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形缺氧
」 隱形缺氧 快樂缺氧 新冠肺炎 血氧機 免疫力大陸染疫「黑數」難以計數! 宣布不再公告確診數據
在大陸宣布「防疫新十條」後,由於不再強制進行大規模核酸檢測,官方已難準確掌握感染者的實際數量,且近日多地預估的感染數與大陸中央公布的差距甚大,在數據明顯失真下,大陸國家衛健委25日宣布,不再發布每日疫情訊息。大陸國家衛健委25日宣布,從當日起,不再發布每日疫情訊息,將由中國疾控中心發布相關疫情訊息,供參考和研究使用;但並未指明「相關疫情訊息」是否包含確診數。中國疾控中心同日通報2983例確診,與地方評估有巨大落差。譬如浙江省25日疫情記者會上指出,目前浙江單日新增報告陽性人員數已突破100萬例,而根據近期病例監測和社區抽樣調查結果,對感染情況進行預測,預計浙江在元旦前後進入確診高峰,屆時新增陽性人員最高將達200萬,高峰期預計維持一周左右,將在春節前逐步下降。青島預估的確診數也很驚人,青島市衛健委23日推測,青島每日新增感染量為49萬人至53萬人,24日後,會依此基礎,每天以10%增速增加。疫情嚴峻,就連醫療資源相對豐沛的北京也出現緊缺。據大陸醫療資訊公眾號「丁香園」24日指出,隨著北京的陽性康復醫護重返職位上,收治病人也逐漸提高,目前北京門診接診量是月初的數倍。然而,北京某醫院醫生透露,目前每日急診的重症呼吸道病人數量,比往年多出超過10倍。醫院已從其他課室調配醫護至發熱門診、急診,最大力道支持急診與發熱門診工作,以減輕醫護壓力。由於疫情加劇,大陸民眾擔憂「隱形缺氧」問題,紛紛搶購血氧機。血氧機面臨缺貨、預售時間拉長和漲價等問題,電商平台顯示斷貨預售,經銷商更稱當天進貨,當天就全數搶完。此外,疫情讓民眾減少外出,上海地鐵客運量驟降,24日僅有180萬人次搭乘,創下12月以來新低,也遠低於過往平常客運量多達千萬人次的水準。上海地鐵因此宣布,近期將依據線網實際客流量和員工上工情況,動態調整全網絡各線路運能,班距間隔拉大,建議民眾注意搭車時間調配。
全民居隔中!精準採購9食物增免疫力 6類防疫用品一次看
隨著疫情持續嚴峻,居隔人數也愈來愈多,根據指揮中心資料,4/28前,全台居家隔離人數高達45萬4928人,但隨著4/26起推行「3+4」政策,43萬3092人立即解隔離,管理中僅剩2萬1836人。營養師程涵宇認為,疫情期間透過飲食提升免疫力,也能預防感染。(圖/程涵宇提供)但雙北首長都認為中央應到地方實際查看,目前居隔人數仍然相當多,新北市長侯友宜表示,以5/5資料來看,居隔人數達4萬5422人,居護則有3萬580人,實施居隔3+4影響不大,因此呼籲中央居隔要轉型、解除電子圍籬,保全醫療量能。幾乎全民都關在家中,如何採購生活用品、食物也令人頭痛,程涵宇營養師建議精準採購以下9類食物,不僅耐放、同時又有助增強免疫力。1.耐放的新鮮蔬果富含植化素及膳食纖維的蔬菜,例如洋蔥、高麗菜、胡蘿蔔、花椰菜、甜菜;富含維生素C幫助抗氧化的柑橘類水,如柳橙、橘子、葡萄柚、檸檬,以上蔬果都較為耐放。富含膳食纖維的香蕉、奇異果、蘋果、木瓜也要準備,其中香蕉、木瓜可先買未完全成熟的,好處是可以區隔一下家裡吃水果先後時間,香蕉全熟後若沒辦法馬上吃完,也可以切小塊放冷凍庫保存。另外,辛香料也要記得準備,例如有助抗病毒抗發炎的大蒜,以及含有豐富薑烯酚增強免疫力的薑。 2.冷凍蔬果 防疫期間備些冷凍的蔬菜水果其實也非常棒,例如冷凍綠花椰菜可保存1年1個月,仍然保有豐富維生素,其他如莓果類、鳳梨、秋葵、三色豆也都是不錯選擇。這類蔬果就算是買新鮮的,也可以自行洗淨分裝放進冷凍庫保存喔!3.豆類乾燥豆類可保存1年,是植物性又低脂肪的蛋白質來源,同時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維生素B群及礦物質。 4.全穀根莖類除了米、麵條、馬鈴薯之外,免浸泡五穀飯可保存1年,建議大家不妨也可以買點糙米、黑米、藜麥、免浸泡的五穀飯,全麥吐司類可買來放進冷凍庫,當做早餐存糧也很棒。 5.堅果種子類 芝麻、無調味的堅果保存期限大約1年,含有豐富的維生素E、膳食纖維、鐵及鈣,特別提醒開封後務必放冰箱避免油耗味。 6. 雞蛋 雞蛋是很棒的蛋白質來源,又可以變化各種菜色。7. 蔬菜罐頭 儘管生鮮蔬菜跟冷凍蔬菜是首選,但像是蘑菇罐頭及蕃茄罐頭也是很好的選擇,蕃茄罐頭還可以做成義大利麵,同時可存放非常久,提醒盡量選擇少鹽或無鹽的品項。 8. 魚罐頭 魚是蛋白質和健康脂肪的良好來源,做成罐頭也完全不影響上述蛋白質及好油的含量。不論做沙拉、乾麵、早餐加麵包、佐餐都能更健康,但盡量選擇水煮魚罐頭,避免油炸魚罐頭或是鹽漬魚罐頭。 9. 耐存放的乳製品例如保久乳或奶粉,皆含有豐富的鈣及蛋白質。保久乳因為殺菌溫度較高,得以耐久放(保久乳沒有加防腐劑喔),而奶粉因為加工製成乾燥的關係也是耐放的好食物!起司未開封前也非常耐存放,開封後記得可以分做小包裝放進冷凍庫這樣可以新鮮保存並且存放更久。疫情指揮中心公布最新無症狀或輕症患者居家照護措施,應事先準備好居家防疫包,以因應不時之需,每天要量測體溫、觀察身體狀況,共同平安度過防疫時期。周珈汶建議,備妥防疫包物品:包括體溫計、血氧機、拋棄式手套、漂白水及藥品等五物品,確診者應每天測量血氧、早晚量體溫,一般正常血氧濃度約為95%到100%,低於94%即要注意血氧偏低,可能有隱形缺氧問題。除了上述食物之外,居隔期間更需要防疫用品,《中華民國護理師護士公會全國聯合會》準備了一份從照護前到同住家人的注意事項懶人包,幫助大家在防疫的自主應變能更順利。1.日常生活用品:食物、盥洗衣物、個人清潔用品、衛生紙,及個人打發時間用品、備妥三餐規劃。2.電子用品:手機、電話、電腦、網路、視訊及充電相關配備。3.環境清潔用具:清潔劑、漂白水、75%酒精、抹布及垃圾袋等。4.醫療用品:口罩、體溫計、乾洗手液、血氧機。5.常規服用藥物:慢性病藥物及退燒、止咳等症狀緩解藥物。6.特殊對外聯絡資訊:同住家人以外之緊急聯絡人、地方政府關懷中心或衛生單位窗口。
小寶寶也會「快樂缺氧」 防猝死!出生後48小時需做「這項檢查」
剛出生的黃小弟,小寶寶看起來十分有活力,呼吸也不會喘,但右手和右腳的血氧飽和度卻僅有92%,嬰兒室護理師重複檢查兩次後也沒有好轉的跡象,兒科醫師安排超音波檢查後,才發現黃小弟確實罹患開放性動脈導管未關合併肺高壓,導致隱形缺氧,經住院治療改善血氧狀況後,才終於平安出院。前段時間因疫情再次爆發,不少患者因染疫而產生隱形缺氧(又稱快樂缺氧),但其實不只染疫的患者有缺氧風險,剛出生的小寶寶也會面臨隱形缺氧的危機。衛生福利部臺中醫院小兒科醫師李德敏指出,為了及早發現新生兒是否因危急性心臟疾病而導致缺氧,院內嬰兒室全面使用脈衝式血氧機,在新生兒出院前偵測血氧變化,避免新生兒因危急性心臟疾病而在出院後造成嚴重殘障或死亡。李德敏醫師表示,嬰兒出生後滿48小時,會由護理師測量右手及任一腳的血氧飽和度,若有任何一個肢體的血氧飽和度小低於90%,就會立即通報新生兒科醫師評估;若右手及腳的血氧飽和度小於95%,或兩者差距大於3%,則判讀為不通過,會於一個小時後再次測量,若再測結果仍未達標,就會由新生兒科醫師做進一步檢查。李德敏醫師指出,利用脈衝式血氧機可以在新生兒出院前偵測血氧狀況,了解是否有持續或短暫的低血氧現象,藉以判斷新生兒是否為危急型先天心臟病的高危險群,可以讓新生兒出院前及早接受診斷及治療,改善危急型先天心臟病的預後,並降低併發症或死亡風險。李德敏醫師也表示,新生兒在出院後仍有機率發生隱形缺氧,呼籲家長若發現嬰兒呼吸會喘、四肢發紺等症狀,要立即回醫院檢查,以防缺氧造成的後遺症。
智慧醫療防猝死 打造虛擬病房解決醫護人力問題
疫情肆虐之下,可能導致患者產生快樂缺氧(又稱隱形缺氧)症狀,若無及時就醫,可能發生猝死之憾事。為避免因「快樂缺氧」猝死再傳,臺大醫院智慧醫療中心聯手台灣微軟、工研院及泰博科技等多方共同開發「血氧系統即時監測平台」,並與桃園市政府、部立桃園醫院合作,本週已於醫院集中檢疫所及微負壓隔離病房上線使用,幫助醫護人員即時監測隔離患者的生理變化,更結合HoloLens混合實境頭戴式裝置,打造「混合實境病房」,透過物聯網傳送影像,讓遠端醫師也能接收到病房真實畫面,零接觸的診療方式,不僅大幅減少醫護感染風險,也改善疫情下第一線醫護人力不足問題。 遠端醫師不需要進到病房接觸患者,也能透過微軟HoloLens混合實境頭戴式裝置回傳畫面,看到相同且立體的現場實景,給予即時的醫療診斷。(圖/業者提供)科技部防疫計畫總主持人、台大醫學院倪衍玄院長表示,這次「血氧系統即時監測平台」的推出,是產官學合作「科技防疫」很好的範例,透過物聯網科技,可以連續即時上傳新冠患者生命徵象的數據量測,同時雲端的資訊平台,也可以使醫師在遠端監控,將可更為精準地掌握病情的變化以降低猝死風險。臺大醫院吳明賢院長則指出,對於到院前的隔離者或潛在患者來說,由於無法時刻監測生理變化,一旦病情快速惡化,醫護也無法在第一時間介入處置,因而容易發生猝死情況。此外,新冠肺炎具有高傳染性,照護人員因為需要測量患者的生命徵象而反覆接觸病患,反倒提高感染風險,遠距診療將能大幅減少醫護人員與患者的接觸,進而避免院內感染情況發生。台灣微軟協同工研院的血氧數值AIoT量測專業,泰博科技及皇漢科技攜手開發的血氧系統即時監測平台,結合AIoT人工智慧物聯網技術,透過額溫槍、血氧計、血壓機等裝置監測患者的生命徵象,在偵測到一旦血氧濃度低於正常值95%,系統能即時發出預警、通知醫護介入處置。除了即時監測平台外,也搭配衛武資訊及微軟的HoloLens裝置及Teams,護理人員透過混合實境頭戴式裝置,可將視線所見的環境影像傳送回遠端,讓遠端醫師不需要進到病房接觸患者,也能看到相同且立體的現場畫面,給予即時的醫療診斷。負責本次合作計畫的臺大醫院智慧醫療中心副主任李建璋教授說明,輕度或中度新冠患者中有三分之一可能短期間快速惡化,因此早期識別患者病情惡化對於疾病管理至關重要。面對病毒的高傳染性,傳統住院病人的病況監測仰賴醫護人員定時手動測量生命徵象,頻繁的接觸不可避免地會增加他們感染的風險,個人防護設備 (PPE) 的穿脫也形成護理工作龐大的負擔。李建璋教授指出,「血氧系統即時監測平台」搭配HoloLens的混合實境診療方式,不但減少了更多人員暴露於病毒中的機會,一旦出現患者病情變化需要聯合專家會診時,更可透過遠距協作讓不同專科的醫生團隊加入診斷,大幅改善疫情下的診療品質。於現階段的計畫中,透過收集患者連續性的血氧濃度、生命徵象,透過Microsoft Azure IoT及 AI平台,持續累積後形成大數據並學習這些事件,幫助醫護人員及大眾推測未來什麼樣的人可能帶有疾病危險,甚至在危急情況之前先行預警,達到提醒的作用。「血氧系統監測平台」、量測醫材設備及微軟HoloLens混合實境裝置,已進駐部立桃園醫院提供給集中檢疫所以及微負壓隔離病房來使用。部立桃園醫院院長徐永年表示,此套系統可協助在集中檢疫所及微負壓隔離病房的醫護人員隨時追蹤病患的血氧變化,省去醫護人員需時刻監測及接觸病患的負擔,可以更有效率照護確診患者。
血氧穿戴防猝死1/大太陽下也能看清楚 2千以下高CP值輕鬆入手
近一個月來,許多新冠確診者猝死,其中不乏無症狀或輕症的年輕人,多數專家都認為猝死主因是「隱形缺氧」,因而引爆血氧機熱銷,甚至出現假血氧機詐騙事件。小資族如何選購?本期挑出6款時尚的智慧穿戴裝置,雖不及醫療級血氧機精準,但已可守住第一關,即時測出血氧狀況。衛福部食藥署醫粧組科長傅映先表示,食藥署去年底公告修訂「醫用軟體分類分級參考指引」,將原先被列為第2級醫療器材的血氧機,排除在醫療器材管理名單中。換句話說,除了醫療器材商和藥局,業者自行測試通過的血氧機,也可在電商平台上販售。相較市售的醫療級血氧機中,入門款約3,500至4,000元,但要價1萬多元的也所在多有。因此,搭載血氧監測功能、價格更親民的穿戴裝置,如健康手環、智慧手錶等,最受小資族青睞。本刊針對市面上1,000至2,000元挑選出3款小資族可以選擇的手環及手錶,分別是小米手環6、華米Amazfit Bip U、realme Watch 2來介紹。小米手環6-掌握睡眠品質小米手環6可說是小米手環自2014年問世以來,各代優點集大成的代表作,從外觀來看,1.56吋的螢幕比上一代小米手環5大了50%,解析度也提升到486×152畫素,450nits的亮度在太陽底下仍可清楚閱覽螢幕內容。此外,小米手環6新增了血氧偵測功能,與Apple Watch 6才有的血氧功能媲美,運動模式也從19種增加為30種,價格卻只有1千元出頭,CP值極高。內建「PPG光學感測器」的小米手環6,可即時監測血氧飽和度,也提供夜間睡眠持續測量,根據配戴者睡眠時的心率及血氧變化,更準確的判斷睡眠品質,甚至還有20分鐘小睡模式。本刊記者實測,血氧偵測約30秒就能得知結果,相當快速。最新一代的小米手環6,新增血氧偵測功能,價格卻相當親民。(圖/翻攝自小米官網)華米Amazfit Bip U-記錄個人活動華米Amazfit Bip U定位在「智慧健身」,因此提供多達60種的運動模式,並內建GPS掌握運動軌跡;其他基本功能一應俱全,包括心率、個人化活動指標、壓力、呼吸及女性生理期。此外,內建的血氧濃度偵測功能,也可呈現運動及生活中的血氧資訊。比起前一代,華米Amazfit Bip U配備最新的「BioTracker 2 PPG生物追蹤光學感測器」,當你感覺不適、進行劇烈運動,或是在高海拔和低氧環境中,能立即測量血氧飽和度,了解身體狀況。本刊記者實測,約30至40秒可以獲得血氧數據。華米Amazfit Bip U不僅造型時尚,還具備運動、健康、生理管理等功能。(圖/翻攝自華米官網)realme Watch 2-全天追蹤心率去年6月開始耕耘智慧穿戴市場的realme,今年持續打造第2代產品realme Watch 2,更推出上百種客製化錶盤,能直接線上更新,滿足年輕人追逐時尚的需求。不僅如此,這款智慧手錶內建90種運動模式,以及24小時心率、血氧偵測功能。值得一提的是,雖然使用TFT-LCD螢幕,但亮度達到600nits,在大太陽下也能看得清清楚楚。realme Watch 2搭載PPG光學感測器,提供全天候心率追蹤、睡眠監測,並支援血氧濃度偵測功能,每當用戶心率異常時、血氧濃度降低時,造成疲倦或昏沉,便會及時發出通知警告。為配合全天候心率追蹤模式,電池容量高達315mAh,具備12天續航力。在realme Watch 2的App上,可以看到長時間的血氧紀錄,追蹤自身健康。(圖/realme提供)何謂PPG光學感測器智慧手環與智慧手錶偵測血氧濃度(SpO2),主要是運用「光體積變化描記圖法」(Photoplethysmography,簡稱PPG)的光學感測器,以光學方式檢測血液容積變化。只要30秒左右,就能透過穿戴裝置即時得知血氧數值。(圖/realme提供)
血氧穿戴防猝死2/最快20秒出數據 3千元級距進階功能更便利
隨著無症狀新冠確診者猝死案例增加,「隱形缺氧」(俗稱沉默缺氧、快樂缺氧)成了這波疫情中最駭人的關鍵字。為了解自己有無缺氧問題,檢測血氧濃度的血氧機成了熱搜防疫產品。在兩千至三千元兩個價格級距的智慧型穿戴裝置中,本刊挑選出包括華米Amazfit GTS 2 mini、realme Watch 2 Pro、華為Band 6等3款來介紹。華米Amazfit GTS 2 mini-輕盈時尚好搭訴求輕薄、時尚、電池續航力持久的華米Amazfit GTS 2 mini,重量僅19.5公克,加上8.95公釐的超薄機身,輕盈小巧宛如一只手環。功能方面,可監測心率、睡眠、壓力程度及血氧飽和度,並追蹤女性生理期,還有50款錶面、70種運動模式,可說是一應俱全。去年下半年血氧偵測成為行動穿戴的特色功能,Amazfit GTS 2 mini採用第二代PPG光學感測器,可以偵測記錄血氧濃度、心率等生理數值,並在數值不正常時發出警示。本刊記者實測,約30秒左右就能獲知血氧數據結果。除了運動管理功能,華米Amazfit GTS 2 mini可自由更換錶面樣式,增加個人風格。(翻攝自華米官網)realme Watch 2 Pro-易讀方便操作有別於realme Watch 2,realme Watch 2 Pro的1.75吋大螢幕,足足大了25%,加上600nits螢幕亮度,操作及觀看都更清楚。另一項較大的差異是內建了GPS及Glonass衛星定位感應器,可以直接記錄路線資訊及軌跡。而隨著機身變大,內部電池容量也提升至390mAh,使用時間拉長至14天。realme Watch 2 Pro同樣具備PPG光學感測器,可偵測血氧濃度與心率,保存運動即時數據或 24小時全天候記錄,做好個人的健康管理。本刊記者測試,約30秒內就能獲得血氧偵測的資料。realme Watch 2 Pro藉由背面的光學感測器,偵測心律及血氧。(realme提供)華為Band 6-健康管理幫手華為Band 6採用超窄邊框設計,螢幕占比達64%。具備96種運動模式,可以記錄追蹤心率、卡路里等數據。透過「TruSleep 2.0睡眠偵測」,可以自動偵測深度睡眠、淺睡眠、快速眼動和午睡4種狀態,為使用者找出6個主要的睡眠問題,並提供超過200個改善建議。除了健康與運動功能,內建的血氧偵測功能可全天候監控血氧飽和度,如果血氧下降得太低,手環就會發出警示提醒,並結合「TruRelax壓力偵測」,全天追蹤壓力水平,壓力太大時同樣發出警訊,引導使用者深呼吸,恢復血氧與壓力狀態。本刊記者實測,約20秒就能獲得血氧偵測的數據。華為Band 6透過App將全天候血氧資料完整記錄下來,還能引導引導使用者深呼吸,恢復血氧與壓力狀態。(華為提供)同場加映 小撇步測血氧血氧濃度是指血液中氧氣的濃度,一般情況下正常人血氧濃度約為95至100%,94%以下則為供氧不足,低於90%為明顯缺氧,需盡速就醫檢查及治療。新冠肺炎造成的「隱形缺氧」,正是血氧掉很多卻沒有察覺。常見的「指壓式血氧機」(手指型血氧機,如上圖),體積小且攜帶方便,主要是透過手指甲床底部紅血球對紅外線及紅光吸收差異來計算血氧濃度,也可以連續性偵測血氧。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如果擦指甲油或指甲病變增厚等,可能會影響偵測到的數值,因此最好不要擦指甲油,選擇適當的手指偵測。若手邊沒有血氧機或血氧穿戴裝置,台灣急救加護醫學會建議,可以進行「6分鐘步行測試」(6 Minutes Walk Test),以平時的步行速度連續走6分鐘,若臉色發黑務必就醫;在沒有運動的狀況下,每分鐘平均呼吸12至20次,若超過3次建議就醫。血氧機。(翻攝自雃博官網)
無症狀猝死1/慢性病患最易染疫不自知 醫:做對2件事可自救
新冠肺炎死亡人數已經突破620人!其中竟有將近1成患者到院前就死亡,更讓民眾感到膽戰心驚,而慢性病患正是這一波猝死的高風險族群,主因除了大家熟知的各式併發症之外,更因為慢性病感染新冠肺炎可能毫無症狀,前一刻還活蹦亂跳,下一秒就可能突然倒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新陳代謝科醫師王舜禾日前受訪時表示,最主要原因就是「免疫力不足!」慢性腎臟病、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患,因為免疫細胞不夠活躍,就算確診也可能不會出現發燒、喉嚨痛等典型症狀,在完全失去警覺的狀態下,若是病況突然惡化,根本來不及搶救。在慢性病患中,以洗腎患者最危險,因為身體免疫功能本就十分低下,若罹患新冠肺炎,病況易瞬間惡化。圖為病患洗腎照。(示意圖,非當事人)(圖/彰化醫院提供)「這些慢性病患若是發生隱形缺氧、肺栓塞,更會增加猝死機率!」中國醫藥大學胸腔暨重症科主任莊子儀說,「我們是透過呼吸來吸入氧氣和吐出二氧化碳,氧氣透過血中的紅血球隨著血液循環輸送到全身,臨床上透過血氧機最容易測量到血中氧氣濃度(血氧濃度),一般人的正常血氧濃度在95%以上。」如果血氧濃度低於95%,就要小心是否有缺氧問題,如果血氧濃度低於90%,就符合臨床上缺氧的定義,此時呼吸會變喘、急促,心跳加快,坐立不安,但是隱形缺氧卻沒有上述這些缺氧症狀。醫師莊子儀表示,新冠肺炎患者猝死,與隱形缺氧、肺栓塞有很大的關係,若沒及時處置恐送命。(圖/莊子儀提供)「根本可說是無症狀缺氧!」莊子儀說,早從去年至今已經遇過許多這樣的確診案例,這些患者的影像檢查顯示肺部明顯發炎,血氧濃度也一直下降,但是病人根本不會喘,接下來病況便急轉直下。莊子儀認為,「最好的自我監測方式就是居家快篩和血氧機檢測!」目前食藥署已經核准5款居家快篩試劑,已經可在超商購買,價格從300元至2000元不等,就算完全沒有症狀,慢性病患也能透過居家快篩了解自己是否確診。根據食藥署的居家快篩指引,慢性病患若居家快篩陽性,要先佩戴好口罩,勿搭乘大眾運輸工具,並將採檢試劑用塑膠袋包裝好,攜帶至鄰近的社區採檢站,再進行一次採檢快篩或做PCR檢測。若驗出陰性,一旦出現症狀,應再居家快篩一次,或是到採檢站篩檢。居家快篩是及早發現罹患新冠肺炎的方法之一,日前快篩試劑在超商開賣,不少民眾爭搶購買。(圖/焦正德攝、123RF)此外,慢性病患也要每天早午晚以血氧機各檢測一次,隨時監測血氧狀態,若發現隱形缺氧就要趕緊就醫。莊子儀說,目前急診會先給予患者類固醇藥物治療,另外針對重症患者,也可以申請瑞德西韋和anti-IL6抗體治療。
無症狀猝死2/走7步直接倒地!新冠肺炎引發動脈栓塞死亡風險增50%
本土確診數雖然下降,但台灣新冠肺炎的死亡率卻一路從2%、3%逐漸上升,截至6/28為止,死亡率已經升至4.6%,比起全球平均值2%多出一倍,新冠疫情的陰影仍然壟罩著台灣。根據疫情指揮中心資料顯示,死亡患者中有將近1成是到院前死亡,許多確診者在家突然暴斃,從發病到死亡速度之快,令人心驚。其實國外早有前例,2020年4月全紐約市猝死的發生率是2018年4月的250%,台灣此刻彷彿重演悲劇。醫師指出,慢性病患由於免疫力差,就算染疫也幾乎沒有症狀,卻可能瞬間倒地身亡,是新冠肺炎猝死的高危險族群。醫師莊子儀表示,新冠肺炎患者猝死,與隱形缺氧、肺栓塞有很大的關係,若沒及時處置恐送命。(圖/莊子儀提供)除了隱形缺氧之外,肺栓塞也是慢性病患預防猝死的重點之一。德國曾針對12名新冠猝死病患進行解剖,發現其中4人是因為肺栓塞而死,機率為1/3。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證實,台灣確實也有這樣的死亡案例。莊子儀醫師表示,感染新冠病毒會造成全身的發炎反應,導致免疫失調,進而導致血管栓塞,尤其是肺動脈栓塞(簡稱肺栓塞),會更加重患者缺氧的現象,形成惡性循環。醫師李建璋指出,確診者若發生肺栓塞(右圖紅圈處)會使得病情急轉直下,猝死機率高達5成。(圖/報系資料庫、豐原醫院提供)台大醫院急診醫學部主治醫師李建璋日前表示,新冠肺炎會引起高凝血狀態,若發生在肺主動脈,就會引起肺栓塞,症狀為胸痛、咳血、咳嗽,病情很可能在幾分鐘內急轉直下,甚至有些人走了7步就直接倒地,猝死風險增加5成。「為預防血管栓塞,國外的做法是針對住院新冠患者都會施打抗凝血劑,一直使用到出院為主。」莊子儀說,由於亞洲人的血栓機率較歐美人低,目前台灣醫界的共識是,若確診個案已經需要使用氧氣時,就應該考慮使用抗凝血劑,以降低後續肺動脈栓塞,甚至腦血管栓塞併發症的機率。儘管有方法預防慢性病患或高齡者罹患新冠肺炎轉重症的機率,但醫師表示,接種疫苗才是終結疫情的最大關鍵。(圖/宋岱融攝)別亂買!伊維菌素是處方用藥新冠肺炎目前沒有專門的治療藥物,近來一款驅蟲藥伊維菌素(Ivermectin)引發討論,由於印度、巴西用此藥治療患者獲得不錯的效果,因此讓很多人寄予厚望。不過,由於沒有嚴謹的科學證據顯示伊維菌素有效,目前世界衛生組織(WHO)和美國食藥局(FDA)、歐盟等組織都不建議使用伊維菌素來治療或預防新冠肺炎。
無症狀猝死3/台灣1/2人需提高警覺 預防肺部發生骨牌效應
根據健保署資料顯示,台灣光是領有連續處方簽的慢性病患就多達707萬人,若是包含未服藥者,恐怕更攀升至1000萬人以上,幾乎佔總人口一半,而這些人正暴露在新冠肺炎猝死的危機之中。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新陳代謝科醫師王舜禾認為,最主要原因就是「免疫力不足!」因為慢性病患免疫細胞不夠活躍,就算確診也可能不會出現發燒、喉嚨痛等典型症狀,在完全失去警覺的狀態下,若是病況突然惡化,根本來不及搶救。「這些慢性病患若是發生隱形缺氧、肺栓塞,更會增加猝死機率!」中國醫藥大學胸腔暨重症科主任莊子儀建議積極居家快篩、準備血氧機自保。慢性病患由於免疫力不佳,就算感染新冠病毒,可能也不會出現喉嚨痛等典型症狀。(示意圖,非當事人)(圖/123RF)另外,由於台灣疫苗數量仍無法供應全民接種,再加上今年三月國際期刊《Journalof Infectious Disease》發表研究結果,顯示曾接種13價肺炎鏈球菌疫苗的65歲以上民眾,染疫後住院、死亡的風險較低,因此掀起一股搶打13價肺炎鏈球菌疫苗的熱潮。接種13價結合型肺炎鏈球菌疫苗可降低新冠肺炎患者死亡率,醫師建議免疫力較差的慢性病患應施打。(圖/翻攝自輝瑞大藥廠官網)台大醫院小兒科醫師吳其穎在個人影音平台「蒼藍鴿的醫學天地」指出,身體被新冠病毒攻擊後,免疫力及肺部防禦力會隨之降低,此時肺炎鏈球菌也可能趁機入侵造成次發性細菌性肺炎,容易合併引發重症,據英國研究,此情形發生機率約4000分之1,即每4000名新冠肺炎患者中,就有1名會產生肺炎鏈球菌肺炎,形成骨牌效應,對肺部接二連三造成重創。醫師吳其穎指出,英國研究發現每四千名新冠肺炎患者中,就有一名引發肺炎鏈球菌肺炎,增加重症機率。(圖/翻攝自「蒼藍鴿的醫學天地」臉書)吳其穎強調,施打肺炎鏈球菌疫苗無法直接防止新冠病毒攻擊,但能減少被病毒及細菌雙重攻擊後引發重症的機率,進而降低住院、死亡率,建議65歲以上長者、或免疫力低下的慢性病患,可以接種13價肺炎鏈球菌疫苗,當然之後還是必須再接種新冠肺炎疫苗,才能真正預防感染新冠病毒。莊子儀醫師則認為,「在還沒施打疫苗的情況下,現階段最重要的還是做好自身的防護,慢性病族群要先將控制好病況,減少慢性病本身的併發症,才能減少常跑醫院的曝露風險,目前許多醫療院所都有視訊門診,建議慢性病人和家屬多利用視訊門診。」疫情期間,慢性病患應減少出入醫院的頻率,改採視訊看診,可降低感染病毒的風險。(圖/長庚醫院提供)另外,莊子儀醫師呼籲,如果有機會接種新冠病毒疫苗,也不要挑三揀四選品牌,因為「疫情總是來的比疫苗快」,唯有全民施打疫苗,才能避免下一波更大的疫情。
雙管齊下 國民黨將助新冠死者國賠訴訟 要求政府發慰助金及補償金
國民黨今天召開記者會指出,新冠狀肺炎本土疫情迄今已經造成超過400人以上死亡,致死率創新高3.44%,超過全球平均致死率2.17%,凸顯防疫指揮中心一連串決策不當、系統性錯誤,才導致民眾枉死。國民黨因此要求政府,應參考災防法中各類災害受災者之救助種類及標準,比照九二一震災慰問金等規定,針對國人因新冠肺炎確診而死亡者發給每人30萬元,新冠肺炎確診者每人發給5萬元之慰助金。除了發放慰助金外,國民黨還要求, 參考過去台鐵普悠瑪、太魯閣號重大意外事故死亡者,每人發放250萬補償金之前例,針對本次新冠肺炎確診死亡者,每人發給250萬,新冠肺炎確診者每人10萬元之補償金。國民黨並強調,對於執行防疫工作致傷病、身心障礙或死亡者,應依照「執行第五類傳染病(新冠肺炎)防治工作致傷病或死亡補助辦法」,明訂「申請各項補助金額,不得扣除本次發給的補償金」。(圖/國民黨提供)國民黨今天舉行「新冠疫情政府失職,人民枉死!應補償慰問!」記者會,針對新冠確診者、死亡者提出政府應發放慰助金及補償金二大訴求,與會者包括國民黨主席江啟臣、國民黨立法院黨團首席副書記長陳玉珍、林為洲委員,台北市議員應曉薇也陪同新冠肺炎死者家屬到場陳情。國民黨指出,新冠肺炎本土疫情嚴峻,死亡率超越全球染疫平均死亡率。死者家屬面對突如其來的噩耗,除難以接受,更因疫情嚴峻的各項管制措施無法好好送別,使家屬身心備受衝擊,由於不少因病死亡者都是家庭主要經濟支柱,不少家庭因此產生劇變、生活陷入困境。國民黨表示,媒體報導,自5/11至6/11統計到院前死亡共39人,佔死亡人數近11%,台灣到院前死亡或猝死比例高於他國,雖外界認為是未能普篩、藏有確診黑數、分母低導致,但也有聲音質疑是政府引進疫苗數量短缺,無法提供國人充分保護所致。另外,針對到院前患者死亡比例過高,指揮中心專家小組雖說是隱形缺氧造成,但也有醫師認為不能斷定解釋,建議所有猝死、到院前死亡者都應釐清死因,是否與外界質疑因新冠藥物不足導致死亡有關?指揮中心迄今都未明確回應,更讓外界質疑,其實就是防疫指揮中心一連串決策不當、系統性錯誤導致民眾枉死。(圖/國民黨提供)國民黨強調,國家必須提供各種給付,保障人民基本生活需求,面對突來的重大災害,外界都認為與此次疫情爆發與指揮中心放寬機師檢疫措施3+11而起,另外疫苗、藥品及防疫設備的採購不足與不及,使民眾無法在疫情急速擴大施打疫苗保護或治療,才造成短時間內大量民眾死亡,國家難辭其咎。國民黨因此主張,政府應該針對感染新冠肺炎確診死亡者,給予慰助金及補償金。北市萬華地區市議員應曉薇則痛批,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就是最大的防疫破口「絕對不是萬華」,她說中央未能做好疫調把關,讓萬華地區很多病逝者的家屬仍無法釋懷,尤其不能原諒政府的無能,她也將接受萬華鄉親陳情,協助新冠死亡者提出求償。應曉薇說,他已接受近20位新冠肺炎死者家屬陳情,將委請前北市法務局長,也是現國民黨考紀會主委葉慶元律師協助萬華地區罹難者家屬,向蔡政府求償,並追究相關失職官員責任,她也公開電話0921-949031,提供新冠肺炎死亡者家屬求償聯繫諮詢使用。圖說:
7天前曾接種AZ疫苗! 三重醫驚傳「隱形缺氧」病逝
綜合媒體報導,三重一名年約66歲的基層診所醫師,7天前曾接種過AZ疫苗,但昨天去因為發生隱形缺氧緊急送醫,最後病逝於台大醫院,恐怕會是台灣第一起,因為新冠肺炎逝世的醫事人員。針對又有隱形缺氧的死亡案例,且身分還是醫護人員,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自己也是看到媒體報導,會再去進行了解,目前看起來,也是在7天前有接種過AZ疫苗,詳細狀況會再釐清。
到院前死亡佔11.8% 指揮中心:本周以家戶調查為重點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台灣自從今年1月1日起本土確診案例已破萬例,中央疫情指揮中心也今(9日)公布新增274例本土確診案例,而在台灣這波疫情之下,加上今天新增的25起確診死亡個案已有超過300人死亡,近期更傳出多名確診者到院前死亡;對此,指揮中心也分析,這些死亡個案中,到院前死亡佔比11.8%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自從5月11日至6月7日這段期間共有296例確診死亡個案,當中有35人是在到院前死亡,佔比11.8%,他強調,由於新冠病毒可以變化得很快速,有時候會有隱形缺氧的情形,至於到院前死亡,已經沒辦法去調查他死亡前、發病後是出現什麼樣的症狀。羅一鈞提到,根據專家以及國外的研究指出,針對到院前死亡的確診個案,大多數都是以隱性缺氧導致他們在家中缺氧,而且這樣的缺氧是不太會有明顯的前兆,常常都是在氧氣濃度低,通常這個時候在緊急送醫已為時已晚。羅一鈞也說,本周會以家戶為調查重點,希望確診個案全部能移到防疫旅館或檢疫所,減少個案在家中可能會出現病情惡化的情況,像雙北地區已經沒有居家隔離,已設法安置到檢疫所或是醫院作處理,未來朝這目標前進,而在這段過渡期會配發血氧機到各縣市,提供快篩陽性的個案可以在家偵測血氧,今天會在配發1.5萬,主要是以雙北地區為主,如果快篩陽性者帶回家檢測,發現低於95%,就要趕緊通報送醫。
手機APP可測血氧濃度? 警方證實:會被盜個資
本土新冠疫情爆發,至今已有數名個案於居家隔離期間或是到院前已宣告死亡,由於新冠肺炎無症狀者也可能出現「快樂缺氧」或「隱形缺氧」,導致國內血氧儀器出現一波搶購潮,如今更有消息指出,印度一款手機APP測量血氧,不過卻遭到專家打臉,稱這款APP恐怕會竊取個人資料。一些新冠肺炎的輕症或無症狀感染者,初期心臟功能仍有將血液輸送到身體末梢的能力,但隨著新冠病毒入侵,會讓身體慢慢缺氧,患者初期不會感到呼吸困難,直到部分患者逐漸感到胸悶和難以呼吸後,就已是「隱形缺氧」(SilentHypoxia),病情就會迅速惡化,而台灣及國外近日也傳出多起「快樂缺氧」的案例。正因如此,近日才會出現一波血氧機的搶購潮,不過如今卻有人在網路流傳,如果買不到血氧機,可以使用印度這款「CarePlixVitals」的手機APP測量血氧,甚至有網友在「Dcard」發文,表示已經連續好幾天收到家中長輩傳來的訊息,力推這款APP,但是他下載後發現APP一直要求他開啟定位,恐怕有竊取個資的危險,最終決定刪除程式。針對這款APP,印度警方近期也發表聲明,向使用者提出警告,稱程式會要求使用者允許所有訪問權限,包含指紋、手機照片、對話紀錄、銀行密碼等等,這些資料最終恐會被盜用。另外,也有醫師表示,這款APP主要是以閃光燈來測量血氧濃度,但閃光燈屬於一般燈光,而測量血氧濃度的則是紅光波長,兩者之間波長不同,光靠閃光燈是根本無法做測量的。至於這款測量血氧的APP,得出的數值是否具有公信力?目前尚未有正式的醫療單位證實,然而網路上也有不少人下載這款APP去做實測,像是YouTube頻道「Technical Tuner」上週就上傳一部影片,無論是對著手指或是床單,都能偵測的相關數值,另外也有網友將手機放在一塊豬肉上,結果也能得出數值。
避免居家隔離者出現「快樂缺氧」!指揮中心公布2血氧監測指標
本土新冠疫情爆發,至今已有數名個案於居家隔離期間或是到院前已宣告死亡,由於新冠肺炎無症狀者也可能出現「快樂缺氧」或「隱形缺氧」,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計畫對此制訂相關指引,讓患者進行血氧偵測時能有所依循;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指揮中心已將血氧監測納入「COVID-19確診個案居家照護評估」項目,目前物資組正在進行評估與採購。因應本土確診人數暴增,死亡個案也持續增加,為避免居家隔離對象出現「快樂缺氧」或「隱形缺氧」現象,指揮中心擬訂定血氧指引,不過血氧機是否要定期監測、具備血氧監測功能的電子穿載設備是否能取代醫療級血氧機、血氧數值要多低才會有快樂缺氧的疑慮等引起討論。羅一鈞表示,昨日下午專家會議中有針對「COVID-19確診個案居家照護評估」,確實有把血氧監測納入評估項目之一,會建議居家隔離當中,無論快篩陽性還是確診個案,可以考慮進行每日評估,包含血氧機監測,比如呼吸速率超過每分鐘30下、血氧監測低於95%等,都會作為每日警示症狀指標項目,針對評估指標會再做內部研議,也會和地方政府討論。血氧機部分,各縣市已經有採購給住在防疫旅館的民眾使用,特別是雙北,醫福會也會提供血氧機給中央集中檢疫所個案做監測,因為是醫材,是經過食藥署認可的;協助地方部件居家照護量能部分,會把血氧機量能納入,目前物資組正在進行評估與採購。
6分鐘步行測試!急診醫曝「3招發現隱形缺氧」:SpO 2低於90%應注意
新冠肺炎疫情嚴峻,26日又新增11例死亡案例。疫情指揮中心對此坦言,有在居家隔離猝死者身上發現「隱形缺氧」情況,會補助地方政府發放血氧偵測儀,並訂定監測指引。有急診醫師就提供找出隱形缺氧的「3種方法」。林口長庚兒童急診科醫師吳昌騰在臉書分享,一般人血氧飽和度應該落在95%左右,但隱形缺氧的病人,血氧飽和度則約落在50~80%,病患通常在就醫前2到7天會出現一些症狀,例如,突然胸悶或無法深呼吸;過幾天後,呼吸速率會是正常的3倍,嘴唇與手指也會有發青現象。吳昌騰列出3種方式,提供民眾及早發現隱形缺氧的存在:分別為使用脈搏式血氧儀(Pulse oximeter)、動脈血液氣體分析(ABG analysis)與6分鐘步行測試(six-minute walk test;6MWT)。有別於動脈血液氣體分析需在醫療單位使用,脈搏式血氧儀對病患而言,是最輕便、有效的偵測方式,吳昌騰解釋,正常者SpO 2應維持在94%以上,所以低於90%就要特別留意。另外,吳昌騰也進一步表示,民眾若有血氧偵測儀,可以在家中進行「6分鐘步行測試」,以正常速度步行6分鐘,若SpO 2低於90%,或下降超過4%,都可能是嚴重病例,也需要多加留意。吳昌騰指出,已被證明的是,在執行6分鐘步行測試後,COVID-19的患者更容易患上運動性缺氧無自覺症狀,因為這類COVID-19患者會出現運動引起的缺氧,而沒有呼吸困難。
新冠肺炎不乏猝死者 重症醫曝:「快樂缺氧」是死神慣用手法
全台本土疫情連續10天都破百例,近日更出現死亡案例,其中還有猝死在家的個案。重症醫師黃軒對此表示,其實在國外確診者猝死的案例很常見,國外媒體替這種現象取名為「快樂缺氧」(Happy Hypoxia)。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指出,這波猛烈疫情造成的死亡案例有許多都是中高齡長者,且有不少人都有慢性病史。黃軒在臉書發文提到,新冠病毒會影響人類肺部功能,國外則建議這些輕症或無症狀感染者,在沒有明顯症狀出現時,待在家中自我隔離。當有些患者想就醫時就遲了,因此在家中不幸死亡。黃軒指出,很多輕症或無症狀感染者,若是合併成隱形缺氧,症狀通常都會讓醫師感到很驚訝,由於這些輕症或無症狀感染者,初期心臟功能仍有將血液輸送到身體末梢的能力,但隨著新冠病毒入侵,會讓身體慢慢缺氧,患者初期不會感到呼吸困難,直到部分患者逐漸感到胸悶和難以呼吸後,就已是「隱形缺氧」(Silent Hypoxia),病情就會迅速惡化。至於隱形缺氧如何形成,黃軒解釋,附著在細胞膜表面的受體蛋白「ACE2」上入侵細胞,而肺臟和肺泡上有非常多的ACE2。一旦COVID-19病毒侵犯細胞達到一定數量,人體免疫反應和病毒之間的大戰就會造成許多肺泡破壞。這可能會阻礙氧氣從肺泡進入血液的通道,如果病人體力很好,心臟夠強,可以用肌肉多作幾次的呼吸急促代償,可以多吸一點氧分子,二氧化碳也可以較快從血液進入肺臟、排出體外,因此較不受影響。隱形缺氧正在發生時,也就難以察覺。黃軒進一步解釋,新冠肺炎會讓人類肺部氧氣移動與血流不協調(V/Q mismatch),通常血管會收縮,讓血液盡量流入肺臟中充滿氣體的部位載運氧氣,減少缺氧部位的血流。但新冠患者這套保衛機制可能會失常,使得更多血液流向肺臟受損的部位,反而較少血液流經健康部位,所以隱形缺氧發生,難以察覺。換言之,很多「病者本身,是自己根本沒有能力判斷自己是不是要去看醫生」的,一直吸不到氣、昏迷、臉色變黑....這些會造成很多在家突然猝死的病例一直在上昇,有些是死後才知道,原來這些都是COVID-19病毒造成的,但一切往往都來不及了。有時候,有些人只是正在「快樂缺氧」(Happy Hypoxia),而這一切只是死神的慣用手法,連病人本身也不知道,他快要死了,更何況沒有受訓重症醫療訓練過的家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