鉤端螺旋體病
」寵物情緣/「ELL&s」若熙湊齊三色柴犬 自嘲阿嬤養孫子「17公斤是壯不是胖」
女團「ELL&s」是自選秀節目《未來少女》最終集公演奪冠的「日光之橙」衍生而出實力小分隊,其中神秘新成員若熙Rosie是一隻柴犬「Teddy」主人,她透露現在4歲大的Teddy其實是媽媽在山上公廁意外撿到的小狗,「原本想說作中途,結果養出了感情,就決定收編牠成為家中一份子,會叫Teddy是因為小時候真的就像隻泰迪熊一樣可愛」。堅稱17公斤重的Teddy身材「是壯不是胖」,若熙自爆養牠就像阿嬤在養孫子。(圖/林士傑攝)堅稱17公斤重的Teddy身材「是壯不是胖」,若熙笑說養牠就像阿嬤在養孫子:「媽媽會特地去美式大賣場買牛五花跟豬五花火鍋肉片,煮熟後混著飼料餵Teddy,因爲純飼料牠完全不吃,而且當家長的我們真的會於心不忍,很怕牠會餓到。」不過先前Teddy因吃太油膩送醫,還在獸醫院住院3天觀察,「獸醫說出院後只能吃水煮雞胸肉,現在有讓牠吃得比較清淡一點」。若熙表示先前Teddy因吃太油膩送醫,還在獸醫院住院3天觀察。(圖/林士傑攝)若熙無奈表示,Teddy是一隻固執的柴犬,玩玩具也只愛咬有聲音的小彈力球,更不會在家上廁所,無論颳風下雨大颱風,每天一定要出門三次,每次遛牠更要40分鐘起跳,「Teddy出門一定要跟附近鄰居的狗朋友見面,才會甘願回家,有時候還要把家裡附近的4、5個公園全跑遍,只是為了讓牠見狗友打招呼」。自小家中就一直有狗狗陪伴長大,家中原本就有黑柴「Kuma」與白柴「茉莉」,若熙表示「第一隻柴犬是我國一來到家中,取名『Kuma』,高中的時候救援了10歲的白柴茉莉,茉莉是繁殖場的種母,生活過得很苦、很護食,也因此Kuma對後到的茉莉敵意非常強」,之後帶了Kuma去做了寵物溝通,希望Kuma對茉莉好一點,兩隻毛孩才比較不會吵架。4年前某次出遊在陽明山的公廁撿到Teddy,若熙說:「我們家很喜歡去山上、海邊玩,Teddy是媽媽在陽明山的廁所發現的,帶去掃有晶片但沒有登記名字,獸醫院說應該是繁殖場逃跑的小狗。」因為家中已經有Kuma、茉莉兩隻愛吃醋的柴犬,原本計畫要將Teddy送養,結果越養越有感情,就一直養到現在。4年前在山上公廁撿到Teddy,若熙說原本計畫要送養,結果越養越有感情。(圖/林士傑攝)若熙表示Teddy是一隻固執的柴犬,無論颳風下雨大颱風,每天一定要出門三次。(圖/林士傑攝)茉莉、Kuma在2021、2023年相繼因病過世,讓若熙忍不住哽咽地說:「當時很心痛,我覺得自己永遠沒辦法接受生離死別,但覺得日子還是要過,Kuma感染鉤端螺旋體病去年離開的時候,隔天是正好要拍Solo影片,一直哭哭到眼睛腫到不行。」若熙說自己未來另一半一定要愛狗,「因為狗就是我的家人」。(圖/林士傑攝)提到Teddy,若熙心疼表示,牠是一隻有分離焦慮症的狗,非常黏人,「像是我跟媽媽出國沒辦法帶著牠,回家的時候Teddy就會攻擊行李箱,覺得是行李箱把家人帶走」,平常出門去摸別家的狗,牠就會生氣想咬對方。雖然Teddy膽子小、又愛吃醋,但若熙也說:「希望牠可以陪我到結婚。」更直言自己未來另一半一定要愛狗,「因為狗就是我的家人」。Teddy是一隻有分離焦慮症的狗,非常黏人,讓若熙十分心疼。(圖/林士傑攝)小檔案名字:Teddy品種:赤柴年齡:4歲體重:17公斤性別:公特長:很會游泳、愛玩小球ELL&s出道記者會上,前韓國女團CLC成員Elkie莊錠欣(右1),特別以考核導師的身份來傳承經驗。(圖/林士傑攝)
山陀兒帶來豪雨…恐再掀起「類鼻疽」疫情 7月凱米颱風後已釀13死
颱風「山陀兒」目前已減弱為熱帶性低氣壓,但在侵襲台灣期間,仍讓多地區出現積水、淹水的情況。對此,疾管署發言人羅一鈞先前就提醒,這次「山陀兒」颱風因為滯留期長,加上豪雨影響,很可能再度引起類鼻疽疫情。羅一鈞表示,今年7月下旬「凱米颱風」襲台後,當時累計了80例本土類鼻疽病例,其中13例死亡,超越2005年海棠颱風42例的最高紀錄;值得注意的是,類鼻疽潛伏期通常為2至4周,而凱米颱風過後的80例個案中,便有69例均是在颱風後1個月內發病。疾管署指出,颱風導致多地出現積水或淹水情況,民眾易因接觸污水、污泥或環境積水孳生病媒蚊,而造成感染鉤端螺旋體病、類鼻疽、登革熱及腸道傳染病等風險,籲請民眾於颱風期間及颱風過後,如需清理家園或外出時務必落實防疫措施,包括穿著雨鞋、防水手套和口罩,避免刺傷或割傷,以保障自身及家人健康安全。疾管署進一步說明,引起類鼻疽的類鼻疽桿菌存在於土壤、水池及積水環境中,主要由皮膚傷口接觸受病原菌污染的土壤或汙水傳染,而颱風後因強風暴雨易使土壤和泥水中的類鼻疽桿菌暴露於地面並更易傳播,常為吸入性感染且慢性病患感染後重症機率較高,因此颱風天應儘量待在室內,並避免開窗,建議於室內外皆佩戴口罩,避免吸入空氣中帶有病菌的塵土或水滴。颱風導致多地區積水、淹水,民眾應慎防類鼻疽。(圖/翻攝自臉書/疾病管制署 - 1922防疫達人)疾管署提醒,類鼻疽常見病徵包括發燒、頭痛、局部腫痛、潰瘍、胸痛、咳嗽、咳血及淋巴結腫大,可導致皮膚膿腫、肺炎、腦炎、敗血症,需儘速以適當抗生素治療,請留意自身健康狀況,有疑似症狀儘速就醫治療,同時籲請醫師提高警覺,如遇有疑似個案,應詢問接觸史、受災/受傷情形、汙水暴露史等,並加強疑似個案之通報與診治。另外,國際上報告類鼻疽死亡率達40到75%,國內統計近5年類鼻疽致死率則為4.5%。其中,抵抗力較差的民眾,包含糖尿病、外傷者,應避免暴露於受污染的泥土或水中,皮膚有傷口者若接觸到受污染的水或土壤,應儘快以水沖洗並就醫。
凱米颱風釀中南部水患!憂心登革熱再起 衛福部示警「未來2周」是關鍵
凱米颱風重創台灣中南部,甚至爆發多起水患,雖然如今颱風已過境,但由於積水問題,外界也擔憂登革熱疫情恐再度爆發。除此之外,醫界也擔憂鉤端螺旋體、類鼻疽等疫情會隨之爆發。目前傳出衛福部已發醫界通函,要醫師關注發燒民眾的接觸史、受災情況。衛福部疾管署發言人羅一鈞也表示,未來兩周是關鍵。綜合媒體報導指出,2024年登革熱境外移入個案已達150例,創下5年來新高。專家擔憂境外個案數量越多,可能導致更大規模的本土疫情,2023年在台南、高雄的感染人數就曾衝破2.4萬大關。疾管署署長莊人祥表示,颱風過後通常會出現傳染病疫情高峰,例如過去蘇迪勒和卡努颱風後,本土疫情都有顯著增加。疾管署發言人羅一鈞也提到,未來2周最為關鍵,就以高雄為例,目前積水都已經消退,大部分地下室積水也都抽乾,目前正動員人力進行積水之後的清消,預計8月9日前可以完成。為了防範疫情擴散,衛福部目前已採取多項措施,像是對受災的6個縣市調撥了11,992瓶酚類消毒劑,其中南投縣1,632瓶、雲林縣500瓶、嘉義縣500瓶、台南市4,624瓶、高雄市4,256瓶、屏東縣480瓶。其次,衛福部也發布醫界通函,要求醫療院所提高警覺,主動詢問病患的接觸史和受災情況。此外,疾管署也加強了對台南、高雄等登革熱高風險地區的監測。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風災過後的一週,是登革熱防治的關鍵期。他呼籲民眾主動清理居家環境,特別注意清除積水容器和檢查屋簷排水槽等容易滋生病媒蚊的地方。同時,他也提醒民眾在進行環境清理時要做好個人防護,穿戴適當的裝備以避免感染其他疾病。報導中也提到,除了登革熱外,民眾還需警惕鉤端螺旋體病、類鼻疽和腸道傳染病。羅一鈞建議,在受汙水影響的地區,飲用水需煮沸或選擇瓶裝水,並對居家環境和廚具進行徹底消毒。他特別提到,居家消毒可用含氯漂白水稀釋100倍擦拭;遭汙染廚餐具應煮沸或用10公升清水加40毫升漂白水稀釋進行消毒。北市醫師公會理事長洪德仁提醒民眾,如出現發燒、頭痛、肌肉關節痛等症狀,應立即就醫並主動告知接觸史,以利醫生進行診斷和檢驗。衛福部部長邱泰源表示,自7月23日發布陸上颱風警報至7月29日止,各地方政府已調撥34,404瓶漂白水供家戶消毒使用,尚存70,945瓶。目前收容所的疫情監測顯示未有特殊疫情和群聚事件發生。
本土登革熱破700例!颱風過後提防「蟲蟲危機」 疾管署提醒慎防「3類傳染病」
目前本土登革熱病例已經突破700例,其中又以台南市病例最多,也由於颱風剛過境的關係,不少地區都發生積水的情況,為此疾管署發表聲明,提醒民眾要注意登革熱、鉤端螺旋體以及腸道傳染病等3類疾病,務必要清除積水以免茲生病媒蚊蟲。疾管署日前發表聲明指出,截至24日,本土已經累計630例本土登革熱病例,其中臺南市524例、雲林縣82例、高雄市21例、臺中市2例及屏東縣1例,全國病例數為近10年以來同期最高;個案年齡介於未滿10歲至90多歲,其中大於60歲以上個案佔42%(266例),高於2014至2022年60歲以上累計個案數占比(26%),目前累計7例重症病例,其中3例住院中,另累計1例死亡病例。另今年累計75例境外移入登革熱病例,感染國家分別自泰國(19例)、印尼(16例)、馬來西亞(15例)、越南(9例)、菲律賓(5例)、馬爾地夫(4例)、印度(3例)、孟加拉國(1例)、寮國(1例)、中國(1例)及緬甸(1例)移入。也因為颱風剛過境,全台許多地方都出現積水、淹水的情形,疾管署為此也於29日發表聲明,呼籲民眾應在雨後務必務必清理家戶周遭孳生源,減少病媒蚊孳生,同時應做好個人防護,避免感染傳染病。一、清除病媒蚊孳生源,預防登革熱降雨後環境中容易產生積水容器,成為孑孓孳生的溫床。尤其近期中南部本土登革熱病例持續增加,疾管署呼籲,雨後請民眾主動巡檢居家環境,澈底清除家戶內外輪胎、鐵鋁罐、帆布、寶特瓶、盆栽墊盤等孳生源,降低社區病媒蚊密度及感染登革熱風險。如有出現發燒、頭痛、後眼窩痛、肌肉關節痛、出疹等登革熱疑似症狀,請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活動史,以利醫師及早診斷及通報。二、清理家園勿赤腳或穿拖鞋,避免感染鉤端螺旋體、類鼻疽及破傷風災後易產生污水、污泥或災害廢棄物,清理家園時務必穿著雨鞋或防水長靴,並配戴防水手套及口罩,避免被生鏽器物(如鐵釘、鐵片等)刺傷、割傷,以防感染鉤端螺旋體病、類鼻疽、破傷風等傳染病;如出現發燒、頭痛、肌肉痛、腹痛、腹瀉、黃疸、倦怠等症狀,請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相關接觸史、受傷原因及傷口污染情形,以利醫師診療。三、注意飲食及環境衛生,預防腸道傳染病淹水地區蓄水池如遭污水侵入,應確實清洗、消毒後再蓄水,並將水徹底煮沸後再飲用;泡過水或解凍過久的食物請勿食用。可購買市售含氯漂白水並稀釋100倍,擦拭居家環境,廚具及餐具應煮沸消毒,或以10公升清水加40毫升漂白水稀釋進行消毒,並以清水沖洗乾淨後再使用。限/停水地區務必飲用煮沸的開水或市售瓶裝水;恢復供水後,如發現給水有混濁、異色及異味等現象時,請立即通報當地自來水事業單位處理。限/停水期間,如轉開水龍頭還有水,請依「濕、搓、沖、捧、擦」的步驟正確洗手,如果無法取得肥皂和清水時,可以使用酒精含量60%至95%的乾洗手液清潔雙手,以降低疾病感染的風險。疾管署呼籲,強風豪雨可能挾來新的積水容器或潛在孳生源,提醒民眾風雨過後仍需再次巡視周遭環境,並儘速清除積水,減少病媒蚊孳生。如有不適症狀請儘速就醫,臨床醫師如發現疑似病例應立即通報,以減少傳染病散播的風險。
指甲掌握健康訊息!醫曝「8大變化」要小心:這徵兆恐罹癌
觀察指甲竟能窺視出身體危機?重症專科醫師黃軒透露,正常的指甲應該是平滑、整齊且均勻生長,顏色則呈現淡粉紅色或透明色,不過若是突然趾甲顏色改變、形狀凹凸等變化,小心恐是身體出現疾病。黃軒今(17日)在臉書發文表示,腳指甲的變化可以提供一些身體健康訊息,如果指甲的形狀、顏色或臭味持續改變超過幾周,像是指甲變黑或出現濃厚的顏色,或者出現其他不尋常的症狀,小心恐是疾病或感染,以下為8種常見腳趾甲變化及發生原因:1.變黃可能是由於真菌感染,尤其是當趾甲變得厚且脆弱時,而抽煙或頻繁使用染色強烈的指甲油也可能導致趾甲變黃。2.變白趾甲部分或全部變白可能是由於真菌感染、鐵質缺乏或由於趾甲受到損傷。3.變黑或深色可能是因為腳趾受傷造成的瘀血,或者可能是皮膚癌的一種形式,稱為黑色素瘤,應立即尋求醫生的幫助。4.凹痕可能是由於疾病或疾病的後遺症,如鉤端螺旋體病或手足口病,這些凹痕也可能與皮膚病,如牛皮癬有關。5.垂直線條這通常是正常老化現象,與疾病毫無關聯,這些直條凸起細線又稱為「脊狀凸起」 ,大約40歲左右會逐漸明顯,尤其常出現在大拇指,且男性較女性更為常見。6.水平線條代表過去的幾周或幾個月內身體遭受了嚴重的壓力,又或者可能營養不良。患者若出現凹凸不平的橫向溝槽,可能是因為身體狀況欠佳,導致指甲長到一半卻停止了,待身體恢復後再長出新的。7.厚趾甲可能是真菌感染,尤其是如果趾甲顏色變深並且很難剪切,不過厚趾甲也可能是血液循環不良或糖尿病導致。8.捲甲症「捲甲症」是一種慢性指甲變形,像捲心餅乾一樣,兩邊指甲把指甲床的肉捲在裡面,且隨著慢慢變嚴重而影響到生活,通常腳指甲的發作機率較高,嚴重時會有疼痛,甚至反覆細菌感染發炎,進而影響日常行動。另外,此類指甲常常會變厚及變色,因此常被誤以為是黴菌感染的「灰指甲」,服藥、擦藥都無效。對此,黃軒提醒,若是腳趾甲出現任何不尋常變化,應立即就醫並交由專業醫生進行診斷,以免延誤治療。
清水塔驚見「12隻破碎鼠屍」飲用水中漂浮 她崩潰:這是全家的飲用水
澳洲近年來天災不斷,除了野火蔓延造成山林樹木遭燒毀、不少無尾熊無家可歸外,近日又傳出遭遇鼠患。新南威爾斯州中西部地區伊隆(Elong Elong)的一名女網友漢娜錫(Louise Hennessy)表示,自己家中的水塔發現了約12隻的老鼠遺骸,根據《Dailymail》報導,漢娜錫表示,當地近日下了一場大雨,為了維護飲用水質保持乾淨,自己立即前去清理,並在其中清出許多老鼠皮毛。然而,當她一週後再度打開水塔察看時,卻出現了令她感到噁心的一幕。照片中,水塔裡面泡著許多老鼠屍體,有的還只剩一層皮,臟器等皆已通通不見,顯示出老鼠陳屍水塔已有一段時日,這個認知讓漢娜錫當場崩潰,「看了都腸胃絞痛,太恐怖了。」漢娜錫隨後立刻通報衛生局,並確實遵照對方的指示,對水塔進行消毒。此外,澳洲衛生當局也提醒民眾,應避免飲用不清潔的飲用水,以免感染鉤端螺旋體病(leptospirosis)。隨後也進一步說明表示,該細菌藉由動物的尿液及受汙染的水傳染,如果泥土中含有細菌,便可能透過皮膚上的傷口以及口腔和鼻子及眼睛等侵入人體;一旦受到感染,將會在5至14天內出現包括發燒、劇烈頭痛、肌肉酸痛、發冷、嘔吐和紅眼等症狀。呼籲居民不可輕忽大意,應確實做好應對的防護措施。
澳洲驚傳「這細菌」人畜共通 50人染病7狗亡
摸完狗狗記得洗手,以免染上致死病菌!去年在澳洲,曾爆發一種名為「鉤端螺旋體病」(Leptospirosis),導致7隻狗狗死亡;最近澳洲再度出現會人畜共通的「鉤端螺旋體病」傳染病疫情,目前已有約50人遭到感染。綜合外媒報導,「鉤端螺旋體病」是一種細菌疾病,主要是透過像是老鼠等齧齒類動物的排泄物所傳染。狗狗如果染上此病菌,會有嘔吐、腹瀉、食慾不振等症狀;人類若遭到感染,則會有類似發燒、頭痛、肌肉痠痛等類似感冒的症狀。但人或狗狗若輕忽症狀,未及時就醫,嚴重者可能會有致死風險。目前澳洲所傳出的「鉤端螺旋體病」疫情,多半來自昆士蘭州(Queensland),這類疾病的病菌,喜歡存在於潮濕、溫暖的環境。去年澳洲就傳出有7隻寵物狗,因感染鉤端螺旋體病而死亡;沒想到今年此病菌開始傳染人類,澳洲至今有約50起人類感染病例。醫師提醒,「鉤端螺旋體病」(Leptospirosis)很容易在人和動物之間相互傳染,民眾與動物接觸後,一定要確實洗手,保持清潔,帶寵物出門也要留意是否有不適症狀,降低自己與寵物遭感染的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