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胸手術
」 肺癌 劉真胸悶易喘恐是心臟瓣膜生病! 主動脈瓣狹窄如何治療?
【健康醫療網/記者鄭宜芬、潘昱僑報導】一位85歲長者平日規律運動,但心絞痛與呼吸喘的狀況逐漸變嚴重,照心臟超音波竟發現「主動脈瓣膜狹窄」,且合併冠狀動脈狹窄,若不治療恐有生命危險!林口長庚心臟瓣膜團隊由內、外科醫師合作為患者進行經導管瓣膜置換(TAVI)與心導管手術,一次就將兩種狀況處理好,讓患者能重新上場揮舞球拍!雖然導管瓣膜動輒上百萬,但健保可有條件給付等4+1種特定風險族群,大幅減少經濟負擔。心臟大門無法正常打開 3大警訊要當心主動脈瓣膜是位於左心室和主動脈之間的「門」,通常由3片瓣膜組成,是控制血流方向的重要關卡。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外科部副部長葉集孝表示,主動脈瓣膜狹窄有如門片無法正常打開,心臟需要更費力才能把血液輸出去,常見原因為老化,好發於70-80歲以上的民眾;另一原因是先天異常,患者僅有2個瓣葉,較一般人少1個,50-60歲就會發生早發性主動脈瓣膜狹窄狀況。提醒民眾,若出現「走路易喘」、「頭暈目眩」、「胸悶胸痛」3個警訊,恐危及生命,應積極治療。國際標準治療方針 外科開胸長期效果佳針對治療主動脈瓣膜狹窄,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心臟血管外科副主任陳紹緯說明,3大治療方式包括藥物治療、外科開胸手術與經導管療法。開胸手術經證實有效且可提供穩定的長期效果。手術方式是切除老舊主動脈瓣膜,縫合新的人工瓣膜。雖然須裝人工心肺機、暫時停止心臟功能實施手術,但手術視野廣,適合年輕或伴隨多種心臟問題(如血管阻塞、冠狀動脈狹窄或二尖瓣問題等)的患者,一次打通心臟門戶。 藥物治療:幫助緩解不適症狀。 標準開胸手術:適合伴隨多種心臟問題的患者,穩定耐用。 經導管瓣膜置換:適合高齡或高風險族群,微創恢復快。至於人工瓣膜要如何挑選呢?陳紹緯表示,金屬瓣膜耐用度高,牛、豬製成的生物瓣膜產生血栓機會較低,因此不用吃抗凝血劑,患者可依個人需求選擇。長者高風險怎麼辦? 經導管微創傷口小不過,主動脈瓣膜狹窄患者多為70-80歲以上的年長者,而且常合併其他疾病,進行開胸手術需要暫時停止心臟,對於年長者負擔較大。好在另一種「經導管療法」,由內外科醫師共同合作,為高齡患者克服了治療風險。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心臟衰竭中心主任張其任解說,經導管療法最大的特色是不需要插管麻醉,從靜脈注射麻醉藥物即可進行。傷口小不用縫合,只要簡單止血即可完成,恢復時間非常的快速,不少患者即使是90歲高齡,中午治療、下午就可以正常進食,2、3天後就可以下床自由活動。經導管療法流程:從病患的鼠蹊部做股動脈穿刺,植入導引鞘管,將帶有人工瓣膜的導管引入血管內。從股動脈一路沿著主動脈,進到退化瓣膜所在的位置。經由影像定位,把瓣膜擴張,退化的瓣膜推在外側,新的瓣膜取代舊瓣膜。4+1條件健保給付! 團隊擬定治療策略然而,經導管置換瓣膜動輒上百萬,讓許多患者與家屬卻步。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心臟血管內科系主任謝宜璋表示,目前健保可給付4+1條件置換瓣膜: 4點必要條件:心衰竭症狀達到2~4級嚴重主動脈瓣膜狹窄至少2位心臟外科醫師判定進行開胸手術風險過高病人有1年以上的術後存活率另具備以下條件之一:無法接受開刀手術或開刀風險性過高有以下情形之一者:曾接受心臟手術,如冠狀動脈繞道手術,心臟瓣膜手術,嚴重主動脈鈣化,胸腔燒灼後遺症,曾接受過縱膈腔放射治療,嚴重結構組織疾病,導致不能進行手術,肝硬化及肺功能不全者。符合以上規定者,即可申請健保之給付。國人平均壽命延長,共病多、病情複雜,手術風險也提高。謝宜璋表示,對於高齡患者,侵入性低的治療為優先考量。每位患者病情不盡相同,心臟內外科醫師會在手術前召開聯合會議,擬定對患者最適合的治療方法,手術也會由內外科醫師一起執行,確保患者的安全。長庚醫院的團隊合作模式越來越成熟,期許未來為國人提供更好的醫療服務,持續提升台灣的醫療水準,跟世界接軌。
腹部疼痛、解黑便恐食道癌上身 醫曝預防關鍵「先戒3習慣」
在苗栗一名65歲男子,因黑便、胸部及腹部有輕微疼痛而就醫,沒想到經醫師胃鏡檢查發現食道下端有腫瘤,更詳細檢查確診為食道癌第2期。大千綜合醫院肝膽腸胃科主任洪吉來表示,食道癌初期沒有明顯的症狀,好發於50至70歲男性,等到體重減輕或消化道出血或解黑便等症狀時才發現,預防食道癌第一步戒菸、酒、檳榔。根據《TVBS》報導指出,苗栗一名65歲男子,平常不抽菸也無特殊飲食偏好,因解黑便、胸部及腹部有輕微疼痛而就醫,照胃鏡檢查時,卻發現食道下端靠近胃的部位有腫瘤,切片檢查為惡性腫瘤,後續確診為食道癌第2期。大千綜合醫院肝膽腸胃科主任洪吉來表示,食道癌初期沒有明顯的症狀,多數病人是在出現吞嚥困難、吃不下、體重減輕、胸部及上腹部疼痛、慢性咳嗽、消化道出血或解黑便等症狀時才發現,食道癌好發於50至70歲男性,發生的原因與抽菸、喝酒、常吃含亞硝胺食物、過熱的飲食,及食道曾受腐蝕傷害有關。而如何預防食道癌發生,洪吉來主任建議,戒菸、酒、檳榔是最重要的事情,另外應避免常吃含亞硝胺如醃漬、煙燻及過熱的食物,可以多吃蔬菜、水果等富含維他命C食物,可降低癌症的發生率。洪吉來主任說明,早期食道癌可進行手術治療或內視鏡切除腫瘤即可,不過腫瘤已侵犯至食道黏膜下層或更深的位置,則必須以開胸手術切除腫瘤及食道重建,由於食道癌不易早期發現,多數食道癌病人發現時已是晚期,造成在治療後的預後不佳,晚期的食道癌治療會建議以手術搭配放射及化學治療,來提高疾病控制率與存活率,他也提醒,民眾若有感覺吞嚥異常超過2周仍未改善,務必要盡快就醫檢查。
走路喘不停恐是心臟瓣膜出問題! 醫警告:未積極治療當心心臟衰竭惡化
許多人上了年紀之後,走沒幾步路就感到上氣不接下氣,喘個不停,有時候甚至連躺平休息都氣喘吁吁,當心!這可不是體力衰退,嘉義基督教醫院心臟外科主任陳胤嘉警告,若本身心臟有瓣膜問題,卻未積極治療,出現躺平也很喘的症狀,很可能已心臟衰竭。主動脈、二尖瓣膜出問題 心臟需超負荷工作恐導致衰竭心臟就如同馬達,心房、心室之間的閥門稱為瓣膜,若瓣膜出現問題,就會導致血流不完全,進而引發其他問題。除了先天性的缺損(如少一瓣),瓣膜可能會因為老化退化、風濕性心臟病、急性感染、其他疾病等導致異常。陳胤嘉醫師說明,其中退化最為常見,因年紀大會出現瓣膜鈣化、周邊組織疏鬆或萎縮,或連接瓣膜的腱索脫垂;少數患者會因為冠狀動脈疾病或其他疾病導致心肌擴大,也會影響瓣膜結構。心臟有四個瓣膜,但較容易出現問題的為主動脈瓣膜及二尖瓣膜。陳胤嘉醫師表示,通常瓣膜異常,會使心臟輸出的血液量不足,心臟必須變得肥大且更賣力運轉以提供足夠血量。而長時間超負荷工作,就容易出現心律不整、喘、體能下滑等狀況,若出現晚上躺平會喘、或睡到一半喘到醒過來,就表示瓣膜造成的心臟衰竭已經需要處理,不過,很多人會認為是正常老化而忽略。▲嘉義基督教醫院心臟外科主任陳胤嘉根治瓣膜靠手術 高風險患者適合經導管置換手術瓣膜該如何治療?陳胤嘉醫師表示,目前唯一能根治的方式就是手術,但並非人人都需要手術,需要根據病人的身體條件、體力、年紀等綜合評估風險;若已出現症狀,再考慮介入。舉例來說,年輕患者、體力好又有運動習慣,便可藉由藥物控制,不必立刻進行手術。手術方式分為傳統開胸手術、小傷口手術、微創手術。陳胤嘉醫師指出,二尖瓣膜會以修補為主,不適合修補才考慮置換;而主動脈瓣膜無論是狹窄或是逆流,通常會進行置換手術。傳統開胸手術:傷口大,胸骨癒合恢復期較長,但手術風險較小傷口手術低,較適合進行複雜性手術。小傷口手術:不用打開或只需打開部分胸骨,傷口約4-6公分,術後恢復快,適合年輕、低手術風險的患者。但限制較多,若心臟位置太深、肺部有沾黏者較不適合。經導管瓣膜置換:從鼠蹊部或頸部的血管放導管進入,利用支架撐開狹窄瓣膜,固定在原本的瓣膜上。通常適用於不適合傳統手術、年紀大、肺功能差、體能虛弱等高風險者。新型牛心生物瓣膜 加入二次置換手術設計而用來置換的心臟瓣膜,主要分為金屬瓣膜及生物瓣膜兩類,生物瓣膜指的是以牛心、豬心組織做出的人工瓣膜,與人體組織較為接近。陳胤嘉醫師提到,人工瓣膜有其壽命,目前金屬瓣膜年限約40-50年,但必須終身服用抗凝血劑,避免形成血栓,若有組織向內生長影響瓣膜功能,也仍有二次手術的風險;而生物瓣膜雖只需服用3-6個月的抗凝血劑,但年限最多到15-20年左右,若病人還很年輕,也會面臨二次手術問題。隨著科技進步,人工瓣膜也不斷進步,生物瓣膜使用年限越來越長,新型的牛心瓣膜設計則加入考慮二次手術的可能性,發展出利用球囊將原本框架撐開,再放入適當大小的經導管型瓣膜。陳胤嘉醫師補充,瓣膜的大小與病人體重相關,若體重較重者,小型的瓣膜恐無法支撐其血流量。已知有瓣膜問題應追蹤 心臟衰竭建議手術治療然而術式及瓣膜選擇多元,有些民眾難以立刻決斷。「通常沒有急性危機,有足夠的時間可以討論跟思考,是否可以用藥物多控制幾年再換。」陳胤嘉醫師提醒,微創或經導管手術的確是趨勢,也有潛力發展到不止高風險,連中低風險病人也可以適用,然因每位病人狀況不同,手術方式必須與醫師討論,包含體力、經濟狀況等,選擇最符合自身條件的方式。陳胤嘉醫師提醒,若知道自己有瓣膜問題,建議追蹤治療,以掌握瓣膜狀況。陳醫師分享一位60歲左右的男性,患有主動脈瓣膜狹窄,一直以藥物控制,雖已出現症狀,卻抗拒開刀。後來在家中暈倒、心因性休克,緊急送往急診搶救。所幸及時裝置葉克膜穩定病情,隔日進行主動脈置換手術,當天晚上就脫離呼吸器與葉克膜,10天後便出院,恢復狀況良好。「在大家想像中,心臟手術非常恐怖,但更恐怖的是如果沒適當處理,反而可能需要承擔心臟衰竭惡化或猝死的風險。」陳胤嘉醫師呼籲有瓣膜問題的患者,一定要定時回門診追蹤檢查,若出現暈厥或心臟衰竭等症狀,就建議可開始與醫師及家人討論手術時機及方式。
藏猝死危機!長輩出現「這3症狀」當心了 醫:要趕快就醫
「主動脈瓣狹窄」是容易被忽略的心臟疾病,通常發生在老年人身上,主動脈瓣狹窄有3大症狀,包括胸痛、暈倒及心臟衰竭,嚴重的主動脈瓣膜狹窄甚至恐致命,對此,台北榮總心臟血管外科主任張效煌就提醒,若發現家中長輩出現胸悶、昏厥等現象,應該儘速就醫檢查。張效煌主任近日分享2起「主動脈瓣狹窄」案例,第1起患者為81歲的黃姓男子,他日常活動時就容易呼吸喘,且症狀愈來愈嚴重,趕緊就醫治療,經診斷為重度主動脈瓣狹窄,瓣膜開口面積(AVA)只剩0.9cm2;第2起患者為68歲胡姓女子,她曾經接受腎臟移植手術,但移植腎再衰竭,而後又規則洗腎超過10年,因有心律不整症狀,經心臟超音波檢查,診斷為重度主動脈瓣狹窄,瓣膜開口面積(AVA)僅有0.53cm2。張效煌主任表示,這2起案例皆為嚴重主動脈瓣膜狹窄,台北榮總導管瓣膜團隊用引進的新型主動脈瓣膜系統,成功搶救2位嚴重主動脈瓣膜狹窄患者,目前2人皆已順利康復出院。張效煌進一步解釋,一般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血管直徑需大於等於5.5mm,而新型主動脈瓣膜系統,血管直徑僅需大於等於5mm,可適用於更多周邊血管較窄的患者。最後張效煌主任也提醒,嚴重的主動脈瓣膜狹窄恐會致命,若發現家中長輩出現胸悶、昏厥等現象,應該儘速就醫檢查,對於無法接受傳統開胸手術的病人,可以選擇傷口小、低侵入性,且併發症發生率極低的「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
重度「主動脈瓣狹窄」爬一兩階樓梯就喘 北榮用新型瓣膜置換成功搶救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儀文報導】「主動脈瓣狹窄」會影響左心室血流通往主動脈,使部分血液滯留在心臟裡,對心臟造成額外的壓力,並影響全身的血液循環。臺北榮總導管瓣膜團隊引進新型主動脈瓣膜系統,成功搶救二位嚴重主動脈瓣膜狹窄患者。新型主動脈瓣適用者更多 成功搶救2重度狹窄患者82歲黃先生,本身有高血壓、心房顫動病史超過10年,日常活動時常覺得呼吸喘,在2022年11月症狀更趨明顯,爬一兩階樓梯就要休息調整呼吸,由於症狀嚴重在同年12月就醫,診斷為中度至重度主動脈瓣狹窄,但到2023年7月檢查發現已是重度主動脈瓣狹窄,瓣膜開口面積(AVA)只剩 0.9 cm2。68歲胡女士,曾接受腎移植,但移植腎再衰竭,而後又規則洗腎超過10年,因心悸、體力變差容易喘等症狀持續約一年,在外院診斷有心律不整,2023年轉至臺北榮總心臟血管外科張效煌主任門診求診,經由心臟超音波檢發現主動脈瓣膜狹窄,診斷為重度主動脈瓣狹窄,瓣膜開口面積(AVA)僅有 0.53 cm2。所幸,2位病人在接受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後皆已順利康復出院。張效煌主任提到,一般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血管直徑需≧5.5mm,但新型主動脈瓣膜系統血管直徑僅需≧5mm,可適用於更多周邊血管較窄的病人。嚴重狹窄恐致命應盡速就醫 可選更精準的治療方法另外,張效煌主任表示,新型主動脈瓣膜系統還可以回收,術中若置放位置不理想,可重新回收置放,而且瓣膜底部有X光可清楚辨識的標記,能更精準確認置放深度,同時也維持「主動脈瓣環上」設計的優勢,術後能產生良好的瓣膜血液動力學,增加瓣膜的耐用性。張效煌主任提醒,嚴重的主動脈瓣膜狹窄恐致命,如發現家中長輩出現胸悶、昏厥等現象,應儘速就醫檢查,對於無法接受傳統開胸手術的病人,可選擇傷口小、低侵入性,且併發症發生率極低的「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北榮於民國99年引進「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心血管中心結構性心臟科陳嬰華醫師主任表示,99.5%的病人術後經過長期追蹤,主動脈瓣膜功仍維持良好,而且第一位病人已存活超過十年。張效煌主任提醒,嚴重的主動脈瓣膜狹窄有致命的可能,如果家中長輩有胸悶、昏厥等情形,應儘速就醫檢查,經醫師評估無法接受傳統開胸手術的病人,可以選擇傷口小、低侵入性,且併發症發生率較低的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
連走路都會喘!就醫竟發現是肺高壓作祟 接受「1治療」連爬山也OK
熱愛戶外活動的60歲蕭先生,兩年前某天突然變得很容易喘,連走路、爬樓梯都會喘,更無法從事最愛的戶外運動,在外院診斷為慢性肺栓塞造成肺高壓,但治療幾個月未好轉,輾轉到大林慈濟醫院心臟內科就醫,進行三次肺動脈氣球成型術及使用肺高壓藥物治療,心衰竭指數恢復正常,第二次手術後就能爬獨立山。肺高壓這樣定義 臨床分5大類大林慈濟醫院心臟內科醫師簡振宇表示,肺高壓定義為若休息時平均肺動脈壓大於20毫米汞柱,根據肺高壓的臨床分類總共分五大類︰一、因肺動脈異常而造成的肺高壓;二、因左心疾病引起的肺高壓;三、因肺臟疾病引起的肺高壓;四、因慢性血栓栓塞引起的肺高壓;五、其他或不明原因引起的肺高壓。世界衛生組織肺高壓功能性評估分級︰第一級日常活動不受限,無論休息或運動狀態皆無症狀。第二級休息狀態無症狀,活動時會受到輕微限制,一般活動會引發氣喘、疲倦、胸痛、早期暈厥第三級休息狀態可能無症狀,但活動時會受到顯著限制,輕微活動會引發氣喘、疲倦、胸痛、早期暈厥第四級休息狀態即有症狀。可能已合併右心衰竭症狀 第四類肺高壓屬罕見 5年內死亡率高達36%簡振宇醫師指出,蕭先生之前有急性肺栓塞病史,因為活動會喘,在外院診斷慢性肺動脈栓塞造成的肺高壓,在進一步的診療發現,主要問題是肺高壓造成右心衰竭。慢性肺栓塞造成的肺高壓,是第四類的肺高壓,屬於罕見疾病,每百萬人只有二至六個病例,主要是因為慢性的血栓,造成血管阻塞、血管重塑、內皮增生,導致血管收縮而引發肺高壓。常見症狀包括活動會喘、咳嗽、咳血或者下肢水腫,或是活動時暈厥等,嚴重時可能致死,5年內的死亡率高達36%。治療慢性肺栓塞肺高壓 3種方式一次看慢性肺栓塞肺高壓治療有三種選擇,其中實施肺動脈內膜剝除手術,可以治癒疾病,但因是開胸手術,風險較高;簡振宇醫師積極發展肺動脈氣球成型術,以心導管打通血管,病人術後隔天可出院,風險較低,也不必承受開刀之苦;此外還可以使用藥物,協助放鬆血管。不過,因蕭先生不願意開刀,因此陸續為他施行三次肺動脈氣球成型術,並協助申請肺高壓藥物治療,讓蕭先生心衰竭指數恢復正常,活動喘的狀況改善許多,整體恢復非常好。曾發生急性肺栓塞要留意 牢記這些守則簡振宇醫師提醒,曾發生過急性肺栓塞的病人,有一小部份會因為內皮異常或凝血功能異常,轉變為慢性肺栓塞,並影響血管結構,慢慢演變成肺高壓,這類病人需要終身使用抗凝血劑。病人平時需注意飲食清淡、按時服藥,並按時回診追蹤,由醫師評估是否需要進一步手術或調整藥物。
肺癌手術後要注意什麼?如何避免復發? 醫師來解答!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儀文】肺癌死亡率高居癌症之首,已成為台灣「新國病」。目前,肺癌還是以手術治療最為重要,1A、1B、2A、2B、3A的早期肺癌患者經醫師評估後,大部分都可進行手術。不過,在術後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又該如何進行術後照護呢?高雄長庚醫院內科部副部主任王金洲醫師表示,由於現在手術方式都以微創為主,相較過去傳統開胸手術,術後併發症、副作用較少,不需要太過擔心,術後應注意身心調養、做運動或復健來恢復功能及體能,而菸、環境物質暴露等致癌風險都須避免,此外最重要的部分就是避免復發、定期追蹤。肺癌術後別輕忽復發可能 如何降低復發風險?肺癌手術後其實仍有很大的復發機率。王金洲醫師表示,以5年存活率來看,肺癌1期存活率約有65-75%;2期約有50-70%;3A期則只有約30-40%,而復發風險以1A、1B期來說大概還是有20-30%,較嚴重的3A期大約就有70%的復發風險,所以可以開刀的肺癌患者其實復發機會還是蠻高的。王金洲醫師指出,開完刀後仍有復發風險是因為有時癌細胞可能已有遠處轉移,但太過微小,開刀診斷時影像學檢測不出來,在這種情況下建議病患可以做術後輔助治療降低復發風險。▲高雄長庚醫院內科部副部主任王金洲醫師了解術後3輔助治療 依個別情況選擇適當方法術後輔助治療包含化療、標靶治療、免疫治療等。王金洲醫師提到,標準的輔助治療是化療,化療僅能增加約5%的復發預防效果,其實還是不太夠,但現在輔助治療有其他新治療選擇,例如;標靶、免疫藥物等,相關研究都已證實術後加上標靶輔助治療或免疫輔助治療控制復發的效果都不錯,可增加約30%的復發預防效果。若以較嚴重的3A期為例,原先有約70%的復發機會,如果在術後用化學輔助治療仍有約65%的復發可能,但若合併使用標靶或免疫藥物,復發機會就會降到50%以下,差距非常大。不過,該怎麼選擇合適的用藥呢?王金洲醫師表示,病人應多與主治醫師討論,並且透過基因檢測或生物標記檢測,依各別的狀況擬定治療計畫,例如;如果經過基因檢測發現基因突變有相對應的標靶藥物,就建議使用標靶輔助治療;如果沒有基因突變,那選擇免疫輔助治療的意義比較大。輔助治療、定期追蹤 降低復發與死亡風險除了輔助治療外,術後定期追蹤檢查也很重要,因為復發後有一部份患者其實沒有任何症狀,而且通常出現咳嗽、呼吸喘、疼痛等症狀時,可能都已是較嚴重的肺癌復發情況。王金洲醫師表示,術後醫師會依不同期別安排每3個月到1年不等的時間,追蹤胸部電腦斷層、癌症CEA指數等。因此,術後應重視復發風險,並依醫師建議定期追蹤,若發現復發也可與醫師討論後續治療方式。不過,王金洲醫師提到,雖然復發後也可用免疫、標靶等治療,但輔助治療是在手術治療後沒有疾病的狀態下殺死殘餘癌細胞,而復發是處於疾病狀態,其治療效果勢必大打折扣,相對的副作用也較麻煩。而復發後的心境、治療路程也與術後輔助治療時期大不相同。王金洲醫師表示,現在手上的患者中有2位術後已完成免疫治療,1位已使用標靶治療半年多,目前追蹤下來狀況良好都沒有復發,建議早期肺癌患者應盡快進行手術治療,並在術後根據個別情況選擇適合的輔助治療,以降低復發、死亡風險。
10歲女童做微創手術竟變成「開胸手術」 醫師擅自決定她血液噴乾腦死
福建一名10歲女童發現肺部有囊腫,家人將她帶到廈大附一院求診,但家屬怎樣也沒料到,一個微創手術,竟把女兒推向腦死的狀況。據《大皖新聞》報導,2022年底,這名10歲女童患上肺炎,「去醫院拍片子發現肺部囊腫,我問了廈大附一院兒外科醫生,說得做微創手術。我在簽手術同意書時,讓我簽字的醫生還說,找李醫生是找對了醫生,沒什麼大問題」,根據母親表示,在醫生推薦下,他們決定在廈大附一院為女兒做微創手術,「李醫生是他們醫院外聘的教授,他就每月一兩天在這家醫院,說李醫生是全國數一數二的微創專家,讓我們等他來做這個手術」。3月3日12點,女童被推進手術室,由李醫生主刀,「手術進行了一個半小時到2個小時,就割到血管了。醫生用止血鉗去鉗血管,說血管是脆的,結果傷口就變得更大,血噴出來,場面沒辦法控制,就打電話叫胸外科的醫生來輔助做開胸」。家屬指控,從微創轉開胸手術這個過程,他們完全是不知情的,「沒有醫生出來告訴我們,也沒有讓我們簽署轉開胸手術同意書。到下午4點多手術結束,有一個醫生才出來跟我說孩子手術中有出血,有割到血管,都不敢說大出血,說可能要送去兒科重症監護室觀察一兩天,就這樣輕描淡寫地就過去了」。家屬認為醫院向家屬隱瞞手術當中出現的狀況,「當時我們家屬也沒意識到這麼嚴重嘛,還以為就是簡單的出血,其實根本就不是。當天晚上在兒科重症監護室搶救,醫生都不敢告訴我們,直到兩三天後交待病情時,醫生才說,其實那天送來在裡面搶救了一整夜,止血鉗碰到了血管,這個手術紀錄裡面有記錄」。根據廈大附一院兒科重症監護科3月3日的轉入紀錄顯示,當晚7點40分轉入時,女童神志不清,每分鐘呼吸20下,當時診斷為右肺下葉腫物切除術後,缺血缺氧性腦病休克,心功能不全,予以重症護理、一級護理。李醫生甚至對家屬表示,「你們可以隨便去做鑑定,我做的任何手術經得起任何鑑定」。女童的母親表示,10歲女兒至今仍躺在兒科重症監護室病房裡,命懸一線,「她是把命吊著的,她沒有意識,處於昏迷當中。沒有自主呼吸,生命完全靠呼吸機維持,醫生說只要呼吸機管子一拔,人肯定就三五分鐘就沒了」。另外,鉅額醫藥費也讓女童家人難以承受,「從我女兒住進PICU到現在已經5個多月,目前花了快70萬了。我們剛開始去找,醫院說他們承擔40%,說醫藥費他們來報,中間我們去其他部門反映後,醫院醫務科的工作人員說他們沒說過這個話,說就算賠50%,我們家屬也要承擔另一半」,媽媽表示,「我們向信訪局反映後,信訪局給了我們一份受理通知書,說60天內給書面的回覆」。這名傷心焦急的母親表示,「我們希望給女兒討回公道,盡快解決這件事。小孩子在醫院已經拖到變形了,因為顱內高壓很高,直接額頭上鼓起一個包,都破裂了,現在傷口是完全合不上的」。
健身教練車禍肋骨斷8根「呼吸都在痛」 藉微創手術重拾生機
員林市知名的健身教練李政錡嚴重車禍,肋骨斷裂插入肺臟,脾臟破裂,生命垂危,衛福部彰化醫院搶救手術後恢復意識,但左胸肋骨斷了8根,連呼吸都疼痛萬分,胸腔外科主任林聿騰施以微創肋骨手術,只在後背開了9公分傷口,讓他重拾生機。左胸肋骨斷裂 連呼吸都會痛29歲的李政錡下班騎機車回家途中,被車子攔腰撞上,噴飛了幾公尺,他就此昏迷。彰化醫院指出,病人到院後情況危急,外科及骨科醫師聯手接力手術,止住破裂脾臟及左肺出血,以及固定左大腿骨的粉碎性骨折,救回一命。李政錡指出,動完重大手術之後,他已經甦醒,全身都很痛,但最痛的是呼吸、咳嗽時牽動到斷裂的左胸肋骨,讓他疼痛到難以言喻,連最強的嗎啡都止不了痛。微創手術復位 早日恢復生活林聿騰主任表示,病人虛弱,肋骨的疼痛若等待肋骨自然癒合,光痛就受不了,如果動傳統大傷口開胸手術,不利於肌肉組織復原,恐影響健身教練的職業生涯,所以決定以微創肋骨手術減少病人的身體負擔。雖然其左胸肋骨幾乎全斷了,範圍很大,但以最新的設備,配合3D胸廓重組影像的精準定位,用最小傷口的微創手術進行復位,再以肋骨專用的鈦合金板固定,將傷口縮小到只有9公分。林聿騰主任強調,肋骨斷裂若不處理,骨頭也會自行慢慢癒合,但對於斷了3根以上及錯位嚴重、胸壁穩定性受影響者,癒合可能達半年且可能癒合不良,也可能發生氣胸、血胸等情況,又要忍受長期劇痛,還是建議採微創手術,才能早日回復正常生活。重拾大口呼吸 疼痛消除大半李政錡主任指出,原本左胸肋骨讓他呼吸、睡覺、翻身都很痛,覺得過往如浮雲,生不如死,人生沒有希望,動完微創手術後,不到2天,胸部的疼痛消失大半,可以大口呼吸,感受到新鮮的空氣,重拾他對人生的希望。
肺癌晚期還可活多久? 醫揭「1關鍵」延長生命機會大增
孫太太在50歲的時候被診斷出肺癌第四期,當時右側肺部表面廣泛性的佈滿了肺腫瘤,若以早期傳統治療方針,在無法開刀只使用化療的情況下,病況大約只能維持六個月的穩定期,且通常病人無法順利活超過一年;即使有了標靶藥物,平均也只能穩定控制一年左右,之後仍無可避免會出現抗藥性,所幸,醫療技術日新月異,目前已有越來越多肺癌標靶藥物及治療方法,肺癌晚期不再等於末期。肺癌晚期可開刀 微創手術加速復原新竹臺大分院胸腔外科陳沛興醫師說明,癌症越晚期,腫瘤相對大、周邊組織受損更嚴重,需手術切除的部分也越多,即使切除了原發部位的腫瘤,也容易復發,對病人身體負擔相當大。在手術技術的進步下,肺癌手術大多可用微創胸腔鏡手術完成,傷口疼痛減少、恢復加速、住院天數縮短,因此開胸手術已漸漸被胸腔鏡手術取代。除了直接切除,也可利用冷凍治療來破壞腫瘤,對周邊正常組織的傷害較小,可成為腫瘤切除手術或是麻醉風險高的肺癌病人替代選擇。標靶藥物治療 穩定控制病況陳沛興醫師說明,案例孫太太當時就診時,發現可使用第二代標靶藥物進行治療,並且在服用三個月後發現大部分的腫瘤幾乎消失,只剩下一小塊區域仍有腫瘤存在,服用六個月後,腫瘤大小與分佈範圍縮小到可以開刀,且對身體負擔較小的程度,因此為其安排手術。於開刀後,孫太太持續服用第二代標靶藥物近四年,病況控制穩定。直至四年後,孫太太的肺部腫瘤又出現新的進展,經切片發現腫瘤突變為T790M,立即將標靶藥物由二代改為三代繼續服用,於後續的追蹤檢查中發現,原本惡化的區域又再度地獲得控制,且標靶藥物的副作用相較化療來的低,目前已穩定控制七年有餘。依病人狀況 個別制定治療計畫陳沛興醫師強調,若為較晚期的肺癌,應積極與醫師討論合適治療計畫,以延長壽命且兼顧生活品質為目標,晚期肺癌手術最重要的概念是先求不傷身,再求效果,治療的方向更著重於控制肺癌,並與之共存,盡可能的切除腫瘤,但不造成身體過大的副作用,用控制的概念取代治癒,讓風險與治療效果達到平衡。
辜寬敏肺腺癌病逝 逾20年登索命冠軍!6危險因子一次看
總統府資政辜寬敏今天上午8時55分於臺北榮總辭世,享耆壽97歲。據了解,辜寬敏是罹患肺腺癌於北榮住院中過世。根據衛福部資料,肺癌已連續10年居十大癌症第一名,且從1999年開始至今,一直蟬聯台灣癌症死因榜首,至今已逾20年,肺癌佔癌症死亡人數近20%,每年奪去9000多條寶貴生命,患者人數更在10年內激增1.5倍。存活率如此低,主要原因就是確診時大多已是晚期,當癌細胞已經擴散時,存活率自然就會降低,因癌症發生的部位不同,有些肺癌並不會出現症狀,有些則是轉移引起症狀才被發現,因此當患者發現身體不適就醫時,多已是第四、五期,而肺癌末期平均存活率是不到1年。不過肺線癌如果能早期發現及治療,在診斷的1個月內接受手術切除的第一期肺癌患者,其10年的存活率高達92%。肺癌目前治療方式分為全身性治療與局部性治療。全身性治療包括像過去常聽到的化療,及近幾年較新的標靶治療與免疫治療等,大多用於晚期及末期的病人,通常會產生全身性副作用,例如:虛弱、腸胃道潰瘍、免疫力問題等。而局部性治療,主要重點在於破壞腫瘤,大致又可分為外科切除手術、放射線治療、腫瘤消融法(冷凍或高溫)等方式,治療後只會有些局部反應,不會產生全身性的副作用問題。國泰醫院胸腔外科主任顏銘宏指出,外科微創切除手術是現今治療肺癌的主要方式,醫院目前以單孔胸腔鏡手術及達文西機器手臂手術為主,雖然已較傳統開胸手術大幅降低手術傷害及併發症,讓病人提早復原。根據衛福部資料,肺癌6危險因子包括菸害、空污、肺部相關疾病、肺癌家族史、長期暴露炒菜油煙、特殊環境如長期暴露引擎廢氣或石綿環境下工作的族群。近年來推廣的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也能及早檢查出異樣,若有吸菸習慣者,建議定期檢查,若無吸菸習慣,由於輻射仍有其致癌風險,建議檢查後,依醫師判斷決定之後的檢查頻率,若有腰痠背痛、咳嗽、喘等症狀,也應早點就醫檢查。
領先亞洲!台大一次手術解決2難症 心臟外進行3D定位與燒灼
居家長效型的左心室輔助器,提供晚期心衰竭病人及家屬們的治療選擇,幫助病人重返社區,找回良好生活品質。臺大醫院發現心律不整患者醫療選擇上有所限制,因此對心臟衰竭併心律不整的病患訂定醫療計畫,在植入心室輔助器的手術過程,由心律不整團隊在手術過程中,利用3D立體電生理定位電燒術,偵測心臟傳導電位訊號,定位出心律不整發作部位,使用電燒導管進行燒灼。跨團隊共同合作,目前已成功治癒2位病患,為台灣、亦是亞洲能同時執行該項技術的醫學中心。心臟是維持生命的重要器官,心跳是由一些自發性的電生理訊號刺激心臟收縮,正常的節律是由竇房節(SA node)觸發,經由房室結、希氏束傳導到心室肌肉上的浦金氏纖維,刺激心臟收縮。當傳導系統出問題時,就會產生各種不正常的心跳,即稱為心律不整。所謂心臟電氣燒灼是利用心導管的技術,置放多條電極導管到心臟裡面,記錄心臟內心電圖的變化及心律傳導的路徑,經由電極導管刺激,來誘發出病人潛在可能發作的各種心律不整。左心室輔助器將血液自心房與心室引流至幫浦,再打回動脈中,以減輕心臟負擔。隨著醫療技術持續進步,左心室輔助器使用年限現在已經增加很多。最主重要的是,居家型的左心室輔助器攜帶便利性高,病人裝設左心室輔助器後,可重返工作及日常社交,生活不會因此受限。晚期心臟衰竭的病人,有些會存在心律不整的情形。心室頻脈需要透過藥物及植入式心內去顫器的治療,隨著心臟衰竭惡化,可能出現心室頻脈風暴。若是心律不整反覆發生導致去顫器反覆電擊,會考慮經導管電燒手術治療。臺大醫院團隊在放置心室輔助器時,使用3D立體電生理定位電燒術為一使用心臟立體定位系統(3D Mapping),藉由偵測心臟傳導電位訊號精準定位出心律不整發作部位,用電燒導管進行燒灼,以減少術後心律不整的發生。病人詹女士,患有結構性心臟病變,長期受反覆性心室頻脈所苦,造成心臟功能低下,但因為病人有心臟開胸手術病史,心包膜產生沾黏,經高階循環輔助團隊評估,病患需裝置心室輔助器支持心臟功能。另一位病人廖先生則為擴大型心臟病,已接受過植入式心內去顫器的治療,但等待心臟移植過程常因發生心律不整而緊急入院。這兩位病人經高階循環輔助團隊照會心律不整團隊,討論醫療處理方案,於置放心室輔助器的手術過程中,同時進行心外膜3D立體電生理定位系統與燒灼,術後恢復良好順利出院,病人目前門診追蹤,狀況穩定。此二例病人在心臟內外科成功攜手合作之手術經驗,為此類嚴重心臟衰竭患者之治療提供另一醫療策略的選擇。臺大醫院突破過往在心臟內部進行燒灼的方式,領先亞洲於手術過程中,在心臟外進行3D定位與燒灼,成功完成首兩例居家型心室循環輔助器合併高風險心律不整治療,幫兩位心衰竭合併嚴重心律不整的病人,預期將能大幅改善病患的症狀與心臟功能。圖說
「失去21週寶寶」 媽媽引產後又爆急性心衰竭 北榮最新治療搶回性命
34歲陳小姐懷孕21週時因嚴重腹腔內感染必須引產,引產後仍因嚴重感染、敗血性休克造成心臟及多重器官衰竭,需插管使用呼吸器及葉克膜維生系統。使用葉克膜3天後心臟功能恢復不佳,植入經皮式心室輔助器後,心臟功能逐漸恢復,第3天脫離葉克膜,第6天脫離心室輔助器,恢復自主心跳,第9天脫離呼吸器,第11天轉至普通病房,第22天順利出院。臺北榮總心臟外科陳沂名醫師表示,醫療團隊考量長時間使用葉克膜易造成血栓及肺水腫,而傳統開胸手術植入心室輔助器,手術時間長、風險高、傷口大,復原緩慢,建議植入新型免開胸經皮式心室輔助器。在三位心臟外科主治醫師、三位麻醉主治醫師及多位工作人員共同努力下,完成北榮首例使用經皮式心室輔助器搶救急性心衰竭的成功案例。先使用葉克膜再使用經皮式心室輔助器搶救心衰竭病人成功案例,不只挽救了一個年輕生命,也挽救了一個家庭,提供無法僅靠葉克膜救治的嚴重心臟衰竭患者,或因葉克膜造成心臟負擔的病人,最佳治療選擇。心臟是人體最重要的器官,無時不刻跳動著供應全身的血液循環。急性心臟衰竭發生時來勢洶洶,容易同時併發多重器官衰竭,後果不堪設想。搶救時會先使用強心劑、接下來再使用機械式輔助循環來支撐心臟功能以維持生命徵象,如主動脈氣球幫浦(IAPB)、葉克膜維生系統(ECMO)、心室輔助器(VAD)等等。陳沂名醫師說明,葉克膜(ECMO)類以人工心肺機,雖維持病人全身循環,但推入強大血流會使心臟出口主動脈瓣膜關閉,導致左心室血流停滯,可能進而形成心臟血栓,也可能會使肺部血流停滯,導致肺水腫。雖可使用主動脈內球囊泵(IABP)減輕左心室的負擔,但肺部問題仍無法得到改善。傳統的心室輔助器在植入時需打開胸腔,直接從心臟及主動脈或肺動脈植入,治療成效卓越,但傷口長達20公分,手術時間長達6~8小時以上且復原期較長;免開胸經皮式心室輔助器由周邊血管植入,通常由鼠蹊部的股動脈或鎖骨下的腋動脈置入後送達升主動脈及左心室交界處來輔助心臟的跳動,傷口僅僅穿刺孔的大小,可改善葉克膜的缺點,減輕對左心室的負擔及心臟和肺臟的血液停滯,防止血栓和肺水腫的發生,為嚴重心臟衰竭患者治療新選擇。
老人家胸悶暈眩要當心 罹這病!平均存活期最短僅2年
73歲盧女士,4年前就醫發現主動脈瓣膜嚴重狹窄,但因害怕開刀,一再拖延治療。近日突然急喘,上氣不接下氣,搭乘計程車就醫時在車上突然昏迷,失去呼吸心跳。急診室醫師立即施行心肺復甦術並進行氣管插管,使用呼吸器維持生命。2天後盧女士轉診至臺北榮總,血壓低且心臟超音波發現心臟功能非常差,傳統外科開胸手術死亡率相當高,導管瓣膜治療團隊緊急施行「經導管主動脈瓣膜植入手術(TAVI)」,術後第二天盧女士即能移除呼吸器自行呼吸,第6天經心臟超音波檢查心臟功能恢復正常,數天後已可行走,並於一周後順利出院。心臟內科陳嬰華醫師表示,隨著國人平均壽命延長,老年人口越來越多,主動脈瓣狹窄的病人也有增加的趨勢。超過75歲的老年人,約12%有主動脈瓣膜狹窄的問題。當主動脈瓣膜開口小於1 cm2,則稱為嚴重之主動脈瓣膜狹窄,在超過75歲的老年人中發生率為4%,若未即時接受治療,存活期可能不超2年。根據流行病學統計,主動脈瓣膜狹窄依嚴重程度會出現胸悶、暈眩及心衰竭等症狀,平均存活時間分別為5年、3年及2年,尚不包含猝死的數據,而30%至40%嚴重主動脈瓣膜狹窄病人,因為年紀過大或合併其他疾病無法接受傳統外科開胸手術。陳嬰華醫師說明,臺北榮總於民國99年率先引進「經導管主動脈瓣膜植入術」,102年以局部麻醉進行手術,免除氣管插管及呼吸器的使用。在接受治療的病人當中,有13%的病人是因延誤就醫導致嚴重心臟功能不良(左心室射出分率低於35%),甚至突然昏迷,經心肺復甦術後才緊急進行「經導管主動脈瓣膜植入手術」。這類病人原被認為預後很差,但在接受「經導管主動脈瓣膜植入術」不到一周均有顯著進步,其中46%的病人在術後一周內心臟功能即恢復正常(左心室射出分率超過>50%),心臟衰竭的症狀亦迅速獲得改善。臺北榮總導管瓣膜治療團隊,由心臟內外科、麻醉科、放射科及神經內科跨部門組成,手術成果優於世界各國,近5年來,術後30天存活率99%,高於世界平均值97.5%。陳嬰華醫師提醒,嚴重的主動脈瓣膜狹窄恐致命,如發現家中長輩出現胸悶、昏厥或氣喘吁吁的現象,應儘速就醫檢查,對於無法接受傳統開胸手術的病人,可選擇傷口小、低侵入性,且併發症發生率極低的「經導管主動脈瓣膜植入術」,切勿延誤治療而危及生命。
安倍遇刺亡/安倍晉三遭到槍擊身亡 醫曝:CPR、AED恐反效果
本文由「健康醫療網」授權報導,點此查看原始文章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8日上午在奈良市府前幫候選人站台遭到歹徒開槍射殺,送一不治身亡,享壽67歲,據現任成大醫院急診部主治醫師簡立建表示,安倍晉三這類因體幹穿刺傷造成的心肺停止,於患者到院後,若尚未失溫會立即進行開胸手術,同時提醒「勿用這2種急救方式」。曾於南加大洛杉磯外傷中心擔任臨床研究員、現任成大醫院急診部主治醫師簡立建表示,勿用這2種急救方式。(圖/達志/美聯社)據日本《NHK》報導引述日本奈良消防部門的說法,當時,安倍頸部右側流血、左胸出血,處於心肺停止狀態(OHCA),而《健康醫療網》引述曾於南加大洛杉磯外傷中心擔任臨床研究員、現任成大醫院急診部主治醫師簡立建指出,按照美國學習的經驗,遇到槍傷患者,若是體幹穿刺傷,一般醫院是無法處理的,治療準則就是盡快送往外傷中心急救,並立即啟動外傷救治小組,讓有經驗的醫師等待病患到院。由於安倍晉三因為體幹穿刺傷造成心肺停止,若到院後尚未失溫,無論是頭、頸、胸或肚中槍,就要立即進行開胸手術,因子彈可能會在體內亂竄或碎裂,無法預期體內狀況,必須開胸確認實際狀況。至於中槍倒地、心肺停止那一刻,是否該進行CPR處置,避免血液無法流至腦袋造成腦死?簡立建認為,以安倍晉三的狀況,此時使用CPR並不會讓血液回流至腦袋,甚至會讓失血更嚴重,另外,是否該使用AED(自動體外心臟電擊去顫器),他表示,「AED完全沒幫助!它是用於心肌梗塞等惡性心律不整的情況,千萬不要浪費時間使用AED,在美國,遇到槍傷患者,可以隨時派出直升機,盡速接到患者並送往醫院搶救,這才是搶救這種病人最好的方法」。簡立建分析,由於安倍頸部也有穿刺傷,加上頸部有動脈、靜脈、呼吸道及食道,必須緊急處理否則會立刻危及生命,「頸部是一個非常難處理的項目」,他表示當下要趕快修補,避免引發大出血死亡、引發血栓造成腦中風或血液流至呼吸道造成呼吸窘迫,而這必須靠經驗豐富的外科醫師才行。簡立建也引用了南加大洛杉磯外傷中心的調查顯示,體幹穿刺傷造成心肺停止的患者,救活率約為24%,出院率只有10%,這也凸顯不少存活患者恐因腦部缺氧、氣切和休克多時,導致多重器官損傷,他並指出,由於台灣救治槍傷經驗非常少,「可能一年遇不到1~2位」,他認為台灣對於槍傷處置應有多一些的學習。
擊敗癌王3/「癌細胞晶片」代替患者試藥 有助掌握免疫治療效果
依據衛福部109年統計,肺癌是國人癌症死亡率冠軍,目前治療方式分為全身性治療與局部性治療。全身性治療包括像過去常聽到的化療,及近幾年較新的標靶治療與免疫治療等,大多用於晚期及末期的病人,通常會產生全身性副作用,例如:虛弱、腸胃道潰瘍、免疫力問題等。而局部性治療,主要重點在於破壞腫瘤,大致又可分為外科切除手術、放射線治療、腫瘤消融法(冷凍或高溫)等方式,治療後只會有些局部反應,不會產生全身性的副作用問題。國泰醫院胸腔外科主任顏銘宏指出,外科微創切除手術是現今治療肺癌的主要方式,醫院目前以單孔胸腔鏡手術及達文西機器手臂手術為主,雖然已較傳統開胸手術大幅降低手術傷害及併發症,讓病人提早復原。但對於高齡或心肺功能不佳難以負荷手術的病人而言,微創手術仍具有一定風險。且對於多發性肺腫瘤患者,過多的肺部組織切除,也會造成肺功能永久性缺損,因此需要更加微創的方法。冷凍微針消融術是一種微侵入的癌症治療方式,醫療團隊經由影像系統(超音波或是電腦斷層攝影)掃描導引下,將直徑1.47mm的超細冷凍微針插入腫瘤組織中,利用超低溫來破壞腫瘤組織、消滅癌細胞,通常只需局部麻醉,傷口極小,在經團隊專業照護下病人大多於術後隔天便可出院。國泰醫院自2016年起執行肺腫瘤冷凍微針消融術,至今已處理超過100顆以上的腫瘤,消融成功率超過9成,亦無發生嚴重併發症。根據衛福部資料顯示,煮食時未使用抽油煙機,罹肺癌風險較有使用者風險高8.3倍。(圖/報系資料庫)至於全身性治療如標靶治療、化療及免疫治療,雙和醫院胸腔內科李岡遠醫師指出,要如何為患者病情選擇適合的治療方式與藥物是一大難題。為精準治療,李岡遠與清華大學劉承賢教授合作開發「仿生肺組織晶片」,提取患者癌細胞在體外重組晶片,李岡遠醫師表示,仿生肺組織晶片就等同病人,醫師可透過晶片測試不同藥物濃度與組合,進而找到最完美的治療方式,可謂「替身醫療」。李岡遠指出,「仿生肺組織晶片」最重要的特色在於測試「免疫治療效果」,免疫治療即透過抗體藥物讓T細胞能重新恢復活性,並開始大量增生去攻擊腫瘤,進而成功治療癌症。不過,目前肺癌免疫治療平均每5人僅1人有效,李岡遠強調,每5人僅1人有效,不代表其它4人沒救,仿生肺組織晶片因為有患者的T細胞與癌細胞,此時就能再測試免疫治療藥物合併其它藥物的療效,為另外4人找出可能的解方。目前仿生肺組織晶片已得到2021年科技部『未來科技獎』的肯定,希望透過向國際期刊發表更多研究成果,未來能提供癌友更佳的精準治療。顏銘宏則提醒,抽菸、家族病史、空汙、油煙,及50歲以上亞洲女性等,都是肺癌的危險因子,尤其近來發現有不少病人無症狀,卻因健檢意外發現,因而呼籲民眾如有咳嗽、呼吸急促等症狀,盡早就醫,無症狀者也應定期健檢。
7旬老翁氣管卡魚骨近60年!醫檢查驚見「狀似1隻小雞腿」
中國廣東省一名78歲老翁日前突然出現劇烈胸痛、咳嗽等症狀,家人緊急將他送醫治療後,檢查發現氣管處有不明異物,家人得知後解釋稱應該是魚骨,醫師進一步詢問之下才知道,魚骨已經卡在老翁體內近60年,還好最後進行手術順利取出。根據《東莞時報》報導,廣東省東莞市一名78歲鄧姓老翁,上個月中旬因右側胸部突然出現劇烈疼痛,同時伴隨咳嗽、咳痰等症狀,送醫後經電腦斷層掃描發現,老翁左側支氣管有陰影,醫師研判應為導致老翁左肺下葉感染的原因。但家屬卻並不意外,原來老翁在10幾歲時就不慎吞進魚骨,當時他到當地醫院照胃鏡,並未發現任何異物,以為是已經被消化掉,直到4年前因心肌梗塞接受治療,才發現魚骨一直都卡在氣管裡,但老翁因為害怕進行開胸手術,加上只有咳嗽,並無其他不適症狀,因此不願開刀,這塊魚骨就這樣卡在體內近60年。然而老翁上個月實在是疼痛難耐,再度前往醫院就診,醫師才透過支氣管鏡將長度約2.3公分、形狀激似「雞腿」的魚骨從支氣管取出,總算解決老翁近60年來的「困擾」。
5專科醫師24小時齊力搶救 妙齡女中風後奇蹟恢復
臺北榮總急診、神經內科、放射科、心臟血管外科、整型外科等多專科團隊通力合作,精準診斷手術治療,24小時內成功搶救22歲、因心臟黏液瘤導致腦部、雙腿等多處栓塞的陳小姐,完全保留所有器官的功能,不需截肢,下肢完全恢復力氣能自行行走。陳小姐表示她從小沒有特殊疾病,某天夜裡突然右半邊肢體不能動彈,機靈的男友迅速把她扛上車送至臺北榮總急診。突發病症且複雜又不斷變化的病程讓親友們驚慌失措,由衷感謝臺北榮總醫療團隊的專業與努力,把她從鬼門關救回來,更重要的是保留了雙腳,沒有造成缺憾,重拾健康人生。臺北榮總心臟外科郭姿廷醫師表示,陳小姐送至急診後,急診及神經內科醫師迅速診斷為中風,立即安排放射科醫師以機械取栓手術將栓塞去除,恢復腦部血流,陳小姐右側肢體逐漸恢復力氣。但送至加護病房後陳小姐雙腳劇烈疼痛,醫師觸診發現下肢冰涼蒼白且沒有脈搏,研判為急性下肢缺血性栓塞。因同時併發多處栓塞,經心臟超音波檢查發現左心房內有非常大的腫瘤正隨著血流擺動,立即送至手術室進行開胸手術摘除腫瘤,並將雙腳股動脈切開做栓塞清除手術。術後陳小姐雙腳馬上恢復血流變得紅潤,但也因此產生「再灌流症候群」,漸漸變得腫脹,造成腔室症候群壓迫到動脈血流,需由整形外科進行筋膜切開術釋放雙腿的壓力。在經過數週悉心的換藥及復健後,陳小姐雙腳的傷口漸漸癒合,且能行走自如。很幸運的是心臟腫瘤病理報告為黏液瘤,屬於良性腫瘤,雖有復發可能性,但機率不高,且不需要做更多後續的治療,只要定期追蹤即可。郭姿廷醫師指出,黏液瘤是最常見的心臟腫瘤,最常發生在左心房內,在腫瘤還小的時候病人不會有任何症狀,但是當它開始長大阻礙到心臟的血流時,病人可能會越來越喘,走一段路需要停下來休息,睡覺需要將頭墊高一點睡,嚴重時會造成急性肺水腫甚至是心臟衰竭。郭醫師表示,由於黏液瘤不是一個結實的團塊,而是有點果凍狀的腫瘤,在心臟內隨著心臟跳動,其中的小碎片就有可能掉下來,隨著血流漂到任何一個器官塞住動脈,造成標的器官的缺血,陳小姐即為塞住頸動脈造成中風,及塞到股動脈造成下肢缺血性栓塞。不同器官對於栓塞造成的缺血忍受度不同,以腦部時間最短,可能兩三小時後就會產生難以挽回的後遺症。郭姿廷醫師說明,黏液瘤的好發族群為30至60歲中年人,且女性發生率較男性多,目前並沒有找出任何相關的危險因子,像陳小姐這樣沒有三高的年輕人卻發生中風、下肢缺血的狀況,醫師就得特別留意是否有心臟腫瘤的存在。黏液瘤最常長在左右心房中間的隔板上,像葡萄一樣有個蒂頭從隔板上長出來,手術除了將腫瘤移除,最好能將心房隔板同時切除以減少復發風險。依據腫瘤的大小和位置,除了傳統開胸手術外,有些病例也可採取內視鏡輔助的側胸微創手術,不需破壞胸骨或肋骨,大大縮短手術後恢復的時間。黏液瘤雖然屬於良性腫瘤,但仍有復發機會,術後需要定期以電腦斷層或心臟超音波追蹤。
粗心老伯吞藥卡住「割喉滲血」 醫生呼籲:別這樣吃藥
許多人吃藥都會囫圇吞棗似的吞下藥丸,但要當心如果沒有多加注意可能會導致嚴重後果!一位阿伯日前吃藥前,習慣把藥丸用剪刀剪成一塊塊小方格,不料吞藥時不慎連同鋁箔片一起吃下肚,結果鋁箔片卡住喉嚨瘋狂滲血。醫師提醒,如果鋁箔片卡住夾不出來,使食道破裂,恐怕要進行開胸手術修補,千萬謹慎別讓藥片成為「割喉利器」。肝膽腸胃科醫師錢政弘在臉書粉專分享一起案例,內視鏡檢查室的技術員跑過來找他支援,因為一位阿伯日前照胃鏡檢查發現喉嚨卡卡的,內視鏡檢查發現阿伯食道竟然藏了一片「邊長2公分」大小的鋁箔片,詢問後才知道老先生吃藥時沒注意,竟連同鋁箔片一起吞下去,因為鋁箔被剪成正方形,4個角像刀片般銳利,正卡在食道裡面,不斷劃破黏膜在食道滲血。醫師從鏡頭一照,發現老伯食道卡了鋁箔藥片,不斷滲血。(圖/翻攝自臉書/錢政弘 胃腸肝膽科醫師)醫師透過安全軟管取出鋁箔片,否則割破食道後果不堪設想。(圖/翻攝自臉書/錢政弘 胃腸肝膽科醫師)錢政弘指出,鋁箔片體積龐大,需要將鋁片拉近保護軟管,才能安全通過縮緊狹窄的咽喉,如果夾不出來,再這樣下去恐怕會造成腸胃道更大的傷害。這真的是考驗「技術」跟「運氣」的時刻,尤其夾出來的過程中特別危險,稍有不慎就會製造更多傷口,萬一食道破裂的話,可是要開胸手術修補。所幸最終他仍「幸運地」、「剛剛好」在血泊中將鋁箔片拉進軟管順利取出,讓他短暫享受到學弟和家屬崇拜的眼神。錢政弘也呼籲,「拜託以後不要再將藥片剪成兇器了!」很多民眾吃藥為了分裝方便,時常用剪刀將藥片剪成四方形,稍有不慎誤吞,就可能導致食道黏膜割傷,或造成腸胃受傷。
高中男右胸劇痛險休克 竟是身材高瘦惹禍?!
小明是一位身材高瘦的高中生,平時熱愛籃球運動。日前在打球時突然感到右胸疼痛,但症狀緩解後,就沒有再多加理會。直到後來某次打球時右胸突發劇痛,開始喘且呼吸困難,被送到附近小型醫院後,被診斷為氣胸,才又緊急後送至亞東醫院處理。小兒外科醫師表示,好險小明有即時就醫,否則可能會進一步引發休克。亞東醫院小兒外科醫師夏肇聰說,氣胸是因為肺臟的肺泡破裂或是囊腫破裂,使空氣從肺泡進入肺臟與胸壁之間的腔室,造成氣體在肋膜腔內蓄積,壓迫到肺臟,造成肺臟無法擴張,進而引起胸悶、胸痛、氣喘等症狀。如果輕忽應對,可能會進一步惡化成「張力性氣胸」,導致心臟受到壓迫,血液無法回流到心臟,引發休克,嚴重者甚至會死亡。夏肇聰表示,氣胸分為「自發性」和「外因性」。自發性氣胸常見於年輕、身材高瘦的男性,其中也有小部份年輕族群的自發性氣胸是因肺部疾病所引起,如肺結核;外因性氣胸則通常是由外傷引起,例如車禍、碰撞等,這類病患通常會合併肋骨骨折或氣管的外傷。通常較輕微的氣胸會利用氧氣治療;若是已經出現症狀或是氣胸面積較大的患者,就會建議置放引流管。夏肇聰指出,一般氣胸患者在兩年內的復發率為25%,若不幸二次氣胸,復發率將上升至60%。建議如果接受保守治療卻還是一直漏氣或復發的患者,可諮詢小兒外科或胸腔外科,尋求手術治療。常見的氣胸手術方式有傳統開胸手術,以及胸腔鏡微創手術。不同於傳統手術,胸腔鏡手術傷口小、復原快,更大幅降低患者術後疼痛感。以小明為例,在接受胸腔鏡治療後3天就出院了。夏肇聰表示,胸腔鏡手術是目前最主流的治療方法,臨床指出,接受手術的氣胸復發率可降到5%以下。夏肇聰呼籲氣胸患者要注意避免氣壓變化大的活動,例如潛水、跳水、高空跳傘等。此外,氣胸和抽菸有非常大的關聯性,除了建議戒菸外,更要盡量避免暴露在二手菸環境中。醫師指出,高瘦的國、高中男生若出現胸悶、胸痛、氣喘等症狀,都要非常小心,應盡快到設有小兒外科的醫療院所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