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波訊號
」精明老翁變的溝通困難 AI僅1分鐘就揪出腦齡比實際老5歲!
【健康醫療網/記者鄭宜芬報導】81歲的張伯伯原本精明開朗,今年卻經常忘記事情,也不願意與家人交流,且說話邏輯不易理解。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神經部主治醫師、人工智慧中心主任許凱程,運用人工智慧中心研發「智憶康」AI檢測,發現張伯伯腦部年齡大於實際年齡5歲,罹患早期失智症,建議及早進行後續治療。患者腦部灰質大幅退化、腦脊髓液增加張伯伯先進行常規傳統檢查,由專業人員進行抽血檢查、心理量表測驗,以及腦部MRI影像檢查,檢查結果發現心理量表(MMSE)分數低於同齡人平均值,另MRI發現為腦部腦萎縮,因此並非中風或腫瘤;醫師接著運用人工智慧中心研發「智憶康」系統,藉由醫學影像以及腦部灰質大幅退化以及腦脊髓液增加的異常比例,預測張伯伯腦部年齡大於實際年齡5歲,同步推估罹患早期失智症。全台失智人口到2030年將超過50萬人許凱程表示,失智症好發於中老年族群,會隨著時間逐漸惡化。根據衛福部統計推估,2022年我國失智症人口超過30萬人,有96%為65歲以上長者。此外,罹病者有年輕化現象,推估失智人口到2030年將超過50萬人。失智症屬於腦部疾病,主要影響大腦功能導致思考與記憶能力退化,甚至產生情緒問題、語言表達力喪失、行動能力降低等症狀。失智症嚴重程度不同,且有多種致病亞型的主要神經認知障礙,通常又可以依照發病區域或病徵分為下列分型: 退化型失智症,包括阿茲海默症、路易氏體失智症、額顳葉型失智症 血管型失智症 由巴金森氏症引發之失智症等▲許凱程表示,等候失智症檢查曠日費時,利AI系統可幫助醫師快速判別患者嚴重程度。(圖/中醫大附醫提供)AI幫助醫師快速診斷失智患者嚴重程度許凱程指出,臨床上神經科醫師通常會以多種方法及工具來評估失智症,包含疾病史、血液檢查、認知量表測驗、心理評估、影像學檢查、生理訊號檢查等,不過每位病人往往需要花1小時以上的時間才能完成確認。而且以院內為例,排隊等候檢測的人潮更常要預約1個月之後。為了幫助病人、讓醫師更快且更精準掌握失智症嚴重度,中醫大附醫設計以AI腦齡預測系統、神經基因判別系統建構了「智憶康」,運用AI協助評估失智症嚴重程度。「智憶康」腦齡預測系統,收取院內近3千例正常人做磁振造影檢查,利用AI模型將腦部各區域(灰白質、腦脊髓液、海馬迴等)逐一分割計量後建立常態分佈曲線,後續輸入約5百例失智症病人的腦部影像。發現在同齡群體中,失智症病人灰質區域比例普遍低於普通族群,腦脊髓液比例也因腦部退化程度較高而明顯增加。許凱程進一步分析,2022年相關醫學文獻指出,理論上腦齡與實際身體年齡在正負3歲以內為正常族群,運用腦齡預測系統判斷出的腦部年齡與實際年齡的差異程度,可幫助臨床醫師藉此快速診斷患者失智症嚴重程度。「智憶康」神經基因判別系統,則利用無神經相關疾病之老年族群以及失智症病人的腦電波訊號和基因資料,經過特徵萃取和特徵選擇技術,計算出重要之腦波特徵以及基因特徵,透過AI模型判別患者是否患有阿茲海默症。結果顯示失智症病人在特定頻帶及腦區位置的腦波強度、複雜度以及腦區間的功能性連結皆顯著小於非失智症組。而AI模型在測試資料集上的判斷表現AUC(曲線下面積)達到87%,且敏感度達到91.7%。隨著台灣進入高齡社會,預防與治療早期失智疾病刻不容緩,許凱程呼籲,民眾如有疑慮自己或家人行為異常,應盡早就醫檢查以利治療。
精明老翁變得難以溝通 只花1分鐘!AI預測腦齡確認患失智症
81歲的張伯伯精明開朗,今年初開始,卻經常忘記他人交代的事情,也不願意與家人交流,且說話邏輯不易理解,經家人陪同前來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門診,由神經部主治醫師、人工智慧中心許凱程主任先透過傳統檢查方式,進行抽血檢查、心理量表測驗,以及腦部MRI影像檢查,檢查結果發現,張伯伯的心理量表(MMSE)分數低於同齡人平均值,另MRI發現為腦部腦萎縮(而非中風或腫瘤)。接著再運用人工智慧中心研發「智憶康」系統,藉由張伯伯的醫學影像,以其腦部灰質大幅退化以及腦脊髓液增加的異常比例,AI一分鐘即可預測張伯伯腦部年齡大於實際年齡5歲,同步推估張伯伯已罹患早期失智症。許凱程主任說,從常規檢查到「智憶康」的AI檢測,都確認張伯伯符合早期失智症,需進行後續治療。失智症主要影響大腦功能導致思考與記憶能力退化,甚至產生情緒問題、語言表達力喪失、行動能力降低等症狀,許凱程主任說,失智症嚴重程度不同且有多種致病亞型的主要神經認知障礙,通常又可以依照發病區域或病徵分為阿茲海默症、血管型失智症、路易氏體失智症、額顳葉型失智症以及由巴金森氏症引發之失智症,通常好發於中老年族群,並隨著時間逐漸惡化。根據衛福部統計推估,2022年我國失智症人口超過30萬人,有96%為65歲以上長者,此外,罹病者有年輕化現象,而到了2030年,失智人口推估將成長超過50萬人。許凱程主任指出,臨床上神經科醫師通常會以多種方法及工具來評估失智症,每位病人往往需要花1小時以上的時間才能完成確認,而排隊等候此檢測的人潮,以中醫大附醫為例,也要預約1個月之後,為了能幫助病人,讓醫師更快與更精準掌握失智症嚴重度,中醫大附醫設計以AI腦齡預測系統、神經基因判別系統建構了「智憶康」,運用AI協助評估失智症嚴重程度。「智憶康」腦齡預測系統,收取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近3000例正常人做磁振造影檢查,利用AI模型將腦部各區域(灰白質、腦脊髓液、海馬迴等)逐一分割計量後建立常態分佈曲線,後續輸入約500例失智症病人的腦部影像,中醫大附醫人工智慧中心發現,在同齡群體中,失智症病人於灰質區域比例普遍低於普通族群,腦脊髓液比例也因腦部退化程度較高有明顯增加。許凱程主任進一步分析,2022年相關醫學文獻指出,理論上腦齡與實際身體年齡在正負3歲以內為正常族群,運用腦齡預測系統判斷出的腦部年齡與實際年齡的差異程度,可幫助臨床醫師藉此快速診斷患者失智症嚴重程度。「智憶康」神經基因判別系統則利用無神經相關疾病之老年族群以及失智症病人的腦電波訊號和基因資料,經過特徵萃取和特徵選擇技術計算出重要之腦波特徵以及基因特徵,透過AI模型判別患者是否患有阿茲海默症。結果顯示失智症病人在特定頻帶及腦區位置的腦波強度、複雜度以及腦區間的功能性連結皆顯著小於非失智症組,而AI模型在測試資料集上的判斷表現AUC達到87%,且敏感度達到91.7%。隨著台灣進入高齡社會,預防與治療早期失智疾病成為刻不容緩的工作,許凱程主任呼籲民眾如有疑慮自己或家人行為異常,應盡早就醫檢查以利治療。
跟男友住旅館帶「防偷拍儀器」!她驚曝「這處」狂叫 網親曝真相:牆裡有埋線
由於時不時就會傳出外宿旅館遭人偷拍的新聞,有名女網友為此購買了「防偷拍儀器」去測試旅館各個角落,沒想到機器真的測出異常一直狂叫,但奇怪的是,發出聲音的是一面電視牆旁邊的牆壁,而且周圍沒有電線,「只有電視牆,以及上面有冷氣。」讓她不禁懷疑「是電視的電磁波導致的嗎?」文章一出也引發網友熱議。原Po近日在Dcard上貼出防偷拍儀器的示意圖,並以「和男友到旅館去」為題發文指出,「前幾天和男友到旅館去,想說保險一點因此使用了這個防偷拍儀器去測試旅館各個角落。」結果四周圍都沒反應,走到電視牆旁邊的牆壁時,機器才開始逼逼逼的狂叫,這讓原PO懷疑是否是電磁波導致的,但「電線也沒有接在那邊。」文章曝光後也引發網友熱議,有人打趣表示可能是靈異事件,「EMF5級(決定鬼魂類型的證據),要小心了」、「通靈板有反應」、「殺鬼要用巧克力,抓鬼要用保鮮膜。」也有人對儀器嗤之以鼻,「帶這個在身上蠻神經質的,我會直接傻眼。不過也只能怪現代社會,真的太多這種利用科技的惡意行為了」、「真不敢相信有人會買這種東西」、「這種電子垃圾真有人買?上面還有指南針是三X。」還有網友傳授「妳帶便條紙就好啦,把所有用不到的插座貼起來」、「簡單,在房間裡面架一個帳篷把自己包起來」、「牆裡搞不好有埋線,而且這東西是讓你找鏡頭,會叫不代表就是有偷拍設備欸,配合上面的閃燈和妳的肉眼一起去看才準」、「聽說關燈然後開手機的手電筒照看看,只要是鏡頭,應該都會反光。」據悉,市面上常見的針孔攝影機分為「無線針孔攝影機」和使用記憶卡的「微型攝影機」。而防偷拍儀器,主要是針對利用無限收發視訊訊號,或是3G手機訊號傳輸視訊訊號的「無線針孔攝影機」,該儀器能夠接收攝影機發出的訊號,並在收到電波訊號後發出聲響。此外,有專家指出,最容易隱藏針孔攝影機的的位置包括:電視機、機上盒小孔處、吊燈等隱蔽處、掛畫的陰影處、煙霧感應器、牆上插座開關,及正對床的裝飾物品、洗漱用品擺放處等。入住時可留意常見的攝影機位置,或是在房間全黑的情況下查看有無可疑的反光物。
詐騙猖獗!刑事局破獲國內首件假基地台發送釣魚簡訊
詐騙集團發送釣魚簡訊不是新鮮事,但刑事局首度查獲歹徒為躲避查緝,竟從大陸引進假基地台設備並安裝在車內,由31歲郭姓男子開車在北市鬧區四處發送釣魚簡訊。郭嫌到案後,警方清查至少有30多名被害人,詐騙逾300萬元,檢方複訊後聲押郭嫌獲准。刑事局電信偵查大隊分析165反詐騙諮詢專線資料庫,發現去年9月至11月共接獲30多件假冒遠通電收ETC、玉山銀行釣魚簡訊的詐騙案。歹徒發送「eTag帳單自動扣款失敗」等簡訊內容,誘騙民眾點擊連結並輸入個資、信用卡號等資訊,詐團成員再以手機綁定行動支付方式,冒名在賣場、境外網站盜刷購買高價3C產品,總財損達300多萬元。警方發現,被害人手機在接收釣魚簡訊時竟無通信紀錄,研判歹徒是利用在大陸已問世多年的假基地台發送。專案小組與電信業者合作掌握偵測技術,在台北捷運中山站前,查獲郭嫌開車發送釣魚簡訊,查扣假基地台設備及天線,為國內首件犯罪手法。郭嫌去年8月底自大陸返台,坦承大陸詐團指示將假基地台設備裝在租賃車上,因假基地台的電波訊號比電信業者強,所以他開車到中山、信義區等捷運站出口或人潮聚集處,強制發送釣魚簡訊至民眾手機,每天最多發送2000則,可獲2000元酬勞。全案訊後依詐欺罪嫌移送雲檢偵辦。
「聚焦式超音波」治療頑固性癲癇 安全又精準!北榮研究登國際期刊
藥物效果不佳的頑性癲癇患者過去一直苦無簡易且有效的治療方法,近期聚焦式超音波療法的出現可望改變這個情況。臺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癲癇科尤香玉主任帶領團隊進行為期一年半的突破性臨床研究,嘗試以「聚焦式超音波」治療頑性癲癇患者,初步證實可將超音波能量安全地聚焦到癲癇發作點,同時也觀察到電生理訊號的改變,相關結果已於111年1月發表在癲癇學界國際一流期刊《Epilepsia》。癲癇發作源自於腦部不正常放電,已開發國家每年10萬人中有50人發病,而開發中國家則高達100人。癲癇患者中約有20-40%屬於對藥物反應不良之頑性癲癇(drug-resistant epilepsy)。根據109年的統計,台灣頑性癲癇病患列入身心障礙者將近5000名,大部份需要家人照護,承受發作伴隨的不適及意外風險,對於個人及家庭都造成巨大且長期精神、經濟的影響。臺北榮總癲癇團隊使用低強度聚焦式超音波脈衝(Low-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 Pulsations)技術,能無創穿顱達到調節或阻斷大腦特定區域之神經傳導訊號(如癲癇發作症狀的訊號),而不造成輻射、感染、出血和組織破壞等腦部損傷。相較於行之有年的侵入式治療,包括手術切除、射頻燒灼、腦深層刺激、迷走神經刺激及立體定位放射線手術等,低強度聚焦式超音波脈衝侵入性低,患者接受度高;而侵入性較低的其他神經調節技術,如經顱磁刺激,經顱直流電刺激和三叉神經刺激,也因空間解析度差,不具專一性或腦部穿透力小,效果方面有其力有未逮之處。因此,低強度聚焦式超音波脈衝這種非侵入式治療同時具備安全性與精準性,可針對深部病灶治療頑性癲癇。在109年10月順利完成共6位頑性癲癇受試者的試驗後,於110年9月第二屆聚焦式超音波神經調控研討會(2nd Focused Ultrasound Neuromodulation Symposium)及110年11月的第七屆國際聚焦式超音波線上研討會(7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Focused Ultrasound Virtual Conference)發表初步結果,除了觀察到腦電波訊號於治療前後變化之外,部份受試者也出現腦波頻譜改變的情形,但受限於此先導試驗觀察期的限制,仍需要後續更多受試者參與試驗來優化治療參數。在這項試驗中證實其可安全地投射聚焦式超音波能量到適當的腦內位置,並獲得治療程序上的調整依據。試驗主持人尤香玉主任認為,非侵入且低能量之聚焦式超音波神經調控,將是未來治療癲癇可行的治療方式,故北榮團隊在110年5月及7月分別獲得IRB與TFDA核准後,現在已經開始下階段試驗收案,希望能擴大受試者規模及觀察時間,來確認治療效果並作為日後治療參數的基礎。這項仍在進行的創新癲癇醫療研究,由尤香玉主任領導團隊全盤規劃並克服繁雜的執行程序,順利完成6例初步試驗並成功銜接擴大後續研究,展現成果獲國際矚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