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淑
」東北角潛水奇遇2公尺「地震魚」 海科館:能目擊活體非常珍貴
東北角海域生態豐富,是潛友非常喜歡的潛水勝地,近日潛水教練汪承儒潛水時遠遠看見一隻魚「豎直」游水,近看才發現是非常大隻的「地震魚」。海科館表示,此魚為「石川氏粗鰭魚」,平常生活在深海1200公尺,被認為出現可能跟地震有關,因此俗稱「地震魚」,極為少見,能目擊到活體非常珍貴。汪承儒表示,本來當初是要去看沉船,不過在淺灘區遠遠就看到有一隻很大的魚「豎直」在游泳,根據牠特別的游水方式,本來以為是大隻的白帶魚,近看才發現是有2公尺長的超大「地震魚」。海科館產學交流組主任陳麗淑說,石川氏粗鰭魚通常都是擱淺死亡後才被發現,潛友能拍到活體真的非常罕見。據了解,在韓國、日本海域也被目擊到過,但台灣這隻最大,不過發現時,該魚身上有兩個洞,研判是被達摩鯊咬的。汪承儒表示,他潛水10多年第一次親眼目擊,以前只見過照片,並推測可能是被鯊魚咬了之後受傷,有可能想游到岸邊產卵才在淺灘被發現。
海綿寶寶誕生 基隆潮境海灣白雪紛飛傳喜訊
基隆望海巷潮境海灣海洋資源保護區「海綿寶寶誕生了」,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水下志工及海底鏡頭,首次記錄到桶型海綿產卵過程,為海綿寶寶的誕生留下珍貴畫面,雌、雄海綿相繼產卵、排精,海底如白雪紛飛。海科館潛水志工蔡聰賢、陳宗偉及陳南宏等人,6月27日下水檢視桶型海綿,發現眼前20米距離,約有20至25顆雌性海綿正在產卵。海科館今日公開影像,畫面一開始雄性海綿先排了一次精子,約10秒鐘,又一次大噴發,海底煙霧瀰漫,接著雌性海綿排出卵團,周圍珊瑚、海洋生物上有許多卵塊堆積,整個保育區像下過雪一般。海科館產學交流組主任陳麗淑表示,透過顯微境觀察志工採集回來白色卵塊,發現是分裂中的受精卵,令人振奮。她說明,桶型海綿和珊瑚一樣,固著在海中成長不會任意移動,也是台灣最大型的海棉,為內凹桶狀、雌雄異體,產卵期通常在春末夏至新月前一天,或是月圓後第二天,最佳水溫介於攝氏26至27度,雌性海棉會先排卵,雄性海棉再排精子。海科館長陳素芬說,國內外研究資料指出,桶形海綿生長緩慢,但壽命很長,潮境海灣能夠有這麼多的桶型海綿相當難能可貴,需要大家共同愛護與維持,盼桶型海綿可以年年順利產卵,讓更多海綿寶寶進駐保育區。海科館提及,桶型海綿可以24小時不斷的過濾大量的水,以10公分見方的海棉為例,1天可以過濾50噸海水,除了桶內是許多魚類喜歡休息的地方,也有許多細菌共生、無脊椎動物居住,更會有魚類啄食桶型海綿表面,在海洋生態扮演重要角色。
畫面曝光!熱帶鬚鯨首現蹤基隆海域 專家證實了
基隆八斗子海域日前出現小鯨豚蹤影,體長約3米,經釣友發現拍攝後,轉請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協助,經日本學者協助鑑定後,發現這條鯨豚屬熱帶鬚鯨,且首次出現在基隆海域,為北部海域稀有海洋生物紀錄再添一筆資料。8月7日有一名陳姓釣友在海洋大學前的海域拍到海裡有鯨豚,經中華鯨豚協會與日本學者判研後,分別有小鬚鯨與大村鯨的說法,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產學交流組主任兼博士陳麗淑表示,不管為細分為何,均屬鬚鯨,是基隆首次目擊鬚鯨的紀錄。陳麗淑說,鯨豚分為鬚鯨類及齒鯨類兩大類,鬚鯨類通常比較大型,在台灣很罕見,以前的目擊記錄集中在台灣東部,擱淺紀錄也只出現在東海岸和西海岸,這次出現在北部海域相當罕見,她說,這頭鯨豚有可能迷航,影片中牠不斷繞著船隻,研判可能將船誤以為鯨豚媽媽。陳麗淑進一步指出,若這頭鯨豚屬小鬚鯨較不需擔心牠後續在海中成長的安危,但若屬大村鯨的未成年個體,因尚未長大仍需要母鯨的哺育。海科館補充說明,大村鯨又名角島鯨,2003年在日本被發現,確認後命名,成體體長可達10至12公尺,很容易與小鬚鯨混淆,這次影片中鯨豚的翻身,體表花紋特徵像大村鯨,其胸鰭白斑在前緣,不似小鬚鯨大的斑塊。而大村鯨近幾年才被命名描述,因此缺乏分布區域的科學數據,但目前得知分佈點位於印度至太平洋區的熱帶至暖溫帶海域,在台灣東部、西部曾有少數擱淺紀錄。另外,海科館提及,2018年8月7日曾於八斗子漁港內曾發現擱淺的花紋海豚,經急救後仍於該年8月9日死亡,後送海科館再經委由鯨魚龍生態有限公司協助製作為骨骼標本,目前該花紋海豚骨骼標本陳展於海科館典藏館一樓,有興趣的民眾可以前往參觀。
「錢幣水母」龍洞灣現蹤 專家:藍色觸手有毒別碰
炎熱的夏日,許多民眾都會前往海邊戲水消暑,東北角的浮潛遊客也有明顯增多的趨勢。有遊客在龍洞灣潛水時,發現了像是瓶蓋、圓盤的漂浮物體,仔細一看才發現原來是「錢幣水母」,但專家提醒民眾,錢幣水母具有輕微毒性,千萬別碰觸。專家提醒,錢幣水母外觀大小相似於10元硬幣,是由水螅蟲個體聚合而成,中間白色鈣質的硬圓骨片,是用來幫助漂浮的,周圍佈滿可以捕食獵物的藍色觸手,具輕微毒性,是台灣夏季常見的海中生物,到海邊戲水時應盡量避免碰觸。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主任陳麗淑表示,果凍水母是屬於毒性比較弱的水母,但不要因為毒性弱就去觸摸,很容易因此被螫傷。海大水產養殖學系副教授李孟洲也說,錢幣水母是生存在熱帶、亞熱帶的表層漂浮性物種,不具自主遊動能力,主要藉由季風與波流移動。人體肌膚接觸到錢幣水母觸手時,可能產生過敏、紅腫與刺痛反應。龍洞灣海洋公園表示,水母無法禁絕,建議遊客下水時應穿著全身包覆的薄式潛水衣,可保持體溫也可避免被水母傷害。若真的不幸被水母螫傷,可使用清潔的海水清洗傷口,再用含酒精的液體中和毒液,或用衛生紙沾氨水敷在患部緩解痛楚,如未改善應儘速就醫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