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科技
」 癌症 實支實付 面板 醫療 健保白袍科技2/「機器人藥師」小房間調劑化療藥物 老面板廠養出全球X光感測金雞母
一個「機器人藥師」在完全密閉的小房間內,把藥劑抽出、調配、混合⋯⋯,有條不紊地工作,在12月5日登場的「2024台灣醫療科技展」上,意外成為主角,引來媒體和廠商瘋狂拍照。現場工作人員介紹,這隻「智能化療調劑機器手臂」是有特殊任務,「癌症化療藥物調配的過程,精準不容誤差,需仰賴專門訓練過的藥師,在特製的負壓空間中調配。然而,化療藥物具有毒性,要是調配的劑量不對,甚至殘藥處理出錯,對於病人或操作的藥師都有危險性。」這部台灣土生土長的第一套化療調劑自動化設備,來自老牌面板廠群創(3481)的智慧醫療事業,由4月成立的「智能及自動化解決方案事業中心(IAS)」負責,目前已在奇美醫院上線使用,有兩台銷售實績。「More than panel.(不只是面板)」群創董事長洪進揚5日在自家展區上語帶笑意表示,這是他近年瞄準的新賽道。台灣面板產業曾風光無限,2008年中國廠商崛起,市場供過於求,產業陷入困境,眾家廠商為脫困求存,紛紛尋找全新的應用戰場,智慧醫療就是其一。群創董事長洪進揚(右)和睿生光電董事長楊柱祥(左)在展區前受訪。(圖/鄭思楠攝)十五年前,奇美電子併入群創,原有的X光感測業務隨之整合為群創的一個事業部,2019年該部門分拆成立「睿生光電」,專注於醫療面板業務,以數位X光攝影系統為核心產品,將傳統醫學影像檢查過程數位化,拿下全球X光感測器市場的領導地位,連續3年賺逾半個股本,成為群創旗下「金雞母」,今年前三季每股稅後純益(EPS)達2.77元,幾乎追平去年全年水平。「睿生深耕逾20年的X光平板感測硬體製造實力,跨足AI影像學習、軟硬整合等應用,致力擴大智慧醫療市場。」睿生光電董事長楊柱祥直言,去年X光感測器持續去庫存,今年需求漸入佳境,預期今年營運表現將優於去年。而今年4月成立IAS,由群創兩位協理廖健宏、陳靜倩共同領軍,目前團隊共有200多人,專注於智慧製造、智慧醫療及AI加值應用三大產品線。廖健宏穿梭在日前的醫療科技展上,展示「智慧藥局」在不同醫療情境下的應用技術成果,「就是從自動化技術的基礎出發,解決醫護人員及病患就醫的痛點,提供更優化、防呆的加值功能。」比如「智慧調劑台」,就是整合AI數位軟硬體系統,結合電子標籤與引導提示燈,能協助藥師快速辨別與管理藥品,「藥流雙向櫃」則搭載數位顯示看板,可有效即時追蹤藥品的調劑進度,縮短病患取藥時間。群創近幾年積極轉型,智慧醫療就是公司瞄準的新賽道之一。(圖/鄭思楠攝)「從睿生光電到車用解決方案CarUX,以及先進封裝的FOPLP半導體事業部,群創都在鼓勵內部創業,現在也希望把這個精神導入醫療體系,發揮貢獻。」董事長洪進揚預估,2025年群創整體醫療事業將有雙位數成長,也將視市場狀況評估,不排除IAS未來循睿生光電模式IPO。與此同時,被視為「慘業」的面板產業,近期開始釋出正向展望。法人表示,面板市場正逐步走出庫存修正低潮,近期報價止跌回穩,群創第二、三季已連續兩季獲利,雖然仍無法弭平首季虧損,前三季稅後淨損25.52億元,每股稅後淨損0.29元,但轉機題材已現,市場對其前景抱有期待。
突破舊框架!新一代生物製劑健保給付,嚴重氣喘控制再升級
【健康醫療網/呂佳恆報導】氣喘的臨床表現多樣化,為治療帶來諸多挑戰。然而,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現代醫學已成功開發出精準治療的生物製劑。由於不同患者的體質與誘發因子差異顯著,加上環境變遷的影響,氣喘的臨床表現變得愈加複雜。台大醫院雲林分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陳彥甫指出,過去的生物製劑治療主要針對第二型發炎(Type 2 inflammation)患者,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對於非第二型氣喘(Non-type 2 inflammation)患者的效果相對有限。隨著新一代生物製劑的問世,不僅能有效控制第二型及非第二型氣喘,甚至對於具有複雜混合型氣喘的患者,也展現出卓越的治療效果,為患者帶來更多希望。治療合併肥胖、鼻瘜肉及混合型複雜的氣喘患者 新一代生物製劑展現療效目前臨床上,透過生物標記已能為嚴重氣喘(Severe asthma)患者選擇合適的生物製劑治療方案。然而,由於氣喘的複雜性,例如患者抽菸、合併肥胖、鼻瘜肉、皮膚過敏或黏液栓塞(mucus plugging)等因素,生物製劑的治療效果在某些情況下仍然面臨挑戰。陳彥甫醫師指出,有些嚴重氣喘患者的生物標記指數並非每項都特別高,甚至可能所有指數都不顯著升高。然而,新一代生物製劑的問世,為非第二型氣喘及混合型氣喘患者提供了全新的治療選擇。陳醫師進一步說明,特別是合併肥胖的嚴重型氣喘患者,其病情難以控制通常與嗜中性球發炎密切相關。新一代生物製劑能有效控制非第二型氣喘,對於合併肥胖的氣喘患者也能展現療效,為這類患者帶來全新的治療希望。年輕媽因氣喘發作常跑急診 新一代生物製劑助控制氣喘台大醫院雲林分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陳彥甫分享,臨床上曾遇到一名30多歲的年輕媽媽,體重約90公斤,屬於第二型嚴重氣喘患者。她幾乎每個月都因氣喘急性惡化頻繁前往急診室,主要症狀包括不斷咳嗽、痰多、喘息以及嚴重胸悶。特別是在生完孩子後,因孩子經常感染感冒,她也經常被傳染,進一步加重了氣喘症狀。治療過程中,她甚至一度需要依賴全身性類固醇來控制病情。考量到這名患者合併肥胖、鼻瘜肉,以及影像學檢查顯示多處黏液栓塞(mucus plugging)的情況,陳醫師為她申請了新一代生物製劑的健保給付。在接受治療一個多月後,患者的類固醇使用量逐漸減少,氣喘症狀也得到了顯著控制,不僅緩解了不適,還大幅提升了生活品質。陳醫師進一步指出,目前市場上的嚴重氣喘生物製劑均已通過嚴格的臨床試驗,證實其療效與安全性,並經由政府機構審核取得藥品許可證。然而,患者在接受治療時仍需留意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例如注射部位的腫脹或疼痛。若發生疑似藥物副作用,應儘速尋求專業醫師的協助。新一代生物製劑擴增給付條件 嚴重型氣喘患者新福音目前健保對於嚴重氣喘生物製劑治療的給付條件仍存在一些限制,在臨床運用上可能帶來挑戰。台大醫院雲林分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陳彥甫指出,有些生物製劑其健保給付規定要求患者必須使用半年以上的口服類固醇才能申請。然而,類固醇治療對部分患者可能引發不適的副作用,例如肥胖、水腫、血糖難以控制、骨質疏鬆,甚至增加感染風險,對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一定影響。為了幫助更多嚴重型氣喘患者,健保今年進一步擴增了對新一代生物製劑的給付條件,為患者提供了更多治療選擇。陳醫師強調,透過早期使用生物製劑來有效控制氣喘症狀,不僅能減少口服類固醇副作用的累積,也能顯著提升患者的生活品質。這樣的治療策略更加貼近臨床需求,為患者帶來更大的希望。控制氣喘不二法門 遵循醫師指示規律用藥「近幾年隨著更多新型生物製劑的問世,醫師在臨床治療上多了強有力的武器,能更有效地控制嚴重型氣喘。」陳彥甫醫師表示,生物製劑的進步,確實為不同嚴重型氣喘患者的治療帶來了顯著突破。然而,想要真正有效控制氣喘,關鍵仍在於患者是否能遵循醫師指示規律用藥,並結合戒菸、適當減重、規律運動,以及減少暴露於過敏原的環境,才能有效預防不可逆的肺部損傷。陳醫師進一步指出,生物製劑作為過去10年來嚴重氣喘的新型治療選擇,已有大量研究證實其對疾病控制的效果。然而,若患者中斷治療,氣喘相關的生物標記指數可能逐漸回升,並增加症狀惡化的風險。因此,他建議尚未完全控制氣喘的患者,應每3~6個月由醫師評估治療反應,根據病情調整氣喘藥物及生物製劑的使用方案,以確保疾病穩定。「氣喘雖然無法完全痊癒,但只要規律用藥,就有機會達到臨床緩解,並有效避免疾病進一步惡化。」陳彥甫醫師強調,規律用藥與持續治療是氣喘管理的核心,患者應積極配合醫師的治療建議,進而改善症狀,提升生活品質,重回正常生活。
全台首創!花蓮縣災難醫療隊(DMAT)數位升級iDMAT 縣長徐榛蔚率領團隊持續打造智慧救災創新標竿
花蓮縣長徐榛蔚今(8)日參與花蓮慈濟醫院團隊於台灣醫療科技展的「iDMAT挺花蓮(TEAM HUALIEN):智慧串接生命之練」成果記者會,花蓮慈濟醫院與花蓮縣災難醫療隊(DMAT)今年升級全台第一支全面資訊化的災難醫療隊(iDMAT),在大型災難發生時,透過手機APP一鍵完成資料整合、雲端上傳,在最快時間完成搶救生命的任務,未來也將持續打造花蓮成為智慧救災創新標竿。「花蓮是全台首創升級iDMAT的縣市!」,縣長徐榛蔚表示,在前縣長傅崐萁的遠見下,花蓮縣政府與慈濟團隊攜手,0206地震後率先成立DMAT團隊,在台鐵太魯閣事件中首度投入,在重大意外災害發生時進入現場指揮調度,讓第一線的警消與醫療人員能盡速搶救傷患,但因為現場常天候不佳,傷者人數眾多,手寫醫檢紀錄也讓醫院與家屬無法及時辨認,造成醫療與調度上的困難。(圖/花蓮縣政府提供。)徐榛蔚指出,經過數年不斷更新進步,今年初花蓮DMAT與慈濟醫院合作成立資訊整合平台,簡化繁瑣的手寫資料作業,在0403地震時精準、迅速的分流大量傷患,與花蓮縣衛生局共同獲得「國發會政府服務獎」的肯定。感謝慈濟與縣府團隊保持密切的訓練與合作,提升救災救護量能,成為花蓮最堅強的後盾;花蓮目前擁有領先全國的災難醫療團隊,也希望將這些經驗與其他縣市分享交流,打造臺灣成為全面升級智慧韌性城市。花蓮慈濟醫院院長林欣榮表示,花蓮近年經歷數次重大意外與天災的考驗,也讓災難醫療團隊不斷進化,在縣府的全力支持在今年初成立資訊整合平台,經歷0403地震後成為花蓮縣災害防救醫療新里程,合作打造花蓮成為韌性城市,也獲得中央及來自國際的肯定。(圖/花蓮縣政府提供。)花蓮縣地形狹長、醫療資源分配不均等因素,讓醫療隊在災害搶救時備受考驗。花蓮縣衛生局在2018年0206花蓮大地震後,邀縣內急救責任醫院、慈濟基金會後勤組成花蓮縣災難醫療隊。這是一支由衛生局主責、縣內8家醫院合作的災害防救醫療的花蓮隊(TEAM HUALIEN),也是花東第一支災難醫療隊。花蓮縣災難醫療隊與消防局特種搜救隊醫療組及救護組建立災害現場傷患處置模式。在2021年0402 太魯閣列車事故及2022年0918玉里震災時,展現合作無間,以最快時間完成搶救生命的任務。災難發生時,最讓醫療隊困擾的不是搶救傷患,而是所有的資料全需手工填寫,同時還須接聽來自各界的關心電話。卸下急診部主任與東區緊急醫療應變中心(REMOC)執行長的賴佩芳醫師,在2022年邀請院內AI中心專案經理林佳玟參加全臺DMAT聯合演練,了解災難醫療隊運作模式,作為後續資訊化設計的基礎。隔年1月,由花蓮慈院兼任AI中心主任的吳彬安副院長與花蓮縣縣長徐榛蔚簽訂災難醫療隊資訊化合作備忘錄。(圖/花蓮縣政府提供。)在資訊化過程,因為要作病人身分辨識,要上傳到雲端共享,團隊共識用手機APP,賴佩芳指出,好處是災難發生時可能會停電,手機可多撐點時間,第二是手機有網路,如Wifi故障,可運用個人網路;也可在基地作區域網路,把APP的資料傳輸到筆記電腦、共用雲端,相關單位主管、人員只要有權限,可以不再以電話諮詢,即可掌握最新進度。在2023年11月太魯閣馬拉松以及今年3月花蓮縣府近4000人的聯合運動會初步實地測試,傷患一來,隨即依檢傷配戴手環,護理師、醫師只要以手機APP掃描手環上的QR-code,即可輸入病人資料、勾選相關處置,上傳雲端,待醫療站處置完畢,後端資料已連接Power BI完成統計及相關圖表。(圖/花蓮縣政府提供。)第二次測試後不到半個月,就遇到0403大地震,賴佩芳當天剛好是DMAT值班醫師,在準備出發前,就與相關業務值班人員接到花蓮縣衛生局啟動APP分配工作,採用全球最先進的 AI系統智慧,並將即時資訊運用於災害醫療中,展開救援工作,成功在第一時間搶救受困傷者。花蓮慈濟醫院與花蓮縣災難醫療隊合作使DMAT成功升級iDMAT,花蓮慈濟醫院不僅獲得醫策會NHQA國家醫療品質獎「智慧醫療類智慧解決方案組」標章及創意獎,並與花蓮縣衛生局共同獲得「國發會政府服務獎」的肯定。未來將整合更多數位技術,打造更智慧化的防災體系,持續提升災難應變的精準和效率。
醫療科技展秀創新科技 台大首創「省力倒奶神器」提高效率
「省力Easy倒奶神器」結合3D列印客制奶架及鎖瓶器,成功取代傳統人工操作,顯著減少職業傷害並提高工作效率。台大醫院提供2024台灣醫療科技展即日起至12月8日在南港展覽館隆重舉辦,臺大醫院將基於生成式AI、虛擬實境技術及智慧科技等前沿科技,展示14項卓越成果。小兒部「運用人因工程改善乳品調配作業流程」全國首創透過人因工程設計半自動化設備「省力Easy倒奶神器」,結合3D列印客制奶架及鎖瓶器,成功取代傳統人工操作,顯著減少職業傷害並提高工作效率。該創新流程已申請專利並獲得112年醫策會NHQA國家醫療品質獎金獎。「先天性心臟病之肺動脈瓣功能重建團隊」針對先天性心臟病術後肺動脈逆流問題,引入經導管置換肺動脈瓣技術,完成國內百例創舉,並推動健保給付。該技術在國際會議和心導管實況示範中獲得高度肯定。倫理中心「研究倫理委員會申請暨審查管理系統」提升申請端、審查端與管理端的便利性、工作效率與品質。「實驗場所管理系統」以數位化方式,解決紙本管理痛點強化災害應變。內科部「用於智能手錶之24小時日夜間個人化血壓估測系統」利用穿戴裝置收集24小時生理指標,建置估測日夜間血壓演算法,提升長期健康監測功能。為首個以智能手錶估測24小時血壓變異的智慧系統。急診醫學部「心肌梗塞治療新策略 – 結合奈米醫學與光流體導管投予nanogoldsomes以減少再灌流傷害」這項研究結合奈米醫學與光學微流體技術,開發能局部、快速釋放一氧化氮和穀胱甘肽的奈米藥物及光學微流體導管,有效減少心肌梗塞後的再灌流損傷。此創新技術已在豬的心肌梗塞模型中顯示能夠減少心肌壞死及凋亡,並榮獲2024年美國心臟學會國際獎項。此外,臺灣大學攜手臺灣科技大學、長庚大學,及明志科技大學,共同帶來達10項的多元研發技術成果,包含人工智慧學習系統發展、次世代醫材與藥物研發、精準醫療檢測技術開發等。此次參展團隊由「臺灣大學系統科研產業化平台」率隊共襄盛舉,平台成員學校囊括臺大、臺科大、臺師大、長庚大學,及明志科大,透過整合跨校技術,為產學合作搭起堅實橋梁,以學研研發量能推動我國產業發展。
面板業今年「蠻辛苦」! 群創董座:2025年審慎樂觀FOPLP上半年量產
群創(3481)董事長洪進揚今(5)日出席「2024台灣醫療科技展─群創光電暨睿生光電成果發表」。對於明年整體面板業,洪進揚表示,抱持審慎樂觀的態度,預估需求會比今年好。對於明年營收,他也展望樂觀,「我們有那麼多新的、在開發的題材」,車用市場則不排除海外設廠。針對景氣部分,洪進揚表示,面板業明年會是溫和成長。他提到,整體來說,今年是「蠻辛苦的」,第一季雖有不錯業績,但逐季競爭激烈,預估TV面板需求穩定小幅成長,NB則是受惠於AI技術帶動換機需求,展望明年抱持審慎樂觀的態度,需求會比今年好。針對川普揚言對來自墨西哥和加拿大的所有產品徵收25%關稅,或將牽動台鏈產業佈局。洪進揚認為,台灣應該把眼光放遠,企業不應該完全將關稅命題放在最優先考量,現在政策變化週期變短,重點還是回歸企業本質的競爭力,找出企業競爭力、能扮演何種供應鏈關鍵角色,成為市場上主流產品後,才能有穩定訂單,而非「逐水草而居」。針對市場關注的扇出型面板級封裝(FOPLP),原定今年底量產,不過洪進揚表示,量產進度有些調整,一來是因為學習新技術要多花一些時間,此外,客戶需求也有一些調整,量產時間可能延後到明年上半年,但仍看好未來發展。研調Grand View Research報告顯示,全球智慧醫療市場規模預估2030年將達3852億美元,年複合成長率12.8%。群創今年以「Think Convenience Beyond Boundaries」為主題參展「2024台灣醫療科技展」,展示一系列完整智慧藥局加值應用場域,涵蓋智慧藥局解決方案與智慧倉儲物流解決方案等兩大領域。群創說明,智慧藥局包含「智慧調劑台」、「藥流雙向櫃」與「跟隨型藥車」等,其中「智慧調劑台」整合AI數位軟硬體系統,結合電子標籤與引導提示燈,能協助藥師快速辨別與管理藥品,有效提高調劑正確性。此外,「藥流雙向櫃」能支援藥師提升調劑、覆核、取藥的效率與準確性,以降低人為疏失風險。
醫療科技展AI成亮點 經長郭智輝:大健康產業規模10兆元
台灣醫療科技展5日在南港展覽館舉行開幕典禮,立法院長韓國瑜向來自全球300多位外國代表喊話,表示台灣醫療技術太棒,但全世界知道的人太少,建議明年應成為醫療「走出去」元年,且外交部應有具醫療背景的次長,將醫療、外交、經濟緊密結合。經濟部長郭智輝也表示,大家都想要健康長壽,所以值得跨產業合作、全力以赴,這將是規模超過十兆的大健康產業鏈。生策會會長翁啟惠表示,這是全世界獨一無二、以醫院為核心的展會,結合醫療生技與資通訊領域,已吸引15萬人次參觀。近來因AI技術發展,台灣在AI布局超過20年,加上台灣的醫療指數是世界第一,擁有全球最完整的健保資料庫,也已建立新的人體生物資料庫,如果結合AI來處理與分析醫療大數據,將開發更精準、有效率的早期預防與檢測創新產品;未來台灣生醫產業也將從疾病治療為重心,拓展至涵蓋更前端的精準預防與健康促進。翁啟惠表示,台灣在新藥領域已成功開發10多項國際上市新藥,透過AI賦能加速新藥設計、合成和生產製造到臨床前及臨床試驗等。郭智輝表示,這一屆內閣成員的目標是希望未來八年,可讓國人平均餘命提升到83歲,同時也要讓國人活得健康,能走、能動、健康的長壽,隨著AI的快速發展,智慧醫療是各國爭相投資的重點專案,從藥物開發到病情診斷、分析治療,甚至於健康照護、醫務管理等,AI將大幅的改變醫療科技的面貌。郭智輝表示,台灣應運用AI與ICT等技術優勢,發展智慧醫療、醫美健檢、保健食品、運動科技產業等,輔導企業往高附加價值產品與服務,生技健康產業規模將超過10兆元,預期在結合科技、醫療優勢下,將可成為另一個護國群山。
諾華、TAISE攜各界共創永續 合力舉辦GCSF「健康永續實踐論壇」
氣候變遷不僅對環境構成嚴重威脅,還對我們的健康和醫療系統造成重大影響。與此同時醫療系統也是氣候變遷成因之一,貢獻全球排放量約4.6% 溫室氣體排放當量。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TAISE)、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台灣醫院協會與跨國製藥業龍頭的諾華藥廠,今年再度攜手合作於11月19日舉辦GCSF「全球企業永續論壇」之分場「健康永續實踐論壇」,為產官學界提供多方對話的平台,從國際標準到在地實踐,促進對永續健康醫療模式的探討、學習與交流。衛福部劉玉娟主任秘書、衛福部醫事司劉越萍司長、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周慶明理事長、台灣醫院協會李飛鵬理事長皆到場響應,而台灣多所重量級醫院代表,包括臺中榮總陳適安院長、花蓮慈濟醫院林欣榮院長、臺北榮總李偉強副院長、台大醫院品管中心陳世英主任等亦出席該論壇分享經驗,從政策方向到醫院營運管理與社會責任,對永續工作的推動進行交流,帶來許多啟發,在現場獲得熱烈回響。永續行動勢在必行產官學齊心推動醫療永續產業鏈在氣候變遷的影響下,伴隨疫情、人口老化和慢性病的增加,推動全球醫療需求上升,估計為醫療保健系統帶來高達1.1兆美元的財務負擔。衛福部劉玉娟主任秘書表示,衛福部根據國家政策永續指引,希冀2050年能實現醫療永續及淨零排放。台灣永續能源基金會簡又新董事長也指出,基金會自2023年起積極與全台醫院合作,目前已有98家醫療院所簽署永續發展倡議書。期盼能透過群體的力量,帶動台灣醫療體系邁向永續發展與淨零轉型。氣候變遷對健康的衝擊與醫療體系的負擔愈來愈顯著,因此醫療體系不僅有照護病患的角色,同時也必須從自身展開環境永續行動。衛生福利部醫事司劉越萍司長在會中指出,根據2023年調查,台灣已有81%的醫院曾執行有節能效果之改造或新建工程,衛福部除了已規劃明確的醫療體系永續行動框架,也開始協助國內醫療機構啟動溫室氣體盤查、人員培訓和減碳策略行動,加速醫療體系各層級一同邁向淨零。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周慶明理事長呼籲醫療各界攜手合作,在政府的帶動下推動淨零。台灣醫院協會李飛鵬理事長則站在醫院管理角度提出醫療機構經營上的衝擊與因應對策。根據數據顯示有98%的醫院同意醫療永續為重要議題,他進一步建議政府從健保財務面協助醫界建立健全體質,才能有良好的基礎,一同跟隨衛福部的規劃實踐永續淨零。此外,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周麗芳秘書長在會中解析世衛組織(WHO)對醫療機構在氣候韌性與環境永續方面的重要指引,並介紹詳細的檢查清單供醫院自我檢核,為大家提供具體的實踐工具。她指出面對氣候變遷,醫療機構是第一道,也是最後一道防線!引起與會者的共鳴。「GCSF健康永續實踐論壇」集結產官學各界到場交流永續健康醫療模式。(圖/台灣諾華提供)諾華持續深耕永續擴大與供應鏈共同實踐目標共同舉辦本論壇的諾華藥廠秉持「重新創想醫藥未來,以改善和延長人類生命」的企業宗旨,持續深耕永續。諾華永續發展與ESG辦公室負責人Carrie Scott分享,創新與藥品近用、環境永續、人力資本和良好的治理為諾華的四大ESG主軸;而諾華作為全球醫療科技領導者,積極投入醫療產業的大型淨零排放計畫。藉由創新研發及醫療技術的應用,致力降低碳足跡,並推動全產業鏈的綠色轉型,以實現醫療淨零的永續目標。此外,全球諾華產品包裝已不再使用PVC;從研發、製造到行銷全面採用永續設計原則;且在歐洲和美國實現100%使用再生能源,並計劃在2025年實現自身營運碳中和、2040年達到全供應鏈淨零排放。全球諾華在ESG作為得到多重肯定,例如於2024年藥物可近性指數(Access to Medicine Index)名列第一,在2023碳揭露專案(CDP)再次榮獲氣候與水資源雙A佳績雙A的領導級別,並被Time時代雜誌評選為2024最佳永續公司。台灣諾華為台灣第一大外商藥廠,也是第一例完成2023年溫室氣體盤查報告書,並榮獲2024「淨零標章」綠級認證之外商藥廠,期望攜手產業鏈夥伴共同實現永續目標。
末期腎病的無聲危機!九成患者有「腎性貧血」 疲倦、頭暈別輕忽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慢性腎臟病是國人常被忽略的疾病之一,往往等到症狀出現時才發現已惡化至疾病中後期。對於末期腎病患者而言,腎性貧血是一個常見的挑戰。疲倦、頭暈、呼吸困難等貧血症狀不僅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品質,長期下來還會增加心臟負擔,並影響其他器官功能。腎臟與造血息息相關 無法感測缺氧訊號造成腎性貧血台灣腎臟醫學會理事長吳麥斯醫師解釋,腎臟是人體造血的重要器官之一,它會感測血液中的氧氣量,當含氧量過低時,腎臟會釋放紅血球生成素(Erythropoietin, EPO)來刺激骨髓製造紅血球。然而一旦腎功能受損,腎臟無法有效感測到缺氧訊號,骨髓就無法正常製血,形成「腎性貧血」。患者可能會感到疲倦、頭暈、呼吸困難等症狀,這些都是貧血的表徵,應及早留意,避免進一步惡化。腎性貧血治療選項:從傳統注射到HIF療法的革新過去,腎性貧血的治療主要依賴注射紅血球生成刺激劑(ESA)輔以鐵劑來提高紅血球生成,但效果易受慢性發炎影響。隨著醫療科技進步,現已有模擬體內低氧環境的口服藥物,透過藥物穩定HIF(缺氧誘導因子),能夠促進身體自然生成紅血球,為患者提供更多元的治療選擇。吳麥斯醫師表示,自1980年代以來,腎性貧血的治療主要是透過ESA注射直接補充紅血球生成素,但有時當ESA濃度過高,骨髓接收到的訊息可能不足以增加造血量。此外,腎病患者常伴隨鐵質缺乏問題,透析過程也會使鐵質流失,導致造血困難。隨著 HIF 療法的出現,這類藥物通過穩定細胞在低氧環境下的HIF反應,促使紅血球生成素的自然生成,使體內鐵質與其他營養物質更高效地被應用,並因為是口服藥物,提高了患者的依從性和便利性,較不受慢性發炎影響,是腎性貧血治療的一大突破。隨著藥物技術進步,現行的腎性貧血治療已包括ESA注射、口服鐵劑、靜脈鐵劑及新型HIF療法等多種選擇。這些治療選項各具特點,醫師可以根據患者的需求靈活搭配使用,提供更適合個別患者的療程。吳麥斯醫師指出,腎性貧血對慢性腎病患者是長期課題,治療選擇的多樣化不僅改善了患者的生活品質,也讓醫師在面對患者個別需求時有了更多選擇。隨著藥物科技不斷演進,腎病患者在抗貧血治療上將擁有更佳的支持,持續改善生活品質。
糖尿病盛行率創新高! 年輕化時鐘快轉「恐影響台灣勞動力」
最新台灣糖尿病年鑑結果顯示,台灣盛行率創新高達10.6%,遠超日本、韓國、香港等鄰近國家,總罹患人數恐突破300萬人關卡,且年輕化時鐘快轉,小於40歲的勞動人口中,糖尿病粗盛行率從0.77%上升至0.98%。醫師提醒,國人發病時間愈來愈早,併發症也順勢提前爆發,恐影響台灣勞動力。糖尿病相關疾病健保負擔已逐年增加,實質影響台灣競爭力。延緩併發症出現,日常血糖監測為關鍵,近年有賴數位醫療科技發展大躍進,現已有連續葡萄糖監測(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簡稱CGM)科技,可制定個人化治療,只要落實理想糖值達標率(Time In Range,簡稱TIR)的紅綠燈管理原則,就能在日常生活中輕鬆控糖,降低併發症風險。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黃建寧理事長指出,台灣的糖尿病盛行率已超越日本、韓國及香港,位居亞洲前列,糖尿病對國人健康的威脅日益嚴重。過去,臨床上主要依賴糖化血色素(A1c)作為糖尿病管理的唯一指標。然而,A1c只能反映過去2至3個月內的血糖「平均值」,無法呈現長時間內血糖波動的全貌。隨著科技的進步,連續葡萄糖監測(CGM)技術的誕生,讓糖尿病管理從傳統的單點測量進化為持續監測。透過CGM,糖友能夠追蹤理想糖值達標率(TIR),TIR代表血糖在標準範圍內的時間百分比。TIR越高,代表血糖控制越穩定。根據臨床證據,TIR每增加10%,A1c大約會降低0.8%。相反地,若TIR降低10%,微量蛋白尿的發生率會增加40%,而視網膜病變風險則會上升至64%。相比於A1c,TIR能提供更完整的血糖波動資訊,不僅能即時監測糖友的血糖情況,還能全方位展現血糖的波動狀態,幫助糖友更有效地調整日常生活作息。黃理事長強調,目前八大國際學會共識,推動以TIR評估糖尿病的管理表現,以紅黃綠三個顏色反應葡萄糖濃度的數值,讓指標更加直觀,目前共識建議第1型及第2型糖友應維持TIR比例7成在綠燈範圍。台灣糖尿病管理也持續依照國際共識滾動式修正治療指引。糖尿病衛教學會歐弘毅理事長指出,糖尿病除靠定期回診的醫療照護外,更有賴日常生活中自我的監測及管理,而以臨床經驗來看,青壯年糖友在日常中最大困境不外乎不方便或認為不需要,而無法規律監測血糖,然而血糖波動過大,對於周邊血管及組織的傷害就越大,這也是併發症提前報到的主因。現透過連續葡萄糖監測產品,藉由傳感器每日24小時,連續14天偵測葡萄糖濃度,並能產生葡萄糖圖譜,及計算TIR理想糖值達標率,讓糖友有更完整的數據可以調整日常作息,確實藉由這樣的產品先落實個人化糖尿病管理,幫助糖友延緩併發症出現。成大醫院杜業豐醫師從臨床經驗指出,飲食控制和規律自我監測是大多數糖友的共同難題,但CGM技術突破了傳統血糖監測的局限,能全面掌握葡萄糖波動,幫助糖友建立個人化飲食控制對策。以美食部落客黃小姐為例,初期因視網膜病變確診糖尿病後,對澱粉類食物充滿恐懼,擔心病情惡化。配戴CGM後,她發現蛋糕對自己的血糖影響比預想中小,反而地瓜和紫米燒肉飯糰更容易讓葡萄糖飆升。黃小姐說:「CGM(俗稱小圓餅)幫我破解了控糖迷思,別人的地雷食物在我身上並沒有那麼邪惡」醫師提醒,透過科技輔助,糖友可以隨時調整飲食策略,找回控糖的信心,更加安心飲食、自在生活。杜業豐醫師更提到,由於糖友的情況各異,制定個人化治療方案一直是重大挑戰,並分享病友案例:「CGM也能有效幫助調整處方。即使這位大學教授糖化血色素已經控制在6.1,但糖值波動大就還有空間讓控糖品質更好。」CGM不僅幫助自我監測,還能即時分享數據給家人或照護者,並提供完整葡萄糖數據給醫療團隊,便於制定個別治療計劃,讓照護者與醫療團隊成為強大的後盾,打造更完善的糖尿病照護網,進而增進國民健康,提升台灣競爭力!
CAR-T細胞免疫治療給付滿周年 共45人通過「3.7億藥費健保來幫忙」
自去(112)年11月後,健保署將CAR-T細胞免疫治療納入健保已滿一週年。健保署石崇良署長說,「成人之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或「25歲以下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兩疾病,患者若經過兩線標準治療後,仍治療反應不佳或復發,即有機會符合CAR-T細胞免疫治療的給付標準,全台約100位癌友符合資格。根據健保署資料,今年有60人申請,健保過件率高達75%,共有45人成功通過,包含39例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6例兒童或青少年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每人819萬、共計約3.7億的醫療費用由健保支付。截至目前為止,已有33位患者已完成治療,包含29例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4例兒童或青少年急性淋巴性白血病。讓各界更雀躍的是,已使用CAR-T細胞免疫治療的患者,至今均維持良好的疾病控制。「感謝健保署與專家理解治療的急迫性,持續加速審查進度,從送件至核准平均僅要一至兩週,傾盡全力幫助癌末患者爭取治癒」,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柯博升理事長也鼓勵:「未能成功申請健保的個案,多是經過評估後,患者仍可進行異體幹細胞移植,尚不需使用CAR-T細胞免疫治療;另外則是檢附資料不全,待補齊資料後即可再次申請,千萬別氣餒!」「健保給付通過後,自費藥價也大幅降低」,中華民國血液及骨髓移植學會李啟誠理事長接續分享:「國際間CAR-T細胞免疫治療單次費用要價1200萬至1500萬不等,在台灣自費治療有望減少680萬藥費,降價幅度高達45%;再加上台灣血液疾病治療經驗成熟,從檢測、治療可完善提供治療後的各種副作用控制與照護,更是吸引了各國患者特地到台灣治療。」以花蓮慈濟醫院為例,今年就各有一位七十歲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患者以及十四歲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癌童,特別從越南飛來台灣自費治療,無疑帶動了我國國際醫療發展,讓台灣的血液癌症治療持續於國際間發光。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副秘書長暨臺大癌醫中心醫院血液腫瘤部主治醫師劉家豪副秘書長指出,國健署《民國110年癌症登記報告》顯示,白血病與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兩疾病,在男性、女性癌症發生與致死排行中排名均為第九與第十名,可見得這兩種癌症不僅發生率不容小覷,也嚴重威脅了國人性命。在這兩個疾病當中,又以急性淋巴性白血病與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為常見的類型。前者好發於兒童,後者則好發於中高齡者。雖然兩疾病發病初期症狀不典型,容易與疲勞、生長痛、腰痠背痛混淆,但事實上,病程可能惡化的極為快速,未即時就醫治療,可能在短短幾週、幾個月就會危及性命。劉家豪醫師進一步說明,確診後患者與家屬也不用過於擔心,根據臨床經驗統計,在第一線的高劑量化療合併標靶藥物療程後,約有8至9成急性淋巴性白血病與6至7成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患者,疾病可獲得長期控制。劉家豪醫師說,急性淋巴性白血病與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一旦第一線治療復發或是反應不佳,患者的治療就會變得相當棘手,壽命也將陡坡式下降。舉例而言,約有2成兒童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患者,會在第一線治療失敗或復發,而這群病患高達5至7成的癌童活不過五年,多數的癌童還是來不及長大。若檢視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約一半病患在第一線化療後復發或無效,此時這群病患更是有高達7至8成難以存活超過五年,此類醫學困境一直難以克服。劉家豪醫師鼓勵,近年來CAR-T細胞免疫治療問世,這種集結了基因、細胞、免疫治療等醫療科技於一身,屬於一種藥品,經過多國的大型臨床試驗,在治療成效與安全性上有保障。劉家豪醫師指出,CAR-T細胞製作需要先分離患者免疫細胞中的T細胞,再送往國外實驗室植入可以追蹤癌細胞標的的基因序列,將原本如同「普通士兵」的T細胞,轉變成有如「精銳兵」會辨認癌細胞標的之CAR-T細胞,並透過大量複製,打造一支可以精準殺滅癌細胞的戰隊。將這些CAR-T細胞回輸患者體內後,這群「精銳部隊」還可以在人體內生長,因此可以透過一次性治療達到緩解疾病的成效。治療反應不佳與復發型的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患者,有8-9成的機率可以完全緩解;而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患者則有4-6成可以完全緩解。病患可以不用接受強力的化療,也可以用此免疫細胞療法控制病情。現衛福部規定僅能在九家擁有專業團隊之醫學中心才可執行。李啟誠理事長指出,在健保支持下,CAR-T細胞免疫治療日益普及,也提醒患者,若治療期間發現治療反應不佳或出現復發的跡象,切莫對治療失去信心。患者應主動與醫師討論自己的治療期望,這有助於打造個人化治療方案,並積極遵循醫師的建議治療,便有機會擊退癌症陰霾,重新掌握人生主導權。關心食安、健康的朋友們別錯過~!LINE社群搜尋:健康一把抓加入我們,立刻掌握全家大小的健康與秒懂食安地雷,還有獨家健康小撇步!!【健康一把抓】→https://reurl.cc/qrypl3
嘉惠4千名癌友!健保10月擴大「這1類肺癌標靶藥」給付 年省近115萬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慈恩報導】為提高肺癌存活率及降低死亡率,與國際治療指引接軌,提供更好的治療選擇,中央健康保險署自113年10月起擴大給付治療肺癌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基因突變的第三代標靶藥osimertinib成分藥品,適用對象不再限制需腦轉移,及除原EGFR Exon 19 Del基因突變,新增EGFR Exon 21 L858R基因突變,並由原給付於第4期擴大至第3B及3C期肺腺癌病人的第一線治療,預估新增嘉惠4千名肺癌病友。肺腺癌EGFR基因突變最常見 osimertinib成分藥品延長存活率肺癌已連續14年為我國癌症標準化死亡率最高,且110年起亦為癌症發生人數第1名,肺癌以非小細胞肺癌中之肺腺癌發生率最高,約占所有肺癌的70~80%,而肺腺癌以EGFR基因突變最常見,約50~60%的發生率,且約90%為 exon 19與exon 21。根據一項osimertinib成分藥品第三期雙盲、活性藥品對照、隨機分派的FLAURA試驗,納入具EGFR Exon 19 Del或Exon 21 L858R之局部侵犯性或轉移性NSCLC,結果顯示osimertinib成分藥品相較標準EGFR-TKI組,統計上顯著延長無惡化存活期中位數8.7個月,降低54%發生疾病惡化或死亡風險;顯著延長整體存活期中位數6.8個月,降低20%發生死亡風險。健保給付與國際治療指引接軌 助肺癌病友精準用藥健保署致力將具治療效益之藥品納入健保給付及接軌國際治療指引,在侵犯性或轉移性NSCLC且具EGFR基因突變的第一線治療策略,於健保審議藥品給付參考美國國家癌症資訊網(NCCN)2024年第三版非小細胞肺癌(NSCLC)指引,其中osimertinib成分藥品分屬Category 1(證據等級高);另三大主要醫療科技評估組織加拿大(CADTH)、澳洲(PBAC)及英國(NICE)已給付該藥用於未曾接受過治療且具EGFR突變之局部侵犯性或轉移性(第IIIB或IV期)NSCLC病人之第一線治療。經過醫藥界、付費者代表及病友團體的共同努力,同意osimertinib成分藥品以簽訂藥品給付協議方式擴增給付規定。健保給付年度藥費最高 肺癌標靶藥擴大給付健保署石崇良署長表示,本次擴增給付之osimertinib成分藥品,歷經3次與廠商協商,讓藥品在健保有限資源下,得以依實證做有效益的給付。平均每位病友每年節省約115萬元藥費,並新增挹注年藥費約50億元,預估單年最高總藥費支出達91億元,健保史上給付單一藥品年度費用最高之藥品。
「ACRFP+脂肪幹細胞」軟骨再生率達88% 公衛專家何美鄉不再膝蓋痛
從SARS、伊波拉到COVID-19,重大公衛事件無役不與的流行疾病學專家何美鄉醫師,近年卻苦於膝蓋疼痛,只要運動後就會痛,甚至要用枴杖輔助行走,直到她決定就醫接受治療,醫師居然跟她說:「妳膝蓋退化的程度,幾乎嚴重到可以換人工膝蓋了。」看過的醫師都只能提供減輕疼痛的治療;唯獨大林慈濟醫院關節中心呂紹睿醫師對她說「退化的膝蓋有機會恢復」!過去兩年,呂紹睿醫師為78名接受「關節鏡軟骨再生促進手術」(ACRFP)的退化性膝關節炎患者進行「自體脂肪幹細胞治療」,不僅收案數佔全台脂肪幹細胞各適應症總收案數的51%,治療結果更刷新軟骨再生率,達到88%!這項突破也驗證了呂紹睿多年來提倡「軟骨可以再生」的觀念,為全台350萬退化性膝關節炎患者帶來嶄新的希望,何美鄉醫師也是見證之一。根據衛福部已公布的資料,全台以脂肪幹細胞治療退化性膝關節炎及膝關節軟骨缺損的追蹤成效報告,平均追蹤217天,約6成病患疼痛指數降低;而呂紹睿醫師與訊聯生技合作的細胞治療計畫,詳細記錄病況、收案期程、疼痛及功能量表、治療前後影像及MRI等數據,已完成長達一年的完整追蹤治療成效分析,結果顯示:疼痛及功能指數有具統計學意義的顯著改善,更有高達88%的軟骨再生率。這一項「自體脂肪幹細胞治療退化性膝關節炎」的追蹤成果,堪稱目前全台灣規模最大、最完整、最有力的臨床實證研究報告,累積的數據與醫學成果也超越國際水平。健保署署長石崇良表示,《特管辦法》、《再生醫療雙法》的通過,為台灣醫療產業奠定了穩固基礎,樂見創新醫療科技為國內外患者提供更高品質的醫療服務。何美鄉在接受這項治療後,2個月就前往日本四國爬山;至今追蹤一年,主觀感受是打網球、爬山、跑步、重訓都不再疼痛。何美鄉希望自己膝蓋的「重生」經驗,能為再生醫學細胞治療累積數據,讓這項治療方法變得更普遍,讓更多人受惠。她表示「再生與退化是兩股互相拉鋸的力量,我的案例是,再生得到了初步的勝利」,她對未來參與各種運動的可能,沒有設限。傳統觀念認為,退化性膝關節炎是自然老化,軟骨無法再生;呂紹睿醫師以近30年臨床與基礎研究證實,「軟骨可以再生,退化性膝關節炎其實並不是退化,更不是老化!9成以上是內側皺襞產生的內側摩擦現象經年累月磨損破壞軟骨所致」,不同病程的患者能以他獨創的「膝關節健康促進方案(KHPO)」三對策治癒,至今已造福國內外上萬名膝關節炎患者。其中,針對第二、三期關鍵期患者施行的第二對策「關節鏡軟骨再生促進手術」(ACRFP),因為能幫助患者軟骨再生,擺脫疼痛、重拾行動力,最受矚目。呂紹睿說,「多年的經驗,單純執行ACRFP,就能達到70%的軟骨再生率,我一直期待細胞治療的加入讓ACRFP如虎添翼,患者在經由ACRFP清理病灶、重塑關節腔大環境之後,若能接受細胞治療,將大幅縮短等候軟骨再生所需要的時間,達到更高的治癒率。20多年引頸企盼,終於等到相關政策開放,而ACRFP在加入自體脂肪幹細胞治療兩年後,果然見證了軟骨再生機率的大幅提高!」訊聯生技董事長蔡政憲博士指出,訊聯獲准《特管辦法》核可計畫已達57項,脂肪幹細胞獲准件數最多,收案人數更高達全台8成。國際間,外泌體是軟骨再生領域的熱門議題,訊聯近期已連續取得2項外泌體組合物新專利I849962、I841414,用於製備治療、預防或減緩關節炎藥物,相關發明之組合物,可降低發炎、降低軟骨細胞之受損程度、並促進軟骨細胞增生,因而可用於治療關節炎,可望改善350萬膝關節退化族群的問題。
雙管齊下「即時監控血糖、精準給予胰島素」 糖尿病童免扎針之苦
長期需要監測血糖變化的糖尿病人,除了可仰賴連續血糖監測系統之外,配合胰島素幫浦更可以達到精準胰島素給予,避免血糖的過度起伏、降低低血糖風險、增加病人日常生活的便利性。一名剛入小學的小豪(化名)就是以這個方式,取代定時注射胰島素,入學一個多月來血糖控制平穩,學習能力良好,一點都看不出來他是第1型糖尿的病人。馬偕兒童醫院兒童內分泌科主任丁瑋信表示,小豪在10個多月大的時候,奶量雖然每餐可以喝到200 ml,且副食品的食量也很好,但體重卻不增反減,一開始家長以為是奶量不足,試圖想要增加,後來因為一次嚴重感冒,嘔吐、呼吸急促與難以安撫的哭鬧,緊急就醫抽血後才發現竟是糖尿病酮酸中毒。進入加護病房治療,情況穩定後,改為皮下胰島素注射,但是血糖起伏極大,一天內的血糖值可以從50到400 mg/dL間產生劇烈變化,所幸經醫療團隊仔細調整胰島素劑量、並詳細教導小豪父母糖尿病控制技巧,總計住院10天後,血糖才獲得控制順利出院。然而出院後,由於嬰兒每日用餐間隔時間短,餵食前需頻繁採血確認血糖值,遇上孩子哭鬧不打緊,「採血針扎在兒身、痛在娘心」,更常讓家長於心不忍。於是與家長商討治療計畫後,讓小豪在左上臂處裝置連續血糖監測(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 CGM),可以每5分鐘自動監測記錄血糖值,並即時顯示血液中的葡萄糖濃度,平均一天共可測得288個血糖值,完全清楚掌握血糖變化趨勢。丁瑋信表示,第1型糖尿病為一緩慢漸進性的自體免疫疾病。病童體內存在著會破壞自己胰島細胞的自體免疫抗體。胰島細胞是分泌胰島素的細胞,胰島素是體內維持血糖穩定、幫助細胞成長、抑制肝醣分解很重要的荷爾蒙,當80-90%左右的胰島細胞被破壞後,臨床上便漸漸出現糖尿病的症狀。而第1型糖尿病的治療,即規則監測血糖,並且定時補充胰島素。小豪在以往只能仰賴家長定時皮下注射胰島素來控制血糖穩定。由於第1型糖尿病患者非常依賴胰島素的適時補充,為考慮小豪上學後注射胰島素的不便,加上生活作息的調整可能成為血糖不穩定性的影響因子,於是在和醫師充份討論後,決定於就讀小學前選擇能與CGM密切搭配的胰島素幫浦。胰島素幫浦是一種可以精確控制劑量,透過導管定時向體內輸注胰島素的小型裝置,模擬胰島細胞功能的正常運作。常安裝於腹部、臂部或大腿等皮下脂脂較厚之處。最新的胰島素幫浦可以同時接收CGM的血糖訊息,並根據血糖的變化來調胰島素的劑量,在血糖高時自動增加、在血糖低時自動減少甚至停止胰島素的輸注,達到減少血糖波動、穩定控制血糖的目的。但上述醫療器材並非健保給付的範圍且需定時更換耗材,平均每月需負擔2萬多元。丁瑋信表示,小豪在使用CGM與胰島素幫浦後,透過「即時監控血糖、精準給予胰島素」,回診時發現血糖控制情況良好,小豪的家長與學校老師充分溝通,也給孩子正確的觀念。雖然第1型糖尿病人必須終生在血糖控制這件事上努力,但也因正確的觀念與醫療科技的進步,讓孩子的生活及學習力完全不受影響,也可以和一般孩子一樣,盡情享受人生。丁瑋信表示,研究顯示保持血糖在目標範圍(70-180 mg/dL)內的時間比例(Time in Range, TIR)與減少糖尿病併發症有密切關係。血糖控制講求的是「精準度」與「即時性」,使用CGM的病友,因有血糖的即時監控,可以大輻降低嚴重低血糖的發生。此外,由於CGM可以配合飲食、運動等記錄,讓患者可以彈性調整生活步調,也有助於醫師更科學地調整治療方案,以避免長期併發症的發生,丁瑋信也提醒,使用者應與醫師充分溝通,經由專業評估後再決定治療計畫。
人口老化危機…全台7縣市提前進入超高齡社會 學者指出這些將面臨破產後果
各縣市65歲以上老人占比國內人口快速老化,國發會預估明年台灣將進入超高齡社會。不過根據內政部最新統計,至今年8月,包括嘉義縣、台北市、南投縣、雲林縣、屏東縣、花蓮縣及基隆市,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率都超過20%,這7個縣市已提前進入超高齡社會。世衛組織定義,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達7%為「高齡化社會」,若達14%為「高齡社會」,再攀高到20%,是「超高齡社會」。台灣老年人口從2011年起加速成長,2018年3月正式邁入高齡社會。內政部公布最新「戶口統計資料分析」,8月底65歲以上人口數為441.6萬人,占總人口數18.87%,若成長速度不變,國發會預估明年將達到20%,短短8年就由高齡轉入超高齡社會。台灣22縣市中,2022年底就有4縣市提前達到超高齡社會標準,根據內政部最新統計,今年8月底共7個縣市達標,等於全台有近3分之1縣市進入超高齡社會。從各縣市排名來看,嘉義縣老年人口所占比率最高,達22.88%,其次是台北市22.67%,第三是南投縣21.42%,雲林縣和基隆市並列第四,都是20.91%,其餘破20%的縣市還有屏東縣20.64%,以及花蓮縣20.30%。內政部分析,人口老化較快的地區早期大多是農業縣市,由於當地工作機會不多,導致許多年輕人離鄉背井到其他縣市打拚。都會區的台北市因房價高,許多年輕人選擇到外圍縣市定居。內政部戶政司長陳永智則認為,台北市醫療資源充足,民眾健康可得到較好的照顧,也是老年人口比率較高的原因之一。老年人口快速增加,台灣扶老比,即每100名工作年齡人口扶養的老年人口數,也大幅攀升。國發會統計,2014年扶老比16.19,今年預估為27.89,到2027年將達到32.39,青壯年的負擔將比過去更沉重。扶老比13年間就翻倍。台大退休教授薛承泰指出,台灣人口結構失衡,將導致勞保、健保等社會保險破產,建議加強醫療科技、AI應對。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則表示,高齡化、少子化已成現實,政府目前較重視長照服務,為使長者活得久、健康,也活得好,建議挹注更多資源至預防照顧,並強化社區支持,協助老人維持好的生活及運動習慣,加強其自主能力,不過度依賴他人照顧。
連奧運羽球金牌李洋都去做了蔡司微創近視雷射!單眼10秒恢復清晰好視力!
隨著科技的進步提升醫療的安全性,台灣民眾對於近視雷射手術的接受度也逐年攀升,除了藝人明星近期表態自己使用微創近視雷射矯正視力外,這股風潮也蔓延到運動選手上!奧運羽球男雙金牌組合李洋、王齊麟近日在出席一場支持台灣運動員的公益活動中接受採訪時到自己的近況,李洋就自曝自己過去曾因近視影響場上表現和便利度,因此最近去做了蔡司微創近視雷射,重拾好視力的他,開心分享生活和運動都變得太方便,一起床就有好視力真的很開心,他還鉅細靡遺地說:『沒想到單眼雷射過程只有短短10秒,我來不及反應就結束了。』加上恢復也很快,他手術完不到三天就開始出席活動,術後完全沒有影響他的工作,讓他對蔡司的醫療科技留下很深的印象,還鼓舞推坑齊麟趕快去檢查一起恢復好視力!台全眼科診所總院長黃釋緣醫師表示,近年來,微創手術漸漸成為全球近視雷射的主流趨勢,包括許多運動員與名人礙於工作與生活需要,對於恢復期短的渴求,讓微創近視雷射手術詢問度與日俱增。不過雖然好處多,黃釋緣醫師也提醒想做近視雷射的民眾們,還是要先去醫療院所作一系列的檢查看自己適不適合,並依據自身眼睛的條件及生活習慣選擇適合的手術方式,因為所有近視雷射的原理都是經過調整角膜弧度來改變屈光去達到視力矯正的效果,台灣衛福部現行核准的手術方式都符合視力矯正的安全標準,通過詳細的術前檢查可以了解自身的眼睛健康狀況與期待,才是近視雷射術後滿意的最基礎重要條件。台全眼科診所總院長黃釋緣醫師表示,微創術式漸漸成為全球近視雷射的主流趨勢,包括許多運動員與名人礙於工作與生活需要,對於恢復期短的渴求,讓微創近視雷射手術詢問度與日俱增(圖/台全眼科診所提供)。而其中最受關注的近視雷射手術,就是最新的SMILE Pro2.0全飛秒近視雷射,上市到現在讓許多名流明星們的喜愛,黃釋緣醫師也為我們分享了SMILE Pro2.0被大家青睞的理由,最早的SMILE到SMILE Pro全飛秒近視雷射,SMILE微創技術已推出超過15年,累積豐富的臨床治療報告文獻安全又穩定,除了台灣重要醫學中心台北榮總和中國醫附醫都有引進外,也獲得全球包含美、英、德、韓在內超過75個國家通過,目前治療數更將近千萬眼,搶先日本、韓國,目前全亞洲僅台灣領先上市SMILE Pro 2.0,展現了台灣醫師技術純熟,與對SMILE Pro 2.0的支持與肯定。其中令人驚豔的10秒單眼雷射時間,完美提升患者的專注度,加上只有非常細小2-4mm微創傷口,減少術後乾眼、恢復期變得超短等優點,台灣藝人中像行程滿檔的藝人楊謹華就大方分享自己做了SMILE Pro,術後恢復快所以讓她選擇接受該療程才不會影響工作,而近期SMILE Pro正式升級「SMILE Pro 2.0」,原廠在軟體面進一步做出三大精準升級,將手術的精準度又再往上推升。SMILE Pro 2.0精準升級讓許多人更放心,全新三大升級包括:1.「測量數據自動串聯手術平台」以前傳統近視雷射較為耗時,需要醫護人員在手術前手動輸入患者的近視雷射術前檢查結果到機器的系統中。但SMILE Pro2.0加入最新「測量數據自動串聯手術平台」,醫師在術前就能先擬定好適合患者的治療參數,並將個人化角膜數據和虹膜影像透過雲端『自動』傳輸到手術系統中,透過精準數據,手術前醫師只需調出資料確認沒問題即可進行手術,大幅提高醫療的效率與精準度。2. 「虹膜影像辨識追蹤」台北台全眼科診所總院長張耘嘉醫師指出,過去需靠人工手動的方式來標示散光軸度,SMILEPro 2.0導入「虹膜影像辨識追蹤」,可精準定位導航散光軸度。全新「虹膜影像辨識追蹤」能透過虹膜影像拍攝系統,自動追蹤散光軸度並精準定位導航,讓手術的精準度大優化。台北台全眼科診所總院長張耘嘉醫師指出近期SMILE Pro正式升級「SMILE Pro 2.0」,原廠在軟體面進一步做出三大精準升級,將手術的精準度又再往上推升(圖/台全眼科診所提供)。3. 「AI智能調控雷射參數」這次的精準升級中扮演最重要角色的就是加入了改變人類生活的AI智能,SMILE Pro 2.0全新導入「AI智能調控雷射參數」,醫師針對病患狀況擬定好個人化的參數後,會再經過AI演算,根據全球800萬筆大數據庫累積的資料,優化治療參數,幫助手術達到最佳化的效果,也優化術後視力品質,透過AI導航近視雷射,精準再升級! 最後,張耘嘉醫師還是提醒,目前雖然近視雷射手術已經是相當成熟且詢問度的手術,但近視雷射並非每個人都適合,除了規定法定年齡須滿18歲以外,眼睛的健康狀況和條件都須符合條件才能施作,例如:角膜厚度不足、乾眼症、青光眼、圓錐角膜風險、視網膜病變…等族群都不適合施作,所以術前務必尋求專業眼科醫師進行最詳細的眼睛健康檢查與諮詢,然後再選擇最適合自己的療程,才能真正重返光明的好視力!
民眾黨說明優先法案 推動下修公民權年齡、安樂死
民眾黨今(3)日召開記者會,由黨籍委員說明新會期所負責的優先法案,其中包含透過訂立《新聞媒體與數位平台強制議價法》以保障媒體,以及18歲公民權、不在籍投票、安樂死等議題。民眾黨立院黨團總召黃國昌強調,民眾黨團主張盡速開議,上周已函請立法院長韓國瑜,要求召開黨團協商。黃國昌今日於「台灣民眾黨團第十一屆第二會期優先法案記者會」表示,民眾黨團要推動《公益揭弊者保護法草案》,完善揭弊者保護法制,鼓勵揭弊者勇於揭發不法弊案,實現廉能政治;此外,還要推動修憲案,廢除考試院及監察院,以及推動下修公民權行使年齡為18歲,完善國家憲政制度,啟動第3波民主改革。民眾黨立委張啓楷表示,台灣媒體亂象已久,社群平台使用台灣媒體報導,卻沒有給予相當報酬,他將推動《新聞媒體與數位平台強制議價法》立法以保障媒體,提供媒體可要求數位平台付費使用,帶動媒體產業正向發展。此外,張啓楷將與林國成委員共推《衛星廣播電視法》,針對2部分改革,第一是公開透明,電視新聞業者,特別是新聞台,應確保其公開發行義務,其中包含股權、財務資訊,更重要的是財務中政府採購、補助、廣告收入的透明化,讓國人清楚媒體的收入來源。張啓楷表示,林國成要推動《勞工保險條例》第66條及第69條的修正草案,將勞保基金政府最後支付責任入法。他進一步補充,法案內容是將政府最後支付責任入法,確保勞保永續發展,保障勞工退休權益。民眾黨團幹事長麥玉珍則點出,台灣投票制度要改革,民眾黨團將推動不在籍投票,公投、選舉一步到位,全國、地方一併施行,還要開放在中華民國自由地區的通訊投票。她進一步說明,電子申請不在籍投票,將考慮分區定點的電子投票。此外,麥玉珍將推動《反歧視法》,延續上會期的《新住民基本法》的精神,禁止一切形式的差異待遇,如肢體、語言等暴力,還有建立民事救濟作為受歧視或騷擾之救濟方法,實質填補受歧視者的損害。至於居住正義部分,麥玉珍強調,近來台灣租住亂象多,在租屋市場,民眾黨完善《住宅法》和《租賃住宅市場發展及管理條例》,保障弱勢者比例和育兒家庭居住權利,修正為已有未成年的子女,即可申請社會住宅。公益出租人免稅額、租屋服務業者免稅額都要提高,通案版本為2萬5000元,考量不同的地區,全屋租金上限建議改為3萬5000元。接著,也要排除樂齡租屋障礙,落實110年修法之附帶決議「訂定租金之收費基準時應考量承租者收入上限。」民眾黨立委陳昭姿表示,「安樂死」議題在台灣一直有許多爭論,她將推動《尊嚴善終法》,搭配《安寧緩和醫療條例》和《病人自主權立法》,使人性尊嚴的人權價值才能完整保障,確保經醫師各方評估及病人自主意願的嚴謹程序下進行。實施對象為「具有無法治癒之疾病及無法忍受之痛苦」的病人,包括最低意識狀態和永久植物人。陳昭姿自曝收到許多陳情,台灣推動安樂死的民調高達7至8成作為佐證,說明「每個人有生就有死,所以當他離開的時候會是一個有尊嚴的,有自主的方式離開」,這就是《尊嚴善終法》的精神,這代表台灣的民意脈動,但也當然牽涉生死議題,修法會相當嚴謹。陳昭姿表示,為了以科學、實證精神、台灣醫療體系進步,她要推動《國家醫療科技評估中心設置條例》。台灣因健康投資太低,醫療上壓價、砍價現象普遍,但價格跟價值不同,政策不應一味追求價格單一面向,有時要轉向多元價值思維,例如考慮到家庭中孩子的上學狀況、大人的生產力等,才有更全面的政策藍圖。民眾黨立委黃珊珊指出,台灣現行「長照基金」主要來自菸捐、房地合一稅、遺產稅,稅源高度不穩定,且支出逐年增加,嚴重影響國家勞動力及國民晚年照顧之品質,必須要推動《長照保險法》,未來民眾黨團將參考日本、德國、韓國,比照健保局而成立長照局,建立一套妥善機制,讓財務穩定、多方負擔,目標財源達到2300億。黃珊珊說,也會延續上會期的《財政收支劃分法》,讓地方財政可以充足,中央運作也不會受到影響,健全台灣整體的財務發展;此外,近年來台灣融資公司、詐騙行為頻繁,乃至於詐騙集團結合之案例層出不窮,影響民眾生存權益乃至我國整體金融體系穩定,因此要推動《融資公司法》打擊詐欺。黃珊珊解釋,本次推動的《融資公司法草案》,部分融資公司已成三不管灰色地帶,「融資公司變成影子銀行,已經大到比銀行還大,誘使年輕人借款,最後卻還不出來,變相使他們成為詐騙集團的共犯、車手」。她認為,應指定由金管會監管,落實監管、遏止民眾信用不當擴張。民眾黨團副總召吳春城表示,上會期台灣民眾黨團八位立委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扮演關鍵少數的力量。吳春城說,民眾黨團延續戰力,推動各項法案。他負責的是人口政策,台灣面臨最大的人口問題就是少子化及高齡化。針對少子化,吳春城推動《營養午餐專法》,當前台灣學校,每週提供炸物兩次以上的學校竟然占到22%,還有丸類、香腸等重組食品、半加工食品超過五成,相當不營養,對照日韓在60年前,已有《營養午餐專法》,凸顯台灣的教育部懈怠、立法牛步,「什麼錢都可以省,但是孩子的營養錢,絕對不能省」,本會期民眾黨團將會盡力推動。吳春城也會持續針對高齡化,推動壯世代相關法案,包括《中高齡者及高齡者就業促進法》,他說,台灣已經邁入超高齡社會,社會福利預算達8130億元,政府思維僵化,沒有想到高齡者所組成的金字塔結構,只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他強調,《中高齡者及高齡者就業促進法》是一個全面性的政策,並從文化開始改革,目前各部會響應中,應消弭對長者歧視,將高齡者統稱為壯世代。民眾黨立委林憶君說,現代軍事偵查手段多元化、戰場透明度高,中共衛星技術也越來越發達,很容易拍到我國軍事基地營區和戰力配置,因此將透過修訂《要塞堡壘地帶法》,明確定義戰略要域、公告被劃分戰略要域地點,避免民眾無意間觸法,以及規範哪些行為應被禁止,以保障營區、設施的安全。林憶君並點出,國軍裝備基地、軍事工程都有保密要求,目前普遍缺工,將推動《陸海空軍獎勵條例》,修法鼓勵民間參與國防工程建設與事務。她強調,民眾黨將為國軍爭取更人性化服役環境,讓國軍能夠安心服役、捍衛家園。黃國昌強調,民眾黨團主張盡速開議,上周五已函請立法院長韓國瑜,要求召開黨團協商,相信韓國瑜辦公室已經收到,希望韓能盡速召開黨團協商,決定開議日期。若各黨團無法達成共識,就依照新修正通過的《立法院職權行使法》規定,各自提出議事日程草案,交由談話會表決處理,希望民進黨團負起責任,清楚表態民進黨團打算何時開議,給全體國人清楚的交代。
「SMILE Pro全飛秒近視雷射」超過9成9術後穩定視力1.0!宣布再推「SMILE Pro 2.0」AI導航升級版 療程精準度再提升!
被稱為近視者福音的SMILE Pro全飛秒微創近視雷射,全球在美、英、德、韓在內75國核准上市,至今在全球已治療近千萬隻眼睛,不但成為許多台灣近視族群在施作近視雷射手術的首推,今年更進一步發表SMILE Pro 2.0版全方位升級,期許帶給消費者更精準有效的療程選擇。將雷射視力矯正帶入微創2.0新紀元的SMILE Pro 2.0全飛秒近視雷射,運用了諾貝爾獎雷射技術,10秒單眼雷射時間的優勢大大提升患者的術中配合度,成為受青睞的主流術式;許多患者對於術後「恢復時間快」的表現也很滿意,高達9成9的人術後視力仍維持1.0,且9成8的人滿意夜間視力品質。就連知名藝人楊謹華也認證去年做完SMILE Pro,術後一年多視力還是很穩定維持1.0,直呼這個手術做得很值得!SMILE Pro 2.0原廠品牌大使楊謹華,分享術後一年保持視力1.0經驗(圖/SMILE Pro 2.0原廠品牌提供)。另外,SMILE Pro 2.0特有的10秒專利邊切透鏡,更安全、更容易抽取,術後角膜貼合度更高,單眼雷射只要10秒,同步改善近視、散光問題,成為民眾近視雷射的當紅選擇。而隨著AI技術已然成為醫療產業的最新科技運用趨勢,新一代SMILE Pro 2.0也透過「測量數據自動串聯手術平台」、「虹膜影像辨識追蹤」、「AI智能調控雷射參數」的3大軟體面升級而問世。單眼雷射只要10秒,專利邊切透鏡,術中更安全、恢復快(圖/SMILE Pro 2.0原廠品牌提供)。測量數據自動串聯平台 從測量開啟精準手術如果要達到術後的最佳效果,術前測量數據當然越精準越好!SMILE Pro 2.0不論是角膜數據或虹膜影像的手術資料,皆採用獨家智能雲端數位傳輸,可自動串聯手術平台。白佳欣眼科診所李欣濃主任醫師說明,近視雷射手術的術前檢查,通常需要由多個設備進行測量,且傳統的近視雷射術檢數據,需要由醫護人員手動輸入到雷射設備中,而SMILE Pro 2.0擁有「測量數據自動串聯手術平台」,能透過雲端自動傳輸數據,將個人化角膜數據和虹膜影像等多項檢查數據自動傳輸到手術系統中,醫師只需要在術前調出資料確認即可進行手術,大幅提高了醫療的效率與精準度。測量數據自動串聯手術平台可將角膜數據和虹膜影像無縫傳輸手術系統,減少人為傳遞誤植(圖/SMILE Pro 2.0原廠品牌提供)。導入「虹膜影像辨識追蹤」精準定位散光軸度SMILEPro 2.0導入的全新「虹膜影像辨識追蹤」可自動定位導航散光軸度,白佳欣眼科傅預登主任醫師分享過去做近視雷射手術時,需靠人工手動的方式來標示散光軸度,最新的「虹膜影像辨識追蹤」能透過虹膜影像拍攝系統,自動追蹤散光軸度並精準定位導航,提升手術的精準度及術後散光矯正的滿意度。「虹膜辨識追蹤」功能,自動散光定位導航,精準散光效果,更適合高散光族群(圖/SMILE Pro 2.0原廠品牌提供)。AI智能調控雷射參數功能讓手術結果更精準過去設定近視雷射手術的參數值多需仰賴醫生自身的經驗來調整,但SMILE Pro 2.0的「AI智能調控雷射參數」功能,醫師針對病患狀況擬定好個人化的參數後,再經過AI演算根據大數據庫累積的資料,優化治療參數,幫忙達到手術最佳化的效果,提升手術精準度並優化術後視力品質!可看出醫療AI的發展,對於近視雷射手術絕對有極大助益。SMILE Pro 2.0全新三大精準升級,「測量數據自動串聯手術平台」、「虹膜辨識定位自動散光導航」系統、及具百萬大數據庫的「AI智能調控雷射參數」(圖/SMILE Pro 2.0原廠品牌提供)。擁有多項優點的SMILE Pro 2.0全飛秒近視雷射,已通過歐盟CE、美國FDA、台灣衛福部等多項核可認證,有了更進步的醫療科技輔佐,也獲得重要醫學中心北榮與中國醫的肯定引進讓民眾更放心施作,成功擺脫近視、散光,找回清晰好視力。全台多家醫學中心、眼科診所宣布引進全新SMILE Pro 2.0 AI導航近視雷射(圖/SMILE Pro 2.0原廠品牌提供)。
中華開發資本與日本政府基金Cool Japan Fund成立跨境創新基金 引入台日雙邊資源 打造新創共同市場
開發金控子公司中華開發資本(下稱開發資本)旗下開發創新管理顧問與Cool Japan Fund宣布共同成立「中華開發跨境創新基金」(下稱開發跨境創新基金),為開發資本第一支跨足東北亞的海外基金,由開發資本、台日雙方政府基金(國發基金及Cool Japan Fund)以及台灣產業界,如奇景光電、精誠資訊等共同成立,基金規模為7,500萬至一億美金,目前已達首輪關帳金額6,200萬美金。開發資本總經理南怡君表示,近年來台灣新創在國際舞台嶄露頭角,例如每年在美國華盛頓特區舉辦的全球新創競賽SelectUSA Tech,2022年醫療科技及網路安全二大領域全球冠軍即由台灣團隊囊括,今年臺灣更有9家新創企業入圍分組決賽,其中3家分別獲選健康科技領域及開放科技領域TOP 3,為全球最佳成績。協助本土及台籍背景企業家及創業家「在地創生、展業八方」,是開發資本的理念,期待可以成為台灣新創進軍全球的重要推手,開發跨境創新基金即為適例。 Cool Japan Fund CEO兼COO 川崎憲一表示:「透過跨境創新基金,日本和台灣的新創公司將在食品、媒體/內容、生活方式和旅遊等各個領域合作,為兩地的發展做出貢獻。」自去年三月成立至今的創新加速器日本辦公室已然成為台日新創交流平台,更是台灣新創產業前進日本的起點。開發創新基金總經理郭大經指出,去年首先成立日本創新加速器空間提供台日雙方新創業者落地相關服務及產業交流,今年進一步成立台日基金,成立的願景是打造一個台日新創共同市場。郭大經進一步分析,開發跨境創新基金的重要的目標是協助新創國際化。新創開打國際盃最需要的資源包括資金及在地人脈網絡。在地資源相對困難而且重要,找到對的合作夥伴,即為落地最重要的入門磚。中華開發除了提供資金,也為台日雙方找到關鍵的合作夥伴。在中華開發的關係網絡串連下,日本政府基金Cool Japan Fund、台灣政府國發基金及產業投資人,代表的是台灣在地資源與日本落地資源的結合,將有效促進台日新創及大型企業進行產業創新與交流。開發跨境創新基金期望打造一個全新的台日新創共同市場,讓台灣新創公司在成立的第一天,就可以把日本當作HOME MARKET,而日本新創則因為台日文化及地域之優勢,可以把台灣作為出海的第一站,進而攜手台灣新創進軍國際。開發跨境創新基金看好日本新創投資領域包括移動互聯網(Mobile commerce)、數位轉型(Digital transformation)、人工智慧/區塊鏈(AI/Blockchain)及生活產業(Life Style)等。郭大經指出,日本投資界看好台灣的是科技相關產業,而台灣看好日本的是生活服務相關產業。開發跨境創新基金將結合各方資源,打造台日新創界最完整的資源平台及跨境共同市場。
生技展今登場!外泌體代工策略成焦點 全球經濟規模達1.29兆美元
洲生技大展即日起至29日在南港展覽館盛大舉行,其中外泌體是現今再生醫學的新星,經濟部政務次長何晉滄特別點名,外泌體是最具潛力的再生醫療新技術,市場潛力巨大。訊聯憑藉跨國品牌合作,搭配在地化及客製化服務,推出「Exosome Foundry全球研發代工」新商模,吸引國內外近150家業者共襄盛舉,期盼透過各種外泌體導入與應用,促使商品價值翻漲,幫助產業升級,共同加速實踐生技兆元產業。Exosome Foundry今(26)日發表各國成功案例,如全球雷射光電領導品牌Lumenis,其主推的臉部光電療程 「心動光梭」,可以順利在肌膚打開「光通道」,供外泌體有效進入,縮短療程復原期,Lumenis 總經理林尚威表示,訊聯每一批次的次世代外泌體都具有高效的生物活性,在與光電療程搭配的臨床應用中表現十分出色。法國高端醫學美容品牌SAINDERMA,亦融合外泌體保養與美國高科技TargetCool技術,藉由瞬間冷卻技術,將外泌體轉化成冰晶微粒子,導入至肌膚,全方位進化肌膚保養。 崇尚自然美學22年的時尚香氛保養品牌THANN,攜手訊聯推出聯名外泌體面膜,透過幹細胞外泌體搭配東方果園強效補水面膜,本月正式於SOGO忠孝館THANN門市開賣,未來更有望推進全球21國通路;華人世界最精緻的連鎖沙龍品牌HAPPY HAIR/GENIC,透過外泌體升級頭皮養護、強健髮根、居家護髮等各項服務。除了產品開發以外,Exosome Foundry亦提供外泌體原料,如行銷全球的生技化妝品工廠蕾迪詩生物科技Ladies Biotech,展示從化妝水、精華液、面膜、眼霜、乳霜等超過20種外泌體保養妝品。衛福部今年6月三讀通過再生醫療雙法,經濟部政務次長何晉滄指出,政府近年來積極推動修法改革,期盼加速再生醫療科技發展的決心,尤其在外泌體領域,不僅可應用於治療癌症、神經退化疾病和自體免疫疾病,還擴展到美容和再生醫學等領域,市場規模可觀。根據市場預估,2032年全球外泌體在化粧品、醫美、寵物、醫療等領域,經濟規模將達到1.29兆美元。訊聯生技導入晶圓代工(Foundry)商業模式,將一個個高速成長的行業,賦予全新的再生醫學價值,幫助提升商品與服務單價,如醫美療程成長1.3倍,美妝保養品成長5倍,同時能創造市場需求及擴大消費人次,進而形成規模經濟。訊聯集團董事長蔡政憲指出,各行各業各領域再生醫學化,有助於翻轉傳統產業、接軌全球市場,加速台灣生技醫藥領域整體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