銹病
」5千億杯背後的危機2/2050年栽種面積剩不到一半 野生種面臨滅絕危機
哥倫比亞原本是世界第二大咖啡生產國,僅次於巴西,然而在十幾年前被越南超越,目前為世界第三大咖啡生產國,目前有超過兩百萬人靠生產咖啡維生,幾乎佔國內就業市場的四分之一,對當地來說,咖啡是非常重要的經濟作物。自2001 年後,哥倫比亞開始進軍較小眾的精品咖啡市場,雖然比巴亞及瓜地馬拉慢了許多,但栽種環境相當適合精品咖啡生長。哥倫比亞的咖啡,近一世紀以來都具有極高的品質,但農民們卻表示,氣候變遷對咖啡樹造成很大的影響,自1980年以來,咖啡產地的溫度上升1.2度,咖啡的種植只能再往更高海拔的地區移動,若是不移動,品質明顯下降,而太過溫暖的天氣及陽光,也更適合細菌及害蟲的繁殖,像咖啡葉銹病也更容易發生,它先侵襲植株的葉子,阻止它們進行光合作用,隨著病情加劇,葉子、花朵及果實都會脫落,最終結果就是收穫減少甚至完全顆粒無收。此外,有些地區則是因為氣候變化,下雨的時機及夏季也無法預測,對栽種也產生巨大的影響。從2013年開始,哥倫比亞栽種咖啡樹的土地減少7%,在其他各國也有同樣的問題,根據預測,2050年至少會減少50%的土地,而且因為氣候變遷,野生的咖啡種將滅絕60%,而就算進行品種改良,可能也會造成不好的影響。
5千億杯背後的危機3/無力負擔氣候變遷造成的成本增加 哥倫比亞咖啡文化可能就此沒落
哥倫比亞原本是西班牙的殖民地,從20世紀前半期開始生產咖啡豆,1929年受到大蕭條的影響,咖啡豆的價格嚴重下滑,為了維持咖啡產業,政府也積極界入,政府買了10平方公里的土地,分割成每塊0.16平方公尺的區域賣給農夫,除了種咖啡樹之外,也可以栽培其他的作物,也因此讓哥倫比亞的咖啡產業大多數都是小規模的農家。此外,哥倫比亞在1962年簽署了國際咖啡協定,和其他的咖啡輸出國一起設定了咖啡豆出口的最低價格,在咖啡豆價格回穩後,也讓50萬戶的小規模農家日子過得比較好,但現在則因為氣候變動,必須替咖啡豆製造樹蔭、農園也必須移往更高的地區,而改種較不怕熱的咖啡豆品種,也處處增加成本,讓許多農家不堪負荷,農家甚至坦言種咖啡就是賠本。從2009年開始,受到氣候變遷及咖啡葉銹病的影響,生產大幅減少,2013年,農家受到嚴重的打擊,也要求政府紓困,現在則是勉強為生,而咖啡豆價格的起起落落,再加上因應氣候變遷而多產生的成本,都讓農家不堪負荷,許多人開始打算種香蕉或是其他植物,放棄咖啡豆的種植。世界上的咖啡豆,有80%是由約2500萬人的小規模農家所生產的,有些貧困的農家根本無力因應氣候變遷,哥倫比亞長期以來的咖啡文化,若是沒有政府或其他單位伸出援手,很有可能就此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