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車問題
」照顧中風尪遇強震…媽要女兒「抱孫先逃」留下護老公 她陷天人交戰
花蓮3日上午7點58分發生規模7.2強震,災難當下許多人面臨天人交戰。一名女網友在Dcard發文透露,當時抱著不滿2歲孩子衝到爸媽房間喊地震了,媽媽卻在東西不斷掉落房間內要她先逃走避難,自己「留下來陪中風的爸爸」。原Po表示,今年清明連假帶孩子回台北娘家耍廢,卻碰上25年來最猛烈地震,剛搖晃時還以為是小孩在床上跳,未料睜眼卻見孩子安穩坐在床上,且搖晃越來越大,櫃子上東西也開始一一掉落。原Po趕緊抱起孩子並跑進爸媽房間,卻見父母安靜躺在床上、沒有要起來意思,媽媽更要她:「把孩子顧好,如果越搖越大就趕快抱著孩子出去。」急得原Po喊:「那你們咧?」原Po媽回答,自己要留下來陪2年前中風行動不便的爸爸,「上一次地震不小的時候爸爸說了害怕,媽媽說他不會丟爸爸一個人」。媽媽的真誠告白令原Po頓時天人交戰,雙腳重得抬不起來甚至有些癱軟,「心裡一直想著我該怎麼辦?難道我就要這樣丟下爸媽,直接抱著孩子逃跑嗎」?幸好,在原Po腦內閃過無數想法、得出難如「電車問題」的答案前,地震戛然而止,「我好像洩氣的氣球鬆了一口氣,身體沒什麼力氣。一邊收拾東西一邊希望不要再有地震。我不知道下次地震不小的時候會是什麼情況?但真心的希望地震發生時家人都平安」。
大老闆書單/《正義:一場思辨之旅》 讓王蘭芳從多層思考學會決策
從2人的家庭公司到年營業額超過20億元的服飾電商,18年來,「OB嚴選」早已是深入每個女孩生活中的國民服飾品牌,不僅持續在服飾上展現設計創意,更年年榮獲YAHOO、LINE、GOOGLE等多項行銷創意獎項。在公司規模年年成長的過程中,王蘭芳亦不忘致力回饋社會,每年固定捐贈公益機構數百萬元,2020年更支持母校輔大文學院志工隊偏鄉服務並捐贈新車,也於2021、2022擔綱勵馨基金會Formosa女兒獎領航大使。中文系畢業的王蘭芳始終保持閱讀的習慣,對她來說,閱讀是精神上的放電、知識上的充電。十年前她無意間讀到了哈佛大學教授邁可‧桑德爾的《正義:一場思辨之旅》,讓她學會透過不同的思維模式來思考問題,對日後的決策獲益良多。以下便是王蘭芳對這本書的推薦及心得:美國哈佛大學政治哲學系教授邁可‧桑德爾(MichaelJ. Sandel)在哈佛開了一堂名為「正義」的課程,一教就是三十多年。他在課堂上舉出許多極具思辨性的案例,讓學生從不同角度、立場,去討論關於正義的價值以及實現正義的手段。其中的經典篇章集結,便是這本《正義:一場思辨之旅(Justice: What's the Right Thing to Do?)》。嚴格說來,這本書的重點並不在於探討何為正義?更多是一個思辨的過程。他開啟了許多人多層次的思考,以及探究人生更多元的面向,在現今資訊爆炸社群當道的年代,如何洞察一件事情的本質,必須透過擁有更廣的視角以及不同的思維模式。正如同英文書名的副標「What's the right thing to do?」,正義是沒有絕對的答案,不同人、不同角度對同一件事的思考,其結果可能天南地北。(圖/翻攝自誠品書店官網)書中前幾章大篇幅提到「功利主義(效益主義)」,這是英國哲學家傑若米‧班森(Jeremy Bentham)在18世紀末提出的理論,主張最正確的行為就是將效益做到最大。班森認為「效益」即是快樂,道德的最高原則就是追求快樂扣除痛苦的最大總和。邁可‧桑德爾即以功利主義與反功利主義兩種不同立場,提出許多案例讓學生思考、辯論,其中包括最著名的「電車問題」。「假如你是電車駕駛員,電車正以高速在一個Y形分岔軌道上疾駛,這時煞車突然壞了,而前方軌道上有五個正在施工的工人,如果不做任何改變,那五個工人必死無疑。但你突然發現軌道的另一支線上只有一個名工人,如果讓電車轉向,雖然撞死一人,卻救了五條人命。你會這麼做嗎?」從功利主義的角度看,為追求最大多數人的最大效益,應該犧牲少數人來拯救多數人,因此,電車應該轉向。但從反功利的「康德主義」來看,「不可以殺人」是一種道德義務,因此不可以在上述的案例中「主動改變」去殺死一個原本不會死的人,即使這個行為的後果是犧牲五條生命。在讀到這段案例的同時,我也試著從兩種角度去思考相同的問題,心裡也曾經非常糾結。後來我發現,如果題目稍做更改,在某一條軌道上有自己的親人或朋友,那麼不管是支持或反對功利主義者,答案都會截然不同。這是身為人很難避免的私心,但私心不是無法改變,必須有更宏大的目標或理想做為後盾,而且必須道德與善良。又如同開車遇到十字路口時,支線的等待時間一定比車更多的幹道要長,這是很明顯的功利主義,犧牲少數人利益創造多數人方便。但如果此刻支線上有救護車要通過,就必須從道德的立場切入,即使是多數人也必須放棄利益。這樣的思考邏輯讓我在日後做決策時,學會從多層面、多立場去看待事情,譬如前幾年決定開展實體店面時,該開多少家才會讓網路加實體店面的效益最大?要選擇在哪些地點開店?不開實體店面的損失是什麼?…等等問題,都不是從獲利、營業額或規模等單一角度就能輕易決定。除了功利主義與反功利主義的立場外,作者在書中也大篇幅介紹了自由主義、社群主義、亞里斯多德主義等多種社會哲學理論,對於喜歡思考、參與社會問題的讀者來說,是一場詭異又有趣的辯證之旅。至於正義到底是什麼?我特別喜歡書末作者自己的結論:「道德參與做為一種政治理想,不僅是比避而不談更激發熱情而已。對正義社會來說,道德參與也會是一種前景更好的基礎。」道德與良善,是每個人之所以為人的認知!
「電車問題」造成選擇困難 或許還有其他答案?
在人工智能急速開發的現在,自動駕駛已經是很重要的課題,但是「有軌電車難題(以下簡稱「電車難題」)」卻成為自動車的問題。2018年麻省理工大學曾發表論文,探討相關問題,但現在卻有新的研究出現:「若是能有第三個選擇,答案還會一樣嗎?」。電車難題是哲學家福特(Philippa Ruth Foot)所提出。「突然暴走的電車,直走的路上有5個作業員在軌道上,但車上有控制方向的分歧器,另一條路則只有1位作業員,你會選擇原來的路線,還是轉向選擇1位作業員的軌道?」比起人工智能的問題,這種牽涉到倫理的問題,讓麻省理工的研究團隊,決定在網路上收集答案,最後收集233個國家及地區、共計4千萬件的資訊,卻發現答案傾向「不撞人改撞動物」、「撞老人不撞年輕人」及「撞男生不撞女生」。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UNC)大學教授強納(Johannes Bigman)及卡特(Kart Grey)主張,麻省理工大學的實驗沒有第三個選項「平等對待所有人」,造成結果的偏頗。兩位教授在同樣的問題上,讓答案多出第3個選擇,結果卻發現,參與者多半選擇第三個答案。例如,「救老人然後讓年輕人被撞,還是撞老人選擇救年輕人」的題目上,若是增加「平等以對」的選項,原本90%選擇救年輕人,但會變成80%平等以對。研究團隊最終認為,強制決定往往會隱藏人們最真實的心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