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立誠
」9000億「打水漂」…離岸風電國產化跳票 產發署回應了
112年底離岸風電國產化情形政府推動離岸風電產業,台電多花9000億元購買離岸風電,原期待建立本土產業鏈,創造1.2兆元產值,但是依據審計部決算資料,離岸第二階段遴選的西部海域10個風場,至去年底僅允能二期達標,9座進度皆落後,其中海峽一期風場本土化目標僅達2成。審計部批評,經濟部產發署態度過於消極。能源專家則說,歷經多年推動,卻看不到海外市場在哪裡,那麼多錢是白花了。歐盟狀告WTO 經部朝開放研議歐盟7月底狀告世貿組織(WTO),指台灣推動離岸風電產業國產化,違反WTO規定,要求台灣須在60天內提解決方案。經濟部官員低調表示,會持續與歐盟及WTO溝通。對此,經濟部長郭智輝說,會朝開放方向研議,離岸風電國產化政策,面臨轉折。經濟部對離岸風電依產業發展項目,分為風力機製造與水下基礎等20項,在推動與導入時程,從2021至2022年是前置期、2023年是第一階段、2024至2025年是第二階段。在離岸風電的第一、二階段,台電每度平均花5.7元收購電力,20年合計花2兆元,扣除平均購電成本後,多花9000億元。台電配合購電 已花2兆元當時政府信誓旦旦可創造1.2兆產值、2萬個工作機會,但根據審計部決算報告,在第二階段遴選的10個風場,至去年底僅有允能二期的塔架、水下基礎及陸上變壓器等達到20項零組件100%國產化,其餘9座都未達標。沃旭大彰化東南與西南等2座風場,國產化達成率8成。哥本哈根基礎建設基金(CIP)的彰芳一、二期,與西島、中鋼的中能則是3成跳票。海峽一期竟有16項目、高達8成未完成國產化承諾。即使達標率較高的開發商,其實也是政府「開後門」,以成立產業基金,做替代方案繞彎達到,並非如得標承諾的採購國產貨。例如沃旭大彰化風場水下基礎與基樁,因國內廠商沒有足夠能量承接訂單,無法做到100%國產化,最後只得由經濟部前部長沈榮津同意提出國內無產製證明後,開發商成立產業基金輔導次級供應商、電銲人才,與設立機艙組裝廠等替代方案,勉強過關。審計部更指出,監察院2022年糾舉經濟部產發署,對部分風場開發商提出因有短期交貨需求,以利取得「無產製證明」,就可自國外進口,產發署做為主管機關,對「無產製證明」卻無規範,過了1年,還是提不出相關規範。海外市場打不開 只打造世紀鋼能源專家陳立誠批評,花大錢買離岸風電,結果只培養了一家做水下基礎鋼構的世紀鋼,但拿的仍是台電付給外商的電費,根本沒賺到外匯。陳立誠直言,台灣想到國外賺離岸風電錢是不可能,歐商風電很強,不需要台灣,亞洲市場太小,光大陸就把你打死,對岸積極發展離岸風電,產業太強了,亞洲第一艘工作船就是大陸建的,越南在發展離岸風電 也有自己的供應鏈,為何買台灣產品。產發署解釋,9座風電場未達標,是因相關零組件國內無產製能量,或受新冠疫情影響。該署指出,海峽一期風場已提報予能源署,考量是否裁罰。海峽風場則說,因接手較晚,現在達不到國產化,未必不能符合,會持續努力。經濟部官員表示,二階強制要求國產化,但在第三階前2期降至60%、開發商自選組合,明年第3期,會再朝更鬆綁方向走。
《無色覺醒》陳立誠:政策謬誤 減碳必跳票
上次2015年總統大選期間,民進黨提出「新能源政策白皮書」與「2025非核家園」的口號,期許在2025年前達到5項減碳指標,包括了:電力零成長、以智慧電錶節電100億度、以碳捕捉與封存減碳1,000萬噸、燃煤發電占比降為30%、總共減碳4000萬噸。但實際上,這些指標必定跳票。首先,從現在至2025年電力零成長。以新進的OECD國家而言,在過去20年間,平均每年電力成長約1.7%。日本經濟曾陷入失落的20年,每年電力成長率平均還有約1.3%。就以蔡政府執政這兩年來看,台灣用電量便成長了5.5%,到2025年有可能達到電力不成長嗎?這項指標於今年已經跳票。智慧電表 效果有限其次,裝設智慧電錶,節電100億度。全球使用智慧電表,來改變用電戶的用電行為,約莫能省電5%。當時蔡政府的能源團隊表示,台灣每年用電2,000億度,若省5%就是100億度。但事實上,台灣的用電大戶是工商業用電,目前已採用時間電價,因此智慧電錶現在只能在家庭用戶裝設,以目前來看,家庭用電每年約400億度,若省5%是20億度,如何達到節電100億度呢?第三,以碳捕捉與封存,達到減碳1,000萬噸的目標。所謂的碳捕捉與封存,指的是二氧化碳從煙囪排出前,先把二氧化碳捕捉下來再放到地底下。前幾年台電在彰濱工業區曾開挖深達3000米的試驗井,藉此觀測二氧化碳流動,預計在電廠裝設備以達目標,但附近居民知曉後不准台電實驗進行。如今連100萬噸都達不到,更何況是1000萬噸呢?第四,燃煤發電占比降為30%。台灣現有的燃煤發電機組,每年可提供1,200億度的電力,若燃煤發電占比降至30%,發電量約剩700億度左右,中間缺少的電量,可能需以燃氣發電取代。然而,燃氣發電比燃煤發電每度電貴1元至2元,每年需多花約500億元到1,000億元,人民能接受嗎?以綠替核 負擔暴增最後,總共減碳4,000萬噸。以碳捕捉減碳的方式無法達標,而用電卻一路成長,因此只能以火力電廠來發電,碳排將勢必增加。蔡政府強調以綠能取代核能,並減少煤電,那麼每年會增加2,000億元到2,500億元的電費,平均每家人要負擔2到3萬元的電費。所謂「錯誤的政策比貪汙更可怕」,能源政策的錯誤,不僅影響經濟發展,更與民生、產業關聯密切。我們期望台灣的能源政策,撇開政治思維,真正回歸專業,才是國家與百姓的福氣。(陳立誠)口述/陳立誠克雷蒙遜大學土木系碩士,中華民國工程技術顧問公會理事、台電核能安全委員會委員,著有《能源與氣候的迷思─2兆元的政策失誤》等,專長是能源政策與電廠規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