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進展
」亞洲生技大會今登場 個人醫療再進化!生物融合可預測疾病走向
「2022亞洲生技大會(BIO Asia-Taiwan 2022)」今天登場,默克全球首席科技長Laura Matz發表「生物融合:對個人化醫療的未來潛在影響(Bioconvergence: Potential Future Impacts to Personalized Medicine)」的專題演說,透過分享「生物融合」(Bioconvergence)這項革命性的跨領域創新趨勢,說明生物醫學如何結合數位科技與高速電腦運算技術,逐步實現以病人為中心的個人化精準醫療大未來。「生物融合」是以跨學科專業駕馭整合「數位科技」、「材料科學」與「生物科技」,以加速發現新科學並擴大其影響力。這項整合有助於實現個人化醫療的理想,透過分析個人生物特徵,為病人量身訂製治療策略,以最佳劑量與治療組合,讓療效最佳化。這項整合將為生醫產業開啟全新的機會和療效選擇,特別是針對個人生物特徵,為病人量身訂製治療策略的精準醫療將有正面啟發。Laura Matz表示:「生物融合的革命性發展正蓄勢待發,不僅大幅加速個人化醫療進展、提升藥物研發的效率及創新醫療的成效,更強化人際與人機間互動,這將需要彙整生命科學、醫療保健與電子科技的能量。」默克旗下事業體橫跨醫療保健、生命科學與電子科技,具備「生物融合」所需之跨界科技整合的獨特能力,因此將其視為未來發展新機會。在生物融合領域,默克專注於三大關鍵技術:類神經網路型態運算技術(Neuromorphic Computing)、數位分身(Digital Twins)科技以及轉譯醫學(Translational Medicine)。」Laura Matz進一步說明,默克致力於研發類神經網路型態運算技術,透過模擬人腦運作模式,強化電腦高效運算能力,以研發AI人工智慧等相關科技應用;數位分身技術在未來不只能透過智慧製造技術提升產能,同時可以加速臨床試驗並降低成本。進一步,將數位科技運用在轉譯醫學,透過多種生醫資料庫串聯,從藥物探索、早期測試到臨床試驗,更精確找到治療標靶、病人族群、用藥劑量,得到對藥物研發的關鍵洞察。這種嶄新的藥物研發模式,有助加速藥物研發進程、增加臨床試驗成功率,加速實現以病人為中心的個人化醫療理念。Laura Matz更以臨床試驗中,透過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技術,提前6個月預測疾病進展,並找到早期預測指標做為案例分享。藉由這項精密分析,改善了人類對發病機轉的了解,進而可以超前部署,治療、預防以及密集監測等各項必要措施,最終得以造福病人。除了大數據進行預測與分析,運用機器學習演算法導入人體生物資料,針對個人的基因資訊,量身打造精準用藥建議,使用相對應標靶用藥的精準醫療,亦是未來重要趨勢。默克去年參與衛生福利部和國家衛生研究院的「癌症精準醫療及生物資料庫整合平台合作示範計畫」,攜手產官學研醫,期盼透過次世代基因檢測提升醫療照護效能、促進真實世界數據應用,並建立高效能的臨床試驗系統,以加速新藥研發。Laura Matz表示,「我們認為這是一個絕佳的合作平台,透過各方的貢獻,將有助於推進台灣精準醫療到次世代里程碑。」
昏迷指數5對疼痛有反應…「牛樟芝之父」最新傷勢曝 院方:恐部分失憶
南投縣草屯鎮康建生技公司14日驚傳行刑式槍決命案,槍手闖入公司連續槍殺5人,造成4死1重傷,其中81歲創辦人賴敏男腦部中彈,目前仍在治療中。台中榮總今(16日)說明傷者病情,賴敏男昏迷指數5,雖然對疼痛有反應,目前仍需要休養,尚無法進行意識評估,且未來不排除出現部分失憶情形。台中榮總神經外科主治醫師黃愉芬今日透露,子彈卡在患者的眼眶骨和肌肉層中間,沒有真正射進大腦,經過手術後,體溫稍微偏高,但未超過38度,腦壓也正常,現階段需要絕對靜養,還沒辦法進行意識評估,不過傷者的手腳目前有活動,疼痛測試時左右手都會動,然而他的年紀稍大,在醫療進展上會放緩腳步。李鴻淵昨(15日)落網。(圖/翻攝畫面)醫師進一步說明,由於患者的頭骨碎裂,且集中在耳朵上方的骨頭,恐怕會對左側腦部語言、運動功能造成影響,若真的要說有什麼進展,還須等1、2個星期後,才能看出明顯進步。後遺症方面,院方表示,患者傷勢等同嚴重腦震盪,還有合併腦出血,除了語言、肢體活動恐受影響,也可能出現部分失憶,是否能回溯案情仍不清楚。據了解,55歲的李鴻淵14日下午潛入康健生物科技公司,持槍連續殺害公司負責人賴敏男與其胞弟、女兒和2名員工,造成4死1重傷悲劇。李嫌犯案後逃逸,昨日中午在某養生會館被逮捕,落網時態度囂張,面對媒體大放厥詞稱「報仇了」、「不後悔」等語,一進警局後卻改口「有悔意」,深夜遭羈押獲准。
80歲老翁疝氣併發膿瘍 「全體腔外微創手術」修補整治
80歲的陳老先生因中風長年臥床,肢體攣縮,入住安養中心多年。前陣子發現罹患左側腹股溝疝氣,接受傳統沿腹股溝邊線劃刀的疝氣手術,但因老翁有糖尿病體質,傷口預後不佳,更因感染併發膿瘍造成疝氣復發,轉診台中市多家醫院都治療未果,最後在臺中醫院接受「全體腔外腹腔鏡手術」,一併處理好膿瘍與疝氣,目前已平安回到安養中心。衛福部臺中醫院一般外科醫師徐瑋呈說,疝氣的好發年齡層從新生兒到高齡人瑞都可能發生,肇因則是由於先天腹膜引帶未閉鎖,或後天肌肉筋膜層弱化所致。一旦患者用力,腹壓就會上升,使臟器膨出腹壁造成疝氣,若長期不處理則可能會發生「疝氣嵌頓」,造成腸子缺血性壞死,引發腹膜炎甚至敗血症。徐瑋呈醫師表示,傳統的治療方式是以縫補筋膜層為重點,但隨著醫療進展,現多以腹腔鏡微創手術進行人工網膜襯墊方式,對疝氣弱化的無張力筋膜層做修補整型。醫師指出,全體腔外腹腔鏡的修補手術相對傳統手術的修補位置來得更深處,能直接將人工網膜鋪放在筋膜缺口做補強。若遇到因沾黏引發結構紊亂而復發的疝氣患者,使用腹腔鏡手術更能有效避免組織沾黏,完好地修補筋膜層。徐瑋呈醫師指出,全體腔外腹腔鏡術後傷口小、疼痛少、患部感染機率低、復原速度快,除了大幅降低復發機率外,若有雙側疝氣的患者,更能以同道傷口同時處置,讓患者少挨一刀。雖然全體腔外腹腔鏡疝氣手術已成為主流,但患者仍須接受全身麻醉才能施作,儘管有少數例外能以不插管的朦朧麻醉方式進行,但並非臨床上的常規處置。徐瑋呈醫師提醒,若經麻醉科評估健康狀況不佳或有心肺疾患的人,就不建議接受全身麻醉。建議民眾接受疝氣手術前要好好與主治醫師溝通,找尋最適合的手術方式。
冬天飲食2地雷 易腐蝕食道罹癌
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國人十大癌症中,食道癌盛行率排名第10。食道癌早期症狀較不明顯,等到中後期出現明顯症狀時就醫,通常為時已晚,因此食道癌的患者中,五年的存活率幾乎不到2成。正值壯年的裕隆集團前董事長嚴凱泰也因食道癌撒手人寰。食道癌治療主要以手術切除為主,但會嚴重影響病患的生活品質,而傳統的放療及化療亦為治療選項之一,但食道癌完全治癒仍低,而最新的資料顯示「癌症免疫藥物療法」對食道癌具有治療上的益處,為食道癌患者開闢出一條新的道路。65歲賴先生2年前喉嚨覺得怪怪的,感覺一直有異物感塞在喉嚨,原先以為是普通的感冒,爾後開始出現吞嚥困難,甚至吞嚥時會噎到快不能呼吸,才趕快就醫檢查,經檢查發現已罹患食道癌第四期。一開始在醫師建議下,賴先生先後做了十次的化療,在化療期間,他的嘴巴、嘴唇、喉嚨潰爛,化療的藥效更使他出現噁心、嘔吐、腹瀉等副作用,原先吞嚥上就有困難,再加上嚴重的副作用使他更吃不下。後來在醫師建議下,改以「癌症免疫藥物療法」治療,治療過程中並沒有出現像化療般苦不堪言的副作用,更因為癌症免疫藥物療法的使用,讓他食道的腫瘤受到控制,更重要的是,改善賴先生吞嚥困難的狀況,終於能正常吃自己喜愛的食物,也無特別忌口,生活品質大幅提升。 收治上述案例的林口長庚腫瘤科侯明模醫師表示,食道癌的危險因子包含抽菸飲酒、愛吃刺激性、喝熱湯者,例如冬天許多人愛吃的麻辣鍋,又燙又刺激,長期腐蝕食道的情況下,就會升高罹患食道癌風險。臺北榮總腫瘤醫學部腫瘤免疫治療中心陳明晃主任表示,食道癌細胞型態主要有兩種,台灣人常見的食道癌腫瘤和歐美的型態不太一樣,國人腫瘤型態是屬於「鱗狀上皮細胞癌」,而歐美地區盛行的則是「腺癌」。由於全球在鱗狀上皮細胞癌的研究資源相對偏少,導致治療食道鱗狀上皮細胞癌的醫療進展相對遲緩。侯明模醫師說明,目前對於食道癌治療方式,會依據腫瘤侵犯的深度、周邊淋巴結侵犯的數目、遠端器官是否轉移等,可分為零到四期。針對零到一期,可以透過內視鏡刮除方式處理。第一到第二期,手術開刀則是治療首選,為根治性切除腫瘤。若是第三期患者,就一定要用放、化療,再加上開刀切除。而第四期患者,合併其他器官的癌轉移,就會以化學治療為主,而癌症免疫藥物療法也因為新的證據顯示,可作為治療選項之一。陳明晃主任進一步補充,雖然全身性藥物療法為晚期食道癌標準治療,但在不同的病情下使用的武器也不同,而癌症免疫藥物療法作用機轉,與以往傳統治療不同,是經由喚醒免疫細胞來攻擊癌細胞而非直接作用於癌細胞,有望解決復發後化療或轉移患者的瓶頸。根據研究報告顯示,使用癌症免疫藥物可有效提升患者整體存活期,治療一年後甚至比標準化療多出約一成的整體存活率。面對食道癌,過去僅有手術、放療、化療等有限的治療選擇,然而近年來醫療科技進步以及新藥物、療法不斷更新,食道癌的治療已有嶄新的一步,而癌症免疫藥物療法更是成為食道癌患者治療的新選擇,有望消弭患者復發後面臨無藥可醫的窘境,使患者可以接受最適合自己的治療方式。
5G加速智慧醫療進展 糖尿病連續式照護網全台首創
「2020台灣醫療科技展」今天(3日)起於台北南港展覽館開始為期4天的展覽,遠傳電信攜手亞東醫院及多家5G生態圈夥伴一起參展,展示5G遠距診療、居家醫療照護、智慧醫院、精準醫療等四大領域、共十餘項應用。遠傳今年中於台東縣打造全國第一個5G遠距診療場域,上線5個月以來服務已達1400人次,更與國衛院、亞東醫院合作,於新北市實現全台第一個5G糖尿病連續式醫療照護服務,提升糖尿病患者就醫便利性及眼底鏡篩檢率;此服務架構在遠傳第一個融合邊緣運算應用的5G專網,不僅兼顧資安、保障病患個資隱私,同時便於未來導入AI分析判讀,協助醫師更快速地提供治療。居家醫療照護部分,全國首支結合健康管理功能的「NB-IoT智慧手環」,由遠傳與衛福部花蓮醫院、花蓮豐濱鄉公所合作,整合GPS、Wi-Fi定位、電子圍籬、自主回報等功能,傳輸睡眠、心率、血壓等健康數據,提供花蓮豐濱鄉750位長者配戴,結合遠傳所提供的雲端健康照護管理平台,由7位當地的「健康管理人」串起整個豐濱鄉15個據點的照顧網絡。此外,遠傳本次攜手參展的5G生態圈夥伴與應用技術,包括長佳智能的AI輔助判讀系統、宇心生醫的隨身個人心電圖貼片、安勤科技的5G視訊醫療推車、晉弘科技的行動式五官鏡。亞東醫院則展出「幹細胞治療」、「放射部精準醫療」及「微創手術」三項精準醫療應用,可為癌症及跨科別病患提供更精準的診斷與治療。而現代人生活離不開大小螢幕,亞東醫院今、明上午也於展會現場各提供限額40位民眾免費乾眼症篩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