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新冠症候群
」 長新冠 後遺症 新冠肺炎 腦霧40歲男長新冠2年無法行走 家屬意外發現他「吐血暴斃」陳屍臥室
按世衛組織(WHO)的定義,長新冠症候群是在新冠狀病毒感染後發生的一些徵候,恐怕會長達1年以上甚至更久,按照各國統計,約有9大器官系統引發的10大以上的症狀,可能仍有病毒殘存、潛伏在人體某些角落,未料在泰國,一名男子近日被發現陳屍於自家房間內,嘴角還流血,據家屬表示,死者2年前感染新冠肺炎後,便罹患長新冠,導致他無法行走,懷疑死因與長新冠有關。泰國一名男子被發現陳屍於自家房間內,嘴角流血,懷疑死因與長新冠有關。(圖/達志/美聯社)根據泰媒Thaiger 報導,這名來自北欖府的40歲男子,近日被家屬發現陳屍於臥室內,屍體呈現仰躺姿態,且嘴角還有血跡,疑似生前吐血,遺體則未有明顯外傷與受虐的情況。報導引述死者母親說法稱,死者因為感染「長新冠」長達2年,自從感染新冠肺炎後,後遺症導致他的一條腿無法正常行走,平時都待在家中,鮮少外出。她強調,兒子生前沒有任何病史,暴斃前一天還能在家中飲酒,當時她更開玩笑跟兒子表示,喝酒會讓身體不舒服。泰國一名男子被發現陳屍於自家房間內,嘴角流血,懷疑死因與長新冠有關。(圖/達志/美聯社)根據衛福部官網指出,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的長新冠定義是,最初感染COVID-19或SARS-CoV-2後持續或發展的體徵、症狀和狀況,體徵、症狀和狀況在感染初始階段後持續4週或更長時間。這有可能是涉及多個器官系統的,並且可能表現為反覆發作-緩解的模式,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走向病癒或惡化,甚至在感染後數月或數年也可能會發生嚴重危及生命的事件。 一般來說,長新冠後遺症最常見的症狀是:極度疲倦、呼吸急促、嗅覺喪失、肌肉疼痛等,由於這名男子死因依舊是謎,泰國警方初步調查現場並拍照存證後,已將死者遺體交由救援人員送往法醫研究所驗屍。泰國一名男子被發現陳屍於自家房間內,嘴角流血,懷疑死因與長新冠有關。(圖/翻攝自 X)
長新冠症候群引發免疫系統紊亂 慢性咳嗽與感冒咳嗽治療有差別
按世衛組織(WHO)的定義,長新冠症候群是在新冠狀病毒感染後3個月內發生的一些徵候,恐怕會長達一年以上。按各國的統計,約有9大器官系統引發的10大以上的症狀,可能仍有病毒殘存、潛伏在人體某些角落,而這些病毒仍會感染某些細胞引發過度活躍的免疫反應,雖經過一段時間,急性症狀減輕,但整體的發炎尚未平復而有長期的後遺症,並可能造成後續的不健康老化及多種慢性病。可能的原因有4到6個,但比較重要的有2,一是免疫系統紊亂,炎性反應產生的不正常蛋白或病毒感染後的抗體附在細胞上使自身對抗該抗體產生症狀,另一是從休眠病毒的重新激活和病毒誘導的自身免疫反應。 新冠疫情前的門診常遇到慢性咳嗽的案例,按美國胸腔病學會的定義,咳8週以後的為慢性咳,常被醫生當鼻涕倒流、逆流性食道炎、呼吸道過度敏感反應及非典型的哮喘發作等原因,而空污或霾害危害人體是因浮懸微粒小於百萬分之一的2.5公尺之直徑的顆粒,可以進入肺泡在局部產生發炎或進入血流到肺、心、神經系統引發發炎反應,而發炎反應產生的細胞肽、自由基及極小顆粒引起的發炎反應,產生的物質循環全身引起惡性循環的發炎反應,產生更多的自由基攻擊組織細胞,當呼吸道過敏反應準備好之後,因吸入髒空氣、溫差改變、情緒反應等引發咳嗽,因一般止喘的症狀治療阻止不了發炎的繼續與加重,尤其咳嗽是反射反應,持續咳可激發該反射系統的C型神經纖維分泌神經肽(细胞肽)而致持續的發炎,稱為呼吸道過度敏感反應。哮喘的病患,呼吸道過度敏感反應必然存在,但有此反應的人不一定有支氣管性哮喘產生,故使用哮喘的治療(如擴張劑)不見得有效,治療的原則是消除發炎。目前最有效的抗發炎物質是類固醇,但因醫生患者都擔心月亮臉、水牛背、容易皮下出血及免疫力低下而不敢使用,其實在上個世紀的研究,使用治療劑量超過5天才有腎上腺的抑制作用使免疫力下降、細菌感染,按其生理分泌的高峰在早上8點及下午4點,但服用後半小時,血中濃度開始發揮作用,可維持24到36小時,因此,有效的證據不必等到5天後,以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ARDS)的案例治療,只24到36小時,由氧合狀態就可得知是否奏效。2023年2月份,一位25歲女性及一位27歲女性病患,打過疫苗、確診新冠病毒感染,咳嗽尤其是夜咳,在新店某大醫院治療兩個月,仍持續咳嗽,2024年2月某天一位男性約30餘歲,也是咳嗽,在家附近的地區醫院治療咳嗽超過1個月,也是無效,3位經使用抗發炎的類固醇及抑制咳嗽有效的止咳藥水治療後,都獲得去除慢性咳嗽的效果。因此,在疫情期間,不管是新冠徵候群、疫苗副作用,和發炎有關的呼吸道過度敏感反應,都要注意抗發炎的處置,正如對 COVID-19感染的處理,不是細菌學、不是病毒學,是免疫學,最後強調的是叔本華的哲學(病毒物種間的平衡或愛人如己的宗教觀),但慢性咳嗽不以抗發炎為主軸治療,就比較難了!
比你所認為的影響更深遠 倡議設立「長新冠症候群」特別門診
新冠病毒的疫情發展至今,病毒突變又突變,已進展到JN1,在美國每天重症進院多達2萬人,而歐洲國家新冠疫情監測數據也顯示JN1、omicron variants占了主要地位且呈現上升趨勢,美國TIME(時代)雜誌2023年12月7日報導疫情持續延燒發展,記者Jamie Ducharme文中說明得COVID後的人,免疫系統受傷害而更容易受其他病原攻擊,是否新冠廣泛地弱化了人體免疫力?還是新冠增加了發炎反應,造成只要輕微感染,過度的發炎反應就會令人感覺或經歷大病一場。按WHO之前的定義,長新冠症候群是在新冠狀病毒感染後3個月內發生一些症狀可能長達1年以上,在台灣約有20萬人,在英國全國的統計數有150萬人出現這個症候群超過4週。而在2021年8月發表的有關1276名住院患者追蹤6-12個月的報告,至少有一種後遺症的從68%降到49%,疲勞或肌無力從52%降到20%,但出院12個月出現呼吸困難、焦慮、抑鬱的比例反而比半年前高,故有一項研究報告宣稱應注意、觀察、追蹤25年,以能早期發現有症兆或無症兆發炎反應造成的慢性病或自體免疫疾,進而使不健康老化的患者增加。不健康老人人口的攀升,會產生許多公衛或長照健保負擔的問題,宜及早預防並教育病患或大眾,尤其是提高大眾對無症兆發炎反應的警覺性。將於2024年1月發表於Lancet(刺胳針)的一篇調查報告指出,英國的死亡率比過去高,其前5年(不含2020年)與2023上半年的比率是7.2%比8.6%,尤其是心臟原因造成的死亡,和小於49歲的年輕人死亡率在增加,新加坡及WHO其他國家的報告也有類似的情況。非營利組織PHMPT在去年9 月於美國德州北部地區區域法院控訴FDA,質疑FDA隱瞞輝瑞等藥廠對2019年新冠疫苗的相關數據,2023年3月1日法院裁定FDA敗訴而公布了第一批副作用,內容多達9頁,包括紅斑性狼瘡、急性腦脊髓炎、心臟驟停等,在參加試驗的46000中有42000人有不良反應,其中1200人死亡。在2022年發表的一篇文章中,提到自然免疫力優於現今疫苗免疫力的保護再感染達13倍之多,而症狀發生則少於27倍。其實在2021年9月13日Nature(自然醫學)期刊刊登的網路文章,在標題就指出,病毒引起的內源性老化機制,是驅動和治療新冠病毒的目標。由病毒引發的衰老化和其他原因引發的衰老化幾無二致,同時也伴隨衰老相關的分泌表現型細胞(SASP),包括分泌的前發炎細胞激素、細胞外模型(矩陣)活性因子、前趨凝媒介物,而在COVID-19病患的呼吸道黏膜可發現老化的標記及SASP因子在血中的濃度上升。一些抗衰老的藥物可選擇性去除病毒引發的衰老細胞(VIS),所以有些專家建議抗衰老藥物使用於新冠或其他病毒感染的病患,但在染疫的患者中,有人症狀輕,有人症狀重,似乎闗鍵在細胞激素的干擾素(Interferon)產生的速度。在出血熱的動物實驗中,如先打干擾素,則病毒容易禁絕,由此可見干擾素有助於預防受到感染,等病毒在血管中蔓延開來才施打就來不及了。而人體正常免疫反應所產生的干擾素,其反應路徑是經由自然免疫反應(Innate)而非適應免疫反應(Adaptive),而現行所研發的疫苗是由適應的免疫效應產生抗體,有其必然的副作用。經由鼻黏膜或呼吸道上皮細胞產生干擾素,可以對抗或阻斷COVID-19的感染。事實上,提升干擾素的生活飲食介紹中,綠茶或紅茶,一天如喝5杯,可增加干擾素分泌5倍,故專家們都鼓勵、主張自然免疫力的提增。因此,設立長新冠症候群特別門診的目的在於:1、早期診斷、早期去除體內殘存的病毒。2、避免慢性發炎造成各種慢性病、癌症、自體免疫反應的疾病。3、避免不健康老化人口的上升造成家庭、國家財務的負擔。4、維護國人的健康,教育國人40歲以後注意抗老化的作為。5、避免醫療的浪費。6、讓全民健保回歸正軌,阻止社會醫療化。7、提供真正的預防醫療。
長新冠免驚! 台灣研究:Omega-3有效改善症狀
新冠肺炎發生至今近4年,全球已步入後疫情時代。新型新冠肺炎的致死率與重症案例雖然下降,但疲憊、腦霧、頭痛、失眠、憂鬱、焦慮,這些長新冠症狀(long COVID)不僅困擾著康復者,更對心理健康構成嚴重影響,成為全球醫界的一大挑戰。長新冠症候群 慢性低階發炎是危險因子安南醫院研究副院長蘇冠賓說明,憂鬱、焦慮、睡眠障礙不只是大腦的疾病,更是影響全身系統的慢性發炎,且「發炎理論」是相當重要的一個致病假說,慢性低階發炎也被證實是許多慢性疾病的重要危險因子。世界衛生組織(WHO)估計全球高達七成人口曾感染COVID-19,其中五分之一曾出現長新冠症候群。Omega-3脂肪酸降低炎症反應 有效改善情緒與神經認知蘇冠賓所帶領的安南醫院憂鬱症中心研究團隊,針對Omega-3脂肪酸進行研究,發現除了對抗心血管疾病,它同時能調節免疫系統,並降低炎症反應。他接著分享,新冠疫情期間,團隊在精神醫學及神經免疫領域的頂尖期刊《大腦,行為和免疫》(BBI)中,發表一系列研究,指出Omega-3在新冠肺炎的各個階段,都能展現對免疫、炎症、氧化壓力和神經免疫的影響。此外,研究還發現Omega-3不僅能降低促炎細胞激素,還能改變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有效改善情緒和神經認知障礙。運用TriNetX全球健康數據庫 Omega-3論文刊登國際期刊但是,研究者要如何安南醫院研究團隊及奇美醫院精神醫學部醫師謝光煬和劉亭慧,善用「TriNetX全球健康數據庫」支持,發現並驗證omega-3對新冠後遺症治療的理論。蘇冠賓副院長解釋,TriNetX提供了完整的臨床、實驗室、診斷和治療數據,研究團隊藉此比較了感染COVID-19前6個月內,有服用Omega-3(共16,954位患者)和沒有服用者(以嚴格條件從總數2,248,803人中,配對抽出同樣16,954位對照者),發現Omega-3顯著降低了一年內COVID-19長期精神症狀的風險,包括憂鬱、焦慮和失眠的風險皆有顯著的降低,相關論文近期也已刊登於期刊《大腦,行為和免疫》,後續團隊也已開始規劃一個多中心臨床試驗,研究Omega-3對Long COVID的效用。
關鍵之秋1/疫情再創高峰!長新冠逼近50萬人 不調養恐落「病根」重創免疫力
近來確診人數屢屢攀升,甚至跨過單日5萬人次大關,顯見BA.5疫情仍持續發燒,面對病毒又一波的高峰,再加上人數眾多的長新冠症候群,醫師警告:「今年秋天非常關鍵!」調養不好恐怕會落下「病根」,肺、氣管等呼吸道系統可能會反覆出狀況,也會重創免疫力。邊境即將解封,但本土疫情似乎愈來愈嚴峻,10/5本土確診一口氣暴增5萬4874例,相較上周同期的4萬8,421人,多出13%,也創下新一波BA.5疫情的單日最高峰。新增確診者變多的同時,今年5~6月第一波本土疫情高峰後的長新冠症候群,現在正陸續出現諸多不適症狀。根據荷蘭研究,每8名確診成年人,就會有1人出現長新冠症狀,若以全台確診人數將近650萬人計算,預估長新冠族群高達50萬人。「其中最明顯的症狀就是咳嗽,幾乎所有長新冠病人都為此所苦。」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中醫師鄒曉玲說,這些患者大多感到胸悶、喘、聲音緊緊的,喉嚨裡感覺有痰,所以會引發咳嗽,卻又無法咳出痰。BA.5單日確診於10/5突破5萬人次,顯見疫情仍持續上升,許多民眾也搶打莫德納次世代雙價疫苗加強防禦力。(圖/黃威彬攝)當長新冠患者每天不斷咳嗽時,卻正逢秋天來臨。周宗翰中醫師表示,秋主燥氣,這時人體極易受燥邪侵襲而傷肺,又遇到新冠肺炎疫情,很多人確診後傷害了呼吸道系統,再加上秋燥犯肺,所以咳嗽成了這個節氣最常出現的後遺症,也容易伴隨疲倦、喘、胸悶、咳嗽、喉嚨癢等症狀,這些都是因為呼吸道受損尚未完全復原。鄒曉玲說,秋燥引發的咳嗽屬於「乾咳」,不同於長新冠帶痰的「濕咳」,若是兩者交雜在一起,就看患者本身的體質,若是體質較為燥熱,乾咳的情形會比較明顯,虛寒體質者的濕咳就會比較嚴重。「尤其相較於前幾年,今年秋天特別涼爽,早晚溫差變化比較大,再加上秋天的燥氣,都讓人體的呼吸道變得更加敏感。」鄒曉玲說,在這樣的情況下,一旦確診、或出現長新冠症狀,就需要特別調理身體,否則會影響未來的整體健康。鄒曉玲表示,如果呼吸道系統一直處在脆弱的狀態,或是反覆出現不適,等到進入冬天時,很容易又受到病毒攻擊,再次讓呼吸道系統陷入困境,萬一變成惡性循環,不只容易變成宿疾,免疫力也會一落千丈。「確診康復後,最重要的是讓身體好好休息,所以一定要睡眠充足,另外,腸胃是後天之本,所以要均衡飲食;不宜吃生冷食物、甜食,以免刺激支氣管、呼吸道;瓜果等較為寒性的食材,也要避免食用。」鄒曉玲說,直到長新冠症狀緩解之前,建議都要把握上述養生原則,才能好好保護呼吸道系統。
確診恢復仍要注意 醫曝「4後遺症悄悄發生」: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
隨著確診人數愈來愈多,長新冠症狀也愈來愈廣泛,即使是確診輕症患者,也是會有長新冠症候群,可能會出現疲倦、腦霧、頭痛、嗅味覺的喪失或心理壓力問題,而這些症狀可維持180天,且有些人在康復180天後,還會出現體內的膽固醇超標以及BMI開始上漲的狀況,使日後得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越來越增加。重症科醫師黃軒在臉書發文指出,近日閱讀一篇瑞士文章,內容寫道有些年輕人在COVID19康復180天之後,他們除了之前的症狀,仍會有一項無聲無息的後遺症正在進行,就是「體內的膽固醇超標和壊的膽固醇也上升、一直使他們的BMI 開始上漲,而體適能力也就愈來愈差…」。黃軒表示,蘇黎世大學流行病學、生物統計學和預防健康研究所的Patricia Schlagenhauf教授領導了一個研究小組調查COVID-19 對年輕軍人的持續影響,受試對象為501名青年人,「Long COVID 症候群大部分在 180 天內,容易出現 COVID-19 的受試者會出現持續的疲勞、嗅覺下降以及生殖和心理問題,但如果超過 180 天,研究人員發現,這些症狀如果仍然存在,大都不太明顯,什至自覺毫無症狀,這些人共有177位的年輕人。」不過180天後症狀雖不明顯,但危機卻存在,研究人員發現,即使是在180天後,這些年輕人,其實仍然有危機重重在身體內,而他們竟然不自知的,其中包括「膽固醇上升」、「LDL(壞)膽固醇上升」、「BMI上升」、「體力(lower aerobic threshold)下降」,這些體內危機的增加,在這些康復的年輕人身上,其實已經正在威脅體內的代謝,也使日後他們得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越來越增加。黃軒指出,該研究領導教授認為,年輕人確診COVID19,之後在180天內有long COVID症狀,是需要追蹤治療,而那些即使超過180天後的確診者,即便無症狀或看似都已經恢復了,仍然要定期追蹤其健康,尤其當這些人在180天後,出現運動耐力下降或BMI忽急上昇,或者膽固醇上升、LDL(壊)膽固醇超標,這些都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險殺手。另外,這次研究的年輕人,都是沒有接種疫苗年輕人,其後遺症,即使超過180天之後仍然在,黃軒表示,「所以,我們仍然需要更多醫療研究報告,這段期間當下,『打滿三劑疫苗』,免重症、免死亡,這是不變的事實!」
長新冠索命2/真的變短了!5%男性陰莖慘變萎縮 醫:病毒攻擊導致血管受損
隨著確診人數愈來愈多,長新冠症狀也愈來愈廣泛,其中「小弟弟縮水」,令所有男性膽戰心驚。國際醫學期刊證實,5%確診男性出現這樣的後遺症,美國一名男子的陰莖因此縮短4公分,醫師認為原因是血管受損導致陰莖無法伸展所致。英國伯明罕大學針對240萬名輕症者進行研究,發現最常見的長新冠症狀為疲勞(55%),其次是呼吸急促(32%)、咳嗽(23%)、肌肉酸痛(23%)。伯明罕大學公共衛生臨床副教授哈倫(Shamil Haroon)博士表示,長新冠危險族群包括女性、年輕人或黑人、混血者。此外,吸煙、超重或肥胖者,以及本來就有健康狀況的人,也比較可能出現持續性的長新冠症狀。這項研究也發現一些新的慢性症狀,包括禿頭、排便失禁、勃起功能障礙或性慾減退等。美國甚至傳出有一名男性因為染疫,使得該男子的生殖器縮短4公分,僅剩3.8公分,且確定無法恢復至原先長度,引發各界譁然。美國泌尿科醫師溫特(Ashley Winter)表示,男性確診後導致生殖器縮短的「新冠陰莖」是真實情況,因為陰莖在一段時間內無法充血、伸展,會間接導致生殖器因血管受損而縮水。根據倫敦大學學院(UCL)進行的一項3400人研究發現,男性生殖器縮小雖然是罕見症狀,但的確會發生。肥胖者不僅比較容易染疫,根據英國伯明罕大學的研究顯示,也比一班人更容易出現長新冠症候群。(示意圖/莊立人攝)醫學期刊《柳葉刀》研究也指出,確診男性中近5%會發生睪丸或陰莖萎縮的問題,但更高比例是性功能障礙,將近15%男性出現勃起功能障礙,就連台灣也出現類似案例。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泌尿科主治醫師許哲維分享案例,一位男大生染疫完全康復後,卻發現自己「晨間勃起」消失了,一開始不以為意,直到想跟女友親蜜時,才赫然發現「小老弟」不聽使喚,不但無法挺起且硬度不佳。許哲維表示,越來越多國際研究指出,新冠病毒會影響男性勃起功能,依據門診經驗,這種狀況大多出現在原本就有慢性病的患者身上,例如糖尿病、肥胖、心血管疾病等人的身上,染疫後勃起功能變得更糟。新冠病毒主要透過3個不同路徑影響勃起功能:降低肺部血氧飽和度、破壞陰莖海綿體血管內皮細胞、感染睪丸造成雄性素降低。許哲維說,臨床上會詢問病人相關病史和評估其風險因素,進一步抽血或安排相關檢查,最後針對病人不同需求給予後續治療,可能的治療選項包括口服藥物、針劑、體外震波、合併治療或是以生活作息調適為主。
長新冠索命3/雙重災難來勢洶洶 名廚夫婦受苦2年「醫師皆束手無策」
疫情看不見終點,長新冠到底會持續多久?多嚴重?目前仍沒有答案,權威醫學期刊因此認為長新冠將是現代醫學的大挑戰,但不只如此,到底需要耗費多少醫療資源?醫療保險?目前也無法估算,因此專家認為長新冠也將衝擊公衛體系,雙重災難來勢洶洶。但對一般民眾來說,沒有過大的雄心壯志,只希望自己保有健康而已,但長新冠似乎也相當棘手。英國名廚傑米奧利佛(Jamie Oliver)的妻子茱兒(Jools Oliver)飽受長新冠之苦長達2年,且至今尚未康復。根據英國媒體報導,傑米奧利佛陪著妻子到處求醫,遍訪倫敦最知名的專科醫師,甚至在英國著名的「百年醫療街」哈利街(Harley Street)衝來衝去,但「沒有醫師知道怎麼辦」。外電報導並未明確指出茱兒症狀,目前長新冠可能出現症狀超過200種,包括神經系統、心血管系統、呼吸系統和胃腸道系統,患者可能呼吸困難、疲憊、失去嗅覺、腦霧、胸痛、心悸、噁心等,情況嚴重程度不一,許多人甚至無法正常工作、上學。根據英國國家統計局數據,全英目前約200萬人正受長新冠折磨,其中21%日常活動受到影響,約38萬人染上新冠肺炎的時間在2年之前。美國情況更糟糕,美國衛生及公共服務部(HHS)估計全美至少770萬到2300 萬人有長新冠的困擾,甚至有約100萬人因此失業,相當於每年損失約500億美元的收入。醫學權威期刊《柳葉刀》也於去年8月發文,表示長新冠症狀是現代醫學的頭號挑戰,主要是到底症狀會持續多久?會愈來愈嚴重?需要耗費多少醫療資源?由於新冠疫情仍在持續,目前沒有人能夠給出答案。美國衛生及公共服務部(HHS)因此示警「長新冠極有可能成為下一個公共衛生災難」,近期也提出最新研究,用於制定後續面對長新冠的政策走向,包括為長新冠患者提供支持,例如使用醫療保險、社區服務、經濟援助等;同時也為治療長新冠的醫護人員提供相關資源;最後則是因新冠疫情影響心理健康或失去親人的民眾提供協助。想要預防長新冠症候群,專家認為均衡飲食、多運動最重要,才能讓身體的免疫系統更健康。(示意圖/林士傑攝)去年底,健保署在全台108家醫院針對長新冠開設「染疫康復者整合門診」,以胸腔內科為主診,視患者需要會診中醫、復健、身心等不同科別,提供康復者一站式服務,根據健保署統計累積收案人數約3174人,以雙北、台中患者比例最多。「長新冠人數絕對不止這個數字!」北市中醫師公會名譽理事長陳潮宗說,門診上長新冠症狀多為咳嗽、耳鳴、皮膚過敏、健忘等,患者就佔整體約6成,因為民眾出現不適症狀時,大多會選擇先到診所,除非症狀嚴重才會到大醫院,所以也建議政府將基層院所納入這項整合醫療計畫,而不是全集中在大型醫院。北醫大附醫胸腔內科專任主治醫師周百謙表示,台灣的長新冠與歐美國家略有不同,若以WHO定義來說,長新冠是確診後3個月發生,但很多台灣確診者都是一解隔就感到不舒服,這是因為台灣氣候潮濕、變化快,一出關很容易就受到氣候刺激而出現不適症狀。周百謙認為,「釐清為何會有這些症狀,十分重要!」以呼吸喘導致失眠為例,可能是因為確診時病毒破壞呼吸道所致,長期睡不好之後,就可能影響自律神經、記憶力等,但如果醫師只給安眠藥、止咳藥,就沒辦法解決根本問題,所以建議民眾敘述不適症狀時,先後時間序地敘述非常重要,才能幫助醫師釐清病因。陳潮宗則建議,無論是確診、或已經解隔離,都要注意飲食均衡,尤其不可吃油炸、辛辣等食物,也需減少食用麻油,以及大量的蔥薑蒜等,以免讓體內的邪氣更旺,可能會導致久病不癒。
兒童染新冠後73%有後遺症 中醫大曝這症狀最多
自新冠病毒疫情爆發以來,全球各地染疫患者仍有持續身體不適症狀,目前醫界稱之為後「新冠或長新冠症候群」,且兒童患者在這方面的資料甚少,台灣4月期間才開始有新冠病毒在社區大幅度的流行,其中,大約有20%屬於青少年及兒童,這些染疫後的兒童有1至3成的機會,會出現後新冠或長新冠症候群,影響日常生活及課業學習,他們的長期照護值得國家與醫界長時間關注。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長王志堯表示,中醫大兒童醫院自7月1日率先啟動「兒童後新冠特別門診」,1個多月來累計至8月12日,已有154例以上的後的長新冠兒童及青少年因後遺症前來求診,性別以男孩59.7%高於女孩39.5%。副院長謝凱生說,感染新冠病毒後的恢復期,仍有高達73%出現後新冠症狀的染疫病童仍持續煩惱其身心症狀。後遺症第1名到第10名為咳嗽43.5%、喉嚨痛/喉嚨問題35.1%、耳朵痛/耳朵問題34.9%、體重減輕/增加33.1%、體力虛弱31.8%、缺乏動力25.3%、睡眠不順暢24.7%、胸痛23.4%、注意力不集中23.4%、心悸22.7%。王志堯指出,「兒童後/長新冠感染後症候群」除了引起身體器官系統的慢性發炎,也會影響心理的各個層面,統計分析顯示有22.7%會感到情緒低落、19.4%會感到沮喪、25.3%有缺乏動力的情形、22.7%比以前更焦慮擔心、11.7%對任何事情都沒有興趣。王志堯呼籲家長在孩子感染新冠病毒康復後,仍需留意是否有生理或心理的症狀,若有身體不適、活動力降低、易疲憊喘促、飲食睡眠習慣改變、學習落後、人際關係等困擾,尋求兒科醫師檢查評估,制訂治療與照護方案,以脫離後新冠症候群的糾纏。中醫大兒童醫院開設「兒童後新冠特別門診」及DISCOVER照護計畫,整合各個次專科專家與檢查評估,降低家屬跨科就醫的不便,不論家長帶著孩子從哪一科掛號,都能在「兒童後新冠特別門診」得到身心照護的協助,並長期追蹤症狀直到痊癒。
長新冠症候群分3大類 這種最易變重症
近期英國伯明罕大學透過研究發現,長新冠(long COVID)後遺症除了常見的嗅味覺喪失之外,還包括嗅味覺喪失、腦霧、脫髮、性功能障礙或性慾衰退、排便失禁、快感缺乏症等,也讓專家憂心恐引發下一場公衛危機。台灣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也在今天(8日)發文指出,長新冠症候群可分3大類,其中一種症狀為肌肉酸痛、皮膚變化、脫髮的族群,更容易演變成為重症。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8日在臉書分享表示,他閱讀英國最新研究後發現,長新冠症候群主要有3大類:首先是神經系統症狀(Neurologic)的長新冠,這些人的症狀以疲倦、腦霧和頭痛為主,是2020~2021年冬季感染過Alpha病毒最常見的症候群,也是2021年Delta病毒流行期間的主要症狀。二為心肺系統症狀(Cardiopulmonary)的長新冠,這類人會出現胸痛、胸悶、呼吸困難為主的症狀,主要是由2020年初期的COVID19原始株感染導致,易引發肺部病變。三為其他系統症狀(Others)的長新冠,起初這些患者都會出現肌肉酸痛、皮膚變化、脫髮等症狀,而這類病患也最容易演變成重症,最後都會以多重器官症為主。黃軒還在文章最後補充,該研究表明,有接種疫苗者可降低長新冠症候群的發生,而且臨床人員還可以透過這份報告提前得知患者是感染哪些病毒株,以利即早診治,也能夠藉此提早預防第3類容易引發重症的族群。
長新冠釀禍!女子爆「腦霧」騎車自撞 「影響神經系統」美國CDC列殘疾失能
隨著台灣確診人數攀升,國人也陸續出現長新冠症候群,一名上班族女性於今年5月染疫,康復後持續出現疲憊感、頭痛,嚴重影響思考及說話能力,甚至在騎車時因為一時腦袋混亂而自撞卡車,差點釀成憾事,經診斷後確認為長新冠症候群中常見的腦霧現象,藉由飲食調整及治療輔助,生活逐漸回歸正常步調。台灣神經學學會胡朝榮理事長指出,長新冠症候群與腦部及神經系統息息相關,而腦部對於全身健康至關重要,如不多加注意可能間接影響全身狀態。根據美國研究指出,約有近2成確診者於康復後仍持續出現後遺症,也就是所謂的「長新冠」症候群,常見症狀包含:頭痛、喉嚨痛、嗅覺或味覺異常、疲倦、呼吸急促、胸痛或胸悶、關節疼痛、憂鬱和焦慮,而根據英國研究統計,約有63%患者表示曾因長新冠症候群而嚴重影響日常生活能力,其中,又以慢性疲勞、注意力無法集中、情緒低落、睡眠障礙等最容易影響患者的工作或課業表現。胡朝榮說明,長新冠症候群多與神經系統失調有關,新冠肺炎病毒入侵身體後,引起全身性廣泛慢性發炎,可能直接或間接傷害腦血管內皮細胞,造成腦部血氧濃度下降,腦部神經症狀的發生機率與患者本身健康狀況、免疫能力有關,如果患者因染疫而免疫力急遽下降,會更容易合併神經系統併發症,不僅導致腦部神經症狀的產生,更可能間接影響全身,有鑑於此,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亦已將長新冠症候群中許多因腦部與神經系統影響而導致的狀況,建議歸類於殘疾失能範圍中,更顯示其對於全身健康的重大影響性。隨著台灣確診人數攀升,國人也陸續出現長新冠症候群,其中腦部健康受到影響的狀況更是不容忽視,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台北分院神經內科盧韻如醫師分享,就有一名蘇小姐於今年5月確診新冠肺炎,雖是輕症,但康復後卻開始出現嚴重疲憊感、頭痛等後遺症,回到工作岡位後更經常斷片,無法思考或正確回答問題,甚至在騎車時因為一時腦袋混亂而自己撞上大卡車,求診盧醫師後確認為長新冠症侯群中的腦霧現象,藉由飲食調整及治療輔助後,症狀才逐漸好轉,生活也回歸正常步調。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內科蔡睿蘋醫師解釋,腦霧常見現象包含思考反應緩慢、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減退、語言溝通能力下降等,現代人生活型態改變,例如壓力過大、過度使用電子產品等原因,皆容易造成注意力不集中、突然腦袋一片空白的情況,進而觸發腦霧,蔡睿蘋醫師指出,腦霧其實並非新冠肺炎專屬症狀,而是許多腦部相關疾病的早期症狀之一,提醒民眾若有以上症狀,可以積極尋求專業醫師協助,如不及早就醫改善,放任腦霧發展可能會間接造成焦慮、憂鬱、失智症、甚至阿茲海默症的發生,進而損傷腦部健康。
染疫康復後喘不過氣:肺部X光正常 加拿大研究發現原因了
新冠疫情嚴峻,雖然感染Omicron多為輕症,不過也有人症狀比較嚴重,甚至留下後遺症。有醫師便指出,不少確診者康復後,會覺得喘不過氣,但肺部明明正常,國外研究也發現原因了。根據5月底美國疾病管制中心(CDC)統計,在200萬名確診紀錄中,有5分之一的康復者出現「長新冠」(Long COVID)相關症狀。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蘇一峰在臉書指出,臨床上許多染疫患者出現長新冠症候群,會覺得喘不過氣來,但偏偏肺部的X光都正常,那麼肺部到底出了什麼問題?染疫後肺部的交換氣體和血流量都下降。(圖/翻攝自蘇一峰臉書)蘇一峰分享刊登在頂尖的影像學期刊Radiology上的加拿大研究,研究找來新冠感染者與健康人比較,觀察肺部的影像發現,肺部的通氣沒有太大的影響,但是間質與血流卻產生了變化,「間質交換氣體能力下降,血流量也下降了!」代表X光雖然正常,但肺部的交換氣體和血流量都下降,因此還是會喘,這也提供臨床上的重要方向。至於針對肺血流下降,他建議:「好像可以試看看威而鋼」。據了解,新冠後遺症持續時間從10天到2、3個月,最長6個月,正常來說都會自行康復,英國國民健保署(NHS)也指出,多數新冠後遺症患者會在數天內好轉,大約3個月就會完全復原。不過,如果嚴重影響生活起居和工作,還是要就醫診治。
腦霧忘很大3/「異常疲倦」刷牙如廁都好累 20歲女乾脆包尿布度日
「隨著4、5月大量確診潮,推估國內將在7月中陸續出現『長新冠潮』!」中醫師吳俞璇表示。哪些人會得到「長新冠」?胸腔暨重症科醫師黃軒表示,「確診初期就能判斷,據英國醫學研究,染疫第一周若出現頭痛、疲憊、聲音沙啞、肌肉痠痛和呼吸困難5大症狀,未來發生長新冠風險會增加3.53倍。」根據健保署資料,綜合各國數據,在確診新冠肺炎60天後,仍有30~60%患者持續出現症狀,其中以疲倦(53.1%)、喘(22.9至43.4%)、關節痛(27.3%)、胸痛(21.7%)、咳嗽(15.4%)、嗅覺味覺異常(13.1%)等為主要後遺症。也就是說,長新冠症候群可能是一種多重器官發炎,若為腦部發炎就會造成腦霧、心臟發炎則造成心肌炎、心血管疾病等;而若是呼吸道發炎,則會出現容易有痰、慢性咳嗽的症狀,此外,肌肉酸痛、腹瀉、關節痛也是常見的長新冠症狀。三軍總醫院今年初也曾公布調查,院內有72.7%病人在康復後體能低於平均值,另外有63.6%出現肺功能缺損問題。日本厚生勞動省也發布調查結果,發現感染新冠病毒住院的患者中,約10%在出院1年後仍留有後遺症,在東京開業的診所醫師平畑光一指出,Omicron患者最常出現的後遺症是疲倦,而且會嚴重影響到患者的日常生活。例如有患者會拿不動吹風機,或是覺得刷牙太累,必須分次進行的情況,這種情況就連年輕人也無法倖免,平畑醫師表示,有一名20多歲確診女性康復後,竟然連走去廁所都覺得累,只能每天包尿布,並由母親幫忙擦屁股;另一名14歲國中生,確診時只有輕微發燒與喉嚨痛,但康復後卻出現全身倦怠的後遺症,甚至曾經一口氣睡17個小時,導致他無法回到學校正常上課。研究顯示,因為香菸本身就容易導致身體發炎,所以會讓長新冠症候群更加嚴重。(示意圖/非當事人、報系資料庫)此外,研究也指出,年長者染疫更容易得到長新冠症候群,18至49歲的病人得長新冠的機率是9.9%、超過70歲以上得長新冠的機率則增加至21.9%;此外,女生得到長新冠的機率是14.9%,比男生的9.5%高了將近1.6倍的風險。黃軒表示,另一個澳洲研究則發現,抽煙易加強長新冠症狀群惡化,因為抽煙本身就含有大量的化學物質,會加強全身的發炎反應。吳俞璇則分享提升免疫力的藥浴方法,準備乾燥桑葉半斤、大風草5錢、香薷葉5錢,放入棉布包煮水3分鐘後,放涼加入居家泡澡桶,熱水泡澡20分鐘,大人小孩皆宜。另外,也可喝茶飲調養身體,以下提供配方與泡法(如附圖)。(《CTWANT》提醒您,抽菸影響口腔衛生且有礙健康,戒菸專線:0800-636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