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沒帶
」 地震 氣象局 餘震 隱沒帶 震度嘉南地震「比去年多4倍」 專家籲留意3條斷層:大地震前兆
今年嘉南地震頻繁,數量是去年的4倍,學者提醒是大地震的前兆,要民眾做好防災準備,並建議氣象署派專人分析3個斷層,規模3以下微震的發生情形。地震專家郭鎧紋指出,今年嘉南地區已經發生117次地震,但2023年僅發生28次,今年地震活動是去年的4倍。中正大學地科系副教授石瑞銓示警,上個月的地殼移動加速,恐是大地震前兆,也顯示嘉南地區的地震活動異常狀況。對此,中央大學應用地質系退休教授李錫堤在臉書透露,過去數十年來,梅山斷層附近加密的臨時地震網,多次連微震都測不到,但最近卻測出微震加多的現象。根據國外學者研究,一個受隱沒帶控制的地區,地震會有等同於海溝巨型斷層活動周期的地震周期。就一條斷層而言,斷層特徵地震的發生也有周期現象,在斷層大動後,接著會有一大段連微震都沒有的平靜期(Q1),待能量再累積到一定程度後才會有微震出現,到一定年限後會再大動。國外學者Scholz 歸納,約在周期的3分之2後,才會有比較明顯的微震出現,約在周期的6分之5後會,再出現一小段平靜期(Q2),最後在臨震前還會有一極短暫的平靜期(Q3),接著就會發生大地震。李錫堤指出,梅山斷層目前可能處於Q2與Q3之間,且會跟著嘉義和台南平原下的盲斷層一起活動,提醒民眾確實做好防災準備。另外,他也建議氣象署,派專人分析台灣測震網在梅山斷層、嘉義盲斷層及台南盲斷層規模3以下微震發生情形,觀察有無Q1、Q2平靜期的現象,希望能抓到Q3的平靜期,為可能大地震提前做好準備。
太平洋將逐漸消失「形成超大陸」 專家揭台灣未來位置:長久存在
科學家研究表明,馬里亞納海溝每年吞沒約30億噸海水,從建模研究來看,未來太平洋將逐漸消失,最終形成新的超大陸「阿美西亞」(Amasia)。對此,地震專家、前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主任郭鎧紋表示,預測顯示台灣將位於這個未來超大陸的核心,並將長久存在。根據《NOWnews今日新聞》的報導,2018年美國科學家發現馬里亞納海溝數百萬年間已吞噬約3000萬億噸海水,換算後每年約吞沒30億噸,相當於120萬座奧運標準泳池的水量。郭鎧紋解釋,未來超大陸的形成依賴地球深處的熱點活動,包括來自地函的上升熱流和隱沒帶的火山活動,而馬里亞納海溝吞噬的海水正參與這一過程。他認為,未來超大陸將位於從堪察加半島延伸至紐西蘭、澳洲和西藏的三角形區域,台灣位處其中的核心地帶。事實上,科學家表示,根據建模研究,海洋岩石圈的強度是決定超大陸如何形成的關鍵因素。地球內部的熱量在數十億年內逐漸流失,導致大洋中脊地函熔融程度降低,海洋地殼隨之變薄,並形成新的岩石圈。澳大利亞科廷大學與中國北京大學的研究指出,隨著地球地函逐漸冷卻,海洋板塊整體強度減弱,太平洋將縮小,最終將比大西洋和印度洋更小。阿美西亞的形成過程包括美洲向西移動、亞洲向東移動,南極洲靠近南美洲,非洲的一側與亞洲接壤,另一側則與歐洲連接。不過這一超大陸的形成預計至少還需2至3億年。「阿美西亞」這一名稱來源於美洲與亞洲兩塊大陸的碰撞結合。上一個超大陸「盤古大陸」(Pangea)於約1.8億年前解體,分裂成今天的各大陸,當時這些大陸被環繞在一個名為「泛古洋」(Panthalassa)的巨大海洋之中。
台灣有2無震區地質堅硬 專家認證「每年地震平均不到4次」:安全縣市
台灣位在地震活躍區環太平洋火山帶中,菲律賓海板塊和歐亞板塊交界上,因此地震頻繁。最近有學者發現,台灣過去30年發生超過80萬起地震,但桃園台地和北港高區這段期間每年地震平均不到4次,屬於真正無震帶地區,主要原因是兩處地底下是堅硬岩盤結構,因此位處2區的桃園、彰化和雲林算是安全的縣市。今年是921強震25周年,國家防災科技中心與國內地震學者專家合作出版著作《台灣地震帶》,內容匯集台灣過去30年(1990年至2020年)超過80萬筆地震活動統計數據,發現台灣有5個極少發生地震區域,包括北港高區、桃園台地、高屏麓山帶、琉球增積岩體以及脊樑山脈中段。在極少發生地震的5個區域中,台大地質系名譽教授陳文山指出,北港高區和桃園台地兩處為無震帶,因為高屏麓山帶、琉球增積岩體以及脊樑山脈中段雖然觀察期間少有地震,但陳文山和其他專家依學理研判這三處仍具有發生地震潛能的區域,特別是琉球增積岩體位於花蓮東側海域,過去30年僅發生235起,但該處位於隱沒帶,未來極具發生規模7.5以上大地震的潛能。桃園台地和北港高區在觀測期間,前者和後者分別發生108起地震和94起地震,平均下來每年不到4次。依照氣象署資料統計,桃園台地和北港高區極少發生地震的主因,推判是地底下為堅硬岩盤的台地結構,這兩處前者主要是在桃園市,後者則分布在彰化與雲林,氣象署地震中心前主任、地震專家郭鎧紋也表示,這兩處分布的地區算是台灣最安全的縣市。
花蓮今晨6.3地震與0403無關! 氣象署:未來3天恐有5.5餘震
宜蘭縣近海15日傍晚5點06分發生有感地震,芮氏規模5.7,花蓮外海16日上午7時35分則又發生規模6.3地震,最大震度4級,全台有感。對此,中央氣象署說明,16日的地震與0403地震或昨天規模5.7地震並無關,故研判屬於獨立事件,而未來三天需留意規模達5.5餘震。16日上午7時35分台灣東部海域發生芮氏規模6.3地震,震央在花蓮縣政府東南方34.2公里處,深度9.7公里,屬於極淺層地震,最大震度4級。發布國家級警報地區包括台北市、新北市、新竹市、新竹縣、苗栗縣、台中市、南投縣、雲林縣、嘉義市、嘉義縣、台南市、台東縣。對此,氣象署地震測報中心副主任許麗文說明,這起花蓮地震初判是菲律賓海板塊往北隱沒到歐亞板塊下方,地震發生位置就在隱沒帶前緣。雖然地震靠近花蓮403地震震央分布區,但初判403餘震能量已釋放了一個階段,所以今起地震應不歸屬花蓮403地震,故研判屬於獨立事件。此外,15日宜蘭近海規模5.7地震與16日上午該起震央相對位置很遠,因此認為這兩起並無關聯。許麗文指,台灣東部地震活動頻繁,該區域規模6以上地震去年有15個,今年有16個,不算特別多,未來三天內不排除會出現5.5以上餘震。
國家級警報獨漏「桃高屏」台北震度2級卻收到了 氣象署曝關鍵
花蓮今(16日)上午7時35分左右發生規模6.3地震。對此,氣象署地震測報中心副主任許麗文說明,今地震與花蓮403地震,以及昨天的宜蘭地震無關,屬獨立事件。至於高雄、屏東和桃園為何沒有發布國家級警報,主要是考量到地形堅固,當地震度沒那麼大;而台北震度2級卻收到警報,則是因為第一時間預估震度4級,且盆地和大樓效應比較有感。今(16日)上午7時35分台灣東部海域發生芮氏規模6.3地震,震央在花蓮縣政府東南方34.2公里處,深度9.7公里,屬於極淺層地震,最大震度4級。對此,許麗文說明,今起花蓮地震初判是菲律賓海板塊往北隱沒到歐亞板塊下方,地震發生位置就在隱沒帶前緣。雖然地震靠近花蓮403地震震央分布區,但初判403地震釋放能量已達一個階段,周圍板塊應力也逐季釋放,所以今起地震應不歸屬花蓮403地震,判斷為獨立事件。至於近來地震是否有異常的多,許麗文解釋,台灣東部地震活動頻繁,都還是照以往觀測機制,若以過去歷史地震觀測結果,這地區不是沒有發生過規模6以上地震,以該地震35公里範圍內區域來看,規模6以上地震去年有15個,今年有16個,因此不算特別多,初判未來3天內不排除還會發生規模5.5餘震。針對全台都有發布國家級警報,為何只獨漏高雄、屏東和桃園,許麗文分析,主要是因為地形堅固,震波傳到該地震度沒那麼大,而台北雖然震度只有2級,但第1時間預估有4級,所以也發布國家警報,再加上台北有盆地和大樓效應,感受會更明顯。許麗文也補充,這2天的地震與日本地震無關,雖然全球板塊相連,地震發生會常態性應力調整,累積到一定程度後就會發生地震,但因為台灣與日本板塊距離遙遠,所以沒有直接關係。
台灣「必定發生」8.0強震 311等級海嘯恐襲來…專家揭這城市首當其衝
台灣東部昨(9日)狂搖逾10起地震,花蓮今天更發生芮氏規模5.2極淺層地震,且被列為台灣四大地震帶之一的「琉球隱沒帶」,幾乎篤定會發生規模8以上強震,屆時東部、東北部及琉球群島,將遭受類似日本311規模的龐大海嘯,造成重大傷亡。據《ETtoday新聞雲》報導,由中央大學、中研院、氣象局、台大及成大組成的專家,今年3月中旬到日本參加「台日合作琉球隱沒帶地震危害分析研究啟動會議」,並在會中和日本防災科研(NIED)、產業技術總合研究所等日本專家,一致認同花蓮外海隱沒帶未來有很高機率發生規模8.0地震,學者中森川信之特別提到,琉球隱沒帶的最大規模可達8.0。中央大學地震災害鏈風險評估及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詹忠翰表示,這場強震規模可能上看8.3,而要達到311等級的9.0雖不太可能,卻也不能完全排除,8.0規模的斷層帶長度要150公里左右,約台灣一半長;規模9.0則需台灣到九州的長度。詹忠翰指出,最靠近隱沒帶的花蓮將首當其衝,且只要震度五級以上,就可能災損,六級以上會有明顯災損,北台灣到東台灣一帶也亦然。中央氣象局地震中心前主任郭鎧紋則表示,花蓮外海上次發生規模8.0地震已是百年前的1920年,而未來發生500顆原子彈釋放能量、同規模強震也是「不用懷疑」的事,只是現今科技無法預測何時發生。詹忠翰也表示,目前仍不清楚8.0強震多久發生一次、規模會不會比8.0更大,而更大規模地震需更久時間累積能量,並拖延下次地震發生時間。
今年規模6以上強震比平均值多4倍!「921地震年後最多」 氣象局示警:未來一週還有餘震
今日(15日)中午12時03分,花蓮縣東部外海發生芮氏規模6.2強震,且深度僅5.7公里。對此,中央氣象局統計,台灣今年規模破6以上的地震已多達12起,為921地震發生時的1999年以外,最多的一年,而規模5到6的地震也有61次,意味著今年規模6以上的地震次數為歷史平均值的4倍,規模5到6的地震也有2.44倍。專家表示,未來一週不排除還會有規模3至4的餘震出現。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主任陳國昌表示,今天中午的地震深度僅5.7公里,屬極淺層地震,而且該區域在歷史上的淺層地震次數遠少於隱沒帶的深層地震,自1973年至今,震央在此地的規模6以上地震也只有3起,分別是1982年的6.0、1990年的6.7,以及今天的6.2。陳國昌補充,從近期的歷史平均值來看,全台規模6以上的地震每年只會有2.8至3起,今年卻已經發生了12起,也讓2022年成為氣象局有記錄以來,僅次於1999年,規模6以上地震出現最多的年份。另外,規模5至6的地震今年也高達61起,遠多於每年的25次。陳國昌還示警,本次該系列的地震除了主震外,加上餘震已達9個,不排除未來3天內還會有規模4以上的餘震,1周內則可能出現規模3的餘震。陳國昌也解釋了國家級警報為何只針對宜花兩縣市的民眾推播。他指出,雖然有許多縣市震度超過4級,但因為有科學誤差,所以只對宜蘭和花蓮推送。同時他也表示今天氣象局只花了12秒就把警報送出,和過去的20秒相比「算相當快了。」至於台灣是否已進入地震活躍期?陳國昌則指出,今年的地震多集中在東部的板塊交界處,所以確實屬於地震活躍期的一年,至於有學者推估,未來可能有規模7以上的地震發生,陳國昌則表示氣象局予以尊重,但地震的行為和趨勢難以預測,有可能今年非常活躍,明年卻突然沉寂了,因此只能繼續觀察。
今年地震特別活躍 「規模6↑有10起」創123年第3紀錄…專家說話了
台灣進入地震活躍期,今(1日)發生了3起地震,昨天更是多達7起。對此,中央氣象局前地震中心主任郭鎧紋就指出,今年以來規模6以上的地震達到10起,創下1900年至今第3多紀錄,也是123年以來第3多。最近地牛翻身不斷,昨天有7起地震,其中1起規模5.0,今天更是接連發生規模4.1、4.4及5.7地震,尤其9月18日下午2時44分,花蓮玉里發生規模6.8級地震,造成橋梁斷裂、道路坍方,甚至造成花東鐵路受損。918地震造成富里鄉崙天大橋坍塌。(圖/花蓮縣府提供)根據《ETtoday新聞雲》報導,氣象局前地震中心主任郭鎧紋表示,今天下午這起規模5.7地震,屬於隱沒帶的地震,由於深度超過100公里,在東部很常見,雖然這2天有10起地震,但多是經常會發生地震的區域,且規模都不算大,所以民眾不用太擔心。郭鎧紋分析,台灣今年地震特別活躍,1至10月規模6以上地震就有10起,創下1900年至今第3多記錄,僅次於921的15起和1951年縱谷地震系列的13起。雖然地震頻繁,但是多發生在東部,造成損害也遠不及另外2者的損害。整體來說,台灣本來地震就偏多,民眾要留意,但不必杞人憂天,因為地震無法預測。
國家警報響…「凌晨規模5.9地震」全台有感 氣象局說明
今(11 日)凌晨3時24分在台灣東部海域發生規模5.9地震,地震深度17.9公里,最大震度4級,不少人都在睡夢中驚醒,而中央氣象局也對宜蘭縣、花蓮縣發布災防告警訊息。氣象局表示,這起地震發生位置的地理構造是在隱沒帶前緣。氣象局說明,這起地震發生位置的地理構造是在隱沒帶前緣,是菲律賓海板塊隱沒到歐亞大陸板塊的位置,由於兩個板塊的擠壓,有一些比較破碎的地方,會有一些線落的情況,導致這個區域比較常有地震發生。氣象局也提及,最近一次的發生是在今年1月3日,它的位置也跟這次地震位置很接近,深度也蠻接近的,1983年以來這個區域大約偵測到8次地震,規模都達到6。氣象局地震報告指出,今(11日)凌晨3時24分這起地震,震央位於台灣東部海域,地震深度17.9公里,地震規模5.9,最大震度花蓮、宜蘭達4級,台北、新竹、南投、桃園3級,台中、台東、苗栗、雲林、彰化、嘉義2級,高雄、台南、屏東1級。【 第156號 #顯著有感地震 #地震報告 】發震時間:111年10月11日03時24分42秒震央位置:北緯24° 東經122.2°震源深度:17.9公里芮氏規模:5.9相對位置:花蓮縣政府東方 59.3 公里 (位於台灣東部海域)各地震度級:● 花蓮縣地區最大震度4級 4級:和平 3級:太魯閣、西寶 2級:花蓮市、鹽寮、水璉、銅門、磯崎 1級:秀林、西林、光復、紅葉、玉里、富里● 宜蘭縣地區最大震度4級 4級:宜蘭市 3級:澳花、武塔、南澳、蘇澳、冬山、內城、南山、頭城 2級:牛鬥、大同、龜山島● 新北市地區最大震度3級 3級:五分山、新北市、新店 2級:雙溪、萬里、五股、淡水、石門 1級:三貂角● 臺北市地區最大震度3級 3級:臺北市 2級:木柵、陽明山● 新竹縣地區最大震度3級 3級:關西 2級:五峰、竹東、峨眉、竹北市● 南投縣地區最大震度3級 3級:奧萬大 2級:合歡山、日月潭、玉山、信義鄉、竹山 1級:埔里、國姓、魚池、名間、南投市● 桃園市地區最大震度3級 3級:桃園市 2級:三光、中壢、新屋● 臺中市地區最大震度2級 2級:梨山、德基、烏石坑、霧峰、臺中市、梧棲 1級:大甲● 臺東縣地區最大震度2級 2級:長濱、東河 1級:成功、海端、池上、利稻、鹿野、綠島、蘭嶼● 基隆市地區最大震度2級 2級:基隆市 1級:彭佳嶼● 苗栗縣地區最大震度2級 2級:南庄、鯉魚潭、三義、苗栗市、竹南● 新竹市地區最大震度2級 2級:新竹市● 雲林縣地區最大震度2級 2級:草嶺、古坑、斗六市、土庫、麥寮、四湖 1級:水林● 彰化縣地區最大震度2級 2級:員林、彰化市、大城● 嘉義縣地區最大震度2級 2級:番路、民雄、太保市 1級:阿里山、義竹● 高雄市地區最大震度1級 1級:桃源、六龜、旗山、楠梓、壽山● 嘉義市地區最大震度1級 1級:嘉義市● 臺南市地區最大震度1級 1級:楠西、善化、佳里、新化、永康、七股● 屏東縣地區最大震度1級 1級:三地門、九如、屏東市
購屋前淹水、地質「這裡」查 專家教你耐震強度怎麼看
開春以來地震連連,「制震宅」再度成為建商銷售主訴求,現在不少建商蓋屋特別強調耐震結構,甚至有的斥資千萬配置阻尼器,不過若要把風險降到最低,21世紀不動產企劃研究室表示,地質的條件仍是首當其衝,購屋前先查看是否有淹水、土石流、土壤液化,再看建商給的制震配備。台灣近幾年隱沒帶地震比過去活躍,最近就有學者指出,近10年內可能發生規模8.0以上的地震,6年前台南維冠金龍大樓、23年前921台北市東星大樓崩塌事件歷歷在目,究竟抗震強度要怎麼看呢?其實最簡單就是看「耐震係數」,單位為(G:重力加速度),為預估地震時可能發生的最大地表加速度值,如果把耐震係數對應到地震規模級數,0.08G以下屬於4級中震,0.08G~0.25G屬於5級強震,0.25G~0.4G屬於6級烈震,0.4G以上則是7級劇震。21世紀不動產企劃研究室指出,要提高建築的耐震係數,也只能從建築本身的結構去設計,由於921大地震造成嚴重傷亡,政府也修正建築耐震力規範,目前全台灣適用的建築法規中,對於建築物耐震力的標準為0.24G,也就是能承受5級強震,這已經是相當安全了;由於各區域的地形都不同,因此對於耐震係數的規範也大不同,例如桃園規定耐震係數為0.2G、中壢為0.24G,而鄰近山區的龍潭和大溪則為0.28G。近幾年有不少豪華建案強調「免震建築」、「雙制震系統」、「SRC鋼骨制震宅」…等專有名詞,簡單來說就是各式各樣的制震宅。制震宅顧名思義,會配置制震壁、斜撐式阻尼器…等制震器,以達到減震的目的,例如在建築物的梁柱之間加裝制震壁或斜撐制震器,通常會安裝在1/2至2/3層樓的高度,配置數量愈多,當遇到地震發生時,制震器會吸收地震能量,避免主結構遭到破壞,同時把晃動減至最低。至於制震的阻尼器類型也很多,包括有液流阻尼器、摩擦阻尼器、軟塑性體阻尼器、金屬降伏阻尼器…等,最有名的就是台北101大樓,在87~92樓的樓層中央位置安裝調諧質量阻尼器TMD (Tuned Mass Damper),主要目的為減低大樓受強風吹襲時之擺動;近幾年甚至有台中豪宅在頂樓配置總重達150頓、要價5,000萬的風阻尼球,除了具有抗震、抗風功能,更宛如大型藝術品,一推出便在市場掀起話題。不過21世紀不動產企劃研究室襄理董家菱提醒民眾,其實抗震宅要從根本選起,地質的條件首當其衝,建議購屋前可先上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的災害潛勢地圖網站(https://dmap.ncdr.nat.gov.tw/)查詢是否有淹水、土石流、土壤液化、斷層、海嘯等情況,如果在土壤軟弱的地層蓋房子,考量到土壤液化與盆地效應,就必須使用更密集的梁柱鋼筋提高耐震係數,從結構規劃到施工品質都要兼顧,才能稱得上是好的抗震建築。
花蓮同區域連震9次 氣象局:今年地震會比較多
昨日凌晨0時43分許,在花蓮外海發生深度22.8公里、芮氏規模5.6的地震,而宜蘭及花蓮皆造成震度3級、包括雙北市在內多個縣市也達2級,對此,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主任陳國昌表示,昨天凌晨的地震是為今年1月3日同一區域規模6.0主震後的餘震,未來2天至3天內不排除還有規模4.0至5.0的餘震發生,接下來一周至二周之間,也不排除會有規模5.0以上的餘震發生,並預估今年地震會如同去年一樣較為頻繁。同區域1月共搖了9次陳國昌表示,氣象局在今年1月3日發生規模6.0地震後,再檢視該區域地震,發現從去年11月10日就有規模4.92的前震發生,截至1月3日規模6.0的主震發生前,共有8個前震,1月3日主震發生後的隔天至1月7日之間也有7次餘震,1月則共計有9個餘震,但規模均較小。陳國昌說,前天白天在鄰近區域也發生規模4.7的餘震,昨天凌晨12時許再發生規模5.6餘震、凌晨2時許再發生規模4.3餘震,此次的地震皆是一波波,預估在未來2至3天內不排除再有規模4.0至5.0餘震發生,也不排除在一周或二周內會有規模5.0以上餘震發生。地牛翻身次數如去年陳國昌提及,此地震序列從去年11月10日的規模4.92地震開始共有8個前震、1月3日主震發生後,後續至今也發現9個餘震,地震序列已達18個,他坦言,該區為隱沒帶、弧前盆地,「很少看到這麼多的地震序列發生」。陳國昌提及,以長期數據觀察,過去全台灣長期平均值每年規模6.0以上的地震為2.5個,但去年在觀測網內發現4個、觀測網外發現1個,而規模5.0以上地震平均為25個,但去年達47個,今年1月至今也較往年同期地震來得多,今年地震會如同去年一樣較為頻繁。
宜蘭5.5地震與新竹有關?氣象局分析「關鍵差別」 警告:3天內或有規模4餘震
開工日發生地震,嚇壞不少民眾。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主任陳國昌表示,這場發生在宜蘭海域的規模5.5地震,其成因可能是「隱沒作用」導致地層拉扯、破裂,呼籲民眾注意3天內可能有規模4左右的餘震,並說明宜蘭以外地區的地震警報未響原因。今(7日)位於宜蘭縣政府南南東方41.9公里處,在晚間6時58分發生芮氏規模5.5地震,深度33.2公里;最大震度為宜蘭縣、花蓮縣4級,台北市信義區、新北市和桃園市均測得3級。陳國昌向《中央社》表示,該地區地質複雜,目前推測其成因為隱沒作用拉扯地層,造成板塊移動與地層破裂。陳國昌也強調,這場地震深度達33.2公里,位置介於破碎帶與隱沒帶中間,與過去白天幾起淺層、屬於破碎帶的地震不同;且該地域為地震好發區,在晚間6時58分的主震發生後,同一地點又在晚間7點出現規模4.2餘震,因此陳國昌呼籲民眾近日要提高警覺,不排除3天內還會有規模4左右餘震。晚間7點又發生規模4.2餘震。(圖/翻攝自中央氣象局)此外,對於有網友反應沒收到手機地震警訊,陳國昌表示,本次地震只針對宜蘭地區發布PWS(災防告警細胞廣播訊息)的原因為「只有宜蘭預估震度達4級」;且對台北、新北、花蓮等其他達3級以上地區都有透過電視台推播方式,提醒民眾注意。
5.5地震全台有感 氣象局:2日內恐有規模5餘震
今(16)日稍早16時15分出現芮氏規模5.5地震,震央位於花蓮縣政府東北東方66.5公里海域,震源深度55.4公里,全台有感。中央氣象局表示,不排除2天內將有規模4-5餘震出現。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表示,該起地震成因為隱沒帶擠壓板塊造成的地震,該區域發生地震頻繁,不排除兩天內有規模4到5的餘震出現,但因為震源深度較深,餘震次數不會太多,民眾無須擔心。
全球暖化冰川消融「地殼被重壓力量減輕」 專家:氣候變遷成地震誘發導火線
嘉義縣阿里山鄉5日晚間9點54分發生規模4地震,最大震度4級,台灣東部海域9點11分才發生規模5地震,兩者僅相距43分鐘。面對近期熱議的百年一次大型板塊擠壓,台灣恐爆發規模8的隱沒型地震。不過專家認為,要發生規模8以上地震,板塊擠壓的隱沒地帶深度要夠深,其距離台灣本島較遠,震度與傷害都會比較輕,反而是全球暖化,冰川消融讓原本地殼被重壓力量減輕,帶來了更多的地震應受到更大的關注,氣候變遷成為地震誘發的導火線!中研院地球所兼任研究員汪中和表示,當能量超過負荷限度就會釋放出致災型地震,也因為累積時間較長所以才會說是百年周期。最近大家討論度很高的百年周期恐引發規模8的隱沒型地震,但是要發生規模8以上地震,首先斷層長度要夠長,再來板塊擠壓的隱沒地帶深度要夠深,只是「海溝型地震」出現的隱沒帶距離台灣本島較遠,當震波到達陸地時,震度與傷害都會比較輕。而在關注百年周期地震同時,也應重視全球暖化與地震的相關。根據統計,2009年以前每年全球平均出現規模7以上地震約11次,2009年以後平均一年增加為16次,但近幾年平均已有超過20次紀錄,溫室效應不止讓海平面上升,也讓強烈地震出現頻率增加。汪中和表示,氣候暖化讓地表熱能增加,並累積在空氣、海洋、地殼之中,其中冰山消融會減少大陸板塊地殼原本應該承受的重量,於是地殼向上翹起,垂直抬升現象加劇也帶來更多的地震。以喜馬拉雅山為例,2005年以來,周邊已經出現9次規模7以上強烈地震,震央均圍繞在冰川融化顯著地區,雖然喜馬拉雅山周邊地震主因是由於印亞板塊碰撞,但冰川消融造成的垂直應力變化卻是誘發的導火線,延緩全球暖化不僅影響氣候,更是降低地震發生頻率的一大課題。
「海溝型地震」百年周期屆滿 學者示警:恐有規模8.0以上強震
台灣3日傍晚17時46分許,於東部海域發生芮氏規模達6.0地震,中央氣象局測報中心主任陳國昌在記者會中說明,該起地震屬於淺層地震、發生於板塊隱沒帶的前緣,而板塊隱沒帶型的地震近兩年較為活躍,氣象局亦持續關注中;另外,中央大學應用地質研究所教授李錫堤則表示,「海溝型地震」週期為100年,距上次1920年發生後已超過百年,未來不排除發生8以上規模地震的可能。根據《ETtoday》報導,陳國昌指出,3日發生的今年第一起地震,是因菲律賓海板塊推擠歐亞大陸板塊,並於交界前緣處堆積出海脊,隱沒帶逐漸向下深入後拉動增積岩體所產生的陷落,稱之為弧前盆地,地震就是發生在這兩個弧前盆地之間。陳國昌表示,板塊隱沒帶的地震近兩年頻發,1980年以來僅發生過四起規模6以上的地震,最大規模為6.8,而台灣年平均規模6的地震約2.5個,去年地震規模6以上的就有四個,預估昨(3日)的地震是延續去年地震頻繁的現象。此外,針對此次地震,中央大學應用地質研究所教授李錫堤則分析,數百年來地震週期都是在陸地先發生「中大型規模地震」後才會有「大型隱沒帶地震」。「海溝型地震」因為錯動距離大,地殼變動後一般會有長達數十年的中大規模地震,然後恢復平靜期,再來就是活躍期。李錫堤說道,「海溝型地震」的週期以百年計算,按照時間推算,上次發生規模達8.0的地震是在1920年,再上一次規模7.6的地震則是在1815年,大約都是經過百年前後,會有一次大地震,而從1920年到現在已經過101年,未來有可能將發生規模達8以上的強震,需多加觀察。
今年第一震規模6.0 氣象局:不排除兩天內還有餘震
今天稍早17時46分花蓮縣外海出現規模6.0地震,為今年第一起有感地震,幾乎全台有感,許多民眾大喊「搖超大」。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指出,不排除兩天內有規模4-5餘震。根據地震測報中心資料指出,本起規模6.0地震震央出現在花蓮縣政府東方56.7公里 ,位於台灣東部海域,地震深度19.4公里。震度方面,宜4、北4花3中3竹3桃3彰3投2東2苗2嘉2雲2高1南1屏1澎1。地震測報中心主任陳國昌表示,該起地震不算是隱沒帶地震,但起因卻受板塊隱沒引起,是板塊隱沒過程推擠上方板塊造成破裂與變形,因此出現地震,在該地區並不少見。陳國昌指出,該起地震為今年編號01地震,第一起就達到規模6.0,不排除兩天內有規模4到5餘震,但數量不會多,民眾不必太擔心。
花蓮外海規模5.2地震…「最大震度3級」北部激晃 氣象局說明
台灣東部海域今(24日)下午5時55分發生芮氏規模5.2有感地震,震央位於北緯24.04度,東經122.41度,即在花蓮縣政府東方80.6公里處,地震深度為25.5公里。最大震度方面,宜蘭縣為3級,花蓮縣、南投縣、台北市、新北市2級,其餘地區也有1級。氣象局表示,今天下午的地震震央位於花蓮縣政府東方80公里處,地震深度25.2公里,由於震度範圍較廣,因此嘉義以北都有1級以上的震度,其中以宜蘭武塔震度最大,但震央離台灣本島有段距離,因此各地震度普遍不算太大。氣象局說明,近期宜蘭發生的幾次地震,都是屬於隱沒帶造成,但今天的地震與過去幾次較無關聯,且該區餘震不多,加上震央較遠,若有餘震,也要芮氏規模達到4至4.5以上,才會被偵測到。氣象局補充,該地區20公里範圍內,在1983年也發生過一次芮氏規模6以上的地震,但該區域發生地震的頻率不低,以規模6以上地震而言,近40年內就發生過近30次。
高樓層地震避災方式超意外 網友:跑了也沒用
宜蘭24日下午1點11分,發生規模6.5強震,這也是近年民眾最有感的一次中型地震,有一位家住10樓的網友在臉書社團「買房知識家(A你的Q)」表示,昨天的地震就讓他嚇得魂飛魄散,當下也不知道該往哪逃生,只能愣在原地等待地震過去,這位網友就發問,發生地震時,「你們會往上跑還是往下跑」?如果真的垮掉也來不及跑,不如找遮蔽物躲好。圖為台南大地震維冠大樓倒塌。(圖/報系資料照)根據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表示,24日的地震是宜蘭地區30年來最大規模的隱沒帶地震,有專家還示警,台灣處於隱沒帶地震活躍期,由於百年週期已至,未來恐怕會發生規模8以上強震,不少大樓住戶也開始意識到逃生規劃的重要,這位網友也擔心表示,當高樓層住戶遇到地震時,到底該往上還是往下跑,或是待在原地?維冠金龍大樓倒塌造成115人死亡、104人受傷。(圖/報系資料照)對此,不少網友選擇「不跑」,因為在過程中恐會增加被物品砸傷的機率,不如在室內找好樑柱或遮蔽物,還有網友表示地震當下就靜觀其變,與其擔心房屋結構,不如確實把家裡的家具家電雜物都固定好,也有人建議門打開就好,另外躲在柱子邊,甚至有網友認為小地震不用跑,大地震跑了也沒用。另外,內政部消防署曾表示,地震來襲時無論是在哪個樓層,都不要往外跑,也不需要特別往上或往下移動,因為搖晃過程有可能會被掉落物砸到,或是站不穩跌倒,正確做法是待在原地「趴下、掩護、穩住」,等候地震停止搖晃再往屋外移動。
台灣進入隱沒帶地震活躍期 學者警:要注意規模8百年海溝型強震
昨(24日)下午1點12分,宜蘭發生規模6.5強震,台中以北各地震度都達到4級,嚇壞不少民眾。對此,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主任陳國昌表示,這一次是宜蘭地區30年來最大的隱沒帶地震,學者則表示,台灣現今處於隱沒帶地震活躍期,週期約為100年,距離上次的1920年,已經過了100年,恐怕未來會有8級以上地震發生可能。陳國昌昨日受訪時提到,昨日的地震是宜蘭地區30年來最大的隱沒帶地震,由於深度達到66.8公里,所以最大震度沒有超過5級,但4級涵蓋範圍大,一般來說,若主震發生後,能量沒有達到平衡,就可能再次發生餘震,且規模相對也會比較大,未來3天仍然不排除出現規模4以上餘震可能。中央大學應用地質研究所教授李錫堤表示,一般來說地震週期都是陸地先出現「中大型規模地震」,接著進入大型隱沒帶地震」,其中特別要注意「海溝型地震」,搖晃時間更久,對建築傷害也會比較大,不過在地殼調整後,接著進入平靜期。李錫堤指出,從時間的縱向來看,目前屬於隱沒帶地震活躍期,隱沒帶可說是地震最大裂縫,地震深度能達到數百公里,現在較令人擔憂的是,隱沒帶出現規模7、8以上的地震;他也提到,隱沒帶海溝型地震有深、淺,若為淺型地震,規模會很大。李錫堤強調,每隔百年週期會來一次規模8.0地震,平常則偶爾會有6.0左右的地震,這與海溝型斷層的活動有關,平常會有一些小移動,但每隔百年會整個動一次,出現斷裂,才會出現規模8地震,不敢說何時,但時間到了就會發生,而上次發生此類地震是在1920年,至今已經超過100年,因此需要多加留意。
宜蘭6.5強震後仍需注意 未來3日恐面臨餘震與豪雨夾擊
宜蘭於24日下午發生規模6.5強震,氣象局日前就預警恐有4級以上的餘震,同時連日豪雨造成土石鬆動,山區附近民眾與用路人須慎防落石坍方。而由於菲律賓東方海面熱帶性低壓有機會於25日升級為颱風「瑪瑙」,北台灣恐面臨颱風與餘震的雙重夾擊。由於宜蘭24日下午發生規模6.5強震、規模4.5的餘震,北台灣多個縣市震度均達到4級。地震中心表示,宜蘭附近地區未來恐還會發生餘震,再加上連日豪雨,恐造成土石鬆動,山區附近民眾與用路人須慎防落石坍方的可能。也東北季風及華南雲雨區影響,氣象局於24日針對雙北市、基隆、宜蘭四縣市發布大雨特報,再加上菲律賓東方海面熱帶性低壓有機會於25日升級為颱風「瑪瑙」。雖然颱風暫時不會造成影響,但氣象局表示,25、26日在雙北、基隆、宜蘭地區還是有出現局部大雨的可能。根據《蘋果新聞網》報導指出,地震中心陳國昌表示,24日發生的規模6.5地震,是該地區隱沒帶近30年來的最大地震,推估在未來三天內有發生規模4級以上餘震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