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璟綺
」孩子不說話3/語言能力行不行?5指標判斷 專家透露「這能力」是關鍵
究竟孩子的語言能力行不行?專家建議,孩子1歲後就可觀察5個指標,若對聲音無反應、不看人、流口水、無說話動機、落後同儕語言能力很多等,就建議諮詢專業意見。另外,專家認為,孩子「主動模仿」的能力非常重要,建議家長多花時間與孩子互動,引導孩子模仿練習,就能進一步增強語言能力。奇美醫院復健部語言治療組陳璟綺組長表示,1~2歲左右時就可以初步觀察孩子的各項發展,例如若擔心孩子的語言能力有發展上的疑慮,可先測試孩子對聲音是否有反應、或是否能跟人有眼神接觸,藉此來判斷是否有聽力或其他疾病的可能性,另外,如果孩子2歲還伴隨有明顯的流口水的症狀,也可能有口腔動作發展的問題,都建議趕緊就醫諮詢,進一步接受專業的兒童語言發展評估。自行開業語言治療師林育榮、陳佳儀則表示,大多數的孩子在1歲左右會說出第一個字,接著就會逐漸進入詞彙爆發的階段,開始說出大量的單詞,然後當單字量足夠時,就會逐漸組合成一小句話,例如媽媽抱抱,所以如果一開始的單字量太少,就會難以說出一個完整的句子。林育榮說,如果發現孩子對說話完全沒有動機、或是與同年齡的孩子相比落後很多,都建議諮詢專業意見土城醫院語言治療師林立竺則透露,許多孩子都是上學後才暴露出語言發展的問題。「許多人家中可能都只有一個孩子,所以一直都覺得孩子很正常,直到上幼兒園之後,經過老師提醒,才知道孩子的語言發展和同學相差很多,因此才來就診。」部分孩子甚至到4歲上幼兒園時才發現異常,雖然仍能透過早療改善,但過程相較之下就會比較辛苦。若對孩子的語言發展有疑慮,可多觀察是否對聲音有反應,藉此釐清是否為聽力問題。(示意圖/非當事人,報系資料照)「其實家長平時跟孩子的互動更重要!」林育榮說,根據國外研究顯示,每周12小時的語言練習會有較好的進步效果,但這無法單單靠安排治療課程達成,所以如果家長能在家用對練習方法,更有助於孩子的語言發展。陳佳儀也分享培養孩子「主動模仿」的能力尤為重要,家長可以在日常生活互動中示範玩具或活動操作給孩子看之後,引導孩子「主動」想一想怎麼做並跟著做。陳佳儀說,培養孩子主動模仿的能力、誘發孩子主動嘗試的動機,進而引導孩子主動模仿大人說話!照顧者減少過多的協助,並在給予動作或口語示範的同時多一點等待,讓孩子自己學習思考並自發跟著模仿,從日常生活的細節中引爆孩子的學習動機。除此之外,也建議可以多帶孩子探索環境,例如公園、菜市場,過程中盡量使用語言描述周遭的環境、感受,例如「你看這裡是市場的水果攤,有紅紅圓圓的蘋果」,讓孩子可以將語言與環境做結合。林立竺建議家中若有1~2歲幼童,父母可在陪伴玩耍時當「旁白」,用語言訴說情境、事物,用詞要簡單,但聲調要誇張,才能吸引孩子的注意;3~4歲的孩子則建議一起共讀故事書,不必拘泥於文字,可用看圖說故事的方式增加趣味性,能夠親子互動才是最重要的事。
孩子不說話2/語言治療擠破頭!大醫院至少排半年 專家揪「真正禍首是它」
兒童語言治療的需求大幅增加,也讓醫院門診出現爆量情形,醫師透露「大醫院至少需排隊半年」,而且這種情況早在疫情之前就已出現,關鍵就在於太多父母習慣3C育兒,專家提醒,孩子需要與活生生的人互動,才能從活潑的語調、有趣的表情中學習說話,而這些都是冷冰冰的3C無法做到的。「疫情前,語言治療至少就需要等半年左右,才能安排上課。」奇美醫院復健部語言治療組陳璟綺組長表示,政府大力推動兒童早療,加上父母注重孩子發展,所以疫情前兒童語言治療需求就已供不應求,疫情間醫院降載,上課人數大幅減少,疫情解封後人潮再度出現。台大醫院復健部語言治療技術科張綺芬主任表示,不像生病就吃藥,語言治療需要一定的時間,若單純是發音問題或語言發展較慢,大約需要3~6個月左右治療時間,若合併有智力、自閉症或染色體異常問題,則需要半年到一年。「每個語言治療師都有固定的上課時間,也排滿了患者,一定要有人畢業,才有新名額可補進來,目前最快3個月、最慢一年才能上到課。」針對初診的病患,台大醫院會盡量在就診一個月內先做第一次的語言評估。張綺芬說,「主要是先讓家長明白孩子目前的狀況,再一起討論後續安排,例如幫孩子進行早療轉介,可以就近到住家附近的語言治療所或復健診所,如果一定要在台大就診,可能就要等待一陣子。」專家認為「3C育兒」是阻礙孩童語言發展的最大原因,缺少真實互動與表情音調的刺激,會減少孩子說話的動機。(示意圖/非當事人,報系資料照)張綺芬說,在這些第一次進行語言評估的孩子中,大約有3成其實不需要上課,只要家長稍微調整教養,就能有很好的改善。「最大的問題就是3C,有太多孩子整天都在看iPad或手機,雖然這些影片的聲光效果都很棒,但它們不會對孩子說話,也沒辦法互動,長期下來,孩子的語言發展就會受影響。」張綺芬明白家長下班後的疲憊,但若能每天抽出一點點時間,就能幫助孩子的語言發展,例如固定在睡前跟孩子一起看故事書,或是坐下來陪孩子一起玩遊戲,而非買一堆玩具給孩子。陳璟綺認為,疫情期間無法頻繁接觸外界、或需要配戴口罩,並不是影響兒童語言發展的主因。「兒童的語言發展應落實在日常生活中,建議家長可在家裡提供或創造更多與孩子遊戲、陪伴、互動、溝通的機會,盡量減少過度使用3C育兒,因為如果父母只丟3C給孩子,而不多多與孩子相處互動,那無論是不是處在疫情,孩子的語言發展、人際互動,可能都會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