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上風電
」 離岸風電 風力發電響應世界地球日 富邦金控增訂2030年綠色金融目標2.9兆元
響應4月22日世界地球日,富邦金控持續發揮金融本業影響力,透過投、融資引領企業客戶重視環境、低碳轉型,除2023年綠色金融成果已超過新台幣2.57兆元,並增訂通過2030年綠色金融目標為2.91兆元,攜手各產業奔向永續台灣願景;富邦金控也積極以身作則,響應政府淨零政策,已成為台灣碳權交易所首批國際碳權交易買家。富邦金控更宣布進一步推出「富邦Run For Green™全民線上跑」,擴大Run For Green™倡議計畫,未來民眾透過穿戴裝置或APP紀錄跑步資料,每累計跑40公里,就能兌換一棵樹。富邦期望讓更多民眾都能加入大Run For Green™行列,為個人健康和地球永續而跑!富邦金控董事長蔡明興表示,世界地球日源起已超過50年,目的在鼓勵所有人團結一致,無論是個人、組織或企業,發揮力量讓地球更美好,富邦金控身為綠色金融領跑者,將繼續以「低碳、數位、激勵、影響」ESG四大策略擴大正向影響,為淨零碳排目標努力奔跑。富邦人壽以母公司富邦金控四大永續策略為核心,持續運用金融專業,以永續、低碳為舵,在金融面,加速綠色金融發展,不再承作新燃煤比大於50%之電廠投融資,至2022年底,ESG主題性投資金額高達2.26兆元,綠色投資總金額逾1.8兆,2023年綠色採購金額達1.5億元,連續六年獲經濟部「Buying Power社會創新產品及服務採購獎勵機制」首獎、行政院環境部「綠色採購績優單位」認證等殊榮,充分落實責任投資;同時從本業出發,實踐綠色保險服務,運用MID身分認證推動行動投保及視訊投保,真正落實投保無紙化,並推動電子保單、電子通知單及行動保全等數位服務,相關作為一年可減少超過40萬公斤的碳排量,以保險科技落實環境永續理念。北富銀致力協助客戶永續轉型,透過永續金融投資、放款、商品與專業服務,協助客戶提升 ESG 績效,截至2023年已提供273檔永續相關基金與海外債,資金規模逾新台幣126億元,2023年全年綠色授信餘額更突破新台幣2,600億元。為建立ESG永續文化,北富銀每年均會舉辦員工活動,今年特別在世界地球日推出「富邦綠行動,永續一起拼」,設計食衣住行育樂的六大塊拼圖任務,鼓勵員工「拼出生活好習慣,天天都是世界地球日」!同時舉辦「綠行動市集」活動,邀請鮮乳坊、鄰鄉良食、勝利廚房等多家社企團體快閃擺攤,以行動支持在地農業及社會企業,推廣友善土地的永續理念。富邦金控致力領航永續金融,響應世界地球日,增訂2030年綠色金融目標為2.9兆元(圖/富邦金控提供)。富邦產險呼應全球、台灣淨零趨勢與政策,除了積極投入綠能保險,目前承保全台灣近四分之一太陽能光電案場、約半數陸上風電機組,並參與每一個離岸風電風場的保險計畫,為全台最大綠能保險業者外,亦率先提出「2050淨零承保」,並透過相關服務或作為,協助企業客戶低碳轉型。近年也力推電子保單,透過舉辦申辦電子保單的獎勵活動,持續推廣行動業務APP、遠距招攬、數位表單平台等電子化平台,統計2023年度已發出近940萬張電子保單,降低近77萬公斤的碳排放量。此外,也積極推廣企業險商品的「電子化保險契約條款保單」,客戶於收到紙本保單後掃描QR Code即可查看保險契約條款,至少可減少約75%紙張印製;2023年度申辦率近75%,不僅提升服務效率,也為節能減碳貢獻一份心力。富邦證券重注重永續發展,協助企業進行綠色轉型,積極與被投資公司互動,發揮機構投資人影響力,因此連續兩年獲頒「機構投資人盡職治理資訊揭露優良券商」之肯定。此外,富邦證券更攜手投資人重視永續投資,2023年領先同業推出整合性「ESG專區」,提供包括台股、美股、海外債及基金等四大投資商品ESG評分,提供企業及投資人追求「投資」與「永續」共好的選項。除了上述作為,富邦證券積極建置太陽能發電設備及推動無紙化作業,以提升減碳成效。以使用綠電為例,2023年10月起,富邦證券嘉義分公司所建置的太陽能設施開始發電,竹東分公司也預計於今年建置再生能源設施,持續降低灰電使用量。針對非金融面,富邦金控自2021年起推動Run For Green™倡議,目標五年內為台灣種下10萬棵樹,更結合運動贊助力量,凡跑者累積跑四大馬等指定賽事滿40公里,就可兌領一棵樹,截至目前為止跑者累積近21.3萬人次,超過5.6萬人次獲得領樹資格。世界地球日富邦金控再進一步推出「富邦Run For Green™全民線上跑」,未來民眾無論在公園、操場跑步,透過Garmin等穿戴式裝置或Strava等常見的跑步紀錄APP綁定上傳資料,就能累積公里數兌換樹木。4月21日、22日,富邦金控則連續兩天舉行小型路跑活動,包含與Garmin合作在內湖復育園區舉行跑聚,讓參與者認識7種塑膠回收標誌;22日晚間舉辦「拯救地球功德一件」跑聚,邀請參與者攜帶已不再使用之賽事跑衣做回收,為奔向綠色貢獻心力!
風電貴森森1/台灣陸域建置成本 比大陸高四倍
蔡政府所規劃的能源政策,是設定在2025年要將核能發電歸零,而核電的缺口,將由再生能源及天然氣發電來補上,其中風力發電也是再生能源中重要的一環,不過在台灣要蓋風力發電,從土地、設備、維護、回饋金等成本繁瑣,讓廠商有苦難言。根據本刊取得的大陸西北某風場陸域風力發電的建置成本分析,中國建置陸域風店每1MW(百萬瓦)的成本,包含設備費用、安裝費用及其他費用,大約在520萬元人民幣,換算約2280萬元新台幣。至於台灣,以台電陸上風電第五期標案為例,2021年11月招標的布袋港站3機組共9.9MW,得標價為5.49億元,平均1MW約5545萬元,約大陸的兩倍;更早之前,2017年10月的永興風力發電站4機組共9.2MW,得標價10.75億元,平均1MW為1.16億元,更高達大陸的四倍之多。台灣蓋風電為何會這麼貴?綜觀其原因,首要關鍵是風機設備幾乎都是由國外進口,根據產業價值鏈資訊平台資料顯示,全球陸上風機主要有四家廠商,分別為美國奇異公司(General Electric,GE)、丹麥風機商維斯塔斯(Vestas)、德國風機製造商艾納康(ENERCON)及中國的金風科技。以Vestas風機在2023年上半年報價為例,平均售價每MW就從71萬歐元一路飆升到110萬歐元,儘管後續有回跌,但仍高達97萬歐元的水準。而歐洲因為風電市場成熟,甚至已經進入紅海,相較之下,幾乎只能依賴歐洲設備的亞洲市場,就成為廠商的肥肉。除了設備採購,後續維修也是由原廠負責,這又是另一個成本。在疫情過後,因為缺貨,外商風機報價可說是一年數變,上半年先漲40%,下半年再漲30%,廠商也只能接受。台灣風力發電業者必須自行興建從發電地點到台電電網或升壓站所需要的線路,也額外增加成本。(圖/報系資料照)而中國從2010年以來就是世界上最大的風電裝機容量市場,也是全球最大的風電設備製造基地,根據維基百科資料,至少15家中國公司是以商業目的生產風力渦輪機,並有幾十個中國公司生產組件,在完整的供應鏈支撐下,中國風機成本也具有競爭優勢。風力發電廠最主要的成本為風力機組,風力發電成本組成分別為風力發電機(葉片、齒輪箱、發電機、機艙、電力轉換器、變壓器及塔架等)、土地與基礎建設(風機土地租賃、基礎土木工程、電網線路、變壓站等)、專案服務(風場設計與規劃、行政作業支出及專案管理等),陸域風力發電廠之風力機組成本約為64%-84%;離岸風力發電廠之風力機組成本約為30%-50%。此外,今年6月28日,就在睽違2年之後,中國財政部發佈一紙關於2023年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補助地方資金預算的通知。原本中國國家發改委在2018年就已公告,2020年底前核准的陸上風電項目,2021年底前未完成併網者將不再補貼,如今補助重啟,也讓中國風電產業重新回溫。一位風電業者告訴CTWANT記者說,就他們內部分析,中國之所以重啟補助風力發電,其實關鍵原因跟歐洲一樣,因為疫情的關係,很多產業都受到衝擊,但是再生能源產業趨勢已定,在大環境不好的狀況下,再生能源又很需要靠政府補助,因此讓各國政府才會持續補助。根據經濟部能源局公布的2017年12月7日公布的再生能源發展策略,2016年各能源來源占比分別為,再生能源5%、核能12%、燃煤45.4%,燃氣32.4%;到2025年各能源來源占比,將為再生能源20%、核能0%、燃煤30%、燃氣50%。不過跟據經濟部在今年6月21日發布的最新「2023年度全國電力資源供需報告」,已確定2025年再生能源20%目標跳票,最多只能達到15.5%,要達到20%的目標,要到2026年10月。儘管風力發電也被視為重要的再生能源電力來源,但是實際上幾乎都是要靠民間投資,官方所給予的補助或是協助卻是寥寥可數。「以民間風力發電業者最常碰到的抗爭問題,我們早就透過商會跟官方反應,希望能建議一套標準作業程序,在電廠興建之前透過公告,先讓所有有意見的民眾或是團體都能跟業者先行溝通,不要等到要開始建了,才冒出一堆人來表達意見,這樣往往會殺的業者措手不及。」一家廠商無奈的表示。相較於中國,台灣也最常見的,是民眾抗爭所衍生出的回饋金,至於通常會需要多少金額?廠商表示,這個跟各個案場的狀況不同,沒有辦法統計,也不能透露。業者表示,「想要爭取回饋大家都可以理解,但是應該可以跟法院判例一樣,建立一個評判標準。」目前相關的回饋金中,有法源依據的是電力開發協助金(電協金),要求設置裝置容量超過20MW的發電設施,每發一度電就要提撥一定比例的金額(陸域風電0.012元;離岸風電0.018元)做為電協金,在其他部分,還有漁業補償、社區發展、營養午餐、研究費用等眾多名目的回饋金。另外一個問題,是台灣電力制度的問題,因為台灣目前的配電模式,還是由台電的電網來進行,但是再生能源的地點,基本上都不可能在台電電網旁邊,以風力發電為例,選址都是屬於較為偏僻的地方,都會離台電電網的電網或是升壓站有一段距離。在歐洲,通常都會由電力公司來鋪設線路,發電商付租金,但是在台灣,這段的線路是必須由發電商來鋪設,也成為另一個成本來源。對此,台電則回應表示,在躉購價格中的公式已經有計入部分的補助,但不可諱言,補助是通則,畢竟每個發電地點跟電網或升壓站的距離不同,不可能完全補助。
風電貴森森3/離岸風電正當紅 外商強勢壓境本土廠難出頭
2016年蔡政府上台後,在2025年再生能源佔比20%的目標政策下,風力發電也是重要發電來源之一,不過相較之前台灣風力發電主要集中在陸上風電,蔡政府對於離岸風電的推動力道更為加大。以建置成本而言,離岸風電多了海洋到陸地這一段電路輸送,加上海底打樁更深,成本遠高於陸域風電,每1MW是陸域風電的一倍以上。但離岸風電機組的發電容量數倍於陸域風電,一般陸域風機的裝置容量平均每支為3MW左右,而離岸風機目前已可達每支10MW以上,若以提高再生能源比率為前提,推動離岸風電確有其必要性。行政院於2017年6月在行政院第3551次會議通過「風力發電4年推動計畫」(106-109年),規劃「先陸域、後離岸」策略,逐步推動風電設置。預計在4年內達成風力發電累計1334MW設置量,並建立中長期治本措施,優化設置環境,進而達成2025年6.8GW(陸域1.2GW、離岸5.6GW)的設置目標,希望藉此促進能源多元化及自主供應,並帶動內需與就業。台灣確實有很好的發展離岸風電的條件,因為根據國際工程顧問公司4Coffshore的資料顯示,全球前20大最好的風場,台灣海峽就佔了16處。而台灣發展離岸風電的問題,其實也是跟一開始發展陸上風電一樣,缺乏技術,只能由外國廠商來主導。儘管蔡政府有所謂的風電國產化政策規劃,但是深究台灣的產業狀況,能夠做到國產化目標的,其實只有部分領域,例如基樁、水下工程等,這些是台灣既有產業已經有基礎的,像是鋼鐵業,就可以延伸下去做,至於關鍵的風機等,就不是台廠可以吃得到的,還是只能靠外商。離岸風電因為裝置容量高、發電量大,成為再生能源中不可或缺的來源。(圖/台電提供)隨著政府積極推動離岸風電計畫政策,自2013年經濟部公布第一階段「示範風場」起,2018年完成第二階段「潛力場址」遴選、競價作業,至2019年底海洋風場全面完工商轉,並於2021年公布「區塊開發」選商機制,宣告台灣離岸風電發展,正式步入第三階段。第三階段將分三期核配風場,每期共配發兩年的裝置容量共3GW,每家業者最多獲配500MW,本階段第一期預計於2026、2027年完工併網。「官方有所謂的風場規劃,在規劃的建置容量中,分配給數家廠商來建置風機,但是官方所做的事情,就是分配,但是其他需要的作業,像是環評、行政流程等,還是由廠商來處理,在同一個風場裡,大家各自做環評,這其實有點難以理解,同一個環境做出來的環評會有差異嗎?如果有,那也很神奇,但你要接政府的案子,就是要做環評。」風電廠商告訴CTWANT記者說。風電廠直言,國產化的目標是很好,但是就目前的環境來看,外商挾豐富的經驗,一定會比台廠強,只是最近的狀況也可以看到,一個風場所需要的資金龐大,都是需要銀行專案融資,在沒有做出來完整的財務模型之前,銀行是不可能會貸放的。而國內銀行能不能、願不願意支持台灣廠商,也是很重要的關鍵。
風電貴森森2/從選址到採購全靠自己 陸域風電廠嘆:只能自力更生
回顧台灣風力發電產業,起始於1980年代初期的能源危機,當時政府委託工研院陸續開發4kW、15kW、與150kW之風力發電機,然在能源危機解除後就停止開發工作。不過到了2000年,政府發布了「風力發電示範系統設置補助辦法」,由台灣電力公司、台朔重工,及正隆公司,分別在澎湖、雲林和新竹,設置三個總容量共8.64MW的風力發電系統再度開展。至2004年政府開放民營電廠設置,開啟民間廠商投入風力發電開發,也堪稱是台灣陸上風電的興盛期。分析台灣風力發電環境,根據台電的再生能源發電概況資料指出,台灣東北季風強盛,每年1到3月及10到12月,發電量約佔整年度之70%,相較之下,夏季用電高峰也就是每年的4到6月,恰是風力資源最弱季節。陸上風電廠告訴CTWANT記者說,如果以一句話來形容台灣陸上風電發展,那就是「自力更生」,從選址開始,到設備採購,所有的行政流程,基本上都是要靠廠商自行解決,政府幫助的地方並不多。畢竟陸上風電是點的設置,這個地點不行,就稍微移動一下,只要不差太遠,基本上的風力是還不會差太多。廠商指出,陸上風電最大的問題,其實還是民眾對於風電的不理解,就像民眾對於電磁波一樣,像是眩影跟低頻噪音就是民眾最常反映的問題,不僅影響人體,甚至影響家禽家畜等,面對這些問題,基於敦親睦鄰的原則,只能盡力說明,最後常常也是以補償金等方式來解決。之前業界還傳出,有民眾以低頻噪音導致其飼養的羊隻出現憂鬱症為由,要求賠償。對於台灣的陸上風電,身為台灣第二大廠的台電,也不諱言表示,因為土地有限,而具有好的風力資源的地方就是那麼多而已,當第一波的廠商開發設廠後,後面的廠商自然就不可能有那麼好的風力資源,連帶也影響發電效益。彰化地區因具有良好風場,也是陸上風電主要的場域所在。圖為彰化芳苑鄉漢寶濕地風力發電機組。(圖/報系資料照)
風電貴森森4/達德能源董座曾葳葳:時間成本是台灣發展風電最大問題
身為台灣最大陸上風電廠商的達德能源董事長曾葳葳指出,要開發一個電廠,有三個步驟,第一是籌設許可,再來是施工執照,最後是電業執照。在台灣開發風力發電電廠,最大的問題其實是時間成本,以達德能源自身的經驗,在2000年開始申請設立風場,2005年才開始建設,2006年進入商轉,大概花了5年才搞定。曾葳葳說,以達德能源自身經驗為例,在取得最前期的籌設許可之前,就有多項的前期許可需要拿到,像是禁建高度、飛機航道、國防安全、地方政府同意書、台電併網同意函、土地同意書等,都要完成後才能拿到籌設許可。拿到籌設許可後,要申請施工執照,還要有土地租約、資金審核、地目確認等不同流程文件要完成。相較於國外有所謂的統一處理,不過在台灣,這些所以的前置流程或是取得許可的過程,全部都是要由廠商自行處理、溝通,才能取得許可,對於沒有經驗的廠商,目前的單一窗口能夠提供的幫助相當有限。如何面對這些繁複的流程,對於廠商來說,是比較困擾,也迫切需要解決的地方。達德能源目前在台灣有206座陸上風機,對於接下來的發展規劃,曾葳葳指出,陸上風電不像離岸風電需要一整片的場域,只要3-5隻風機,就可以持續推展開發。曾葳葳也強調,從單位發電成本來說,陸上風電真的是便宜實惠!不過曾葳葳也對風力發電發展提出示警,隨著全球風力產業被各國設為重點發展產業,接下來的供應商供應狀況可能會出現相當吃緊,包括缺料、缺工的問題,根據全球風能委員會的預估,到2026年,這些供應吃緊狀況就會出現,到時候對於發展風電可能會有出現壓力。達德能源是台灣陸上風電最大廠商,今年8月再雲林縣崙背鄉啟用6隻風機,累計已達206隻。(圖/達德能源提供)
海能風場47座風機完工併聯 能源局:每年為38萬戶家庭提供風能
近年疫情影響全球離岸風電工程建設進度,但臺灣離岸風電業者持續持續與公部門共同努力。經濟部能源局今(25)日表示,繼2021年底完成第一階段示範案43座風力機,於本周二(21日)第三座離岸風場海能風場47座風機全數完工併聯,加入綠能發電行列,而日商JERA捷熱能源也將持續投入在台灣完工離岸風電案場。能源局說明,海能風場是JERA捷熱能源(佔49%)、麥格理綠投資集團(佔26%)及風睿能源(佔25%)共同合作攜手開發的離岸風場,單機裝置容量從示範階段兩座4MW、20座6MW,到完工後共47座8MW風機,總裝置容量為376MW,每年可為約38萬戶家庭提供潔淨風能。能源局補充,離岸風電海事工程複雜度遠超陸上風電,首先要先克服海上工作環境,操作人員必須在受風浪起伏的工作船身上操作起重機具,且風浪過大時船隻必須立即返航,其次,風機零組件、基樁水下基礎合計重達數千公噸,從港口運輸至風場、組裝、安裝至定地點並進行施工安裝,都需要經過精密安排,才不會出現安裝嚴重落差。針對日商JERA先前出售44%海鼎離岸風電計畫(Formosa 3)股權一事,經濟部表示,JERA能源是我國推動能源轉型重要的合作夥伴,雖未參與區塊開發第一期選商作業,但仍持續深耕台灣離岸風電產業,並投入後續運維等面向。對於個別公司財務規劃予以尊重,也持續歡迎各國大廠來台投資離岸風電,目前已有法國知名外商擬接手股權,參與海鼎三專案。經濟部感謝全體離岸風電施工人員的付出、各開發商與在地供應鏈業者的踴躍參與,未來將在公私部門協力推動下,共同朝向2025年離岸風力裝置容量達5.6GW以上,確保電力供應穩定。現在只要站在竹南龍鳳漁港,或是騎乘單車經過竹南綠光海風自行車道,除可看到台灣首座離岸風場,更可以遠眺海能風場套筒式風力機組。
星生能源完成新北市首座太陽能風雨球場
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學習實踐永續重要性。 台灣發展綠能展現成果,新北市校園首座太陽能風雨球場,於2022年4月份建置完成,由星生能源 (新加坡再生能源領導者EDPR Sunseap旗下控股公司)興建,此新北市首座太陽能風雨球場將提供校園師生使用,兼顧其遮陽避風雨功能,更達到校園結合綠能永續之重要性。 新北市首座太陽能風雨球場位於新北自強國小,今年四月完成,是星生能源在台首座太陽能風雨球場系統。預計能提供近200 kWp的再生能源,抵銷約171噸碳排放量,每年約可提供60戶台灣家庭平均用電。另於去年10月,星生能源已於該校完成535 kWp校舍太陽能屋頂系統。 星生能源發言人表示:「此次完工之新北市首座太陽能風雨球場,象徵星生能源對於台灣永續發展的另一里程碑。此類多功能的校內設施,將為都市計畫提供創新模式,提供學生更多具遮蔽戶外空間的同時,也滿足對於再生能源的需求。」 「風雨球場對星生能源來說只是一個開始,我們期望提供更多元的綠能解決方案,同時建立年輕人在日常生活中實踐永續的概念。」星生能源台灣設立於2018年,旗下擁有太陽能建設與節能效率等兩大事業群。分別專注於太陽能系統建置維運,以及節能效率、綠屋頂等多元綠色解決方案。 新北市於2020年受邀簽署「紐約VLR宣言」,是全台唯一受邀的城市。此項宣言全球擁有超過330個城市加入,旨在推廣聯合國永續發展工作。關於 EDPR Sunseap EDPR Sunseap 是一間新加坡太陽能系統開發營運商,在亞太地區擁有近10 GWac的太陽能項目。於新加坡擁有超過3000棟以上太陽能項目建物,包括公共住宅與工商用建物。在亞太地區擁有多個營運據點,包括越南、柬埔寨、中國、台灣、日本、泰國、馬來西亞、印尼與南韓等地。EDPR Sunseap隸屬於全球再生能源領導者EDPRenewables (Euronext: EDPR)旗下之一,EDP Renewables為全球最大的再生能源供應商之一。 關於EDP Renewables (EDPR) EDP Renewables (Euronext: EDPR)是全球第四大再生能源供應商,營運據點涵蓋歐洲、北美、南美及亞太地區等全球26個市場。總部設於馬德里,並於休士頓、聖保羅及新加坡設有區域辦事處。EDPR擁有紮實的開發技術、一流資產及領先市場的再生能源營運能力。包含陸上風電、公用事業規模/分散式太陽能、離岸風電(由50/50合資企業OW提供)、以及其他綠能技術如儲能、綠氫等。 EDPR透過以員工為出發點的核心政策,使其獲頒多項殊榮,美國2022年最佳工作場所之一,歐洲(西班牙、義大利、法國、羅馬尼亞、葡萄牙及波蘭)和巴西則獲選為2022年最佳企業,同時名列彭博性別平等指標。EDPR是隸屬於EDP(Euronext: EDP)旗下之子公司,EDP為能源轉型方面的領導企業,專注於全球減碳工作。EDP除了於再生能源領域具備深遠影響力外,其亦於葡萄牙、西班牙和巴西經營綜合公用事業業務,包括電力網路、客戶解決方案及能源管理等。
高油價賺一波2/短期靠塑化股賺差價 長期布局還有二類股
雖Delta疫情再次來襲,但歐美國家在疫苗覆蓋率提升下,重症及死亡率已大幅降低,目前沒有重啟管制的規劃,加上經濟活動復甦,使原油及汽、柴油的庫存皆處低檔。台新投顧副總經理黃文清則認為,「從國際油市動態及油價來看,原則上塑化產業短期內受惠,太陽能及風力發電等綠能長期受惠。」黃文清指出,根據EIA統計,2Q21全球原油供給為每日9,480萬桶、需求為每日9,649萬桶,然8月下旬全球原油供給為每日9,676萬桶、需求為每日9,838萬桶,相差了162萬桶,全球油市持續供不應求。「塑化股部分,以台塑四寶來說,台塑(1301)前三季EPS達8.56元、達成率100.7%,而南亞(1303)EPS為8.05元緊追其後、達成率102.0%。兩家公司獲利皆超過2007年高峰,全年將寫歷史新高。」黃文清說。隨印度雨季後的需求、中國大陸能耗雙控,推升主要產品報價,加上本身歲修減少,台塑維持營收、獲利季增看法,全年獲利將超過一個股本。雖化工報價走升,但多項產線定檢,以及電子產品淡季、客戶調整庫存,台塑化預估短期油價維持強勁,且煉油產品庫存水位偏低,汽柴油利差持續走升,有助整體營運。中國限電、煤礦產量銳減,太陽能及風力發電等綠能更受關注及需求。(示意圖/新華社)國票證券分析師孫嘉明則分析,「原油價格持續高漲,對塑化產業造成一定程度的壓力,這種影響越接近供應鏈的尾端會越大,成本上漲能否轉嫁,端視市場的供需狀況,需求越強勁或供給有限之下成本轉嫁能力越高。」除了原油價格上漲帶動塑化報價上漲之外,中國近期實施能耗雙控政策限制塑化產品生產及供給,加上今年冬季反聖嬰現象恐讓天氣寒冷,對於原油需求增溫的預期下,對塑化相關個股將有正面助益,例如PVC廠商台塑(1301)及華夏(1305),EVA廠商台聚(1304)、亞聚(1308)及台塑化(6505)。中信基金經理人張士琳表示,近期歐洲由於天然氣、碳價上揚、風力發電量低落,導致電價飆漲,再加上中國限電政策,導致能源價格竄升;市場憂心能源價格上漲將刺激通膨進一步發酵的同時,全球主要經濟體為達到碳中和的長期目標。一方面縮限對傳統燃煤能源的投資,一方面須得加緊腳步佈建再生能源,以接軌新時代政策。因此,在未來通膨浪潮下,綠能不僅基礎建設需求更加明確,也有望自電價上漲中受益,相對具備抗通膨的能力,建議投資人可適時布局張士琳指出,台股太陽能與風能目前各有利多題材支持,未來「風光」可期。太陽能部分是由於美國政府可能擴大對中國廠商的限制,且拜登政府嚴加要求供應鏈去中化,有利台廠訂單揚升。風能則得利於成本下降,過去 5 年風電建置成本減少 16%,且美國、英國、德國等國最便宜的電力來源即為陸上風電;在碳中和風潮驅動下,台灣的離岸風電在成本下降、政策支持、地理環境適合等條件聚合下,有望成為亞洲離岸風電的先驅,從 2020 年到 2025 年其發電量可望出現 11 倍的增幅。
德國碳中和年提前至2045 台德能源對話台灣借鏡學習
行之多年的台德能源對話因疫情影響,今(2021)年以視訊方式科舉行,有鑑於德國再生能源發電已經是德國電力的主要來源,其相關的法規、政策目標、再生能源產業鏈的推動,都成為我國學習的重點,雙方也將透過平台對話,展開更多合作。德國再生能源發電已成為德國電力主要來源,2020年初步預估占比達41.5%,目標至2030年達到65%。自2015年起,台德雙方就正式建立能源轉型論壇舉辦行能源對話,並於2016年簽署《台德能源轉型領域合作意向共同宣言》,這些年來德國經驗已成為我國能源轉型與發展的重要參考。德國最新《再生能源法》(EEG 2021)修法更建立回饋地方機制、減免太陽光電EEG附加費、加強電網和市場整合、及增加對已屆滿補貼期限的電廠提供優惠,預料將可擴大陸上風電、太陽能的應用,並提升綠氫、智慧電網與風電的現代化與技術發展。此外,德國將2050碳中和目標明確寫進《再生能源法》中,在修訂中的《氣候行動法》,更將達成期限提前至2045年,歸納了德國達成淨零目標的三大支柱為節能、綠能與氫能。德國2020年離岸風電裝置容量已達7.7GW,占全球第三位,德國政府進一步規劃在2040年提升裝置容量達40GW的目標,目前,德國風電產業價值鏈已十分完整,靠強勁的內需風電市場與先進科技奠定穩固國際優勢。在氫能方面,德國已於其《國家氫能戰略》中確認「綠氫」的優先地位,也積極建立綠氫市場及相應的價值鏈。
台塑麥寮風力發電 與日商談了1年快有譜
台塑集團加速推進創能、儲能佈局,擬切入風電投資。據悉,台塑集團1年多來與日商合作評估於麥寮廠區架設風力發電機組,已達具投資可行性共識,正擬進一步就持股、投資架構等細節展開協商,期盼為台灣風力發電能量助威、加油。台塑集團有意以持股過半主導前提下,與日商在麥寮廠區西北角區域,架設陸上風力發電機組,規劃架設10支風機,單支發電容量4.2MW(為當前全球陸上風電單支風機最大規模),合計總發電量42MW;粗估包括整地、道路及相關設備建置,投資規模約25億元。目前已開始著手準備環評作業,最快第4季提出環評申請;一旦獲准,建置時程約1~1.5年。台塑集團擬以「節能」、「創能」、「儲能」、「智能」四領域規劃,在台灣打造儲能產業鏈,以儲能為中心,將風光儲能加以結合,扮演台灣綠能產業供應鏈中的關鍵角色。台塑集團與日商合作於麥寮廠區架設風力發電機組,據日前在麥寮廠區所設置測試基地收集的資料:發電時間超過3000小時/年,超過陸域風電平均發電時間2500小時/年,具有發展潛力。經濟部近年積極推動風力發電佈局,惟目前台灣風力發電項目多淪為外商主導,以致先前以威脅退出台灣,爭取經濟部調高電價收購費。台塑麥寮廠區因電力自主,且有電網等基礎,售電支援台電調度;一旦麥寮風力發電獲准推動,將對台灣本土風力發電及供應鏈建置主導能力,增添支援強心針,提升產業高值化佈局。此外,台塑集團已建置完成3.3MW太陽能裝置,另有1MW裝置進行中。台塑仁武廠建置年產100萬片染料敏化電池廠,預計2022年完成。
石化龍頭搶進綠能 台塑麥寮設風機
因應全球綠能趨勢,台塑集團加速推進創能、儲能布局!其中,台塑化一年多來與日商合作評估於麥寮廠區架設風力發電機組,已達具投資可行性共識,正擬進一步就持股、投資架構等細節展開協商,預估投資規模約25億元,最快第四季提出環評申請。據悉,台塑集團有意以持股過半主導前提下,與日商在麥寮廠區西北角區域,架設陸上風力發電機組,規劃架設十支風機,單支發電容量4.2MW(為當前全球陸上風電單支風機最大規模),合計總發電量42MW;粗估整地、道路及相關設備建置,投資規模約25億元。目前著手準備環評作業,最快第四季提環評申請,一旦獲准,建置時程約1~1.5年。經濟部近年積極推動風力發電布局,惟目前台灣風力發電項目多淪為外商主導,以致先前以威脅退出台灣,爭取經濟部調高電價收購費。台塑麥寮廠區因電力自主,且有電網等基礎,售電支援台電調度;一旦麥寮風力發電獲准推動,將對台灣本土風力發電及供應鏈建置主導能力,增添支援強心針,提升產業高值化布局。督導台塑集團創新事業的台塑企業管理中心常委王文潮表示,綠能發展是一項全球性且持續性的重大議題,台塑擬以「節能」、「創能」、「儲能」、「智能」四領域規劃,期望在台灣打造儲能產業鏈,以儲能為中心,將風光儲能加以結合,扮演台灣綠能產業供應鏈中的關鍵角色。台塑化評估與日商合作於麥寮廠區架設風力發電機組,據日前在麥寮廠區設置測試基地收集的資料,發電時間超過3000小時/年,超過陸域風電平均發電時間2500小時/年,具發展潛力。台塑今年碳纖維應用在風電使用上可達5,000噸/年,目前每年供應3,500噸給陸上風機業者,1,500噸給國外離岸風機業者,2022~2025年台灣離岸風電風機需求,碳纖約需使用2,200噸。王文潮指出,目前集團已建置完成3.3MW太陽能裝置,另有1MW裝置進行中。其中,台塑已在仁武廠區設太陽能裝置456KW,林園廠區設太陽能裝置417KW預定年底完成。台塑還在台南沙崙智慧綠能科學城,打造年產量12萬片的染敏電池小型試量產線;仁武廠建置年產100萬片染料敏化電池廠,預計2022年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