鎖鍊蛇
」 毒蛇 龜殼花清明連假防蛇咬 急診醫師曝自我防護四重點
即將迎來清明兒童連假,不少民眾會前往山區掃墓,或是利用假期外出郊遊踏青、野宿露營。對此,台北慈濟醫院急診部林柏蓁醫師表示,台灣氣候溫暖潮濕,適合蛇類生長繁殖,3、4月氣溫回升又逢清明春雨,正是蛇類結束冬眠開始活動的時期,提醒民眾從事野外活動時,須慎防毒蛇咬傷。台灣常見的六大毒蛇咬傷中毒,依其毒性可分為出血性、神經性及混合性三類。毒蛇咬傷症狀嚴重程度會因毒性強度,注入人體毒液量及咬傷部位不同而有差異。出血性毒蛇咬傷,如:赤尾青竹絲、龜殼花、百步蛇,輕則咬傷處瘀血、腫脹、起水泡或血泡,重則引發肌肉組織壞死,腎衰竭,凝血功能異常,橫紋肌溶解症,腔室症候群等致命併發症;而神經性毒蛇咬傷,如:雨傘節、眼鏡蛇,輕則造成噁心、嘔吐、腹瀉及肢體麻木感等症狀,甚而引發眼瞼下垂、複視、視力模糊、口齒不清、流涎等全身肌肉麻痺癱瘓症狀,嚴重恐致意識不清昏迷、呼吸衰竭,進而死亡。混合性毒蛇咬傷,如:鎖鍊蛇,則兼具出血性及神經性毒性。林柏蓁醫師指出:「不同毒蛇各有其專屬血清,可治療這些不慎被咬傷的患者,減緩傷害,大幅降低過去須手術清創,截肢,併發重症或死亡的比例。因此,若不慎被蛇咬傷時須保持鎮定,認清蛇的特徵(外型、顏色、花紋),最好用手機拍照,有利醫師識別蛇種,對症下藥。」除了牢記蛇的外觀外,第一時間的緊急處置也相當重要,包括:預先脫下手錶、戒指等束縛物,以防肢體腫脹後壓迫造成壞死;以清水或生理食鹽水沖洗傷口;避免跑動,過多的動作會促進循環加速蛇毒擴散;同時,盡可能保持患肢低於心臟,減少毒液回流心臟。林柏蓁醫師強調,被蛇咬傷處理方式有別於一般傷口,錯誤的處置不只沒有幫助,甚至可能加劇病情,如:冰敷、使用止血帶可能影響血液循環,增加肢體缺血風險;抬高患肢則會加速毒液擴散回流心臟。此外,切開傷口、用嘴吸出毒液、塗抹尿液、喝酒止痛等,都是常見的錯誤觀念。緊急處置後應儘速就醫接受血清治療,送醫前可先與醫療院所確認是否有血清庫存,避免後續需耗時轉診延誤治療。林柏蓁醫師表示,除儘速施打毒蛇血清治療外,急診就醫仍首重於咬傷病人生命徵象的維繫、傷口處理、破傷風疫苗施打、疼痛控制,血液檢查,以及後續監測傷口與症狀的變化。最後他呼籲,預防仍勝於治療,連假期間野外活動機會多,無論上山掃墓還是前往郊區遊玩都應遵循下列四點,做好自我防護措施,以防蛇咬。1. 避免裸露:穿著長袖衣物及長靴,盡可能包覆全身,避免赤腳、拖鞋,減少蛇咬機會。2. 打草驚蛇:進入草叢時先以手杖或木棍撥動,打草驚蛇。3. 提高警覺:蛇類喜於夜間、清晨及雨後出沒,若於這些時間出入山林,須增加照明並提高警覺。4. 留意棲地:樹上、草堆、岩洞、陰濕處皆可能為蛇的棲息地,故須避免赤手伸入草堆、樹洞或搬動石塊。另外,多數毒蛇擅長游泳,民眾涉水時也應小心留意。
家門外驚見「11cm雙頭蛇」!粗肥身軀狂扭…咬一口慘丟小命
現今正值炎炎夏日,許多人會到山林或田野從事戶外活動,不過要特別注意這個季節是蛇類活動最頻繁的時期,一旦遇到牠可要多加小心。日前在印度馬哈拉施特拉邦(Maharashtra state)突然出現一條長達11公分的雙頭蛇,且是世界上最致命的蛇種之一,被咬到的後果不堪設想。根據《鏡報》報導,當地居民撒哈(Dimple Shah)7日在自家外頭發現了一條雙頭蛇,每個頭長約2公分,牠嚇得趕緊通報相關單位前來捉捕,經證實這條蛇是一種名為鎖鍊蛇的品種,學名為山蝰(Daboia russelii),分布於亞洲南部,常見於人類聚居區,被認定為世界上最致命的蛇種之一。印度林業官員南達(Susanta Nanda)表示,目前已經先將這條鎖鍊蛇帶回研究,雙頭很可能是基因突變的關係,雖然大部分時間都是由其中1顆頭掌握主權,但2顆頭卻還是有可能會遇上彼此爭奪獵物的情況,再加上雙頭行動非常不便,一不小心就落到了掠食者的口中,通常壽命都相當短暫。據悉,一旦被鎖鍊蛇咬到的人,首先是會感到劇烈疼痛,接著出現嘔吐、頭暈等症狀,一直到最後腎功能衰竭,最後迎來的就是死亡,根據密西根大學的研究指出,每年就有數千人因為被鎖鍊蛇咬到而不幸丟掉小命,因此提醒民眾若在野外遇到時,千萬不要去招惹、玩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