物類,其次就是醫藥保健類,屆時,看病就醫要花更多的鈔票。其實新冠疫情過後,掛號費就已漲一波。據六都衛生局資料,去年六都高達475家醫療院所掛號費調漲,家數為歷年最多;今年至2月中旬,六都又有322家調漲,其中9成以上都是診所,調整後平均費用落在170元至500元間。其中掛號費最高的是禾馨的特約門診掛號費2500元,除了可指定醫師、協助預約、還有專屬停車位。消基會董事長吳榮達、醫改會執行長林雅惠認為,若掛號費金額過低,不符合現今成本,可適度調整,而非全盤廢除;若認為地方主管機的備查程序過當,應令其改善調整,而非取消備查制度,形同犧牲民眾權益。「雖然理解醫療院所經營成本增加,所以掛號費漲價是必要的,但醫師們也應該要拋開健保思維,積極增加診療的品質。」藥師公會全聯會副發言人王明媛說,許多民眾都抱怨現在看醫師起碼需要2~3次回診,如果掛號費漲價,以每次500元計算,3次下來就要花1500元,「民眾不可能接受這個金額!」王明媛認為,在這樣的情況下,民眾一定會轉而到藥局購買成藥,尤其是感冒、拉肚子等較輕微的病症,吃一次成藥或許就能省下貴鬆鬆的掛號費,經濟更拮据的,或許就只能選擇忍耐了。
掛號費之亂2/「符合2條件」自費竟比健保更便宜 「這22家醫院」才適用
今年3月1日起,全台19家醫學中心增加至22家,讓健保便宜醫療服務更普及,然不少民眾近日發現,到醫學中心就醫「自費竟比健保更便宜!」CTWANT記者詢問多家醫學中心後發現,若符合「不做精密檢查」、「不領藥」2條件,自費金額的確更低,甚至有醫院表示不會收取任何費用,而這種情況大多出現在醫學中心。3月1日起,台北慈濟、雙和醫院、台大新竹分院晉升為醫學中心,門診、急診費用均將調漲,最重要的是「部分負擔費」將調升為420元。新北市陳媽媽3月1日時晚間帶女兒到雙和醫院回診看報告,當天忘記帶健保卡,沒想到最後批價時發現自費金額竟然更便宜!「看診後我拿到單據,上面寫著預估金額為620元,我心想完蛋了,沒有健保卡自費恐怕要上千元了,結果竟然只要430元,而且櫃台小姐還提醒我不必拿健保卡來補辦,否則不但沒有退費,恐怕還要多繳一些錢!」陳媽媽覺得納悶不解。跟陳媽媽同樣情況的人不少,雙和醫院解釋,因為無X光、斷層掃描等檢查,也未領藥,只是單純看報告,自費僅需負擔掛號200元、診察費230元,共430元。若使用健保,除了掛號費200元,還須加上部分負擔420元,就會變成620元。相較之下,自費竟比健保更便宜,關鍵就在於「部分負擔費」。一般民眾認為的門診費用,其實是掛號費加上部分負擔費,掛號費由醫療院所收取,部分負擔費則要繳給健保署。為落實分級醫療政策,健保規定民眾就醫時需有「部分負擔」,診所為50元、地區醫院80元、區域醫院240元、醫學中心420元,只要未經轉診到醫學中心看病,就算只做200元的診療,一律得付420元的部分負擔。所以若是沒有做檢查、未領藥,診療金額低於部分負擔時,相較之下自費就會比健保便宜,而這種情況大多只會出現在醫學中心。對此,長庚醫院表示,若民眾持健保身分就醫,除掛號費與健保不給付項目外,需收取醫學中心部分負擔費用420元,若民眾無健保身分或自行以自費身分就醫,本院會依照當次病情需要所開立診療項目,以衛生主管機關核定之各項自費收費標準來進行收費。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則回應,「本院病人回來看報告,凡是沒有對病人進行任何醫療處置,僅是醫師說明報告,本院不會收取費用,包括掛號費也可免。」其實,受惠的不只是病患,醫療費用高時用健保、醫療費用少用自費,對醫院來說不只替病患省錢,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病患太多超過健保的「總額管制」,而被健保局扣點,一兼兩顧。不過,若是需要做檢查、領藥,那到醫學中心看病的費用就相當可觀,以中永和為例,過去雙和醫院未升格之前,門診費用部分負擔僅需240元,如今就漲成420元,而急診部分負擔更是從400元變成750元,相當驚人!今年的醫院評鑑讓台北慈濟、雙和醫院、台大新竹分院升格為醫學中心,引發爭議,衛福部長薛瑞元解釋並非打開家數限制,而是增額。(圖/報系資料照)台灣需要這麼多醫學中心嗎?醫改會執行長林雅惠表示,依社區醫療網規畫,人口數達200萬設有一家醫學中心,以此估算,全國12家醫學中心已經足夠,但現在竟多達22家,其中12家更集中在北部,而半數以上又集中在雙北地區,醫療資源嚴重分佈不均。林雅惠說,醫學中心越來越多的結果,會導致醫療產業「大者恆大」,小醫院越來越難生存,這樣的結果受害的是民眾,造成民眾就醫要往醫學中心去,而不是自家附近的醫院,且還要付更高昂的就醫費用。醫療院所部分負擔一覽表。
慷病患之慨1/衛福部閃拆門診掛號費天花板 遺傳疾病家族恐被壓垮
衛福部本月4日拍板,即日起停止適用民國84年訂定之「醫療機構收取掛號費參考範圍」的行政命令,並取消掛號費用調整備查制度。衛福部長薛瑞元聲稱,這項取消醫療院所掛費用天花板的變革,讓醫療收費回歸市場機制,減輕經營壓力。但當年訂定「醫療機構收取掛號費參考範圍」行政指引的前衛生署長楊志良卻嗆聲,民國84年訂定醫療院所掛號費天花板,是考量當時健保開辦在即,醫療診所、雇主、民眾負擔都將增加,藉行政指引從醫療費用中切出一塊「行政費用」,該筆收入直接進到醫療機構的帳下,貼補醫療機構,不須上繳衛福部。楊志良說,貼補醫療診所應在民眾可負擔能力範圍內,避免「醫療階級化」。當年掛號費天花板,是以主計總處《家庭收支調查報告》五等分位,最底層的20%家庭收入作為計算依據。衛福部未經精算、專家及消費者代表討論,甚至沒有提出配套,作濫好人就為了討好醫療機構,卻忘記政府本應照顧弱勢民眾就醫權,「沒想到,看守閣員權力居然這麼大」。衛福部長薛瑞元廢止的掛號費天花板行政命令,前衛生署長楊志良痛批這是他當年擔任署長所作的指引,目前就是避免造成「醫療階級化」。(圖/周志龍攝)雖然低收入戶已經可以免繳健保費,門診急診免掛號費、住院免部分負擔,但外界最擔憂的是需要定期回診的患者,恐因上述變革而增加經濟負擔,例如財務困窘的與家族遺傳病疾病的家庭。楊志良指出,有些家庭年收入可能不比低收入戶高,但因為名下有破舊的老屋,因而被排除在低收入戶認定門檻之外(北市規定家戶所有土地及房屋價值須低於793萬元、中市門檻366萬),掛號費一次漲兩三百元對一般人不見得是大錢,但若是長期病患就可能被這根「稻草」壓垮。新北市沈小姐說,她定期到新店慈濟看腎臟科,但新店慈濟升格為教學醫院調漲部份負擔費用,未來如果又調漲掛號費,她會考慮到區域醫院看病,但坦白說也很憂心醫療的品質。桃園陳先生則說,他家附近的耳鼻喉科已經預告掛號費會漲50元,但兩個學齡兒童經常感冒,他很擔心醫療負擔太重,希望未來醫院掛號費不會無限制的上漲,否則真的會壓慘家長。立委謝衣鳳曾引用健保署2019年委託淡江大學研究批評,調高健保費用弊多於利。該研究結論指提高「部分負擔」(衛福部去年4月才調高、粗估影響117萬人)雖可提高轉診比例,但就醫人數並未因此減少,反可能導致延誤就醫,造成醫療支出增加。謝衣鳳強調,民眾可能分不清掛號費、部份負擔調漲差別,而直覺認為「看醫生變貴了」,去年部分負擔調漲已讓外界擔憂,形成偏遠地區就醫貧窮障礙,時隔一年衛福部又火速取消掛號費天花板,但健保署才剛大力宣傳,112年健保結餘344億元,不只比111年的結餘更多,還創下了8年來新高,當外界擔憂電價上漲帶動通膨,薪水變薄,現在又要漲掛號費,政府有配套措施?有體恤民眾的負擔與感受?有考慮到偏遠地區民眾與弱勢家庭的就醫權利?衛福部廢止掛號費天花板,但北市聯醫仍暫時決定維持50元的掛號費沒有漲價,希望能盡量照顧北市民的健康需求。(圖/侯世駿攝)據2022年統計資料顯示,近10年家庭收支調查報告中,收入最低的20%年所得皆在18萬至26萬元間,低於或接近可支配所得中位數的60%貧窮線。現行醫療機構門診掛號費天花板是150元,急診300元,醫療院所一旦有意調漲掛號費,就得向所在地縣市政府報備,部份衛生局常以「影響民眾就醫權」為由,逕行拒絕或要求欲漲價者提供成本分析,述明漲價理由、漲價後用途,因此醫療機構視調整掛號費為畏途。但衛福部卻突然宣布「大放送」,醫療機構歡聲雷動,截至今年2月底止,六都已有超過300家醫療機構備查漲價,其中又以北部、中部比例最高,令醫改會、民間監督健保聯盟憂心忡忡,立委廖偉翔也痛批,醫療診所入不敷出,關鍵在健保總額點數過低,衛福部卻先拆掉掛號費天花板,形同「頭痛醫頭」,看守內閣逕自宣布重大政策更十分荒謬。台北市衛生局表示,衛福部既認定掛號費屬行政費,就不適用《醫事法》第21條醫療用費用的規範,未來醫療機構漲掛號費就不需再報備,但衛生局會利用年度考核機會,瞭解醫療機構有無明顯公告掛號費金額、漲價是否合理;桃園市長張善政表示,市府尊重配合衛福部的舉措,但也期待醫院考慮民眾使用醫療資源權益,不要造成太大負擔,市府將邀集34家醫院和協會,為民眾掌握和分析醫療選擇。
掛號費上限取消!基層診所「嫌貴就離開」 立委喊「收回成命」薛瑞元這樣回
衛福部在3月4日公告廢除「醫療機構收取掛號費之參考範圍」,取消掛號費「天花板」,引發民間對於醫療費用飆漲的擔憂,甚至進入「不能看病的年代」,對此,基層診所院長吐露,認為這是反應物價的合理調整,讓掛號費回歸市場機制,「講難聽的『嫌貴就離開』」,而身心科醫師楊仲豪也撰文解釋「掛號費」用途,及對「取消上限」的看法。另外,部長薛瑞元強調,掛號費屬於行政費用,衛福部若要對其加以管理,於法無據。衛福部長薛瑞元。(圖/周志龍攝)衛福部取消掛號費「天花板」限制的消息曝光後,據六都衛生局掌握,截至上月中旬,已有300多家醫療院所調整掛號費,調整後費用落在170元至500元間,至於會否引發新一波「掛號費漲價潮」?根據《NOWnews今日新聞》引述新竹一家耳鼻喉科診所院長說法,觀察近2個月來,他認為看診人數不受掛號費調漲影響,直言「嫌貴就離開」!認為取消掛號費範圍,讓掛號費回歸自由市場,由診所自決,合理的掛號費調整更有助於提升醫療品質,「珍惜你(診所)價值的人不會背棄你」!另外,身心科醫師楊仲豪也撰文解釋「掛號費」用途和對「取消上限」的看法。楊仲豪認為,不漲掛號費的話經營越來越困難,漲價的話會被民眾罵貪得無厭,所以掛號費上限取消,好像就可以把健保帶來的大問題遮掩住,引導到「診所和民眾」之間的衝突,且實際上的掛號費其實是「掛號費+部分負擔」,部分負擔是替健保局代收,最後要上繳回健保局,所以不是所有掛號費都進了診所口袋。身心科醫師楊仲豪也撰文解釋「掛號費」用途和對「取消上限」的看法。(圖/翻攝自臉書)楊仲豪並指出,健保運作是每個月醫師依照規定申請診療費和藥費,但健保不是你申請多少就給你多少,因為長年虧損,健保給付已經到申請一塊錢,只會給0.8塊錢的程度,而藥價給付越砍越低,有些藥品甚至已經不如成本價、虧本給藥,導致越來越多好藥物退出台灣市場,更多醫師只能選擇可能較差的學名藥。再加上健保規定醫師每天有「合理看診人數」,如果超過的話又會把你的診療費打折,楊仲豪醫師以自己的身心科為例,每天超過45人,診療費直接砍半,「這些都不含日漸漲高的房租、電費、人事成本帶來的影響」。楊仲豪也提到,當然還是很多診所很賺錢,但是傳統只靠「健保」經營的診所,比大家想像中賺得少很多,他認為,這次取消掛號費上限的議題,就像是「健保虧損—>不漲健保費(健康和生病的人不用多付錢)—>診所撐不住漲掛號費—>生病的人多付錢」,最後健保失去「保險」的意義,然後壞人由基層診所來當。他也提到,雖然自己診所暫時也沒有要漲掛號費,「希望能不要漲,但無法肯定啊」,但也替想漲掛號費卻被罵的同業抱不平。這次衛福部取消相關參考範圍,引起消基會、醫改會、病友團體大力反彈。立法院衛環委員會今日邀集相關部會就健保藥價調整等議題進行專案報告並備質詢,王鴻薇怒批,衛福部取消參考範圍、此舉形同示範「無政府」,對於民眾面對醫療費用上漲的風險視若無睹、麻木不仁,要求衛福部「收回成命」。此外,國民黨立委羅廷瑋質詢時則詢問,近期取消掛號費參考範圍,形同告訴民眾「有錢人才能生病」,但對於委員相關質疑,薛瑞元多次強調,掛號費屬於醫療院所的行政費用,衛福部若要加以管制「於法無據」。
掛號費上限取消引民怨!民團怒要「衛福部長下台」 5大醫界團體力挺
衛福部4日公告停止適用「醫療機構收取掛號費之參考範圍」,等同於取消醫療機構掛號費上限,要漲掛號費不用再經地方衛生局審查,引發民眾憂心看病變貴,包括消基會在內的5個民間團體,7日聯袂召開記者會,反對衛福部取消掛號費參考範圍,全勞總更直言,若不收回這項制度,換掉衛福部長薛瑞元才對得起民眾;而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聯會、台灣醫院協會、台灣私立醫療院所協會、台灣醫務管理學會、台灣社區醫院協會則是肯定衛福部依法行政,也強調醫界一定會自律,不可能大幅調漲掛號費。衛福部長薛瑞元表示,台灣醫療競爭激烈,取消「醫療機構收取掛號費參考範圍」,不至於出現掛號費哄抬的情況。(圖/周志龍攝)台灣醫院協會、台灣私立醫療院所協會、台灣醫務管理學會聯合發出聲明肯定這項政策,醫界自當考量各項成本波動與必要之整體物價調漲外,並完備各項行政備查作業程序,此外,我們也會自律,在合理一定範圍彈性調升。聯合聲明指出,現今醫療場域各項成本飛漲,包含電費、藥費、醫材費用、各類人事成本費用等,而掛號費原屬行政費用,其能考量物價指數與回歸市場機制,有其必要性。代表地區醫院的台灣社區醫院協會發布聲明肯定主管機關勇於調整陳舊法令,營造正向醫療機構發展環境。另針對民眾憂心漲掛號費,協會澄清,掛號費收取回歸市場機制後,除仍受公平交易法禁止聯合行為限制,醫療機構不得聯合調漲掛號費外,社區醫院為壯大社區醫療體系與分級醫療政策,不會過當收取掛號費或巧立名目收取醫療費用,建立友善醫療環境讓民眾願意於社區醫院就醫。台灣社區醫院協會強調,「醫者仁心」是社區醫院的天職本分,將持續發揮同儕自律精神,向會員宣導掛號費收費額公開透明、重視弱勢與弱勢民眾權益等原則,共同維護國人健康。另外,醫師公會則是肯定政府「有為有守」,樂見政府願意依法行政,此次廢止之公文如同衛福部所解釋,系因前文已經造成誤解,並將原本「備查」之行政作為,複雜化到有審查之情形,為免日後持續有所違誤,故停止適用前文。公會指出,掛號費非醫療費用早有定論,因此無論在法規上,抑或實務上之管理自與醫療費用不同。惟仍應秉持公開透明機制,讓病人於就診前能確知相關費用資訊,以保障民眾就醫權益,自不在話下。且醫師為相當自律之專業人才,況目前醫療機構無論是醫院還是診所都相當完善與充足,不可能有大幅調漲掛號費之可能。不過消基會提出8點理由反對取消掛號費參考範圍。消基會董事長吳榮達說明,醫師公會全聯會發函給衛福部,只是希望衛福部整合並優化各縣市掛號費備查程序,沒想到衛福部竟然全面棄守,「很遺憾」,若衛福部認為掛號參考金額不合時宜,可以適度調查後調整,但不應該用「市場自主」來推卸政府應有的監督及管制,因為掛號費過高,會影響民眾就醫權益。醫改會秘書長林雅惠也反問衛福部「全面撤守對嗎」,並批評衛福部便宜行事,認同醫療院所考量物價、人事成本而調整掛號費用,但醫改會和消基會均都認為,衛福部不應以市場自由為理由,對可能延伸的相關爭議與衝擊毫無作為,應透過市場公開調查與政策影響評估,針對醫療院所經營情形與民眾合理負擔,重新擬定新的管理作法或掛號費參考範圍。林雅惠舉例說明,若掛號費調漲50元,一家四口一年健保費支出將增加2800元,若上漲100元,負擔將增加到5600元,若是三代同堂的家庭,一年更增加到1萬2200元,而且看病掛號是剛性需求,不可能減少,增加家庭經濟壓力。全國勞工聯合總工會理事長林恩豪直言,對於衛福部作法感到錯愕也完全無法認同,認為這是衛福部該管理與監督,如今卻是不管理、不監督,況且醫病關係是不對等,民眾不可能不看病,若這項政策不收回「換衛福部長才能對得起民眾」。
衛福部取消掛號費參考值 消基會重批衛福部已忘初衷
針對衛福部宣布取消『醫療機構收費掛號費參考範圍』,放任醫療機構調漲掛號費,消基會今天強烈質疑,此舉犧牲消費者權益,痛批衛福部已經忘記,當初訂定『醫療機構收費掛號費參考範圍』,是為了讓醫療機構收取掛號費用都在合理範圍,減輕民眾就醫之負擔的「初衷」。消基會與醫改會因此强烈要求衛福部,應以照顧民衆就醫權益為念,立即收回3月4日停止適用「醫療機構收取掛號費之參考範圍」公告,別讓民眾就醫,只能自求多福。消基會表示,整件事的緣起在於醫師公會聯合會函請衛福部協助「整合,並優化各縣市掛號費備查程序」,因為現行規定掛號費要漲必須報縣市政府衛生局備查,各縣市衛生局基於職責,常會要求醫療機構提報詳細的成本資料,造成診所困擾,請衛福部整合,沒想到衛福部居然一舉公告停止該參考程序的適用,不但是行政管理作為怠惰,更將影響民眾就醫權益至鉅。消基會指出,通貨膨脹已讓民眾財務捉襟見肘,新冠肺炎疫情仍熾,流感疫情亦在盛行,醫療機構掛號如在主管機關完全放任不為監督管理之下,混亂失序調漲,民眾更將雪上加霜。以一家四口為例,掛號費調高至300元至500元,加上基本部分負擔費用50元,則全家一次就診費用將達1400元至2200元,以一個療程大概需三次就診計算,全家一次療程費用將高達4200元至6600元,這對已捉襟見肘的民眾而言,是何等沈重的負擔,會不會讓民眾跨不過掛號費負擔門檻,而影響或犧牲民眾就醫權益?消基會強調,掛號費是就醫門檻,掛號費過高,民衆負擔不起,一定會嚴重影響民眾就醫權益。何況,醫病關係與一般商業交易行為不同,涉及就醫可近性、適合性,及醫病關係的信任,絕不能強調所謂商業自主或市場自主,政府機關仍應有適當的監督及管制。消基會並提醒衛福部,主管機關公告掛號費參考金額,雖是行政指導性質,但卻可讓醫療服務機構有引導或指標作用,目前也被列入醫療評鑑範圍,醫療服務機構掛號費的訂定及收取,自然不會失序紊亂,或為不合理的收取。如果衛福部真的認為,行政院衞生署99年6月21日公告的醫療機構收取掛號參考範圍金額已不合時宜,應該適度調查調整,而非全部停止適用。消基會也擔心,在民衆資訊不明或不足的情況下,主管機關理應建立資訊公開透明機制,讓民眾有所查詢,有所選擇,這是衛生主管機關職責所在,怎可反其道而行,逕自廢止備查制度?消基會並呼籲主管機關,應密切觀察或查察醫療機構是否有集體合意共同一致調漲掛號費,違反公平交易法之聯合行為。醫改會則表示,認同醫療院所考量物價、人事成本而調整掛號費用,但醫改會也認同消基會主張,認為衛福部不應以市場自由為理由,對可能延伸的相關爭議與衝擊毫無作為;而應該透過市場公開調查與政策影響評估,針對醫療院所經營情形與民眾合理負擔,重新擬定新的管理作法或參考範圍,才能讓醫療院所與地方單位都能有所依循。
掛號費恐無上限? 薛瑞元:不至於出現哄抬價格
衛生福利部日前公告取消「醫療機構收取掛號費參考範圍」,引發民間團體與病友反彈,擔心掛號費收取會出現「無上限」的情形。衛福部長薛瑞元7日出席立法院衛環委員會會前表示,此政策已確定,也希望對醫療院所面臨的行政成本上升問題給予彈性,並表示台灣醫療競爭激烈,不至於出現掛號費哄抬的情況。衛生福利部在民國99年公告「醫療機構收取掛號費參考範圍」,明定門診為新台幣0至150元、急診為新台幣0至300元,但今年3月4日取消該公告,讓民團擔心醫療機構掛號費再無天花板。對此,消基會、醫改會等民間團體紛紛表達反對,強調政府應改善掛號費管理政策,以免犧牲消費者權益。對於民團的反對聲浪,薛瑞元解釋,掛號費並非《醫療法》管制範圍,沒有法源依據限制其上限;此外,醫療院所面對的行政成本上升與其他產業相似,政府希望給予彈性,讓其能夠應對經濟或社會局勢的變化,同時保持服務品質。薛瑞元強調,台灣醫療市場競爭激烈,自然會有壓制掛號費的效果,不至於出現大幅提高掛號費的情形。薛瑞元強調,衛生局不是沒有審查掛號費就沒事,仍可要求醫療院所報告其掛號費收費情況,並確認有無聯合哄抬價格,若有相關疑慮,應向公平交易委員會舉報。另外,對於醫療資源缺乏地區,若已有區域性壟斷的情況,衛生局也會在必要時介入調查,而衛生局也將持續查緝醫療院所可能存在用各種名目收取自費項目的濫用情況。
挨批大小眼…新版夜班獎勵方案出爐 衛福部釋善意縮小差距
夜班獎勵方案差異為留住護理人力,衛福部年初祭出夜班獎勵,但因獎勵金大小眼,引發地區醫院不滿,衛福部近期釋出善意,擬縮小夜班費差距,並重啟大醫院門診減量。據了解,醫學中心與地區醫院的小夜班獎勵落差,將從200元縮減至100元,大夜班落差則從400元縮減至200元。醫改會批評,1月公布夜班費時,照護司信誓旦旦表示,已做過審慎評估,現在是自打嘴巴,且新增的預算要從何而來?另社區醫院協會近期將召開會議,決定3月8日是否如期上街抗議。上街抗議?社區醫院將開會決定據指出,新版夜班費方案中,醫學中心金額未調整,區域醫院、地區醫院每班增加50~200元不等。區域醫院小夜班從500元增至550元,大夜班從800元增至900元;地區醫院小夜則從400元提高至500元,大夜從600元增至800元。衛福部次長王必勝說,社區醫院協會提出護理人力問題後,衛福部進行檢討,認為各層級醫院還是要有差距,但讓差距縮小,這部分還需籌措經費,至於是否要回溯發放、回溯多久,也要看經費而定。縮小差距 重啟大醫院門診減量新版夜班費方案雖然縮小了各層級醫院的差距,但仍與地區醫院主張「一視同仁」有落差。社區醫院協會理事長朱益宏表示,地區醫院長期面對不公平待遇,夜班費只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今年醫院評鑑,新增了3家醫學中心,醫學中心越來越多,但地區醫院的保障卻一點也沒有看到。醫改會執行長林雅惠直言,1月公布夜班費時,照護司信誓旦旦表示,已做過審慎評估,若已有完整分析,怎會在拍板後自打嘴巴?原版預算已在健保會通過,如今得另覓財源,這都是民脂民膏,萬一日後都這樣追加,衛福部要買單嗎?新冠疫情之前,衛福部曾推動大醫院門診年減2%,10年減10%的目標,好讓輕症流向基層醫療,落實分級制度,但實施2年因疫情暫緩至今。此次衛福部也一併評估重啟大醫院門診減量措施,近日將進行資料統計,以瞭解近年來區域醫院、醫學中心的申報量是否特別多,再召集各層級醫院討論,實施時間點未定。台灣醫務管理學會理事長洪子仁指出,年減2%門診量,全台醫學中心一年得減少80萬件門診,區域醫院更多,分級醫療不能只靠門診減量,而要結合分級制度來推動。另現行民眾經轉診到醫學中心就醫,門診基本部分負擔170元,區域醫院則是100元,但若直接前往醫學中心,得負擔420元,區域醫院則是240元,這樣的差距不足以改變就醫行為,應重新檢視。分級醫療 應保障點值1點1元洪子仁說,民眾轉到大型醫院就醫,發現設備好,就難以再回去小醫院,這是人之常情。醫學中心、區域醫院應將重點放在急、重、難、罕,這是不可諱言的,但對大醫院來說,收住院的病人往往得倒貼錢,得靠門診收入補足,要促成分級醫療,應保障醫學中心、區域醫院住院部門的點值1點1元。朱益宏也認同點值應要1點1元,他說,2003年醫院總額開辦時,當時的衛生署為平衡各層級醫院發展,提出地區醫院1點1元從優支付,然而遲至今日都仍是紙上談兵,而大醫院門診減量措施,最終會不會打折或出現變數,也不得而知。林雅惠則提醒,大醫院門診減量,過去曾發生大醫院為了利潤,不減輕症,反減重症的情形,衛福部應分析執行報告再實施,避免重蹈覆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