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奉獻獎
」 醫療奉獻獎 楊婕妤 黑戶寶寶 屏東基督教醫院台大醫院前院長戴東原今辭世 生前最大貢獻做了「這件事」
台大醫院前院長、國內糖尿病權威戴東原於今天上午睡夢中辭世,享壽84歲。其生前致力糖尿病學術研究貢獻,獲獎無數;並在擔任台大醫院院長期間改善醫護人員待遇,備受後輩推崇。戴東原出身屏東,畢業於台大醫學系後,於日本國立新潟大學取得醫學博士,隨後返台擔任台大醫學院教授與台大醫院院長,其父戴炎輝曾任中華民國司法院長,其兄戴東雄也是台灣著名民法學者,可謂一門碩彥。台灣老年學暨老年醫學會理事長李龍騰,是戴東原一手拉拔的學生,他透露戴東原在擔任台大醫院院長期間,做出的最大貢獻就是改善醫護人員待遇,當時北榮、三總因為有獎勵金制度,醫護人員待遇遠高於台大,而台大受限於教育部管轄,並無獎勵金制度,最後是由戴東原極力爭取,才取得醫護獎勵金。李龍騰說,由於戴東原父親曾任司法院長,加上當時戴擔任國民黨中常委,因此向黨內強力爭取教育部的醫護獎勵金,雖然爭取後台大醫護的薪資仍比不上北榮、三總,但至少已提高不少待遇。此外,戴東原在糖尿病學術界貢獻也相當豐碩,李龍騰指出,戴東原當時發表研究證明糖尿病患容易罹患高血壓,並對國內糖尿病盛行率進行流行病學調查,就連現任行政院長陳建仁,過去發表在國際期刊上的多篇流行病學研究,也都是與戴東原共同合作完成。李龍騰表示,戴東原生前獲獎無數,曾榮獲醫療奉獻獎、特殊貢獻獎、厚生會以及醫師公會等表揚,在糖尿病學界更是桃李滿天下,生前更是一直擔任糖尿病病友基金會董事長,為的就是照顧糖尿病友,直到近幾年才交棒給現任董事長蔡世澤。李龍騰透露,戴東原善於溝通、協調,不會去跟人家爭執、分派系,因此不論是醫療、黨政、員工都相當受到敬重,自己雖然是戴一手拉拔的學生,但彼此的關係卻比較像是朋友,因此戴東原辭世相當可惜,是台灣的一大損失。
曾退林佳龍醫療貢獻獎牌 醫界「老仙ㄟ」林瑤棋病逝享壽88歲
台中市大雅區老牌真生診所醫師林瑤棋,行醫60多年曾榮獲台灣醫療奉獻獎肯定,被人尊稱「老仙ㄟ」,今年初開始因身體不適,多次進出醫院,終因肺部感染5日病逝,享壽88歲,令醫界及親友十分不捨。林瑤棋以全人醫師為職志, 16歲即開始寫日記,60多年來筆耕不輟,從「庶民醫療史」至「醫學遇見民俗」等,出版20多本著作,並成立「台灣姓氏研究學會」及更創辦「台灣源流」季刊。林瑤棋以全人醫師為職志,2007年曾榮獲台灣醫療奉獻獎肯定,2018年並獲台中市府頒發「醫療貢獻獎」,但他質疑受獎者不受重視,淪為市長林佳龍選舉造勢工具,當場退還獎牌,引發新聞熱議。今年1月6日,林瑤棋在臉書《回憶兒時》屎桮嘴後就停更,親友相當關心他的健康。5月5日其姪兒在林瑤棋臉書留言「我敬愛的大伯 林瑤棋 瑤棋仙,一代名醫,國家醫療奉獻獎,行善數十載,享壽88,今晚菩薩接引、駕鶴西歸、羽化成仙」。據親友指出,林瑤棋於今年1月開始身體不適,在醫院進進出出,日前因肺部感染,住院1周即病逝,享壽88歲。
「台灣耳鼻喉躍上國際舞台」的推手 侯勝博醫師獲獎仍謙虛
新光醫院耳鼻喉科主任侯勝博獲選為台灣頭頸部腫瘤醫學會的醫療奉獻獎,出身醫師世家的他,父親是小兒科醫生、大哥是心臟科醫生、二哥侯勝茂當過衛生署長且現任新光醫院院長、三哥是牙醫師,侯勝博醫師則是排行老四。侯勝博醫師為中華民國教育部部定教授,目前擔任輔仁大學醫學系專任教授,曾先後擔任長庚醫院耳鼻喉部部長、孫逸仙癌症中心耳鼻喉科主任及新光醫院耳鼻喉科主任(現任),在國際上更是耳鼻喉科學界知名學者-世界頭頸部腫瘤醫學聯盟(IFHNOS)2018年選出之全球16位頭頸手術大師之一。最近更接下美國耳鼻喉頭頸外科醫學會國際諮詢委員會主席(AAOHNS/F IAB chair),這職位應是非美國人可以在AAOHNSF擔任的最高官職。侯勝博醫師的求學歷程也非常不凡,1992至1993年間,從臺灣遠赴美國匹茲堡向當時世界級大師尤金、尼古拉斯、邁爾斯(Eugene N Myers)學習頭頸外科及最困難的顱底手術。回國後不僅嘉惠許多病患,更將這獨門絕技教授給本國及從世界各地來向他學習的醫師。侯教授至少在30個SCI期刊擔任審稿者角色,另外也是知名期刊喉鏡(Larygoscope),white journal(OtoRhinoLaryngology Head and Neck Surgery), European Archives OtoRhinoLaryngology等國際期刊的編輯委員,更推薦十位以上的各國學者(包含美國、日本、韓國、新加坡、香港等知名大學)升等教授,長子侯宗佑醫師更在侯勝博的指導下,逐漸成為頭頸腫瘤界的後起之秀、明日之星。林口長庚醫院方谷豪醫師分享,2006年在侯勝博醫師創立台灣頭頸部腫瘤醫學會時,他和王誌群醫師(現為義大醫院頭頸部腫瘤外科科主任)都還是總醫師,侯醫師帶領著他們從諸多國內外學會的章程中,草擬了第一版的組織章程,之後侯醫師透過其廣大的人脈,北、中、南、東四處奔波,學會終於在2006年7月29日成立。之後侯勝博醫師繼續成立了亞洲頭頸部腫瘤醫學會ASHNO,並擔任創會理事長,下台後仍能繼續擔任該學會的秘書長,一直服務亞洲地區的頭頸癌學界,已經將近16年。方谷豪醫師說,被美國耳鼻喉科頭頸外科醫學會任命為Eugene N. Myers, MD International Lecture on Head and Neck Cancer的Myers’Lecturer(邁爾斯演溝者)是耳鼻喉科醫師最高的榮譽,歷屆得主不乏世界級大師,但侯勝博教授早在2014年即為此獎項的得主,也一直是他認為的「Impossible dream」終於成真。侯勝博醫師在2017年還獲得美國耳鼻喉科頭頸外科醫學會的另一個大獎Nikhil J. Bhatt, MD International Public Service Award用以彰顯其對科學、學術(學會和教育)及公共事務的熱心暨貢獻,侯教授的恩師尤金、尼古拉斯、邁爾斯更親口對他說:「沒有人能像你贏得美國耳鼻喉頭頸外科醫學會的兩個主要大獎(Nobody can win two major awards in AAOHNSF like you)」。方谷豪醫師透露,侯勝博醫師獲選為本學會的醫療奉獻獎,卻一直很謙虛地說是不是太早得到?但對他來說,侯勝博醫師獲獎實在是實至名歸!
葉金川獲醫療奉獻獎想分羅一鈞、莊人祥 虧「有小三的不能給」
厚生基金會今舉辦「醫療奉獻獎」頒獎典禮,前衛生署長葉金川因對健保的貢獻,獲頒「個人特殊貢獻獎」。他今日獲獎時開玩笑說,如果可以把獎頒給別人,想頒獎給羅一鈞和莊人祥,外面有小三的不能給。他認為羅、莊很辛苦,他自己做健保做3年,他們為防疫過了2年要死要活的日子,給所有從事公衛者的獎勵很重要。葉金川今獲頒「個人特殊貢獻獎」時表示,過去SARS疫情爆發時,他進入和平醫院的時間只有2個禮拜,很快就過去。擔任公職期間,真正辛苦是全民健保,前半年每天固定晚上10點到6點睡覺,其他時間都是在工作。葉金川表示,醫療比較立竿見影,病人好了馬上會感謝,但公衛則「沒完沒了」,不知道哪天才會有結果,屬於比較孤獨的路,不知道什麼時候有回饋,要謝謝太太陪他走這條路,其實也沒有很辛苦,自己喜歡工作,能從工作上得到回饋就夠了,自己肯定自己最重要。葉金川笑言,「我都覺得現在這獎對我不重要,那時怎不來獎勵我呢?」,公衛可以救很多人,他認為如果可以把獎分給別人,想給羅一鈞跟祥祥(莊人祥),「不過如果外面有小三的不能給,跟部長講清楚」,引發全場大笑。
投身偏鄉醫療照顧25年 恆基院長獲僑委會首屆「全球傑出僑生校友獎」
恆春基督教醫院院長黃健榮投身偏鄉醫療照顧與社會關懷至今25年,22日榮獲今年中華民國僑務委員會首屆「全球傑出僑生校友獎」,且是6大獎項中「公共事務類」的唯一得主。黃健榮成長於香港貧苦家庭,高中時遇到好友因病逝世,使他立下從醫的心願。高中畢業後,他從香港獨自來到台北醫學大學就讀醫學系習醫,爾後於台北展開醫療訓練與從醫生涯。40歲那年,他舉家移民加拿大之際,但心中浮起恆春半島的醫療需要。當他還是醫學生時,曾到過恆基醫院,看見醫界前輩們「為主當兵」奉獻專業、心力和時間來到偏遠地區提供醫療與社會服務,傾力照顧這地的居民,他心中便決定有朝一日要再回到這裡服務。1996年,他決定回應上帝的呼召,以「施比受更為有福」的信念來到恆基醫院。黃健榮將在台北紮實訓練的醫療專業與經驗帶到恆春半島,面對當時醫療環境的極度缺乏,他曾一個人身兼多科,急診、小兒科、耳鼻喉科、一般外科,並操作超音波、胃鏡等等,更曾經接生3位新生兒,連續夜間值班十幾天是常有的事,甚至因為連續值班十幾天而心律不整差點病倒,但他仍舊堅持照顧鄉親的健康、親力親為,從診間、值班室、病房到急診,甚至每個月定期的部落醫療巡迴,都可以看到他的身影;他也關心台灣尾許多獨老長輩及弱勢家庭學童的生活,此外他更曾利用休假期間前往緬甸、委內瑞拉、南美巴拿馬參與義診,到需要的地方貢獻己力。2009年黃健榮榮獲「第19屆醫療奉獻獎」與「台灣醫療典範獎」,獲獎後他並未停止服務,仍持續以專業來照顧恆春半島居民健康,為恆基的醫療照顧及社會服務需要而奔走。去年10月,他二度擔任恆基醫院的院長,儘管面對財務與醫療人力缺乏的壓力,且身兼院長與醫師的他,在繁忙的公務與醫療照顧中,他仍帶領恆基同仁全力守護台灣尾居民的健康及福祉,在社會服務上亦不斷擴增服務項目、提升品質,延續與實踐起初芬蘭宣教士創院的精神「以耶穌基督愛人如己的精神,給予台灣尾居民全人身心靈的醫治」的使命。面對獲頒首屆僑委會全球傑出僑生校友獎(公共事務類),黃健榮感謝僑委會的肯定,並感謝母校台北醫學大學的推薦,非常榮幸能夠獲頒這份殊榮,且參與在僑委會首屆全球傑出僑生校友的表楊大會。黃健榮表示,他會繼續與恆基同仁合力照顧台灣尾,成為這地的祝福,期盼恆基未來能夠發展長照,關心慢性病的患者,持續照顧在角落孤苦的人,相信用愛去關心,就能讓人感受到溫暖,也讓社會更幸福。
奉獻一輩子!義籍神父李智「我是正港台灣人」93歲安息主懷 明殯葬彌撒
天主教許多外籍神父、修女來台,為偏鄉地區奉獻一輩子,在《國籍法》修正後紛紛取得中國民國國籍。自稱「我是正港台灣人」的義大利神父李智,本月18日過世,明(24日)上午10時將在宜蘭羅東北成天主堂舉行殯葬彌撒。 (圖/羅東聖母醫院)李智神父26歲就來台,當時民生物資短缺、社會正處困苦之境,他先在澎湖進行醫療傳教工作,後調到宜蘭偏鄉,將醫療服務引進貧苦山區。據澎湖惠民醫院表示,李智神父當年在第一線照顧麻瘋病患,還設立了圖書室及活動中心,他的無私奉獻感動許多人,他曾說:「人與人之間就是要親近才能當朋友,病患也是人,我就有義務要服務他們。」 (圖/羅東聖母醫院)早年台灣許多礦工都有肺結核,李智神父當時擔任丸山療養院院長,不僅照顧病患,還連醫療費、礦工的家人與生計都幫忙解決。1963年葛禮樂颱風讓宜蘭縣丸山村面臨嚴重威脅,李智神父多次親自前往,不畏洪水已經淹到胸部,就是為了要勸村民上山避難;災情過後更親自和大家一起重建家園。李智神父常掏錢買藥給病人,拿到善款立刻轉手給需要的人。(圖/中華民國紅十字會)李智神父有個「道理王」的外號,因為他解釋《聖經》的方式淺顯易懂,澎湖很多教友都是因為他才投入天主的懷抱。李智神父平日過著相當節省的日子,就連自己穿的衣服都縫縫補補,但他省下來的錢全都拿去助人,就算借錢出去也從不寫借據,就是為了要讓借錢的人保有自尊。(圖/羅東聖母醫院)李智神父晚年雖然無法持續在第一線照顧病患,但常常提醒醫院同仁要像「母親照顧孩子」一樣對待病患。他在2011年得到醫療奉獻獎,2010年由耶路撒冷聖墓騎士團冊封為騎士,2015年由前總統馬英九親自頒發紫色大綬景星勳章,在2017年12月26日拿到中華民國身分證,他常說:「我是正港台灣人!」(圖/翻攝臉書)李智神父本月18日因心臟衰竭而過世,靈柩置於羅東聖母醫院聖心堂以供民眾追弔,明日將移靈北成天主堂,於上午10時舉辦殯葬彌撒,並安葬在他的第二故鄉宜蘭的廣興天主教公墓。
文山女俠1/收容癱童顧10年 醫療奉獻獎楊婕妤助300「黑戶寶寶」返鄉
2003年成立的台北市「關愛之家協會」,專門收容愛滋感染者和沒有國籍的黑戶寶寶,在歷經被居民驅趕、議員要求關門等風波後,創辦人楊婕妤不畏磨難,不僅獲頒「醫療奉獻獎」、「最佳愛滋助人者獎」等獎項,17年來更幫助300多位黑戶寶寶成功返鄉,如女俠般仗義拔刀的無私精神令人動容。11月初,台北天氣轉涼,位在文山區興隆路的關愛之家物資集中站,幾名工作人員正七手八腳,忙著檢視10多箱民眾送來的尿布。其中,人稱楊姐的關愛之家創辦人楊婕妤(64歲)拿起尿布細細查看,發現全是過期品、有些還長出發霉的黑點,楊姐惋惜嘆氣「這尿布怎麼包在孩子的屁屁上,真可惜」。山坡上的社區民宅是關愛之家的所在地,也是楊姐的住處,她才剛走進門便熱情大喊「盼盼,我的寶貝,放學啦!」楊姐口中的盼盼(化名,10歲)是個全身癱在治療椅上孩子,剛從特殊學校放學,因為罹患小腦症,四肢癱軟,無法說話也無法自理生活,只能勉強發出一些無法分辨的聲音。小腦症患者盼盼(化名),他的媽媽是名愛滋病患者,生下盼盼後因案入獄服刑,楊姐把他當心頭肉疼惜,兩人相伴10年。(圖/黃耀徵攝)盼盼媽媽是名愛滋病患者,因吸毒坐牢,入獄前生下盼盼,「我從醫院把剛出生的盼盼抱回來,這10年來他每天都跟我一起睡」,楊姐每晚得摸黑起床2、3次幫盼盼清痰,就怕痰進入肺部得住院。看著盼盼一天天長大,楊姐一臉滿足,「盼盼媽媽假釋後只來看過他1次,但沒關係,盼盼就是我的心頭肉,我的孩子!」除了盼盼外,關愛之家每年照顧上百名愛滋病感染者,此外,17年來更陸續幫助300多個黑戶寶寶回到他們的國家,「有人需要我,我就在!」楊姐說自己個性很像小說中的女俠,路見不平拔刀相助。她說自己初衷不變,未來將繼續幫助沒錢、無處可去的各國籍人士,「政府無法幫上忙的地方,我就是這些人的避風港。」關愛之家的孩子們圍繞著楊姐,親密地喊她咪咪(媽咪),孩子們的童稚笑容,就是讓楊姊堅持下去的動力。(圖/楊婕妤提供)
文山女俠4/有人需要我就在! 單親媽走過低潮成弱勢避風港
位在文山區的關愛之家每年持續照顧上百位愛滋病患者,此外,17年來更幫助300多位「黑戶寶寶」回到家鄉,關愛之家的創辦人楊婕妤(楊姐,64歲)宛如這群社會邊緣人的媽祖。楊姐自述自己離婚後撫養一對兒女,經歷過人生低潮,最懂社會邊緣人的痛在那裡。楊姐一路守護著這群人,她就是弱勢的避風港「有人需要,我就在!」回憶起自己成長過程,楊姐表示「我出生在清寒家庭,上頭有5個哥哥3個姐姐,我排行老么,家中全靠媽媽1個人養家。」父親罹患精神官能症,裁縫師媽媽辛苦的一針一線縫製衣服,養大9個小孩,每當父親發病,脾氣一來就砸毀店面玻璃窗,滿地碎片夾雜孩子們的尖叫哭喊聲。長大後,因家裡太窮沒錢念大學,楊姐只念到高商廣告設計科畢業。21歲那年找到另一半,原以為能擁有自己幸福的小家庭,孰料婚後6年因為丈夫外遇而離婚。小時候的貧困生活,到自己當單親媽媽帶著1對兒女北上生活,「自己經歷過低潮,最了解身處困境的人們痛在哪!」種種辛酸沒擊垮楊姐的樂觀,反倒成為她立定志向助人的養分。「關愛之家」創辦人楊婕妤,如女俠般無私大愛精神,幫助上百名愛滋病感染者以及黑戶寶寶。(圖/黃耀徵攝)17年來,楊姐不僅陸續幫助300多個黑戶寶寶回到他們的國家,也因每年照顧上百名愛滋病感染者,而受到肯定,2010年獲得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第10屆最佳愛滋助人者獎,也在2006年拿下厚生基金會第16屆「醫療奉獻獎」,楊姐也是首位非醫療人士獲得此1獎項。「有人需要我,我就在!」楊姐說自己個性很像小說中的女俠,路見不平拔刀相助。她說自己初衷不變,未來將繼續幫助沒錢、無處可去的各國籍人士,「政府無法幫上忙的地方,我就是這些人的避風港。」
CTWANT 暖流人間》守護愛滋病患 黑戶寶寶 女俠楊婕妤誓為弱勢避風港
2003年成立的台北市「關愛之家協會」,專門收容愛滋感染者和沒有國籍的黑戶寶寶,在歷經被居民驅趕、議員要求關門等風波後,創辦人楊婕妤不畏磨難,不僅獲頒「醫療奉獻獎」、「最佳愛滋助人者獎」等獎項,17年來更幫助300多位黑戶寶寶成功返鄉,如女俠般仗義拔刀的無私精神令人動容。
熱血牙醫1/偏鄉童的一句話 讓他心臟裝7支架還天天上山下海跑義診
桃園市大有牙醫診所主治醫師簡志成(50歲),從2008年起,每週一到週五晚上在診所看診外,白天則到桃園、新竹、新北市等地區,為「偏鄉國小」、「療(教)養院」、「癱瘓病患」,甚至遠赴海外義診,而這樣做的動力,竟是偏鄉學童的一句話「哥哥,再多給我一支牙刷,我要教爸爸媽媽刷牙。」儘管簡志成心臟裝了7根支架,10年多來仍上山下海四處義診,也因此獲得「醫療奉獻獎」殊榮。刺耳的唧唧聲及吸水聲在牙醫診間此起彼落,中間還穿插著一旁等待看診「同學」的不安嗚咽。10月20日當天,這是專門收容中重度智能障礙(同學),以及高齡老人的「誠信愛心家園」(教養院)牙醫義診時間,就在恐懼瀰漫的診間中,突然傳來簡志成溫暖敦厚的嗓音,「不要怕,不痛了,一下下就好。」剎那間撫平眾人的情緒。每次外出看診,簡志成都得扛逾30公斤的器材設備出門。(圖/讀者提供)每月雙數週的禮拜三,是桃園中壢區的誠信愛心家園的牙醫門診時間,園內照服員依序牽著同學的手,到簡志成的診間外排隊,雖然已經看診過很多次,仍有同學一聽到刺耳聲響,還是轉頭就跑,在走廊與照服員你追我跑,最後同學幾經波折做到診療椅上,在簡志成、護理師的溫柔安撫、細心治療後,帶著健康的牙齒步出診間。「通常我都固定看診這幾個班級,除了讓他們熟悉之外,這樣我也好掌握每個同學的牙齒狀況。」簡志成表示,結束一連串的療程後,除了鼓勵同學「好了,你很棒喔。」同時也提醒照服員日常需要特別注意的地方,從每個動作、言語,滿溢出對患者們的關愛。回想起從醫的初衷,簡志成在1次偏鄉服務的營隊中,1名原住民小朋友跑過來向簡志成要牙刷,「哥哥,再多給我1支牙刷,我要教爸爸媽媽刷牙。」這件事令他印象深刻。「原來1個小小的起頭,最後可以影響整個家庭。」偏鄉服務的念頭開始在簡志成心中萌芽,直到他事業步上正軌,這股念頭又重新浮現,10多年來他提著裝滿醫療儀器、材料的行李箱,上山下海行醫,儘管心臟已裝了7根支架,10幾年來始終如一,造福成千上萬的患者,對「特殊患者」做出的傑出貢獻,也讓他獲得「醫療奉獻獎」。除了造訪偏鄉國小、教養院替弱勢民眾看牙,簡志成還常常參與海外義診活動。(圖/讀者提供)
熱血牙醫4/「我要教爸媽刷牙」 原民童一句話燃起他服務熱誠
牙醫師簡志成(50歲)大學時期到偏鄉小學服務時,1位原住民學童對他說,「哥哥,再多給我一支牙刷,我要教爸爸媽媽刷牙。」令他印象深刻,「原來1個開頭,可以影響一家人,甚至更多人。」當時他告訴自己一定還要回來,在自己診所開業步上正軌後,他也重燃對服務的熱情,每天扛著沉重的器材上山下海義診,多年來如一日。簡志成每天早上,拖著超過30公斤的醫療器材,到各處偏鄉國小、療養院,甚至癱瘓的病患家中進行義診,儘管心臟已裝了7根支架,10多年來他仍堅持親自看診,造福成千上萬的弱勢患者,也因此獲得「醫療奉獻獎」殊榮。簡志成畢業於中山醫學院牙醫學系,是現任的「牙醫師公會特殊計畫召集人」、「特殊需求者口腔照護委員會副主委」、「特殊口腔照護醫學會理事」。談起投入義診的原因,他說「大學時我參加『口衛隊』(口腔衛生推廣服務隊),用我們所學,到偏鄉部落推廣口腔衛生。」在參加營隊時,簡志成深感偏鄉醫療資源、衛教常識相當匱乏,熱血的他當下燃起服務的渴望。「在偏鄉服務時,有1個原住民小朋友跑來跟我說,『哥哥,再多給我一支牙刷,我要教爸爸媽媽刷牙。』原來一個起頭,可以影響一家人,我那時候對這件事印象很深,所以一直想再回去服務。」直到簡志成到桃園市開業後,細心專業的診療,讓許多病患慕名前來看診,診所營運也逐漸步上正軌,這時簡志成的學長向他提起偏鄉服務,深埋在他心中回憶突然浮現,很快拾回當時對服務的熱忱。簡志成醫師飛到遙遠的柬埔寨偏鄉,細心的為當地民眾們看診。(圖/讀者提供)配合牙醫師公會的計畫,從偏鄉國小開始,到療養院、到宅服務,甚至去海外義診,希望能藉著自己的所學,服務更多病患。簡志成的老婆和孩子,也相當佩服老公(父親)有這種情操,並全力支持,有時義診也會一起去幫忙,全家人都樂在其中。就像是《日內瓦醫師宣言》中「立誓獻身人道服務」,簡志成大學時對於服務的熱血,至今仍在他的血液中,儘管因為心血管問題,體內裝了7根支架,但他仍心繫位於遠方的病患,多年來每天扛著沉重的器材到處行醫,對患者來說,簡志成扛著的並不僅是沉甸的醫療器材,更是他們牙口健康、能「開口笑」的希望。
邰正宵每天贈花癌症病友 《九百九十九朵玫瑰》背後故事感人
何方、邰正宵、胡藝芬日前受邀為第30屆醫療奉獻獎演出,感謝醫護人員辛勞無及私的奉獻。三位歌手合作由邰正宵在疫情期間創作的歌曲〈仰望〉,感謝防疫期間辛苦的醫護人員們辛勞,也為疫情期間受影響的人們加油打氣。曾就讀高雄醫學院的邰正宵,分享自己擔任實習醫生時,曾每天送一朵玫瑰花獻給癌症病友的往事,動人的故事也被寫成了經典歌曲〈九百九十九朵玫瑰〉,至今陪伴他到世界各地傳唱。何方的母親也是醫護士,同樣身為醫護人員的家屬,更能深刻體會作為醫護人員的辛勞。講到自己母親生病最後在安寧病房階段,也受到同樣醫護人員的悉心照顧、陪伴,何方想起過世的媽媽忍不住哽咽感謝。胡藝芬更為當天的演出到處張羅,充當工作人員,前幾屆也透過她的推薦邀請過周治平、方季惟等歌手共襄盛舉。今年也因為她的極力促成,才有這次三個人的合作機會,一起為醫療奉獻獎擔任演出。
頒醫療奉獻獎 賴神大讚得獎者重奉獻比賺大錢醫師更值得表揚
第30屆醫療奉獻獎今舉行頒獎典禮,副總統賴清德、行政院長蘇貞昌等人受邀出席,賴清德表示,這項獎項不是頒給醫術高明或病人最多賺最多錢的醫生,而是表彰醫師奉獻精神,他代表蔡英文總統感謝得獎者在偏鄉或特殊領域貢獻。蘇貞昌也感謝厚生會創會以來,作為醫界與政府溝通橋梁,並給予政府指教建言,讓台灣能彙整各方意見往前走。賴清德表示,身為醫界一份子,對醫療奉獻獎感受很深,得獎者是表揚其醫師奉獻精神,從得獎名單就能看出來,例如今年受獎最資深的林永哲醫師,專注心臟及血管研究工作,退休後到偏鄉推廣醫療教育。另外,屏東牙醫師公會,長期在偏鄉從事牙醫教育,並給予治療,數十年如一日,令人欽佩。賴清德說,今年得獎者都是台灣訊料醫療人員扛起責任,符合蔡英文總統所說,今年新冠肺炎期間,我們不僅有能力做好防疫工作,守護國人健康,還向國際社會伸出援手,表達「Taiwan can help」,相信台灣醫療人員能像過去傳教士來到台灣,去國外幫助其他國家的民眾。賴清德參觀比賽隊伍作品。(圖/中國時報趙雙傑攝)蘇貞昌也感謝醫療人員奉獻,蘇貞昌說,新冠肺炎席捲全球,超過4200萬人確診、1200萬人死亡,許多國家甚至鎖國、禁止集會,台灣現在可以辦大型慶祝活動及頒獎典禮,這是全體國人一起努力,尤其要感謝第一線醫護人員,扛下責任、任勞任怨,讓台灣守住疫情,鞠躬向醫護人員致謝。談到頒獎對象醫師朱樹勳,蘇貞昌說,他跟朱樹勳都是屏東子弟,讓他與有榮焉。另外,山地偏遠巡迴醫療及身心障礙醫療服務團獎項,得獎者為屏東縣牙醫師公會理事長江紘宇,蘇貞昌笑稱,江紘宇雖然是他的表弟,但他不是評審委員,沒有內線交易,直到看到得獎名單才得知。
原鄉守護者1/送醫上山逾60載!屏基開失智班改造托護中心 讓耆老安養部落
為了改善偏遠原住民部落醫療資源匱乏、就醫困難、部落老人失能以及失智照護等問題,屏東基督教醫院(屏基)醫師、護理師與照服員等組成原鄉工作團隊,深入部落進行原鄉醫療計畫,秉持創院宗旨「哪裡有需要,就往哪去」。計畫實施至今已經超過60年,造福成千上萬的偏鄉原住民,團隊更在今年榮獲「醫療奉獻獎」。本月12日,本刊隨著屏基公關杜小姐的腳步挺進三地門部落,隨著越來越接近部落,寬敞馬路漸漸變成崎嶇山路,窗外景色也從水泥叢林,慢慢轉為層巒疊翠的山峰,最後伴隨排灣族悠揚的歌聲,終於抵達屏基口中的「部落失智據點」。據點中的物理治療師,用排灣族語夾雜著中文與部落長者溝通,「Vuvu(排灣族語:長者)你來這邊先量血壓。」接著攙扶著步履蹣跚的長者進行例行身體檢查後,再到復健區做運動、電療。陳亮仁醫師每周巡迴在「瑪家」、「霧台」、「大武山」等部落,原住民們看到他,宛如看到老朋友般。(圖/黃耀徵攝)期間,物理師們像是提醒自家長輩般,貼心叮囑平時要注意的事情外,還會與長者們閒話家常,逗的老人們樂開懷。負責此計畫5年的莊玉美護理師說「希望部落的長者們都能在部落裡安老,不用離鄉下山安養。」循著耆老們爽朗的笑聲以及族語朗讀聲,本刊來到隔壁的族語失智教室,7到8位患有失智症的長輩,一邊朗讀著族語的生活用品,一邊找出對應圖片。其中「普老師」的笑聲最為宏亮,她是這裡「資歷」最久的學生。三地門部落的地磨兒生活機能中心是屏基規劃的失智據點,每天早晨部落長輩騎著電動車前來進行復健,及延緩失智的課程。(圖/黃耀徵攝)70歲的普老師是地磨兒國小的退休老師,某1次教會禮拜中,她突然昏倒撞傷了頭,從此罹患輕度失智,然而,與人對談可難不倒她,「這裡很好玩,不會無聊,可以學東西、做東西,上次我們才學到那個薑黃,吃了對身體很好。」簡單幾句,在在顯示出普老師對於失智教室的依賴。「我原本在當臨床護理師,我也是這裡的原住民,我回到家鄉服務,負責失智教室計畫。」教師顏汝表示,失智教室透過上課的方式,以延緩老人們失智的症狀,藉由教室這個空間,給原住民老人家們1個聯誼的場所,此外,也給患者家屬們1個能夠喘息的機會。
原鄉守護者2/國小生照顧失智長者 「老幼共學」促進族語傳承
屏東基督教醫院(屏基)的「原鄉醫療計畫」,特別與當地「地摩兒國小」的學童們合作規劃了一系列「老幼共學」活動,除了讓學童們認識失智症外,也教導如何照顧老人,藉著與部落耆老們朝夕相處,老幼共學計畫也促成原住民傳統文化,以及族語的傳承。屏基60年前即展開「原鄉醫療計畫」,始終秉持「哪裡有需要,就往哪去」的創院宗旨,近年更開辦「失智教室」、「老幼共學」和「托顧中心」等,幫助部落的失能、失智長輩,這群終日飛翔在山谷間的白衣天使,今年榮獲「醫療奉獻獎」,誓言將永遠守護原鄉同胞的健康。屏基的原鄉醫療計畫還不只於此,由莊玉美護理師與地摩兒國小校長陳惠美規劃的「老幼共學」計畫,結合生命教育課程,顛倒了「隔代教養」觀念,由國小學童照顧患有失智症的部落耆老,透過接觸不同狀況的長輩,進而了解如何照顧他人。地磨兒國小學童在校長陳惠美的帶領下,大聲朗讀自己創作的失智繪本。(圖/黃耀徵攝)「學生在計畫中,學到長者在生命盡頭可能會碰到一些挫折,當他們生病的時候,我們應該可以幫他們做點事。」陳惠美表示,屏基也協助學童們出版一系列失智症繪本。學童們念繪本、唱歌讓長者展露笑容,這些都給孩子莫大的成就感,「原來我可以為長輩做到這些。」這個計畫除了促成祖孫世代交流外,也達到族語傳承目的。
CTWANT 人間暖流》山谷飛翔的天使 讓醫療路不再遙遠
為了改善偏遠原住民部落醫療資源匱乏、就醫困難、部落老人失能以及失智照護等問題,屏東基督教醫院(屏基)醫師、護理師與照服員等組成原鄉工作團隊,深入部落進行原鄉醫療計畫,秉持創院宗旨「哪裡有需要,就往哪去」。計畫實施至今已經超過60年,造福成千上萬的偏鄉原住民,團隊更在今年榮獲「醫療奉獻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