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長類動物
」 猴痘 猴子 黑猩猩 靈長類 印尼人類滅絕後世界大亂?科學家揭露1生物「接管地球」
未來某一天人類恐怕因為戰爭或氣候變遷滅絕,國外科學家指出,世界不會因此大亂,極大可能會由「章魚」接替人類主宰地球。有研究發現,章魚的智慧、靈巧性和適應力,在動物中脫穎而出,還有成為文明創建者的潛力;科學家們目前只是推測,但章魚的能力的確有科學依據。根據外媒《太陽報》報導,英國牛津大學教授庫爾森(Tim Coulson)表示,在地球上章魚是聰明、適應力佳和資源性豐富的生物之一,他說明章魚的高等神經結構、解決複雜問題的能力,都是構建文明的關鍵特徵;加上章魚天生的靈巧性,及早被發現會使用石塊建造棲息地,由此可見在未來演化下,章魚很有可能進化如人類。不過庫爾森也點出章魚的最大缺點,牠們的壽命和其他動物比起來較短,平均壽命約1.5年至5年,此外牠們的身體還缺乏骨骼結構,都是限制其社會發展的因素。然而庫爾森補充,章魚雖然壽命短但相對成長速度快,身體與心理成熟後繁殖率高,多少能彌補進化的劣勢。許多人會質疑章魚只能在水中生活,但庫爾森推測章魚在環境影響下,可能演化出類似水肺的器官,延長沒有水的生存時間,適應陸地生活,甚至進一步發展出捕獵陸上動物的方法。庫爾森也解釋為何不是靈長類動物、鳥類或昆蟲接替人類掌管地球,他認為靈長類動物和人類面臨的威脅類似,在氣候變遷和捕食者壓力下都可能走上滅絕之路;鳥類和昆蟲缺乏靈活性,難以製造工具或進行大規模環境建造。針對章魚最有可能接替人類主宰地球的假設,庫爾森強調目前只是推測,仍存在高度不確定性,因為演化過程受到隨機突變和環境變化影響,未來是否還會出現別的物種具備像人類的智慧或強大的適應能力,都是未知數。而這項假設也令許多人們反思,自身與地球的關係,是否對地球生態負責避免發生遭滅絕的那一天。
「猩球崛起」係金ㄟ? 最新研究認為黑猩猩可能「一直都能說話」
在過去,科學家始終認為,人類有別於其他靈長類近親的最大區別,就是人類擁有語言能力。不過近日有科學期刊刊載文章,有科學家認為,古猿可能已經在心理和大腦層面具備了說話的條件,而這項發現也為人類語言進化提供了重要線索。據《每日郵報》報導,在過去科學家認為人類始終有別於其他靈長類猿猴的關鍵技能,是我們的說話能力。然而有一個國際研究小組審視了一些過去的影片片段,認為黑猩猩一直能夠說話,或者至少說,牠們的大腦與聲帶已經準備好了。近期,有國外科研小組在期刊《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上發表文章,認為黑猩猩能夠用一些人類的基本文字說話。這篇文章的主要作者,瑞典皇家理工學院的阿克賽爾‧埃克斯特姆(Axel Ekström)表示,神經科學界一直有一個流傳多年的假設,即黑猩猩之所以無法說話,是因為牠們的大腦皮質阻礙了牠們的語言能力。埃克斯特姆解釋,在人類的大腦中,負責控制下巴移動的區域,與控制聲帶的區域之間存在著「重疊」,也因此在人類的成長過程中,我們逐漸從牙牙學語學會了成人的語言模式。而科學家推測,由於黑猩猩的大腦缺乏這種「重疊」,因此牠們無法像人類一樣說話。然而,兩支過去的影片對這種說法造成了衝擊,其中之一是生活在佛羅里達州棕梠港陽光海岸靈長類動物保護園區的黑猩猩「強尼」(Johnny)。在一段2007年的視頻中,這支名叫強尼的黑猩猩似乎在回應一位女士時說了「媽媽」。而強尼曾經棲居的保護區成員也像他們證實,強尼會用非常嘶啞的聲音說「媽媽」。另一支影片,則是來自於1962年環球影業系列新聞片的一個片段。影片中一隻名叫雷娜塔(Renata)的黑猩猩轉頭看像向牠的飼養員,而飼養員鼓勵牠說了一些聽起來像媽媽的單字。科學家們將這些被發現的影片片段錄音後,跟被診斷患有帕金森症患者說話的錄音檔剪輯在一起,播放給61名志願者聽寫下他們聽到的字眼,其中絕大多數的受試者都判斷,他們聽到強尼與雷娜塔說的字眼是「媽媽」。埃克斯特姆博士表示,這份測試的結果表明,要嘛大腦皮質的區域重疊並不重要,要嘛就代表黑猩猩也具備這種重疊的特質。另外根據一份1947年的紀錄,當代靈長類學家凱瑟琳‧海耶斯‧尼森(Catherine Hayes Nissen)與丈夫基恩‧詹姆士‧海耶斯(Keith James Hayes)收養了一隻名叫維基(Viki)的黑猩猩並將她撫養長大,並且出版了一本名叫《我們家的猿》(The ape in our house)的著作,宣稱 Viki 可以說「媽媽」(mama)、「杯子」(cup)和「向上」(up)等簡單的單字。
紅毛猩猩「自製草藥敷傷口」創全球首例 動物界神醫治療1個月痊癒
猩猩界「華陀」!國外科學家在印尼研究野生動物行為時,意外看見一隻雄性蘇門答臘紅毛猩猩靠著咀嚼植物「黃蟬」的葉子,用汁液做為膏藥,反覆塗抹在臉上的傷口,1個月後傷口痊癒,幾乎看不見舊傷,這也是首度捕捉到野生動物這種行為。根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研究小組2022年6月在印尼勒塞爾火山國家公園(GunungLeuser National Park)的研究區進行觀察,發現這隻名為拉庫斯(Rakus)的雄性蘇門答臘猩猩,會故意地咬碎一種攀爬植物的葉子,然後反覆將汁液擦在臉部的傷口上。拉庫斯不僅使用汁液,後來還用固體的植物材料,整個過程持續相當長的時間,判定牠是有意識地用這種植物來治療自己的傷口,拉庫斯的傷口在5天內閉合,大約1個月後已完全痊癒,幾乎看不見舊傷。這個在2日被發表於學術期刊《科學報告》(ScientificReports)上的研究指出,這種植物名為「黃蟬」(Akar Kuning),在傳統醫學中,葉子被用來治療痢疾、糖尿病和瘧疾等疾病。兩名科學家伊莎貝爾(IsabelleLaumer)、麥克斯(Max Planck)透露,整個團隊都對於這項觀察結果感到非常興奮。據了解,這並不是野生動物第一次被發現進行自我治療,像是黑猩猩曾被觀察到用昆蟲塗抹傷口,報導還指出,儘管過去已知其他野生靈長類動物會吞食、咀嚼或摩蹭一些具有藥用價值的植物,但科學家從未見過使用這些植物來治療新傷口的行為,而且這也是野生動物首次被發現,使用已知具有藥用價值的植物積極處理開放性傷口。另外,伊莎貝爾猜測,這可能是拉庫斯首次自己進行治療,「可能是牠不小心用沾有植物的手指觸碰了傷口,因這種植物含有非常有效的止痛物質,牠可能會立即感到疼痛減輕,於是一次又一次地塗抹,或是牠觀察群體中其他猩猩來學習這種方法」,研究團隊也持續觀察其他猩猩,是否會表現出和拉庫斯同樣的醫療技能。印尼一隻紅毛猩猩懂得用草藥治療傷口。(圖/翻攝自X)
靈長類也愛自拍?2遊客驚喜合照 他出版照片卻遭告「侵犯獼猴權利」
英國2名遊客日前到印尼峇里島旅遊,走進了烏布聖猴森林(Ubud Sacred Monkey Forest)過後,當他們準備拍攝猴子時,這隻靈長類動物卻突然「反客為主」,彷彿是在自拍一樣張著嘴看向鏡頭,讓2人感到又驚又喜。根據外媒《每日郵報》(Daily Mail)、《紐約郵報》(New York Post)的報導,克洛伊(Chloe)和克雷格(Craig Dennis)近日至峇里島遊玩,並造訪了擁有約1260隻長尾獼猴的烏布聖猴森林。而當他們拿起相機,要與其中1隻獼猴拍攝遊客照時,這隻猴子卻將其中一隻手伸向鏡頭側邊,像是在拿著手機自拍一樣,更張大嘴巴疑似做出表情,讓2名遊客不禁露出了難以置信的表情,事後更讚嘆道:「這絕對是次一生難忘的旅行」。不過,這並不是靈長類動物第1次試圖在鏡頭前自拍,報導指出,早在2011年,印尼蘇拉威西島有隻名為鳴人(Naruto)的猴子,就用了無人看管的相機拍下自己微笑的照片,引起了各國的熱烈討論。後來,該相機的持有者大衛(David Slater)將這些照片發表在一本書中,善待動物組織(PETA)卻在2015年代表猴子控訴他侵犯了猴子的權利,也聲稱對方同樣侵犯了《火影忍者》在相關版權法中的權利,而這起案件最終經由美國法院審理,法官也於2018年以「動物不能提起版權侵權訴訟」為由,裁定大衛勝訴,大衛也與善待動物組織達成協議,同意將這些照片所產生之25%的收益捐贈出去,以幫助保護印尼獼猴的慈善機構。
母親眼皮底下奪走女嬰 烏干達黑猩猩再傳「攻擊人類」!原因曝光了
非洲烏干達一隻黑猩猩,日前竟從一名母親懷中奪走2個月大的女嬰,後來救援隊將她救出,仍被宣告死亡。專家指出,由於人口不斷增加,自然棲地的消失,導致野生動物與人類的衝突不斷上演。有鑑於此,烏干達當局祭出相關政策,力求改善這個危機。綜合外媒報導,當時黑猩猩從灌木叢中冒出,奪走正在母親懷中熟睡的2個月大女嬰阿羅霍阿胡穆扎(Aroho Ahumuza)。後來搜救隊獲報展開行動,救出頭部重傷的阿羅霍阿胡穆扎,不幸的是,她被送醫急救後仍宣告不治。動物學家珍古德(Jane Goodall)表示,由於人口不斷增加,大量使用自然資源,導致野生動物的棲地逐漸消失,才使牠們與人類的衝突不斷發生。根據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Jane Goodall Institute,JGI)指出,烏干達約有5000隻黑猩猩,儘管牠們很少直接帶給人類威脅,攻擊性仍不容小覷。荷蘭靈長類動物學家弗蘭斯德瓦爾(Frans de Waal)透露,黑猩猩的暴力行為通常包括毀損面部、四肢、生殖器官,都是外界看來非常惡劣的行徑。由於烏干達不時傳出人類與黑猩猩的衝突,儘管死亡人數很少,一直都是當地民眾關切的問題之一。有鑑於此,當局加大力度改善黑猩猩帶給人類的危機,祭出黑猩猩保護策略(The Chimpanzee Conservation Strategy),旨在吸引外界支持人類應與黑猩猩和平共存的計畫。
防猴搶食!太魯閣公園推室內用餐 降低人猴衝突
太魯閣國家公園天祥遊憩區因店家聚集,食物來源穩定成台灣獼猴出沒熱區,也因民眾長年餵食,造成人猴衝突頻傳,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為減少食物露白機會,開放室內讓遊客用餐。有解說員認為,減緩衝突須多管齊下,民眾必須透過食物不露白、不餵食、不接觸、不挑釁等「新4不原則」,改變民眾與獼猴習慣,才能讓猴子回歸正常生活。天祥是太魯閣國家公園知名景點,當地除有小吃店、餐廳,超商更是重要物資補給站,由於民眾長年餵食獼猴,以致遊客只要在超商門口拿食物或坐在戶外用餐,就常上演人猴搶食戲碼,增添人猴衝突風險。太管處一名解說員表示,人猴衝突根本原因在於人,獼猴是學習能力極強的動物,民眾長期餵食且常從塑膠袋拿出食物,以致獼猴看到袋子時,就認為裡面有食物而搶食,對野生動物來說,野外食物堪稱充足,且獼猴屬雜食性動物,食物來源種類多,就算民眾沒有餵食,依然有食物可吃,但大家看到野生動物都會覺得沒東西吃而餵食。該解說員認為,要解決人猴衝突必須多管齊下,改變民眾與獼猴習慣,因此太管處近年積極宣導「食物不露白、不餵食、不接觸、不挑釁」等新4不原則,讓猴子漸漸回歸正常的生活型態。太管處說,食物露白是天祥地區易發生人猴衝突主因,不過台灣獼猴是台灣唯一非人類靈長類動物,也是國家公園自然野生動物,為保護獼猴與民眾推動「與猴共好計畫」,今天起開放超商2樓及天祥管理站大廳供室內用餐,讓食物不露白,降低人猴衝突。
被關籠內29年 黑猩猩「香草」第一次看到天空「笑了」
29歲的黑猩猩香草(Vanilla)這輩子第一次看見天空時露出了笑臉,牠從出生起就被關在實驗室裡,甚至只能生活在1.5公尺高的籠子中,而當牠被轉移至佛羅里達州的黑猩猩保護區時,一隻黑猩猩朋友來迎接牠並張開了雙手,香草也激動地投入懷抱,並像是敬畏一般難以置信地凝望著天空。根據每日郵報(Daily Mail)的報導,雌性黑猩猩香草最初生活在紐約現已關閉的靈長類實驗室(LEMSIP)中,每個籠子的長寬均只有約1.5公尺,沒有設置戶外飼養和運動區域,黑猩猩們只能成天被關在籠子裡無法和他人互動。直至香草2歲時,牠被送往加州的野生動物轉運站,與其他約480隻動物(含42隻黑猩猩)一起居住,相比過去的環境雖略有改善,黑猩猩們仍只能被關在圍欄中,也因而產生了幽閉恐懼症。報導指出,在2019年,香草又經歷了一次庇護所的關閉,救援人員開始為靈長類動物重新安置住所,香草和牠的家人們一起被轉移到了佛羅里達州的黑猩猩保護區,而牠們必須先進行隔離,再慢慢被引入大家庭中。香草一踏入保護區,就得到了雄性黑猩猩領袖德懷特(Dwight)的擁抱,並難以置信地看著天空,而其他黑猩猩朋友也前來迎接牠。拯救黑猩猩組織(Save the Chimps)的靈長類動物學家安德魯(Andrew Halloran)表示,黑猩猩保護區總面積達150英畝(約18.3萬坪),會依照黑猩猩的性格和行為習慣分別匹配到12個島嶼中,而香草現在能在3英畝(約3672坪)的島嶼上快樂地奔跑,並與其牠18隻黑猩猩一同生活,特別的是,香草沒有先去探索整座島嶼,而是選擇坐在3層高攀爬架上觀察這個新環境。
手淫有助「人類進化」 英研究:降低性病風險早在4千萬年前就開始
英國科學家發現,手淫在動物的進化過程中扮演了極其重要的角色,更有助於包括人類在內的靈長類動物生存與發展,且男性手淫有助於伴侶受孕機率,並且降低性行為後的性傳染風險,而動物自慰甚至可以追溯到4千萬年前。手淫在動物界很普遍,尤其包括人類在內的靈長類動物。根據《衛報》、《紐約郵報》報導,倫敦大學首席研究員布林德爾(MatildaBrindle)整理了246篇學術論文資料,並與150位靈長類學者和動物園飼養員進行問卷調查與個人訪談後,發現雄性靈長類動物熱衷手淫,是因為這種行為可以提高繁殖成功率。這篇發布在《英國皇家學會學報B輯》(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的研究指出,自慰在靈長類動物中有著悠長的進化歷史,它最早可以追溯到4千萬年前,而且存在於所有類人猿和猴子的共同祖先身上,不論性別或是年齡的靈長類動物間,已經有類似的行為出現,但目前沒有更多的數據可以推測為什麼4千萬年前突然進化出如此行為,且對於雌性的描述尤為稀少。雄性手淫有助於沖洗生殖道,降低感染性傳染病的風險。另外,研究顯示,低等級雄性動物在性交前自慰可以增加性興奮,讓男性即使交配過程被中斷也能快速射精,此外,透過手淫能幫助雄性排出陳舊精子,留下更新鮮、具有競爭力的細胞用於日後交配。這項研究也認為,雄性手淫有助於沖洗生殖道,降低感染性傳染病的風險,不過女性自慰對於進化的好處目前仍不明確,現階段仍需要更多關於女性性行為的數據來更好地理解女性自慰的作用,而醫學專家認證,自慰確實有助於緩解壓力、提高自尊以及對人際關係的滿意程度。雄性手淫有助於沖洗生殖道,降低感染性傳染病的風險。(圖/翻攝自推特)
六福村認狒狒脫逃遭擊斃 新竹縣府回應了
新竹六福村昨日證實,通過結紮傷口比對,被槍殺的東非狒狒,確實是從自家園區內逃脫。對此,新竹縣政府今日發布聲明稿,強調將盡快釐清案情事證。新竹縣政府表示,對於狒狒於追捕過程中不幸受傷死亡深感遺憾,針對六福村動物園發布訊息指稱狒狒確定為其園區所脫逃,縣府農業處將待收到六福村清查報告後,盡速釐清案情事證,依野生動物保育法相關規定查處,並邀集林務局和野生動物專家一同協助六福村檢討戶外放養場域的防逃設施,強化園區整體安全性。農業處指出,3月23日狒狒仍在桃園流浪時,縣府農業處即派員至六福村動物園現場了解園區狒狒飼養情形和防護措施。由於六福村的狒狒是早年即引進,又收養「ㄅㄆㄇ猴園」停止經營後之靈長類動物,數量龐大,現況鑑定種類和數量上有其難度,於是縣府函請園方盡速就所持有的保育登記卡與現場狒狒的種類數量,以科學、可執行且可精確計算的方式,於一週內將清點結果回報縣府。目前園方已休園清查中,待清查資料報縣府之後,進行後續查核工作。新竹縣府於3月25日發文請六福村動物園於一周內將清查資料報府,待園方清查報告呈報縣府,於釐清案情事證後,依野生動物保育法相關規定查處。農業處說明,六福村動物園現況是採取大區域戶外放養模式,縣府將邀集林務局和野生動物專家等,共同協助檢視、討論園區戶外放養形式場域的防脫逃設施,並提供適當建議,期望強化園區飼養設施的安全性。
六福村道歉狒狒事件 1特徵確定是從園區內逃出
東非狒狒在捕捉時中彈身亡,引發台灣民眾關注,新竹六福村野生動物園29日晚間發聲明,狒狒在27日受傷後送往六福村,獸醫在協助救治過程中,發現結紮傷口特徵與園區狒狒特徵吻合,立即回報園區主管,啟動調查機制,判斷脫逃狒狒應為六福村所有,六福村也緊急關閉動物園區,徹查所有動物數量及防護設施,並針對園區相關單位及主管徹查及懲處。六福村表示,這起事件造成社會大眾困擾及占用社會資源,深感抱歉外也將在30日上午統一正式對外說明。六福村聲明全文如下:本園區於3月18日接獲協助捕捉狒狒的需求,立即加入協助捕捉行列,也同步確認 園區內狒狒區防護措施並無異常,因此認知無動物逃脫疑慮,故於3月23日媒體詢問的第1時間回應非本園區動物,當日經主管機關實地勘察,也再次確認防護設施完善,因此園區仍認知無動物脫逃。唯主管機關實地勘查時,出現官方狒狒數量資料與本園區申報之數量不吻合,因此主管機關函文要求清查園區內狒狒數量,本園區立即啟動盤點機制,包含 3月26日上午關閉狒狒區,進行展場 內容易躲藏遮蔽的前置作業,因之前收養「ㄅㄆㄇ猴園」靈長類動物數量龐大,且採自然放養方式,放養區面積達數公頃,統計上有一定難度,園方仍與相關主管單位密切研擬盤點方式,力求盤點出確實數量。3月27日狒狒不幸在追捕過程中,被獵槍擊中後,送往六福村野生動物救傷中心全力搶救,但仍不幸宣告不治,獸醫在協助救治過程,發現結紮傷口特徵與園區狒狒特徵吻合,故立即回報園區主管,啟動調查機制,期間因獸醫協助警方偵辦無法即時聯繫,晚釐清後,判斷脫逃狒狒應為本園所有,公司立即啟動稽核機制,即刻關閉動物園區,徹查所有動物數量及防護設施,並針 對園區相關單位及主管進行徹查及懲處。對於狒狒生命的消逝,我們感到無限哀傷,本次事件造成社會大眾困擾及占用社會資源,深感抱歉,本園區已深自檢討,相關主管及同仁會進行懲處,公司也會與員工共同承擔,未來將更 強化動物園區安全措施,包含如何以科學辨識進行數量控管機制優化,以確實掌握動物數量,並與相關單位研擬更有效的方式,防止動物脫逃,也懇請社會大眾給同仁一點空間,保育類動物照護不易,人才培養困難,同仁都是真心喜愛動物,對於本結果也非常自責,難過不已。再次謝謝大家的指教,並再次致上我們最誠摯的歉意,我們會更加努力讓園區更趨完善。
小心!六福村「東非狒狒」脫逃躲桃園平鎮 監視器曝悠哉逛大街
新竹六福村動物園3月發生「東非狒狒」逃脫到桃園平鎮區,停留12天,里長黃志杰與守望相助隊隊員日夜搜索,2度抓捕皆失敗,有民眾更直擊狒狒逛大街的畫面。憂心狒狒擾民或傷人,里長特地繪製逃跑路線,呼籲桃園地區民眾及里民注意。據了解,六福村動物園東非狒狒3月初脫逃,3月10日時平鎮區鎮興里內工廠貼出公告,要員工「上下班注意大猩猩,不要餵食」;接著20日上午,民眾通報有靈長類動物出現在菜園里,經通知六福村獸醫,確認為動物園內脫逃的「東非狒狒」,且在里內出沒12天。鎮興里長黃志杰表示,他和10名守望相助隊員以及六福村獸醫進行2次圍捕,但皆未果,黃志杰特地手繪狒狒逃跑路線,根據民眾發現蹤跡來看,東非狒狒應是一路往桃園機場方向,肚子餓就闖入菜園吃蔬果,也無固定出沒點,相關訊息已通知鄰近里長,提醒民眾遇到時小心自身安全。本刊調查,東非狒狒又名阿努比斯狒狒和橄欖狒狒,毛色為橄欖色而得名,為雜食動物,雄性平均軀幹長度約70公分、24公斤,雌性約為60公分、14.7公斤,據了解,體型最大約114公分、重達50公斤,相當強壯。東非狒狒主要棲息地在非洲,由於數量頗多、分佈廣泛,加上會吃農作物,時常引起當地的農民反感甚至射殺。
被鄰居寵物火爆猴攻擊 婦女「耳朵慘被撕成兩半」
近日美國警方稱,一名俄克拉荷馬州婦女,被鄰居養的寵物猴襲擊,她的頭髮被狠狠拉扯,耳朵被撕成兩半,之後需要進行整形手術。警方表示,正當他們在找尋猴子時,女子家人開槍射殺牠。據《NBC10》報導,這起襲擊事件發生在12日晚上6點多,當時警方接到報案,一處住戶的門廊有一隻好鬥的猴子,警察趕到後,這隻猴子襲擊了帕克(Brittany Parker),扯她的頭髮又咬耳朵。帕克說,猴子跑到她的背上,扯她的頭髮,然後像撕紙一樣把耳朵撕成兩半。事後,猴子跑進森林中,後來警察發現有人開槍打死猴子。迪克森警察局長蒂姆鄧肯(Tim Duncan)說,「槍聲來自受害人的住家,當警察回到屋內,發現是一名家人開槍打死這隻靈長類動物。」據《independent》報導,帕克被送往醫院接受治療,她的耳朵需要進行整形手術。帕克說,她擔心自己的傷勢會耽誤工作。據了解,奧克拉荷馬州沒有禁止飼養猴子,儘管牠是外來種,在該州養一隻猴子不用許可證。帕克女士說,她支持立法,讓人們更難擁有這種危險動物,而現在她也很怕兒子受傷害,因為兒子很愛在外面玩,「每次我們走出去,都擔心會被什麼東西攻擊。」
女性骨骼真的有差別 生育分娩後永久改變
更年期會對女性骨骼產生影響,這一點早已得到證實,誕生育會否影響骨骼成分,至今仍是個謎,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國外科學家研究發現,經歷過生育的女性體內的鈣、鎂和磷濃度較低,這些變化與分娩本身和哺乳有關。國外科學家研究發現,經歷過生育的女性體內的鈣、鎂和磷濃度較低,這些變化與分娩本身和哺乳有關。(圖/Pixabay)來自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研究員賽里托(Paola Cerrito)和其團隊對波多黎各的野生園區內、因自然死亡的雌性和雄性靈長類動物,檢測了其股骨或大腿骨中板層骨的生長速度。獸醫監測並記錄這些靈長類動物的健康和生育歷史,讓研究人員能夠將其骨骼成分變化與生活事件進行精確匹配。研究團隊更使用電子顯微鏡與能量色散X射線分析,並計算了靈長類動物骨骼中鈣、磷、氧、鎂和鈉的濃度變化。研究結果顯示,有生育過靈長類動物與沒有生育的雌性靈長類動物相比,有生育的靈長類動物體內某些元素的濃度有所不同,具體來說,牠們在繁衍過程中形成的骨骼鈣和磷含量較低。此外,這些靈長類動物在餵養下一代期間,鎂的濃度顯著下降,這些發現證實了生育對女性骨骼有重大影響。根據賽里托表示,「我們的發現佐證了生育會對女性機體產生深遠影響,進一步證明骨骼不是一個靜態器官,而是一個隨著生命事件變化的動態器官」,而這項這項研究也於11月1日發表於公共科學圖書館(PublicLibrary of Science,PLOS)的期刊上。
森林棲地遭破壞 研究發現:靈長類動物在地面花費越來越多時間
為了應對森林砍伐和氣候變化,在樹上生活的猴子和狐猴物種,似乎開始在地面花費越來越多時間。牛津布魯克斯大學的多納蒂(Giuseppe Donati)發現,馬達加斯加南部的竹狐猴已經開始在草原上吃草。根據《每日星報》報導,3、400萬年前的某個地方,人類最遠的祖先停止在樹上搖擺,開始在地上行走,現在同樣的過程再次發生。為了應對森林砍伐和氣候變化,已經在樹上生活了數千年的猴子和狐猴物種開始在森林地面上花費越來越多的時間。一項基於對生活在馬達加斯加和美洲近70個地點,針對47種樹棲靈長類動物超過15萬小時觀察的研究表明,棲息地的變化是一種全球趨勢。來自牛津布魯克斯大學的多納蒂(Giuseppe Donati)說,隨著森林溫度的持續升高,這些樹棲動物正被迫到地上尋找陰涼處和水源。他告訴科學家,在這些物種生活的大多數熱帶國家,人類伐木森林,導致溫度升高。他認為,砍伐森林與氣候變化共同作用息息相關,驅使動物尋找新的棲息地。多納蒂指出,自己發現的一個例子是馬達加斯加的竹狐猴,像大多數狐猴一樣,牠們幾乎一生都生活在樹上,但在馬達加斯加南部,森林樹冠變得越來越稀疏,「竹狐猴已經開始在草原上吃草,有點像小奶牛。」報導指出,雖然尚不清楚是什麼驅使人們最遙遠的祖先放棄樹木並開始在非洲大草原遊蕩,但大家普遍認為,棲息地的變化是由氣候變化驅動的。聖地亞哥動物園野生動物聯盟的埃普利(Timothy Eppley)直言,「我們研究的所有物種都不太可能完全過渡到陸地生活方式,在這麼短的時間內發生,這根本不是一個可行的長期結果。如果要從目前正在破壞地球生物多樣性的新的大規模滅絕中,拯救像狐猴這樣的樹棲猴子,我們需要積極保護我們目前擁有的森林棲息地。」
猴痘3大傳播途徑曝…確診要隔離到「皮膚結痂脫落」 症狀可能持續21天
猴痘(monkeypox)疫情迅速在全球蔓延,已有近4000名確診案例。防疫醫師陳婉青指出,皮膚病灶出現後會依斑疹、丘疹、水泡、膿疱階段變化,最終結痂脫落,猴痘症狀可能持續14至21天。陳婉青說明,猴痘是人畜共通病毒感染,潛伏期約為5-21天,通常為6-13天,症狀包括發燒、畏寒/寒顫、出汗、頭痛、肌肉痛、淋巴腺腫大、極度倦怠、皮疹,發燒1至3天後出現皮膚病灶,通常自臉部蔓延致身體其他部位,四肢比軀幹更常見;皮膚病灶出現後會依斑疹、丘疹、水泡、膿疱階段變化,最終結痂脫落,症狀可能持續14至21天。猴痘是人畜共通病毒感染。(圖/指揮中心提供)猴痘的主要傳播方式為,直接接觸感染猴痘的動物,直接接觸到病患的呼吸道分泌物、損傷的皮膚或黏膜、被污染的物品,以及飛沫傳播需在長時間面對面接觸情境下較容易發生。猴痘疫苗與治療照護方面,陳婉青指出,目前國際間仍不建議大規模接種猴痘疫苗,國際間通常建議高暴露風險職業或高感染風險之密切接觸者可接種疫苗,而大多數病患的不需特殊治療,必要時,可提供輸液治療與維持營養等支持性療法,以減輕症狀和併發症,目前有數種藥物可用於治療,但僅建議嚴重病患或免疫低下者使用。猴痘的預防及照護方面。(圖/指揮中心提供)陳婉青提醒,前往猴痘病毒動物流行地區時,避免接觸齧齒動物和靈長類動物及生病或死亡動物,所有食物必須澈底煮熟後才能食用,避免與猴痘病患接觸,或接觸時應佩戴適當防護裝備,如有任何疑症狀,應及時就醫,並告知旅遊史與接觸史。
首例猴痘入侵台灣…「密切接觸20人」減列為9人 莊人祥曝原因
猴痘(monkeypox)疫情迅速在全球蔓延,台灣24日出現首例確診個案,是一名自德國返台的本國籍男子,出現發燒、喉嚨痛、肌肉痠痛、紅疹、鼠蹊部淋巴腫大等症狀,就醫採檢後確診。疾管署昨(24日)公布,個案密切接觸者共有19人,今(25日)再匡列1名家人,總計20人,但衛生局稍早依公佈之指引重新檢視後,將接觸者減列為9位。臺南市24日通報一名16日自德國返台的25歲男性猴痘個案,該男檢疫期間結束後因出現發燒、喉嚨痛、肌肉痠痛、皮膚出現紅疹以及鼠蹊部淋巴腫大等症狀前往就醫,經研判通報為猴痘確診病例。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透露,男子已收治負壓隔離病房,須待全身皮膚病灶結痂完全脫落,才能解除隔離。莊人祥表示,該名25歲男子今年1月至6月至德國就學,6月16日搭機返台,機場新冠檢測陰性後返家進行居家檢疫,6月20日開始發燒、喉嚨痛、肌肉痠痛、紅疹、鼠蹊部淋巴腫大,在6月21、22日就醫,經醫師評估後,進行採檢及通報,檢體送疾管署昆陽實驗室檢驗,於24日確認陽性。莊人祥24日指出,該個案密切接觸者共20人,包括家人3人、醫療相關人員10人、司機3人及其他4人。不過,莊人祥今天表示,因國內首次出現猴痘個案,最初採擴大匡列方式,今天已公布相關工作指引,把接觸者匡列處置分為高中低,經重新檢視後,不需要匡列予以排除,最後減列為9位。台南市衛生局指出,該名男子目前收治於負壓隔離病房,相關症狀皆有改善。匡列密切接觸者共6人,包括家人及醫療相關人員,目前均無症狀。另外,由於個案曾至高雄就醫,高市衛生局表示,染疫男子到高雄就醫時,戶外診療站3名醫護皆著完整防護裝備,評估應無傳染風險,目前持續健康追蹤無異常。衛生局說明,猴痘主要由齧齒動物和靈長類動物傳播給人,屬人畜共通傳染病,雖證實可有效人傳人,不過猴痘傳播對象具侷限性、多與陽性個案親密接觸或不安全性行為,或為照顧確診者的醫護。相關症狀包含皮膚病灶如斑疹、丘疹、水泡、膿疱、發燒、畏寒或寒顫、出汗、頭痛、肌肉痛、淋巴腺腫大(如耳週、腋窩、頸部或腹股溝等處)、極度倦怠。由於國際猴痘疫情逐漸擴大,民眾應避免接觸齧齒動物和靈長類動物、生病或死亡動物,所有食物必須徹底煮熟後才能食用,同時避免前往猴痘病毒流行地區以降低人際間傳播,自海外入境者若出現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並告知旅遊史及接觸史。如有猴痘防疫相關問題,可撥打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或本局防疫專線06-2880180諮詢,相關資訊可至疾病管制署全球資訊網(https://www.cdc.gov.tw )查詢。
台灣首例猴痘「密切接觸9人」曾至高雄就醫 染疫男最新病況曝光
猴痘(monkeypox)疫情迅速在全球蔓延,台灣24日出現首例確診個案,是一名自德國返台的本國籍男子,出現發燒、喉嚨痛、肌肉痠痛、紅疹、鼠蹊部淋巴腫大等症狀,就醫採檢後確診,目前收治隔離病房。台南市衛生局表示,匡列密切接觸者共6人,包括家人及醫療相關人員,目前均無症狀,預計健康監測至7月14日。臺南市24日通報一名16日自德國返台的25歲男性猴痘個案,該名男性個案檢疫期間結束後因出現發燒、喉嚨痛、肌肉痠痛、皮膚出現紅疹以及鼠蹊部淋巴腫大等症狀前往就醫,24日經研判通報為猴痘確診病例。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透露,男子已收治負壓隔離病房,須待全身皮膚病灶結痂完全脫落,才能解除隔離。台南市衛生局指出,該名男子目前收治於負壓隔離病房,相關症狀皆有改善。匡列密切接觸者共6人,包括家人及醫療相關人員,目前均無症狀,將由衛生單位進行健康關懷,預計健康監測至7月14日。高市衛生局表示,染疫男子到高雄就醫時,戶外診療站3名醫護皆著完整防護裝備,評估應無傳染風險,目前持續健康追蹤無異常。衛生局說明,猴痘主要由齧齒動物和靈長類動物傳播給人,屬人畜共通傳染病,雖證實可有效人傳人,不過猴痘傳播對象具侷限性、多與陽性個案親密接觸或不安全性行為,或為照顧確診者的醫護。相關症狀包含皮膚病灶如斑疹、丘疹、水泡、膿疱、發燒、畏寒或寒顫、出汗、頭痛、肌肉痛、淋巴腺腫大(如耳週、腋窩、頸部或腹股溝等處)、極度倦怠。由於國際猴痘疫情逐漸擴大,民眾應避免接觸齧齒動物和靈長類動物、生病或死亡動物,所有食物必須徹底煮熟後才能食用,同時避免前往猴痘病毒流行地區以降低人際間傳播,自海外入境者若出現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並告知旅遊史及接觸史。如有猴痘防疫相關問題,可撥打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或本局防疫專線06-2880180諮詢,相關資訊可至疾病管制署全球資訊網(https://www.cdc.gov.tw )查詢。
猴痘今起列第二類法定傳染病 疑似病例24小時內要通報
猴痘疫情全球擴散,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今(23日)表示,猴痘已經在今天公告視為我國第二類的法定傳染病,若有發現疑似病例,24小時內必須要通報。根據疾管署資料顯示,猴痘病毒屬痘病毒科(Poxviridae),正痘病毒屬(Orthopoxvirus),主要由齧齒動物和靈長類動物傳播給人,屬人畜共通傳染病。猴痘感染後症狀包括發燒、畏寒/寒顫、出汗、頭痛、肌肉痛、淋巴腺腫大(如耳週、腋窩、頸部或腹股溝等處)、極度倦怠。發燒1至3天後出現皮膚病灶,通常自臉部蔓延致身體其他部位,四肢比軀幹更常見。皮膚病灶出現後會依斑疹、丘疹、水泡、膿疱階段變化,最終結痂脫落,嚴重病患疹子數目可達數千。症狀持續14至21天,致死率低於10%,大多數個案可於幾週內康復。兒童及免疫功能低下者尤其容易重症,併發症包括繼發性細菌感染、肺炎、敗血症等。疾管署指出,國內迄今尚未曾出現猴痘病例,如果醫師在臨床上發現疑似個案,請於傳染病通報系統之「重點監視項目」項下,進行猴痘通報與採檢送驗;採取病患發病期內皮膚水泡、血液、咽喉擦拭檢體或結痂檢體,以A類(P620)感染性物質包裝,在2-8 0C下送至疾管署昆陽實驗室檢驗。
猴痘將列第二類法定傳染病 「感染症狀」8大QA一次看
猴痘疫情全球擴散,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昨(22日)表示,上周國內有通報疑似個案,不過已經排除,應該在今明兩天會將猴痘正式列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至於什麼是猴痘、感染猴痘會出現什麼症狀等,以下8大QA供讀者參考。Q1什麼是猴痘?1958年猴痘病毒(Monkeypox virus)首次從研究用猴子身上被發現,因此該病被命名為「猴痘」。人類感染猴痘病毒最早的個案是1970年在剛果民主共和國的一名9歲男孩,此後中非和西非靠近熱帶雨林的偏遠地區陸續有個案報告。猴痘病毒屬痘病毒科(Poxviridae),正痘病毒屬(Orthopoxvirus),主要由齧齒動物和靈長類動物傳播給人,屬人畜共通傳染病;猴痘病毒可分為中非(剛果盆地)分支病毒和西非分支病毒,中非分支比西非分支病毒更容易傳播和嚴重,中非分支致死率高達10%,而西非分支致死率約為1%,隨著1980年天花消滅和之後停止接種天花疫苗,猴痘成為現存最嚴重的正痘病毒感染症。Q2人類如何感染猴痘?直接接觸感染動物的血液、體液、損傷的皮膚或黏膜而被感染,食用受感染的動物肉類也是一種危險因子,或是接觸到感染者呼吸道分泌物、損傷的皮膚或黏膜或被污染物品而感染。飛沫傳播需在長時間面對面接觸情境下較容易發生,因此醫護人員及同住家人都有較大的感染風險。產婦若感染猴痘病毒,可經胎盤垂直傳染給胎兒,或於產程中因接觸而傳染。儘管密切接觸已知是傳染危險因子,目前尚未確定猴痘是否透過性接觸傳染。Q3感染猴痘會出現什麼症狀?猴痘感染後症狀包括發燒、畏寒/寒顫、出汗、頭痛、肌肉痛、淋巴腺腫大(如耳週、腋窩、頸部或腹股溝等處)、極度倦怠。發燒一至三天後出現皮膚病灶,通常自臉部蔓延致身體其他部位,四肢比軀幹更常見。皮膚病灶出現後會依斑疹、丘疹、水泡、膿疱階段變化,最終結痂脫落,嚴重病患疹子數目可達數千。症狀持續14至21天,致死率低於10%,大多數個案可於幾週內康復。兒童及免疫功能低下者尤其容易重症,併發症包括繼發性細菌感染、肺炎、敗血症等。Q4猴痘如何治療?大多數猴痘病患的病程為自限性(self-limiting),因此以輸液治療與維持營養等支持性療法為主,以減輕症狀和併發症。目前國外有數種抗病毒藥物如Tecovirimat、Cidofovir 與Brincidofovir以及針對天花病毒的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Vaccinia Immune Globulin Intravenous, VIGIV)可在試驗情境下用於治療,但僅建議嚴重病患或免疫低下者使用。我國目前尚未儲備上列藥物。Q5猴痘是否有疫苗可用?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 於2019年核准由含有減弱天花病毒株(attenuated vaccinia virus Ankara strain)製成之新疫苗(JYNNEOS),可用預防天花和猴痘感染,適用於18歲以上感染猴痘之高風險族群。美國FDA亦核准ACAM2000為含有活病毒的天花疫苗,目前被用於感染天花高風險者,如在實驗室操作天花病毒之人員。台灣目前尚無此兩種疫苗。Q6一般民眾如何預防猴痘?●降低人畜共通傳播風險:前往猴痘病毒流行地區時,避免接觸齧齒動物和靈長類動物以及生病或死亡動物,所有食物必須徹底煮熟後才能食用。●降低人際間傳播風險:避免與猴痘感染者接觸。醫院照護疑似或確定病例時依循標準防護措施、接觸傳染防護措施及飛沫傳染防護措施。針對陽性個案應啟動接觸者追蹤,並隔離曾接觸之哺乳類動物寵物。●如有任何疑似症狀,應及時就醫,並告知旅遊史與接觸史。Q7猴痘的致死率高嗎?哪些人感染後要注意?猴痘對大多數人的的症狀通常輕微,症狀持續14至21天會痊癒。西非分支猴痘病毒株,也就是英國病例的病毒株,其致死率為1%;但中非(剛果地區)分支病毒株致死率則高達10%。免疫功能低下族群,孕婦及幼童感染後要特別當心。Q8發現猴痘疑似個案如何通報?國內迄今尚未曾出現猴痘病例,如果醫師在臨床上發現疑似個案,請於傳染病通報系統之「重點監視項目」項下,進行猴痘通報與採檢送驗。採取病患發病期內皮膚水泡、血液、咽喉擦拭檢體或結痂檢體,以A類(P620)感染性物質包裝,在2-8 0C下送至疾管署昆陽實驗室檢驗。
全球首例 57歲美國男接受「豬心移植」獲救
美國馬里蘭大學醫學院科研團隊10日宣布,成功將基因改造豬的心臟移植給一位男性心臟病患者,為全球首例,創下異種移植(從靈長類動物和豬等動物身上移植)的里程碑。這項手術將使世界「距解決器官短缺危機更近一步」。接受器官移植的是57歲的班奈特(Dave Bennett),「捐贈」心臟則是一頭1歲大、240磅的豬,牠經過了基因改造,整個餵養過程也都以器官移植為目的。主治醫生說,手術在巴爾的摩進行,時長7小時,目前病患狀況良好。手術於7日進行,截至10日,班奈特已經存活了3天。「它能產生脈搏,產生血壓,成為了他的心臟,」執行手術的醫療中心心臟移植項目主任葛瑞菲斯(Bartley Griffith)說。「它正在跳動,看起來很正常。我們都很興奮,但我們不知道接下來會怎樣。這是前所未有的。」家人和醫生說,班奈特處於心臟病晚期,由於病太重,不符常規心臟移植條件,而其他治療方法也難以有助康復,於是決定賭一把,進行實驗性治療。班奈特在手術前一天表示:「要麼死,要麼做移植手術。這是我最後的選擇。」他預後情況仍未知。班奈特的兒子也稱,目前一切處於未知狀態。班奈特已臥床6周,他「期待自己康復後能下床行動」。對於負責手術的醫療團隊來說,這場手術標誌著多年研究的成果,很可能改變全球許多人的命運。數據顯示,美國每天有17人在等待器官移植時死亡,而等待名單上的人數超過10萬人。目前,許多國家都在推進基改動物器官移植到人體的相關技術研發,希望未來能夠確保人體移植用器官。去年10月,美國紐約大學朗格尼醫學中心的醫師成功將豬腎臟移植到人體,且未立即出現排異反應。據報導,這顆腎臟來自一頭經基因改造過的豬,其組織器官內不再含有已知會立即引發排斥現象物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