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電公會
」 電電公會神山痛腳1/台積電超強法說會竟暗藏「這風險」 業者:缺電會讓台灣經濟崩盤
「很少看到神山法說能夠在一個小時解決的,表示分析師不知道該問什麼。」知名分析師陸行之這句話,象徵台積電「一人救全村」的氣勢,全球科技業、投資人注目的晶圓龍頭台積電10月17日法說會,超標業績驚艷全場。2024年前3季營收2.02兆元、大賺7985.88億元,加上台積電董事長魏哲家數度提到「AI需求真實且瘋狂」,讓在場提問的外資分析師們,過往經典題目如競爭對手、產能利用、甚至連地緣政治都拿不出手,美股與台股同步大漲,一片歡騰下,其實法說會中有一段很短、卻「不容忽視」的對話,成為護國神山腳下的定時炸彈,那就是電。法說會上,外資分析師提問,台灣面臨能源不足的挑戰,特別是台積電將推出2奈米製程技術,未來新竹與高雄新廠量產,擔憂電力供應問題,並提到世界大廠紛紛轉用核電,包括微軟、谷歌、亞馬遜,他甚至問,台積電是否也考慮過自己設核電廠。「這的確是個不可忽視的問題,」魏哲家表示,台積電確實在台灣建設許多新廠,需要大量水電資源,所以我們與政府保持非常密切的溝通,並告知他們需求和計劃,「核能、綠能都是電力選項之一,雖然我們現在還沒準備好揭露用電計劃,但我們有政府的保證。」這話也讓大家想起台積電前董事長劉德音在去年股東會上的名言:「台灣的政府認為我們電是夠的,我們只能相信他」。因AI產業極度耗能,連比爾蓋茲都創辦起核電公司。(圖/翻攝自TerraPower官網)缺電問題像「定時炸彈」,是因台積電去年9月宣布,將提前10年、於2040年達成100%使用再生能源目標,而2030年由40%提升為60%。經濟部能源署數據顯示,2023年全台灣總用電量為2765億度,其中台積電一家就花了247.75億度,台積電用的再生能源是25.92億度,11億度是在台灣發的,若以2030年台積電要用300億度電、還要RE60的目標,等於是要打造180億度的再生能源。台積電用電量約占台灣整體8%,預期2030年將會達到11到12%,「8%是真的超高,要是缺電,台灣經濟直接崩盤」,業者說。「我上次去台積電開會,他們說現在的問題不是缺電,是『大缺電』!」一光電業者跟CTWANT記者表示,「台積電說要在2030年達到RE 60,但現在才RE 12,這根本就是沒辦法的事,說要蓋電廠,但問題是臺中以北沒有地,地、電、水這3個條件都達不到,才會連屏東都傳出來要設廠。」全台綠電已用到最緊繃,就連水庫都要「斤斤計較」,知情人士向CTWANT記者表示,雖然今年因雨量大增,各大水庫有超高的蓄水量,但「台電不敢任意放水,因為晚上用電吃緊,要做好準備隨時上場救援發電。」因能源問題,經濟部長郭智輝在立法院常被立委圍剿。(圖/黃威彬攝)為挺「全村希望」台積電,經濟部早已火燒眉毛,甚至不惜推翻過去政策,早在法說會前一個月,風電業者就因放鬆國產化政策一事狀告行政院,但能源署立場堅定,副署長李君禮跟記者說,「現在最重要的,就是如期併網,因為半導體、AI都需要綠電,如果國產化會影響風電的建設進度,那就可以不做國產化」最迫切的目標:把缺的電補齊。經濟部長郭智輝10月14日、15日出席活動時,一席「將在菲律賓設置電廠,把綠電輸回台灣」言論,讓他16日在立法院經濟委員會被連番砲轟而道歉。不具名的業者跟CTWANT記者提到,「這是缺電缺到,要把能源議題,上升到外交軍事層級了,先不論海底電纜光是耗損率就超過三成,把發電命脈放在一個跟我們沒邦交的國家,電纜更是在領海衝突頻發地區,隨便一艘漁船就能讓我們斷電!」為此,一向標榜「民不與官鬥」的企業界也坐不住了,電電公會近期聯合產業界,拜會經濟部、行政院,就是要談電力和碳費問題。「綠電在台灣發展肯定遇到很多瓶頸,畢竟地這麼小。」業者表示。南臺灣的魚塭已被設置大量光電設施。(圖/報系資料照)「台積電沒辦法靠魚電、農電共生去匹配,也沒辦法買發展最快的屋頂型發電,因為他用電量太大。」光電業者跟CTWANT記者說,台積電美國廠陽光充足,日本九州廠綠電過剩,「只有台灣的綠電是沒ready的,今年新的綠電併聯量,大家很清楚會比去年少,如果沒有大型地面站開出,明年還會比今年更少!」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能源合作組織最新的白皮書也提到,去年全台灣的再生能源僅7%由企業直接購買,若維持現有趨勢,2030年只能提升至約35%,台灣製造業對綠能缺口170到390億度,若半導體業與電子業配合1.5°C路徑調整目標,缺口還會擴大至360到700億度。電力問題,已成新政府的「阿基里斯之踵」。
台北電子展登場!結合AIoT、TPCA、光電展四合一 逾700廠商參展
2024年「台北國際電子產業科技展」、「台灣國際人工智慧暨物聯網展」攜手「台灣電路板產業國際展覽會(TPCA Show Taipei)」及「國際光電大展(OPTO Taiwan)」,於23日以「台灣國際電子製造聯合展覽會」形式呈現,計共有超過700家參展商、使用超過2,250個攤位;外貿協會秘書長王熙蒙指出,臺灣出口成長10.2%,須歸功於ICT資通訊產業,並期許產業透過AI創新發展,帶動下一個更精彩的50年發展。電電公會理事長李詩欽指出,TAITRONICS將持續轉型,並全力支持臺灣資通訊電子產業。在過去50年中,臺灣的資通訊產業已成為日不落的行業,從進口零組件加工到自製,從硬體製造到軟硬體的完整整合,最終從臺灣走向全球。期待未來50年能再創台灣ICT產業的奇蹟。經濟部部長郭智輝提到,臺灣科技業以及資通訊產業技術領先全球,晶圓代工封測全球市占率第一,新世代科技創新動能將在未來持續扮演關鍵的角色。經濟部已在9月成立台灣卓越無人機海外商機聯盟,同時在AI技術迅速推進的時代,規劃在國內外培養二十萬名AI人才,並鼓勵企業投入AI設備以及AI應用投資,以協助產業升級轉型。今年展覽延續AI物聯熱度,邀集到凌群電腦、鈺創科技、群創光電、奇翼醫電等指標性廠商展示前端技術。如鈺創科技展出用於物聯網、智慧穿戴、終端AI系統之記憶體解決方案及3D感測AI晶片,顯示其創新研發技術與能量。群創光電發展可進行體感互動遊戲的裸眼3D影音牆及浮空投影3D魚缸,成為實現智慧生活的潛力技術。為呼應近年備受矚目的無人機產業,TAITRONICS & AIoT Taiwan攜手嘉義縣亞洲無人機AI創新應用研發中心共同設立「Drone Taiwan 無人機專區」徵集24家無人機業者,大秀臺灣無人機國家隊最新研發實力,包括雷虎科技、中光電智能機器人、智飛科技、其昜科技及臺灣希望創新等,並於無人機試飛區實際演示無人機作業情形。同時太空衛星科技快速發展,為全球衛星通訊產業帶來了一場革命,吸引Sony semiconductors、繁晶科技、誠釱科技等國內外頂尖衛星通訊業者展出在家用、車用、海事及航空4大終端設備系統整合及衛星通聯實測相關解決方案。首度推出的「Big Bang Startup」新創展區,匯聚來自日本、韓國、加拿大、匈牙利以及英國之新創企業,展示出各項潛力AI驅動的創新應用及解決方案,同時舉辦Big Bang Startup Demo Day & Networking,提供新創企業絕佳的發表機會,促進與國內外業者交流,拓展合作商機。
AI創新應用聯盟成立 電電公會李詩欽:背後推手有「這大咖」
外貿協會與電電公會在10月23日至25日於南港展覽館1館,舉辦2024年「台北國際電子產業科技展 (TAITRONICS)」及「台灣國際人工智慧暨物聯網展 (AIoT Taiwan)」,23日也成立AIIA聯盟。經濟部長郭智輝表示,台灣的AI硬體排在世界第一,但軟體只在全球第25名,要推動科研專案、政府協助,讓台灣AI產業在未來4年內推到世界前三名。今年活動聚焦「AInnovation Now」,涵蓋「AI物聯應用」、「低軌衛星」、「新創動能」和「無人飛行器」四大領域,參展廠商300多家、使用550個攤位,規模較上屆成長4成,經濟部長郭智輝、總統府資政沈榮津、嘉義縣長翁章梁都到場,還有墨西哥契瓦瓦州(Chihuahua)州長María Eugenia Campos Galván、歐洲經貿辦事處處長Lutz Güllner等人,由鴻海董事長劉揚偉陪同參觀。郭智輝在開幕式時特別點名無人機產業,已成世界趨勢,也是總統賴清德推動的五大信賴產業,而無人機市場規模,預估到2030年將達8000億元至1兆元,今年9月成立「台灣卓越無人機海外商機聯盟」,就是要集結國家隊之力,推動產業往國際發展。電電公會理事長李詩欽表示,今年邀請到墨西哥的州長參與,與電電公會會員廠商接洽,他們也邀請台灣ICT、半導體等產業前往墨國投資,墨西哥是打入北美市場重要關鍵。李詩欽表示,台北國際電子展自1974年舉辦以來,已走過半世紀,見證台灣資通訊電子上下游和全產業鏈發展,在這段期間,台灣電子產業從零、走到全球領先,從台灣製造、到全球布局的日不落產業,明年將轉型為人工智慧(AI)創新應用展,期待未來50年,再創台灣資通訊產業奇蹟。AI創新應用聯盟(AIIA)也於23日正式成立,李詩欽透露,這次能順利集結八大公協會,有一部分要歸功於廣達(2382)董事長林百里,以及多位產業界先進的幫助,期許在慶祝電子展50周年的同時,大家攜手為台灣下一個50年盡早規劃,合力爭取更好的未來。李詩欽表示,台灣過去比較偏ICT產業,但半導體占了很大部分,造成資源上的排擠,他認為應該多發起本土業者與ICT產業的融合交流,所以這次的「AI 創新應用聯盟」,不僅要加大投資本土新創產業,也會協助政府將更多算力留在台灣,供本土新創業者使用。AIIA聯盟會長徐爵民表示,台灣在AI及半導體技術上的領先地位,是推動AI革命重要基石,聯盟將聚焦智慧製造、醫療健康、智慧移動和智慧城市等領域,透過四大專案小組推動技術落地,建立強大的台灣AI生態系統。「AI創新應用聯盟」成員包括台灣人工智慧晶片聯盟(AITA)、台灣雲端物聯網產業協會(CIAT)、中華民國資訊軟體協會(CISA)、國家生技醫療產業策進會(IBMI)、智慧產業電腦物聯網協會(ICAA)、光電科技工業協進會 (PIDA)、台灣資通產業標準協會(TAICS) 以及台灣區電機電子工業同業公會(TEEMA)。
算力即國力! 鴻海劉揚偉:台灣發展AI最大挑戰是「這件事」
鴻海(2317)董事長劉揚偉23日出席台北國際電子產業科技展(TAITRONICS)與「AI創新應用聯盟(AIIA)」啟動儀式時表示,他贊同「算力即國力」、將會是世界上最珍貴的商品,AI不會泡沫化,但台灣發展AI的第一大挑戰,就是能源問題。鴻海在今年6月20日首度衝破市值3兆元大關,10月23日股價逆勢上漲至216元、漲0.23%,市值回到2.99兆元,距3兆僅一步之遙,劉揚偉被媒體問到股價看法時,他說股價表現就是反映一家公司的經營狀況,聚焦在「把公司做好」;被問到鴻海是否搭上AI列車,劉揚偉表示,「硬件」上有、「軟件」沒有。劉揚偉在午宴時以「台灣成為AI影響力中心的機會與挑戰」為題演講,他認為,目前市場正處於通用人工智慧階段,已實現聊天機器人,正在進展仿人類推理者的能力,下一步則是行動代理人、發明創新者、最後目標是組織協作者。也就是說,發展只是剛開始而已,未來還有很龐大的空間。劉揚偉說,有人擔心AI是虛假市場會泡沫化,但以目前AGI的發展、對算力的無止盡需求來看,AI不會是泡沫,已有基礎的商業模式,AI模型的推理成本,每年也以10倍的速度下降,預期未來AI在各領域的運用越來越廣泛,可望影響百工百業。台灣具有許多發展AI的優勢,劉揚偉表示,包括台灣有先進的半導體產業、非常完整的科技供應鏈、強大的研發能力、國際合作與拓展潛力,並抓住智慧化升級趨勢。而台灣的第一大挑戰,就是能源及環保的壓力,劉揚偉表示,AI算力需要用大量的電,尤其是當台灣全面轉向綠色能源的時候,挑戰也會更大;第二是地緣政治的風險,恐讓供應鏈面臨重組;第三則是技術人才的短缺,儘管經濟部計畫透過不同機制提供海內外20萬名AI人才,但「20萬不一定足夠。」第四個挑戰是全球競爭加劇,每個國家都在思考如何發展自己的AI,第五挑戰則是市場變化很快,每年AI算力都是2、3倍的提升,能源需求也大幅成長,這都會影響企業選擇科技與方向,因此除了要抓對方向,也要跟得上。
碳權擠毛巾1/「本土產業存亡戰」自家嚴管收費邊關卻不設限 劣質水泥入侵成碳洩漏大破口
最近全台最重要的工商團體大老們都很忙,電費大漲已「回不去了」,他們將目光放在台灣「獨步全球的碳費」,不同行業難得「聯合上書」,除了希望不要「自斷筋脈」、還要圍堵從外引入台灣的劣質「碳洩漏」危機,盼望520前讓準總統賴清德團隊聽見,爭取轉圜餘地。「政府再不作為,將讓國產水泥業面臨生死存亡困境。」除了水泥公會,包括工業總會、工商協進會、電電公會、三三會等工商團體們近來不約而同大聲疾呼,希望碳費及碳稅開徵與國際接軌,或者暫緩實施。國際社會以2050年「淨零排放」為目標,推出各種減碳措施,排放的二氧化碳視為商品制定價格,即碳定價,透過碳費、碳稅及碳交易移轉等機制,達到減碳目標。台灣去年施行「氣候變遷因應法」將2050淨零目標入法,碳費預計今年開徵、明年收費,主管機關為環境部,碳交易所去年8月成立,碳稅則在財政部研議中。各國減碳進程中,歐盟推「碳邊界調整機制」(CBAM)以進口商為主,美國「碳污染減少目標」(CCA)則以進口商及國內製造商為主,徵收碳關稅,台灣無碳關稅,而是向國內製造商開徵碳費,可說是全球獨步。不過,原定今年第1季出爐的碳費費率確定「難產」,畢竟業界盼每噸100元、政府想收300元、環保團體則喊500元,完全沒共識。至於「台版CBAM」(碳邊境調整機制)仍未定案,環境部在3月15日、26日舉行兩場碳費審議委員會,理由是「以現行規定要設計碳關稅難度很高」。 環境部3月15日舉行台灣首次的碳費費率審議會。(圖/報系資料照)「碳費費率可能要1、2個月才會出爐;未來必然會從碳費轉向碳稅, 2030年開始推動碳稅是不錯的時間點。」環境部長薛富盛3月27日在立法院被質詢時表示,儘管進度落後,但碳費仍維持今年開徵、明年收費,不過原先計畫從2024年1月1日開始計算,不排除往後調整。代表台灣159個工會的工業總會表示,以倫敦政經學院評估碳費的影響,若每噸收300元,會減損一年GDP的0.32%、物價上漲0.62%,碳排及用電多的產業恐成本增加而被迫減產或解僱員工,疾呼「課徵碳費議題須提高到行政院層級研商,並與產業充分溝通協調,各界未取得共識前不能貿然實施」。「首批碳費徵收對象包含電力、鋼鐵、水泥、石化業、半導體、與薄膜電晶體液晶顯示器業等製造業,估計噸數超過1.1億,如果每噸300元,就是三百多億,這對任何一個國家來說都不是小數字,對景氣與競爭力勢必有影響」身為業界最早表態「支持碳有價」的,就屬台泥董事長張安平,然而他再度親上火線,指出政府邊關不設防,「將造成劣幣驅逐良幣」。張安平表示,「目前政府對進口水泥無須申報碳排,也不用繳納代金,對本土業者相當不公平。」而可能被列入首批碳費徵收的512家「排碳大戶」中,衝擊最大的莫過於水泥業。水泥公會的數據顯示,各國多將水泥視為國防及民生建設重要戰略物資,因此全球水泥生產近98%用於內需市場,台灣卻不一樣,進口水泥及熟料占國內消耗比重已由2013年的11.26%上升至2023年的24.83%,主要就是「被低價傾銷」。「台灣進口最多的水泥來自哪裡?是東南亞!」水泥公會的數據顯示,台灣前三大水泥加熟料進口國家為越南的50.9%、印尼的25.69%、以及泰國的11.62%,這些國家都沒有碳稅與碳費。在減碳議題上,台泥董事長張安平呼籲對進口業者一視同仁,否則恐讓劣幣逐良幣。(圖/周志龍攝、報系資料照)台泥估計,若只對本土業者收碳費,卻放任國外無須支付任何碳成本的水泥與熟料銷往台灣,將為台灣每年增加約一個直轄市的碳排量。「碳在空氣飄散、也沒有疆界,若沒有配套的碳邊境機制,會讓更多成本較低的高碳排商品傾銷台灣,反而造成『碳洩漏』的破口。」亞泥總經理李坤炎向CTWANT記者解釋。業者向CTWANT記者透露,台灣本土業者兢兢業業做高品質、促使產業鏈走低碳,甚至可進軍歐洲市場,但進口水泥每噸比本土便宜600元,不用付關稅和碳費,也沒人去查他的含量和碳排放,「講直接一點,發展中國家做出來的水泥品質一定跟我們不一樣。」「如果碳費再加上去,那簡直難以競爭,畢竟一般民眾花大錢買房子,不會去詢問用的是哪國水泥,但水泥的強度與品質不足,可能過一陣子才被發現、已經很難補救。」某營造廠員工坦言,「有時叫不到料,就換進口水泥,但明顯成果不同,出現很多孔隙」。「這實在不合理,政府的工作應該是保護自家產業,但我們出去有關稅,外來者卻不用管碳排放,難道減碳是只有台灣要負責的嘛!」另一傳產大老向CTWANT記者表示,「我們跟(經濟部)產發署說過了,但他們說碳費是環境部主導的,然後收稅又是財政部的事。」語氣間充滿了無奈。4月才剛漲電價平均11%,各行各業成本隨之提高,而碳費碳稅付完後,出口到外國還要再付該國碳稅,簡直是被扒了多層皮,如果轉嫁到下游,「可能導致『綠色通膨』,影響產業競爭力。」台玻董事長林伯豐向CTWANT記者說。「看來是要等520後再解決了,」不願具名的業者表示,「不過這也可能是轉機,就看總統賴清德新團隊對這個議題的看法了。」
2024台灣排碳計價上路 電電公會呼籲政府「鼓勵替代懲罰 」
台灣即將邁入排碳有價時代,多數企業仍不清楚碳費規則。台灣區電機電子工業同業公會及能源與儲能委員會今(21日)表示,建請政府淨零轉型初心,應以「幫助企業而非管控、以鼓勵替代懲罰」,配合國家減碳目標、企業自主減碳,讓做得好的企業獲得獎勵,以利國家減量目標順利達成。 環境部在2023年12月29日提出「碳費收費辦法」草案,明定碳費計算方式、碳權扣減比率、追繳機制等,規定年排放量達2.5萬公噸二氧化碳當量的電力業和排碳大戶,初估約有512家大型製造業列管,並自2024年開始納入計價碳費,為台灣邁入排碳有價時代揭開序幕。 電電公會今舉辦「迎接碳定價時代、企業因應碳費」座談會,電電公會常務理事暨能源與儲能委員會主委胡惠森指出,為讓企業對碳定價制度及碳費徵收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時蒐集彙整企業對碳定價各項議題的觀點 與建議,以反映企業對政府推動淨零轉型碳定價與碳費制度的觀點與需求,共同引領我國產業朝低碳淨零方向轉型。 台北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研究所李堅明教授引用瑞典、瑞士、新加坡等各國的作法強調,目前73個推動碳費制度國家中,一半以上都是採取碳總量管制,以國家減碳為目標,搭配企業自主性減碳,企業只要達成自主減碳目標即可免徵碳費,以鼓勵取代懲罰性收費,避免企業二次收費墊高成本,衝擊企業經營和國家經濟發展,以謀取碳稅的雙重紅利(Double Dividend)。 KPMG安侯永續發展顧問公司董事總經理黃正忠也指出,今年2月全球溫度已較1880年工業化前上升1.73度C,估計未來五年全球氣溫上升1.5度C將成常態,估計將溫度控制至2度C內,平均每一噸排碳費約75-100美元,要達到1.5度C,至少超過150美元,歐盟自2005年花了18年才達成減碳目標和作法,因此,台灣如何一次達成這項目標,將是極大的考驗。
緯創墨西哥新廠2024完工 鎖定車用、伺服器產能
台灣電子代工廠近年陸續到美墨邊境設廠,以避開美中貿易關稅壁壘、就近服務北美客戶。其中,緯創(3231)墨西哥廠總經理賴育民周五(15日)出席公開活動分享,公司投資墨西哥主要是希望建立產業生態系統,吸引更多技術服務供應商到墨西哥;此外也提到當地新車用、伺服器產能將於年底陸續建置完畢。賴育民昨日出席「2023電電公會國際鏈結論壇」表示,緯創全球涵蓋25個據點,而在墨西哥設廠已有25年歷史,從一開始代工資通訊產品,現在已轉向聚焦伺服器、網通、工業與車用領域。緯創提供軟體服務,緯穎則在當地供應伺服器。賴育民透露,緯創旗下墨西哥華雷斯新廠年底至明年首季陸續完工,關係企業啟碁(6285)也正計畫在墨西哥華雷斯城投資。並表示緯創投資墨西哥不僅僅是為了短期的獲利,未來10年的發展重點將放在更重要的「永續發展」上,希望與英業達、和碩(4938)等鄰近廠商共同建立產業生態系統,才能吸引更多技術服務供應商到墨西哥華雷斯城。賴育民進一步表示,緯創在全球的佈局主要是資通訊科技(ICT)、代工生產(OEM)與原廠委託代工(ODM)。過去大部分在墨西哥主要為運算產品,包括桌機及及消費性產品等。不過這類產品生命週期短,因此後來轉向企業用戶市場發展,包含伺服器、網通產品、車用等,也是緯創未來重要的發展方向。
臺灣產業鏈水準獲得國際信任!電資外商採購連四年破二千億美元
全球局勢動盪、國際貿易思維轉變帶動供應鏈重組,但電子資訊外商對臺採購金額仍創下連續四年突破二千億美元,凸顯臺灣電子資訊產業供應鏈在全球扮演無可撼動的重要地位。臺灣產業鏈水準獲得國際信任,加上外商加大採購力道加持,助攻臺股大盤站上萬七關卡,睽違30年,臺、港股出現黃金交叉,臺股正式超車港股,見證歷史榮耀時刻。為感謝國際夥伴協助臺灣產業發展尖端技術,提升在全球供應鏈的戰略地位,二○二三經濟部電子資訊國際夥伴績優廠商頒獎典禮,由經濟部長王美花頒發七大獎項予二十家國際大廠,當日與會大廠總市值近四○○兆元,持續以高附加價值、永續科技、創新應用等關鍵技術在臺落地扎根,壯大臺灣供應鏈韌性,讓臺灣+1走向世界的臺灣,非臺不可。「今年全球經濟面臨多重挑戰,但臺灣產業強大動能,仍會是全球產能的重要火車頭。」身為經濟部大家長,王美花由衷感謝與會國際夥伴,持續和臺廠緊密合作、重押潛力股投資臺灣,攜手壯大臺灣供應鏈韌性與競爭力,共同寫下二○二三年電子資訊外商對臺採購金額達二一八四億美元的豐碩成果。◎市值高採購多連結深 IPO攜手臺廠建立新夥伴關係隨著國際貿易思維轉變,採購要素已從低成本轉向高品質、高標準,且聚焦先進技術、淨零碳排與供應鏈韌性,臺灣成為世界的臺灣,是值得被信賴的民主合作夥伴,第一島鏈戰略地位更顯重要。王美花強調:「無論是在臺灣生產,或是到新南向等其他國家生產,臺商都是最好的供應鏈夥伴。」她也以市值高、採購多、連結深肯定當日與會的國際大廠,攜手建立和臺廠之間的新夥伴關係。今年「技術加值夥伴獎」由ASML、Micron、NVIDIA奪得;「策略亮點夥伴獎」頒給Arm、Cisco、Google;「關鍵供應夥伴獎」由Denso、Hitachi、Merck出線;Dell、HPI、Panasonic贏得「綠色系統夥伴獎」;「創新應用夥伴獎」頒給AWS、HPE、Microsoft;Cadence、Intel、LINE獲得「軟性價值夥伴獎」;「市場擴大夥伴獎:」由Apple、HPI、Dell、AMD、Microsoft、Google脫穎而出。獲獎外商可享有研發測試自用商品免驗通關、外國人才來臺條件放寬等多項實質獎勵措施。今年IPO頒獎典禮也順應潮流調整兩個獎項,首先增設「關鍵供應夥伴獎」,肯定外商供應鏈夥伴在臺設立研發中心、投資生產製造,與臺廠建立新供應鏈合作模式,來自全球的頂尖公司在臺群聚,形成全球最綿密、先進的供應鏈網絡。王美花期盼,未來能有更多關於原料與設備製程的創新技術,如矽光子等先進技術一棒接一棒在臺落地生根,讓臺灣不僅成為全球重要製造中心,更邁向高值化研發基地。「市場擴大夥伴獎」則應生成式AI爆炸性成長,看好資料中心對AI伺服器需求大增,幾乎所有日系、美系與歐系品牌客戶都向臺採購,未來AI在伺服器、PC與筆電市場陸續導入,臺灣供應鏈將續寫獨占鰲頭戰績。◎臺灣+一當世界的臺灣 超前部署AI應用開創新局IPO Forum會長,同時也是臺灣戴爾科技集團總經理的廖仁祥表示,頒獎典禮上,除了投資臺灣,更重要的是「韌性」,這象徵臺灣與IPO Forum的共同精神,也是促進產業競爭力的關鍵特質,外商品牌將以持續投資臺灣行動,打造共創共榮的堅實夥伴關係,IPO Forum也會持續擔任臺灣政府與企業邁向數位轉型、永續發展與創造韌性的最佳國際夥伴。電電公會理事長李詩欽認為,臺灣在全球ICT產業具備相當優勢,隨著AI技術發展與不斷上升的高階晶片需求,臺廠若能把握此波AI 浪潮,未來在半導體、製造、醫療和零售等產業皆可開創新機會。 今年也被視為生成式AI元年,臺廠若想在AI競賽彎道超車,可在垂直優勢應用領域多加著墨,帶動資服軟體商機,加速釋放生成式AI潛力。能力越強的同時責任也越大,除追求技術突破,Dell、HP、Cisco與國內EMS中心廠也透過以大帶小方式,落實供應鏈減碳,明年可減碳三十四萬公噸,落實綠色永續、淨零目標。透過加大與國際大廠的合作深度與廣度,推動臺灣資通訊技術與時俱進,也讓「臺灣+1」有了「壯大臺灣,加入世界」的全新詮釋,讓臺灣成為世界的臺灣,持續在全球供應鏈扮演關鍵角色。
電電公會AI論壇 廣達林百里:誰的AI最強誰就有更大的贏面
電電公會今(27日)舉辦「AI巨浪來襲-AI技術與應用展望」論壇,理事長李詩欽表示,全球ICT產業台灣具備優勢,如果可以把握這波的AI浪潮,台灣在未來半導體、製造、醫療和零售等產業將可開創新的機會。廣達董事長林百里也應邀出席論壇,並以「與AI共舞」發表演說。林百里表示,AI來襲聽起來雖然很可怕,但大家應該要放輕鬆,與AI共舞,就像跟俊男美女共舞一樣快樂,若是不能跟AI共舞,會很難活出品質。話鋒一轉,林百里說,現在的生成式AI只是剛開始,接下來還將掀起重要的革命,未來還有很多事情會被翻轉,不過AI還是要回歸到以人為本。林百里也強調,就目前來看,AI的算力需求大約是每3個月就會翻一倍,已超越每2年翻倍的半導體摩爾定律,換言之,在不久的將來,AI力就是國力,誰能更快做出最強的AI,誰就有更大的贏面。
經濟部攜手電子資訊業者推動產業低碳轉型 掌握永續供應契機
為達成我國2050淨零轉型目標,經濟部於112年5月16日辦理「2023電子資訊產業低碳轉型永續峰會」,號召近20家國內外供應鏈夥伴,例如宏碁(Acer)、華碩(Asus)、戴爾(Dell)、技嘉(Gigabyte)、惠普(HP)、微軟(Microsoft) 等電子資訊品牌業者;與鴻海、廣達、仁寶、和碩、緯創、英業達、光寶等EMS大廠及台灣區電機電子工業同業公會(TEEMA)與台北市電腦商業同業公會(TCA),與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III)共同宣誓攜手減碳,推動台灣持續扮演全球資通訊產業關鍵角色。經濟部次長林全能致詞時表示,由於全球氣候變遷,世界各國紛紛制定減碳/零碳政策,隨之而來的碳權、碳稅將對全球產業造成莫大衝擊,經濟部工業局為協助素有我國護國神山群的電子資訊產業接軌國際減碳趨勢,特推動中心廠以大帶小方式合作減碳,並提供疫後補助,協助供應鏈業者加速導入最新低碳工具和能源管理等技術,鼓勵汰換製程老舊耗能設備,並提供節能減碳專家顧問輔導及診斷服務,打造整體供應鏈具體減碳的亮點案例。為協助我國電子資訊業者掌握國際產業供應鏈需求與做法,本次會議邀請戴爾、惠普、宏碁、華碩等國際品牌大廠分享減碳的實際執行經驗,以及微軟、安侯建業、台灣檢驗科技、東捷科技、友達宇沛、永訊智庫、思納捷、伊雲谷、台經院、成功大學等產學專家,分享各自在國際減碳趨勢、科學驗證、產品設計、數位管理平台與碳盤查工具等專業領域的know-how,來協助業者了解自身碳排放量,以利擬定減碳措施、對症下藥,降低企業的碳焦慮。此外資策會亦透過自身多年的產業數位化推動經驗,發展數位信任減碳的交換機制,協助供應鏈與碳盤查工具業者合作運用。經濟部工業局長期透過IPO Forum平台與外商緊密合作,領域涵蓋技術研發、對台採購與創新應用,外商會員亦積極響應政府減碳政策,協助供應鏈夥伴大帶小達成減碳目標,IPO Forum廖仁祥會長致詞時提到,台灣的供應鏈對全球電子資訊產業非常重要,IPO Forum的外商代表做為投資台灣的國際夥伴,也會持續與政府攜手協助台灣供應鏈和產業,以更創新的模式達成減碳目標。電電公會李詩欽理事長與北市電腦公會童子賢榮譽理事長表示,為呼應經濟部推動我國產業升級轉型目標,公會除全力配合倡議產業減碳目標指引,推動碳盤查輔導、資料追溯與降低組織或產品碳排之外,亦將推動多元化以大帶小的實證應用,輔導會員業導入現代化數位工具,完成減碳路徑規劃與應用,攜手邁入減碳行列,讓具體減碳效益落實到次產業供應鏈端。面對全球淨零新局,國際品牌大廠與其供應鏈夥伴為落實社會責任,已陸續提出2030年至2050年階段性減碳目標,但因電子資訊產品供應鏈上游複雜,碳足跡活動多元統整不易,而正確排放係數資料更加難以挑選,為協助廠商解決上述痛點議題,經濟部工業局特於會中介紹近期於產業競爭力發展中心網站公告的「經濟部推動產業及中小企業升級轉型」辦法,推動以大帶小製造業低碳化及智慧化升級轉型補助協助相關業者,1+10(1家中心廠帶10家供應鏈廠商)方式導入低碳化,最高可獲3,000萬元補助,或以1+4(1家中心廠帶4家供應鏈廠商)方式導入智慧化,每案最高也可獲2,000萬元補助,目前已開放申請,歡迎相關業者投件,以利加速企業低碳轉型及強化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載板可抄底?2/「去年全球擴增20座晶圓廠」 TPCA理事長李長明:沒有供過於求PCB廠將掀南向潮
載板是否有供過於求的狀況?台灣電路板協會(TPCA)理事長李長明告訴CTWANT記者,晶圓代工廠產能持續增加,加上下游高階應用產品需求也增加,「載板的需求依然穩健,沒有供過於求的問題。」根據研究機構IDC(國際數據資訊)統計,台灣晶圓產值佔全球約67%,各級製程晶片所需的PCB,根據台灣電路板協會統計,台廠地位產值比重約50%。TPCA Show 2022(台灣電路板產業國際展覽會)今年展覽在疫情後配合國境開放,讓國外買家也入場,參展攤位家數超過450家,使用1286個攤位,聚焦「淨零碳排」、「載板與高階電路板」、「高值新材料」、「智動化」、「SMT」等面向。李長明從早到晚忙碌的出席論壇、研討會,特別撥空接受本刊訪問。對於外界最關心的載板供需狀況,李長明明確地表示,「其實從去年的全球晶圓廠擴廠多達20座的狀況就可以預期,載板的需求將持續增加!因為這些晶圓廠都會用到載板,當客戶都在擴產,載板的需求也當然會跟著增加。」5G的高頻特性,就是需要透過載板才能發揮。(圖/CTWANT資料照)根據據研調機構N.T.Information統計,台灣載板三雄以營收來看,欣興居全球第一,南電及景碩則分居第六及第七,且各家都有擴產計畫,引起市場擔憂恐供過於求。李長明不以為然地表示,「像是5G、HPC(高速運算)還有AIoT(物聯網)這些終端應用都持續增加,帶動對高階晶片的需求,自然也會推升對於載板的需求。」這些終端應用,不只增加新需求,更重要的,原本的需求量更大,因此不用擔心供過於求。李長明用手比了一下說,「就伺服器來說,原本一台所需要的載板尺寸面積大小可能只是2x2公分,但是因為進入到5G高頻,一台所需要的載板就成長到10x10公分,這樣對於需求量的推升的不是幾倍而已,而是20-30倍,也就是說,量的增加是相當明顯的。」而就全球關係地緣政治風險一事,台灣電路板協會11月中旬將與電電公會聯合帶團赴泰國考察。「當全球供應鏈出現變化,分散生產基地已經成為廠商自身甚至是客戶要求的,因此協會基於服務會員廠商的目的,也要盡力達成。」李長明說,台灣電路板廠將有新一波南向潮。泰鼎-KY是台系電路板廠中,生產基地全部位於泰國的廠商。(圖/李宜儒攝)不過,分散生產基地不是說去就去,還需考量當地的供應鏈狀況,李長明分析,以東南亞地區中的泰國為例,因為日本汽車品牌早就赴當地設廠,建立一批相對於其他東南亞國家完整的電路板產業供應鏈,讓泰國在電路板產業在東南亞居於領先的地位。目前有意願赴泰國考察的電路板廠,包括板廠燿華、銅箔基板(CCL)廠聯茂、台光電,而FCCL(軟性銅箔基板)廠台虹於今年5月已和泰國安美德集團(AMATA)簽訂「安美德春武里工業園區土地購置契約」,預計將投入3500萬美元,進行建廠,預計2024上半年正式量產。目前在泰國設廠的台系電路板廠則有泰鼎-KY、競國及敬鵬。
國門開放 電電公會疫後第一發參訪團急衝印度有原因
鴻海鄭州廠工人逃「疫」鬧得沸沸揚揚,反映中國當局緊繃的防疫政策,國家的手越抓越緊,未來民間資金發展空間同時受限,更加速供應鏈外移,而越南已經飽和且缺乏人口紅利,又台廠緯創、和碩、鴻海相繼在印度開出iPhone產能,導致印度成為電電公會疫後出訪首選。第一屆台印CEO論壇11月3日在印度德里舉行,由台灣區電機電子工業同業公會理事長李詩欽率 15家台灣電子製造、智慧交通相關企業,組成台灣代表團前往第一屆「台印度CEO論壇」,印方則是印度商工總會(FICCI)代表,會後雙方發表共同聲明,期許未來企業合作更加深化,尤其在「電子製造」及「智慧交通、電動車」等產業。印度亟度歡迎台灣這個高科技島前往拜訪,印度代表團,在上週先來到台北,與李詩欽等台灣商業代表交流。印度工業部秘書長克里西南強推重工之城清奈所在的泰米爾納德邦(Tamil Nadu),並指出「電電公會包含台灣16個次產業、3000多個會員,是全球知名品牌的供應商」,更希望複製台灣價值鏈,不僅龍頭廠到當地,中小型零件廠也可以響應投資,甚至規畫台灣工業區委由東元旗下世正開發進行,事實上,印度已經成功複製數十個韓國與日本工業區。電電公會理事長李詩欽,展示印度製造的公事包。(圖/記者陳柔蓁攝)李詩欽說,泰米爾納德邦是最都市化、工業化動最高的城市之一,有多元產業,包含汽車、藥品、紡織、皮革、化學等,汽車產業尤其蓬勃,汽車、火車、卡車、機車、重型運輸車零件已經累積數十年基礎,尤其電動車產業有相當契機,而這是台廠積極布局的生態系。李詩欽看好印度製造的實力,他指出自己最近接待了印度好幾個參訪團,並樂觀表示,「世界上make in India的產品,一定會越來越多」,並展示自己的公事包就是印度製造,這次也要去參觀和碩、緯創、鴻海在印度的生產基地。經濟部希望能與印度達成互相承認相關認證,並希望印度政府能鼓勵電子業者明年組團參加由貿協與電電公會合作的「台北國際車用電子展Autotronics」暨「台灣國際智慧移動展2035 E-Mobility Taiwan」、及「台北國際電子產業科技展Taitronics。第二屆CEO論壇將在台灣由貿協舉辦。
全球銀髮照護市場千億美元 工研院攜手電電公會搶進
由工研院與台灣區電機電子工業同業公會(簡稱電電公會)主辦,健康樂活與智慧醫療照護聯盟、國家衛生研究院(簡稱國衛院)協辦的「智慧醫養場域跨域交流會」登場,工研院宣布將與國衛院發展「科技照顧支持共生社區發展計畫」,並攜手電電公會打造出「智慧共生社區」,從市場需求、科技共創、產品製造、到場域驗證等不同階段,藉由台灣電子科技產業實力,加快ICT廠商加速進入銀髮產業,協助我國照護產業走向智慧化,進而在超高齡社會來臨前,催生出跨領域的創新解決方案,搶攻全球數位健康市場商機。工研院副院長張培仁表示,社區共生是全球銀髮照護的新趨勢,照護與醫療產業迫切需要彙集跨領域科技,提出完整解決方案,發展以使用者為核心的個人化醫療、健康促進或賦能方案,讓社區共生真正實現。因此,工研院聯手國衛院研擬推出「科技照顧支持共生社區發展計畫」,選擇優質社區關懷據點,邀集醫療、養老、照護、健康促進、保險、藥局等六大領域夥伴,運用科技,擴大共生社區,進行實地驗證,共同推動國內「智慧共生社區」,使長者可於熟悉的社區獲得完善照顧,實現「在地安老」願景。工研院也和電電公會合作,鼓勵更多電子電機廠商一起關注、深度參與照護議題,透過產研共創,共同打造更完整、更接地氣、更跨域整合的智慧共生社區解決方案。電電公會理事長李詩欽表示,2025年台灣超高齡社會即將來臨,疫情更大幅改變醫病關係,新科技結合遠距醫療帶動新一波需求與商機。公會會員近年來也積極投入智慧穿戴裝置、健康醫材、遠距醫療、網路通訊、數據雲端平台等健康照護領域。此次與工研院、國衛院兩大法人合作,共推「智慧共生社區」,正是最好的時機,不僅呼應政府長照2.0政策,更可為電電公會會員帶來新一波契機。台灣將於2025年正式邁入超高齡社會,全力提升照護科技刻不容緩,根據市場研調機構Global Market Insights公司推估,2020年全球數位健康巿場規模為1,418億美元,2027預計成長至4,268億美元,年平均複合成長率達17.4%。因此,智慧醫養跨域交流會邀請醫藥、科技、壽險、照護等業者代表分享精準賦能及數位健康的應用及經驗,包含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李光申、諾亞克科技執行長沈家平、南山人壽資深副總陳維新、奇林樂活資深顧問林志城均到場分享案例。
九大工商團體喊話 兩岸勿擦槍走火
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訪台,兩岸緊張情勢升溫,甚至有企業家認為,現在緊張氣氛更勝1995年的台海危機。九大工商團體昨日發表聯合聲明,除了表示憂心之外,也籲請兩岸當局應以民生經濟為重,「切莫誤判情勢、擦槍走火」,造成不可挽回的後果。三三會理事長林伯豐表示,裴洛西訪台,中國大陸持續擴大對台灣貿易限制,並自今日起軍事演習,帶給台灣很大的麻煩。林伯豐擔心,中國大陸祭出的限制措施一旦擴大、影響到台灣對其他國家出口,並且台灣的強項包含科技、技術和人才也被削弱,重創台灣經濟。企業希望政府可以表達「友中」、「和中」的態度,務實面對兩岸問題,不要挑起戰爭。商總理事長許舒博表示,除了貿易障礙,兩岸陷入兵凶戰危的局勢,大陸對台環島軍演,我方也態度強硬,軍事上劍拔弩張,讓兩岸人民焦慮與不安。台灣是出口導向的國家,大陸仍是台灣最大的順差來源,兩岸應該盡速恢復協商,經貿恢復過往穩定蓬勃發展。九大工商團體認為,從產業經濟民生面來看,台灣有數以萬計的企業在大陸投資,及數以百萬計的國人在大陸工作、就學、生活,同樣的,大陸也有數萬民眾在台灣定居,即使目前兩岸關係緊張,但在經濟、產業、社會等各層面,依然維持緊密的往來與互動。工商團體認為,兩岸有相通的語言、相同的文化、緊密的經貿關係,以及長久以來所累積的社會交流基礎,相信絕對有智慧可以透過對話來化解歧見,藉由交流來解決糾紛。工商團體呼籲兩岸當局,切莫誤判情勢,擦槍走火。工總祕書長陳益民表示,工商團體之所以聯合表態,主要是兩岸間的民間交流還是很緊密的,希望雙方都可以克制,不要意氣用事,為兩岸人民謀最大福利。這次聯合發表宣言的九大工商團體,包含工總、商總、工商協進會、全國中小企業總會、工業協進會、電電公會、工業區廠商聯合總會、三三會、台灣工商企業聯合會。
裴洛西甫離台 9大工商會聯署呼籲:兩岸切莫誤判形勢、擦槍走火
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Nancy Patricia Pelosi)的訪台行程,引起大陸當局不滿,解放軍的實彈軍演將在4日凌晨開始,國內9大工商會出面呼籲,兩岸當局務必以民生經濟為重,並期盼雙方保持冷靜。9大工商團體工總、商總、工商協進會、全國中小企業總會、工業協進會、電電公會、三三會、工商企業聯合會以及工業區廠商聯合總會在裴洛西離台後,聯合署名發布新聞稿,希望兩岸情勢不再升溫。聯署聲明中提到,「從產業經濟民生面來看,目前台灣有數以萬計企業在中國投資,及數以百萬計國人在中國工作、就學、生活,同樣的,中國也有數萬民眾在台灣定居生活,即使目前兩岸呈現關係緊張,但兩岸在經濟、產業、社會等各層面,依然維持緊密往來與互動。今年2月的俄羅斯與烏克蘭衝突,造成全球經濟放緩,後果是各界有目共睹。而兩岸有相通的語言文化、緊密的經貿關係,以及長久以來所累積的社會交流基礎,相信兩岸絕對有智慧可以透過對話來化解歧見,藉由交流來解決糾紛。」最後強調,我們工商團體懇切呼籲兩岸,切莫誤判情勢,擦槍走火;我們也懇切期盼雙方保持冷靜,並共同體認︰唯有和平穩定的發展,以及安居樂業的生活,才是兩岸多數民眾的最大企盼。
綠色職缺3年成長5成 工研院成立「淨零永續學校」組人才聯盟
因應2050淨零碳排趨勢襲捲全球,工研院日前宣布成立「淨零永續學校」,並攜手中華民國全國工業總會、台灣區電機電子工業同業公會、臺灣機械工業同業公會、台灣化學產業協會、台灣電路板協會、循環台灣基金會等關鍵公協會共同合作,籌組「淨零永續人才聯盟」。根據聯合國國際勞工組織(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ILO)預估,2030年全球將新增2,400萬個綠領工作機會,就業市場對於綠領人才的需求大幅增加。而過去3年來綠色職缺的成長超過5成,可見產業對人才需求的迫切。工研院長劉文雄表示,2050淨零排放已經是一定要達成的目標,現階段最重要的不是問能不能,而是要找到怎麼做,科技研發則是其中重要關鍵。工研院去年成立淨零永續策略辦公室,積極投入研發零碳或減碳的創新科技,目前已有上百項技術成果;同時透過「產業淨零轉型服務團」,走進產業、協助產業找到淨零解方。劉文雄表示,成立淨零永續學校,並發起淨零永續人才聯盟,以人才聯盟與淨零永續學校攜手合作,從三面向培育綠領人才:一是鏈結產業公協會,掌握數千家會員企業綠領人才需求,盤點並補足產業缺口;二是由淨零永續學校設計系統化課程,培育符合產業所需綠色人才;三是鏈結典範案例分享減碳相關技術成功經驗,協助企業掌握資訊。透過推動產業淨零生態圈學習,發揮以大帶小的力量,全面提升企業減碳能力。台灣區電機電子工業同業公會理事長李詩欽也指出,電電公會已提出「台灣ICT產業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也希望透過此次加入「淨零永續人才聯盟」,加速與跨領域不同的產業一起交流,獲得減碳相關技術與作法,協助企業掌握資訊。
淨零排放進逼1/中小企業碳盤查完成比例低 減碳第一步就卡關
歐盟明年試行「碳邊境調整機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 CBAM),擬針對未來出口到歐盟的部份高耗能產品收取碳關稅,2026年則全面生效。由於開徵碳關稅直接影響產品的價格競爭力,金管會在3日正式啟動「上市櫃公司永續發展路徑圖」,要求上市櫃公司在2027年前完成「溫室氣體盤查」,不過除了政府動作慢半拍,中小企業缺乏盤查能力、人力和經費也是問題。「淨零排放」是國際產業趨勢,台灣必須趕緊跟上國際腳步,否則將被排除在重要產業供應鏈之外。而執行淨零排放就像「塑身減重」,前期的碳盤查格外重要,在減重前得先掌握一個人的體重、體脂肪、肌肉量及含水量等數據,才能擬定後續運動課程與飲食策略,並對症下藥雕塑體型。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去年接受媒體專訪時就坦言,目前台灣減碳最大困境是政策落後,綠電、電動車以及碳權市場等,各項關鍵性政策迄今不明,導致環保及經濟發展面臨嚴峻挑戰;產業界對於這項環保和供應鏈變革到底有多急,從2021年工總白皮書內容就可得知,以淨零排放和碳中和議題為例,去年提及40次;碳費、碳稅及碳關稅和前年9次相比,去年提及148次,振臂疾呼可見心急如焚。面對國際2050淨零排放浪潮,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去年接受媒體專訪時就示警,一年後將陸續面臨全球徵收碳費,但台灣的綠能與碳權市場機制進展很慢。(圖/張文玠攝)政府似乎也感受到產業界對於減碳期程迫近的憂慮,金管會終於在3日正式啟動「上市櫃公司永續發展路徑圖」,要求全體上市櫃公司於2027年完成溫室氣體盤查,並在2029年前完成溫室氣體盤查認證。經濟部指出,我國工業製造部門目前排放大戶以鋼鐵、石化、水泥及電子業為主。事實上,的第一批管制產品就是水泥、電力、化肥、鋼鐵和鋁,雖然依據環保署「溫室氣體排放量盤查登錄管理辦法」及「第一批應盤查登錄溫室氣體排放量之排放源」,287家排碳大戶已經完成相關盤查登錄。不過若要因應未來國際課徵碳關稅,接下來不分產業,所有外銷廠商都須完成碳盤查及建構的能力,尤其以外銷歐盟的廠商首當其衝,其次是外銷美日的廠商。「台灣區電機電子工業同業公會」(電電公會)就指出,大型企業長久以來,在國際供應鏈的驅策下,對於企業自身的碳排進行盤查及管理,並持續強化節能減碳措施。電電公會3006家會員中,近九成有接外銷訂單,然而近八成屬中小企業,欠缺盤查能力、工具、人力以及經費問題。電電公會坦言,環保署僅委託一家認證機構、七家查驗機構進行碳盤查,但光是全國中小企業就有十九萬家,目前絕對無法滿足產業界需求,尤其碳盤查執行管道不普及,耗費的時間成本極高,達到2050淨零排放將是極大的挑戰。據了解,盤查過程複雜、費工,包括所有投入與產出都要計算,盤查所需的時間需視組織規模、產品複雜程度和盤查邊界而定,尤其是第一次投入盤查作業最困難,三個月是基本的時間,通常需要耗費六到八個月才能完成,目前中小企業完成碳盤查的比例不高。以電子業來說,有七成碳排來自用電,電電公會認為,碳盤查的腳步務必加快,由各公、協會依現有機制增加會員碳盤查服務,而政府該負責的是尋求如何降低電力係數、增加綠電及穩定供應低碳電力等,遠比協助廠商進行碳盤查重要,如此才能加快落實我國溫室氣體盤查。台中市長盧秀燕曾直指,台中火力電廠十部機組一天排碳量,等於一億輛機車一年排碳量,因此擬定2030年比2005年減碳30%的目標。(圖/報系資料庫)面對全球淨零排放浪潮,電電公會近兩年除了出版「永續策略藍圖白皮書」供會員廠商對全球淨零排放有所了解外,也積極舉辦相關淨零排放國際趨勢及因應的論壇和研討會;今年更將結合外部輔導團隊,提供會員雲平台盤查計算工具,輔以培訓,希望用最簡單且省成本的方式,協助會員先初步了解自身碳排狀況。對此,經濟部認為,雖然目前還沒看到產業需求,不過因應未來二至三年恐出現龐大的碳盤查需求,本月初宣布將培植「金屬工業研究發展中心」和「商品檢測驗證中心」成為本土查驗機構,今年九月起協助中小企業進行碳盤查。
神氣時代2/森崴一年發電4億度綠電 「誰價格高就賣給誰」
連接器大廠正崴集團旗下的森崴能源,11月15日公開上市(IPO)典禮中,大家長郭台強說,「政府訂出2025年綠能發電占比20%目標,可預見綠色能源正進入高速發展期。」事實上,郭台強布局綠能事業14年有成,從太陽能、風力到水力發電,全年發電量達4億度,減碳量約當737座大安森林公園。69歲的郭台強,為鴻海創辦人郭台銘的弟弟,1986年成立正崴精密,以生產連接器及連接線產品起家,後跨足電源管理、能源模組、無線通訊及光學產品,2020年營收895億元、每股稅後盈餘(EPS)4.06元。「森崴能源愈大,環境會愈好。」郭台強跟胡惠森兩人都是電電公會會員,彼此認識,郭台強看重胡惠森對能源專業的專長,2007年接手專營電廠工程的「龍安工程」,改名森崴能源,就擬定「光、風、水、氣、大平台」的發展策略,一腳跨入綠能事業。胡惠森表示,在集團轉投資布署下,森崴能源旗下有富崴能源發展太陽光電、風力發電;欣鑫天然氣發展液化天然氣進口、運輸與儲存;富威電力發展綠電售電平台儲能裝置、ESCO(能源技術服務業)節能;關係企業世豐電力發展水力發電;彰苑及北苑風力發電廠發展陸域風力發電。森崴能源在陸截風電有彰苑風場及北苑風場2個風力發電場,發電廠容量為28.8MW。(圖/森崴能源)迄今,森崴能源全年發電量已經達16.5萬瓩(165MW),發電量約4億度,減碳量213,045噸,等同種植了1,775 萬棵樹,換算下來相當於737 座大安森林公園大小。森崴能源2020年繳出年營收5.23億元,較前一年4.43億元成長近兩成,從業務結構來看,工程業務、服務業務及售電業務等三大業務營收占比,分別是58.89%、21.2%及19.91%,毛利依序是8.84%、63.6%、46.45%。今年光是前六個月的營收就超過10億元,幾乎是去年整年營收的兩倍,「森崴能源進入高度成長期。」胡惠森表示,手上握有的綠電透過森崴能源子公司富威電力,以大平台的形式對外銷售,吸引不少有綠電需求的企業上門詢問,包括電子科技、半導體、生技產業、食品、金融業等。「誰價格高就賣給誰」胡惠森說。早在今年4月,富威電力與記憶體大廠南亞科(2408)簽定今年提供252萬度綠電,10月間快閃記憶體控制器晶片大廠群聯(8299)與富威電力簽署為期10年的綠電轉供合約,共1,400萬餘度綠電,使群聯再生能源使用率將達到10%以上,朝RE100的目標邁進。企業採購綠電漸成趨勢,記憶體大廠南亞科與森崴能源子公司富威電力就在今年4月簽定採購252萬度綠電合約。(圖/森崴能源)森崴目前運轉及建置中的太陽光電廠有28個、陸域風力發電廠8座,除了綠電業務,預計2025年前將建置100萬瓩(1,000MW)的再生能源裝置容量,儲能裝置容量10萬瓩(100MW)預計將投入超過500億元的費用。胡惠森補充表示,森崴能源的角色是要幫台灣企業解決ESG產業轉型所需的綠電大平台服務,甚至採取因地制宜策略把大平台服務推展到海外市場。
疫情衝擊「缺工嚴重」!蔡諾放寬移工年限 籲為勞工加薪
蔡英文總統昨天聽取八大工商團體建言,受疫情衝擊,業者反映缺工嚴重,蔡英文承諾放寬移工在台工作累計不得超過12年限制,對於來台商務人士,也擬規畫「經濟泡泡」縮短隔離天數,蔡英文表示,今年經濟成長率應可達到4%以上,呼籲獲利良好企業為勞工加薪。工商團體提出建言情形規畫經濟泡泡縮短隔離全國工業總會理事長王文淵、商業總會理事長許舒博、工商協進會理事長林伯豐等八大工商團體昨天赴總統府拜會蔡英文,並提出疫後促進國內經濟發展的相關建言。工商協進會提出稅制改革;商總提出經濟泡泡、讓台灣經濟可以快速復甦;全國中小企業總會強調中小企業是「護國山脈」希望政府多多關愛。許舒博在會中指出,防疫重要,但經濟也很重要,目前國外商務人士來台要比照一般民眾入境先隔離14天,加上7天自主健康管理,總計21天,沒有商務人士可以忍受,限制台灣經濟發展。他建議開放「經濟泡泡」或「商務泡泡」,除了現行檢驗三採陰外,未來只要在機場採陰或提出注射疫苗證明,即可縮短隔離天數。 蔡英文透露,目前衛福部已著手研議,一旦完成就會對外公布。中小企盼重視護國山脈此外,受疫情影響,來台移工銳減,尤其高科技業缺工嚴重,業者建議放寬移工來台工作累計不得超過12年的限制。蔡英文也同意業者看法,認為這部分若不放寬,可能讓台灣成為技術移工培訓中心,讓日本等國家受益,她也要求相關部會進行規畫。全國中小企業總會則提出「護國山脈」的概念,理事長李育家在會面中表達科技業有護國神山、群山,但不要忽略中小企業是「護國山脈」。台灣企業中有9成是中小企業、7成的就業機會是中小企業提供。全國中小企業總會指出,現在中小企業面臨的問題很多,包含匯率、產品、產業轉型等,政府不必拘泥預算,應全力協助中小企業轉型發展。許舒博也建議政府提高預算,成立大數據等聯盟並開發支付工具,蔡英文當場責成經濟部,不要老是擔心沒有預算,要先去了解做這些事情需要多少錢,「沒錢就去找錢」。改革稅制擴大投資抵減另在工商團體建言中,電電公會較關心南科未來的發展;工商協進會向蔡英文表達,政府應該考慮稅制的問題,避免重複課稅,像是取消印花稅,此外《產創條例》中投資抵減可以再擴大或延長。
24億元助55歲高雄加工區翻身 前瞻基地吸引百億投資 90%空間完租
經濟部加工出口區管理處(加工處)推動「提升加工區用地效能創新產業升級計畫」,執行24億元前瞻計畫特別預算,更新高雄加工區4.17公頃老舊廠房,今年以來已經吸引9家5G及AIoT(智慧物聯網)廠商進駐,前瞻基地近90%空間已完租,累積投資額已逾百億。經濟部加工處處長黃文谷表示,中央挹注24億元前瞻基礎建設特別預算,計畫更新高雄加工區4.17公頃老舊廠房、興建2棟標準廠房、1棟聯合辦公大樓,整體工程預計明年10月完工,讓成立近55年的高雄加工區有了翻轉空間的契機。前瞻基地將從智慧顯示科技等核心產業出發,並積極引進5G、AIoT等新興產業進駐,繼今年5月瑞儀光電、高雄晶傑達、凱銳光電、樂米生技等預約進駐投資後,美商安天德、先進醫資、台灣生理感測、麗鴻科技及中華電信等都已經簽約準備進駐。高雄市副市長羅達生表示,將可以共同以亞灣區為基地打造出5G、AIoT產業創新良好的聚落。電電公會理事長周光春表示,加工區55年的歷史是傳統產業隨著時代與時俱進,已經進入到5G產業。加工處強調,前瞻基地完工後廠房採只租不售,廠房租金相對於鄰近產業園區具有一定優勢,未來將持續從園區IC、車載、LCD等核心產業群聚出發,協助產業導入5G及AIoT新興技術應用的廠商進駐,期望帶動產業生產力及競爭力,並驅動高雄產業轉型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