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健麟
」這病折磨曾國城20年! 吃5種食物恐更加惡化
根據資料,全球大約有10%的人受腸躁症困擾,台灣推估盛行率為10到20%,這也代表全台每10人就有1人會需要一出門就找好廁所位置,免得發生慘劇。台灣的名人像是歌手林宥嘉與主持人曾國城,都曾公開表示自己有腸躁症。尤其是曾國城已有20多年病史,曾一天跑好幾次廁所,排練舞台劇時還「失去一條內褲」,只因為來不及衝進廁所。腸躁症代表腸道比較敏感或正處於發炎狀態,腸躁症有一個判定標準,也就是所謂的《羅馬標準》,其中對於腸躁症的國際診斷標準為,3個月內每周至少1次以上復發性腹痛,並且排便的頻率與糞便形狀都產生變化,雖然壓力常被視為是腸躁症原因之一,但因為很難量化,所以並沒有被列為指標。嘉義醫院大腸直腸外科張書豪醫師曾受訪表示,腸躁症患者應多攝取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包括:全麥食品、燕麥、糙米、香蕉和綠葉蔬菜,促進腸道蠕動,維持腸道健康,適量的堅果也可以提供健康脂肪,有助於腸道功能的正常運作。此外,想要避免腸躁症上身,以下5大飲食地雷要避免,包括:「高發酵性食物」(例如蘋果、水梨、洋蔥、大蒜、豆類和乳製品),以及「高糖分的食物」、「加工食品」、「含咖啡因和酒精的飲料」等。花蓮慈濟醫院肝膽腸胃內科主任陳健麟受訪表示目前被國際認同用來治療腸躁症的方式是金字塔療法,第一步就是飲食治療。採用低腹敏飲食(Low FODMAP Diet),減少飲食中可發酵性、寡糖、雙糖、單糖及多元醇等。避免食用容易產氣的食物,如:牛奶、洋蔥、大蒜…等,並減少吃加工類製品。第一步治療如同金字塔的最底層,屬於第一線的基礎治療,臨床上大多數患者透過飲食調整都能有效控制。第二步治療就是進一步的使用藥物,主要是幫助胃腸蠕動,還有的是針對改善便秘、止瀉;當腸躁症合併發生消化性問題,如消化不良、胃食道逆流時,醫師也會針對患者的狀況給予個人化的藥物治療。而金字塔最頂層的第三步就是心理治療,陳健麟主任表示,在臺灣使用到第三步治療屬於少數,一來需要使用到的患者不多,二來也因為部分民眾對於心理治療的認知有限。針對腸躁症,目前尚無完全治癒的說法,只能治療控制症狀減少發作,其中大多會使用抗痙攣或幫助腸胃道蠕動的藥物來進行症狀治療,雖然臺灣使用的藥物還是幾十年前的產品,但是美國近十年已經研發出十種新藥。除了西藥之外,陳健麟也專門透過中醫草藥研究,尋找能控制腸躁症的適合方式。陳健麟引述中醫理論,腸躁症與肝、脾、腎、大腸等臟腑功能失調有密切相關,其中肝的疏泄功能是脾胃能否正常升降的關鍵,如果這些臟腑功能失調,就會影響腸胃蠕動功能,進而發生腹痛、腹瀉或便秘的症狀。陳健麟主任利用花蓮慈院中西醫團隊研發的草藥濃縮液進行研究,提供給腸躁症患者使用,研究中觀察到草藥濃縮液對約8成的腸躁症患者,呈現出緩解下腹痛症狀的潛力;其中患者在服用草藥濃縮液後,腸道內對身體有益的短鏈脂肪酸-丁酸的含量呈上升趨勢。臨床上發現腸躁症跟情緒、壓力有極大的關係,因此只能控制而無法治癒,好發年齡集中在30、40歲,陳健麟主任表示,這個年齡層可能因為工作、生活等壓力,導致相關症狀頻繁發作。陳健麟主任特別呼籲,醫病關係對人的心理影響很大,雖然還沒有完全治癒腸躁症的辦法,但是可以透過與醫師互相信任、共同討論,藉由飲食、藥物與心理的治療,盡可能地減緩發作的頻率,與腸躁症和平共處。
胃食道逆流10年好不了?醫建議:3種精細檢查可避免錯誤治療
胃食道逆流是現代人的通病,生活忙碌、三餐不正常又餐餐外食,長期下來導致胃不舒服,常出現火燒心、喉嚨有異物感、慢性咳嗽、氣喘等症狀。一位64歲女性被症狀困擾已長達10年,只要睡覺時一躺平,胃酸就逆流上來,嚴重影響睡眠品質,經國際標準胃食道逆流檢測,才找到病因並對症下藥。胃食道逆流分為典型和非典型症狀。典型症狀就是最普遍的火燒心;非典型的症狀會有喉嚨有異物感、慢性咳嗽、氣喘等等。國際推出標準的胃食道逆流診斷:HRM(高解析度食道壓力檢查)、MII-pH(24小時食道阻抗併酸鹼度檢測)、Bravo(無線電酸鹼監測膠囊),已行之有年,可更精準的檢測出患者的發病位置和原因,但目前台灣仍停留在胃鏡檢查,臺灣胃腸神經與蠕動學會理事長暨臺北榮民總醫院內視鏡診斷暨治療中心盧俊良主任呼籲,國際標準診斷已經行之有年,臺灣應參照國際標準,透過更精準的診斷,才能有對應的治療,改善患者生活品質。花蓮慈濟醫院肝膽腸胃內科陳健麟主任表示,根據國健署統計,胃食道逆流患者人數逐年增加,主要以50歲到59歲最多,若沒有及時正確治療,可能影響生活工作品質,少數患者會演變成食道化生,及可能產生早期食道癌風險增加。目前臺灣胃食道逆流檢查方式主要是胃鏡檢查,但此種檢查方式僅能檢測出20%左右的患者,大多數患者可能會因此延誤正確診斷,進而影響治療的成效,病情因而加劇。 HRM(高解析度食道壓力檢查)適合用於評估功能性問題的患者,臺大醫院內科部曾屏輝主治醫師分享,有位54歲女性長期食物逆流,合併吞嚥困難,嚴重影響生活,照過胃鏡賁門沒有發炎,也沒有鬆弛,長期被當作胃食道逆流治療,效果不佳。透過HRM(高解析度食道壓力檢查)就可發現,患者罹患的是「食道弛緩不能症」導致食物堆積於食道而倒流。而MII-pH(24小時食道阻抗併酸鹼度檢測)則適合用於評估在服用標準劑量的制酸藥物後,胃食道逆流症狀仍然持續的患者。目前這兩項國際標準診斷工具也已經有健保給付。臺中榮民總醫院胃腸肝膽科連漢仲主治醫師進一步說明國際最新診斷方式Bravo(無線電酸鹼監測膠囊),適用於無法忍受或不願接受導管式酸鹼檢查之患者◦ 51歲男性長期受逆流症狀困擾,服用質子幫浦抑制劑時好時壞,曾接受MII-pH診斷,結果卻模稜兩可,但因檢查不舒服的經驗,不願再接受一次MII-pH檢查,於是決定自費四萬元接受Bravo(無線電酸鹼監測膠囊)檢驗,後來確定診斷。此檢測將時間拉長至96小時,可提高準確性一至兩成,檢查時需借助胃鏡將膠囊定位在遠端食道,但不須將導管深入食道攜帶24小時,患者仍可正常生活、飲食,一周後膠囊會自動排出體外。目前胃食道逆流疾病的主要治療方式為生活習慣調整與胃酸抑制藥物治療。腹腔鏡胃底摺疊手術與臨床研究發展中之內視鏡逆流治療亦是治療的選項。臺北榮民總醫院內視鏡診斷暨治療中心王彥博主治醫師分享,有位60歲女性、胃酸逆流與心灼熱感五年,陽離子幫浦阻斷劑治療後症狀可緩解,但患者不想再持續用藥,透過內視鏡與MII-pH檢查證實為胃食道逆流疾病合併賁門疝氣,HRM檢查確定食道蠕動功能正常後,接受了腹腔鏡胃底摺疊手術治療後症狀緩解,也停止用藥。臺北榮民總醫院內視鏡診斷暨治療中心盧俊良主任指出,根據國際上的規範,對於少數頑固型胃食道逆流疾病的患者,考慮進行侵入性內視鏡或外科手術治療前,一定要經過三種精準診斷,必要時,還需會診精神科醫師排除壓力導致的臨床症狀,經過嚴謹的評估後,才可進行手術。台灣胃腸神經與蠕動學會強調,胃食道逆流長久不癒的患者應做更精細的檢查,多方評估後,再做進一步治療,以免做了無效或錯誤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