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片
」台中少婦「擁抱嬰兒」遺骨掀議 專家:可能因疫情相繼去世
近日台中安和遺址挖掘出的母嬰遺骨在網路上引發熱烈討論,該遺址屬於台灣的新石器時代文化,根據學者推測,這對母嬰可能因疫情去世,並由家人安葬。一名網友在臉書上分享了一張母親抱著嬰兒的遺骨照片,並附上台中安和遺址的文化背景,「目前在台中發現早的史前人類。4,800年前的台中少婦抱著她六個月大的孩子,台灣台中,大坌坑文化,西元前2800年。照片是一名年輕媽媽,估計年齡在20至25歲之間,身高160公分),她低頭凝視著左臂抱著的嬰兒(50公分),依骨架判斷,嬰兒已有6個月大。他們是2014年發現的48具排列整齊的骨骼遺骸之一。由科博館屈慧麗博士的團隊挖掘出來。這是中部地區罕見之大坌坑文化遺址『安和遺址』。本遺址的年代跨越 5,000年至3,500年前」,瞬間引發大批網友關注與討論。據悉,大坌坑文化的遺址包括新北市的大坌坑遺址;台北市的芝山岩遺址;台中市的安和遺址;台南市的南關里遺址與八甲遺址;澎湖縣的菓葉遺址;高雄市的鳳鼻頭遺址;以及台東縣的長光遺址等。大坌坑文化(台灣話:Tuā-hun-khinn bûn-huà)是台灣新石器時代的文化中最早的一層,名稱來自大坌坑遺址。該文化的分佈地區,包括東亞大陸東南沿海和附近島嶼一帶。從各遺址或研究所得的推測年代不一,大致上約距今7,000年至4,700年之間。根據台中市文化資產處的資料,安和路考古遺址位於西屯區協和里,屬於台灣大坌坑文化及牛罵頭文化的過渡期,現已規劃為安和公園。而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的屈慧麗博士曾於2015年率團隊在安和遺址進行挖掘,發現了48具排列整齊的人骨、陶片及鯊魚牙等生態遺留。這些遺跡顯示當時台中地區與海岸線相當接近,保存了極為完整的史前墓葬群。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具年輕女性人骨,俯視懷中6個月大的嬰兒,這對母嬰遺骨距今已有5000年,女性年齡約為20至25歲,身高約160公分;嬰兒約50公分,性別不明,推測出生不足半年。女性遺骨顯示缺少部分牙齒,可能與當時原住民的拔牙習俗有關。根據《中央社》的報導,屈慧麗博士表示,安和遺址的挖掘是在當地進行市地重劃時發現的大量史前遺跡。該遺址分為兩層,較上層為牛罵頭文化,較下層則為大坌坑文化,母嬰遺骨屬於後者。遺骨旁發現了鯊魚牙和仿鯊魚牙的閃玉項鍊,表明當時的生活環境與現在大不相同,台中遺址應非常接近海岸線。對於母嬰是否因天災死亡的網友猜測,屈慧麗表示,遺骨的排列整齊,且有精美的陪葬品,顯示這並非類似龐貝古城那樣因天災而突然死亡的情況。初步推測,這對母嬰可能因疫情相繼去世,由家人一同安葬於此。
時髦餐酒館遷址再升級 大面落地窗╳異國風新菜 Vespa車款展示營造義式美學
由精品實驗咖啡品牌「IN LAB」與米其林餐盤推薦餐酒館「頁小館 Restaurant Page」攜手打造、於2021年底登場的「PAGE IN LAB」,將台灣本地風土融入傳統西式餐飲文化中,創作出具有原創性的融合菜式,帶給人新潮「食」髦的鮮明形象。從6月起PAGE IN LAB於南京復興站遷址到大安站附近,坐落在鬧中取靜的台北市信義路四段巷弄裡,並進駐由富邦建設經營的「富邦藝庭」1樓,這個場域將美食、藝術、綠奢精品住宅融合為一,開啟更多靈感對話與交流。PAGE IN LAB除了在新空間帶來更多元的異國新菜色,還邀請潮流經典品牌Vespa進駐,在進入餐廳前的純白空間內打造「Vespa大道」,讓人可近距離感受Vespa家族的明星車款──2023新款Sprint & Primavera的精品魅力。現場展示經典品牌Vespa車款。空間以米色系搭配木質調桌椅,柱面也可見手寫陶片帶來溫馨感。餐酒館以落地窗帶來明亮採光(左),並嚴選米蘭香氛品牌My Fragrances擴香。新空間最大特色在於大面落地窗所帶來的絕佳採光,以「日光餐酒館」為題,呼應義大利人的享樂精神,號召大家從白天就透過美食與小酌為生活尋得片刻樂趣。米色系空間混搭手作感強烈的陶製訂製藝術品,陶製品皆由台灣原創陶藝家Yao獨家打造,兩處主要柱面上也呈現食材英文手寫陶片,直覺地傳達出豐富的新鮮食材庫。而從菜單到壁面掛畫則穿插德國新銳畫家繪製的專屬趣味插畫,以不流於匠氣的溫馨風格帶給大家親切的用餐感受;空間香氛也嚴選同為純正義大利血統的米蘭精品香氛品牌My Fragrances,透過木質調擴香為空間帶來沉靜放鬆的力量。連日與夜也呈現出不同的用餐氛圍,白天予人舒適溫馨的氛圍,轉場到夜晚則變得摩登當代,演繹出一體兩面的多元性。「紅醬燉牛舌拌麵」(左,380元)使用慢燉方式處理番茄牛尾肉醬,入口會帶有一點膠質感,「焙茶冰淇淋黃豆粉糕」(180元)還搭配麝香葡萄豐富層次。「羅馬假期嫩煎小羔羊排」使用柔嫩不腥的紐西蘭小羔羊排,搭配青豆泥與烤檸檬更襯托肉汁美味。(880元)PAGE IN LAB的餐點設計由拿下台北米其林餐盤推薦的「頁小館 Restaurant Page」所主導,由主理人Norman與主廚Robin悉心打造,全新菜單從前菜、義大利麵、主餐、甜點到酒水一應俱全,共計有21道新選擇,並嚴選具有產銷履歷的優質肉品和新鮮蔬菜與進口香料。其中首推手工義大利麵的拌麵系列,使用Q彈且能完整吸附飽滿醬汁的麵條;另外新加入的「干貝蟹肉燉飯」也值得一試,保留義式傳統做法呈現略帶米芯口感的燉飯,每口都帶著海鮮高湯的鮮甜;主餐類也同步供應牛、羊、鴨、雞、魚等排餐選擇,讓不同族群都能找到自己的心頭好。除了本來的咖啡選項,也提供酒水服務,像是台灣精釀品牌「酉鬼啤酒」的4款啤酒,單喝或搭餐都適合,另有主廚選用的知名法國酒莊4款紅、白酒,方便客人與不同餐點搭配,度過微醺美好的用餐時光。在PAGE IN LAB也能喝到酉鬼啤酒的精釀啤酒。※飲酒過量,有害健康,未滿18歲請勿飲酒。
清大北竿考古出土大量陶石器 填補馬祖發展史的缺口
清大人類學研究所在北竿短坡山進行考古遺址道路邊坡緊急處置計畫,現場出土大量陶石器。(圖/清大人類學研究所提供)清大人類學研究所在北竿短坡山進行考古遺址道路邊坡緊急處置計畫,現場出土大量陶石器。(圖/清大人類學研究所提供)清大人類學研究所在北竿短坡山進行考古遺址道路邊坡緊急處置計畫,現場出土大量陶石器。(圖/清大人類學研究所提供)連江縣政府文化處委託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在北竿短坡山進行考古遺址道路邊坡緊急處置計畫,在短坡西南側挖掘出土大量陶器與石器,對於馬祖列島史前島嶼資源利用與經營策略提供溯源證據的重要連結,文化處將著手評估是否指定為縣定考古遺址,讓馬祖發展史的輪廓更為清晰。去年11月清華大學邱鴻霖教授獲連江縣前縣長楊綏生提供消息,在北竿短坡山山頂發現細小破碎的疑似史前陶片,希望能前往進行調查與確認,邱教授前往調查,在短坡山山頂南面的道路崩塌邊坡發現大量的史前陶石器與生態遺留。經文化處長吳曉雲會同文資審議委員、馬祖國家風景區管理處人員前往現勘,確認此地為蘊含豐富文物的重要史前考古遺址,決議對此崩塌邊坡中所裸露的考古文物進行搶救,防止後續風雨侵蝕坍塌對遺址的破壞。今年7月起邱鴻霖教授帶領清大學生對考古遺址執行搶救工作,過程中發現大量史前陶片、石器與生態遺留,成果豐碩。邱鴻霖表示,短坡山遺址的發現,從年代與考古文化上的意義而言,可視為中國東南沿海新石器時代晚期進入青銅時代之前的時期,填補了馬祖列島史前時代距今3200至3600年前的缺口,從地理位置考量,也呈現出東南沿海史前時代對島嶼資源利用與經營策略的重要轉變。文化處表示,本次緊急搶救並非正式的考古試掘,9月12日已決議先將遺址列冊管理,後續研商規畫正式的考古發掘,並評估進一步指定為縣定考古遺址的可能,更完整地揭露遺址對馬祖列島與中國東南沿海史前文化史上的重要意義。
古埃及也有罰寫作業? 考古學家見「靈魂畫手」笑:還有購物清單
文字是人類文明最重大的發明之一,而罰寫則是每個人學生時期最厭惡的懲罰之一。考古學家在發掘失落神廟阿特里比斯(Athribis)的過程中,發現多達1.8萬件帶有文字或繪圖的陶器碎片,成為20世紀初以來,最多古埃及記載文物出土的紀錄,這些陶片不僅記錄了古埃及人的生活細節,其中購物清單與罰寫作業,也讓人看到人類千古不變的一面。據《每日郵報》報導,德國圖賓根大學(Eberhard Karls Universität in Tübingen)古代近東研究所(IANES),自2003年開始,便在萊茨 (Christian Leitz)教授的率領下,在擁有著名遺跡帝王谷、王后谷,與古埃及前首都的路克索(Luxor)北方一帶,進行阿特里比斯的挖掘工作。這座由托勒密王朝托勒密13世建造的大型神廟,近日出土高達1.8萬件的陶片,其中有高達8成的文字以世俗體(Demotic)書寫,其餘為僧侶體(Hieratic)和罕見的科普特(Coptic) 和阿拉伯文。罰寫作業與購物清單。(組合圖/翻攝自推特)不過,最讓團隊驚喜的,還是陶片中的蠍子、燕子、神像與人類的繪畫、日常購物清單與罰寫作業,萊茨表示,陶片上記載著算數問題、文法練習、鳥字母表(以不同鳥類作為月份的開頭字母),且其中還有100個被團隊歸類在「罰寫作業」的陶片,其正面與反面都有相同的1個或2個字母,顯示老師要學生罰寫,可能是自文字發明以來,人類不曾改變的教育方式之一。阿特里比斯神廟。(圖/翻攝自推特)萊茨也指出,從帶有兒童風格的塗鴉和購物清單上的兒童用品,可以推斷年幼的學生可能是罰寫作業的「作者」。目前發現的陶片,時代最近可到羅馬帝國時期,尼祿與哈德良等著名皇帝的名字都被發現在陶片上。雖然古埃及以莎草紙聞名於世,但同樣易於書寫與便宜許多的陶器碎片,則廣泛用於簡單的日常紀錄與文字練習。而阿特里比斯目前仍在挖掘階段,還有許多文物等待發掘。
花蓮史前遺址遭破壞!民眾隨意開挖 3000年前文物恐遭殃
花蓮溪出海口南岸嶺頂段史前遺址,2007年縣府指定公告縣定遺址,但最近卻遭民眾私自開挖拓寬道路,導致許多3000年前史前時代陶片外露,包括林班地珍貴林木也遭殃。縣文化局發現後,緊急投入文物搶救,除紀錄收藏還需重新覆蓋植被,並將追究地主觸法行為。花蓮溪出海口南岸的嶺頂遺址,被隨意拓寬,兩旁裸露的土推裡隨處可見破碎的史前遺址瓦片,讓文史工作者很心痛。(圖/讀者提供)位於花蓮溪出海口南岸旁的緩坡沙丘地,是距今3500至2000年前的花蓮嶺頂考古遺址,2007年被花蓮縣政府公告列冊「嶺頂遺址」,文化類型屬花岡山文化,遺物類別包括陶器及石器。最近卻被民眾擅自拓寬馬路,土推裡隨處可見破碎的瓦片,就連林班地上珍貴林木也遭剷除,開挖者喊冤稱並不清楚這裡是列冊遺址,但行為顯已觸法。對於地主聲稱不知道當地是列冊遺址,文化局資產科長黃用斌斥,是地主根本沒有申請經過簡易水保申請就開挖,才會不知道此處為敏感地帶,因地處列冊遺址,若要開發涉及文化資產保存法,還必須經由主管單位文化局現勘。目前被開挖範圍寬約3公尺、長有100多公尺,已投入遺物搶救。嶺頂史前遺址被開挖,文化局已投入遺物搶救。 (圖/讀者提供)黃用斌說,經委員現勘後,發現部分文物露出,也明顯看到文化層情形,已派員記錄並收藏裸露陶片及石器等,為避免文化層受雨水沖刷流失,委員建議重新覆土植被,現地將拉起封鎖線、設立告示牌,說明遺址內涵,未來朝環境及文化教育著手。此外,當地也是林務局列管林班地,山坡上不少珍貴林木也因此遭殃,光是七里香、黃槿就有70多株,花蓮林區管理處、警方將依違反森林法究責,地主未申請簡易水保就大肆開挖,壽豐鄉公所、文化局也會追究相關行為。花蓮溪出海口南岸嶺頂段史前遺址,是縣府指定公告縣定遺址,但遭民眾私自開挖拓寬道路,史前遺址「被迫出土」。(圖/讀者提供)花蓮縣內史前遺址約150多個,其中東海岸重要考古遺址,包括壽豐鄉水璉遺址及芳寮、嶺頂、鹽寮等遺址;豐濱鄉則有靜浦、豐濱、新社、港口及靜浦二、貓公、深橋、三富橋、石梯坪等。
雲林口湖 人文社區 訴說在地情
雲林縣口湖鄉的「梧北社區」,2020年推動景觀再造後成為網路旅遊話題,社區內多添了十多面有故事的鐵花窗,與鄰近同在口湖的「成龍村」自然人文景點連成一氣,值得一同走訪。「椬梧水塔」底部不只是小雨燕棲息地,還以「家」的意涵進行瓦片拼貼的藝術改造。(圖/林士傑攝)「阿嬤,咁ㄟ凍請您佮阮講窗仔的故事?(阿嬤,能不能請妳跟我說這個窗仔的故事?)」經營雜貨店的九十二歲阿嬤李林選,在梧北社區的鐵花窗完成後,不只雜貨店成為遊客的問路站,連她本人都變成宣傳活招牌。梧北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王春生提到,社區因被選中進行「椬梧城鎮之心人文景觀再造」計畫,用「跟著小雨燕趣旅行」的可愛意象做主軸,貫串社區人文景點與生態,散落在社區中、訴說十個在地故事的十三面鐵花窗,因此一炮而紅。梧北社區的鐵花窗作品《廟前柑仔店》,細緻地做出了糖果罐的造型,也刻畫出李林選阿嬤的人生。(圖/林士傑攝)尋鐵花窗 聽村民故事想造訪鐵花窗,可從社區信仰中心「調天宮」為起點,循著小雨燕的標示一路前進。每扇窗中以不同的「雙手」圖案,帶遊客看到雜貨店阿嬤從事農耕的過往、素人畫家為照顧妹妹返回口湖的情誼,認識從台南北門嫁來口湖的「玫瑰姐」、自創詩詞寫滿家牆的詩人陳山派,以及致力民主運動的「民主先聲」李萬居,也能看到設計鐵花窗的「芃芓藝術工作室」和「鐵作職人」曾文昌團隊,牽引出居民人生故事的用心。《陳山派詩人厝》有陳山派嘻笑以對洗腎心情,與描述農村生活的創作。(圖/林士傑攝)《椬梧地、產、景》呈現在地養殖文蛤、白蝦等產業面貌。(圖/林士傑攝)正午時分,「口湖遊客中心」內有間「甘苦人餐廳」,以農民辛勤栽種的食材、養殖的魚蝦做成美味佳餚,可依預算、人數配菜,也有以花枝排、煎虱目魚為主菜的個人套餐,還有超值划算的海鮮麵,成為遊客造訪口湖常選擇的用餐地點。口湖遊客中心的廣場裝置藝術「海將軍的頭冠」,將傳統信仰中的海洋守護神「媽祖」轉化為海將軍,提醒大家珍惜環境。(圖/林士傑攝)口湖遊客中心的廣場裝置藝術「海將軍的頭冠」,將傳統信仰中的海洋守護神「媽祖」轉化為海將軍,提醒大家珍惜環境。(圖/林士傑攝)矗立在遊客中心外頭的大型裝置藝術「海將軍的頭冠」,接連獲得二○二○年義大利「國際A'設計大獎」(A' DesignAward & Competition)銅牌、二○二○「巴黎DNA設計獎」(DNA Paris Design Awards)。作品外型取材自台灣養殖魚類「龍膽石斑」,表面以低溫釉窯燒的陶片、磁磚,搭配鏡面玻璃等構成,魚肚位置還闢有座位可入內休憩。「甘苦人餐廳」的「虱目魚腹套餐」,能嘗到無刺虱目魚腹與加了蝦仁的花枝排,還有鮮甜的當令時蔬。(350元/套餐)(圖/林士傑攝)老屋新生 問路吃茶點當車拐入成龍村,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林荺紾帶我們走進宮廟旁的「成龍‧捌貳」。這是去年八月村子終於成立的問路站,屋內略矮的天花板亦可看出是頗有年份的老屋所改建。而做為工作人員的返鄉青年們,正忙著烤熱「黑豆司康」與「烏魚子司康」,以及現泡由在地農民栽培的「有機黑豆茶」,同時回答旅人們對成龍村景點的各種疑問。手工低溫烘焙的「有機黑豆茶」香氣淡雅,口感綿密的「黑豆司康」與濃郁的有機地瓜抹醬滋味絕配。(有機黑豆茶80元;黑豆司康55元)(圖/林士傑攝)「成龍‧捌貳」不只提供茶點,還不時舉辦產地生態導覽活動。(圖/林士傑攝)緊鄰著的「成龍集會所」,門神圖案是以Q版鳥類形象繪製,象徵成龍村每年有許多冬候鳥停留。成龍集會所在六十多年前曾是金湖國小成龍分校,民國七十二年才改成集會所,一度因管理不易而閒置幾十年,在村民與藝術團隊共同合作下,才變成現在以馬賽克磁磚拼貼的繽紛空間。遊客拍攝網美照時,也不妨仔細瞧瞧,還能在磁磚間看見居民生活影像。「成龍集會所」以磁磚拼貼得相當繽紛,可以在此稍作休息與自由閱覽。(圖/林士傑攝)認識溼地 訪藝術作品成龍村最初被外界所認識的起因,是十年前開始舉辦的「成龍溼地國際藝術節」,成龍溼地原是大片耕地,卻在民國七十五年及民國八十五年間分別遭受「韋恩」颱風與「賀伯」颱風侵襲,引發海水倒灌與土地鹽化,農民失去良田,只好轉型從事養殖漁業。然而溼地雖不再適合農耕,卻成了鳥類最佳棲息地,每年十月到隔年三月,都有大批候鳥來此過冬。成龍村民在2016年首次創建自己的藝術作品《連結》,以橋梁形態象徵與自然和諧共存。(圖/林士傑攝)林荺紾提到,由觀樹教育基金會主辦、在地居民參與合作的藝術節,讓溼地與居民生活更加緊密,融入生態意象的創作不只部分來自村民設計與搭建,也由於多採用木、竹等自然材料,時間久了難免損壞,因此村民甚至會自發巡視、重新修補。想多了解成龍村,用雙腳走訪一圈溼地創作、和在地居民聊聊天,絕對是最佳方式。藝術家李蕢至以漂流木創作的《海螺》是2020年新作,用以表達溼地生物的多樣性。(圖/林士傑攝)烏金飄香 日曬好滋味豔陽下,木板上平躺著一塊塊烏魚子,閃耀著美麗的光澤,包著頭巾的阿姨們穿梭其間忙著幫烏魚子翻面,是成龍村另一道冬季美好風景。直到農曆年前,都有機會在「豐樺水產」看見曬烏魚子的景象。(圖/林士傑攝)加工技術承襲自爺爺的「豐樺水產」老闆林豐樟表示,每片烏魚子得歷經採卵、綁線、清洗、去血等至少十道工序,才能精製完成端上桌。因應現代養生觀念,還得縮短鹽漬的時間,從而增加了加工過程的變數。即便挑戰重重,他們仍致力保留烏魚子鹹香好滋味,製作「一口吃隨身包」,以人工把關、分切包裝,來到口湖時,可別忘了帶點美味烏魚子回家。
玩家帶路/台東池上 暢遊藝想世界
左擁大山、右抱大海的台東池上,今年以印度詩聖泰戈爾詩集《漂鳥集》為主題的藝術季新作,矗立於田野與縱谷之間,療癒仲夏遊人的身心。「我的思緒閃閃發光如葉,我的心隨著陽光輕撫而唱,我的生命與萬物浮沉於藍天或時光的深邃。」──泰戈爾《漂鳥集》隱身於海岸山脈與中央山脈之間的「197縣道」,從台東縣池上鄉向南綿延至卑南鄉,沿途一望無際的稻田,時而豔陽高照,時而山嵐繚繞,在去年「漂鳥197-縱谷大地藝術季」邀請藝術家駐村創作後,更增添了許多年輕人的足跡。今年該藝術季以泰戈爾詩集《漂鳥集》為主題,誕生不少新作,並串聯沿線村莊的小店食堂,譜出縱谷的動人故事,成為年輕人今夏騎單車追逐的焦點。懸掛的雕塑《溯土》,讓形狀不一的陶片互相撞擊,發出清脆聲響。(圖/于魯光攝)賞 老穀倉壁畫在這些藝術品中,以池上農會後方的舊穀倉壁畫最受矚目,年僅二十八歲的新銳壁畫家紀人豪,以某次和原住民泡冷泉的情景為靈感,融入金色稻浪、白鷺鷥及山嵐等意象,揮灑出台東首見的街頭藝術《供給與需求》。穀倉內則有加拿大籍藝術家葉海地的立體雕塑《溯土》,葉海地周遊世界後回到台灣,重拾阿美族古老的製陶技法,燒製出數百件陶片,再以苧麻線懸掛於舊穀倉中,陶片互擊時發出清脆的聲響,同時衝擊視覺與聽覺。以多個鏡面呈現的《生命的反思》,讓遊客的影像融入作品。(圖/于魯光攝)拍 人文好風景想拍夢幻打卡照的遊人,一定要前往「大坡池」,不少作品都集中在荷花綻放的池畔。來自英國的藝術家貝馬丁,回收台灣常見的反光鏡,創作出《生命的反思》,多面鏡子與琉璃片在陽光下閃閃發亮,並以反射影像的方式,將遊客與作品巧妙地融為一體。池畔東側三公尺高的垂釣老人塑像《何時》,則有如姜太公釣魚般,吸引遊客上勾;仔細一瞧,塑像臉上的皺紋與明顯的肌理,是用漂流木、斗笠、蓑衣及麻布袋拼貼而成,阿美族藝術家范志明談起製作過程時表示:「就像拼圖一般,把流逝的歲月拼湊其中。」以日、月為意象的《自然療癒》,將絕美鞦韆設置於「天堂路」口。(圖/于魯光攝)蜿蜒的田野小徑「天堂路」,風光靜美如詩。(圖/于魯光攝)玩 手作紀念品欣賞藝術作品後,想動手製作獨一無二的紀念品嗎?手工藝空間「漂流223」的店主,擅長木雕、水泥、原住民編織與石藝,為了把自己的創作留在故鄉池上,將老家的中藥櫃作為展示台,盛放一件件飾品與擺設,遊人也能體驗石膏字母、花器、燭台等課程,親手留下不一樣的快樂回憶。另一種青年返鄉的故事,則是用池上米在餐盤上書寫而成。位在中華路上的「水也上居」,雖緊鄰鬧區,卻不是觀光客必經的路段,很適合來場清幽的下午茶。二位年輕老闆阿文和阿哲,把舊柑仔店改裝成自己喜愛的風格,將自家米廠的池上米融入麵製品,製作出米漢堡、米吐司、舒芙蕾與米奶酪等鹹、甜食,餐廳右側的半開放區域,還有現做的糙米蛋捲,飄香誘人。3公尺高的塑像《何時》,呈現人類對歲月的靜思。(圖/于魯光攝)遊客在「水也上居」可體驗手作石膏字母,作為獨一無二的紀念品。(300元/人)(圖/于魯光攝)吃 鮮味巧料理來到池上這片食材富饒之地,當然得試試在地佳餚,預定「池上豐禾日麗」無菜單料理準沒錯。老闆夫妻請來有二十多年經驗的老師傅,依時節與當日食材變化菜色,用客家、原住民及台菜等作法,端出一道道美味。這天,老師傅以泰式涼拌稀有的月光螺,作為酸辣開胃的前菜,而肥瘦恰好的東坡肉,用老酒慢悶,再以葫蘆乾取代麻繩綁上,濃郁的滋味最是下飯;看似平凡的老菜脯蛋,則加了魩仔魚與飛魚卵,噗滋噗滋的口感令人驚喜。最後,老闆端出壓軸好菜「荷香玉米雞」,一邊緩緩打開荷葉,一邊告訴我們:「荷葉是早上在大坡池畔摘的,滿滿精華全在湯裡……。」好手藝與用心,讓每道料理都成了白飯殺手。「韓式辣雞米舒芙蕾」以韓式辣雞搭配香氣獨特的米舒芙蕾,非常開胃。(280元/套餐)(圖/于魯光攝)2020年《漂鳥197-縱谷大地藝術季》日期:2020年6月起地點:池上農會後方舊穀倉、大坡池周邊日本藝術家阿部乳坊的木雕《永恆的旅者》,身著白鷺鷥裝,手指著故鄉日本新潟縣。(圖/于魯光攝)漂流223地址:台東縣池上鄉新生路223號電話:0953-233-348營業時間:周日至周四10:30~20:00、周五與周六10:30~21:00水也上居地址:台東縣池上鄉中華路2號電話:0933-081-045營業時間:周一至周五10:30~22:00、周五與周六08:30~22:00柑仔店改裝而成的「水也上居」,以池上米為主要食材,製作米漢堡和米吐司。(圖/于魯光攝)池上豐禾日麗地址:台東縣池上鄉文田路3-3 號電話:0955-895-288營業時間:每日11:30~20:30備註:無菜單料理,僅接受預訂,每人600元起。不油不膩的老酒東坡肉,配上當季最新鮮的燜桂筍,十分下飯。(圖/于魯光攝)野生月光螺產量稀少,是當地人用來款待客人的食材。(圖/于魯光攝)住宿推薦:日暉國際渡假村地址:台東縣池上鄉新興路107號電話:(08)986 1111(圖/日暉國際渡假村提供)
防疫解封 侯友宜邀市民遊樂區尋寶
新北市今(7)日開放位於八里十三行博物館周邊,結合史蹟與地形的共融式遊戲場。市長侯友宜除體驗各項設施,也表示文化公園不僅有美麗的左岸風光,也結合陶罐藝術建置,可以讓大、小朋友,在開心遊玩的同時,也能了解陶罐、圖騰等文化,十分值得一遊。侯友宜說,為了讓新北市的大、小朋友有更多休憩場所,高灘處推陳出新,建置了結合大坌坑、十三行等文化的「八里十三行文化公園兒童遊戲場」。不只有刺激的滑索,帶給小朋友新穎體驗,沙坑更是不同於以往的設計,在底部六處埋藏仿製的「大坌坑陶片」,讓孩子玩沙之餘,還可以體驗考古的尋寶樂趣。侯友宜說,目前新北市有十一座河濱共融式遊戲場,今年會再完成四座。上個月部分啟用的「全齡共融堤坡滑梯樂園」是全台規模最大的滑梯樂園,目前開放C區供民眾遊玩,其餘A、B、D主題區也預計在七月底完工,讓市民一次擁有三十一座特色滑梯及一百組各式遊具設施。
台東最美「縱谷大地藝術季」開展 穿梭大坡池、田野縱谷的絕美打卡點
後疫情時代身心需要療癒,在矗立於田野與縱谷中藝術季,讓今年夏天除了熱氣球嘉年華之外,多了一個飛奔台東的理由。2020年的《漂鳥197-2020縱谷大地藝術季》於6月1日展開,由行政院農委會水土保持局台東分局主辦的「萬物糧倉大地慶典」計畫之一,最受矚目的縱谷大地藝術季去年首度開展即獲得熱烈好評,今年同樣沿著從池上鄉綿延至卑南鄉的「197縣道」,結合印度詩聖泰戈爾最動人的「漂鳥集」,化作一件件雋永的藝術作品,也將成為全新拍照打卡必遊景點。《漂鳥197-2020縱谷大地藝術季》與去年第一屆有很大的不同,為了讓民眾對於藝術家創作的過程更加了解,今年在開展前完成布展5件作品,分布在池上農會舊穀倉及大坡池周邊。由池上農會舊穀倉本身就是一件藝術,這是特別邀請壁畫藝術家紀人豪,在今年四月完成與愛馬仕合作在松菸的創作之後,來到台東池上駐村一個月後,感受池上的生命力後所完成的作品。不同於之前的作品,池上的作品除了壁畫技法之外,更出現了少見的水墨風格。金色稻浪手、縱谷間的山嵐,自在穿梭的白鷺鷥,都成了這次舊穀倉《供給與需求》創作的靈感。(圖/水保局提供)主辦方也表示,策劃活動是邀請不少國外的藝術家,但受到疫情影響,剩餘的5件作品,會在7月~10月之間逐步設置完成,民眾除了可以欣賞去年的11件作品及已經完成的5件作品之外,也可以實際看到藝術家的創作過程,感受作品的生命力。運用阿美族傳統製陶燒製陶片,形成一幅視聽覺強烈的立體雕塑品《溯土》。(圖/官其蓁攝)阿美族藝術家Talaluki志明以漂流木打造一位擁有歲月及智慧、坐在池邊垂釣的老人《何時》。(圖/水保局提供)行政院農委會水土保持局台東分局主辦的「萬物糧倉大地慶典」活動,2日揭開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