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訴訟
」醫療糾紛1/最衰的冠軍!這個科別最常被告 專家教「病患自保3步驟」
有「台灣美容教母」封號的「美體小舖」台灣區創辦人黃慧娟因美容療程猝死,醫美診所遭黃女兒子提告,5/25日判決出爐診所民事判賠371多萬元,刑事判負責人2年多刑期。依統計,全台每年約1萬2千多筆醫療糾紛,刑事案由整形外科居冠,民事第一名則是骨科,專家建議,面對醫療爭議,民眾可掌握「理性分析」、「保全證據」、「尋求資源」3步驟自保。長期研究醫事法律的廖建瑜法官2019年在《月旦醫事法報告》上發表《從判決快遞看醫療訴訟發展趨勢》,整理2016年5月至2019年5月的醫療糾紛判決,刑事糾紛案件以整形外科最多,民事糾紛的第一名則是骨科。兩年後,廖建瑜再次發表,《從地方法院民事醫療判決看最新發展趨勢-引用最高法院次數觀察》,延續2年前統計,整理出截至2020年10月的醫療糾紛案件,此次僅更新民事糾紛案,冠軍仍是骨科,但後面的名次全變了,2年前依序為神經外科、牙科,這次變為醫美、急診。「浮出檯面的醫療糾紛,實際上只是冰山一角!」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簡稱醫改會)研發組副組長吳奎彥表示,醫改會創立20年以來,已經進行上萬件的醫療糾紛諮詢,大約每年有500~600件,各縣市衛生局的醫療爭議調處服務,每年也平均約500~600件左右。「這些數字的背後,如果用科學模型去回推,應該至少有1萬2000多筆醫療糾紛,而這些是大眾看不見的。」吳奎彥說,參考《醫事法》相關論文資料,發現刑事糾紛第一名是醫美,其次是外科、急診;民事糾紛冠軍則是骨科,其次為醫美、婦產科,其他如急診、外科、牙科也紛紛上榜。「就算是不同資料來源,但可以發現容易發生醫療糾紛的科別大同小異,它們分別有一些共通點,其中最關鍵的因素在於『醫病專業知識出現落差』,這或許也是骨科民事糾紛最多的原因。」以案例實際說明,一位50多歲婦人因右腿麻木、跛行而向骨科名醫求診,醫師建議進行內視鏡手術,表示只需1.5小時的時間,沒想到實際手術長達8小時,且術後婦人大小便失禁、臀部及陰部皆毫無知覺,且左腳自腎部麻木至腳趾、合併刺痛感。最後發現婦人是罹患罕見併發症,由於機率低,就連手術同意書中都沒有列出,因此醫師也認為不必告知,沒想到卻發生了,最後法官認為醫師未善盡告知義務,因此判醫師與醫院應給予婦人精神賠償200萬元。骨科醫學會理事長陳威明曾受訪表示,骨科的醫療糾紛特別多,和手術量多有關,且近年新治療法增多,骨材及藥物種類也大增,若治療前溝通不佳或結果不如預期,都易引糾紛,目前骨科最常見的手術包括關節置換手術、骨折手術、脊椎手術。 「美體小舖」台灣區創辦人黃慧娟(最左)因美容療程猝死,5/25日判決出爐,診所民事判賠371多萬元,刑事判負責人2年多刑期。(圖/翻攝自美體小舖臉書)吳奎彥說,多數民眾面對醫療糾紛的第一反應大多是驚慌失措或憤怒,例如有些民眾會選擇抬棺抗議等等,但這些對事件本身沒有幫助,他建議要掌握3原則。首先一定冷靜下來,理性思考醫療事件的過程與爭議點,同時釐清自己的訴求。第二,仔細回想過程之後,要趕緊保全證據。「除了收費單據之外,建議要跟醫療院所申請『全本病歷』,根據《醫事法》全本病歷要保留7年,這裡面會有患者所有的就診紀錄、病程、檢查報告、影像病歷、同意書等,是非常重要的資料。」第三,尋求資源。「例如醫療院所內都會設立關懷小組,處理患者申訴案件,幫忙處理患者與醫師之間的糾紛,如果無法解決或對結果不滿意,可以再去地方政府的衛生局進行醫病爭議調處,衛生局會請公正第三方幫忙居中協調,如果是重大爭議或涉及嚴重傷害,也會請該領域其他醫師幫忙檢視病歷,並且釐清醫病責任歸屬。」吳奎彥說,醫療糾紛具有高度專業的特性,而且極度個案化,很難用一致的標準概括討論,當糾紛發生時,維持冷靜最為重要,所以也不建議民眾以爆料的方式威脅醫療院所,「因為風向太難預測了,萬一不利於你,恐怕雪上加霜。」
教母驟逝3/醫美糾紛案件暴增 資訊不對稱民眾總是輸家
台灣美體小舖前董事長黃慧娟在醫美診所昏迷,搶救2個月仍宣告不治,接掌美體小舖董座的黃慧娟獨子曾峙屏,怒告醫美診所實際負責人和員工的消息傳出後,再度引發外界對於醫美糾紛的關注。法界研究發現刑事案件數和民事判賠金額都以醫美糾紛居冠,顯示醫美司法案件將會越來越多。對於醫美糾紛的起因,法界和醫界普遍認為多來自溝通不良,以及病患或家屬對突發事故無法接受的心理。一旦遇到醫療事故,病患和家屬在醫療專業不足、資訊不對稱的情況下,想要釐清責任和原因,就只能透過司法訴訟,請律師、法官和檢察官協助釐清真相,造成醫美糾紛層出不窮的結果。可是司法訴訟真能解決爭議嗎?曾任地檢署醫療專組檢察官的律師陳宗元指出,近年醫美盛行,醫美糾紛案件愈來愈多,可是根據衛福部統計1987年到2010年間,醫事審議委員會所有的鑑定案件中,認定醫師有疏失的有987件,大約只佔醫療訴訟鑑定案件的8%,如果加上經鑑定可能有疏失的593件,也只佔全部醫療訴訟鑑定案件的13%,特別是鑑定和訴訟過程曠日廢時,不管最後誰輸誰贏,都是一場折磨。陳宗元認為,病患及家屬在醫美糾紛中居於劣勢,主要因為醫療具有高度專業,病患及家屬在資訊的取得上有落差,而濫訴也是病患及家屬不太容易打贏官司的重要原因之一。消費者文教基金會副秘書長黃鈺媖律師指出,美的東西較為主觀,加上大家對於美的看法不一樣,雙方認知產生落差,特別是醫美較為商業化,醫院或診所在說明過程中,會較強調優點,但是對於可能造成的身體傷害,以及手術失敗機率,較會避重就輕,就容易產生糾紛。黃鈺媖強調,社會上不時傳出沒有醫師資格的美容師或護理師替消費者進行侵入性治療,這是違反醫師法的嚴重行為,衛福部和醫策會曾在2013年聯手推動「美容醫學品質認證」,考核醫美機構的硬體設備、人員資格與醫療品質。民眾可到衛福部或醫策會查詢名單。黃鈺媖也提醒民眾,目前電視台購物頻道販賣醫美療程的情形相當氾濫,節目中銷售優待券,費用相當低廉,其實都已觸法,衛生機關罰不勝罰、抓不勝抓,消費者購買時千萬要當心。前台南市醫師公會理事長王正坤醫師對法官們演講醫療糾紛案例時表示,醫師在進行醫美手術前,應與病患作好術前溝通,誠實告知各種醫學美容的「療效」、「副作用」、「可避免的醫療傷害」、「不可避免的醫療傷害」與「醫療的不確定性」,再由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才能減少糾紛。對此,法漾診所負責人傅先生表示,今年7月23日下午4點左右,Mia(指美體小舖前董事長黃慧娟)到法漾診所和他討論珠寶買賣,雙方聊了大概1個小時,護理師問她說,既然來了,要不要做一下保濕療程?Mia回說好,就去洗手間,後來護理師發現Mia在洗手間待了一段時間,就進去關心一下,沒想到她竟然昏倒在洗手間,護理師連忙對她做CPR(人工呼吸),他則打電話叫救護車,送往台北馬偕急救,不料搶救2個多月仍回天乏術,不知道Mia的昏迷和她前兩個禮拜曾打莫德納疫苗有無關係。傅先生指出,他是Gay,和Mia認識時間超過10年,或許因為他的性向關係,因此Mia更能相信他,並能安心在診所做美容,Mia就像是他的朋友、姐姐、老師和媽媽。Mia昏迷後,他很難過,沒心情經營診所,就歇業了。傅先生強調,案發當天絕對沒有進行侵入性的醫美治療,現在醫療和科技這麼發達,不管有或沒有,應該都查得出來,當時他和護理師都極力救治Mia並送醫,最後卻被誤會,他和護理師都感到非常委屈,但現在也只能面對。至於美體小舖董事長曾峙屏方面,截至記者發稿為止,尚未接獲回應。
台灣醫療體系「現實與理想差距大」 資深醫嘆「只是一廂情願以為在對病人好」
不知曾幾何時,原本備受眾人尊敬的醫師,突然變成各種醫療訴訟、投訴、看病人臉色的悲慘行業。日前就有資深醫師在粉絲專業上發文,內容中表示「在黑暗的急診界轉變最多的,就是『什麼是對病人好』的堅持,一年比一年還更消退」。有醫師在自己的粉專「安東尼蘇的救命救急暗黑閒話」中發文,內容中表示「所謂『成熟』的過程,在黑暗的急診界轉變最多的,就是『什麼是對病人好』的堅持,一年比一年還更消退」。文章中指出,醫生年輕時也是充滿理想抱負「對自己認定的『正確醫療』的執著,我認為不該打的針,不該做的檢查,就絕對不做,就算要跟病人說教30分鐘我也甘願」。直到在擔任住院醫師的最後一年,醫生接收了一名膝蓋擦傷的長者病患,當時醫師研判膝蓋傷口並不嚴重,並沒有進階檢查的需要,但是長者身旁的兒子卻吵著要照X光,即便醫生堅持與解釋,最後也只是讓兒子帶著長者離開醫院,過沒幾天之後,就收到自己被患者家屬投訴「態度惡劣」的事情,而更讓他心灰意冷的是「醫院根本沒向我查證事情經過,就直接認定是我的問題」。從那次之後,醫師開始自我反省「發現自己只是一廂情願地以為自己在對病人好,大多數病人進來急診,就像他們去便利商店買飲料一樣,拿了商品、付錢、走人,就是他們要的模式」、「你跟他說喝太多甜的不好,他們只會埋怨你在浪費他們的時間。」所以從那天起,醫生看病人不再想著「如何讓病人得到理想的治療」,而是「如何讓病人迅速地消失在我眼前」,那些為了病患長遠的健康著想而「勸退」的舉動,更是不再執行。而諷刺的是,醫生發現自己這樣做之後「醫病關係真的變好了」,不僅不用耗費唇舌,看診速度也變快,上班也變得輕鬆。直到這個時候,醫生才明白到,所謂好醫師的形象「在台灣這個獨特的醫療體系下,理想與現實是有多大的差距」。
她私密處被看9年 婦產科醫師竟是生父
實在太誇張!美國紐約州一名35歲女子赫爾奎斯特(MorganHellquist)近來發現,她過去看了9年的婦產科醫生,竟然是自己的親生父親,因為母親當年為了不孕問題去求診時,這名醫生竟偷偷使用自己的精液,產生了9名和她同父異母的手足,讓她憤怒提告。據《紐約郵報》報導,赫爾奎斯特(MorganHellquist)生下2胎後,因有經期不規律等婦科問題,2012年在家人介紹下,至70歲婦科醫師沃特曼(MorrisWortman)的診所看診,赫爾奎斯特透露,因為基於醫病信任,過去9年來,她還在診所內,做過乳房和陰道檢查,負責執行醫療行為的,都是這位沃特曼醫師。不過赫爾奎斯特今年5月看診時,沃特曼醫師突然要她摘下口罩,還把妻子叫進來一起看,並不斷的對赫爾奎斯特一臉欣慰的說,「你是個好孩子,真是個好孩子」,讓赫爾奎斯特不禁開始困惑,於是私自進行DNA檢測,沒想到竟發現驚人真相。赫爾奎斯特透露,她的爸爸年輕時,因車禍下半身癱瘓,母親當時於1983年至1985年間到沃特曼的診所看診,多次嘗試人工授精都失敗,後來才終於在1985年,接受一名號稱來自北歐男子捐精,才成功受孕。但赫爾奎斯特檢驗DNA後發現,生父其實是一名猶太人,她當下立刻懷疑,生父有可能是沃特曼醫生,因為這對母女多年來,都固定找他看診。後來赫爾奎斯特持續透過DNA檢測,陸續發現9名與她同父異母的手足,讓她崩潰氣炸,原來生父竟持續為她的私密處看診多年,讓她氣得向沃特曼提出醫療訴訟,控告對方詐欺和瀆職,但目前沃特曼對此爭議,尚未出面回應。
藥劑師「誤診死亡」!男嬰下葬前動了...家屬急送醫仍不幸慘死
印度一名2個月大的男嬰日前因病被送往急診,由於當時沒有專業醫師,僅有藥劑師能代為診斷,沒想到他竟誤判男嬰死亡,家屬準備下葬時,發現男嬰突然動了起來,再度送醫搶救,但已經錯過黃金救援時間,男嬰最後仍不幸身亡。根據《The Hills Times》報導,事發於本月8日,印度一名男嬰因病被送往阿薩姆邦迪布魯加爾的一間醫院急診,不過當時沒有專業醫生可以替男嬰診斷,只能由一名藥劑師米特拉(Gautam Mitra)代為診斷,當時他宣告男嬰死亡。得知男嬰死亡消息,家屬相當痛心,準備把男嬰帶回下葬時,竟發現男嬰還有動靜,於是趕緊再送往附近醫院,「我們發現後,立刻把他送往附近的醫院治療,最後卻因為錯過黃金救援時間而死亡,我們懷疑那位藥劑師在宣告死亡時,我們的寶寶其實還活著」。事發後,大批民眾對此相當不滿,而目前米特拉已被警方逮捕,之後將面臨醫療訴訟。針對此案,當局相當重視,並表示將徹查且重罰,詳細案情仍待警方進一步釐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