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節沾黏
」65歲婦骨折痊癒 關節仍疼痛不能出力!「這樣復健」順利重返職場
65歲從事清潔工作的張太太車禍,導致左手遠端橈骨骨折,在施行開放性復位及內固定手術後,順利出院在家休養。一個多月過去骨頭日漸癒合,但竟發現左手不太能出力,用力時腕部感覺疼痛需依賴止痛藥,導致不敢用左手做事,無法騎機車、也不能返回需搬運負重的職場環境。手腕往尺側偏移 致關節角度受限後來張太太在家人陪同下至臺中榮總嘉義分院復健科就診,經楊立群醫師檢查發現因關節攣縮使手腕往尺側(小指側)偏移,造成局部壓痛及關節角度受限,安排職能治療師協助張太太量身製作透氣貼合的腕部副木協助傷腕關節維持在正常角度,並規劃物理及職能復健療程,多管齊下治療病症,順利返回職場。先恢復日常自理 再增加訓練強度臺中榮總嘉義分院復健科物理及職能治療師團隊依據張太太病情量身安排復健計畫,進行紅外線與經皮神經電刺激等物理治療,幫助肌肉放鬆、止痛,增加軟組織延展性、促進局部循環代謝,搭配職能治療師規劃的功能性訓練,增進左手腕關節活動度、手部精細動作與肌力,幫助增強左上肢力量及功能,並給予相關活動和工作安全的衛教知識,居家時也能自主訓練並避免患部受傷。醫病共同努力 恢復正常活動楊立群醫師表示,骨折術後的復健治療相當重要,除了能減少疼痛時間,也能降低關節沾黏與攣縮的機率,加速患部預後效果,早日回歸器官正常功能,增進自理能力並縮短重返生活常軌及職場的時間。楊立群醫師也提醒,復健過程中的毅力和堅持也是必備的條件之一,並配合醫師、物理及職能治療師的復健課程規畫及衛教,擺脫骨折復原的後遺症,重拾有力的人生。
白雲嚴重仆街手腳爆痛「宛如殘廢」 頸椎受傷急住院開刀
53歲資深藝人白雲幾個月前驚傳在家中「仆街」造成頸椎受傷,緊急住院開刀嚇壞眾人,近日他在《聚焦2.0》談論自己的受傷過程,原本以為只是一般跌倒,沒想到竟造成椎間盤突出,一度雙手無力「宛如殘廢」,經詢問多位名醫皆建議開刀,最後換了三個人工椎間盤共花費85萬,所幸休養至今已恢復良好,還能在節目中模仿龐克風「陳菊」,令主持人高文音及現場來賓笑聲連連。白雲回想「仆街」過程仍是心有餘悸,他說幾個月前的某天半夜,突然要去車上拿東西,不巧被家裡的電線絆到腳,整個人直接倒下,剛好家裡又有台階,當下撞到手跟頭部,痛到在原地20分鐘都無法動彈,後來用盡「蠻荒之力」才回到客廳。白雲在節目中出示自己的住院照片,仍不忘搞笑自拍。(圖/年代提供)接著白雲發現自己手麻腳麻,原以為只是肌肉拉傷,沒想到隔天雙手完全無力,掛急診照X光顯示沒傷到骨頭,所以只好到國術館推拿、中藥包紮,但幾天過去還是很痛,且半夜還會被痛醒,水一沖就爆痛。朋友建議白雲去檢查脊椎,他才到醫院自費照核磁共振,經檢查發現相當嚴重,不僅頸椎椎間盤突出、關節沾黏合併雙側神經孔狹窄,詢問幾位醫師都是建議開刀才能恢復的快,於是在8月底住院四天更換三個人工椎間盤,共花費85萬才出院。經幾個月休養後,白雲目前活動力都已恢復正常、元氣十足,一如往常的不改搞笑風格,還可在節目中輕鬆模仿迪克牛仔及龐克風「陳菊」,更多精彩內容請鎖定本周六晚間8點,於年代新聞50頻道播出《聚焦2.0》。
肩膀疼痛無力抬不高! 竟是肩膀「旋轉肌」破洞
60歲的廖大哥長期做工,需要使用肩膀扛重物,經常有肩膀疼痛的困擾,大多使用痠痛貼布處理,但這次疼痛已經持續好幾個月,尤其睡覺時側睡壓到會特別痛,之後更發覺肩膀無力抬不高,以為是五十肩造成,於是在診所吃藥、復健,但三個月仍不見改善。到醫院就診並安排超音波及核磁共振檢查後,發現他竟然是肩關節旋轉肌破裂,且破裂處有2公分大,因此立即安排微創關節鏡修補手術,術後隔天出院,三個月來已恢復良好,疼痛及肩膀功能均明顯改善。小心旋轉肌破裂 與五十肩搞混恩主公醫院骨科施胤全醫師表示,肩關節旋轉肌是連結肩胛骨及上臂骨頭的重要構造,主要是能讓我們的上手臂可以舉起超過肩膀自由活動。當旋轉肌破裂時,病人經常會有肩膀疼痛無力、手臂抬不起來,肩膀外展能力受限的狀況,其中疼痛在夜晚時最為強烈,因症狀與五十肩相似,病人經常搞混而延誤治療。最重要是區分肩關節症狀屬於沾黏性的五十肩,還是旋轉肌腱破裂;前者是肩關節囊沾黏發炎導致,在自己或別人協助下都無法將手抬高,但若是旋轉肌破裂,也無法自行將手抬高,要別人協助下才可以,不過仍需要影像學檢查來確認診斷。旋轉肌破裂及時處理 避免換肩關節沾黏性的五十肩 透過保守性治療施胤全醫師指出,沾黏性的五十肩可以透過保守性治療,包括關節注射及復健改善,但若為旋轉肌破裂,尤其屬於大於1~3cm的大破裂,且疼痛與肩功能已經影響日常生活時,就建議使用手術做縫合,目前透過微創關節鏡手術治療,傷口小恢復快,能較快回歸日常生活。施胤全醫師提醒,旋轉肌破裂早期處理都能有良好的預後,但若未及時處理,會造成破裂惡化,導致肌腱品質下降、脂肪浸潤,甚至會造成晚期的旋轉袖破裂關節病變,導致需置換肩關節。肩關節的疼痛及無力相當常見,常影響病人日常活動及造成夜間睡眠品質不佳。施胤全醫師呼籲50至70歲,是旋轉肌破裂的好發族群,若原本有肩關節骨刺的問題、長時間過肩動作的工作、抽菸、高血脂及糖尿病等更容易發生,當疼痛持續2至3週未改善時,應盡早就醫診斷治療。
婦人倒垃圾竟釀肩旋轉肌撕裂 免手術!超音波導引 PRP注射治療
57歲陳太太某天倒垃圾後覺得肩膀痠痛,本來覺得可能只是拉傷,不料過了一週,疼痛範圍慢慢擴散,且晾曬衣服時手覺得無力抬不太起來,因而求診台南市立醫院復健科。經鐘毓婷醫師安排理學及超音波檢查,發現是肩旋轉肌撕裂。陳太太先接受兩週的藥物與復健治療,疼痛有些許減緩,但仍覺得肩膀疼痛影響日常生活,於是決定採用增生注射與自體血小板PRP注射,經3次療程後覺得疼痛大幅改善。鐘毓婷醫師指出,肩關節是人體活動度最大的關節,而肩旋轉肌群負責肩膀活動時的穩定性,讓肩膀在執行屈曲、外展或是旋轉時不至於脫臼,但也容易受傷。受傷的原因通常是日常生活過度使用(例如做家事、反覆地抱小孩)、不良的運動姿勢,也有一些人是因為某一瞬間動作太快(例如提重物、突然舉高等)造成旋轉肌肌腱受傷。常見的症狀為疼痛與無力,在超音波的檢查下,會看到旋轉肌肌腱發炎或是夾擠,嚴重或未積極處理可能導致旋轉肌肌腱撕裂甚至斷裂。以往民眾一聽到撕裂,直覺會想到需開刀做修補,然而,隨著超音波技術的進步,民眾可先至復健科接受肌肉骨骼超音波檢查,評估旋轉肌撕裂嚴重程度,除可確認是否有撕裂,也能評估是否有其他的狀況,例如鈣化性肌腱炎、滑囊炎…等。若是小撕裂則選用非手術的方式修復,如增生注射、PRP注射或是羊膜注射,其原理為將生長因子注射至破損處,刺激組織修復,一般來說注射後4週可追蹤肌腱修復狀況,若有改善可繼續施打。而療程長短視破損程度與個人狀況而不同,平均需3~6次療程。目前的研究建議要在超音波導引下做注射,效果才會明顯,注射後避免搬抬重物,以及肩膀盡量在不痛的範圍下活動,同時補充足夠的蛋白質、維他命B群以及維他命C,讓身體有足夠的營養素促進肌腱韌帶的癒合。另外,平時可以做肩關節的保養運動,包括肩關節活動度訓練(手指爬牆運動,避免關節沾黏)、肩胛穩定動作(划船、滑輪下拉)、以及旋轉肌肌力訓練(彈力帶外旋)等,維持肩關節完整的活動度以及肌力,避免旋轉肌肌腱的受傷。
接種莫德納疫苗肌腱破裂 醫生:任何品牌疫苗都有可能發生
接種疫苗後肩膀疼痛為常見副作用,但若時間過久未獲則可能肩部旋轉肌腱破裂。衛福部台北醫院先前接觸1名王姓患者,他在接種莫德納疫苗後,肩部開始疼痛,過2天後疼痛加劇,甚至無法穿衣,但原以為是接種疫苗後的肌肉疼痛,沒想到隔了2個月依然沒有改善,到醫院就醫後,經超音波檢查判定為肩部旋轉肌腱破裂。王男表示,自己過去1年從來沒有肩膀受傷的病史,工作部分也沒有需要負重的內容,且沒有進行劇烈運動,所以想不起來是何時受傷,只記得疼痛發生在施打疫苗後,所以一直誤以為是接種後的副作用,直到骨科醫師檢查後,認為疼痛感不尋常,轉介至復健科進行超音波檢查,才發現是肩部旋轉肌腱破裂。台北醫院復健科主任葉圜叡表示,其實在施打疫苗後產生肩部疼痛多日無法緩解或旋轉肌腱撕裂傷,甚至肩部粘連性關節炎的案例並不少,特別是接種疫苗人數大幅提升後,相同的情況就越常見,但並非特定疫苗所致,而是任何品牌疫苗都有可能發生。葉圜叡主任說明,目前大多數的研究認為,並不是COVID-19疫苗特別會攻擊旋轉肌腱,而是注射過程引發的問題,稱為injury related to vaccine administration「SIVRA」,成因為注射位置不正確,可能是注射針頭直接打進旋轉肌腱,引發肌腱撕裂傷,或是注射藥物進入肩峰下、三角肌下的滑囊中,造成注射的抗原在此引發急性或長期的發炎反應,從而造成肌腱的損傷或是關節沾黏。但以目前所發表的研究告報告,仍無法得知COVID-19疫苗是否更容易誘發肩關節損傷,因此在疫苗注射後,若發生異常肩部疼痛,建議到醫院就醫,並接受超音波檢查,才能較明確了解病因,進行正確的治療。醫師指出,在接種疫苗後發生疼痛為常見情況,但有3大關鍵時間點應前往就醫,第一為紅腫熱出現,並且在1天以後變得更趨嚴重,第二是經過3天仍有明顯疼痛,最後則是出現關節活動受限時,就應前往醫院就醫檢查。雖無法證明疫苗是否更易造成肩關節損傷,但今年比利時和愛爾蘭的研究報告指出,COVID-19染疫者患有肩部粘連性關節炎的風險高於一般民眾,因此院方還是建議民眾,有風險民眾應及早就醫檢查,若長久不處理,恐造成肌肉萎縮或是更嚴重的關節活動受限。
車禍手臂骨折留禍根 「針灸穴位解鎖」鬆開關節沾黏
56歲女性患者,半年前因車禍造成右側上臂骨折,經過手術及石膏固定,雖然骨頭已經癒合,但右肩關節、手肘和手腕活動角度仍受到影響,連日常動作都受到限制,例如洗澡、穿衣、曬衣服等無法正常作息,甚至因為關節疼痛不能入睡,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品質,經過半年復健治療後仍不見好轉。最後求診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中醫科黃詩偉醫師,經過約一個月的針灸積極治療,將沾黏的關節逐步拉開,讓原本活動卡卡的角度恢復,夜間疼痛也消失,可以好好睡眠,目前已經恢復正常生活。黃詩偉醫師表示,經過動作評估和觸診,該病患右肩關節和肘關節因為術後固定時間較久,形成了關節沾黏,也因為沾黏的程度太嚴重,即便進行半年的復健,關節活動度的恢復仍有限。因此,找出患者目前活動不順的患處,利用針灸,在天宗、肩貞、尺澤等穴位,針對肩關節和肘關節腫脹沾黏的部份進行鬆解,以及肩膀周圍因長時間固定而無法正常活動形成僵硬緊繃的肌肉治療,讓肌肉恢復原本的狀態。黃詩偉醫師指出,手術後造成的沾黏很常見,病患常常因為沾黏造成的疼痛感而不敢活動,無法正常活動後又造成關節沾黏的狀況更加嚴重,形成惡性循環。臨床上因為每一位患者病況都不相同,需要透過醫師針對患者進行動作評估,才能夠精準地找出問題的根源、對症治療,針灸主要是透過反覆刺激肌肉緊繃之處,讓肌肉改變張力,降低緊繃感,進而使肌肉恢復正常狀態。
疫情肩頸酸又麻 一針一刀放鬆肌肉筋膜
一名罹患多年糖尿病的80歲林女士,長期注射胰島素控制血糖。一年多前開始覺得雙手麻木,並伴隨肩頸痠痛,於是前往醫院檢查,醫師診斷為糖尿病引起的神經病變,另外磁振造影(MRI)檢查發現其頸椎椎管狹窄(spinal stenosis),建議進行手術治療。其家人考量林女士年紀較大,不希望接受手術治療,想尋求較保守的治療方式,因此,前往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門診。經過針灸與小針刀療程後,患者的手麻獲得改善,症狀約減輕三到四成,肩頸痠痛也舒緩許多。北市聯醫仁愛院區中醫科醫師王明仁指出,頸椎病(或稱肩頸症候群)可能由脊椎筋膜結構異常、老年退化或外傷所造成,因而導致痠、麻、痛等症狀,然而隨著3C產品普及,此症狀越來越常出現於年輕族群,近期再加上疫情影響,許多民眾需在家辦公或上課,頸部長期姿勢不良,因而加重症狀的產生。王明仁說,中醫小針刀療法能夠提供病患另一種治療選擇。小針刀療法為結合傳統針灸與現代解剖學的新一代治療方式,最早出現於1976年,而至今已趨於成熟,小針刀是將中國傳統醫學的針灸「針」,和現代醫學的手術「刀」,結合為一體的新醫療工具。融合二者的特色和原理,用類似針灸的不銹鋼針,再把針尖改為 0.8 mm 的刀刃,插入穴道內或骨骼肌肉間,剝開軟組織黏連病變和鬆解肌肉,一次只要一針,歷時約 20 秒即可完成,可治療多處部位的不適,且經臨床研究證實為安全、有效。針對肩頸痠痛的病患,小針刀療法能局部放鬆繃的肌筋膜,緩解不適症狀。此外,亦可合併針灸或中藥調理,以提升治療的效果,延長療效。 小針刀療法5適應症1.肌筋膜疼痛(常見症狀:肩頸痠痛)2.神經壓迫(常見症狀:手腳麻木)3.關節沾黏(常見症狀:關節活動角度受限、五十肩)4.關節疼痛(常見症狀:膝蓋痛、足跟痛、手肘痛)5.肌腱發炎(常見症狀:板機指、網球肘)
醫師不舉!打羽球炫技傷右肩 超音波精準導引注射解除疼痛
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內科部長林圀宏醫師平常喜歡打羽毛球和慢跑,在網路學了幾招高難度動作,和朋友打羽球,沒有熱身,展現新學的招數,沒想到隔日起床後發現右肩疼痛發炎,右手無法平舉,開車無法觸及方向盤,無法正常活動,嚴重影響隔天看診與執行手術,求診復健科主任賴宇亮醫師,經超音波精準定位及疼痛注射後,林圀宏醫師於受傷24小時後,疼痛完全解除,三天後完全恢復可正常看診。經過復健科醫師賴宇亮以超音波精準定位及疼痛注射後,林圀宏醫師於受傷24小時後,疼痛完全解除,三天後完全恢復可正常看診。(圖/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提供)賴宇亮也提到,一名年約50歲的吳姓患者,因發生意外,造成左膝前十字韌帶部份撕裂,經過至少三個月的民俗和藥物治療,疼痛與酸軟無力的情況,絲毫沒有改善。經評估診斷,以高濃度葡萄糖增生療法治療。患者表示:「經過兩次治療,已經改善約八成,明顯好轉。」。賴宇亮表示,運動傷害是指直接造成的肌肉及骨骼系統傷害。根據臨床觀察發現,常見的運動傷害,包括抽筋、扭傷、拉傷、挫傷、骨折等。建議運動前一定要熱身,適度放鬆緊繃的肌肉,增加柔軟度及張力。另外,動作避免太猛、太急,運動後也要適度地冰敷與休息。賴宇亮指出,超音波導引注射應用廣泛,舉凡上肢肩、肘、腕與指關節,下肢髖、膝、與踝關節,軀幹部分的脊椎與全身軟組織皆有明顯的幫助,例如肌腱發炎、肩關節沾黏(五十肩)、網球肘、高爾夫球肘、肌肉或肌腱與韌帶撕裂傷、腕隧道症候群、板機指、足與踝扭挫傷、足底筋膜炎、下背痛,梨狀肌症候群等,在超音波精準定位輔助下,以高濃度葡萄糖增生或再生療法治療 (Prolotherapy and Regenerative Injection Therapy)之疼痛注射,皆能迎「針」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