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端計算
」 輝達 Nvidia 微軟 亞馬遜亞馬遜領漲科技巨頭反攻 美股道瓊漲近300點
兩場颶風加上波音罷工,美國10月非農就業人數驟降至1.2萬遠低於預期,失業率4.1%。颶風限制了美國東南部部分地區的生產,美國10月ISM製造業萎縮幅度創15個月最大。根據外媒報導,10月失業率在未四捨五入的情況下從4.05%上升到了4.14%,交易員增加了對11月聯準會降息半碼的押注。非農日美股一度齊漲超過1%,亞馬遜漲6.19%近三個半月最高,本週累漲5.38%,Q3盈利遠超過預期,雲端使用速度增長,貝佐斯申請出售1640萬股亞馬遜股票,盤後一度跌逾0.4%。蘋果收跌1.33%,本週累跌3.67%,補繳稅百億拖累盈利轉降。超微電腦周跌約45%成史上最差;特斯拉收跌0.35%,本週累跌7.51%;Meta收跌0.07%,本週累跌1.06%;輝達漲3.4%後收漲1.99%,本週累跌4.34%;谷歌A收漲0.11%,本週累漲3.64%。微軟收漲0.99%,本週累跌4.15%,微軟計劃投資約100億美元使用CoreWeave公司的雲端計算數據中心,以支持其人工智慧業務。美股三大指數齊漲。標普500指數收漲23.35點,漲幅0.41%,報5728.80點,本週累跌1.37%;道指收漲288.73點,漲幅0.69%,報42052.19點,本週累跌0.15%;納指收漲144.77點,漲幅0.80%,報18239.92點,本週累跌1.50%。蘋果業績雖然令人失望,不過美國10月非農疲軟提振減息預期。展望未來,下週焦點包括美國大選、聯準會和英國央行的利率決議、美國ISM服務業PMI等。市場預計聯準會和英國央行下週都將減息25個百分點。
輝達最大勁敵? 博通「XPU」加速搶佔晶片市場主導地位
輝達的許多競爭對手都想搶佔其市場主導地位,其中一個不斷出現的名字是博通(Broadcom)。因其「XPU」功耗不到600瓦,使其成為業內最節能的加速器之一。美國銀行在上週給投資者的報告中表示,「將博通視為人工智慧的首選」。因該公司最近在其第二季獲利報告中,也宣佈了10比1的股票分割和優於預期的收入。大型科技公司都希望減少對輝達的依賴,因此博通將自己定位為替代方案,向雲端計算和AI公司提供定製的AI加速器晶片(稱為XPU)。在最近的一次活動中,博通指出,對其產品的需求正在滾雪球般增長,並指出兩年前最先進的集群有4096個XPU。2023年,它構建了一個擁有超過1萬個XPU節點的集群,需要兩層Tomahawk或Jericho交換機。該公司的路線圖是將其擴展到3萬多個,最終達到100萬個。美國銀行分析師預測博通2025財年的銷售額將達到599億美元,年增16%。分析師指出,該公司去年收購虛擬化軟體公司威睿(VMWare)帶來的效率提升、銷售額的提升以及定製晶片的潛在增長,是預測的關鍵指標。若美銀的預測正確,那麼博通的市值可能會與其他幾家科技巨頭一起躋身兆美元俱樂部,其中包括微軟、蘋果、輝達、亞馬遜、Alphabet和Meta。為實現此目標,它必須與輝達展開競爭,後者目前的市值領先博通8040億美元。此外,輝達的CUDA 架構已在超大規模企業(如Meta、微軟、谷歌和亞馬遜)的AI工作負載方面獲得了近乎壟斷的地位,這些企業是其最大的客戶。CUDA是一種專門用於加速輝達GPU(圖形處理器)運算的專利軟體技術。它擁有一個龐大的軟體、工具和庫生態系統,這進一步鎖定了客戶,並為博通等競爭對手設置了很高的進入門檻。博通強調的一項優勢是其 XPU 的能效。其功耗不到 600 瓦,是業內功耗最低的 AI 加速器之一。而博通對晶片市場也有不同的看法,稱晶片市場正從以CPU為中心轉向以連接為中心。除了CPU外,GPU、NPU和LPU等替代處理器的出現需要高速連接,而這正是博通的專長。
搶攻AI投資選股大餅 小摩推出「Index GPT」
據外媒報導,在「IndexGPT」商標申請引發猜測一年後,摩根大通(小摩)終於在近期推出名為IndexGPT的AI工具,該工具使用OpenAI的GPT-4模型開發,旨在抓住與人工智慧相關的投資熱潮。這些為客戶挑選的主題投資標的,是基於新興趨勢生成關鍵詞,並通過獨立的自然語言處理模型,篩選出相關公司。根據摩根大通去年提交的文件顯示,該行為一款名為「IndexGPT」的產品申請了商標註冊。IndexGPT將利用使用AI的雲端計算軟體,來分析和選擇適合客戶需求的證券。本質上,它自動創建了主題指數,從傳統行業轉向雲端運算和電子競技等趨勢,利用了華爾街的AI熱潮。同時,這也代表華爾街利用AI技術開發金融產品的進一步嘗試。不過在高度受監管的金融行業中,這種嘗試仍處於試驗階段,摩根大通正與監管機構合作,以確保產品合規。摩根大通去年申請了「IndexGPT」商標,當時引起了廣泛猜測,但該公司表示這是為了保護知識產權,而非針對具體產品。這一商標申請後的產品發佈,也是銀行長期整合AI到其指數產品中計劃的一部分。主題基金雖然在2020年和2021年受到追捧,但隨著市場表現不佳和利率上升,其興趣已經有所減退。儘管如此,摩根大通的這一新嘗試,依然顯示出金融機構在追求創新並利用AI技術優化金融產品的決心。不過,AI技術在華爾街的使用已經不是新鮮事,隨著ChatGPT掀起全球AI浪潮,各大銀行已經投入數十億美元用於自動化交易、風險管理等領域。其他金融機構包括高盛和摩根士丹利在內也在利用生成式AI工具開發新產品。
黃仁勳身價飆上638億美元全球前22名 輝達要進軍客製化晶片
外電報導,輝達(Nvidia)正在建立一個新的業務部門,將專門為雲端計算等公司設計客製化晶片,市場上也認為。輝達希望在內部孵化一個專攻設計授權的Arm(安謀)。但是大咖半導體分析師陸行之則認為,「人家Open AI 說要自己研發晶片,再找三星或台積電代工,就是要脫離Nvidia的扒皮,老實說,我還真沒看過晶片設計公司靠著獨家核心晶片也要狠賺模組,準系統的錢,搞得我們這些產業分析師都不知道這些模組/準系統營收能不能算是全球半導體營收及全球數據中心的晶片營收。」陸行之指出,「我認為Nvidia 要是不放棄其扒皮獲利模式,Open AI 及其他重量級客戶不太可能會用Nvidia 的客製化晶片設計服務。所以我實在很困惑Nvidia 要幫誰客製化設計AI晶片?」輝達本周股價表現依然強勢,本週上漲逾9%,收盤價來到每股721美元,今年迄今漲幅達45.7%,總市值來到1.78兆美元,逼近亞馬遜與谷歌。輝達執行長黃仁勳身價也持續飆高,根據富比士資料顯示,黃仁勳身價來到638億美元,為全球第22名。外電報導指出,輝達高階主管已經與亞馬遜、Meta、微軟、谷歌、OpenAI等公司代表碰面,而負責輝達客製化晶片部門的主管為Dina McKinney,曾負責AMD的Cat系列CPU微架構、高通的部分Adreno GPU設計以及Marvell的基礎設施處理器。根據研究公司650 Group估計,數據中心客製化晶片2024年市場規模將增長到100億美元,2025年更將翻一番。
科技六巨頭業績「超預期」 瑞銀:2024年仍將推動美股上漲
科技巨頭又一次戰勝聯準會!助力標普500創三周多來最佳表現,抹平本周前三日跌幅。截至1月29日,美股市值前5的股票貢獻了70%的漲幅。瑞銀更是直言,六大科技巨頭將繼續受益於清晰的盈利路徑,在基本面而非市場情緒的推動下,2024年美股或許仍是科技股為王的時代。本周,科技七雄中市值佔標普500指數近25%的五家公司,Google母公司Alphabet、微軟、蘋果、亞馬遜和Meta,公佈了2023年第四季業績,皆超出市場預期。Meta交出了公司史上最強勁的業績,業績和第一季指引均超過華爾街預期,還宣佈了增加500億美元股票回購,以及史上的首次分紅;亞馬遜削減成本出成效,公司淨銷售好於預期,第一季業績指引也大致好於預期;蘋果更給出了超預期的成績單,EPS創新高,且與iPhone銷量均高於市場預期,服務收入連四季創新高,但第三大市場大中華區的收入年減約13%。谷歌母公司Alphabet營收和利潤均超出預期,雲端計算首次實現全年盈利。微軟實現近兩年最佳季收入增幅,並連續五季創收入新高,EPS每股收益、雲端業務收入增長等多項指標上均超過市場預期。瑞銀直言,六大科技巨頭(不包含特斯拉)將繼續受益於清晰的盈利路徑,在基本面而言,雖然美股科技巨頭的市盈率水平目前達到28倍,遠高於小盤科技股平均17倍的市盈率水平,但在AI熱潮方興未艾之際,大型科技股或將繼續成為美股上漲的動力。從業績表現及估值水平來看,未來兩年,「六巨頭」的收益將以11%的平均速度增長,而標普500指數其他公司的平均年增長率將僅有3%,預計科技股巨頭的淨利潤率和每股收益增長將幾乎是剩餘493家的兩倍。
擺脫輝達獨霸? 6大科技巨頭群起自研AI晶片
據科技媒體The Information昨天(7日)引述知情人士消息報導,微軟、OpenAI、特斯拉、谷歌、亞馬遜、Meta這六大科技公司正在研發自家的AI晶片,預計會與輝達(Nvidia)的旗艦級微處理器H100 GPU競爭,且可能有助於降低成本及減少對輝達AI晶片的依賴。輝達如今已是當之無愧的「AI算力王者」,A100/H100系列晶片佔據金字塔頂部的位置,但用戶面對輝達的獨霸天下,吃盡了成本高昂的苦頭。據華爾街投行伯恩斯坦(Bernstein)的分析,ChatGPT單次查詢的成本約4美分(約新台幣1.2元),若要將搜尋量增長到谷歌的十分之一,每年將耗費約481億美元的GPU,以及約160億美元的晶片來維持運行。所以無論是為了降低成本,還是減少對輝達的依賴、提高議價能力,科技巨頭們都紛紛下場自研AI晶片。微軟計劃在下個月的年度開發者大會上,推出該公司首款為人工智慧(AI)設計的晶片。事實上,The Information曾報導過,微軟自2019年以來就一直在開發一款代號雅典娜(Athena)的專用晶片,用於為大型語言模型提供動力。該晶片將由台積電代工,採用5nm先進製程,計劃最早於明年推出。有分析師表示,開發類似於雅典娜的晶片可能每年需花費約1億美元,ChatGPT每天的營運成本約70萬美元,大部分來源於昂貴的服務器,如果雅典娜晶片與輝達的產品擁有同等競爭力,每個晶片的成本將可以降低三分之一。OpenAI也正在探索製造自研人工智能芯片,並已開始評估潛在的收購目標。報導稱,至少從去年開始,OpenAI就已討論各種方案,以解決AI晶片短缺問題。OpenAI已與包括輝達在內的其他晶片製造商更密切地合作,以及在輝達之外實現供應商多元化。電車大廠特斯拉則立足於智能駕駛,目前已經推出了兩種自研晶片,分別為全自動駕駛(FSD)和Dojo D1晶片。FSD晶片用於特斯拉汽車上的自動駕駛系統;Dojo D1晶片則用於特斯拉超級計算機Dojo片,它是一種通用的CPU,目的是為了加速特斯拉自動駕駛系統的訓練和改進。谷歌也早在2013年,就已祕密研發一款專注於AI機器學習算法的晶片,並將其用在內部的雲端計算數據中心中,以取代輝達的GPU。這款自研晶片「TPU」於2016年公諸於世,可以為深度學習模型執行大規模矩陣運算,例如用於自然語言處理、計算機視覺和推薦系統的模型。谷歌實際上2020年便已在其數據中心部署了AI晶片TPU v4。不過直到今年4月才首次公開了技術細節。亞馬遜從2013年推出首顆Nitro1晶片至今,AWS是最先涉足自研晶片的雲端廠商,已擁有網路晶片、伺服器晶片、人工智慧機器學習自研晶片3條產品線。AWS自研AI晶片版圖包括推理晶片Inferentia和訓練晶片Trainium。2023年初,專爲人工智慧打造的Inferentia 2(Inf2)發佈,將計算性能提高了三倍,加速器總內存提高了四分之一,可通過晶片間的直接超高速連接支持分佈式推理,最多可支持1750億個參數,這使其成為大規模模型推理的有力競爭者。Meta直到2022年,還主要使用CPU和專為加速AI算法而設計的訂製晶片組合來運行其AI工作負載,但CPU的效率往往不如GPU。後來Meta取消了於2022年大規模推出訂製晶片的計劃,轉而訂購了價值數十億美元的輝達GPU。為扭轉局面,Meta已經在開發內部晶片,並於5月19日公布了AI訓練與推理晶片項目。據介紹,該晶片的功耗僅為25瓦,佔輝達等市場領先供應商晶片功耗的一小部分,並使用了RISC-V(第五代精簡指令處理器)開源架構。
華爾街日報:輝達涉嫌AI晶片壟斷遭歐盟調查
外媒報導,歐盟正在調查人工智慧晶片領域的可能存在的反競爭濫用行為,這一市場幾乎由輝達(Nvidia)壟斷。據透露,歐盟委員會已經非正式地收集了有關GPU領域潛在濫用行為的意見,以了解是否有必要進行未來的干預。不過初步調查未來不一定會導致正式調查或懲處。據華爾街日報(WSJ)報導,在歐盟反壟斷執法機構採取這項措施之前,法國競爭監管機構本週稍早宣布突襲搜查了一家涉嫌從事「顯示卡產業反競爭行為」的公司的辦公室。有知情人士表示,巴黎突襲行動的目標是輝達,該公司是全球最大的人工智能和GPU晶片製造商。法國當局對輝達在人工智慧晶片領域的價格政策、晶片短缺及其對價格的影響等問題進行市場訪問。並表示,本週的行動是在對雲端計算行業進行更廣泛的調查之後進行的,調查中它提到了對雲計算公司可能利用其計算能力排除規模較小的競爭對手的擔憂。 針對上述報導,輝達拒絕置評,歐盟執委會也沒有立即回應置評請求。隨著OpenAI的ChatGPT等生成式AI系統興起,GPU已經成為科技界最熱門的商品之一,市場對輝達AI晶片H100的需求猛增,雲端運算供應商之間爭相獲得它們。花旗分析師6月份預計,隨著輝達推出更新、功能更強大的硬體版本,其在人工智能晶片領域的市場份額將超過90%,遙遙領先競爭對手英特爾和AMD。輝達在人工智慧任務晶片供應方面的主導地位,正在受到監管機構的更嚴格審查。該公司的GPU最初在影片遊戲中流行起來,現在對於訓練大型語言模型和其他類型的人工智慧軟體的新系統至關重要。如果未來啟動任何正式的歐盟反壟斷調查,被指控違規的公司將面臨改變其做法的命令,並可能面臨高達全球年收入10%的罰款。
全球5G用戶今年將破15億 北美滲透率41%超越韓國奪冠
最新《愛立信行動趨勢報告》指出,全球各地區5G用戶數持續攀升,繼2022年底突破10億大關,預計到2023年底將達15億。其中北美地區的5G用戶數成長速度亦超出先前預測,截至2022年底,該地區的5G滲透率已達41%,居全球首位。愛立信執行副總裁兼網路業務領域負責人Fredrik Jejdling表示:「全球5G用戶數已超過10億,為全球前20名5G市場的電信商收入帶來了正向影響。我們看到5G用戶數的增加與服務收入之間存在密切的關係。過去兩年中,前20名市場透過推出5G服務,帶來了7%的收入增長,顯示5G的價值正在日益增加,用戶和電信商也都能從中受益。」韓國在2019年成為是全球第一個推出5G商用服務的市場之一,截至2023年2月底,韓國的5G用戶滲透率達37%,5G用戶產生的流量占行動數據總流量的78%。韓國在服務創新方面也處於領先地位,提供包括AR和VR應用在內的元宇宙相關服務套裝方案,並利用人工智慧、資料中心和雲端計算拓展企業市場。而印度在2022年10月推出5G服務後,以「數位印度」計畫下展開超大規模的網路部署;而東北亞地區由於早期展開5G部署即投入大量資源,並以完整的產業生態系推動多元服務,使東北亞5G人口覆蓋率和滲透率於全球處於領先地位。同時,全球行動網路數據流量不斷成長,預計平均每支智慧手機的每月數據使用量在2023年底將超過20 GB,其中東北亞地區5G用戶目前數據使用量平均為4G用戶的2-3倍,而台灣由於吃到飽資費方案盛行,更以30 GB的每月平均數據使用量居全球前段班,凸顯台灣市場對於行動服務的高度需求。
微軟、輝達都看好! 「這家公司」獲13億美元融資將與OpenAI打對臺
據香港萬得通訊社報導,人工智慧新創公司Inflection推出首個聊天機器人Pi不到兩個月,其首席執行長蘇萊曼(Mustafa Suleyman)就獲得了13億美元的新融資。微軟(Microsoft)、輝達(Nvidia)和三位科技界最有影響力的億萬富翁共同投資了這家於2022年初成立、總部位於舊金山的新創公司。領英(LinkedIn)聯合創始人霍夫曼(Reid Hoffman)、微軟聯合創始人蓋茨(Bill Gates)和谷歌前首席執行長史密特(Eric Schmidt)此前都對該公司進行了個人投資,輝達是該集團中唯一的新投資者。今年6月初,Inflection公司公佈了Pi的模型,並表示其計算能力與OpenAI公司的ChatGPT類似。蘇萊曼稱,短期內還會有一個API,供選定的合作伙伴訓練他們自己的會話人工智能。有了這筆資金,Inflection計劃繼續擴大其計算能力,進一步開發Pi。蘇萊曼表示,在推出會話聊天機器人Pi後,Inflection收到了大量報價,微軟和輝達兩家公司都沒有對Inflection擁有所有權或其他優先權利。「實際上,這是一個非常傳統的融資。我們仍然是完全獨立的,可以自由地在商業方面做任何我們想做的事情,並與任何我們想要的人合作,所以沒有真正的限制。」本輪融資完成後,Inflection的估值爲40億美元,也加深了與微軟和輝達的關係,這兩家公司都是人工智能競賽中的關鍵合作伙伴。微軟是OpenAI的主要投資者,也是Inflection的雲端計算合作伙伴;與此同時,輝達一直在與Inflection密切合作,部署其旗艦產品H100 Tensor核心GPU。蘇萊曼指出,該測試與訓練模型的計算能力相匹配,模型的開發估計需要三到六個月的時間,該測試在Inflection公司已經投入使用的3,584個H100 GPU上運行。但在本輪融資和合作之後,英偉達和CoreWeave現在正在幫助Inflection安裝更多的GPU。一旦完全投入使用,Inflection的新集羣將運行22,000個H100 GPU。也有人對Inflection是否需要如此鉅額的資金持懷疑態度,蘇萊曼對此解釋,雖然訓練人工智能模型的成本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下降,但Inflection及其競爭對手希望訓練更大的模型,這代表它們的絕對支出將繼續增長。他表示,面對一個潛在的歷史性增長機會,Inflection最好的辦法是「閃電戰」,大量籌集資金以儘可能快地增長,避免更多風險。
摩根大通註冊「IndexGPT」 搶推AI財務顧問服務
本周四(25日),據CNBC報導,摩根大通(JPMorgan)正在開發一款類似ChatGPT的軟體服務,將為客戶挑選投資標的。報導根據摩根大通提交的文件顯示,該行本月為一款名爲「IndexGPT」的產品申請了商標註冊。IndexGPT將利用使用人工智慧(AI)的雲端計算軟體來分析和選擇適合客戶需求的證券。文件明確指出,IndexGPT使用了以ChatGPT為代表的人工智慧技術,該行計劃使用由GPT模型驅動的人工智慧。據CNBC報導,摩根大通全球技術主管Lori Beer表示,該行已經雇用了1500名數據科學家和機器學習工程師,正在測試GPT技術的多個使用案例。隨著ChatGPT掀起的浪潮席捲全球,各個行業都在發生顛覆性的變革,包括高盛和摩根士丹利在內的多家機構已經開始在內部對該技術進行測試。例如,高盛使用AI來幫助工程師編寫代碼;摩根士丹利也正推出一款聊天機器人,以在日常工作中爲該行的財務顧問團隊提供幫助。華盛頓特區的商標律師Josh Gerben表示,摩根大通可能是第一家打算直接向客戶推出類似GPT產品的老牌金融機構。他認為,像摩根大通這樣的公司不會只是爲了好玩而申請商標。提交的文件中還包括一份公司高層的宣誓聲明,這項行動基本上是板上釘釘的事情。摩根大通的高管們對他們在人工智慧方面實現的進展十分引以爲榮。Beer稱,提到人工智慧,就必須提到GPT和大型語言模型。目前已經認識到這些工具的力量和機會,並致力於探索它們爲公司創造價值的所有方式。
美股Q1財報季來臨 分析師:看好AMD「買入」、看衰英特爾「跑輸大盤」
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表示,在第一季財報到來之際,相比於英特爾(Intel),該行更青睞於美國超微公司(AMD),因為後者可能會因收購賽靈思而從工業和汽車市場中受益。美銀分析師Vivek Arya予AMD「買入」評級,同時予英特爾「跑輸大盤」評級。分析師表示,儘管個人電腦和數據中心領域遇到麻煩,但AMD今年晚些時候的獲益可能會超過英特爾,因為AMD將推出包括Genoa服務器CPU在內的新產品。分析師表示,考慮到AMD與雲端計算供應商的大量接觸,而這些雲端計算供應商們預計將在AI熱潮下,加大對CPU/加速器的投資。AMD總體上將處於更好的地位,其5nm Genoa服務器CPU也擁有流程節點優勢和更好的多線程性能。市場目前普遍預期,AMD今年第一季度的營收為53.1億美元,每股收益為0.56美元,並預期英特爾第一季度銷售額為112.2億美元,但每股虧損0.14美元。分析師補充稱,儘管英特爾的股價在過去幾個交易日大幅上漲(部分原因是其在AI領域的投資組合),但至少在2025年之前,該公司的服務器市場份額可能會繼續輸給AMD。在英特爾公佈第一季度業績之前,分析師下調了對該公司2023年的業績預計,將銷售額和每股收益預期分別下調了6%和38%。
英業達首次參展MWC 微軟認證助造5G智慧工廠實力
英業達展現雲端計算、無線傳輸、智慧裝置與物聯網供應商技術,今年首度參展西班牙巴塞隆納舉辦的MWC 2023 大展,攜手趨勢科技及其5G資安子公司訊勢科技 (CTOne) 及新漢,共同展示部署由訊勢科技所研發包含端點及網路層的趨勢科技多層式混合網路資安防護的 5G 專網及 AR/VR 應用於新漢智慧工廠案例。英業達5G企業專用網路解決方案,是基於微軟Azure Private 5G Core的核心網路軟體與英特爾5G優化CPU伺服器整合而成,並專注開發智慧工廠解決方案以及應用案例。目前5G專網解決方案與5G賦能的數位分身 (5G-enabled digital twins) 已於微軟Azure Marketplace上架,供客戶下載及評估。而上述新漢智慧工廠之案例,經微軟錄製為全球成功案例之一,並正於 MWC 公開播放中。微軟產品管理副總裁 Shriraj Gaglani表示:「隨著與英業達共同創建5G Next Lab,我們期待能探索出次世代的5G、物聯網與人工智慧解決方案,為全球企業客戶帶來新穎及創新的服務,加速他們的轉型進入工業4.0。」英業達2022年底5G Next Lab 開幕,與微軟、趨勢科技及新漢簽署四方合作備忘錄後,彼此技術整合、方案落地、爭取客戶。除智慧工廠應用案例之展示外,英業達亦將展示建構5G 專網之硬體,包含多種以O-RAN 為基礎之無線電單元 (Radio Unit) 以及基頻單元 (Base Band Unit),可提供客戶依不同需求選擇產品組合。
微軟Q4業績不如預期跌幅反縮窄 高盛:「強烈看漲信號」
微軟最新發布的業績指引不如預期,但是市場卻沒有一直做空微軟股票,這在高盛看來,是一個強烈的看漲信號。繼周三(25日)的戲劇性市場逆轉後,高盛交易部門在周四(26日)開始從看跌轉向看漲。就週三市場的活躍程度來看,高盛認爲週三美股活躍程度滿分10分能夠打7分。在發佈不及預期的業績指引後,在週三的第一個交易小時,高盛發現,出現了非常多的科技股限價訂單賣盤,但隨後賣家並沒有持續出售微軟的股票,隨著賣盤減少,週三微軟的跌幅也有所收窄。高盛便認爲,當美股市場沒有因爲微軟不及預期的指引這樣的壞消息而下跌時,通常是看漲信號。他們認爲,美股市場比大多數投資者認爲的更有彈性。週二美股盤後發佈的微軟四季報儘管在對一季度的指引方面不盡如人意,但整體來看,核心業務智能雲端的收入增長放緩程度沒有市場預期的大,雲端業務相對強韌幫助抵消了美元走強和個人電腦相關業務下滑的打擊,力挺公司的總盈利仍優於預期。業績電話會上,微軟稱,在12月增速35%左右的基礎上,一季度Azure雲端計算業務的增速會再放緩4~5個百分點,預計2023財年下半年,商業銷售增長將放緩,微軟股價盤後轉跌。但摩根士丹利卻不同意高盛的觀點。摩根士丹利策略師Michael Wilson本週表示,僅一週,市場對於全球經濟的看法已然發生了轉變,但這並不會影響美股在2023年的下跌,各大公司的盈利前景依舊不樂觀。Wilson稱,投資者們可以認爲是對經濟衰退的「大轉向」推動了2023年初美股的上漲,但他們認爲此前被嚴重做空的美股,是推動年初市場上漲的主要因素:今年的漲勢是由此前低質量並被嚴重做空的股票帶動的,同時週期性股票相對於防禦性股票的強勁走勢也使得美股開年走勢強勁。Wilson稱這種週期性輪動讓投資者相信,他們錯過了美股底部,必須對其價格重新定位,但Wilson強調市場現在仍然處於熊市的最後階段,標普500或將創新低。
英業達攜英特爾、微軟打造5G Next Lab
伺服器大廠英業達(2356)今(14)日與英特爾和微軟共同舉辦5G Next Lab 開幕儀式,展示與AI整合之5G連接解決方案,並於各種智慧場景之應用,例如智慧工廠,智慧家庭,智慧醫療和智慧交通。英業達策略長葉力誠表示,在英特爾和微軟的大力支持下,英業達和我們的合作夥伴有絕佳的機會進入5G公用網路和專用網路市場。英特爾副總裁暨台灣分公司總經理汪佳慧看好,雙方攜手推出的5G Next Lab將在台灣的數位轉型中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台灣微軟總經理卞志祥表示,著 5G Next Lab成立,雙方的合作夥伴關係持續加深,英業達致力擴展到 5G 專用網絡、雲端計算、智慧裝置和物聯網,微軟很榮幸能夠藉由 Azure為 5G Next Lab 提供支援,我們期待下一代 5G 通訊解決方案,能夠幫助更多企業和產業取得更多成就。5G Next Lab旨在為英業達的生態系合作夥伴提供一個工作空間,以進行端到端的產業解決方案整合,並提供一個展示空間來「展示和講述」這些解決方案。英業達首先歡迎來自電子和半導體製造業的合作夥伴,攜手打造智慧工廠解決方案,因為製造業預計將成為最廣泛使用5G專用網路的產業。而英業達在自家工廠採用了這些解決方案,經過驗證已帶來非常好的投資報酬率。與新漢及趨勢科技的合作是一個成功案例,三方為智慧工廠提供安全且端到端解決方案有著共同的願景。英業達的5G專網解決方案,加上新漢頂尖的AIoT(AI + IoT)I4.0跨界整合系統和解決方案,以及趨勢科技專為企業專用網路設計的多層式混合網路資安防護,並且整合微軟領先世界的HoloLens。共同為智慧製造客戶帶來無與倫比的好處,包括輕而易舉地驗證和實施,更快的上線時間,網路與端點的聯合防禦,和更低的整體擁有成本。英業達、新漢、趨勢科技和微軟今天簽署了四方合作備忘錄,以揭示共同釋放5G具體價值和加速製造業數位轉型的強烈願景,此次合作也為英業達未來與所有生態系合作夥伴的整合開啟新頁。
雲端王者2/中年失業到上市櫃公司董事長 林鴻明的V型職場人生
今年角逐股王爭霸戰的信驊(5274)崛起故事,要從一位中年失業的工程師說起。「上帝為你關了一扇門必為你開另一扇窗」,董事長林鴻明原本堪稱是人生勝利組,原本在上市公司矽統科技工作10年,從工程師一路晉身到副總經理,卻在43歲那年,因為公司組織改組而突然中年失業。在一次的高爾夫球聯誼中,林鴻明遇到了廣達(2382)旗下雲達科技總經理楊麒令。當時,楊麒令剛被廣達董事長林百里調職,從廣達獲利最好的DELL代工業務部門調離,接手連年虧損的代工伺服器部門。宛如被「冷凍」的楊麒令,向林鴻明敘述林百里是如何看好雲端趨勢跟伺服器未來發展。這一席話,讓林鴻明看到一條嶄新的道路,轉而召集老同事,八個人集資了3600萬元,成立信驊,專攻伺服器相關晶片,20年後寫下台灣IC設計一頁新傳奇。台東出身的林鴻明,小時候因為好奇收音機的運作方式而拆解收音機,展現了對電子產品的興趣,更因為大哥在清華大學念物理系,因緣際會到清大參觀後,決定以清大電機系為第一志願。信驊在2016年併購博通旗下Emulex Pilot™伺服器管理晶片事業,正式奠定在雲端伺服器的霸主地位。(圖/翻攝自維基百科)在清華求學,餐廳、圖書館及宿舍,這三點一線是林鴻明的日常,大學三年級,林鴻明在工研院實習,更清楚產業動向,也更清楚自己的道路方向。當兵時,讀了一本"Silicon Valley Fever(矽谷熱)",了解矽谷半導體產業發展脈絡後,林鴻明便以IC設計領域為職志。入職場後,林鴻明進入矽統科技,以消費性產品IC領域為主,因此他後來成立信驊轉作伺服器晶片時,引來外界疑慮。林鴻明以「不做Me too」回應,堅持走一條跟其他人不同的創業道路。「信驊當初成立目標很明確,就是鎖定伺服器晶片,因此他們的核心技術也遙遙領先其他業者至少有兩年以上的時間,但信驊產品推出速度又快,也就是說,其他業者就算想要切入,也只能搶信驊搶兩年以前的市場,基本上並沒有太大的利潤可圖。」一位IC設計業者對CTWANT記者說。廣達旗下雲達科技總經理楊麒令分享林百里對雲端的看法,成為林鴻明從中年失業決定創業的關鍵。(圖/報系資料、翻攝自廣達官網)廣達可說是信驊最大的貴人。2005年5月信驊跟廣達協議結盟為軟體合作夥伴。林鴻明曾表示,「我們也非常期待這段合作關係將為信驊科技及廣達電腦帶來無限的可能性。對於新創立的信驊科技,這是一個完美的開始,我也肯定這是更多創新合作的開始。」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遠。2015年林鴻明在清華電機系友會《TEEN講座》提到,「廣達集團創辦人林百里曾說,未來雲端計算就像電力一樣,需求量會越來越大,且會變得無所不在,因此,控制雲端計算的晶片是非常有潛力。」儘管信驊的遠端伺服器晶片(BMC)已成功站穩全球市佔率第一的地位,林鴻明仍積極拓展BMC產品於交換機設備、存儲設備、及AI運算等領域;甚至看到疫後新工作型態,遠端視訊會議應用增加,決定挑戰跨足推出Cupola360影像專用處理晶片,為信驊開拓另一條道路。
美國電商巨頭亞馬遜宣布 旗下電子書Kindle撤出中國市場
美國電商巨頭亞馬遜2日宣布旗下電子書Kindle業務將分三階段撤出中國市場,其中,電子書商店會在明年6月底終止營運。中國商務部則稱是正常商業行為,強調中國對外資持續保持吸引力。據分析Kindle的競爭對手不斷湧現,如掌閱科技等推出全球首款彩色閱讀器。而更大的威脅來自於手機,手遊、短影音及社交媒體都在爭奪用戶注意力。2011年,京東創始人劉強東曾表示,Kindle在中國絕對沒法做成功,10年後預言成真。亞馬遜宣布,2022年10月31日停止Kindle退換貨服務。用戶可在此之前退貨符合要求的Kindle電子書閱讀器。2023年6月30日,Kindle中國電子書店停止營運。2024年6月30日,Kindle中國電子書下載功能關閉,用戶需將已購買的電子書下載至本地設備中。Kindle在2013年進入中國市場後,曾連續多年雄據電子書市場的寶座,但隨著競爭加劇、閱讀器需求下降,近幾年銷售表現已大不如前。今年初,Kindle在中國多個平台突然停售,市場盛傳亞馬遜將撤出中國。當時亞馬遜客服稱只是缺貨,未收到撤出通知。2019年3月,亞馬遜官方微博推出一則廣告,一部Kindle被蓋在泡麵上面,「蓋Kindle,麵更香」。此「自黑」行銷當時引起轟動。如今Kindle將撤出中國市場,「Kindle真成泡麵蓋了嗎?」等話題也登上微博熱搜。有不少網友表示,現今智慧手機與iPad等設備都已能解決所有問題,實用性不大的Kindle已成「時代的眼淚」,有網友打趣說現在Kindle真的成「泡麵蓋」了;然而也有部分忠實用戶感嘆非常可惜。亞馬遜作為最早進入中國市場的外資之一,其主力的電商、電子書等業務近年已相繼撤出中國,僅保留雲端計算、海外購等少數業務。
大陸「人才、研發經費、時間」佔優勢 未來5年拼成為全球科創中心
據新浪科技近日專訪中國經濟國際交流中心副理事長、大陸商務部前副部長魏建國表示,「未來5年,中國將成為全球科創中心」,看好大陸包括人才隊伍構成、研發費用以及研發時間優勢。但他也指出,大陸的創新活力不足等問題,如何引導科技人才的積極性,像是當初研發「兩彈一星(原子彈、導彈和人造衛星)」一樣值得思考。就大陸官方政策來看,2021年11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審議通過《科技體制改革3年攻堅方案(2021-2023年)》,要展開科技體制改革攻堅,目的是從體制機制上增強科技創新與應急應變能力,突出目標與問題導向,加快建立保障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的制度與科技創新體系化能力。魏建國表示,這是有十分重大影響的一個3年行動計畫,更是科技人員早就盼望的計畫,認為該行動將吹響整個企業跟科技的結合,提醒企業該好好抓住這次機遇。據中國科學院統計,大陸科研人才隊伍裡有66%以上都低於44.6歲,研發費用是全球最多,已達到4兆元人民幣以上,研發人員投入的整體研究時間也是全球第一。魏建國更分享3個趨勢,第一是全球的資金已東移集聚香港,這樣的資本被叫做創投融合,包含大數據、雲端計算、5G、半導體等新材料、新技術、生命科學、生命醫學、養老健康等,都會釋出更多專案。而項目會招引更多資金,資金帶來人才、人才帶來創新的循環。第二在談及創投時,魏建國表示,大陸創投也就是風險投資基金要做到自由進出,金融方面需要有一定的改革。最後則是調動科技人才的積極性,大陸要成為全球的科創中心,「我們應該舉雙手擁抱這個科技中心的到來」,但科技創新的生態要改善、創新的活力還不足。
盤點聯發科2021戰績 營收170億美元 全球每10支手機有4支是聯發科晶片
2021年可以說是聯發科(2454)躍進的一年,不僅營收與獲利大幅成長,手機晶片也站穩全球第一市占位置,另外包括Chromebook(ARM-based)、智慧電視、智慧語音助理等多項產品也拿下全球市占第一,聯發科副董事長暨執行長蔡力行表示將貫徹聯發科的核心策略「one of the leaders。」蔡力行表示,2021年聯發科締造了歷史紀錄的亮眼成績,2021年營收預計將達170億美金(約新台幣4760億元),約為2019年80億美金(約新台幣2240億元)的2倍,淨利也約是2019年的5倍。聯發科技有信心明年雖然沒有今年全球半導體產值25%的成長,但每年都可以有10%以上的成長,優於全球平均。蔡力行細數聯發科重要的表現,包括已經是亞洲規模最大的電源管理IC(PMIC)連網晶片設計業者外,在ARM-based Chromebook、智慧和數位電視、智慧語音助理、光碟機與藍光播放器等,全球市占均為第一、WiFi 6方面也取得成功的位置,未來公司的維持方位的產品組合及多元布局站穩跨平台的策略。未來行業發展的趨勢在隨著雲端計算持續成長,終端裝置也倍數成長,低功耗的需求會越來越高,相信數位轉型會帶給來很多機會,一年驅動超過20億終端設備,在未來隨時隨地連網的需求下,公司前景一片看好,所以對未來成長很有信心。聯發科總經理陳冠州表示,聯發科技5G手機SoC在過去兩年積極佈局下成為領先的品牌,全球所有智慧型手機中每10支就有超過4支內有聯發科技的晶片,聯發科技手機晶片出貨量自2020年第三季到現在連續於全球奪冠,這樣市場的成績讓我們也很有信心可以在2022年蟬聯寶座。在5G覆蓋方面:我們和超過100家全球主流的運營商合作5G IoT 互聯測試認證,覆蓋超過37個主要佈建5G網路的國家地區;在5G手機終端導入方面,已經和國際上主要的各5G手機製造商進行設計導入,協助這些主要客戶的5G手機終端在全球上市布局。
Nvidia兆元收購Arm遭阻 連馬斯克也來插一腳
顯卡大廠Nvidia日前決定收購英國之光Arm公司,先是遭到英國以國安顧慮為由攔阻就連歐盟也介入併購案進行調查,各晶片設計、代工大廠皆表示但如今就連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也發聲反對。早在2010年就傳出輝達(Nvidia)有意收購Arm以補足自家的CPU版圖,不過當時輝達內部傳出並沒有能力吃下Arm,最後傳言不攻自破,但Arm在2016年售出予日本軟銀(SoftBank)也跌破大家眼鏡。隨著時間推移,在2020年輝達已經累積足夠的財力、能力準備從軟銀手中取得Arm卻遭到各方反對,其中包括亞馬遜、三星、高通、微軟、Google、華為等公司,如今就連特斯拉創辦人馬斯克(Elon Musk)也表示反對。主要原因在於Arm有著相當龐大的專利技術,壟斷全球約95%移動晶片架構,包括亞馬遜雲端計算晶片、特斯自主研發晶片,就連蘋果最新的M1晶片同樣採Arm架構,一旦讓輝達順利收購Arm後切斷對外授權或者在既有合約上加入新條件,對於各大晶片設計、科技大廠的損失極大。即使在遭受各界反對的情況下,輝達仍希望以400億美元(約新台幣1.12兆元)併購Arm以補足CPU版圖進而與intel以及AMD分庭抗禮。
台灣創新板將於7月20日開板 證交所:新創企業籌資首選
近年來,國內新創公司表現亮眼,新創生態圈儼然成形,為協助新創公司取得長期穩定的股權資金,證交所特別創設「台灣創新板」,並計畫於7月20日進行開板典禮。證交所表示,台灣創新板的開設,象徵國內資本市場邁向另一個新的重要里程碑。我們期待新板匯聚優質新創公司上市,鎖定國內具潛力的新創業者、進軍海外的台商公司,以及認同國內資本市場高流動性、高本益比及高附加價值的特質,進而願意來台上市的外國企業,透過創新板匯聚資本,站上新經濟時代的浪頭,持續向前邁進。根據美國調查機構Startup Genome發表之「全球新創生態系報告」相關統計數據,2020年國內新創公司籌資金額達美金2.84億元(約新台幣80億元)、全體市值約美金38億元(約新台幣1仟億元)。Startup Blink報告也點出國內電腦周邊、互聯網、生技醫療等新創公司整體表現擠進全球前十大排名。這些新創公司成功的背後,是創業者長期投入大量金錢、時間與人力所換取的成果;其中,最關鍵因素就在於資金的挹注。證交所指出,新創公司常無法負擔債務融資的高額成本,初期透過天使投資人、創投取得股權融資,終將面臨股東出場壓力;倘若新創公司能提早進入資本市場掛牌,將可循較低成本的籌資管道,亦可進行股權交易,如此對發行公司及原始股東乃係雙贏局面。證交所表示,台灣創新板搭起新創生態圈與資本市場的橋樑,引領新創公司邁向卓越。相較於傳統產業,新創公司多係從事數據分析、人工智慧及雲端計算等。這類公司沒有大量固定資產,資本額也不大,營運尚未達經濟規模,更遑論獲利能力。這與目前我國上市(櫃)條件係檢視公司量化財務標準差異甚大,亦不符合公司營運的經濟實質。證交所強調,新創公司無法進入國內資本市場籌資,恐造成其成長受限,抑或者選擇到海外證券市場掛牌。另,借鏡歐美先進交易所區分發行市場之板塊屬性,讓新創公司得以提早進入資本市場,成就Google、Facebook、Amazon等早期處於虧損的新創公司,蛻變為國際市場領導品牌。故台灣創新板的成立有其必要性,積極扮演資本市場協助新創產業發展的領航角色。證交所表示,台灣創新板打造創新性的上市平台,與一般板有明顯的市場區隔。上市條件以市值為核心,貼近投資市場給予發行公司的判斷價值,同時要求足夠的營運資金及新藥產品受監理單位規管,相關資訊充分揭露俾利於市場參與者投資參考;另發行公司可循簡易公發程序,適用較短的內控審查期間及重點查核項目,較能符合新創公司的營運實務;創新板公司上市後持續委由主辦承銷商協助上市後法遵作業,透過中介機構提供專業服務,減輕發行公司資訊申報作業的負擔;另考量合格投資人對新創產業具備較專業的投資知識,可提供發行公司更精準的估值,彰顯發行公司上市後股權再融資及股份流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