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磷酸鹽類
」吃藥後「馬上躺下」恐致命 專家建議1做法:至少保持30分鐘
許多民眾習慣在吃完藥後就立刻躺下休息,不過這是相當不好的行為,因為有些藥物具有侵蝕性,服用後立刻躺臥,可能會導致藥品沾黏在食道黏膜上,造成接觸性黏膜灼傷、發炎、潰瘍,甚至穿孔破裂而導致死亡,建議服藥後至少需保持上半身直立30分鐘才能躺下。食藥署指出,部分藥品具有侵蝕性,像是四環黴素膠囊呈酸性,若服藥後立即躺臥,藥品可能沾黏在食道黏膜上,當包裹於藥品外表的膠囊或膜衣等特殊劑型溶解後,會造成接觸性黏膜灼傷、發炎、潰瘍,甚至穿孔破裂而導致死亡,尤其像口腔、食道等黏膜較薄的部位。此外服藥後躺臥,也可能增加藥品或所搭配的水嗆入呼吸道的風險,造成呼吸道損傷或是感染,甚至發生阻塞而窒息。食藥署建議,服用藥品時,能以站姿或上半身直立的坐姿方式,最好是搭配200cc以上的開水吞服藥品,但病人若有吞嚥方面的問題,可再搭配更多的水服藥,以避免藥品沾黏於食道上造成灼傷,並且順利達到胃腸道,以利身體吸收。有些特定藥品,如雙磷酸鹽類,更要求患者服用後需保持上半身直立超過30分鐘。食藥署提醒,另外有些特殊劑型的藥品,如舌下錠的硝化甘油,則非以吞服的方式,且使用後可能會發生暈眩,因此建議患者以坐姿服藥,避免因暈眩而跌倒,造成頭部、頸部創傷。建議民眾在服用藥品前,應注意藥袋或仿單上的資訊,並遵照指示服藥,如對藥品使用不清楚,應該主動詢問藥師,尋求正確的服藥資訊。
骨質疏鬆慎防跌倒 嚴重恐危及生命
根據調查,國內婦女有三分之一會在一生中發生一次骨鬆性骨折、男性也有五分之一的風險,加上台灣已進入高齡化社會,骨質疏鬆危機愈來愈高。雖然骨質疏鬆不是病,但可怕之處遠比你想得更嚴重!一名50歲左右的百貨櫃姐,只是下樓梯不慎踩空一階,就造成嚴重髖部骨折,險些失能。收治該櫃姐的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骨科部主治醫師謝尚霖分享案例時不禁感嘆,該病患僅50歲、髖骨骨密度卻如七、八十歲的老人般;細問才知因極少曬太陽也不愛運動,又有早發性停經現象,「這些剛好都是骨鬆高危險因子,所以即使只是輕輕跌倒,就造成嚴重傷害。」骨鬆跌倒好危險,嚴重恐威脅生命骨鬆有多可怕?謝尚霖醫師說,它是造成髖部骨折的主要原因。「骨鬆所造成的髖部骨折,不見得需要遭受高強度的撞擊,有時只是不小心跌坐在地上、騎乘機車遇到路上顛簸就可能發生脆弱性骨折;且一旦發生髖部骨折,最嚴重的是一年內死亡率近20%。」髖部骨折即使撐過死亡高峰期,後續導致的失能不僅降低生活品質,也會造成家人與社會的經濟負擔。況且骨鬆導致的髖關節骨折不只對生理心理的影響都大,「要及早發現骨鬆並及早介入,避免發生骨折事件,才能避免後續的遺憾。」骨鬆治療不能中斷,藥物使用至少需一年臨床來看,許多病患是在骨折後經由檢查才知道自己是骨鬆患者,這時都有點亡羊補牢了。謝尚霖醫師強調,骨折發生後除了處理骨頭問題外,也要同時治療骨鬆以避免未來再發生新的骨折事件。「有研究指出,髖部發生第二次骨折,死亡率會提升2至4倍。」根據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指引中指出,任何骨鬆藥物都需要使用一年以上才能看到降低骨折的效果。「實際上有很高比例的病患即使用了骨鬆藥物,卻會因各種原因擅自停藥。」他表示,當藥物順從性低於50%以下,骨鬆骨折的機率與未用藥前是沒有差別的。目前第一線的骨鬆藥物主要功用是預防骨質流失,藉由減少流失來累積骨本,這類藥物包括雙磷酸鹽類、單株抗體以及選擇性雌激素接受體調節等最常見。2022年發表於國際期刊《Bone》的研究指出,「長效型骨鬆藥物可以顯著提升髖部骨折病患的10年存活率,使用滿一年以上,可以降低4成死亡風險,使用滿3年以上更能降低7成以上的死亡風險。」此外,發表於國際期刊《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的研究指出,有骨質缺乏的病患,以長效型雙磷酸鹽類藥物,能有效預防病患往骨鬆發展,也可大幅降低脆弱性骨折機會。「使用長效型藥物,連續治療三年就能降低七成脊椎骨折發生率,髖部及非脊椎骨折發生率也能降低。最大的好處是不用經常跑醫院。」謝尚霖醫師提醒,骨鬆有往年輕化發展的趨勢,骨本必須要及早儲存,包括做好基本功如補充鈣質、維生素D、遠離菸酒、規律運動曬太陽等;而女性停經超過五年,建議要做骨密度檢查;若已經使用骨鬆藥物則要持續,中斷治療等於前功盡棄。最後他呼籲,若有任何與骨鬆相關的疑問,都可以找骨鬆專科醫師進一步諮詢。
82歲奶奶誤踩「拔牙陷阱」 感染化膿!顎骨竟差點壞死
82歲老奶奶於診所拔牙後傷口遲遲無法癒合,並且伴隨疼痛、患部腫脹、感染化膿、黏膜潰瘍及齒槽骨腐骨暴露,至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求診,仔細詢問病史,發現與患者所使用的抗骨吸收藥物有關,診斷為藥物相關之顎骨壞死(MRONJ)症候群。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口腔醫學科醫師李俊翰指出,抗骨吸收藥物用於治療骨質疏鬆及癌症骨轉移,主要分成兩大類,作用於骨頭上的雙磷酸鹽類及作用於血液的單株抗體類,可以抑制破骨細胞的活性,降低骨頭代謝的速率以保留骨質,但過度抑制破骨細胞的活性,可能導致骨頭代謝失調,進而造成過多的壞死骨頭堆積,引發後續的感染,最終確診為藥物相關之顎骨壞死。李俊翰進一步指出,可能造成藥物相關之顎骨壞死的危險因素包括:癌症及骨質疏鬆病患、或是正處於雙磷酸鹽類或抗骨吸收藥物治療期間、侵入性的牙科治療或拔牙、口腔內存在根尖病變或是牙周病、放射線及化學治療、皮質類固醇的治療、高齡或是自身系統性疾病患者,以及抽菸、飲酒、口腔衛生不良亦會提高發病的風險。預防勝於治療,因此在非必要或緊急的情況下,應該先將口腔內的問題治療完畢,並給予病患衛教告知可能的風險再進行這類藥物的治療。治療期間患者必須定期至牙科追蹤檢查,保持口腔清潔,也要主動告知醫師病況,讓醫師可以擬定相關的治療計畫。最後,李俊翰特別提醒,若確診藥物相關之顎骨壞死,也不必過度驚慌,按照美國口腔顎面外科學會的治療指引,依據病灶程度的分級有相對應的治療方式,若配合近期文獻所提到的高壓氧輔助治療,加速傷口癒合。
媽媽好缺3/營養師28歲起就吃鈣片 眾多保健品中挑出它
補鈣其實不分年齡,例如營養師程涵宇早從28歲起就開始補充鈣片,「因為我爸爸那邊有骨鬆家族史,所以我就提早幫自己存骨鈣。」由於程涵宇自認可以吃到足夠的鎂、鋅等營養素,所以她選擇最單純的500毫克鈣片、搭配維生素D。其他鈣質則從每天飲食中補充,例如喝牛奶、起司、小魚乾等等,同時也會做重訓來刺激骨骼生長,增加骨骼強健度,而且每5年就做一次骨密度檢查。有骨鬆家族史的營養師程涵宇,從28歲起開始補充鈣片存「骨本」,每5年定期檢查骨密度。(圖/程涵宇提供)不像程涵宇那樣具備專業知識,43歲的李小姐因為公司健檢發現輕度骨質流失,而開始補充鈣片,但她可是上了很多次當,「我當然有看成分,它上面標示含有碳酸鈣、海藻鈣等等,感覺營養非常豐富。」沒想到買回家後,吃了大約半年再複檢,骨密度卻沒有明顯進步,李小姐將鈣片交給醫師查看,才發現雖然標示含有各式各樣的鈣,而且一顆鈣含量500毫克,但卻在不顯眼處備註其中鈣只占40%,換算下來實際上鈣含量僅有200毫克,連一半劑量都不到。程涵宇提醒,現在保健品廠商非常多,有些成分標示讓人眼花撩亂,有些甚至沒有標示鈣含量,她建議消費者選擇標示單純、成分不複雜的保健品,比較不會出問題。媽媽們普遍較少攝取好油脂,建議每天吃些堅果,或是選擇杏仁小魚乾零嘴,同時補充鈣質。(圖/翻攝自樂天市場)此外,因為胃酸能促進吸收,程涵宇建議用餐時或用餐後服用較好,但最好與其他服用藥物間隔2~4小時服用,例如喹諾酮類(Quinolones)抗生素、四環黴素類(Tetracyclines)抗生素、雙磷酸鹽類(Bisphosphonates)骨質疏鬆藥、甲狀腺素藥thyroxine,這些藥物若與鈣片結合,就可能會降低藥效。
癌症骨轉移恐重創健康 整合照顧扭轉病況
癌症初期症狀普遍不明顯,不少癌友是因為「骨頭痛痛的」至骨科就診時,才發現原來骨骼疼痛是癌細胞轉移到骨骼引起。然而,癌友普遍對骨轉移病識感不足,確診後未重視骨轉移治療,導致自己曝露於病理性骨折、癱瘓、臥病在床等骨骼併發症風險中而未能及時預防。亞東醫院腫瘤科暨血液科鄧仲仁醫師說,骨轉移相較於其他臟器或腦部轉移,預後及治療成效是較佳的,癌友只要每月定期施打單株抗體藥物或雙磷酸鹽類藥物,可有效延緩骨骼併發症。針對癌友最在意的治療衍生的費用,相關的治療藥物已獲健保給付,癌友無須過於擔心。所以癌友們若出現骨骼疼痛等症狀,務必遵照醫囑進行相關檢查、治療,透過主動出擊降低骨轉移衝擊。鄧仲仁醫師分享,曾有一名約60歲多發性骨髓瘤患者,確診時已因發生骨轉移而脊椎壓迫,療程前期需要仰賴輪椅才可行動。隨著多發性骨髓瘤以及骨轉移治療雙管齊下的展開,脊椎壓迫的症狀也逐漸獲得改善,甚至可以不仰賴輔助器材行走。亞東醫院腫瘤科暨血液科主任林世強指出,治療骨轉移不僅讓該名患者生活品質獲得改善,原本停擺的幹細胞移植移植,也因恢復行動力而開始執行,其原發性癌症也終於在骨髓移植後獲得控制。林世強主任指出,癌細胞除了侵犯原發器官,還可能透過血液轉移到其他遠端器官,若轉移的部位是骨骼,就會發展成癌友預後及生活品質的潛在刺客「癌症骨轉移」。因為癌症骨轉移後,癌細胞分泌的細胞激素會造成負責分解骨骼內老舊細胞的破骨細胞過度活躍,導致骨骼分解與製造的動態平衡被打斷。若未及時透過藥物控制骨轉移,病理性骨折、癱瘓、高血鈣等骨骼併發症也會隨之發生。發生骨骼併發症後,會讓癌症治療變得複雜,照護者的負擔也會加重,甚至影響預後,抗癌之路將變成阻礙重重的障礙賽。林世強主任說,骨骼併發症的發生是骨牌效應,一旦癌友骨折甚至癱瘓,往往會因為無法維持運動,導致身體機能降低,預後也會下降;臥病在床後,不僅社交生活以及工作無法進行,癌友容易變得憂鬱;臥床後,插尿管、包尿布若引發感染,化療也可能需要暫停。亞東醫院林芳郁院長提醒,所有的癌別的患者都有骨轉移發生風險,其中又以多發性骨髓瘤、乳癌、非小細胞肺癌、攝護腺癌為高風險族群。鼓勵癌友們每次回診時主動與醫師討論疾病狀態,發生莫名的骨骼疼痛千萬別忽略,並且配合接受相關檢查,以利及時發現、及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