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醫護
」醫師不是神!寶林案「行銷鬼才」遺孀喊告醫院 蘇一峰痛批:邏輯何在?
台北市信義區「寶林茶室」遠百a13店,驚傳食物中毒事件,目前已累計18例,共造成2死、5命危,受害者通報恐持續增加。如今衛福部也在首名死者39歲呂姓男子的血液中驗出「米酵菌酸」,為台灣首見。沒想到被稱為投顧界行銷鬼才的呂男之遺孀,卻質疑新北三重醫院、台北馬偕醫院有醫療疏失,揚言提告究責。對此,急診室醫師田知學感嘆,「醫師真的不是神!」而胸腔科醫師蘇一峰也痛批,「米酵菌酸」的死亡率極高,告醫院、醫護的邏輯何在?難道不知道急重症醫護已經都招不到人了嗎?生前被稱為投顧界行銷鬼才的呂姓死者,據悉擁有台大經濟系、政大EMBA學歷,前後歷經多家證券投信公司,在業界直、間接牽線促成許多商務合作,履歷輝煌,是業界爭相挖角的人才,去年底他跳槽到現在服務的投信公司,正準備一展長才,卻意外捲入食安事件。23日,呂男先是因身體不適赴新北三重醫院初步治療後,在家屬陪同下步行離院。不料返家後病情急速惡化,隔天24日凌晨就被送往台北馬偕醫院,歷經11小時搶救後,仍在當天下午3時49分因急性腎衰竭宣告不治。愛人突然離世讓呂男遺孀難以接受,於是她在28日檢警於新北市板橋殯儀館解剖相驗時,就受訪強調,她除了會對寶林茶室提告外,也認為三重醫院、馬偕醫院在醫療程序上有疏失,導致呂男喪命,將一併提告究責,為先生討回公道。對此,急診室醫師田知學今(29日)早在臉書粉專《布農Doc 田知學》發文表示,「我是急診醫學科醫師,急診醫學就是我的專長!急診醫師沒有門診!急診醫師不收治住院病人!急診醫師和每位病人的『緣分』就是在急診的短短幾個小時。」她也坦言,急診醫師的主要任務就是「拆炸彈」、「穩定病人」。「拆炸彈」有的時候,炸彈還沒拆除,就爆了!而「穩定病人」有的時候,即使整個團隊拼了命急救,病人還是被死神無情的帶走!「更多時候,急診病人確切診斷是在二次返診、住院之後,甚至司法相驗才知道!」她也反問「是急診醫師不夠努力嗎?」田知學認為,每一位還願意留在臨床最高壓的前線、面對大大小小、重疊不斷,不管是生死、疾病或是病人及家屬情緒壓力的急診醫護,「都是因為我們對醫學、對生命還保有初心!所以,即使感謝很少,責備、催促、謾罵、不信任無數,我們還是堅定地留在臨床第一線!」文末她也多次強調「醫師不是神!醫師真的不是神!很遺憾寶林事件的發生。更遺憾家屬對醫院提告的決定。在這個醫病關係緊張、醫護人力緊繃、政策制度偏向……的情況下,無疑是雪上加霜!」而胸腔科醫師蘇一峰今早也在臉書發文痛批,「台灣首見毒物米酵菌酸,連政府機關找了一堆專家,研究多日才找到原因,米酵菌酸這麼毒,死亡率極高,中毒的病人在醫院,病程嚴重而死,告醫院、告醫護的邏輯何在?」他感嘆,近幾年急重症醫護都在上演大逃亡了!「全國胸腔醫師已經連續十幾年招不到人了,重症護理師缺乏病房,一直關,知道嗎?」
寶林案死者妻「要告醫院疏失」…醫全炸鍋 痛心喊「難怪沒人想要當重症醫師」
寶林茶室食物中毒案持續延燒,已有2人死亡。呂男遺孀質疑,三重醫院、馬偕醫院有醫療疏失,不排除提告。消息曝光後,不少醫師感到痛心,直呼「難怪沒有人想要當重症醫師」。整合醫學專科醫師姜冠宇表示,「我懂台灣是一個很急的社會,但是今天這種中毒致死案,無人有確定答案,一團迷霧,馬上提告究責醫療單位,其實只會引起防衛、兩敗俱傷,並離真相更遙遠。」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兒童急診科主任謝宗學在粉專《Dr. E 小兒急診室日誌》指出,每個醫師群組都因為這個新聞炸鍋,大家都說,難怪沒有人想要當重症醫師,「努力救治病人的結果,變成家屬『討公道』的對象?到底是努力救人的醫師害了病人,還是寶林茶室製造的食品害了病人?」謝宗學直言,不管是成人科還是兒科,現在願意到重症單位工作的醫師和護理師都極度缺乏,剩下留在重症單位工作的醫護人員都是懷有一定程度的使命感,才願意在這種執業高風險的環境工作,今天這個新聞再次嚴重打擊重症醫護的士氣,醫護人員不該成為轉移傷痛的出口。急診名醫陳志金則說,「這是罕見的中毒事件,醫院也是盡全力搶救,請不要動不動就報導什麼醫療延誤、疏失,那真的會澆熄醫療人員的熱情,我們的共同敵人是疾病和無常,不是彼此!請給痛失至親的家屬一些空間。」
AI成重症醫護第三隻眼 早期預測脫離呼吸器免不良反應
一位COVID-19(新冠肺炎)染疫病人,因為肺炎合併敗血性休克及多重器官衰竭,插管使用呼吸器住進專責加護病房。經過醫療團隊的細心照顧,病情逐漸改善,並準備脫離呼吸器。依傳統呼吸器脫離偵測病人拔管脫離指數,成功機率小於50%。又運用「早期預測成功脫離呼吸器時機之人工智慧系統」,發現人工智慧精算的脫離可能性高達80%,最後醫療團隊決定依此移除氣管內管,而病人在移除後呼吸順暢,一開口就感謝醫療人員的照護,並於隔日順利轉出加護病房。呼吸器是續命儀器 脫離最佳時機卻難估奇美醫療財團法人奇美醫院品質管理中心主任暨加護醫學部主治醫師陳欽明說明,呼吸器是一把雙面刃,它是加護病房(ICU)病人續命的重要維生儀器,但是也可能引起呼吸器(Mechanical ventilation,MV)相關的合併症,如感染、肺損傷等,同時它也會造成醫療資源龐大的支出,因此照顧插管的重症病人,縮短呼吸器輔助時間是一個重要的參考指標。雖然臨床上70%病人能嘗試呼吸器脫離及移除,但是脫離呼吸器的最佳時機有時難以判斷,過早或過晚脫離呼吸器都可能引發相關不良反應,如有時醫生低估病人呼吸能力,造成病人自己拔除管路,引起聲帶受傷;若延遲拔管,病人可能每天增加1至3%的呼吸器相關肺炎機會。研發人工智慧系統 預測成功脫離呼吸器傳統的呼吸器脫離評估準則無法適用於各種病人,且無量化數據;而且醫療人員工作繁忙,無法事事即時精確。過去雖有許多文獻針對預測呼吸器使用作過探討,然而對於臨床應用上卻少有說明,較無法做為臨床參考運用。有鑑於此,奇美醫院加護醫學部以人工智慧技術,拋出「以儀器資料拋轉整合管理平台建構呼吸雲」,並以物聯網技術建立奇美「呼吸雲」,透過呼吸雲來接受數據,提升模型預測能力,榮獲2017年國家醫療品質獎的智慧醫療類醫療機構組金獎。經過不斷的測試與改良,前後費時近兩年,克服技術挑戰,將現有ICU系統與呼吸治療系統結合,於2018年完成「早期預測成功脫離呼吸器時機之人工智慧系統」,輔助醫療人員準確預測重症病人脫離呼吸器的臨床決策。
「別為了PCR,忘了別人要CPR」 重症醫揭恐怖數據:別再去擠急診室!
本土疫情持續大爆發,令醫護人員壓力爆表,也讓部分在急診室等太久的民眾因此失去寶貴生命。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就感嘆,最近台灣發生許多起類似案例,呼籲大眾「不要只記住自己要PCR ,而忘了有別人要CPR」並分享大人和孩童出現疑似症狀時該如何自救,進而挽救真正急需救治的病人生命。黃軒在臉書粉專「黃軒醫師 Dr. Ooi Hean」發文指出,依據美國大型研究數據顯示,由於民眾在新冠大流行期間一窩蜂湧入醫院,造成高達49.3%至58%的急重症醫護過勞或精疲力盡(burn out);日本研究亦指出,有50%的醫護人員在第一波疫情時出現過勞或精疲力盡,且過勞或精疲力盡的情況也都隨第二波、第三波疫情而升高。黃軒進一步指出,最前線急診護理人員中有高達64%因疫情出現過勞或精疲力盡,比例達各類醫護人員之冠,其次為重症護理人員56%、呼吸治療師55%。值得注意的是,年輕住院醫師的壓力值也不亞於一般的主治醫師,因此黃軒呼籲民眾「不要去擠急診室了」,表示:「你們很焦慮自己有沒有確診,來醫院做檢查,其實很容易塞車情況,也會使醫護人員工作負荷過重」,指出有時候這會讓看不到、或照顧不到,真正需要緊急救護的病人的病人,「因為你要做檢查、你要PCR ,結果他們有些不幸就是錯過了CPR」!美國和日本的數據皆顯示醫護人員在面臨新冠大流行時,會出現過勞或精疲力盡的情況。(示意圖/PIXABAY)黃軒表示,大人和兒童都可先依下列步驟再來急診室,其中大人如出現以下四症狀可以考慮馬上打119,但其他狀況可以安排「視訊會診」:一、持續胸痛/胸悶二、意識不清三、呼吸急促四、皮膚/唇色/手指甲床顏色變黑兒童如出現下列情況須「視訊診療」,必要時得安排外出就醫:一、發燒超過48小時,或高燒超過39度合併發冷/冒冷汗二、退燒後持續活動力不佳三、退燒後持續呼吸急促/喘或胸悶胸痛四、持續性的嘔吐、頭痛或腹痛五、超過12小時未進食或未解尿此外,若兒童出現以下症狀,請撥119或緊急時由同住親友送醫一、抽搐二、意識不佳三、呼吸困難或有胸凹現象四、唇色發白或發紫五、血氧飽和度低於94%(如家中測出)六、肢體冰冷合併皮膚斑駁、冒冷汗
17歲嫩妹服藥中毒…爸媽「忍痛器捐」結局超展開 醫靠1關鍵奇蹟救回
大陸一名17歲少女服下整瓶藥物後,深度昏迷2天,以為救不過來而悲痛欲絕的家人,一度想到捐器官來延續女兒的生命。以往充當「生命擺渡人」的器官協調員戢春蘭為爭取最後一線生機,緊急聯繫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湖北省人民醫院)重症醫學二科醫護團隊,攜手奇跡般喚醒年輕的生命。《極目新聞》報導,4月4日上午,小雨(化名)媽媽發現女兒躺在地上,神志不清、呼之不應,桌上還放著空藥瓶。緊急送往當地醫院搶救後,小雨全身抽搐,隨後又突發呼吸、心跳驟停,緊急實施心肺復甦後,心率雖恢復正常,但依舊深度昏迷,無法自主呼吸,只能靠服用升壓藥維持血壓。眼看救治無望,悲痛欲絕的父母表示,「如果救不過來,就捐獻全部器官延續女兒的生命,也能幫助其他人。」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器官移植科戢春蘭接到當地醫院聯繫,得知患者是因口服大劑量藥品後中毒,神經系統評分值極低(GCS=3)。想為挽救生命做最後努力的戢春蘭、孫欽,建議家長將患者轉往武漢大學人民醫院重症醫學II科救治,看能否博得最後一線生機。重症醫學II科主任余追教授帶領團隊火速研判病情,發現患者雖發生心搏驟停深度昏迷,但當地醫院心肺復甦搶救及時。考慮到患者是因服用大量藥物而昏迷,而藥物本身對患者意識具有較強抑制。憑藉多年的危重病救治經驗,余追認為患者有生還可能,需要在排除藥物本身作用後,再進行腦復甦評估才更具科學性。余追帶領團隊精心制定診療計劃,首先清除血液中的「中毒藥品」是救治成敗的關鍵,血漿置換是最佳方式之一。儘管在疫情防控形勢下,血制品短缺,但醫院輸血科急重症病人所需,優先保證了搶救危重病人的血漿供應。進行多次血漿置換和血液灌流治療後,在重症醫護團隊的全力救治下,6日上午小雨奇跡般甦醒,並成功脫離呼吸機,拔除氣管插管。經過嚴格查體和影響學檢查評估,暫未發現神經系統後遺症。「以為寶貝女兒再也回不來了,感謝醫生救了她的命」,喜極而泣的小雨父母10日帶著女兒出院返家。救治過程中,醫護團隊考慮到小雨家庭較為困難,還通過武漢大學人民醫院「人民救助服務站」水滴籌款團隊,協助申請互聯網公益籌款救助,幫助籌得17萬多元善款。余追教授提醒,是藥三分毒,一旦發生藥物誤服、過量或者中毒情況,應盡快送醫搶救,並盡早催吐或者洗胃,同時時刻嚴密觀察患者呼吸和脈搏情況,必要時給予人工呼吸和胸外按壓,盡可能縮短大腦缺氧時間。若藥物已吸收進入血液,及時有效的血液灌流吸附和血漿置換來清除藥物,是拯救生命的關鍵。
病床全滿!日男染疫重症化「遭120間醫院拒收」 慘成醫療人球
全球Delta變異株流行快速擴大,使國際疫情日趨嚴峻,日本疫情也不斷升溫,確診人數急遽增加,導致醫療體系不堪負荷,還傳出一名確診者遭120間醫療機構拒收,經過5個小時才找到願意收治的醫院,慘成「醫療人球」。據《NHK》報導,由於疫情不斷升溫,確診個案激增,醫療體系不堪負荷,截至9日止,共有1萬7356名染疫患者居家療養,是一個月前的約11.4倍。東京一名50多歲男子於8月初出現發燒症狀,經篩檢呈陽性反應,被安排在家中療養;沒想到男子2天後出現呼吸困難等重症化症狀,家屬趕緊將他送醫,但過程中卻遭到120間醫院拒收,約花了5個小時,最後才被日本醫科大學醫院收治。雖然日本醫科大學醫院是被指定為收治新冠重症患者的大型醫院,但醫院工作人員指出,由於院內病床通常都是滿的,拒收病患也是不得不做的決定;日本醫科大學醫院重症醫護中心主任橫堀政司也表示,「院內重症患者的床位幾乎都是滿的,是過去從未見過的住院需求量,除非新確診者人數減少,否則拒收病患這類的情況還是會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