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節發炎
」 關節 類風濕性關節炎 楊丞琳不只老人!兒童也會得關節炎 醫警示「4大徵兆」提醒家長
不只是老人,兒童也會得關節炎!關節炎指的是發生在身體上各關節的發炎疾病,關節疼痛、僵直、腫脹等,都是關節炎的症狀。在台灣,不少老人飽受退化性關節炎折磨之外,肥胖者、更年期後女性、關節有舊傷、以及過度使用關節者也都是關節炎的好發族群。然而,知名復健診所復健科王竣平醫師就指出,兒童也有罹患關節炎的可能,且因為症狀不容易被察覺,籲請家長要多留意孩子的情況。王竣平醫師在fb粉絲團《復健科 王竣平 醫師 板橋 骨科復健 疼痛控制》發文指出,發生在兒童身上的關節炎通常被稱為「兒童特發性關節炎」(Juvenile Idiopathic Arthritis, JIA),是一種自身免疫疾病,影響16歲以下的孩子,會導致關節發炎、腫脹、疼痛,甚至影響孩子的日常生活和成長。這種疾病會讓免疫系統誤攻擊身體的健康細胞,進而引發關節發炎。另外,這是一種「特發性」疾病,也意味著目前仍未能了解明確的病因。小孩難表達身體狀況 4大常見徵兆要多留意王竣平醫師指出,小孩子可能無法明確表達身體哪些部位出現不舒服的狀況,因此家長們要特別留意孩子的行為和身體變化,醫師也列出一些兒童特發性關節炎常見的徵兆:1. 關節疼痛:孩子可能會抱怨關節疼痛,這些疼痛可能隨著白天的活動而有所緩解,但若有反覆發作的情況,就需要重視。2. 關節腫脹和僵硬:某些關節(如膝蓋、手指、腳踝等),可能會有腫脹、僵硬的症狀,在長時間靜止或休息後會特別明顯。3. 運動能力下降:由於關節疼痛和僵硬,孩子可能變得不願意運動,甚至不再參加原本喜歡的體育活動或遊戲。4. 發燒與疲勞 :有些孩子會出現不明原因的發燒、疲勞,這些症狀有時會與其他感染性疾病混淆,需進行進一步檢查。藥物治療、伸展運動、心理支持 攜手小小病童對抗病情儘管兒童特發性關節炎目前無法完全治癒,但王竣平醫師表示,適當的治療能夠有效控制病情、減少關節損傷,讓孩子維持正常的生活品質。如使用抗炎藥、免疫抑制劑,及生物製劑等藥物治療,可以幫助減輕發炎反應、控制疼痛,並防止關節進一步損傷。王醫師也指出,專業的物理治療師可幫助孩子透過伸展運動,保持關節的靈活性,並強化肌肉、減少僵硬和疼痛。此外,健康均衡的飲食也對增強免疫系統有所幫助,因此家長要確保孩子攝取足夠的營養,尤其富含鈣質和維生素D的食物有助於維持骨骼健康。還有,面對長期的疼痛和治療,孩子可能會感到焦慮、沮喪,心理輔導和家人的支持能幫助孩子應對病情帶來的心理壓力,讓孩子建立積極的心態。
9旬婦膝關節退化!跪禱吃力 「自體免疫細胞治療」有效緩解不適
90歲修女奶奶年輕時就陪伴育幼院兒童長大,但隨著年紀增長,膝關節退化越來越嚴重,不僅無法跟小朋友跑跳,甚至連每天例行跪禱儀式都感到力不從心,不得不就醫治療。關節疼痛問題纏身 大幅影響身心狀態亞洲大學附屬醫院神經外科、脊椎暨疼痛治療中心副院長林志隆表示,門診時經常遇到來自不同宗教的長輩就醫,共同症狀都是被關節疼痛問題纏身多年,痠痛部位包括膝蓋、髖部、肩頸及手肘等,由於這類患者終年需要執行各種宗教儀式,包括跪禱祭拜、搬運祭品、清潔廟宇或教堂環境等,隨之而來造成的身體病痛,不僅影響生活品質,也讓情緒日漸低落。多因關節退化所致 保守治療無效建議手術治療造成上述症狀的原因多半都是關節退化所造成,以年長者居多,當關節軟骨逐漸消失,就會使關節腔變狹窄,甚至會衍生骨刺。林志隆說明,症狀較輕時,會建議採用物理治療、減重、矯正不良姿勢、穿戴護膝或運動貼紮等方式,必要時也可服用止痛藥、注射玻尿酸、葡萄糖或PRP注射(高濃度血小板血漿)等,但若上述方式都無法見效,就可能必須手術治療。自體免疫細胞治療 國際認證推動多國臨床只是考量患者年紀大排斥動刀,因此評估後,建議採用「自體免疫細胞治療」(Autologous Immune Cells;簡稱AI Cells)新技術,透過先抽取自身血液,經過血液細胞純化技術(PCP)後,將取出的高濃度細胞萃取液注射到患部,不僅達到抗發炎效果,還能促進軟骨分化以及膠原蛋白的生成等優點,更加有效修復受損的關節腔,這項由國人自主研究的醫療成果,目前也已經取得美國FDA 二類醫材證,此國際認證有助於推動多國臨床。減緩關節退化發生速度 日常這樣吃、這樣動為不二法門林志隆強調,退化性膝關節炎雖然是老化必經的過程,但民眾還是可以選擇減緩發生的速度,例如透過游泳、散步、瑜伽等運動紓緩症狀,或者多補充富含鈣質、Omega-3、維生素C、維生素D的食物,維持骨骼健康,少攝取高糖、加工食品、高脂的食物,才能降低關節發炎的情形。
七旬嬤手痛「瓶蓋都擰不開」 狂吃止痛藥!就醫才知關節已變形
一位70歲的林姓阿嬤(化名)每天早上起床時總會感到雙手手指關節僵硬腫脹疼痛,也沒辦法擰瓶蓋、擰毛巾、提重物時都會感到極度不適,這些不適深深影響生活。只能依賴消炎止痛藥來緩解關節疼痛,然而效果不佳,尤其一旦停藥即再次感到疼痛。症狀已持續一年多,在家人堅持下到醫院就診才發現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且手指關節已經變形。高雄榮民總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石孟潔醫師指出,許多患者會以止痛藥來緩解長期的關節疼痛,卻忽略可能是類風濕性關節炎作祟。等到時間一久、症狀逐漸惡化後,才驚覺已造成關節的傷害。她提醒,類風濕性關節炎引起的骨骼變化無法逆轉,關節一旦開始變形就難以恢復至正常功能,呼籲及時就診的重要性。類風濕性關節炎症狀多為「對稱性」多個關節腫脹要注意!類風濕性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是一種慢性自體免疫疾病。患者的免疫系統會誤攻擊身體組織,尤其在關節滑膜處,因此造成關節發炎、腫脹和疼痛,嚴重可能導致關節變形及功能上的障礙。石孟潔醫師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表現通常會成「對稱」的方式,像是手腕、手指、腳踝等關節症狀都會是左右同時出現。除此之外,類風濕性關節炎為全身性的疾病不只會侵犯關節,有些案例會伴隨關節以外的症狀像是異常疲勞、發燒、心血管系統疾病、間質性肺纖維化和骨質疏鬆,甚至併發乾燥症(眼乾、嘴乾),鞏膜炎。石孟潔醫師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目前主要診斷方式包含血液檢查、病人症狀和影像檢查。她提到,根據歐洲風濕醫學會2010年的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診斷標準,主要分為四大類評估項目。第一為受侵犯的關節數,第二為抽血檢查,第三為急性發炎指數,第四則為症狀是否已維持六周以上。依據診斷標準計分如超過6分以上,就可以診斷為類風濕性關節炎。醫師也會結合血液檢測,透過患者的類風濕性因子、抗環瓜氨酸抗體、發炎指數,並利用超音波和X光等影像工具來評估發炎和骨骼破壞程度。生物製劑用藥新選擇!輔以物理、職能治療更全面石孟潔醫師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方針主要以減緩病情、控制症狀,並減少關節的長期損害為主。一般而言會短期使用消炎止痛藥及類固醇來緩解急性發炎疼痛,合併免疫調節藥物來控制。除了藥物外,也會搭配物理治療來緩解功能障礙,或是配合職能治療來協助患者恢復正常的生活功能。然而傳統免疫調節劑對某些病患來說治療效果較為侷限或無法適應其所帶來的副作用,而長時間使用高劑量類固醇可能發生以下副作用如骨質疏鬆、月亮臉、水牛肩、白內障等情況。因此,現今生物製劑以及標靶藥的出現也讓醫師、患者有更多元的治療選擇。石孟潔醫師解釋,目前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生物製劑以及標靶藥有針劑及口服兩種,能夠精準阻斷特定發炎物質,且較快速的發揮免疫調節的效果,對發炎處有良好的控制效果,使用施打的生物製劑,對於常忘記吃藥的民眾、傳統治療上無法獲得良好控制的族群或是因副作用無法耐受之患者而言都是一大福音。另外,由於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女性患者眾多,也有適合孕婦的用藥能選擇,她也呼籲患者不要擅自停藥,並且和醫師討論最合適的治療方式。保健品亂吃恐弄巧成拙 醫:減壓生活更重要市面上許多宣稱能「增強免疫力」的保健食品到底能不能吃?石孟潔醫師表示,若為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患者或其他自體免疫相關疾病的族群,過度攝取這類型的保健品可能使免疫系統失衡,進而影響到病情!因此建議患者在選擇營養保健品前都應先諮詢醫師。如想在日常習慣中就能減緩症狀,石孟潔醫師提到,避免壓力過大、以及抽菸喝酒,就能有效降低身體發炎反應。此外,規律運動也能增強關節功能以及肌力,減少僵硬和疼痛感。最後提醒民眾,如果有對稱性的關節發炎腫痛及關節僵硬狀況,請儘早到過敏免疫風濕科就診,及早有效的治療可避免關節變形。
園藝大叔手指關節莫名腫痛! 檢查竟是類風濕性關節炎惹禍
一名熱愛園藝的55歲的李大叔(化名),每天看到親手栽種的植物結出果來,總讓他充滿喜悅與成就感。然而某天手指關節卻莫名腫痛,疼痛難耐好一陣子,後來甚至連最心愛的園藝都無法耕作,就醫檢查,確定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收治個案的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風濕免疫科高瑞鴻醫師表示,初期李大叔先以傳統的免疫調節藥物治療一段時間,但症狀無法控制很完善,後來達到用健保條件申請生物製劑介入治療,大概幾個月之後,症狀有明顯的改善,李大叔能夠重拾快樂園藝的生活。關節僵硬腫脹 嚴重恐變形影響生活品質高瑞鴻醫師說,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慢性發炎疾病,會導致關節腫脹及疼痛,尤其在早晨時會感到關節僵硬,持續時間可能長達半小時以上。這個疾病經常好發在手、腳關節,對患者日常生活影響很大,例如:吃飯、穿脫衣物或行走,若無妥善治療,發病後的一兩年內,檢查就能看到關節骨頭被侵蝕現象,長期會造成變形,嚴重影響生活品質。高瑞鴻醫師指出,類風濕性關節炎主要出現在中年女性身上,男女的比率為1:3,與一般關節炎不同的是,患者活動後反而較能減緩疼痛跟僵硬,但若症狀反覆出現,且超過一個月都沒有改善,就要提高警覺,應及早就醫檢查。抽血加超音波組合 精準診斷類風濕性關節炎高瑞鴻醫師說明,目前類風濕性關節炎臨床診斷主要會觀察關節發炎表現,包括疼痛、腫脹程度,並搭配抽血檢測類風濕因子跟抗環瓜氨酸抗體,這兩個抗體都跟類風濕性關節炎有密切關聯性,另外也會藉助超音波或X光等影像工具,判斷關節破壞及發炎程度,最後綜合以上檢驗結果進行疾病診斷評估。生物製劑精準阻斷發炎因子 懷孕與疾病控制可兼顧高瑞鴻醫師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目前還是以藥物為主,藥物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是以類固醇跟消炎止痛藥為主;第二類為免疫調節藥物,又分為傳統的口服免疫調節劑與新一代的生物製劑或小分子藥物。其中生物製劑是以一種生物科技製造出的蛋白質,可以拮抗患者體內發炎因子,並針對個別不同發炎因子進行調控,讓類風濕關節炎的發炎路徑能夠被精準阻斷,改善患者關節疼痛,並讓疾病達到穩定的控制。對於有考慮懷孕及哺乳的女性患者,目前也有適合的生物製劑,只要與醫師充分溝通,可以讓懷孕跟疾病控制獲得兩全其美的治療目標!高瑞鴻醫師提醒,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應積極配合醫囑,治療期間也應留意自身狀況,有問題應隨時回診檢查,避免相關併發症產生,才能擁有快樂的人生。
乾癬會造成全身系統性共病 該如何治療、控制?醫師告訴你!
許多人認為乾癬只是一種會讓皮膚脫屑、紅腫、發癢的皮膚疾病,但事實上乾癬影響的並不只有皮膚,而是全身器官組織。林口長庚醫院皮膚科盧俊瑋醫師表示,乾癬是一種自體免疫皮膚疾病,Th17、介白素(如:IL-23、IL-17)等自體免疫細胞會攻擊皮膚下的組織,嚴重會影響其他內臟器官。 乾癬不只有皮膚症狀 還會造成全身系統性共病乾癬除了皮膚之外,還會影響到指甲、關節等,甚至合併產生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中風、白斑、腸躁症等系統性共病。盧俊瑋醫師提到,以乾癬這個疾病本身來說,最常見的共病其實還是乾癬性關節炎,會影響指甲結構,使手指及關節發炎腫脹、變形,嚴重影響生活。了解乾癬治療方式 避免共病出現嚴重影響生活乾癬對健康、生活的影響範圍相當廣,因此千萬不可輕忽,目前治療可分為4線,包含類固醇、免疫調節劑、照光治療、生物製劑等。盧俊瑋醫師表示,一般可先考慮使用類固醇合併維他命D衍生物,症狀惡化時再考慮用免疫調節劑,那也有照光治療,這3種治療如果都未達到足夠的治療效果,就可考慮使用生物製劑。目前生物製劑有很多不同的種類,包含腫瘤壞死因子抑制劑、介白素IL-17抑制劑、介白素IL-12/23抑制劑以及介白素IL-23抑制劑等,可中斷皮膚免疫細胞裡發炎介質的釋放、抑制活性,來控制乾癬及乾癬性關節炎的變化。此外,生物製劑可以達到個人化、精準化醫療,盧俊瑋醫師說明,當病人的疾病產生與某種細胞激素,比如說與介白素活化特別有關的時候,選擇適合病人的介白素抑制劑,其實是最能對症下藥的治療方式,而個人化及精準化的醫療重點就在於這裡。▲林口長庚醫院皮膚科盧俊瑋醫師早期治療、早期中斷 「T to I」才可減少共病機率早期治療對乾癬控制相當重要,若沒有在早期獲得良好治療,共病發生的機會就會越高,不過所謂的早期治療並不單純只是盡早治療而已。盧俊瑋醫師提到,國際上有個名詞叫「treatment to interception(簡稱:T to I)」,就是「早期治療、早期中斷」,由於目前認為共病是乾癬性關節炎及乾癬後續產生的問題,若能在一開始發現疾病時,就試著用較高強度的免疫調節藥物或生物製劑,早期控制系統性發炎,病人後續產生嚴重共病的機率可能會較低。雖然,一般疾病治療及健保給付都會建議先從第一線治療開始嘗試,但盧俊瑋醫師表示,目前國際上部分皮膚科、風濕免疫科醫師認為,乾癬病人與其一線一線從弱效到強效的治療,不如一開始就先用較後線的生物製劑控制疾病進程,對於病人後續產生共病的機率可以大幅的減少,不過這樣的想法仍需更多臨床實驗證實,也必須考量對社會及個人經濟層面的影響早期治療並選擇適當的治療方式才能避免乾癬惡化及共病風險,而除了治療以外,醫師也提醒民眾應維持良好的生活作息,因為這是一切疾病預防與控制中非常重要的第一步。
圖坦卡門法老王生前體弱、殘疾傳聞有誤? 研究:英年早逝是因「酒駕」
知名的古埃及的法老王圖坦卡門(Tutankhamun),是考古學中最熱門的研究對象之一,過去外界常常探究圖坦卡門的真正死因,有學者認為他身前應該是體弱多病,且當初被挖掘出土時,發現他有足部畸形;但最近有專家提出不同看法,認為圖坦卡門王的生前,應該不像大家所認為這麼弱不禁風,看似足部畸形的內翻足可能是遺體木乃伊製程所致。有專家甚至大膽推測,圖坦卡門真正的死因,可能是因為出了「酒駕」車禍,才會英年早逝。綜合英國《每日郵報》等外媒報導,近日在英國舉行的切爾滕罕科學節(Cheltenham Science Festival),有幾名專家提出,圖坦卡門王在國去的研究,多數都被之前的研究學者判定,他體弱多病且有足部畸形,但從生物醫學角度鑽驗過超過50具木乃伊的學者阿齊茲(Sofia Aziz)認為,目前沒有具體證據去證明,圖坦卡門有天生殘疾問題,加上過去也曾看過不少木乃伊,也都有內翻足(club foot)情形;木乃伊製作過程中,會用到樹脂與繃帶緊密纏繞,因此提出,圖坦卡門王的左腳,有可能是因為被製成木乃伊,才會變成內翻的狀況。開羅大學放射醫學教授沙林姆(Sahar Saleem)也說,就算圖坦卡門王的腳真的有畸形足,但從斷層掃描顯示,他並無長年跛腳人士常見的足踝關節發炎問題。英國曼徹斯特博物館埃及館館長普萊斯(Campbell Price)也認為,過去外界提到圖坦卡門王,多半是認為他是個疾病纏身的少年,他認為這很可能只是神話。加上根據近20年考古研究發現,圖坦卡門王生前本身喜好飲酒,可能死於戰車車禍。學者阿齊茲提出大膽論述,認為圖坦卡門王生前,可能有遭遇過因飲酒所導致的高速行駛戰車的車禍,以現代眼光來看,就是所謂的「酒駕」。不過關於圖坦卡門王的死因,是歸咎於酒駕車禍的推論,目前只是推測,並未形成共識,若要查明確切死因,檢驗DNA可能是另一個釐清的方式,但因為早年解剖木乃伊時,有許多關鍵資訊流失,所以有關圖坦卡門王生前更多的秘密,可能只能是秘密了。◎喝酒勿開車!飲酒過量,有害健康,未滿18歲請勿飲酒。
年紀輕輕就患類風濕關節炎 徵兆出現應及早治療勿耽誤
「什麼?原來我20年前就得類風濕性關節炎?」今年39歲的琪琪(化名),19歲時就出現手部關節疼痛,以爲是打籃球造成的運動傷害,因此沒放在心上。多年來手部關節脹痛情況時好時壞,疼痛成為她的朋友,到處求醫也找不出原因;就在生完兩個可愛孩子,中間曾經停藥一段時間,琪琪發現四肢關節疼痛得越來越嚴重,甚至抱小孩都有困難,而且手指已明顯變形嚴重,輾轉到風濕免疫科就醫,經檢查問診綜合評估確定罹患診斷為「中重度類風濕性關節炎」。收治個案的林口長庚醫院風濕過敏免疫科詹天明醫師説,當初琪琪走進診間時,可明顯看出她的手部關節嚴重變形,讓醫師感到非常訝異!後來聽她主述病史竟然可能已長達20年,卻未被正確診斷與積極治療而錯過黃金的治療時機,相當可惜。幸好琪琪積極配合醫師,也符合使用生物製劑介入治療,病情獲得明顯改善與控制,現在能夠重拾快樂的生活,與孩子們共度美好時光。關節莫名紅腫熱痛、活動度受限 應及早就醫檢查詹天明醫師說明,類風濕關節炎是一種自體免疫性疾病,其特點是會引發關節異常發炎,早期症狀包括關節無故出現紅腫、發熱和疼痛,另外關節活動度也會因受限而無法靈活自如。值得注意的是,類風濕性關節炎最大特點就是多關節發炎腫痛,早上起床時會感覺關節特別僵硬,休息也不會改善,如果出現這些徵兆和跡象,應及早就醫進行評估和診斷。詹天明醫師補充,目前診斷類風濕性關節炎,除了詢問病史及症狀以外,還會進行一些抽血液的檢驗,例如紅血球沉降速率(ESR)、C-反應蛋白(CRP)、抗環瓜氨酸肽抗體(anti-CCP)、類風濕性因子(RF)、抗核抗體(ANA)...等,外加手部X光或超音波等綜合評估來診斷,患者應耐心配合醫師診斷與治療。多元藥物可選擇 與醫師溝通以尋求最佳治療目前治療方面,詹天明醫師表示,一旦確定診斷為類風濕性關節炎,就會開始使用免疫調節藥治療,搭配消炎藥物或類固醇,過程中若發現使用了兩種以上免疫調節藥物且足夠劑量,但症狀仍未明顯改善,可能就會考慮使用健保給付的生物製劑或小分子標靶藥物介入治療。生物製劑是由生物系統製造的大分子蛋白質,可以針對特定的免疫反應進行調節,通常是通過阻斷或干擾特定的免疫細胞、蛋白質或分子的功能,從而調節免疫系統的過度反應。生物製劑具有一定的選擇性,能夠針對疾病的致病機制進行精準治療,醫生會根據患者的病情、醫療需求和風險評估,與病患溝通最佳的治療選擇。正向積極面對疾病 切勿相信偏方治療詹天明醫師提醒,目前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方式非常多元,可以使用的武器相當多。患者千萬不要感到沮喪,應該積極正視面對它。這就像是NBA球員在整個賽季中的過程一樣,一開始他們會努力保持穩定的表現,而季後賽則是一個競爭激烈的舞台。在這個時候,球員必須繼續保持專注,這樣才能更好地控制類風濕性關節炎,避免關節變形,並在這場「比賽」中獲得勝利。
賴芊合演活瘋女人慘罹顳顎關節炎 顏曉筠拍戲竟遇路人討公道
賴芊合跟顏曉筠在民視8點檔《市井豪門》中為了達到目的不擇手段,也有了「瘋女人」稱號,兩人近期合作密切,除了高分貝的對罵就是互打,培養出好默契。賴芊合表示默契不只是在拍戲上,連受傷的部位都一樣,像她之前發現自己咀嚼肌有變大,加上有點疼痛,想說尋求醫美解決,沒想到被醫生診斷是顳顎關節發炎,有可能「壓力太大或者講太多話!」她才發現從加入劇組後,潔西卡經常緊咬牙根的罵人,才會導致這樣。無獨有偶,顏曉筠也是顳顎關節發炎去看診,還被追劇的醫生說「你角色太壞,罵太多了」,讓兩人自嘲說「演反派的報應果然來得又急又快!」賴芊合、顏曉筠在《市井豪門》中都有「瘋女人」稱號。(圖/民視提供)前陣子的顳顎關節發炎的顏曉筠,表示發炎部位痊癒好了,沒想到自己眼睛卻爆血管,她說當下去看診,醫生說要她眼睛休息幾天,但礙於拍攝,變成要頂著血絲的眼睛繼續拍攝,顏曉筠笑說只能觀眾多擔待,不過最近除了眼睛爆血絲,自己膝蓋也是有大小的瘀青,因為劇中要不斷下跪跟爸爸道歉,每一次都很投入,跪下去的力道也不輕,但她說這一次演出謝雅君,讓她感受到許多觀眾從負評轉到支持,除了之前在外景拍攝,有個阿姨跟工作人員說要找她,一問才知道阿姨是要來復仇,聽到《市井豪門》來附近拍戲,她說要替蘇晏霈討公道,嚇得工作人員跳出來化解。演活瘋女人「潔西卡」的賴芊合,則表示把一部分自己的性格擺到角色裡,因為從小就是家中的大姊,每次都會替媽媽教3個妹妹,但也間接養成霸道的個性,只要妹妹不聽話,她就是會開始連環炮,還好四個人感情越吵越好,現在無話不談,就連三位妹妹也成了她的忠實觀眾,每次劇中有飆罵別人的時候,妹妹都會傳訊息說「你們看姊的本性又露出來了」,但也行動支持姊姊的戲劇,播出時間到就是鎖定電視,還會拍電視畫面告訴姊姊出場了,讓她相當感動。
免疫風濕疾病種類多 精準健康照護早用藥治療
「家人有免疫風濕疾病,我也會有嗎?」這是許多病患家屬最常見的疑問。臺中榮民總醫院日前舉辦「2022年免疫風濕疾病病友會聯合大會」,現場邀請院內多位專科醫師提供最新治療新進展及生活建議,並解答各種疑難雜症。免疫風濕疾病種類多 這可能是危險因子免疫風濕科主任黃文男指出,免疫風濕疾病的種類複雜,各疾病的症狀表現、治療方式都不同,其中以類風濕性關節炎病患為最大宗,其次是紅斑性狼瘡、僵直性脊椎炎、硬皮症、皮肌炎。遺傳是免疫風濕疾病的危險因子之一,許多病友的家人不免擔心自己是否也會罹病?黃文男舉例,家族中若有人罹患紅斑性狼瘡,一等親罹病率約10%,若是同卵雙胞胎,罹病率增加為40%;而僵直性脊椎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等其他免疫風濕疾病,也都有類似情形。「不是有免疫風濕遺傳基因就會罹病!」免疫風濕科陳信華醫師表示,僵直性脊椎炎病患具有HLA-B27基因,但不代表父親罹病,孩子一定會罹病,目前也不建議透過篩檢找出遺傳基因,更重要的是要找出已發病、有症狀卻不自知的病患。以類風濕性關節炎為例,體內從剛開始產生抗體到關節發炎,再到有症狀就醫,平均確診時間需耗時約3~5年,甚至有發病10多年才被診斷的個案,若能及早診斷,就能妥善控制疾病。屬多基因遺傳病 透「精準健康照護」制定個人化醫療黃文男說明,免疫風濕疾病屬於多基因遺傳疾病,也與環境有關,如抽菸、牙周病,都會增加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發生;但每位患者受到基因、環境等因素的影響程度不一,透過計算危險風險因子評分,即可預測罹病的機率有多大,再加上抽血、影像檢驗數據及臨床診斷,更能及早診斷及預測是否會發病。陳信華認為,免疫風濕疾病治療應朝向精準健康照護,也就是所謂的個人化或客製化醫療,有遺傳基因者可進一步抽血檢查類風濕因子、CCP抗體,搭配超音波檢查是否有關節發炎的情形,及早用藥治療;而未有症狀者,建議從調整生活習慣及健康行為做起,如戒菸、定期洗牙、避免壓力大及定期回診。陳信華也提到,透過「醫病共享決策」,可讓病人及家屬共同決定治療藥物,如生物製劑及小分子口服免疫調節劑。另外,針對共病以「多專科照護」,如免疫風濕疾病患者常見的間質性肺病,醫療團隊應包含胸腔科、免疫風濕科、放射科、病理科,共同評估患者的疾病嚴重度、活動度及藥物的使用。
發燒3周「四肢出現鮭魚色斑丘疹」 醫揪罹患這罕病
疫情嚴峻,確診主要症狀發燒、喉嚨痛若上身都會心驚驚,家住南投37歲小惠,因發燒畏寒近3周,身體四肢出現鮭魚色斑丘疹,吃抗生素和退燒藥未改善,一度擔心罹患新冠肺炎,經醫師抽絲剝繭診斷為罕見「成人史迪爾氏症候群」,對症下藥讓她擺脫紅斑和確診壓力。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副院長、過敏免疫風濕科醫師蔡肇基表示,該患者自述連續多日反覆發燒,幾乎都燒到39度以上,整個人都快虛脫,全身伴隨著大小不一的鮭魚色斑丘疹,但沒有出現體重減輕、流鼻涕等症狀,在外院打了兩周抗生素、吃類固醇都不見起色,臉還因此腫成月亮臉,讓她不敢見人。成人史迪爾氏症候群,在臨床上患者全身上下會出現大小不一的鮭魚色斑丘疹。(圖/亞大醫院提供/中國時報盧金足台中傳真)經安排一系列血液檢查,抽絲剝繭後發現,患者的發炎指數上升,其中關鍵的「血清蛋白鐵」指數相當高,排除其他免疫學疾病後,確診為「成人史迪爾氏症候群」。蔡肇基說,該症狀屬於全身性發炎免疫疾病,目前沒有確切的成因,好發在青壯年(15-25歲)以及中年人(36-46歲),透過血液檢查有七成以上的患者,會出現肝功能異常,血液中的紅血球沉降速率、血清蛋白鐵指數也會明顯飆高。值得一提的是,臨床上,患者常常會有超過一週間歇性的高燒、身體出現紅疹、喉嚨痛、關節痠痛以及淋巴腫大等症狀,但因為診斷不易,常容易被誤認為是感冒、藥物過敏、細菌感染等,讓不少患者吃足了苦頭。「成人史迪爾氏症若是沒有及時治療,可能會產生其他嚴重的病發症」,蔡肇基強調,嚴重時可能會危及生命,第一線常使用非類固醇類止痛藥來治療,而大多數病人需要類固醇合併其他免疫調節劑治療才能控制病情,療程通常會持續1年左右。他進一步說明,成人史迪爾氏症發病原因不明,若發現每天反覆發燒多次、身上出紅斑、關節發炎的相關症狀等,就可能是成人史迪爾氏症作祟,確診也別灰心,只要配合醫囑治療,也能像小惠一樣,與疾病和平共處。
痠痛剋星!中醫「微創針刀」撥開沾黏組織 搭配復健效果更佳
30多歲的張先生,因運動傷害造成肩關節發炎沾黏,活動角度大減,每天穿脫衣服都疼得齜牙裂嘴;50歲的陳阿姨,因車禍進行腰部椎間盤手術,但術後傷口部位沾黏,從腰部到臀部整片肌群宛如架著鐵板,連彎腰穿鞋繫鞋帶都做不到。所幸經中醫幾次的「微創針刀」治療後,兩位病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明顯恢復,再也不用含淚穿脫上衣、梳頭髮和穿鞋了。衛生福利部臺中醫院中醫科江科郁醫師表示,中醫針刀結合了針灸針和微型手術刀的特點,從1980年代發展至今針體愈來愈細薄,刃狀的針尖直徑從0.6~1.2毫米不等,針口很小,又稱為「微創針刀」。對組織傷害低,且不需麻醉、縫合,就能進入患處撥開緊繃沾黏的軟組織,達到鬆解拘攣肌肉筋膜的功效,是中醫獨有的特殊療法。江科郁醫師指出,不同於一般針灸會將針留置在患者身上,進行針刀治療時,每個下針點只需停留數秒,不需留針在病人身上即可完成治療。對於急慢性緊繃疼痛、術後肌筋膜沾黏都有顯著效果。江科郁醫師說,針刀不僅能迅速舒緩疼痛,還能鬆解軟組織的沾黏、攣縮、阻塞及疤痕,解除病變部位對神經血管的壓迫,進而改善微循環。不同於一般針灸會將針留置在患者身上,進行針刀治療時,每個下針點只需停留數秒。(圖∕臺中醫院提供)適合以微創針刀治療的病症有很多,例如:1.各種慢性軟組織損傷黏連所致的頑固性疼痛:滑囊炎、狹窄性腱鞘炎、五十肩、網球肘等。2.骨質增生(骨刺)引起的痠痛:頸椎腰椎骨刺引起的頸部或腰部酸痛、退化性膝關節炎、創傷後關節炎、足跟痛等。3.頸後肌群緊繃、頸椎退化而導致的眩暈、偏頭痛、耳鳴、後頭痛等。江科郁醫師提醒,雖然微創針刀治療適合所有年齡層,但因屬侵入性治療,需透過專業中醫師診斷與操作。若有發熱症狀,或處於嚴重內科疾病急性期、血友病、嚴重糖尿病、身體虛弱、怕痛怕針灸的人,以及病灶部位有皮膚感染、紅腫灼熱、肌肉壞死或深部膿腫者,則應避免接受治療。江科郁醫師說,組織沾黏的案例在臨床上相當常見,接受針刀治療並配合復健伸展,通常症狀就能明顯緩解。另外,若遇長期復健進度停滯時,針刀治療也能協助患者突破瓶頸。只不過由於多數民眾工作忙碌,並未養成良好的治療習慣,常常讓小毛病發展成如影隨形的慢性疼痛,醫師也呼籲民眾若有身體不適仍應及早就醫,並定期接受治療。
26歲女轉頭好似機器人 醫:年輕人起床有「這症頭」要當心
26歲的年輕女性小如,4年前開始出現下背痛,早上起床背部異常疼痛,剛開始以為是搬重物扭到,吃完止痛藥有改善就不以為意。半年前脖子開始出現卡卡,頸椎也愈來愈僵硬,在路上碰到別人叫她名字,竟然無法轉頭回應,只能像個機器人一樣轉動全身,趕緊到醫院檢查,確診罹患僵直性脊椎炎。經過三個月生物製劑治療後,不但背痛感降低,也大幅改善脖子僵硬問題,讓她重新找回生活品質。台東馬偕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黃奕帆醫師表示,僵直性脊椎炎是一種自體免疫導致脊椎或薦腸關節發炎的疾病,嚴重會影響周邊關節或合併虹彩炎等疾病。目前盛行率約0.1%~0.4%,推估全台約有5~6萬名患者,好發族群為18-45歲年輕族群,男性患者是女性的3倍。臨床上背痛可以分成「機械型背痛」和「發炎型背痛」。「機械型背痛」容易出現在運動或搬重物時造成的急性傷害,通常經過休息後就會逐漸恢復,而「發炎型背痛」則是愈休息會愈痛。當年輕族群在晨間起床時發現背部疼痛或僵硬,而且持續時間長達三個月以上,就要提高警覺可能罹患僵直性脊椎炎。「僵直性關節炎是一種慢性關節發炎,初期症狀在X光變化不明顯且疾病進程緩慢,從關節發炎到脊椎彎曲變形可能需要好幾年!」黃奕帆醫師指出,目前較新的臨床診斷方式會透過抽血檢查紅血球沈降速率(ESR)、C反應蛋白(CRP)發炎反應、「HLA-B27基因」及詢問家族病史等綜合評估,確認患者是否罹患「中軸型脊椎關節炎」。黃奕帆醫師補充說明,「中軸型脊椎關節炎」是自體免疫關節炎的大家族,當中軸骨脊椎關節被侵犯造成發炎時,可能合併乾癬、發炎型腸胃道疾病、反應型關節炎或僵直性脊椎炎,因此若能提早發現中軸型脊椎關節炎而對症下藥,就可以避免疾病惡化,影響患者生活品質。黃奕帆醫師說,針對僵直性脊椎炎的治療,一般會先使用不傷害消化道的消炎止痛藥,並建議患者搭配復健運動,如游泳、太極拳、瑜珈或伸展運動,控制到病情穩定,並持續追蹤。不過臨床上常發現患者疼痛時會自行買成藥或打止痛針,尤其慢性病加上僵直性脊椎炎,更容易因錯誤用藥影響腎臟功能,因此建議患者每三到六個月就應定期追蹤發炎指數。若試過二種消炎止痛藥且三個月藥物治療效果不好,就可申請生物製劑,大約治療三到六個月可以改善疼痛及僵硬症狀,目前也有適合計畫懷孕患者使用的生物製劑。黃奕帆醫師提醒,治療僵直性關節炎藥物多元,患者應該早期就醫診斷,不要拖延到脊椎變形才就醫,患者可以多跟醫師溝通選擇適合的治療方式,只要配合醫囑定期回診,就可以維持正常的生活品質。
同門好有愛1/直擊晏柔中嗑鍋洩交情 搭同門男星車齊返家
《全明星運動會》第二季場上賽事激烈,場外花邊新聞同樣熱鬧滾滾。紅隊繼何孟遠因劈腿退賽,以及周予天、席惟倫的戀情曝光後,副隊長晏柔中也被本刊直擊,4月10日結束練習,由同門男星楊孟霖駕車接送,共進涮涮鍋晚餐,最後更一同返回男方住處。4月10日傍晚6點半,《全明星運動會》第二季紅隊成員晏柔中,與助理教練喬巴,以及當時還未曝光的遞補成員郭彥均,在台北市結束自主練習後一同離去。晏柔中與喬巴接著轉往附近的速食店補充能量,席間幾乎零交集,男方顧著嗑漢堡,她則是不停地滑手機,十分專注。結束體能訓練的晏柔中,搭上前來接她的白色轎車,駕駛是與她同公司的楊孟霖;男方加油時無視「禁用手機」警語,做了不良示範。(圖/本刊攝影組)晚間7點14分,晏柔中向喬巴道別,隨即將背包放入一輛白色轎車後座,接著坐進副駕駛座,動作一氣呵成,看來與車主相當熟稔。車子接著開到文山區的加油站,此時駕駛終於現身,原來是與晏柔中同屬「齊心娛樂」的楊孟霖;只見他右手握著加油槍加油、左手忙著滑手機,完全忽視該處「禁用手機」的警語,讓人為他捏一把冷汗。加完油後,兩人前往附近的火鍋店,還有兩名友人一同入席。用餐過程中,並排而坐的晏柔中和楊孟霖刻意拉開彼此距離,但從男方幫忙拿醬料等貼心舉動,以及兩人獨處時的互動看來,關係似乎更甚他人。用餐時晏柔中和楊孟霖並排而坐,雖然刻意保持距離,但期間男方會幫她拿醬料,十分貼心。(圖/本刊攝影組)晚間10點,結束用餐的晏柔中再度坐上楊孟霖的車,同行友人則開著雙B進口車,一同直奔新北市汐止。楊孟霖在進入自家社區停車場前,將車暫時停在車道口,待友人座車抵達後,晏柔中改坐雙B車,帶友人駛向同社區的另一停車處,直到深夜,仍未見眾人離開。晏柔中在《全明星運動會》第二季不僅是「女狀元」,也擔任紅隊副隊長的重任。右為曹佑寧。(圖/翻攝自晏柔中臉書)現年32歲的晏柔中,演過不少電影與戲劇,曾因好友吳姍儒曬出合照,被誤認是吳宗憲的女兒。2016年她和楊孟霖在電影《消失的愛人》中,分別飾演少年版的王珞丹和黎明,被稱作「初戀CP」;在楊孟霖擔綱演出的網綜《Action Together》中,晏柔中也參與企劃、製作及客座主持,合作十分密切。楊孟霖在BL劇《HIStory2-越界》和施柏宇配對,曾掀起一股熱潮,成為腐女心中的天菜。左為施柏宇。(圖/翻攝自楊孟霖臉書)從小就愛運動的晏柔中,桌球和短跑都是強項,《全明星運動會》第二季播出期間發生不少新聞,讓她有感而發地說:「我們只能更專注在訓練上,讓自己更強大。」雖然晏柔中被紅隊領隊江宏傑選為「女狀元」,但她訓練時因骨盆錯位導致肌肉拉傷和薦髂關節發炎,成績差強人意,眼看賽事即將進入尾聲,相信粉絲仍期許她能繼續上場,為紅隊拿下好成績。擁有同門情誼的晏柔中與楊孟霖,私下常相約吃飯。(圖/翻攝自楊孟霖臉書)
牙周病風險高 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機率增1.9倍
36歲許小姐在公司健康檢查中發現「類風濕性因子」呈現異常,雖目前無關節疼痛的問題,但因母親患有類風濕性關節炎,許小姐擔心自己是否有「類風濕性關節炎」而前來就醫。台南市立醫院風濕免疫科鄭傑夫醫師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因免疫系統異常而引起的慢性病,會造成四肢多處關節發炎與變形。從免疫系統產生「類風濕性因子」或「抗CCP抗體」,到發生關節腫脹疼痛等發炎相關症狀,通常需要數年時間。早期發現類風濕性關節炎並予以適當治療,可避免關節受到破壞而變形。類風濕性關節炎與遺傳有關。本身有類風濕性關節炎的人,其子女或兄弟姊妹將來發生類風濕性關節炎的風險是一般人的3倍。若最近親屬的「類風濕性因子」與「抗CCP抗體」皆呈現陽性,則發生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機會更高,但即使如此,也只有30%的人將來會發生關節炎。不過若血中抗CCP抗體濃度越高,將來發生關節炎的可能性就越高。類風濕性關節炎也和生活飲食習慣有關。鄭傑夫醫師表示,由於許小姐還未出現關節發炎的症狀,所以建議先由生活習慣與飲食作調整來預防。例如,抽菸者發生類風濕性關節炎的風險,是從未抽菸者的1.64倍,抽菸量越大發生的風險越高,而戒菸能降低類風濕性關節炎的風險。另外,牙周病患者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的風險,是沒有牙周病者的1.91倍,因此保持口腔清潔也是重要的預防方式之一。而體重過重與常食紅肉、加工肉類、精緻醣類、甜食,也易增加類風濕性關節炎的風險。研究發現「地中海式飲食」可降低發生類風濕性關節炎的風險。地中海式飲食的原則,包括每餐以蔬菜、水果、全穀、豆類、橄欖油、堅果為主,可添加香草或辛香料取代人工調味料。每週至少2~3餐有魚,最好是油脂豐富的魚,例如秋刀魚、鯖魚、鮭魚,可適量攝取禽肉、蛋,與乳製品。每天平均攝取0.21克以上omega-3,相當於每周至少食用100公克油脂豐富的魚,可降低類風濕性關節炎發生風險35%。鄭傑夫醫師提醒,預防勝於治療,平時避免吸菸或吸入二手菸、保持口腔清潔,多吃蔬菜、水果、全穀類,以及油脂豐富的魚,少吃紅肉、加工肉類、精緻醣類與甜食。保持運動習慣並維持正常體重。但若出現關節疼痛、晨間關節僵硬,甚至出現握拳困難的情形時,須及早至風濕免疫科就診。
免麻醉!X光導引疼痛介入治療 成功率達9成
雖然剛休完長長的年假,但許多人仍然深受腰痠背痛之苦,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神經外科主治醫師許劭遠說,臨床上常見患者因下背痛、坐骨神經痛或是其他各式神經痛前往就醫,其中可能病因有脊椎關節退化併發小面關節發炎、椎間盤突出壓迫神經、脊椎管狹窄症壓迫神經、脊椎手術後復發或相鄰節段退化、帶狀皰疹後神經痛等,治療方式需先經過徒手神經學檢查、各式影像儀器檢查或併神經電生理檢查後,確定病灶所在和神經受影響程度,再與醫師討論治療照護方向。許劭遠指出,大部分患者初期仍以保守治療為主,例如:口服或外用藥物、復健治療、物理治療、使用輔具、生活型態改變…等,若保守治療三個月後仍無改善,根據病因,有些神經受壓迫的患者通常需要進行神經減壓手術。然而,高齡或體弱多病的患者若要接受全身麻醉手術,必須面對較高的風險,例如傷口癒合不良或是感染、心肌梗塞或中風等,此時便可考慮微創的疼痛介入治療,來改善症狀和提升生活品質。許劭遠解釋,疼痛介入治療大致上可分兩種,一種是注射藥物於神經上,常見為類固醇(亦稱為神經阻斷術),另一種是讓神經變質和降低敏感度,常用方法是高頻熱凝療法,以上治療需要將細針精準的置入脊椎的目標神經周圍,該院使用高解析X光導引能清楚看見脊椎結構。對於複雜的脊椎變形,往往需要神經阻斷術配合影像檢查才能精確定位病灶,以減少不必要的手術範圍。X光導引疼痛介入治療不需全身麻醉,病人無須住院,亦無需禁食空腹,與門診醫師預約時間到開刀房報到即可。術後只有如抽血般針孔大小傷口,且手術後病人可維持正常生活工作作息,不需請假或躺床休養,治療成功率近9成,效果持續時間則依病情嚴重度而有不同。民眾可至神經外科門診做進一步諮詢與討論。
全身疼痛連看4醫 62歲婦人折騰3月終發現「原來是這疾病!」
關節腫脹疼痛,別以為只是身體老化出問題,很有可能是類風濕性關節炎作祟!63歲的吳女士2017年因全身多處關節疼痛腫脹,日常活動舉步艱難,期間曾到骨科、復健科、家醫科及內科求診,都未能得到改善,一度病情惡化得倚賴輪椅行動,身心受到嚴重衝擊。經歷一連串治療都難以改善,讓她身心俱疲。經友人介紹到風濕免疫科就診,才確定是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RA),前後已痛了3個多月!財團法人風濕病基金會台灣抗風濕病聯盟董事長蔡世滋醫師表示,這樣的案例不算少數,台灣約有6萬病人,其中不少因延誤治療或未定時服藥,導致病情加劇、關節嚴重破壞,長期遭受折磨。蔡世滋醫師分享收治的案例,這位吳女士2017年無預警出現嚴重全身疼痛,連翻身都感到疼痛難耐。初期在家人的陪同下前往骨科就診,吃藥卻沒有改善,早上醒來疼痛僵硬無法動彈,必須倚靠家人協助才能起身,下床及出門都需要使用輪椅,當時簡直痛不欲生!後來前往家醫科、復健科就診,依舊沒有起色,當時老公看到吳女士全身腫脹,懷疑是腎臟問題,轉至內科檢查,但腎臟功能卻很正常,意外發現血液中類風濕性因子呈現陽性,才在朋友的介紹下轉往免疫風濕科看診,這才確診是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治療初期使用類固醇和傳統疾病修飾抗風濕病藥物(DMARDs),關節腫脹的狀況還是很嚴重,生活品質大受影響。吳女士當時除了關節腫脹疼痛外,吃藥後口腔黏膜潰爛,尤其一早起床嘴破的情況加劇,即使飲食清淡、不吃鹹的食物還是無法改善!直到回診時主動與蔡世滋醫師討論後改用生物製劑治療,大幅改善關節發炎的狀況,從原先需靠輪椅代步到可以自行緩步行走,生活自理終於沒有問題!蔡世滋醫師也呼籲病友:「藥物治療不能停!有任何副作用都應該主動與醫師討論,千萬不要因為擔心遭醫師責怪而自行停藥!」類風濕性關節炎屬於自體免疫疾病,因免疫系統紊亂,關節滑膜發炎增生,破壞關節結構,大多好發於40歲以上民眾,女性較男性高出3倍。早期出現晨間僵硬、無法握拳,或是沒有原因的關節痠痛。以往類風濕性關節炎多為不可逆的疾病,大多病人關節一旦被破壞就無法復原!目前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目標以疾病緩解為主,除了類固醇、非類固醇消炎類藥物外,還有傳統疾病修飾抗風濕病藥物(DMARDs)以及新一代的生物製劑及小分子藥物。根據蔡醫師統計,高達6成的類風濕性關節炎病人在服用傳統疾病修飾抗風濕病藥物時未按時用藥,當中58%忘記要天天吃、50%則因用藥不適或擔心導致副作用而自行停藥,甚至還有病人因須經常回診從醫性差,以致病情惡化。蔡醫師指出:「部分病人在使用關節藥物時會有疲倦、嘴破、皮膚或腸胃不適等症狀,都可以和醫師討論調整用藥,千萬不要因害怕副作用而自行停藥,否則可能導致病情惡化、不適的症狀加劇!」他呼籲病人要積極治療及定期追蹤,早期治療有機會修復關節,維持生活品質!近期正值濕冷天氣,不少類風濕性關節炎病人症狀加劇,蔡世滋醫師提醒病友,掌握RA幸福123,1按時用藥積極治療,2身體不適勇敢和醫生討論,3定期治療及追蹤關節修復有機會,期望大眾並關心身邊的家人健康,提升對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認知。
李榮浩發怒罵楊丞琳瘋了!隔海霸氣喊話:快給我回來
楊丞琳6日起連三天在台北小巨蛋舉辦「LIKE ASTAR」世界巡迴演唱會,許多藝人好友紛紛到場支持,老公李榮浩雖然人在大陸,未能出席這場盛會,但仍透過影片緊盯每場演出,他也隔海送愛,向楊丞琳霸氣喊話,簡直閃瞎眾人雙眼。楊丞琳的髮型師昨(7日)晚在Instagram限時動態曬出一盆浪漫粉色玫瑰花束,卡片上頭則寫著「妻子,辦完這3場演唱會,趕緊給我回來!」最後署名還留下「丈夫」2字,應該是李榮浩送給楊丞琳的祝福,字句間流露出滿滿愛意。(圖/翻攝自IG)其實,楊丞琳在首日開唱時就發生意外,她直接從約二層樓高的舞台跌下來,遠在對岸的李榮浩得知消息後相當生氣,幸虧有工作人員接住,楊丞琳只受了皮外傷,並無大礙,隨後就繼續進行演出。李榮浩也透露,為了這次演唱會,有幾度都覺得老婆瘋了,「說了她幾次,練舞練到手臂關節、腰關節發炎,不吃藥手抬不起來(今早的事)」,不過他仍為楊丞琳感到驕傲,「妳的演唱會真的很厲害!」
楊丞琳演唱會有洋蔥 留3位置給小鬼「他一定有來」
楊丞琳「LIKE A STAR」小巨蛋演唱會7日第二場,演出前她在IG分享署名「鴻升」送的花籃,卡片寫著:「Dearest丞琳,妳一直是最棒的,鴻升。」是黃鴻升(小鬼)的經紀人代替送花,延續小鬼與楊丞琳的友誼。楊丞琳今晚在台上追憶好友:「我相信他一定也有來...他(小鬼)八月底就跟我說想要看11月7日,跟我說『我可以很厚臉皮跟妳要三個位置嗎,因為經紀人的女朋友非常喜歡妳』。」隨後獻唱〈匿名的好友〉哽咽含淚。楊丞琳交情超過10年的好姊妹王心凌,今助陣合唱〈女孩們〉,服裝造型一白一黑畫面吸晴;兩人第三度在演唱會同台,楊丞琳摟著王心凌直誇對方身材纖細:「其實我好擔心站在妳旁邊,幸好我今天一早量體重44.8(公斤)。」王心凌回讚楊展現健康的性感,楊丞琳聽聞笑回:「還好是健康的性感,不健康,(上圍)就得多加點料。」。楊丞琳昨首場開始沒多久,不慎踩空從約二層樓高的台上跌落,被工作人員即時抱著才沒嚴重受傷,她的老公李榮浩因工作無法來台參與她這次的小巨蛋演唱會,透過視頻隔海緊盯老婆演出,得知差點發生意外,李榮浩發文生氣表示,她為了這次演唱會事前準備,好幾度令他覺得老婆瘋了,「說了她幾次,練舞練到手臂關節、腰關節發炎,不吃藥手抬不起來」,心疼楊丞琳不顧身體狀況。楊丞琳今在台上表示,一早起床以為全身會像摔車般酸痛或哪個部位沒知覺,「趕緊動一動、檢查後確定一切安然無羔,也完全沒有瘀青」;語畢,她在台上發出嗲聲感謝昨晚抱住她的工作人員,嬌羞模樣連演唱會導演都忍不住提醒她人妻身份,楊丞琳笑說:「導演說不要調戲工作人員,在台北我單身好不好!」今第二場仍吸引大批圈內眾好友到場欣賞,包括鄭元暢、歐陽妮妮、李佳薇、李佳歡及夏雨喬等人。
楊丞琳演唱會首場就受傷 李榮浩生氣隔海怒「她早忘了自己」
楊丞琳6日起連三天在台北小巨蛋舉辦「LIKE A STAR」世界巡迴演唱會,未料開場唱跳〈BAD LADY〉後,正準備接唱第二首歌時差點發生意外,她從約二層樓高的台上跌下來,她的老公李榮浩今晚無法參與這場演唱會,透過視頻隔海緊盯老婆演出,得知差點發生意外,李榮浩直言生氣:「幸虧有人接住她,只是皮外傷。」李榮浩透過,楊丞琳為了這次演唱會,有幾度都令他覺得老婆瘋了,「說了她幾次,練舞練到手臂關節、腰關節發炎,不吃藥手抬不起來(今早的事)」;李榮浩今晚透過網路看老婆演出的視頻:「看著跳舞的她,我意識到她早已經忘了自己,內外都受傷的事情了,那些生理上的疼痛根本不會影響到她,大半年的練習都要完美的表演出來了。我替她覺得開心,此時此刻她還在舞台上表演著,我無法坐在台下,有朋友一直在拍視頻給我,但我想對她說,你的演唱會真的很厲害。」
「狂吃20隻蝦」雙腳劇痛難起身 30歲男嗜食海鮮手搖杯染這一病
嗜吃海鮮的34歲楊男日前與友人聚餐,狂吃20隻蝦,雙腳突然劇痛無法站起,竟在原位坐到店家打烊,不得已才忍痛離開,他無奈地說:「我痛風!」。楊男隔天立刻掛急診,尿酸值超標確診為痛風,經藥物治療及調整飲食4個月後,才逐漸恢復健康。楊男最愛吃海鮮及手搖飲料,先前去購物時突然痛風發作,雙腳痛到寸步難行,從店家到停車場短短的百餘公尺距離,他竟走得痛不欲生,因自認34歲還相當年輕,「應該沒什麼要緊」,沒想到竟栽在嗑蝦,導致痛風再復發。楊男到醫院抽血檢查,發現尿酸值高達9.3mg/dl,遠高於男性正常值3.0至7.0mg/dl,醫師經透過腎臟超音波檢查發現有幾顆痛風結晶石,屬於高尿酸血症患者,經服用降尿酸藥物、調整飲食,每天喝至少3公升開水,他在4個月後,尿酸值順利降至4.3mg/dl。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腎臟科主任周哲毅表示,痛風屬急性疾病,尿酸一般會在血液中分解,經腎臟和腸胃道排出體外,但若攝取過多高普林的食物或腎臟功能變差等原因,導致尿酸不易排泄,累積形成尿酸鹽結晶堆集在關節腔內,造成關節發炎腫脹,甚至關節變形。周哲毅表示,痛風好發於30歲至50歲的男性或停經後女性,常在半夜或清晨時發作,造成尿酸偏高的原因包括遺傳、慢性腎臟病、大量食用含普林食物和服用利尿劑、抗排斥藥物者,患者平時應多喝水、減少食用含糖飲料,節制攝取紅肉、內臟、海鮮及酒精等高普林食物,注意控制體重並按時服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