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壓藥
」血壓低到難以測量 陸女把降血壓藥「掰開服用」險致命
長期服用降血壓藥的民眾們得注意!日前大陸一名女子因血壓過高,為了控制血壓,將降血壓藥片掰開服用後感到頭暈目眩,昏迷不醒。女子被緊急送到醫院時,血壓甚至低到難以測量,所幸經過搶救後脫險。醫師特別呼籲,有些藥物需要緩慢且穩定的釋放,自行掰開或研磨後服用,可能會因瞬間濃度過高,造成藥物中毒。據《福建健康報》報導,40歲的張女士患有高血壓已經一年多了,近來,她的最高血壓達160/100mmHg。張女士以為是服用的降血壓藥藥量不足,就把降壓藥用牙齒咬斷,服用了大半片。然而,服藥後不到半小時,張女士便突感視線模糊、雙腿無力,最終倒在沙發上,連睜開眼睛的力氣都喪失。家人趕緊將她送到福建省級機關醫院搶救,經該院心內科林姓副主任醫師診斷,張女士所服用的是硝苯地平控釋片,這種藥物1片相當於3片普通硝苯地平片的劑量。一旦被咬碎、掰開或研磨後服用,大量降壓藥會瞬間湧入體內,導致血壓急劇下降。醫師特別提醒,緩釋片和控釋片的設計初衷是為了實現藥物的緩慢、穩定釋放,因此一般不能碾碎或掰開服用。否則,藥物將會迅速釋放,不僅無法達到長效治療的目的,還可能引發藥物濃度快速上升,導致藥物中毒的風險。該消息發布後,引發了很多網友的關注。有網友留言「原來這麼危險」、「藥名裡面帶控釋、緩釋的,都是要慢慢釋放的,不能打開吃」、「控釋片不能咬或掰,包衣膜破掉的一瞬間大劑量藥物會瞬間釋放」、「早就應該普及這方面知識,我吃了20多年這種藥,今天才知道。」
孩子突然變乖要小心!8歲調皮妹狂睡不說話 就醫檢查竟是「腦炎」
1名8歲女童連續2天頭暈,第3天出現嚴重嗜睡且無法言語,送醫後發現電腦斷層有輕微腦水腫,並轉入加護病房給予降壓藥與預防性抗生素及抗病毒藥物,後續檢查診斷小女孩是因為感染造成腦病變,經與中醫合併治療及積極復健,住院一個月後總算可以活蹦亂跳的出院,回到原本古靈精怪、調皮搗蛋的樣子。馬偕兒童醫院兒童神經科主治醫師黃佳雲表示,腦炎可能是身體對病毒或細菌感染的正常或過度反應,也可能因為自體免疫因素導致體內免疫細胞攻擊健康組織所產生;腦炎的預後很難評估,有些患者對治療反應良好、有些可能出現癲癇和更長期的學習問題,也可能導致永久性損傷或有致命的危險。黃佳雲指出,個案自急診轉入加護病房後,團隊第一時間即給予高劑量類固醇及靜脈免疫球蛋白,因觀察腦波有異常放電現象,因此也採取預防性抗癲癇藥,經腦部磁振攝影疑似發現雙側大腦,右側橋腦及部分胼胝體有多處影像增強,懷疑是「急性播散性腦脊髓炎(ADEM)」,在治療後,除在病房即掌握時間安排復健外,更同時會診中醫科進行針灸治療。馬偕紀念中醫部針傷科主任王宏銘說明,針灸對於中風、腦外傷、腦炎等神經系統疾病已有非常多臨床經驗,為搶治療時機,在病童進入加護病房後即合併中醫針灸治療,由針傷科醫師團隊針對腦炎所造成意識不清的問題,以「開竅醒神」效果的穴位,包括腳底「湧泉穴」,針對手腳無力的狀況,以「足三里穴」及「合谷穴」等穴位合併治療,1週3次,1次15至20分鐘。一般而言,急性期以開竅清熱醒神為主要治療方式,待意識逐漸改善後,則以疏通經絡改善肢體活動功能等為主。相較於病人住院時一度只能靠鼻胃管進食,脊髓磁振攝影也顯示有急性橫斷性脊髓炎,在進行血漿置換後肢體動作逐漸好轉,住院一個月期間接受中西醫及復健合併治療的情況下,病情獲得改善,出院後一個月的門診追蹤,小女孩跑跳、說話及吞嚥功能完全恢復正常。醫師解釋,部分病人的腦炎是自來於自體免疫原因所引起,此次個案的急性播散性腦脊髓炎(ADEM),通常發生在感冒之後,透過對抗自己的神經髓磷脂造成所謂「脫髓鞘」疾病。治療方式採取高劑量皮質類固醇,大多數兒童對藥物反應很好且大都能完全或接近完全康復,如果此法效果不佳,也可以改用血漿置換或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等治療方式。黃佳雲提到,診斷腦炎需要結合一系列病史詢問(包括免疫史)以及檢查,包括大腦影像來排除其他腦部結構的問題、腰椎穿刺檢查來檢查是否有細菌和病毒等感染、腦波可以偵測潛在癲癇發作、血液、尿液和糞便檢查看有沒有其他感染跡象,這些都有助於病人的治療決策。據了解,腦炎一開始可能因出現一些非特異性症狀而加深診斷的難度,但仍有幾點觀察方向值得家長注意,臨床表現包括發燒、頭痛、對光敏感度、頸部僵硬、皮疹、噁心、嘔吐、活力/食慾喪失、嗜睡、意識混亂或產生幻覺、說話困難、行走困難、癲癇發作。醫生提醒,由於腦炎通常是由病毒引起的,也需要注意到與病毒感染的其他症狀同時出現或隨後出現的症狀,例如上呼吸道感染或胃腸道問題,如腹瀉、噁心、嘔吐或皮疹。也可能在被攜帶疾病的病原體感染後發生,包括蜱蟲(萊姆病)、蚊子(西尼羅河病毒)和貓(巴爾通體,也稱為貓抓病),或其他動物暴露、環境暴露(例如在水中游泳)。馬偕兒童醫院兒童神經科為各種類型神經系統和發展障礙的嬰兒、兒童和青少年提供全方位照護,由於腦炎造成腦組織無法正常運作,病人可能會出現癲癇發作、精神錯亂或行為改變。而腦炎在臨床上常常無法找到明確的致病原因,治療目標會從控制病情預防併發症,讓大腦在發炎情況中慢慢恢復,急性期之後,仍需要定期門診追蹤,接受物理、職能及語言治療。
藥劑師警告12種「絕不能與咖啡同服」藥物 部分感冒、過敏藥也中標
對不少人來說,每天早上一杯咖啡,是開啟忙碌一天的鑰匙。不過有藥劑師警告,某些藥物不應與咖啡一起服用,否則可能導致「災難性的副作用」。英國《每日郵報》訪問了任職於網路藥房「SingleCare」的藥劑師珍妮佛布爾喬亞(Jennifer Bourgeois)博士,以及明尼蘇達大學醫學中心的藥劑師哈維恩格漢彌爾頓(HaVy Ngo-Hamilton),點名了12種藥物,警告不應與咖啡同時服用。一、抗抑鬱藥布爾喬亞指出,咖啡因可能會與抗抑鬱藥發生互動,導致血壓危險性上升。特別是老一類的抗抑鬱藥,如三環類和單胺氧化酶抑制劑(MAOIs),會阻止身體正常代謝咖啡因,導致其在體內停留時間過長,引起持續的高心率和高血壓。藥物例子:氟伏沙明(Fluvoxamine)、苯乙肼(Nardil)、反苯環丙胺(Parnate)。二、非處方感冒和過敏藥部分非處方感冒藥含有偽麻黃碱(pseudoephedrine),會刺激大腦反應。與咖啡一起服用可能會加劇這些症狀,使人感到焦慮和緊張。恩格漢彌爾頓建議,在喝咖啡2小時前,或4小時後,再服用這些藥物。藥物例子:偽麻黃鹼(Sudafed)、呱芬那辛(Mucinex)。三、糖尿病藥物恩格漢彌爾頓指出,任何含咖啡因的飲料都會增加血糖水平,咖啡內有糖或奶更是如此,因此又喝咖啡又服糖尿藥,會降低藥物效果;建議先密切監測血糖水平,再決定應與咖啡同服這類藥物。藥物例子:胰島素(insulin)、二甲雙胍(metformin)。四、抗生素布爾喬亞指出,某些抗生素會抑制咖啡因的代謝,導致血液中咖啡因水平上升,使人感到心跳加速和緊張。藥物例子:環丙沙星(Cipro)。五、薄血藥(抗凝血藥)咖啡因會抑制薄血藥的分解,使藥物在體內停留時間過長,一旦身體有輕微損傷,可能導致過量出血。恩格漢彌爾頓建議,在服用薄血藥後至少等待6至8小時再喝咖啡。藥物例子:華法林(warfarin)。六、降壓藥咖啡因會增加心率和血壓,與降壓藥的效果相抵。恩格漢彌爾頓建議,在喝咖啡或其他含咖啡因2小時前,或4小時後,再服用降壓藥。藥物例子:β受體阻滯劑(beta blockers)。七、甲狀腺藥物恩格漢彌爾頓指出,任何食物或水(包括咖啡)都會減少身體對這些藥物的吸收率。建議空腹用水服用這些藥物,並等待30至60分鐘後才再攝取咖啡因。藥物例子:左旋甲狀腺素(levothyroxine)。八、阿茲海默症藥物恩格漢彌爾頓指出,咖啡會使血腦屏障變緊,減少阿茲海默症藥物進入大腦的效果。建議在喝咖啡2小時前或4小時後,才再服用阿茲海默症藥物。藥物例子:多奈哌齊(Donepezil)、重酒石酸卡巴拉汀(Rivastigmine)。九、骨質疏鬆症藥物恩格漢彌爾頓指出,咖啡會減少身體對骨質疏鬆症藥物的吸收,使其效果減弱。建議在喝咖啡2小時前,或4小時後,再服用骨質疏鬆症藥物。藥物例子:利塞膦酸(Risedronate)、伊班膦酸(Ibandronate)。十、哮喘藥恩格漢彌爾頓指出,咖啡會加劇哮喘藥的副作用,包括易怒和不安等。建議在喝咖啡4小時前,或4小時後,再服用哮喘藥。藥物例子:氨茶鹼(aminophylline)、茶鹼(theophylline)。十一、專注力失調及過度活躍症(ADHD)藥物布爾喬亞指出,咖啡和ADHD藥物均屬興奮劑,合併使用會導致過度刺激。藥物例子:阿得拉(Adderall)、哌甲酯(Ritalin)。12 抗精神病藥恩格漢彌爾頓指出,咖啡會減少身體對抗精神病藥的吸收,使其效果減弱。建議躁狂症發作時完全避免咖啡。藥物例子:氯氮平(clozapine)、利培酮(risperidone)、奧氮平(olanzapine)。
身高190公分皮膚黝黑 婦人活49年才知「自己是男的」醫師給原因
太離奇了!中國江蘇淮安有一名49歲婦人,身高190公分、皮膚黝黑,個性孤僻沉默寡言,最近常常感到下肢無力,於是前往醫院就診,檢查後大吃一驚,沒想到她的染色體核型為XY型,也就是說婦人其實是男性,這個結果讓她難以接受。根據《現代快報》報導,婦人近日身體不適去看醫生,發現血鉀低於3.0mmol/l,屬於低鉀血症,隨後到內分泌科做進一步檢查,發現婦人患有先天性腎上腺皮質增生,加上身高過高、皮膚黝黑,醫生對其進行染色體及基因檢查,結果讓人跌破眼鏡,因為婦人的染色體核型為XY型,基因檢測結果為17- 羥化酶缺乏,屬於極其罕見的先天性基因突變疾病。婦人的染色體為XY型。(圖/翻攝自現代快報)事實上,婦人從青春期開始就從未有過月經,加上不斷長高,長到了30歲,才有了現在的190公分身高,意識到自己和別人不太一樣,因此內心極度自卑,不願和人接觸,也打消結婚的念頭,一直一個人生活到現在。醫師透露,在胎兒外生殖器發育的關鍵階段,雄激素的缺乏會導致男性胎兒出現女性化的表現,17-羥化酶缺乏症是性發育異常的一種病因類型,會導致皮質醇、性激素合成通路受阻,生成減少,而鹽皮質激素合成增多。由於家屬和基層醫院對這類疾病缺乏了解,加上患者症狀不典型,往往會被誤診。醫生給予婦人服用糖皮質激素和補充雌激素後,血壓有明顯下降,在改善低血鉀,逐漸減量降壓藥物後,期待患者恢復正常生活,樹立積極應對疾病的信心。
高血壓免吃藥2/電燒腎臟動脈交感神經 1.5小時手術2天出院
很多人應該都只有聽過心導管治療,為什麼高血壓也可以透過導管治療呢?新竹馬偕醫院心臟內科醫師林柏霖說,兩個導管治療的概念是一樣的,但是高血壓導管治療,是透過微創導管由鼠蹊部進入到腎臟動脈血管內的數個位置進行加熱,以熱能燒灼,降低交感神經活性,達到降血壓的效果。「其實門診中很多病人都會問,為什麼腎臟會跟高血壓有關係?其實我們的腎臟也有交感神經分布;人在面對外在環境變化時,會刺激交感神經開始作用,但過於活躍的交感神經會讓腎臟分泌過多的腎素,腎素就會造成血管收縮,導致血壓上升。」林柏霖這麼解釋。心臟血管內科不僅可以做「心導管治療」,新式的「高血壓導管治療」也是由該部門專科醫生操刀。(圖/馬景平攝)高血壓導管治療是經由鼠蹊部放入微創導管後,進入到腎臟動脈,利用電燒方式進行神經阻斷術,降低交感神經活性;病人需要全身麻醉、手術時間約1.5小時,住院約一到兩天即可出院。台灣高血壓醫學會理事長王宗道醫師說,依衛福部的規定,高血壓導管治療目前只限於收縮壓一六0以上的病患才可進行,手術費用約十三至十六萬元左右,台灣高血壓學會正積極尋求醫界共識,希望衛福部能放寛規定,造福更多高血壓患者。衛福部規定,目前僅收縮壓高於160毫米汞柱的患者,才能接受高血壓導管治療,且沒有健保給付。(圖/王永泰攝)高血壓學會建議符合下列狀況即可手術●服用1到3種或大於3種降壓藥至少3個月,血壓仍控制不良,超過140/90毫米汞柱者。●對於降壓藥耐受不良,有手腳冰冷、過敏、咳嗽等副作用者。●經常忘記吃藥者。
降壓藥發芽? 醫生:藥性已改不能再吃
大陸湖北3日發生一起離奇事件,一名張姓女子服用3年的降壓藥,竟然「發芽」長出了小尾巴。因從未發生過類似事件,也不清楚藥物是否還能吃;對此則有醫生表示,藥物的性狀已經產生改變,最好不要再繼續服用。根據《梨視頻》報導,張女為了抑制高血壓,已服用降壓藥3年,近日突然發現自己吃了3年的降血壓藥物,不知道什麼原因長出了黃色的尾巴,不清楚是否還能繼續服用。國藥東風總醫院藥學部主任李志浩,將發芽的藥物切開查看後表示,「藥物分外面的包衣層和裡面的片心,藥片中間有一個孔,(藥物)從孔裡釋放出來,達到緩慢、控制釋放藥物的目的。輔材在高溫高濕環境下,使輔材膨脹,長出小段像芽一樣,實際上是藥物的輔料。」另外,李主任也提到,發芽的藥物已經無法控制釋放藥物性質的速度,因此建議將所有壞掉的藥品丟棄,不要再繼續服用。而網友在看過影片後,則紛紛打趣留言,「像擠牙膏一樣」、「無奇不有」、「可以種起來?」、「這生命力太頑強了吧」、「是不是埋在土裡,等長大以後就有吃不完的降壓藥」,另外也有人說道,「這確實不叫發芽,只能說是太膨脹露餡了」、「拆開放在藥盒,這麼久肯定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