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鍋保溫
」保存剩菜「4大行為超NG」! 放電鍋保溫恐成「細菌培養皿」
北市遠百信義A13寶林茶室食物中毒案越演越烈。衛福部疾管署30日上午公佈新增4人,目前共計25名個案,而死者及住院病患共8人的體內都驗出「米酵菌酸」,目前定調此次中毒原因是米酵菌酸所引起,仍持續追查來源。而此風波也讓「如何正確的保存食物」成為熱門話題,對此食安專家「韋恩的食農生活」也整理出國人保存剩菜的4大NG行為。臉書粉絲專頁「韋恩的食農生活」於30日發文指出,以現代環保的立場,丟棄剩食是件對環境造成壓力的事,而且台灣老一輩也是有捨不得的心情,剩菜總是想要一留再留,但是剩菜保存則特別需要注意一些食安重點,食物若保存不當,可能會有食物中毒致死的風險。對此,他整理出國人保存剩菜的4大雷區,呼籲民眾保存剩菜時不要犯了這樣的毛病,以保衛生健康。1. 飯菜放電鍋保溫就不會壞:X大同電鍋切保溫,大概只會保持在40-50度左右,40-50度左右,這樣的溫度並不夠殺菌,其實對細菌來說挺舒服的,剛好像是在培養細菌,這樣放到隔餐,可能就細菌超標啦。只有超過65度以上保存,細菌才難以存活。正確方法:食物保存還是放冰箱比較好。2. 剩菜沒吃完熱好幾次:X食物反覆加熱不但營養價值會被大量破壞,而且過程中因為不斷高溫,使得食物成分產生一些氧化或是聚合等的化學反應,導致生成丙烯醯胺、氧化膽固醇等不良物質的機會,而微生物也會趁隙孳生。正確方法:只取吃得完的量出來加熱,其餘保持冷藏或冷凍。3. 飯菜不能熱的放冰箱,會容易壞:X急速冷卻當然對食物比較好,只是對冰箱裡其他東西不太好,因為熱熱的東西,會把冰箱整個平均溫度向上拉,反倒造成其他東西的保存受到影響。正確方法:如果冰箱空間足夠、壓縮機冷藏能力夠,當然熱的東西放進去沒問題;不然也是食物在覆蓋情況下稍微放涼後儘速放入冰箱,不要拖太久。4. 冷藏既然比較安全,冰箱就用剩菜塞滿滿:X冰箱東西太滿,影響裡面的空氣對流,也會造成壓縮機製冷不足,造成冰箱不夠冷,東西可能就一起壞掉了。正確方法:不要製造太多剩菜,也不要一次全部都放冰箱。
夏天要命習慣3/你也錯了嗎?剩飯「放電鍋保溫」超危險 「這細菌」長年害人不淺
天氣愈來愈熱,食物若不及時冷藏保存,很容易變質腐敗,專家表示,看似無害的米飯,卻經常是造成食物中毒的原因,兇手就是仙人掌桿菌,因為許多主婦習慣將剩飯放在電鍋內保溫,一旦溫度低於攝氏60度以下就有中毒危險。根據食藥署最新資料,仙人掌桿菌長年是最常見食物中毒排名第二的細菌,110年甚至造成1271人受害,超越金黃色葡萄球菌,由此可見其威力。根據食藥署資料顯示,最常見的食物中毒前兩名細菌為仙人掌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仙人掌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都廣泛存在於環境中,仙人掌桿菌屬於孢子型態,存活時間可長達數周;金黃色葡萄球菌會釋放腸毒素,加熱也無法除去毒性。金黃色葡萄球菌常見於肉、蛋、乳製品等,較廣為人熟知;而仙人掌桿菌多存在於米飯等澱粉類製品。「許多家庭主婦常有一些錯誤迷思,例如認為米飯沒有調味,所以比較不會壞,很常將剩飯直接放在電鍋繼續保溫,一旦溫度沒有管控好,很容易孳生仙人掌桿菌,造成食物中毒。」程涵宇營養師說,仙人掌桿菌中毒會引起嘔吐、頭暈、發燒或四肢無力等。食藥署也特別提醒,食品加熱的中心溫度需超過攝氏70度,細菌才易被消滅。保存溫度方面,熱存溫度需高於攝氏60度,冷藏溫度需低於攝氏7度,才能降低細菌生長速度。而溫度介於攝氏7~60度之間稱為「危險溫度帶」,因為許多細菌在此段溫度間會快速生長繁殖。食藥署指出,當電鍋電路切換至保溫功能時,傳統電鍋鍋蓋因非完全密封,較難確定保溫時可維持在超過攝氏60度的狀態,若不小心落入「危險溫度帶」,反而容易助長細菌大幅孳生,保溫時間太長,食品就越容易有腐敗變質的情形發生。食物放冰箱不保證絕對安全,除了不要放置過久,也要注意冰箱內的環境是否衛生,例如生熟食應分開放置,會比較安全。(示意圖/黃鵬杰攝)除此之外,白飯冷藏過久也同樣危險。程涵宇說,95%的仙人掌桿菌中毒都是這樣發生的,建議如果白飯沒吃完,就要趕緊在降溫到攝氏60度前冷藏或冷凍保存。「以我自己為例,我會立刻先放冷凍,再盡快吃完,最晚在3個月內吃完;如果放冷藏,就建議在2天內吃完。」程涵宇也建議冰箱的生熟食應分開存放,同時要注意食品是否過期,若等到出現異味或發霉才清理,很容易讓食物在氧化作用下,產生乙烯及異味分子,或是和細菌、黴菌、酵母菌等酵素或微生物作用,使食物變質,一旦食用這些變質食物,將可能導致食物中毒。另外,夏天外時也要格外小心,例如小吃攤的炒麵、炒米粉,若是長時間處於保溫狀態,也可能孳生細菌,建議選擇現炒的餐點較為安全,同時也多注意餐廳衛生,才能吃得安心。想要避免食物中毒,程涵宇建議掌握5原則,包括調理食品前後都需洗手、食材與水源新鮮衛生、生熟食分開料理、加熱再食用、保存環境溫度低於攝氏7度,才能大啖美食又維持健康。
吃剩年菜放電鍋保溫?食藥署揭2隱憂 落入「危險溫度帶」細菌狂飆
昨(21日)是一年一度的除夕夜,家家戶戶都會準備色香味俱全的年菜,也讓不少人為剩菜保存傷透腦筋。食藥署提醒,保存食物的溫度需高於60℃,冷藏溫度則需低於7℃,才能降低細菌生長速度。溫度介於7~60℃之間稱為「危險溫度帶」,因為許多細菌在此段溫度間,都能快速生長繁殖,所以不建議用電鍋保存剩菜。食藥署指出,一般而言,食品加熱的中心溫度需超過70℃,細菌才易被消滅。保存溫度方面,熱存溫度需高於60℃,冷藏溫度需低於7℃,才能降低細菌生長速度。溫度介於7~60℃之間稱為「危險溫度帶」,因為許多細菌在此段溫度間,都能快速生長繁殖。食藥署說明,傳統電鍋運作原理是利用外鍋底板電熱管加熱,當外鍋水量蒸發殆盡,外鍋底板溫度開始飆升超過100℃,此時會觸動底板偵測溫度裝置而停止電熱管加熱,電路切換至保溫電路進行約65℃的保溫功能。但不同品牌或型號保溫溫度可能不同,而且傳統電鍋鍋蓋也非完全密封,較難確定保溫時,可以一直維持在超過60℃的狀態。食藥署提醒,使用傳統電鍋保溫食品,如果不小心落入「危險溫度帶」的溫度,反而容易助長細菌大幅孳生,保溫時間一旦太長,食品容易有腐敗變質的情形發生。另一方面,餐點製備完畢後,應儘速食用,如未能馬上食用,最好保溫在60°C以上,或儘速冷藏(7°C以下)或冷凍(-18°C以下)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