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災
」 康芮颱風 颱風 颱風假 康芮 地震人行道成罰單陷阱 三個月開出上千張
新北市北大社區大學路與學成路口一處「消防防災空間暨人行道」,因民眾常誤以為是避車彎,違規停車被取締,議員及市府會勘後尊重社區意見將改成實體人行道,但近期又有民眾上網抱怨市府將空間圍起後反而出現整排違規臨停車輛,議員將促警方加強取締。地方民眾則認為,北大社區臨停空間確實規畫不夠,希望未來社區整體設計能夠改善。民進黨市議員卓冠廷在10月質詢時指出,該處因設計跟避車彎一樣,不少駕駛誤認可以停車,由於該處裝有科技執法,3個月開出2000多張罰單,要求市府改善,經各單位會勘後,決議尊重地方社區意見,恢復實體人行道。卓冠廷指出,警方在該處執行科技執法的規畫是取締行駛人行道,並非違停,在新北市工務局明年發包回復人行道之前,交通局已在該處畫設黃網線提醒民眾不得行駛與停車;有民眾反映仍有不少車輛違停在空間外、占用車道通行,紅線臨停屬於交通違規,請民眾遵守交通規則,會請警方加強取締。交通局指出,有爭議的空間是公設人行道,最早設計「消防防災空間暨人行道」是因消防局有空間需求,才會將人行道挖掉一塊,經反應後市府會勘,決議填回改成一般人行道,若民眾有停車的空間需求也可以再討論。地方民眾則認為,北大社區對於「大」開頭的道路規畫設計,都只有雙向通行的2線道,因路面空間狹小無法多做停車空間,有需求的民眾常違規停車,認為應該要用更彈性的方式去規畫道路設計,才能讓行人有步行的空間、汽車也有行駛與臨時停車的空間。
嘉南地震「比去年多4倍」 專家籲留意3條斷層:大地震前兆
今年嘉南地震頻繁,數量是去年的4倍,學者提醒是大地震的前兆,要民眾做好防災準備,並建議氣象署派專人分析3個斷層,規模3以下微震的發生情形。地震專家郭鎧紋指出,今年嘉南地區已經發生117次地震,但2023年僅發生28次,今年地震活動是去年的4倍。中正大學地科系副教授石瑞銓示警,上個月的地殼移動加速,恐是大地震前兆,也顯示嘉南地區的地震活動異常狀況。對此,中央大學應用地質系退休教授李錫堤在臉書透露,過去數十年來,梅山斷層附近加密的臨時地震網,多次連微震都測不到,但最近卻測出微震加多的現象。根據國外學者研究,一個受隱沒帶控制的地區,地震會有等同於海溝巨型斷層活動周期的地震周期。就一條斷層而言,斷層特徵地震的發生也有周期現象,在斷層大動後,接著會有一大段連微震都沒有的平靜期(Q1),待能量再累積到一定程度後才會有微震出現,到一定年限後會再大動。國外學者Scholz 歸納,約在周期的3分之2後,才會有比較明顯的微震出現,約在周期的6分之5後會,再出現一小段平靜期(Q2),最後在臨震前還會有一極短暫的平靜期(Q3),接著就會發生大地震。李錫堤指出,梅山斷層目前可能處於Q2與Q3之間,且會跟著嘉義和台南平原下的盲斷層一起活動,提醒民眾確實做好防災準備。另外,他也建議氣象署,派專人分析台灣測震網在梅山斷層、嘉義盲斷層及台南盲斷層規模3以下微震發生情形,觀察有無Q1、Q2平靜期的現象,希望能抓到Q3的平靜期,為可能大地震提前做好準備。
中南部3縣市居民注意!經濟部公告劃定「3斷層帶」 有沒「踩雷」這裡查
從2014年起,經濟部依法針對全國活動斷層,及其兩側易受斷層錯動或地表破裂影響範圍,陸續進行地質敏感區調查。今(17)日,經濟部發出3條活動斷層地質敏感區劃定公告,位置分別在台南市、台東縣、南投縣。經濟部地質調查及礦業管理中心強調,公告目的是讓社會能提前瞭解土地的地質環境狀況,並因地制宜做好調查及規劃開發。據經濟部地礦中心表示,本次公告第一案活動斷層地質敏感區(F0025口宵里斷層),範圍位於台南市境內,通過台南市楠西區、玉井區及左鎮區,總長約18公里,總面積約5.5平方公里。第二案活動斷層地質敏感區(F0026利吉斷層),範圍在台東縣境內,通過台東縣鹿野鄉、卑南鄉、延平鄉與台東市,總長約15.6公里,總面積約4.8平方公里。第三案活動斷層地質敏感區(F0027初鄉斷層),範圍位於南投縣境內,通過南投縣中寮鄉、集集鎮、鹿谷鄉與竹山鎮,總長約19.8公里,總面積約6平方公里。經濟部地礦中心指出,地質敏感區為土地開發、防災與保育的重要資料,地質法及其相關法規皆無禁止或限制開發之規定,公告目的是讓社會各界能預先瞭解土地的地質環境狀況,在土地開發前辦理地質敏感區之基地地質調查及安全評估,因地制宜規劃開發事宜,並事先依地質特性,在設計施工方面提出適當的因應對策、補強措施,以提升土地利用的合理性與安全性。地礦中心還提到,地質敏感區以外地區,若有土地之開發行為,仍應加以注意並依相關法令規定辦理地質調查;並表示地質敏感區相關書圖文件中,載明了地質敏感區範圍內之地形、地層及斷層性質等資訊,皆可至本部地質調查及礦業管理中心網頁「地質法專區」參閱及下載。
嘉南地震數暴增「是去年4倍」! 專家曝1情況:恐是強震前兆
台南市學甲區、嘉義縣新港鄉昨(16日)晚間分別在7時及8時17分,發生芮氏規模3.8及3.9有感地震,同屬極淺層地震。對此,地震專家指出,2024年台灣嘉南地區因為有4個區域群震太頻繁,導致地震數量已達117個,是去年的4倍之多。還有專家示警,彰化到嘉義一帶上個月的地殼移動速度明顯加快,有可能是「致災性強震」的前兆。前中央氣象局地震預報主任郭鎧紋表示,昨晚台南學甲的地震震央,正好位於嘉義義竹布袋群震與台南麻豆佳里群震之間,目前雖然僅發生單次地震,但是否發展成群震仍需要持續關注。此外,郭鎧紋分析數據後也發現,今年截至昨日,嘉南地區合計顯著有感地震25個,小區域地震92個,合計117個;但2023年嘉南合計顯著有感地震為3個,小區域地震25個,合計僅有28個,擺在一起看就會發現,今年還沒過完,嘉南地區的地震數已經是去年的4倍多。郭鎧紋也指出,有上述現象主要是因為嘉義縣朴子太保群震、義竹布袋群震、中埔群震,以及台南麻豆佳里群震太頻繁,造成今年嘉南地區的地震數量暴增。地震專家石瑞銓則說明,根據監測資料顯示,嘉義、台南地區近2個月地震頻頻,而且都屬於極淺層地震,不過因為愈接近地面破壞力相對較輕,所以並未傳出太大的災情。然而,值得關注的是中央氣象署11月份觀測到中台灣的彰化經雲林到嘉義,上個月的地殼移動速度有明顯加快的趨勢,石瑞銓認為有2個可能原因,首先是該區域因近期的多次地震導致地殼移動,此種狀況的威脅性較低;而第二個則是持續移動,這就有可能會引發致災性強震。對此,中央氣象署也提醒民眾加強防震意識,尤其是位於地震頻繁區域的居民,做好地震防災準備。
強震沒震垮希望!災後重建順利 甘肅積石山4萬戶過暖冬
帳篷板房到新房,甘肅積石山災後重建過暖冬。(圖/大陸央視)大陸央視14日報導,甘肅省臨夏州積石山去年12月18日發生規模6.2地震。震後大陸國家防災減災救災委員會、應急管理部統籌指導災區開展恢復重建工作,組織冬春救助。眼下,甘肅積石山地震災區住房重建工作已全部完成,從帳篷、板房、再到新房,災民搬遷進入尾聲。積石山縣大河家鎮四堡子新村村民韓少明,正在自家小院忙活。今年10月底,他從活動板房裡搬進了新家,和他一起搬家的還有老宅裡的花。在地震中,韓少明家老房子嚴重受損,一家5口人住進活動板房。本以為新房要在明年才能建成,但驚喜的是,新房子從動土動工到完全建成,只用不到7個月時間。韓少明說,「房子本身是125平方米,建出來128平方米,最後是按128平方米算的,這裡面享受15萬元(人民幣,下同)國家補貼,還有10萬元無息貸款,自己籌5萬元過一點。這邊房子都修得比較好,交通比以前更加便利。」帳篷板房到新房,甘肅積石山災後重建過暖冬。(圖/大陸央視)搬進新房子,韓少明一家冬季取暖不再使用煤爐,而是用更方便的空氣能熱風機,不僅少了煙薰火燎,還可享受階梯電價。當地電力部門針對積石山縣給予特殊電費政策,從晚上7時到第二天中午12時,每度電只需要兩毛六分錢,比市場價低一半。村裡廣場周邊,也建起了衛生室和老年人活動中心,村委會服務設施也更完善。最近,韓少明的妻子馬小紅在村委會設置的零工驛站找到工作。如今,積石山地震災區房屋需維修加固和原址重建的3.9萬多戶受災群眾已全部重新入住。7個平房安置點和6個樓房集中安置點的1萬多套新房已全部建成,供水、供電和供熱、道路等基礎設施也在11月底全部完成,受災群眾搬遷已進入尾聲。帳篷板房到新房,甘肅積石山災後重建過暖冬。(圖/大陸央視)積石山縣副縣長馬雲平說:「我們全力以赴保障好群眾過冬問題,解決群眾在搬遷過程當中和剛入住以後出現的各種困難問題,受災群眾基本上能夠實現安全溫暖過冬這個目標。」積石山規模6.2地震,還造成青海省海東市民和縣、化隆縣、循化縣三縣46個鄉鎮419個行政村,約3.8萬戶民眾房屋受損。如今地震過去一年,在海東市民和縣官亭鎮,災後恢復重建工作全部完成。新鋪設柏油路連接家家戶戶,有的正在裝修,有的已搬入新居。來到受災群眾趙麗家中,屋內採暖設施,沙發、冰箱、灶爐等家具家電一應俱全。趙麗說:「挺高興的,畢竟災後都快一年了,我們也是從帳篷到板房再到我們的新房,都特別激動。蓋了這麼好的房子,對於我爸爸媽媽來說也是一種幸福。」趙麗家原本住在趙木川村台子社,他們家木質結構的房屋受地震影響,出現大面積裂縫。政府通過避險搬遷安置方式,將他們一家搬到現在新台子村安置區,像她家這樣避險搬遷安置全村有78戶。在民和縣,像趙麗家這樣需要重建的共有1653戶,其中選擇統規統建的264戶。以趙麗一家六口為例,光是房屋重建補貼款這一項就享受了16.5萬元。同時,政府還給每戶裝修補貼1.68萬元,再加上各級救助補貼款項,一共達到了20.5萬元。海東市民和縣應急管理局局長陳文合指出,按照戶報、村評、鄉審、縣定程序,精準確定冬春救助對象,明確掌握受災群眾救助需求,解決發放冬春救助資金。同時,為受災群眾發放衣物、棉被、糧油、煤炭等救災物資。截至目前,海東市185個安置點1萬2229戶5萬5040人,已全部回遷。青海省應急管理廳救災保障處副處長袁東寧表示,初步摸排,確定全省冬春救助對象14萬1800多戶58萬5900多人。正會同財政廳制定分配方案,下一步,將指導各地合理統籌救災款物,科學制定實施方案,確保每一戶、每一人在春節之前就能夠領到救助資金。
超前佈署!花蓮縣政府一級機關全面碳盤查
為加速淨零排放各項政策的推動,花蓮縣政府於2022年成立「花蓮縣淨零排放推動小組」,12月11日召開「113年花蓮縣淨零排放推動小組暨氣候變遷因應推動第二次會議」,由花蓮縣長徐榛蔚親自主持,除了與企業共同合作的努力外,縣府各機關也全面推動減碳各項政策,讓花蓮成為最亮眼的淨零城市。(圖/花蓮縣政府提供。)為達成2050淨零排放的目標,花蓮縣政府自2022年起在縣長徐榛蔚領導下,辦理花蓮縣淨零排放暨氣候變遷因應推動小組會議,全面啟動淨零排放各項工作,花蓮縣政府早於2022年已開始超前佈署,建立溫室氣體盤查基礎,2024年完成依循ISO 14064-1標準的局處、示範鄉鎮及企業自主盤查工作,並計畫於2025年全面完成第三方查驗,領先國家在永續長會議中建議各縣市應於2025年完成機關盤查的目標,我們以七大面向和十六項具體策略,推進2050淨零碳排行動方案,並制定短期、中期與長期溫室氣體減量目標,展現實現淨零的決心,花蓮縣已實現145萬公噸CO2e的減量,提前超越2025年減量112萬公噸的目標,不僅彰顯花蓮縣在淨零排放工作的卓越成效,更是全國減碳績效的典範。(圖/花蓮縣政府提供。)今年度開始推動2050淨零轉型五大策略,包括建構智慧共享的綠能策略、推動數位與綠色的產業雙軸轉型、形塑淨零永續的綠生活、政府建立法規調適輔導團隊及行動指引、不遺落任何人的公正轉型等。此外,專家建議未來應善用大數據技術有效減碳,建構能源微電網強化地區韌性與耐災能力,並發揮地利推廣農業碳匯發展,進一步提升花蓮縣的減碳效率與永續發展能力。(圖/花蓮縣政府提供。)縣長徐榛蔚表示,永續是花蓮的日常,淨零排放不僅是短期任務,更是一個需要長期規劃和方向的目標,超前部屬的花蓮淨零,2025年花蓮縣的溫室氣體排放量預計較2020年減少約16%(112萬噸),2030年則預估將減少59%(405萬噸),一直到2050年預估將減少100%(689萬噸),積極展現出花蓮縣在淨零排放工作的努力與成效,在努力推動淨零轉型的過程中,有賴各局處與專家委員們的商討與意見交流,讓我們能夠一步步完善花蓮縣的2050淨零碳排計畫,推動各局處共同協力完成分工與行動方案,讓各項政策更具體、更具操作性,雖然目前花蓮縣已有初步的成果展現,但不能以此為滿足,必須更加努力,縣府未來仍持續在跨部門的合作中,不斷檢討與優化行動策略,以期在本縣建立一個具韌性、可持續的低碳環境。(圖/花蓮縣政府提供。)花蓮在實現淨零排放目標方面所面臨的挑戰與機遇,展現了跨領域合作和在地化研究的重要性。淨零排放的工作需要縣府、在地企業及縣民一起來努力推動,未來花蓮縣將持續深化與在地企業的合作,打造機關碳中和示範點、結合有機農業與農產品碳標籤、推動低碳旅遊碳足跡認證、持續建構沼氣發電與循環零廢棄、強化綠能運輸、推動節能建築及建構韌性防災的環境等各項工作。全面帶領花蓮縣大步邁向山海之間尋找對頻,超頻的花蓮淨零。(圖/花蓮縣政府提供。)花蓮縣政府 廣告
北市里建經費16年沒調 里長辦活動苦哈哈
台北市政府每年編列「里鄰建設服務經費」,提供各里基本補助額度30萬元,議員王欣儀指出,市府16年未調整經費,難以反映物價指數增長,相較新北、桃園里建經費60萬元也偏低,要求調增至35萬元並定期檢討。北市民政局回應,雖有財源考量但會逐年檢討。王欣儀指出,里建經費支應項目涵蓋範圍廣泛,包括清理防火巷、維護公共區域、購置防災器材、修繕巷弄設施及舉辦各類節慶、公益活動等13項支出,另因應極端氣候和颱風,在搶災、救災工作上常需付出大量人力與資源,現行30萬元經費早已不敷使用。她表示,民政局雖自2021年起依各里人口數、面積及里民活動場所所在地的公告現值等3項因素,調整補助級距,但實際上明年平均每里的里建經費僅33萬5000餘元,456個里中136個里、約30%獲得基本30萬元補助,獲50萬元以上補助更只有5個里。王欣儀說,對比新北、桃園的里建經費,每里補助高達60萬元,顯見北市府對基層里建經費的挹注根本是「杯水車薪」,加上北市舉辦活動的成本比外縣市高昂,讓里長倍感壓力,民政局應研議將基本里建經費從30萬元調增至35萬元,配合物價指數逐年檢討調整。民政局長陳永德回應,每個里增加5萬元,456個里就要增加2280萬元預算,市府必須考量財源,但仍會逐年檢討、研議,並報請府級同意後調整。北市文山區華興里長陳峙穎說,里內約有9000餘人,以中秋節宣導品為例,要準備約1200份,每份單價在30至50元已經很難找到相符的物品,在里建經費沒有調整的狀況下,只能減少活動場次或降低活動品質,導致常常被里民罵「為何重陽節、端午節都沒有辦活動」!陳峙穎向市府喊話,希望至少將里建經費調增至40萬元,從目前討論的35萬元逐步上升,以緩解里長壓力。
「防災士中隊」效仿黑熊學院? 民眾黨:不會花900萬辦園遊會
民眾黨今(10)日舉辦「防災士中隊成軍」記者會,由秘書長周榆修、立委黃國昌、吳春城、麥玉珍、張啓楷、黃珊珊等委員共同出席。被問及有民眾質疑防災士中隊有點跟「黑熊學院」類似,以及日前,周榆修回應,全台灣都有防災士,不是只有民進黨有,若照此邏輯,難道全國都是「白熊部隊」。周榆修表示,台灣民眾黨這次委託紅十字會在11月開辦防災士課程,不僅讓黨部同仁們參加,也招募一般民眾進行課程培訓,總計有43名學員將會拿到內政部核發的防災士合格證書和識別證。周榆修指出,民眾黨社發部也將在明年度持續舉辦中部及南部的防災士課程,這也是黨主席柯文哲常講的,聚在一起做好事,很多時候是為了自己、家人跟朋友,台灣民眾黨絕對是和台灣人站在一起的政黨。黃國昌表示,廣推防災士是柯文哲很早就指示要推動的政策,結合民間的力量落實防災政策是政黨該做的事情,恭喜防災士中隊的成員全數合格,相信未來在需要的時候能幫助自己也能幫助他人。吳春城指出,成立防災士中隊是很重要的價值,未來要推廣壯世代一起參與,並成為各地方、甚至深入鄰里、社區的種子教官,透過本身的專業知識及專長,廣泛地推廣,讓人人都具備防災意識。黃珊珊指出,防災士的相關政策本身很有感觸,過去台北市政府在民國2018年就先實行,很早落實相關防災SOP,在疫情期間也對防疫有相當大的助益,期待未來防災士中隊成員成為社會穩定的力量。張啓楷認為,民眾黨一直很積極在做福國利民的事情,這次防災士中隊成立證明民眾黨是按部就班、務實做事的政黨,如各地方黨部、小草志工們也時常辦理捐血、發送物資等公益活動。民眾黨呼籲社會各界繼續關心並支持防災工作,特別是像防災士類別的專業人才培訓。他們也強調,民眾黨不只是在政治上為民服務,關懷社會永遠是民眾黨最重要的責任與義務,讓政治落實在生活的每一天。針對媒體詢問,有民眾質疑防災士中隊有點跟「黑熊學院」類似,還有日前有傳出柯粉發起的「TPPR白色遊騎兵團」組織,宣稱要武裝上街頭來對抗青鳥?周榆修笑稱,全台灣都有防災士,不是只有民進黨有,若照此邏輯,難道全國都是「白熊部隊」,並表示這支中隊不會拿來街頭巷戰游擊。黃國昌笑問「應該不會花幾百萬開園遊會吧?」,周榆修回應,不會啦,也不會花九百萬讓白熊在園遊會換點券、射氣球、射飛鏢。
公視攜手工研院打造AI手語氣象主播 盼聽障者能獲平等資訊權利
為提升資訊平權,讓聽障朋友也能即時掌握重要氣象資訊,台灣公廣集團與工業技術研究院攜手合作,打造全台首創「AI虛擬手語氣象主播」,預計最快明年下半年上線。雙方於今(12/9)日舉辦「AI手語 幸福台灣」記者會,公視董事長胡元輝、工研院董事長吳政忠會上簽署合作備忘錄,將攜手推動臺灣手語資料庫建置與AI應用計畫。公廣集團董事長胡元輝表示,公視長期製作身障相關節目《手語新聞》與《聽聽看》等,隨著AI科技演進,科技的力量,為聽障朋友打造更友善的媒體環境。他說:「資訊平權是現代社會的重要價值。」也期望透過傳播科技,輔助聽障人士在在面對緊急狀況,例如颱風、地震等天災時能夠即時掌握最新消息。公視董事長胡元輝會上比出手語。(圖/公視提供)會上胡元輝也分享自己的心情提到,10多年前任教職時,因緣際會被擔任政治大學的論文口試委員,口試過程令他既感動也遺憾,認為這個探討「數位電視如何為聽障朋友做服務」的論文很有價值,而研究生父母都是聽障人士,他說:「很慚愧,當年因為預算限制,數位電視僅能將訊號轉為數位播送,無法徹底發揮『數位』功能。」也因此長期存在心理的愧疚感,如今在公視與工研院的計畫下稍微能夠彌補,也認為「AI能因此發揮善的那一面力量」,並非僅只於商業價值。也期盼藉公廣集團資源可以發揮力量,一步步讓聽障朋友生活更美好。公視與工研院合作開發「AI虛擬手語氣象主播」,不斷地累積《手語新聞》所產出的辭庫與資訊,一步步建立台灣第一個氣象手語資料庫,並開發出能將氣象資訊即時轉換為手語的AI虛擬主播。活動現場透過秀出最新的AI手語氣象應用演示,以公視、華視、客家電視、公視臺語台與原視等台特色的AI虛擬主播,無論手語動作、臉部表情、服飾等都維妙維肖,宛如真人。胡元輝說:「一切順利的話,最快將會在明年下半年正式地登上電視頻道。」也提到未來期待能將AI手語能應用在防災、救難等公共傳播領域。公視董事長胡元輝(中)和工研院董事長吳政忠(右)簽署合作備忘錄。(圖/公視提供)手語主播王曉書表示,這將有利於查詢和教學推廣。她也指出:「大家都覺得有文字訊息就足夠,但手語對於聾人來說更清楚易懂,AI手語應用不受時間、空間限制,聾人可以隨時隨地接受資訊」。手語主播牛暄文則提到,手語也有南北差異,盼將來蒐集不同地區手語,觀察研究其演變。製作人歐姵君認為:「新聞常第一線遇到新名詞,手語發想及最後固定過程都很珍貴。建立資料庫可提升播報品質,也具有公共教育功能。」王曉書也希望AI手語將來可應用在手機上,讓聾人隨時掌握訊息。牛暄文則希望AI手語可以應用於科技眼鏡等穿戴裝置,「將語音轉換成手語,或辨識手語並轉換成語音,讓聽、聾人溝通順暢。」工研院董事長吳政忠表示:「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雙方合作即是發展「普惠科技」的一大重要案例,也分享衛福部統計2024年第2季聽覺機能障礙者為136,355人。但依據勞動部統計,截至2024年10月,全臺手語翻譯員僅有616人。希望「AI虛擬手語氣象主播」不僅填補手語翻譯人力的缺口,也能讓聾人透過大眾媒體獲得平等的資訊權利。
台北探12度!冷氣團「這天」到 專家曝高山下雪機率
大陸冷氣團來襲,氣溫又要溜滑梯。台灣整合防災工程技術顧問公司總監賈新興表示,周六到下周日台北預測12到14度,最低12度,而3000公尺高山下雪機會低。賈新興在臉書發文,北海岸、基隆至東北角、宜蘭等地,10日有零星降雨,11日午後,花東山區也有陣雨,12到13日,因為強東北季風,桃園以北及宜花有短暫雨。賈新興表示,因大陸冷氣團影響,14日桃園以北有零星陣雨,15日、16日午後宜花東山區轉多雲,17日有宜花有陣雨,18日新北山區跟宜花有短暫雨,「觀察14日冷空氣的強度,周日及下周一赴日本旅遊朋友,留意天氣資訊。超過五天後預報變動度大、不確定性較高。」氣象專家吳德榮在《三立準氣象‧老大洩天機》專欄中指出,最新模式模擬顯示,週四(12日)鋒面南下,北部、東半部轉有局部雨。週五(3日)起鋒後強冷空氣南下,氣溫逐日下降,天氣轉濕冷、下週日起再轉乾冷,要注意保暖。最新各國模式仍模擬、週六(14日)至下週二(17日)清晨,有達到首波「強烈大陸冷氣團」(台北測站≦12度)的機率,屆時部分平地又有發布「低溫特報」(≦10度)的條件。不過,最低氣溫能降到幾度?低溫影響範圍又如何?各國模式模擬持續微調中,應繼續觀察。
全台首創!花蓮縣災難醫療隊(DMAT)數位升級iDMAT 縣長徐榛蔚率領團隊持續打造智慧救災創新標竿
花蓮縣長徐榛蔚今(8)日參與花蓮慈濟醫院團隊於台灣醫療科技展的「iDMAT挺花蓮(TEAM HUALIEN):智慧串接生命之練」成果記者會,花蓮慈濟醫院與花蓮縣災難醫療隊(DMAT)今年升級全台第一支全面資訊化的災難醫療隊(iDMAT),在大型災難發生時,透過手機APP一鍵完成資料整合、雲端上傳,在最快時間完成搶救生命的任務,未來也將持續打造花蓮成為智慧救災創新標竿。「花蓮是全台首創升級iDMAT的縣市!」,縣長徐榛蔚表示,在前縣長傅崐萁的遠見下,花蓮縣政府與慈濟團隊攜手,0206地震後率先成立DMAT團隊,在台鐵太魯閣事件中首度投入,在重大意外災害發生時進入現場指揮調度,讓第一線的警消與醫療人員能盡速搶救傷患,但因為現場常天候不佳,傷者人數眾多,手寫醫檢紀錄也讓醫院與家屬無法及時辨認,造成醫療與調度上的困難。(圖/花蓮縣政府提供。)徐榛蔚指出,經過數年不斷更新進步,今年初花蓮DMAT與慈濟醫院合作成立資訊整合平台,簡化繁瑣的手寫資料作業,在0403地震時精準、迅速的分流大量傷患,與花蓮縣衛生局共同獲得「國發會政府服務獎」的肯定。感謝慈濟與縣府團隊保持密切的訓練與合作,提升救災救護量能,成為花蓮最堅強的後盾;花蓮目前擁有領先全國的災難醫療團隊,也希望將這些經驗與其他縣市分享交流,打造臺灣成為全面升級智慧韌性城市。花蓮慈濟醫院院長林欣榮表示,花蓮近年經歷數次重大意外與天災的考驗,也讓災難醫療團隊不斷進化,在縣府的全力支持在今年初成立資訊整合平台,經歷0403地震後成為花蓮縣災害防救醫療新里程,合作打造花蓮成為韌性城市,也獲得中央及來自國際的肯定。(圖/花蓮縣政府提供。)花蓮縣地形狹長、醫療資源分配不均等因素,讓醫療隊在災害搶救時備受考驗。花蓮縣衛生局在2018年0206花蓮大地震後,邀縣內急救責任醫院、慈濟基金會後勤組成花蓮縣災難醫療隊。這是一支由衛生局主責、縣內8家醫院合作的災害防救醫療的花蓮隊(TEAM HUALIEN),也是花東第一支災難醫療隊。花蓮縣災難醫療隊與消防局特種搜救隊醫療組及救護組建立災害現場傷患處置模式。在2021年0402 太魯閣列車事故及2022年0918玉里震災時,展現合作無間,以最快時間完成搶救生命的任務。災難發生時,最讓醫療隊困擾的不是搶救傷患,而是所有的資料全需手工填寫,同時還須接聽來自各界的關心電話。卸下急診部主任與東區緊急醫療應變中心(REMOC)執行長的賴佩芳醫師,在2022年邀請院內AI中心專案經理林佳玟參加全臺DMAT聯合演練,了解災難醫療隊運作模式,作為後續資訊化設計的基礎。隔年1月,由花蓮慈院兼任AI中心主任的吳彬安副院長與花蓮縣縣長徐榛蔚簽訂災難醫療隊資訊化合作備忘錄。(圖/花蓮縣政府提供。)在資訊化過程,因為要作病人身分辨識,要上傳到雲端共享,團隊共識用手機APP,賴佩芳指出,好處是災難發生時可能會停電,手機可多撐點時間,第二是手機有網路,如Wifi故障,可運用個人網路;也可在基地作區域網路,把APP的資料傳輸到筆記電腦、共用雲端,相關單位主管、人員只要有權限,可以不再以電話諮詢,即可掌握最新進度。在2023年11月太魯閣馬拉松以及今年3月花蓮縣府近4000人的聯合運動會初步實地測試,傷患一來,隨即依檢傷配戴手環,護理師、醫師只要以手機APP掃描手環上的QR-code,即可輸入病人資料、勾選相關處置,上傳雲端,待醫療站處置完畢,後端資料已連接Power BI完成統計及相關圖表。(圖/花蓮縣政府提供。)第二次測試後不到半個月,就遇到0403大地震,賴佩芳當天剛好是DMAT值班醫師,在準備出發前,就與相關業務值班人員接到花蓮縣衛生局啟動APP分配工作,採用全球最先進的 AI系統智慧,並將即時資訊運用於災害醫療中,展開救援工作,成功在第一時間搶救受困傷者。花蓮慈濟醫院與花蓮縣災難醫療隊合作使DMAT成功升級iDMAT,花蓮慈濟醫院不僅獲得醫策會NHQA國家醫療品質獎「智慧醫療類智慧解決方案組」標章及創意獎,並與花蓮縣衛生局共同獲得「國發會政府服務獎」的肯定。未來將整合更多數位技術,打造更智慧化的防災體系,持續提升災難應變的精準和效率。
新北市智慧防災系統EDP引領全球 狂掃國內外大獎再獲「新創產品」殊榮
新北市政府全災型智慧化指揮監控平臺(EDP)技術於國際間脫穎而出,已獲得IIA、WITSA等8項國內外資訊大獎,6日再度獲獎,「113年Buying Power社創暨新創採購頒獎典禮」獲頒「113年度新創產品及服務特別獎」,足見台灣資訊防災上的堅強實力。消防局副局長陳國忠代表領獎,接受外界對於此技術的肯定,EDP平台融合先進的地理資訊系統(GIS)、人工智慧(AI)及資料視覺化技術,提供即時監控及綜合性決策輔助功能。平台運用AI進行分析,並進行跨域數據整合,將各類數據轉化為具體的決策參考,為市府提供高效的災害應變管理決策方案。EDP已建置14項防救災資料庫,監控數據達960萬筆,並整合超過90項防救災資料集。平台持續追蹤超過4萬件災情案件,並具備颱洪、地震、土石流、火災、短延時強降雨等智能預警功能,幫助市府能夠精確掌握災情並及時調整應對措施。此外,EDP還整合了1萬6千筆物聯網(IoT)的資訊,提供災情管理與預測所需的即時數據支援。EDP系統在天然災害應對方面表現卓越。平台有效整合災前預警、災情預測(如淹水預測、坡地災害)等功能,並進行即時災情分析,幫助指揮官作出更精準的決策,提高災害應變效率即時指揮調度,大幅降低災害損失。新北市市長侯友宜表示,EDP系統協助新北市在災害期間迅速反應,在天然災害發生時提供了相關數據作為決策參考之依據。此次獲獎再次證明新北市在智慧防災及危機應對領域的先進性,也感謝市民共同努力與配合。消防局陳崇岳局長進一步強調,EDP在災害中的成功應用,充分展示了智能科技在提升市民生活品質和公共安全方面的巨大潛力,這項創新科技不僅在本市發揮了關鍵作用,未來亦有潛力在全球其他城市中推廣,為全球災害管理與防範作出積極貢獻。
花蓮人2024年收64次地震國家級警報 氣象署公開各縣市排名
台灣今(2024)年4月3日發生繼921大地震後,規模最大的地震,能量釋放量超過年平均5倍,近日中央氣象署公布統計數據,今年各縣市收到地震國家級警報排行,花蓮縣不意外以收到64次獲得第一名;氣象屬以此提醒民眾,隨時保持防震意識,並做好防災準備。氣象署臉書粉絲專頁「報地震-中央氣象署」今(5)日公開一項數據,針對各縣市收到地震國家級警報次數統計,時間從2023年11月14日至2024年11月13日,前三名分別是,花蓮縣共計64次,宜蘭縣共計23次,彰化縣有9次。另外第四名至第十名,依序是雲林縣和嘉義縣各7次,台中市、南投縣、嘉義市、台南市及台東縣各6次,新竹縣共計5次,台北市4次,新北市及苗栗縣各3次,新竹市2次、桃園市1次。其餘縣市則沒有發布地震國家級警報。2024年地震國家級警報排行榜。(圖/翻攝自報地震-中央氣象屬臉書)氣象署也提到,今年的0403地震是台灣繼921大地震後規模最大的地震,而今年規模5.5以上的地震至今已超過35起,創下近14年的新高。近期還有嘉義和台南的斷層不安分,頻頻傳出地震,對此氣象署表示,這些數據都是提醒民眾隨時保持防災意識,且做好防災準備,無論哪個地區都不能掉以輕心。目前地震國家級警報發布的條件,有預估地震規模5.0以上且縣市預估震度達4級以上,不過自今年9月1日起,新增條件為預估地震規模6.5以上且縣市預估震度達3級以上。以上條件是為了讓民眾在重要時刻收到警示,也避免過多警報造成困擾。
明起「4地區」天氣轉濕冷 周末又有東北季風催寒
根據中央氣象署資料顯示,2日下午起,基隆北海岸、大台北山區及東北部地區將出現零星短暫雨。台灣整合防災工程技術顧問公司總監賈新興也提醒民眾,3日起北北基宜轉濕涼,要注意未來天氣變化,尤其中南部的日夜溫差。賈新興在FB粉絲專頁發文,總結了未來10日天氣的4大重點,其中賈新興直指桃園以南天氣穩定,但中南部日夜溫差大。除此之外,3日起北北基宜天氣會轉濕涼。而3日、6日、11日有受偏強東北季風影響的機率。最後則是「6日遊北海道朋友要留意天氣資訊」。賈新興在文中解釋,2日當天中南部日夜溫差大,午後花東山區有零星短暫雨。3日東北季風影響,中南部日夜溫差大,午後花東山區有零星短暫雨。4日至5日,大臺北北側、北海岸、基隆至東北角及宜蘭有局部短暫雨,花蓮亦有零星短暫雨。6日至8日受東北季風影響,大臺北北側、北海岸、基隆至東北角及宜蘭有局部短暫雨,花蓮亦有零星短暫雨。9日,大臺北北側、北海岸、基隆至東北角及宜花有零星短暫雨。10日各地天氣穩定。11日受東北季風影響,大臺北、北海岸、基隆至東北角及宜蘭有局部短暫雨,花蓮亦有零星短暫雨。但賈新興也提醒,超過五天後,天氣預報變動度大、不確定性較高,請留意最新的預報資訊。而「天氣風險 WeatherRisk」也在FB粉絲專頁發文表示,2日因受北方冷高壓持續減弱,臺灣附近為偏東風且水氣仍少的環境,各地天氣晴時多雲,大致無顯著降雨,預測白天高溫約25-28度,夜低溫約16-19度,日夜溫差大,且清晨夜晚仍有機會受輻射冷卻影響,預測局部沿海空曠或近山平地仍有機會探至13-15度,早出晚歸仍要留意日夜氣溫變化。預測3日起至7日大致都為東北季風強弱影響環境,位於背風面的中南部,天氣相對穩定,以晴時多雲天氣為主,預測高溫約24-28度,夜低溫約18-20度,局部沿海空曠或近山平地約15-17度。而北部及東部因位處迎風面,雲量相對還是比較多,預測高溫約22-25度,夜低溫約15-18度,且配合地形,尤其北海岸至東北角及宜蘭地區一帶最容易有短暫降雨影響,外出活動還請記得攜帶雨具以備不時之需。「天氣風險 WeatherRisk」林孝儒也提醒,週末會再伴隨一波顯著東北季風影響,未來可再留意氣溫再進一步下降及迎風面降雨範圍擴大的可能性。整體而言,本週天氣變化不大,中南部以穩定天氣為主,僅日夜溫差較大,而迎風面的北部與東部則需留意局部降雨,外出攜帶雨具。
大陸冷氣團輻射冷卻!今晨僅7.8度 下波冷空氣時間點曝光
今(29日)至明(30日)清晨大陸冷氣團及輻射冷卻影響,北部及東北部天氣偏冷,其他地區早晚亦冷,中南部日夜溫差大,明白天起大陸冷氣團減弱,各地氣溫逐漸回升。氣象署預報,今(29日)持續受大陸冷氣團再加上輻射冷卻影響,各地早晚偏冷,苗栗以北及宜蘭低溫為11至13度,局部地區有來到10度以下,最低溫出現在新北石碇的7.8度,而其他地區也只有13至16度,晨起外出請做好保暖工作,白天各地大多為晴到多雲,僅花東地區偶有零星降雨,太陽照射下溫度回升,苗栗以北及宜、花高溫約19、20度,其他地區22至24度。氣象專家、台灣整合防災工程技術顧問公司總監賈新興表示,12月2日至3日,中南部日夜溫差大,午後花東山區有零星短暫雨,4日東北角至宜花東有零星短暫雨,5日至6日受鋒面及東北季風增強影響,桃園以北及宜花有局部短暫雨,7日至8日受大陸冷氣團影響,7日桃園以北山區及宜花有局部短暫雨,其中5日至7日宜蘭仍局部較大雨勢發生的機率,8日至9日,午後山區轉多雲。賈新興指出,短期氣候趨勢預測顯示,自12月10日起至明年1月上旬,宜蘭仍有持續且降大雨勢發生的機率;自今(29日)起至12月中旬,氣溫以正常至偏涼的機率高,之後至明年1月上旬,則以正常至略偏暖的機率較高。氣象專家林得恩在粉專《林老師氣象站》表示,強冷空氣持續壟罩,今、明兩天清晨仍受大陸冷氣團及輻射冷卻雙重影響,各地天氣偏冷,今晨平地最低溫出現在新北石碇的攝氏7.8度,其次是新竹關西的攝氏8.4度,高山最低溫則是出現在南投玉山的攝氏零下5.1度。林得恩說,白天由於太陽照射,各地氣溫逐漸回升,今(29日)水氣偏少,各地大多晴朗穩定,僅東部及東南部地區有零星短暫雨機會,日夜溫差大,適時增添衣物、注意身體保暖。吳德榮在《氣象應用推廣基金會》專欄提到,最新(28日20時)歐洲模式(ECMWF)模擬顯示,今(29日)至下周日(1日)清晨、「乾」冷氣團籠罩,各地晴朗穩定,白天陽光下舒適(北部高溫仍在23度,中南部則有27、28度),但入夜後強「輻射冷卻」加成,迅速降溫、早晚很冷,日夜溫差很大,年長者及有心血管疾病者,應特別注意衣著調整、以保健康。最新模式模擬顯示,下周日白天起至周三(4日)冷空氣及「輻射冷卻」皆減弱,氣溫回升。下周一至周三東半部水氣逐日增多,局部短暫雨的機率逐日提高,西半部仍晴朗穩定,日夜溫差大;下周四(5日)另一東北季風影響,北部、東半部轉有局部短暫雨,氣溫微降,各國模式顯示,下波冷空氣約在第9至11天(7至9日)影響,但其模擬強度、差異很大,需再觀察。吳德榮指出,最新模式模擬顯示,今晚至下周日晨、因強「輻射冷卻」加成,清晨及夜間,本島苗栗以北部分平地、仍有10度以下的最低氣溫,應續注意低溫的影響,也由於強「輻射冷卻」、台北測站終於觸及14度,勉強符合「大陸冷氣團」的標準,若僅靠冷空氣的強度是達不到的。
內政部強韌計畫評鑑 北市政府榮獲多項獎
內政部為表彰112年「強韌臺灣大規模風災震災整備與協作計畫」績優執行單位及人員,於今年11月假內政部消防署南投訓練中心,辦理頒獎典禮,其中北市政府獲得「績優直轄市、縣(市)政府」"特優"獎項,並由內政部長劉世芳親臨頒獎,另文山區忠順里及內湖區大湖里分別獲得「績優韌性社區」"特優"及"優等"獎項,成績斐然。北市消防局表示,除了上述獲獎單位以外,台北市之區公所、防災協力企業及防災士亦獲得內政部肯定,「大安區公所」積極辦理防災公園跨夜收容觀摩活動、用心輔導轄內韌性社區,及「中山區公所」因應大直基泰房屋塌陷事故,成立前進指揮所聯合服務中心貼心服務災民,獲得「績優公所」獎項;「康舒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熱心提供防災相關裝備,及「宏立機車有限公司」積極參與各類防災演練,獲得「績優企業」獎項;臺北市文山區忠順里「曾寧旖里長」及北投區泉源里「陳志成里長」積極參與社區防救災工作,獲得「績優防災士」獎項,皆為實至名歸。另外台北市在0403地震應變迅速,「中正區公所」轄內一房屋受損,即刻成立前進指揮所並召集三大公會對危險建築物進行評估,判斷有立即危險後展開居民疏散撤離行動,獲得「0403地震應變得宜之區公所」獎項;另外「台北天成大飯店」在地震發生後接獲區公所請求協助,即刻安排災民收容入住,並提供必要生活所需物資,獲得「0403地震協助救災之企業團體」獎項,堪稱防災應變之表率。消防局表示,要恭喜並感謝以上的獲獎單位及人員,由於他們積極推動及參與,提升北市防救災能量,讓每一位市民面對災害時能更加安心,同時也感謝內政部給予認證肯定,相信臺北市的防災韌性能持續升級。
明天更冷多穿點!首波冷氣團發威「恐現8度極端低溫」急凍時間曝
今年入冬首波大陸冷氣團來襲,全台各地今(27日)明顯降溫,北台灣低溫跌剩15度,一路連冷4天,直至周六(30日)才會逐漸回溫,最凍時段將落在周四、周五(28日、29日),屆時恐出現8度的極端低溫。氣象粉專「台灣颱風論壇|天氣特急」發文表示,入冬首波冷氣團正在南下入侵,鋒面已經通過,後方的乾冷氣團正逐漸接手,而這第一波冷氣團沒在客氣,將一路冷到周末,儘管強度落在一般冷氣團的等級,且越往南邊冷意越不明顯,但由於影響時間較長,仍需多加留意。「台灣颱風論壇|天氣特急」提醒,此次冷氣團為標準的乾冷型,因此要特別注意「輻射冷卻效應」,全台各地尤其是空曠處、高處,深夜至清晨將出現顯著低溫,隨著白天陽光露臉,溫度又迅速回升,日夜溫差較大。氣象粉專「天氣風險 WeatherRisk」分析師歐宗學指出,未來幾天仍持續受到冷氣團的乾冷空氣影響,雖然周末冷氣團就會逐漸減弱,不過在水氣持續偏少的情況下,預估各地能維持晴到多雲的穩定天氣,且能持續較長時間。歐宗學說明,今天並非最冷時間,明(28日)清晨是第一波氣溫低點,隨著冷空氣繼續南下,明天入夜後由於輻射冷卻條件好,氣溫驟降將更為明顯,明晚到周五(29日)清晨,北部市區低溫下探12度左右;中部、花蓮低溫為13至15度;南部、台東低溫為15至17度,空曠郊區或內陸地區恐出現10度左右的低溫。台灣整合防災工程技術顧問公司總監賈新興分析,最凍時段將落在周四深夜至周五清晨,屆時苗栗以北空曠地區不排除出現8至10度的極端低溫,花東縱谷則是接近10度的低溫,而台北站低溫也有低於12度的機率。降雨方面,賈新興透露,另一波東北季風將於下周二至下周六(12月3日至12月7日)報到,下周二、下周三(12月3日、12月4日)大台北東側、宜蘭及花蓮有局部短暫雨,台東沿海一帶也有零星短暫雨;下周四(5日)東北角至宜蘭有零星雨,午後桃園以北及花東有零星短暫雨;下周五(6日)桃園以北及宜花有局部短暫雨;下周六(7日)台中以北及宜花有局部短暫雨。
用將拆建物實測!油鍋怎滅火、浴室能否避難 台東消防局火場示範給你看
根據消防署火災統計指出,廚房是建築火災的主要起火地點。台東縣消防局大豐分隊利用將拆建物實地舉辦「FUN火啦!安全防火知識與實踐」,針對油鍋起火灑水引發劇烈蒸氣爆炸,實測網傳的「火上澆冷油」、「浴室避難」等效用,除了真實感受火場,也藉此向民眾傳遞正確防災知識。廚房火災常見原因包括油鍋起火、鍋中物乾燒和湯汁溢出,大豐分隊實測網傳的「火上澆冷油」,雖證實冷油可以有效降低油溫並熄滅火焰,但必須小心緩慢倒入,才能避免火花四濺。而乾粉滅火器雖能撲滅火勢,但對食用油火災效果有限,且清理困難,相比之下,市售強化液滅火器效果更佳使用也安全。台東縣消防局大豐分隊利用將拆建物實地舉辦「FUN火啦!安全防火知識與實踐」。(圖/台東縣消防局提供)台東縣消防局預防調查科表示,當油鍋起火時,切勿用水滅火,正確的做法是首先關閉爐火、關掉抽風機,並用鍋蓋由上而下沿鍋沿蓋住油鍋,等待溫度降低後再打開鍋蓋,避免復燃。平時也要注意清潔抽油煙機風管和濾油杯,並定期檢查電線,以防油漬積聚或短路引發火災。此外,許多人誤以為浴室和廁所有水、有窗戶、通風,是火災發生時的避難場所。經過統計已有多起火災案例顯示逃生者誤將浴室或廁所作為避難所,最終導致喪命。台東縣消防局大豐分隊利用將拆建物實地舉辦「FUN火啦!安全防火知識與實踐」。(圖/台東縣消防局提供)為澄清網路傳言,大豐分隊在即將拆除的廢棄建築內,在1坪大的廁所使用5公升汽油於鐵桶中燃燒,當火源達200度至400度的高溫時,塑膠門會迅速熔化變形,濃煙隨著門縫滲入,蔓延整個室內空間。而濕毛巾雖然可以短暫減少煙霧,但會阻礙呼吸,也不安全。火災的真正威脅是濃煙,發現時應遵循「見火快逃、濃煙關門」的原則,呼籲民眾勿信未經證實的避難方法。
地震躲桌下是保命?或坐以待斃?蔡榮根建議1樓民眾「這樣做」
最近南台灣震個不停,建議臥室在1樓的民眾,先移到其他樓層睡覺。台灣過去的震災經驗,讓我想到每年9月21日國家防災日的地震演練。災防單位都教導學童及民眾,遇到地震時若人在屋內,要立刻躲在桌子底下,但這樣的做法是否都正確?當我們在屋內遇到地震時,如果是在較高樓層,若往樓下跑,很可能跑到低樓層時,正好被倒塌的房子壓到。而且地震時樓梯往往先震毀,所以高樓層的住戶,就地找掩護基本上沒錯。但在校舍1樓的學童,或正在1樓屋內的民眾,感覺到地震或收到地震警報時,應有足夠的時間往屋外疏散。可以逃而不逃,只是遵循災防單位教導的「趴下、掩護、穩住」震災保命3原則,會不會反而坐以待斃?以2024年4月3日花蓮發生的規模7.2地震為例,當時位於花蓮市北濱路的一棟大樓瞬間垮下,使得1樓的「幸福時刻早午餐」店面當場消失成為瓦礫。所幸,在店內用餐的17位顧客及老闆全部緊急往外衝,才幸運逃過一劫,整個驚險畫面為路旁的行車紀錄器錄下。但若1樓垮了,即使躲在桌子底下,也是會被壓扁。此外,筆者於921震災時,前往災區協助政府勘災及救災,90%以上的房子倒塌,都是因爲1樓有軟腳暇現像。面對怵目驚心的房屋倒塌和人命傷亡,心想發生在當日凌晨1點47分的大地震,萬一是白天的1點47分,人命傷亡的後果將會不堪設想!因為震災倒塌的校舍和建物,大部分的1樓都被壓成瓦礫堆,若依照災防單位宣導的震災保命3原則,1樓的師生或住戶恐難保命。本文摘選自天下文化出版之《尋找安全的家:結構技師蔡榮根教你選好宅》本文摘選自蔡榮根《尋找安全的家:結構技師蔡榮根教你選好宅》。(圖/蔡榮根提供)
北市消防局替代役男防災救護訓練落幕 報到率高達95%
北市消防局8月12日起至113年11月19日止,於台北大學辦理替代役備役役男防災救護組訓練,共召訓2106名備役役男完成訓練,報到率高達95%,展現青年朋友對於守護國家及城市安全的高度認同感。為達成平時演訓或遇有災害緊急危難時能迅速召集備役役男服勤,有效運用備役役男人力,內政部依「替代役役男服役期滿後召集服勤實施辦法」第3之1條,交付各縣市政府辦理執行替代役備役役男召集及勤務編組訓練,而臺北市全力配合中央政策,是全國六都中第一個實施召訓作業的直轄市,也是第一個完成替代役年度配額訓練的直轄市。訓練過程中,消防局局長莫懷祖也親自到場,勉勵每位備役役男,鼓勵役男在為期兩天的密集訓練中認真學習,莫局長表示,今年度替代役備役役男的召訓課程,除了全民防衛動員概論及民間自主應變隊基礎導論等講述性的課程,另外也有實際操作的課程,像是AED與CPR操作、包紮止血、輕型救援、繩結運用、徒手搬運及簡易滅火等,期望透過本次紮實的課程安排,提升備役役男全民國防概念,鍛鍊災害搶救及醫療救護的技能,當未來遇有災害緊急危難時,期許備役役男們可發揮自救救人的力量,為國家安全盡一份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