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煙爭議
」新興菸品決戰立院 《菸害防制法》修法各方關注
影響甚鉅、攸關吸菸人口版塊挪移的《菸害防制法》修正草案,至今仍躺在行政院,不過預計年底送入立院審議,勢必又將掀起激烈攻防。在政院版「放行加熱菸,禁止電子煙」,反菸團體版「兩者皆禁」以及電子煙業者力搏生機的三方角力下,如何回歸理性、科學論證,尋求最合理的共識至為關鍵,否則不管何種法案強渡關山,後續爭議及亂象更教人憂心。《菸害防制法》修正草案新興菸品定位受矚目遲早都得送進國會的《菸害防制法》修正草案,說穿了,便是因應新興菸品的全球化流行,究竟該鐵腕禁止,或是有條件管制,還是開綠燈放行,就連世界各國採行分針都莫衷一是,但就國內聚焦關鍵所在,便是對「加熱菸」與「電子煙」的最終定位。衛福部版的草案,傾向開放以電熱的方式加熱菸草,也就是加熱菸,至於以電池驅動霧化器、不含菸草的電子煙,則打算禁用。這對拒菸的人可能無感,但對台灣為數不少的新興菸品使用人口來說,大家都在關注,特別電子煙的爭議尤大。學者認為,政府對電子煙沒有完善的風險評估,貿然禁止並不合邏輯。臺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教授莊凱任就認為,電子煙與加熱菸理當為菸品,應受菸害防制法有效管理,「若政府禁止電子煙而開放加熱菸與傳統菸品,就法規邏輯性而言較難說明?若認定菸品有害國人健康,理應全面禁止非選擇禁止。」此外,國外有醫學研究認為電子煙對有意願戒菸的吸菸者有所幫助。未來倘若有更多實證研究發現不含尼古丁、煙焦油的電子煙對戒菸者有所裨益,那禁止電子煙反而讓我們失去了一項潛在可能的戒菸工具。禁電子煙反助長走私學者呼籲「管制」莊凱任表示,台灣為法治社會,任何一項法令都需具有邏輯性與科學根據,由政府進行科研計畫或舉行專家會議,衛福部再根據成果擬定政策,讓社會大眾或專家學者來溝通討論,才是合乎邏輯的法規。莊凱任說:「電子煙造成多少煙害,你只要在一個密閉空間把煙點燃,用精密儀器來測,再輸入年紀等參數做風險評估,科學數據就能理解危害機率。」電子煙在國內已有不少使用人口,有學者憂心若全面禁止,反可能造成走私猖獗,且無法對煙彈內容進行管控。電子煙爭議之一,便是國內目前並無由政府背書、完整的研究報告佐證,不管贊成方或反對方,都各自取他國文獻或措施「各自解讀」,往往看得一般民眾一頭霧水,剪不斷理還亂。莊凱任不諱言,若是電子煙尚未進入台灣,他認為關起大門禁止並無太多疑慮,但觀察全台目前使用電子煙的龐大人口,與其一味追求「防堵」,他認為「管制」來得更為實際。「若全面禁止,未來恐朝走私發展,實務上要禁止民眾正在使用的東西很難,而且價格恐越禁越高,不如有效管理。」董氏基金會等反菸團體力主新興菸品對身體有害,兩者皆該禁,一禁一放的規範沒有道理可言。反菸團體力主「兩者皆禁」不過對比於政府盤算的「一禁一放」,國內包括董氏基金會在內的反菸團體則不以為然,認為既然新興菸品會帶來傷害,放行加熱菸無絲毫道理可言,而是主張「兩者皆該禁」。董氏基金會指出,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最新的《全球菸草流行報告》顯示:電子煙、加熱菸都有害、沒有比傳統紙菸安全、無證據證明可以作為戒菸工具,因此主張民間版的《菸害防制法修法草案》才是最該送審的正確版本。除了需雙禁電子煙、加熱菸外,民間版還提出「印製85%警示圖文及素面包裝」、「禁止加味菸」、「提高禁菸年齡」等逐步終結紙菸危害的修正重點。董氏基金會指出,電子煙產品約有16,000種口味,若不禁止很有可能成為年輕人開始吸菸的一個途徑。董氏基金會表示,目前市場上的電子煙產品有約16,000種口味,包括水果味、糖果味、各種甜品味等,電子煙選擇五花八門,且從網路世界在吸引著年輕人的關注,很有可能成為年輕人開始吸菸的一個途徑;而且目前已經有跨國煙草公司推出「複合式加熱菸」,也就是外型為政府擬開放的加熱菸,內部構造卻有加熱菸與電子煙兩種皆備的複合設計,董氏基金會擔憂未來更多類似產品出現,一禁一開等同虛設。電子煙與加熱菸的開放與否,其實很難從單一面向簡單幾句解釋,更涉及生理、心理、實際狀況等各層面,不管想通過何種版本,新興菸品帶來的實際影響早已深入台灣各處,政府必須以更透明、合理的方式與大眾溝通解釋,才不致於一錘定音後,衍伸更大的風波。
電子煙傾向「全面封鎖」,百萬電子煙民流向何方?
超過13年未動,備受矚目的《菸害防制法》修法草案已注定2020年底卡關,只能等待2021年送進立法院審議,即便如此,該修正草案引發的爭議並未因此烽火暫熄。面對台灣百萬電子煙使用人口,在衛福部「禁電子煙,嚴管加熱菸」大方向下,是否真的能讓電子煙就此銷聲匿跡?以及須面對的「電子煙使用人口流向何方」與「黑市可能益發猖獗」等問題,環環相扣的連鎖反應,讓新興菸品在合法列管與禁止間,至今仍有不小的討論空間。衛福部擬禁電子煙 百萬煙民恐流黑市撇開電子煙各方說法不談,禁電子煙首先要面臨的問題,就是「百萬電子煙人口何去何從?」根據衛福部2018年度最新統計,台灣吸菸率約為13%,而業者初估有三分之一是抽電子煙。即使全面禁止,這超過百萬電子煙人口不可能一夕之間全部成功戒菸,更可能流回普遍認為有害物質更甚的傳統紙菸市場,或是轉向非法管道購買,造成適得其反的結果。即使全面禁止電子煙,超過百萬電子煙人口不可能一夕之間全部成功戒菸,是否會轉入黑市成為隱憂不可忽視。「其實黑市流竄是假議題,因為台灣從以前就沒開放過電子煙,目前就是黑市,若真的明文規定禁止電子煙,只會讓實體店轉入地下化,絕對不會消失!」電子煙業者、沃德維普國際有限公司負責人李浚豪表示,包括新加坡、泰國、印度等國家選擇禁止電子煙,非但未造成遏止效果,反造成「全面地下化」,交易更為猖獗。李浚豪指出:「完全轉入黑市化,代表電子煙便不存在『認證標準』,黑心產品就很可能魚目混珠,影響使用者健康更鉅。」他解釋,正常電子煙原料會使用像是食用級香精、丙二醇,若只能以黑市管道購買,像是夜市、私人社團、網路,若不肖業者改用工業用香精,造成危害更難以想像。衛福部分析我國成人吸菸率從2008年的21.9%下降到2018年的13%,稱成人吸菸率在10年間降幅達4成;然同時,台灣電子煙人口自2017年起大幅增加,究竟是政府與民間團體積極戒菸宣導有成,抑或是紙菸人口轉入電子煙成為「看不見的黑數」,便有值得探討的空間。電子煙在世界各國有禁有放,台灣各方角度都有,業者呼籲政府召開公聽會釐清爭議。業者籲召開公聽會 釐清爭議從稅收與傳統紙菸使用量的減少,除政府宣導禁菸的力道外,其實也看得出新興菸品崛起的情形。李浚豪認為,與其冒著全面禁止風險,不如仿效歐美以「專章專法」來嚴格管控電子煙,「問題是現在政府連機會都不給,即便在《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連署要求召開公聽會都已超過5,000人,衛福部都不願意辦,若讓合法商家全面消失,地下化市場崛起,對國家絕非有利。」倘若正規電子煙業者退場,政府卻無法對黑市有效控管,不肖業者反而利用網路或其他管道趁虛而入,未經保障與無法控管的商品藉機流入市面,使用者卻因資訊不透明而在品質、價格及標準的三重紊亂下,恐怕將受到更大的影響。電子煙該不該禁,國人目前大多是「選擇性的理解」,或許正如同蘇巧慧立委所強調的,國內並無針對成人使用電子煙、加熱菸和轉換做過調查,要讓國人作出正確判斷,到底有無危害,透過國內醫療體系的客觀調查評估,才可讓吵得不可開交的新興菸品爭議,獲得妥善解決之道。(《CTWANT》提醒您,吸菸有礙健康。戒菸專線:0800-636363)
電子煙助「戒菸」? 新興菸品叩關台灣引熱議
電子煙要禁還是放,尚未有定論,不過政府欲禁電子菸,卻開放加熱菸的立場卻引起社會各界議論。新興菸品叩關國內《菸害防制法》除了影響層面大,更涉及「是否能幫成人戒菸?」「是否造成青少年成癮」多個面向討論,在完成修法前,主管單位更應完整說明釋疑。電子煙在世界各國合法性不一。英國把電子煙視為「戒菸門診」的選擇,陽明大學環境與職業衛生研究所教授劉宗榮認為,這與英國歷史背景有關,「英國受香菸危害很久,認為焦油是致死主因,所以少了焦油、提供較紙菸危害物質更少的電子煙,就成了戒菸選項。」劉宗榮也強調,這樣的「邏輯」英國可以接受,其他國家不一定認同。電子煙在世界各國合法性不一,英國把電子煙視為「戒菸門診」的選擇,但也有不少國家持反對看法。除了電子菸能否成為戒紙菸選擇引發關注外,還有一項爭議性議題便是「是否導致青少年上癮?」董氏基金會提出數據表示,三十多年來高中生紙菸吸菸率從15.2%降到8.4%、國中生則從8%降到3%,但短短數年全國已有7.3萬名青少年接觸加熱菸、電子煙等新興菸品,危害甚大,「尤其電子煙煙油可添加多種口味,什麼可樂、柚子等無數風味,誘惑力太大。」董氏基金會菸害防制中心公共事務主任林清麗警告。電子煙是否會導致青少年上癮,也是國內許多專家學者關心的議題。添加於電子煙的煙油主要有兩種系統,一種是密閉式,一種則為開放式,「電子煙販售通路業者自救會」代表Tobe認為,若使用封閉式煙油系統可以降低隨意添加口味的風險。雖然為避免青少年受菸害荼毒,國內反菸團體傾向加熱菸與電子煙的全面禁止,不過英國在2017年報告曾顯示電子煙合法後年輕人的使用量很少增加,而英格蘭公共衛生署PHE在2020年報告也指出吸菸者及曾經吸菸的人是使用電子煙的主要族群,不到1%的非吸菸者使用電子煙。電子煙爭議也在立院掀起漣漪,立法委員蔡壁如就曾在10月22日提出質疑,指出衛福部只引用美國報告卻未曾在國內進行風險評估的疑慮;而廖婉汝委員則認為若電子煙跟加熱菸都有害,那為何還要開放加熱菸?在支持開放與反菸各持其理狀況下,政府在修法前,應該以更完整的論述來與民眾溝通,才不致爭端越演越烈。
無法可管?台灣電子煙妾身未明的「小三困境」
超過13年未修法的《菸害防制法》,最新修正草案在5月29日公告後,提案將合法吸菸年齡從18歲提高到20歲,並打算將電子煙歸類為類菸品,全面禁止製造、輸入、販賣、使用,但對國內廣大電子煙消費族群來說,若無法提出有力數據佐證電子煙造成的弊病,爭議勢必不斷。而同樣屬於新型態菸品的加熱菸,因日前「美國食品藥物監督管理局(FDA)」已授權通過加熱菸產品得以reduced exposure(減少暴露在危害中)的宣稱進行產品營銷;且「世界衛生組織(WHO)」,在第八屆世界衛生組織煙草控制框架公約締約方會議中(COP8)提出主要建議:「加熱但不燃燒型煙草製品符合公約對煙草製品的定義。締約方會議無需做出決定,相關條款就已適用,我們敦請各締約方確保加熱但不燃燒型煙草製品,包括加熱器具,在各國的法律框架內恰當包括」。但相較於加熱菸,電子煙在新版的《菸害防制法》修正草案中卻可能全面禁止,引起支持與反對兩方爭議不斷。「電子煙販售通路業者自救會」代表Tobe指出,希望政府都多參酌國外對電子煙的作法制定規範。針對修正草案,致力於電子煙合法化的「電子煙販售通路業者自救會」代表Tobe指出,電子煙在很多國家都是合法,但台灣作法卻是一個「先禁國家」,意即什麼都先禁止再說。他進一步表示,電子煙原本只是次文化產品,6年前在台灣僅約二千多人使用,但到今天使用人數粗估已達一百二十萬人。電子煙人口大幅增長,Tobe認為不外乎幾個因素,其一是菸價不斷上漲,將部分吸菸人口推向電子煙;第二點就是近年健康觀念抬頭,大家都知道傳統菸品對身體造成危害,而對比於紙菸,電子煙危害相對較低,也讓市場近年在台灣持續擴張。「這不是信口胡說,英國醫院的戒菸門診的確是以電子煙來協助癮君子戒菸。」Tobe解釋,當初英國政府委託實驗室進行實驗,結果顯示電子煙的危害,較傳統紙菸減少九五%,且呼出的煙霧大多都是水蒸氣,並不會產生二手菸、三手菸。他希望政府都多參酌國外對電子煙的作法及規範,勿將電子煙汙名化。電子煙的適法性,在全世界都引起廣泛討論,在台灣,電子煙因妾身未明,想要獲得「認同」,勢必得要有國內權威機構提出有力佐證,國外採證僅能作為參考性質。然而國內至目前為止,無論是政府作東送驗,或是民間業者能否主動提出檢驗要求,都未有明確論定,也讓台灣對電子煙的正反論述,迄今仍未有有力數據證明杜悠悠之口,這也是造成今日該議題始終爭論不休之主因。《菸害防制法》最新修正草案中,電子煙可能遭全面禁止,勢必又將引起一波話題。董氏基金會曾論及電子煙多含有尼古丁、甲醛、乙醛、丙二醇、丁二酮、多氯聯苯醚、重金屬或其他藥物及香料等有害物質,會傷害人體健康,呼籲政府不可等閒看待,並建議全面禁止電子煙。對此Tobe反駁表示,董氏基金會就曾提出數據,指出台灣每年死於菸害約3萬人,全球每年死於菸害七百一十萬人,「但電子煙在台灣已經流行7年,有誰聽過誰抽電子煙死亡的案例?」電子煙爭議不斷,美國曾有吸食電子煙致死的案例,也是國內看待電子煙勢必面對的問題,針對這樣的疑慮,Tobe指出經證實這些案例都是使用含有THC(四氫大麻酚)的煙油,其中的維生素E醋酸酯導致肺部病變,導致死亡的原因並非電子煙,而是非法添加含有大麻成分的煙油,「政府及反菸團體應該讓這些死亡案例的因果報導更透明,而非一味的污名化。」根據《菸害防制法》修正草案第31條規定,未來使用類菸品者,將可處1萬元以上5萬元以下罰鍰;且第24條則規定,製造或輸入類菸品業者,將處新臺幣一百萬元以上五百萬元以下罰鍰,也就是不管吸食者或是輸入者,都會面臨重罰。「菲律賓是全世界反毒最徹底的國家,只要抓到就是槍斃,但他們在今年卻幾乎將電子煙合法化,目前已經一讀通過,台灣如果真的不將電子煙合法納管,真的是落後許多國家。」Tobe呼籲道。電子煙目前處於法律盲點,究竟該合法販售或是全面禁止,這塊燙手山芋的灰色地帶,讓反菸團體與電子煙業者爭論不休,不管結果為何,當務之急就是須由國內權威機構針對電子煙提出完整的科學論據,以客觀事實來佐證,讓國內電子煙消費人口有所本,才是解決之道。◎提醒您:吸菸有礙健康、吸菸害人害己,未滿18歲請勿吸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