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商用車
」 電動巴士 華德動能填補市場60萬級距空缺!中華J Space上市 挑戰奪回輕商車龍頭
隨著輕商市場擴大,中華(2204)汽車今(19)日正式發表全新J Space,在動力、配備及內外觀全新升級,且搭載Level 2 ADAS先進駕駛輔助系統,並提供貨卡、廂車2/5/8人座、2輪傳動與4輪傳動車型,貨車售價53萬至60.5萬元、廂車售價為55萬至69萬元。中華車表示,自11月8日展開預接單,截至今日接單已突破1,200台,年底前將挑戰3,500台。日前,在J Space試車活動上,中華汽車副總曾鑫城表示,「有許多客戶退訂舊的改訂新的,顯示我們改款後的產品力是被肯定的。」他接著說,J Space預計每月銷量在1,200-1,400之間,而今天中華汽車總經理陳昭文也提到,目前預接單已突破1,200台,貨車與廂車占比各半,年販目標為15,000台,「接下來以輕商旅市占50%為目標。」等於有信心奪回輕商旅龍頭。中華車在發表會中提到,輕商旅市場持續成長,尤其廂車市場逐漸吸引乘用客戶購買,主要因為「60萬級距車款越來越少,很多人會選擇以廂車做取代」,也就是說未來不只瞄準商用市場,也看好乘用市場潛力。陳昭文預告,明年將會推出電動商用車。J Space搭載最新1.5L動力系統,擁有同級最大107PS馬力,爬坡有力加速更順暢,搭配8速自排變速箱(8AT),提供直覺且靈敏的操駕感受,同時維持平順的駕乘體驗。另搭載與乘用車同等級的Level 2 ADAS先進駕駛輔助系統,包括前方偵測的ACC主動車距控制巡航系統(全速域)、FCM主動式智慧煞車輔助系統(含行人偵測)、以及橫向輔助的LKA車道置中輔助系統、LDP車道偏移輔助系統及LDW車道偏移警示系統等多項駕駛輔助系統。J Space搭配10.25吋數位儀錶及懸浮式電子排檔桿等配備。(圖/劉芯衣攝)此外,J Space擁有兩輪與四輪驅動2種驅動車型,獨家提供手排專屬的四輪驅動(4WD)車型,更能克服崎嶇路況;貨車車型提供寬大木床及底盤車(訂單車)。而廂車車型提供2人座、5人座及8人座車型,具有多樣的座椅機能變化。曾鑫城表示,「四輪驅動和8人座車型是J Space獨有的。」
行競科技浸沒式電池13日德國首度亮相 桃園設廠明年進軍儲能系統
全球浸沒式冷卻電池技術大廠行競科技(XING Mobility)今(13)日宣布將在全球最大汽車展覽會之一的2024德國商用運輸展(IAA Transportation 2024)期間,首次公開最新浸沒式冷卻電池產品IMMERSIO™ XM28;同時,行競科技在台灣啟用全球首座浸沒式冷卻電池系統典範工廠「XING Paradigm Factory」,擴大浸沒式冷卻電池技術的量產規模,作為浸沒式冷卻電池技術輸出和海外市場擴張的重要起點。根據市調公司IMARC Group統計,2023年全球電動商用車市場規模達1,198億美元,並預計至2032年市場規模將達10,230億美元,複合年增長率高達26.91%。行競科技瞄準商用車電動化市場藍海,於2019年推出首款浸沒式冷卻電池產品IMMERSIO™ XM25,如今更將在2024德國商用運輸展中首次公開IMMERSIO™ XM28產品,相較傳統磷酸鐵鋰(LFP)電池, 其電池能量密度最高可提升2倍,搭配浸沒式穩定電池包充放電溫度於最佳區間,可以使電池續航力提升2倍,並延長商用車的電池壽命。行競科技創辦人暨執行長洪裕鈞指出,「行競科技長期以電動超跑技術的高規格研發經驗,不斷升級IMMERSIO™ XM系列產品,緩解現階段商用車電動化面臨的熱管理安全疑慮、里程焦慮,目前已經有許多客戶對即將在德國車展發表的XM28系統表達興趣。」行競科技IMMERSIO™ 系統透過主動式熱失控抑制,可在30秒內將電池芯從上千度高溫迅速降至100度以下的技術以防止熱擴散,確保高壓電池、模組及系統的溫度均勻性,目前已通過嚴苛的車廠驗證。IMMERSIO™ XM系列電池現已應用在挪威能源管理科技公司Nordic Booster的Hummingbird®快速充電樁,經過高壓電池系統在低溫應用場景的驗證。此外,行競科技將與電動物流車解決方案業者庫得科技攜手打造應用IMMERSIO™ XM28的4.5噸輕型物流卡車,採用112kWh電池,最高時速達110km/h,續航力達200公里以上,加速電動卡車在物流運輸領域的普及。同時,行競科技宣布在台灣桃園龜山華亞科技園區,設立全球首座浸沒式冷卻電池系統典範工廠「XING Paradigm Factory」,成為行競科技未來海外擴張的示範原型,為快速複製產線和技術輸出奠定基礎。行競科技展示全新浸沒式儲能系統XES200及底盤式(CTC;Cell-to-Chassis)浸沒式冷卻電池設計,充分展現其在多元應用領域的研發實力。市場策略上,公司宣布進軍資料中心與工業儲能市場,憑藉浸沒式冷卻電池系統的高安全性、超大倍率放電能力及廣泛的操作溫度範圍,保障資料中心及各類儲能系統的長期穩定與安全,同時有效降低整體營運成本,加速儲能系統部署,確保供電穩定。行競科技的浸沒式冷卻技術溫控效率可達傳統氣冷技術的一千倍,應用橫跨電動載具和儲能雙領域,目前已在日本、英國、北歐、北美、澳洲、越南等地部署15家以上的國際合作夥伴。此外,行競科技在全球範圍內累積了超過20家跨國產業夥伴與客戶,推動超過20種不同車輛的電動化專案及儲能系統案場合作,遍佈亞洲、北歐、北美與澳洲。隨著全球首座浸沒式冷卻電池系統量產典範工廠的落成,行競科技除了能更有效率的將標準的電池系統產品製造並提交給客戶外,也能夠加速新應用領域的研發與概念驗證(POC)。展望2025年,行競科技將推出大型儲能及資料中心所需的儲能電池系統。
華德電巴衝日本市占一成 董座:3年拚最大業者
台日聯手!電巴大廠華德動能(2237)與日本住友商事合作的電動巴士方案6日於日本國際興業株式會社東京池袋營業所舉行通車典禮,本次投入運行的電動巴士由華德提供技術授權及完整系統,再由西日本鐵道株式會社組裝,通過日本車輛審驗認證及取得運行執照,國際興業巴士將於9月9日投入東京池袋區高島平站正式運行。日本國際興業為橫跨交通運輸、飯店、休閒旅遊、貿易以及房地產的集團,在日本營運約450 條路線市區巴士,也營運高速、機場及旅遊巴士,為日本指標性交通運輸集團。華德動能自2022年起與日本交通運輸業者合作,而車王與華德提供的電動巴士及能源管理解決方案,最大目的在降低日本公車的運營成本、增加就業機會、實現零排碳運輸,並加速智能化及提高乘客舒適性電動巴士普及。華德電巴穩居日本電動巴士巿占率8%,車王電兼華德董事長蔡裕慶指出,年底前在日本巿占率突破10%,目標3年內成為日本占有率最高的電動巴士系統供應公司,並指出華德已建構完整的「電動商用車生態系」,在日本的合作不僅只是電動巴士,還包含符合CHAdeMO標準的車王充電機、車隊管理平台以及智慧充電軟體系統。今年華德將台灣最大公車動態系統服務廠商銓鼎科技完全併入,以加速建構智慧型交通運輸系統與車隊管理完整生態系,包括國內、外的售後服務,未來能以「服務、製造整廠輸出」方式,持續布局海外市場。
台泥大航海時代3/「我們可以打山豬來吃!」花蓮災區員工惹哭老臣 他們挺老董拚ESG
「各位股東先生女士們,麻煩不要再跟我講『最大的利益』是什麼,因為最大的利益,我個人做不到,但是我會全力讓未來更好。」5月21日台泥股東會上,兩名小股東接連提問,「如何做出最大利益?」董事長張安平回應,「我已經講了7年,我真的不會做,明年再問,我還是不會做。」禮貌中飄出火藥味。「研發過程是不會賺錢的,做完也不會擔保成功,如果要追求最大利益,只要把現在的研發經費全部刪掉,財報就會很好看,但是沒有研發、沒有新產品,公司是沒有未來。」張安平辯才無礙地說,「我覺得我們這條路走得辛苦,但應該不孤單。」張安平動怒時,同樣在台上一字排開的老臣們卻神態自若,因為七年來,台泥人已熟悉這位身形健壯、文采洋溢的董事長,他的環保決心堅定不移。台灣通運引進電動曳引車,力拼運輸減碳。(圖/台泥提供)就連月前台泥旗下台灣通運引進26噸電動大貨卡以及43噸電動曳引車,被問及何時能賺錢時,董事長辜公怡也清楚地回答,「雖然電動商用車的成本跟油車還是有很大的差距,但這是目前我們所能看到的,在運輸上減排效果最好的解決方案,成本的部分就靠大家一起努力,希望能讓世界變得更美麗。」「在集團董事長張安平先生的領導及支持下,台泥成為第一個使用電動曳引車運送水泥產品的公司,可讓水泥運送的碳排減少32%。」辜公怡說,台灣通運是目前台灣引進最多電動載具類型的物流公司,為半導體、零售及製造業之供應鏈減少範疇三、也就是企業在上下游價值鏈所產生的各種相關排碳量,特別是最難減的運輸交通。「其實看到全球近來極端天氣頻發,真的很擔心下一代要面對的環境。」40歲出頭的辜公怡為辜啟允的兒子、辜家第四代,要喊張安平一聲姑丈,他私下幽默風趣,但一講到減碳與環保,馬上就嚴肅起來,和他的姑丈口徑一致。台泥投資人愛提問的另個問題是,「和平電力什麼時候可以減碳?」畢竟水泥業本身就是排碳大戶,台泥的花蓮和平電廠目前還是用煤炭發電。花蓮的和平電廠是北台灣的重要供電來源。(圖/報系資料照)以台電的基隆協和電廠為例,要從原本的重油換成汽電共生,如果政策一路綠燈、沒有任何抗爭,至少也要花五年,所以和平電廠要改,至少停機五年。台泥總經理程耀輝跟CTWANT記者解釋,「雖然我們是民間企業,但新北市25%、宜蘭90%的家庭用電靠我們。」「在商言商,如果投資人真的不喜歡,這就是『錢的決定』,有很多方法可以改,但我們老闆說,『這不是錢的問題呀』,ESG裡面,和平電廠就是那個S(社會責任),」程耀輝說,「以目前台灣電力狀況,我們沒辦法缺席。」事實上,4月3日花蓮大地震時,台泥包括水泥廠、礦區、港區以及電廠都在災區核心,和平電廠受創嚴重,儘管餘震不斷,但為了缺電的北台灣,仍全力修復。台泥總經理程耀輝到花蓮和平廠慰問受困礦區同仁。(圖/台泥提供)一位台泥老臣向CTWANT記者回憶起地震當下,當時他馬上就到現場,看著崩壞的大型設備,當時甚至還有員工被困礦區,「這個廠是20年前蓋的,很多設備零件可能已經找不到人了,但是當時只要一通電話、所有的供應商、外國原廠代表都來了,馬上做好計畫A、計畫B」,現場各司其職、井然有序。「受困的礦區員工還用開玩笑口吻安慰公司,『沒關係,我們可以在山上打山豬來吃』。」最後全員合力、在交通完全中斷的情況下脫困,「我看到他們平安下山時,真的很想哭。」老臣表示。和平電廠搶在4月16日「歸隊」併聯發電,程耀輝感動地說,「我們的壓力真的非常地大,但經過這次事件,我覺得我的工作真是太有意義了。」
台灣通運引進VOLVO電動曳引車 運送水泥減碳32%
為減少碳排放,除了水泥要低碳,連載運的車都要電動化,台泥(1101)企業團所屬台灣通運,18日宣布與VOLVO共同推出「低碳EV綠色運輸」,台灣通運董事長辜公怡表示,會陸續引進26噸電動大貨卡以及43噸電動曳引車,成為目前台灣引進最多電動載具類型的物流公司,為半導體、零售及製造業之供應鏈減少範疇三碳排,也降低台灣公路運輸碳排,台泥成為第一個使用電動曳引車運送水泥產品的公司,可讓水泥運送的碳排減少32%。台泥綠能布局逐漸發酵,位於宜蘭蘇澳的35MW E-dReg儲能系統15日啟用、參與台電電力交易,預計今年底還有東部的50MW儲能案場將分二期陸續併網,進一步鞏固台泥在國內儲能領域的地位;儘管花蓮地震蒙受損失,但今年第1季完成擴大土耳其、葡萄牙2家水泥公司持股至60%、100%後,3月起對台泥營運發揮貢獻,挹注營收46億元,推升台泥3月營收136億元、創單月新高,月增184%,年增16%;近期股價相對抗跌,18日收在32.7元、漲0.15%。辜公怡表示,根據統計,台灣運輸部門溫室氣體排放量約占國家總體排放12.8%,僅次於工業和能源部門,運輸中又以公路運輸排放為最大宗,其中大貨車與曳引車碳排位居第二,比例達18.31%;台灣通運2022年起率先導入電動大貨卡、電動曳引車,開啟台灣的綠色物流,下一階段將組成小型電動商用車車隊,「從最大的車、到小的車,都正在積極找綠色出行的合作夥伴」,將鎖定民生消費業,以及有區域型終端配送需求之企業。過去因極端氣候關係,很多地方開始對電動車有疑慮,「但台灣其實非常適合使用電動車」,辜公怡說,因為台灣氣候溫暖,點到點的距離也不會太長,台泥集團結合綠電、儲能、及電動商用車的低碳方案,有整套的方案,希望能吸引正在努力淨零轉型的企業攜手合作。台灣通運表示,這款43噸電動曳引車,續航里程最高300公里,電池容量依搭載電池數最大可達540kWh,動力部分最多可配置3個電動馬達,最高可輸出666匹馬力。台泥儲能也會為電動曳引車建置180到240kw的快充樁台泥總經理程耀輝表示,公司在減碳方面不遺餘力,台泥在中國大陸的韶關與英德廠礦山上已使用電動礦卡車,江蘇句容廠的電動礦卡車甚至還能無人駕駛,司機只要在中控室監督即可。Volvo Trucks International銷售與市場副總裁Johan Selven表示,公司從2019年開始籌畫,2022年開始生產電動重型卡車,而台灣通運是台灣第一家將重型電動車投入運營的顧客,也希望台灣能有更多政策配套,推動產官學一起來合作,為低碳出行做出貢獻。
宏佳騰2023營收21億元年減36% 預告每年推3款新車拼年銷售成長30%
宏佳騰(1599)公告公司在2023年度的財務報告,合併營收新台幣21.44億元,相較去年同期下滑36.56%,本期淨損為新台幣0.05億元,每股虧損0.06元。宏佳騰今(21)日宣布,將打造油電門市2.0,同時發表2款全新機種,以及亮相預計Q3上市的重點車款。面對油車的優惠價格戰,宏佳騰不僅預告未來每年3款新車,更以4大重點拼年銷售台數成長30%。透過25週年活動及指標性產品推出,宏佳騰帶動燃油機車,取得200%銷量成長,同時看好全球電動商用車需求,選擇韓國作為首個拓展地點,智慧電車 Ai-2 Gather已進入韓國認證階段,並有望在短期內供應;此外,為韓國品牌DOTSTATION代工的電動休旅風格車款EV-C1於3月開始量產,預計4月將正式出貨到韓國。宏佳騰進一步表示,透過五大重點「新品牌CI、多元產品、車輛銷售、零配件管銷、售後服務」整合油電門市2.0,不僅為油電門市制定嶄的品牌識別CI,統一門市裝潢美化,除提供品牌旗下全系列產品,也針對經銷商舉辦專業的教育訓練。同時,宏佳騰也看好黃牌及微電車市場,未來也將透過差異產品、重機增量、政策推動及法規變化,力拼每年銷售台數成長30%;在海外布局上,宏佳騰今年將投入越南廠運營,與數間電動車廠洽談代理。 在記者會上,白牌王者STR 250重磅上市,以6.5(kg/ps)最佳馬力重量比及24ps同級最強頂規動力,同時擁有獨家調校的汽車等級高強度車架、五段可調雙槍後避震,舒適騎乘的同時也能滿足城市、郊區靈活操駕;全車搭載Class D汽車等級低耗能高亮度大燈、4.2吋的LCD大螢幕儀表清晰好辨識,售價125,800元。而Ai-3 Lite也同步推出,配有全新訂製舒適座墊、平整好放腳踏板以及整合各種身型設計的74.4公分最佳座高,再加上零震動、零噪音、零排放、零燙傷的零負擔駕馭體驗,車款配備智慧鑰匙卡解鎖、省力牽車/倒車模式及省力中柱一拉即立,售價74,980元。預計Q3上市的大型速克達Brera X、EV-C1也搶先亮相,冒險運動黃牌Brera X採用歐洲設計,以ADV外型呈現絕佳運動性能,搭配龍骨車架具有強韌穩定度;電車唯一休旅旗艦EV-C1引進韓國設計,具有經典跑旅外型。展望未來,宏佳騰表示「繼續提供高品質的產品和服務,並不斷開拓新的市場。」今年推出油電整合的新世代門市,也會擴大服務量能,同時推出多樣化的車款,以滿足不同消費者需求。
德國600億歐元氣候基金預算受挫 傳統汽車轉型+EV發展面臨困境
充電站短缺和補貼減少導致德國電動車發展緩慢。如今該行業正準備迎接另一個潛在的障礙。德國總理蕭茲(Olaf Scholz)領導的政府,規劃在2027年前撥款2120億歐元(約7.2兆新台幣)用於充電站、電池廠和半導體工廠等項目。該國最高法院的一項出人意料的裁決顛覆了財政計劃,並引發了人們對資金是否仍然夠用的懷疑。據外媒報導,德國聯邦憲法法院11月15日裁定,政府對2021年預算中用來因應疫情的600億歐元(約2兆新台幣)預算,提撥到氣候基金裡,是違憲且無效的。這將對聯邦政府的氣候和轉型基金產生重大影響,進而引爆德國預算危機。據了解,這是聯邦憲法法院首次宣布預算違憲且無效,政府原本計劃將用於新冠危機的資金餘額用於其他資助計劃,其中還包括更換舊的石油和天然氣供暖系統。外媒引述知情人士消息報導,德國政府可能需要填補明年預算中高達240億歐元的漏洞。儘管蕭茲表示,德國政府將為歐洲最大經濟體轉型所必需的項目提供資金,但這些延遲為從事電動車項目的公司帶來了不確定性,包括Volvo、戴姆勒卡車(Daimler Truck)控股公司和福斯汽車(Volkswagen)子公司Traton計劃在歐洲各地為電動商用車安裝1700個充電器。德國電動車產業已經面臨許多問題,從放棄內燃機汽車的內部拖延、軟體問題,再到早期電池驅動車型的需求低於標準。福斯汽車本周透露,可能會裁減更多員工;此前由於電動車訂單減少,福斯已經取消了輪班制並裁掉臨時工人。多年來有缺陷的能源政策、僵化的官僚機構和生活成本危機削弱了德國作為新投資理想目的地的吸引力,預計今年德國和義大利的經濟成長將是歐元區主要國家中最疲軟的。同時,美國的《通膨削減法案》正吸引著渴望生產更多電池和電動車的公司。德國汽車產業倡導團體德國汽車工業協會(VDA)的發言人表示,政府必須盡快拿出一份計劃,說明它將如何塑造德國的未來,「德國汽車產業的公司以及消費者迫切需要明確、規劃安全和可靠的框架條件」。
車王電拚2年千輛電巴國內掛牌運行 董座:啟動美日設廠計畫
車王電(1533)21日在證交所舉行的「電動車產業鏈主題式業績發表會」中,車王電董事長蔡裕慶表示,旗下華德動能(2237)切入日本電動巴士市場,累計至今年底出貨23輛,與美國Optimal合作的大型電動商用車,2026年有機會量產,國內部分則預估2年後運行車輛達到1,000輛。在台灣電動巴士市場布局,蔡裕慶指出,到今年底華德動能累計已有近500輛 電巴在台灣掛牌運行,預估2年後累計可超過1,000輛。除了台灣外,華德動能也持續鎖定美國和日本,以及拓展拓展電動巴士系統軟硬體外銷。蔡裕慶表示,與美國Optimal集團簽訂框架協議書後,將啟動開發設計符合美國IRA法案獎勵標準的大型電動校車、V2G智慧充電等商品及服務,並進行北美投資設廠規劃,目標未來幾年內與Optimal共同成為美國電動巴士最主要的供應商,Optimal將有40%產能委由車王電集團生產。蔡裕慶進一步提到,車王電集團主要負責大型電動商用車,規劃2025年完成驗證,2026年有機會量產挹注業績。而在日本部分,2022年華德與日本住友商事策略合作,成功進軍日本電動巴士市場,已有多輛車在日本北九州進行運行,目標在未來 3 年內成為日本最主要的電動巴士系統供應公司。此外,華德動能積極擴充電動巴士產能,台中新廠2022年已落成,美國電巴新廠預估2025年規劃,日本新廠則預計在2027年規劃。
車王電結盟Optimal進軍北美商用車市 董座:明年赴日設電巴生產廠
汽車零組件廠車王電子(1533)集團31日宣布,與美國Optimal集團於5月在美國底特律簽訂投資合作框架協議書後,雙方正式結盟。近日車王電旗下華德動能(2237)、車隊管理廠商銓鼎科技再與美國Optimal簽訂多項合約,正式啟動車王集團進軍北美電動商用車戰略,同時,也計劃赴日設立電巴生產工廠。美國Optimal創立於1986年,為美國福特、通用、克萊斯勒前3大車廠長期提供設計CAE(Computer Aided Engineering,電腦輔助工程)服務,也是全美少數開發量產,並符合本地製造獎勵的電動校車及電動中巴業者。車王電集團董事長蔡裕慶表示,此次與Optimal簽訂的協議及合約範圍首要目標為提供智能化、性價比高的電動巴士及商用車,以配合美國載具電氣化、製造本地化的政策。協議中提到,將共同開發設計符合美國降低通膨法案(IRA)獎勵標準的大型電動巴士;車王電攜手華德動能在美國設立智能化電動大巴工廠,並取得Optimal電動中巴近半數量的生產服務權利,以同步儲備電動大巴量產能力;Optimal公司也正式在美國推展銓鼎科技的軟硬體銷售及服務。同時,華德動能也取得Optimal既有車型在歐洲和中東等海外巿場的獨家經銷權。車王電集團除深耕台灣電動商用車市場,海外巿場也持續快速增長。華德動 能與日本住友及西鐵在日本九州的電動巴士合作案,在日本交通業界造成廣大 迴響。蔡裕慶指出,不僅在九州,明年初華德電動巴士系統,會在日本東京地區 正式上路營運,預計到明年底,安裝華德系統的電動巴士,在日本上路營運數 量超過60輛,並將進一步結合日本合作伙伴,規劃在日本當地設立電動巴士生產工廠。而銓鼎科技開發的先進大眾運輸服務APTS(Advanced Public Transportation Servi ce)、車隊營運管理平台及智慧充電管理系統,已在越南落地,並加速在日本及美國市場推展。
裕隆70年逆轉勝1/新安東京400億虧損「已提列完畢」 嚴陳莉蓮:汽車本業獲利成長
2023年不僅是裕隆集團創立的第70周年,也是歷經疫情寒冬後,開始復甦的春天。對執行長嚴陳莉蓮來說,猶如一場在第四節逆轉勝的球賽,她以務實的轉型面對危機,接任至今4年半就讓旗下5家上市公司全數獲利。而勝利的掌聲也反應在股價上,裕隆(2201)股價從2月初的42元上下倍增到88.5元(6/6),中華(2204)也從24元飆升到99.5元(6/6)。過去幾年裕隆集團最大的逆境,在於旗下新安東京海上產險的防疫險理賠損失400多億元,「不過這些虧損在去年都已提列完畢,整體營運表現將回歸正常水準,汽車本業獲利穩定成長。」嚴陳莉蓮在裕隆股東會上的一席話,等於給眾多股東吃下一顆定心丸。以Model C為原型的納智捷n7,去年10月爆量接單2.5萬張。(圖/報系資料照)汽車本業方面,裕隆總經理姚振祥預估台灣車市今年將恢復到44萬輛的水準。配合日產的產品週期規劃,TIIDA將於6月底停產、販售至12月底,X-TRAIL輕油電國產車預計今年第四季上市。中華汽車導入MG新品牌國產後,市場反應和銷售表現雙贏;第二季推出更高續航力、充電速度更快的中華菱利電動商用車,也頗受市場好評。姚振祥表示,裕隆會持續朝新能源車轉型,眾所矚目的納智捷電動車n7,將依原規劃進度,於年底量產,明年第一季陸續交車。納智捷LUXGEN n7在去年10月爆量接單2.5萬張後,坊間便不斷有傳聞鴻海未來有意以「富士康」的品牌銷售電動車(Model C)。針對此傳言,本刊記者再次求證鴻海與裕隆合資的「鴻華先進」,獲得的答案是:「怎麼可能,我們是CDMS!」其實早在2021年和2022年的鴻海科技日,鴻海董事長劉揚偉都曾說過「鴻海不做電動車品牌」,而是採CDMS(Contract design and manufacturingservice,委託設計製造服務)的模式。裕隆推廣綠電,在三義廠區完成太陽能發電11MW容量裝置,去年總發電量達1280萬度,今年將再增加47%至15.3 MW。(圖/翻攝自裕隆官網)對嚴陳莉蓮來說,經營企業就好比帶領球隊,球員不可能永遠都能保持在最佳狀態,教練的功能就是在最精準的時機調整上場球員;而企業轉型,就是在幫助球員調整狀態。以裕隆汽車為例,轉型生產新能源車、導入AI技術運用以達成智慧製造、規劃儲能事業、推動再生能源、閒置資產活化等政策,都是因應時代趨勢必然得調整的方向。
台塑電池芯報捷1/台塑尖端能源還沒開廠就接到UPS大單 王瑞瑜:「下一步打入新南向」
「台灣終於有做電動車的關鍵!」國際趨勢專家、藍籌亞洲總裁黃齊元相當看好,「台灣有做電池的條件,儘管起步較世界其他國家慢,終於出現整合者!」他指的是,台塑集團將在彰濱工業區打造台灣最大電池芯生產基地,日前終於動土。這座由「台塑尖端能源」建置的電池芯與模組廠,位於彰化縣彰濱工業區中的崙尾工業區,距離全台最大石化生產基地-雲林台塑六輕,車程僅17分鐘,但這段路,台塑集團走了27年,足見電池芯的技術發展與整合過程不易。 「謝謝我的父親王永慶,27年前的遠見。」台塑新智能董事長王瑞瑜不忘提起父親。王永慶與王永在兩兄弟於1954年進軍石化業,先後成立台塑、南亞、台化等120多家生產事業,建立起台灣最大石化王國,王永慶卻於1998年指出:「人類即將面對石油枯竭的困境,電動車是解決能源危機的最佳方案。」他精準預言電動車是人類生活的未來,尤其佔總成本35%的電池製造技術為重中之重。去年因電池芯的製造速度追不上電動車成長幅度,台塑新智能曾經為了等30MGW電池芯進口,電池模組生產被延宕8個月,這個經驗加深台灣要走向電池芯自主的方向,再加上國安的考量,王瑞瑜說:「唯有掌握來源,才能站穩自己的腳步!」這句話聽得出王瑞瑜的感慨,台塑一度和長園科(8308)於2008年5月20日合資成立「台塑長園能源科技公司」,成為國內第一家量產「可充電式鋰電池正極材料」廠商,但隨王永慶過世,台塑與長園科經營團隊因理念問題,後來拆伙。UPS系統是製程24小時不中斷的台積電、聯電、日月光等半導體廠基礎設施,據悉,台塑電池芯還沒生產,已經獲得兩家以上訂單。(圖/報系資料照)於是,2010年王瑞瑜由她掌舵的「台塑生醫」成立「台塑新智能」,自行掌握正極材料、隔離膜、電解液、BMS(電池管理系統)、能量管理系統(EMS)等將近8成的電池原料與技術,隨儲能案廠擴大採用,營收漸入佳境。在61歲的王瑞瑜領軍電池產業向前衝下,如今最後一塊拼圖「電池芯」,在動力電池技術公司美國「國軒」的技術支援下終於完整,「電芯是電池的關鍵核心,等同石化業的輕油裂解製程,這項關鍵技術串接台灣電池上、中、下游產業鏈。」「去年7月5日在彰化宣布成立台塑新智能後,我們不敢鬆懈,在中央、縣政府的協助和團隊努力下,280天後,全台最大磷酸鋰鐵電芯廠今日(4月12日)動土。」王瑞瑜拍板下,一次把最高規格做到位:「原本第一期投資金額是60億元,為了做自動化產線,現在已追加到80億。」用自動化優化製程,電池芯價格將更有競爭力。動土當天,彰濱工業區艷陽風勁,讓人見識台灣海峽擁有國際最佳風場的實力。台塑新智能總經理劉慧啟指出:「彰化是台灣發展新能源最重要縣市,風電、太陽能彰化縣是領導地位,台塑是傳統石化指標廠,在這裡,下階段要成為新能源供應鏈最重要的一份子。」依台塑尖端能源規劃,此處將生產30Ah(安時)、50 Ah兩種規格電池芯,可應用在電動巴士、電動商用車,以及貨櫃儲能、家用儲能及不斷電UPS系統。台塑尖端的電池芯還沒量產已經接到UPS(不斷電系統)品牌訂單,業界人士告訴CTWANT記者:「UPS系統是製程24小時不中斷的台積電、聯電、日月光等半導體廠基礎設施,台塑電池芯已經獲得兩家以上UPS客戶訂單。」在供應鏈在地化趨勢下,可以預期將有越來越多客戶,台塑尖端在第一期2.1GWh年產值達到181億元目標後,將擴第2期2.9GWh。專家認為,中國比亞迪去年銷量勝特斯拉,就是因為有在地電池芯製造能量,執此,台塑新智能將成為台灣電動車發展後盾;圖為20234月18日第二十屆上海國際汽車工業展覽會。(圖/中新社)黃齊元分析:「中國有電池廠寧德時代,所以去年中國電動車品牌比亞迪全球銷量超越第一品牌特斯拉;現代汽車也掌握電動車電池,現代營收規模超越三星,成為南韓最大集團。」他看好,台塑集團的電池芯廠將成台灣發展電動車的基礎。除了拚電池國產化及在地供應,王瑞瑜公開表示,接下來要走出台灣、打世界盃,與新南向國家洽談合作,經銷電池芯或設模組廠,更要建置電池回收系統,將上游挖礦對環境的傷害降到最低。
台塑新智能160億建全台最大電芯廠12日動土 目標產能5GWh
台塑新智能宣布透過子公司「台塑尖端能源」投資超過 160 億元,在彰濱工業區建立全台最大的5GWh磷酸鋰鐵電芯廠,今(12 )日舉辦第一期 2.1GWh動土典禮,預期2024 年第三季完工量產。台塑新智能總經理劉慧啟(右)向台灣金控董事長沈榮津介紹在彰濱工業區建立全台最大的5GWh磷酸鋰鐵電芯廠。(圖/陳柔蓁攝)台塑新智能董事長王瑞瑜說,曾因缺電池芯等8個月,產能因此停下來,所以台塑新智能要整合電池芯技術和集團資源,打造全台最大電芯廠,王瑞瑜強調,電芯是電池的關鍵核心,地位等同石化業的輕油裂解製程,彰濱電芯廠動土是台塑新智能的重大里程碑,也象徵台灣電池上、中、下游產業鏈終於串接起來,走向垂直整合的高效能經營模式,電池產業將完整國產化及在地供應,可建構自給自足的低碳能源系統,確保台灣資訊、經濟、國安無虞。王瑞瑜說,這也是創辦人王永慶在27年前就預見,面對石油枯竭,掌握電池為最佳解決方案。為電動車及儲能系統等多元 領域提供安全、穩定的鋰鐵電芯,打造國產電池產業鏈,並指出,國產相較國際進口品牌有成本優勢,目標家用儲能系統價格在10萬元以下。王瑞瑜表示,同時為了協助台灣發展新能源並走向碳中和,去年七月懷著破釜沈舟的決心宣布成立台塑新智能,設下「節能、儲能、新能源、循環再利用」四大目標,280天就達到擴大推動環保節能的磷酸鋰鐵電池取代鉛酸電池,此外,全台儲能案場今年底總計可達150MW。王瑞瑜說,將加速與綠能業者合作、投入固態電池等新能源研究,也著手規劃汰役電池再利用,徹底落實循環經濟及環境永續。也已經和電動巴士營運商、製造商啟動合作。台塑新智能總經理劉慧啟指出,將透過台塑尖端能源公司投資160億元,分兩期建造 5GWh磷酸鋰鐵電芯產線,第一期先設置 2.1GWh 電芯及模組廠,規模為全台最大,目標 2024 年第三季完工量產後,再投入第二期擴建計畫,將電芯及模組產能提升至5GWh。劉慧啟分析,因應電動車及儲能市場爆發性成長,2030 年全世界電池 總需求量高達 3,300GWh,電芯已是必備物資,但台灣目前多數仰賴進口,台塑新智能整合台塑企業資源,掌握電芯材料,全方位應用在電動巴士、電動商用車、貨櫃儲能、家用儲能及不斷電系統,強化台灣綠色經濟產業體質,也同時展開海外市場布局,首站將進軍日本。
賓士將與Rivian成立合資企業 共同開發電動商用車平台
豪華汽車大廠賓士(Mercedes-Benz)8日宣布,將與電動車新創公司Rivian成立合資企業,未來將在歐洲生廠電動商用車,消息傳出後激勵Rivian的股價上漲約10%。綜合外媒報導,目前賓士已經以Rivian簽署合作備忘錄,目前正在計畫開發純電動商用車平台,其中1款為基於賓士設計的VAN.EA平台,另款則是Rivian Light Van的電動車平台。事實上賓士除了與Rivian合作外,先前已經與雷諾(Renault)、日產汽車(Nissan)合作,但合作車型各不相同;若賓士與Rivian成功聯手,新廠將會是Rivian在歐洲首座工廠,同時賓士也會重組生產商用車Sprinter的車廠,以應付生產電動車的高昂成本。而在2022年Rivian受新冠肺炎疫情推累,股價已經下跌近68%,在資金緊張的情況下,與賓士合作無疑是最好的選擇,合作消息傳出後,也激勵Rivian股價上漲10%。
向歐系車叫陣!這10家組CTP聯盟 11月推「漢唐1號」全低地板航太級車型
繼電動車MIH聯盟後,以唐榮車輛科技為首共10家企業,今(12)日宣布籌組CTP(Commercial Taiwan Partnership)聯盟,將在11月正式推出第一部電動巴士(E-Bus)「漢唐1號」。CTP聯盟以國產化為起步,滿足10個國產化項目外,新增6項自主研發技術,目標在打入美國及日本市場,CTP聯盟未來將一起推展海外市場。漢翔航空工業董事長胡開宏表示,輕量化鋁合金複材車身較原鋼骨結構車身減重達500公斤。(圖/黃威彬)CTP聯盟是唐榮車輛在既有包括漢翔航空工業及大同公司合作伙伴的基礎上,再找了亞力電機、台灣雙日、台灣電綜、漢鐘精密、台灣精星、為升電裝及台灣松下電器,一共10家企業所組成,目標在發展電動巴士。漢唐1號是一款與歐洲最新款同級的全低地板型的車款,11月就會有實車交付。漢唐1號全低地板電動巴士將在11月正式交付,瞄準包括2030年我國電動巴士汰換市場。(圖/漢翔航太工業)唐榮車輛董事長何義純表示,這次CTP聯盟成員都是E-Bus中最核心關鍵的代表,都具備外銷的實力。以大同的電動馬達來說,經過幾個月的測試,電動馬達的效能符合預期;E-Bus另一個關鍵影響車輛行駛的減重與能耗,則交由有航太技術的漢翔航空,開發全鋁合金輕量化車身,另外,漢翔擅長的航空電子技術與車電網路也都將導入漢唐1號;E-Bus很重要的機電空調,找來具備全球維運能力的台灣電綜擔綱。6項國內首創的自主研發技術,除了僅30公分高、方便上下的全低地板底盤與相較傳統車身,減重三分之一的輕量化鋁合金車身外,還有362 KWh長續航力高電量電池,續航里程至少250公里、電池液冷系統熱管理、34個座位數的人性化高乘客座位數,多於VOLVO 7900車款的32個座位及前圍造型分離維修設計方便維護設計。何義純透露,台灣電動巴士發展的困境是歐系電動巴士大廠不願意將最新、最高端的全低地板底盤平台技術,與國內業者或代理商合作。何義純進一步說明,CTP聯盟是垂直的深度合作關係,成員在每個環節扣得相當緊密。此次開發的漢唐1號,參考了電動巴士最先進的歐洲5大車系規格,花費半年的時間訂定出自己的規格、訂定車型,最重要的目的是要樹立電動巴士的標準。業者指出,目前美國、日本對電動巴士需求快速成長,其中,美國政府已編列75億美元預算,用於淘汰每年5萬輛電動校車與市區電動公車,但美國本土電動商用車大廠尚未完全轉型、新創電動巴士大廠才剛起步,已經吸引歐系商用車大廠的注意準備搶市,CTP聯盟也看到這塊商機,已著手布局當地市場。
開啟「北大同、南唐榮」新時代! 首筆電巴馬達訂單告捷
由大同(2371)力推台灣第一套國產大型電動巴士動力系統,今年1月底成功問世,並火速完成第一筆「100組國際銷售」訂單。大同董事長盧明光與唐榮車輛暨四方電巴董事長何義純今天出席締約儀式,再次宣示「北大同,南唐榮」的產業聯盟新里程碑。由唐榮車輛科技採購大同IE5超高效率大型電動巴士動力系統,包含馬達與驅動器,首批交貨10組,用於首車匹配與整合,預計3個月內測試完成。首車在運行3個月後,若成效良好,雙方將共同執行以大同公司MIT品牌之電動巴士底盤平台,行銷海外市場,印度或泰國將為示範項目優先推動之城市地區,並計劃延伸產品線至電動環保商用車與電動輕型3.5t商用車。唐榮車輛四方電巴。(圖/王永泰攝)大同董事長盧明光表示,大同在技術到位後發揮極大效率搶市,在不到一個月內就完成國產電動車核心模組、電動商用車產品及電動巴士運營之生態鏈垂直整合,企圖心十足。唐榮車輛科技為台灣最大的鐵路客車與貨車製造廠,四方亦有台灣及台中市電動巴士規模與市佔率均為第一的優異實績,這樣的組合堪稱是台灣國產電動巴士三強三贏,未來朋程科技也將全力支持大同在電動車產業的發展,提高競爭力。大同董事長盧明光。(圖/王永泰攝)唐榮車輛董事長何義純則說,過去在機械鋼鐵類製作時期,兩家公司即有「北大同,南唐榮」之稱,很高興現在能在電動巴士車輛部分,啟用大同國人設計的馬達動力系統,更為「北大同,南唐榮」雙方合作帶來新里程碑。儘管目前電動巴士(甲類+乙類)的市場占有率之冠為華德動能科技,相信在唐榮與大同完成簽約之後,唐榮除了在市占率躍進超越華德,還要大布拓展海外市場。唐榮車輛董事長何義純。(圖/王永泰攝)大同為國內大小馬達產品之領導品牌,深耕馬達事業70年,鑒於國際環保意識抬頭,電動車產業崛起的龐大商機,3年前即結合馬達專業自力研發台灣第一套國產大型電動巴士動力系統,該系統甫於今年1月底成功問世,大同並借重執行副總戴豐樹於豐田及汽車相關產業的經歷,統籌旗下電動車布局與發展,在董事長盧明光全力支持下,大同快速完成生態鏈統整,與國內電動商用車生產銷售領導商唐榮車輛及電動巴士營運商四方合作,在首車可靠度與妥善率測試完成後,預計將於今年第二季,由四方於東海大學第一校區與第二校區之間,進行為期3個月之接駁示範運行。此為大同自力研發台灣第一套國產大型電動巴士動力系統。左起為唐榮車輛科技董事長何義純、大同董事長盧明光、執行副總經理戴豐樹。(圖/王永泰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