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塞型腦中風
」 腦中風溫差猝死潮3/出現「5大徵兆」速打119 專家提醒:送醫前先做這件事
隨著季節交替,腦中風就醫人數也增加2~3成,根據衛福部資料,腦中風發作時會有大症狀,包括頭痛暈眩、失去平衡、意識混亂、視力模糊、單側手腳無力等5大徵兆,專家建議一旦發現親友疑似腦中風,要立即撥打119,送醫前先檢查口鼻是否有異物阻塞呼吸,同時盡量避免移動患者,以免反而讓腦部出血更加嚴重。根據衛福部統計,每年逾3萬人發生腦中風,近1/3患者為此喪命,相當於全台平均每42分鐘就有1人死於腦中風,而幸運存活的患者逾半數失能,成為我國成人殘障的主因。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黃祥銘說,腦中風分為出血性與阻塞性兩種,其中阻塞型患者佔6~7成、出血型佔2~3成。「阻塞型腦中風是指供應腦部血液的動脈血管阻塞,使得腦部對應部位的細胞突然短暫缺氧,隨著腦細胞缺氧時間愈長,大腦功能也會破壞得更嚴重,所以搶時間打通血管就成為關鍵。出血型則是腦血管破裂產生血塊壓迫腦細胞及影響供血,死亡率較高。」黃祥銘說。無論是哪種類型的腦中風,搶救時間都極為珍貴,因此辨別徵兆就十分重要,根據衛福部資料,腦中風發作時可能會突然暈眩、失去協調、不平衡及舉步困難;有些人會意識混亂、言語表達困難、理解障礙,比如聽不懂別人的話;也可能會突然頭痛、視力模糊、單側手腳無力。「如果發現家人突然有以上狀況,就要趕緊撥打119,接著再檢查口鼻是否有異物,以免堵塞呼吸道。」黃祥銘提醒,也不要搖動或移動患者頭部,避免造成腦部出血情形惡化。健保署在10月、11月陸續放寬腦中風血栓溶解劑、動脈取栓術的健保給付,估計每年可減少268位中風失能的患者。(圖/黃威彬攝)若屬於阻塞型腦中風,若能在4.5小時內施打靜脈血栓溶解劑,只要及時治療,患者恢復正常率高達4成。針對這類患者,健保署在今年10月給放寬血栓溶解劑「rt-PA藥品」,從3小時內使用延長到「4.5小時內」,預估一年增加1600人受惠。若超過4.5小時就要改採動脈取栓術,以類似心導管的方式將腦血管中的血栓移除。健保署考量部分患者因獨居及偏鄉未能及時送醫,11月起健保也放寬取栓術,由「發作8小時內執行」,延長至「24小時內」,估計一年新增565人次受惠,上述兩項針對腦中風患者放寬的給付,估計每年可減少268位中風失能的病人。黃祥銘說,就算幸運撿回一條命,日後再發生腦中風的機率仍然相當高,建議隨時監測血壓、血糖、血脂,同時定期回診,才能躲過腦血管再次引爆的危機。
今平地最低溫僅4.3度 桃園13人疑猝死
中央氣象局測到台灣24日最低溫4.3度出現在6時30分的大溪永福,桃園市消防局統計,23日早上9時至24日18時,已有14人疑因低溫失去呼吸、心跳送醫,其中13人送醫不治,年紀最大91歲,最年輕60歲。寒流威力驚人,加上輻射冷卻影響,中央氣象局發布全台19縣市低溫特報。氣象局測到台灣24日平地最低溫4.3度出現在6時30分的大溪永福、0時39分的苗栗農改測站。桃園市消防局統計,23日早上9時至24日18時,已有14人疑低溫失去呼吸、心跳送醫,其中13人送醫後不治。年紀最大91歲,最年輕60歲。65歲以上有11人,超過8成。不過消防局也說,無法詳細原因是否低溫,還需要醫院或者法醫釐清死因。龜山消防分隊長黃彥璋表示,低溫導致死亡主要歸納心血管疾病或者失溫,其中心血管疾病主要是心肌梗塞或是腦中風。他說明,心肌梗塞,冠狀動脈因為低溫收縮,而原本可以通過血管的雜質因此堵住。至於腦中風則可能是血管收縮太快引發出血性腦中風,或者與心肌梗塞同樣原因,低溫導致血管緊縮縮起來,導致血液阻塞型腦中風。此外長輩、幼兒因為溫度調解沒有這麼靈敏,可能低溫時身體無法產生足夠體溫,就可能失溫猝死。黃彥璋也建議,可以注意頭部保暖,例如戴帽子。也要避免溫差過大,若室內外溫差太大,一定穿夠保暖才出門,衣服維持乾燥,因為若穿溼衣很容易失溫。此外若發現家人有異狀,要趕快打119,或者到醫院檢查。
【病毒溜進家4】宅在家雖能抑制疫情 缺乏活動卻會引發腦中風
宅在家雖然能避免病毒擴散,卻可能衍生出其他疾病。羽球國手戴資穎日前赴英比賽,返台進行居家檢疫狂嗑漢堡,家人因此戲稱「戴豬穎」;也有居家檢疫網友分享三餐飲食,只吃不動6天就胖3公斤,笑說自己簡直就在坐月子。「很重要的是不要攝取過多熱量!」榮新診所營養師李婉萍說,長時間不出門,很容易日夜顛倒,如果活動量低,建議正餐分為早午餐、晚餐兩次就好,飲食原則是先吃纖維質、蛋白質,澱粉食物最後吃。李婉萍說,澱粉類食物包括洋芋片、餅乾等零食,如果真的嘴饞,建議選擇「傷害」較小的海苔,比較能減少攝取熱量。澄清醫院神經內科主任葉守正表示,慢性疾病患者在家避疫,須小心引發堵塞型腦中風,若有突發性頭痛、肢體麻痺等症狀,應盡速就醫。(圖/葉守正醫師提供)「本身如果有三高疾病、腎臟病,更可能引發腦中風危機。」澄清醫院神經內科主任葉守正說,居家防疫的同時也要注意自己健康,這些慢性病患如果長時間久坐、沒有活動,可能會增加腦中風危險。「活動量低容易使下肢靜脈阻塞形成血栓,起身活動時血栓會被沖散成許多小血塊,萬一流到腦部就可能導致阻塞型腦中風!」中國大陸也的確出現類似案例。長時間待在家裡,可能導致身體機能下降,藝人丁噹時常直播在家運動的狀況,如手提裝滿水的大寶特瓶,鍛鍊肌肉。(圖/葉翻攝自丁噹粉絲專頁)葉守正說,如果是65歲以上的慢性病族群,宅在家若發現半邊臉不能動、講話不清楚時,就要警覺。「最好趕緊打119!」若在3~4小時之內,堵塞型腦中風可施打靜脈血栓溶解藥物治療,在台灣已累積近20年的使用經驗,可降低腦損傷後遺症、死亡的風險。如果不是居家隔離、檢疫,葉守正建議還是要適時到戶外散步一下,或是在家做些簡單肌力運動,千萬不要一整天久坐。(待續)民眾雖然沒辦法出門及聚會,仍能從中找出娛樂方法,有人選擇在自家大樓的天台上運動,既能強健身體、放鬆心情,也能跟別人保持一定的距離。(圖/新華社)
【搶救腦中風3】健檢才知自己中風?頭暈、健忘、大舌頭都得注意
氣溫每降2.9度,腦中風風險就增加3成,台灣腦中風學會理事長暨台大神經內科醫師鄭建興表示,其中最關鍵的就是高血壓。「血壓高很容易造成腦部的小血管破裂,也會使血管硬化造成阻塞,所以比心臟疾病更容易造成腦中風。」鄭建興說,腦中風分為出血性與阻塞性兩種,其中阻塞型患者佔比高達8成。阻塞型腦中風是指供應腦部血液的動脈血管阻塞,使得腦部對應部位的細胞突然短暫缺氧,隨著腦細胞缺氧時間愈長,大腦功能也會破壞得更嚴重。筋肉爸爸爆發腦中風時,身體像蝦子一樣彈來彈去,後來才知道是因為側邊肢體失去控制,導致想起身又起不來,所以全身不協調抖動。賴資賢醫師提醒,掌握黃金4.5小時,就能施打靜脈血栓溶解劑及時治療。(圖/台灣腦中風協會提供)亞東醫院神經醫學部主治醫師賴資賢說,「這正是典型腦中風症狀,因為多數血管阻塞會在大腦其中一側,所以通常會是單側發生症狀。」其實腦部幾乎掌管全身所有部位,所以腦中風症狀相當多。「曾有人腦中風渾然不知,直到事後健檢才意外發現。」賴資賢說,包括頭暈、頭痛、走路不穩、講話大舌頭、健忘等等,都可能是腦中風症狀,所以民眾難以分辨。「現在有個簡單的口訣幫助民眾辨別腦中風,叫做FAST。」鄭建興說,F是指Face臉、A指Arms手臂、S指Speech說話、T指Time時間,如果一側的臉與手臂都無法動,講話不清楚、答非所問,就有極高機率罹患腦中風,此時就要掌握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