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自殺
」 青少年 自殺「我要讓他們後悔一輩子」 察覺青少年憂鬱症13特徵
「我就是要讓他們後悔,讓他們一輩子都活在內疚裡」,一名年僅16歲卻已自殺多次的高一男孩所說的。根據衛生福利部2022統計資料,15至24歲青少年族群死亡原因自殺排名第二,且死亡率逐年上升。衛生福利部臺北醫院精神科陳昱文醫師指出自殺的青少年有13個共通性特徵,呼籲關注青少年身心健康,即早就醫可獲得適當幫助。「我的開心很重要嗎?」陳昱文醫師表示,他問過男孩:「你這樣做開心嗎?」,而男孩則反問:「我的開心很重要嗎?」。在深度了解後,發現男孩父母極為重視成績,導致男孩從國小就對成績非常在意。親子關係、同儕關係都很疏離,再加上考試不理想時父母會表現出無法接受的樣子,才會想透過行為尋求解脫,並讓父母後悔對他的逼迫。憂鬱症需要家人一起面對憂鬱症是現今普遍性的大腦疾病,大部份都可透過衛教與抗憂鬱藥物治療。陳昱文醫師向男孩一家人說明有何副作用,之後為男孩安排藥物與心理治療,父母也須積極配合調整,學習溝通、同理、接納,並以不批判的心陪伴、關心孩子近況,給予合適的幫助及肯定讚美。一同培養問題解決能力、認識與抒發情緒的方法,終於在2個多月後看見男孩和父母臉上的微笑。察覺憂鬱症的13個共通性特徵根據衛福部2022統計,15至24歲青少年族群死亡原因中,自殺排名第二,自殺死亡率每10萬人有10.7人,且自殺死亡率逐年上升。陳昱文醫師表示,青少年自殺原因也不如表面單純,其中包含情感、課業、霸凌等多重壓力,都需進一步了解個別狀況。企圖自殺和自殺身亡的青少年中,多數有憂鬱症,且有13個共通性特徵,如若能早期發現介入治療,家長與醫師、老師共同合作,就能盡快陪伴孩子走出低潮、享受青春。13個共通性特徵: 1.情緒容易衝動易怒 2.有憤怒或好鬥的行為表現 3.有反社會行為,例:損害他人利益或傷害他人安危的行為 4.用較極端方式宣洩負面情緒,例:丟東西、捶牆壁,甚至是自殘 5.僵化的思考模式及調適方法,例:明知道酗酒不對,但仍以酗酒紓壓 6.解決問題的能力不佳 7.掌握現實有困難 8.總是感到失望 9.焦慮,特別是關注在身體的病痛或輕微的失望 10.自以為是 11.刻意用優越感來掩飾自卑及不確定感,摒除來自他人的關懷 12.有生活在幻想世界的傾向 13.崇高偉大的幻想交替著無價值感健康醫療網提醒您:自殺不能解決問題,你我都是自殺防治守門人。安心專線:0800-788-995(0800-請幫幫-救救我)張老師專線:1980生命線專線:1995出處:臺北醫院
台灣青少年自殺死亡率逐年攀升! 精神科醫師曝「常見13個共通性特徵」勿輕忽
根據衛生福利部2022統計資料,15-24歲青少年族群死亡原因中,自殺排名第二,自殺死亡率每10萬人有10.7人!台灣青少年自殺死亡率年年上升,精神科醫師呼籲,關注青少年身心健康,即早就醫可獲得適當幫助。16歲自殺多次少年 了解原因、用藥與溝通「我就是要讓他們後悔,讓他們一輩子都活在內疚裡」,衛生福利部臺北醫院精神科醫師陳昱文表示這是一名年僅16歲,卻已自殺多次的高一男孩所說。他問過男孩:「你這樣做開心嗎?」,而男孩則反問:「我的開心很重要嗎?」與男孩深聊後了解,男孩父母極為重視成績,從國小開始自己對成績非常在意,且因為親子關係、同儕關係都很疏離,沒有知心好友,考試結果不理想時,父母又表現出無法接受的樣子,男孩才會想透過行為求救解脫,並讓父母後悔對他的逼迫。陳昱文告訴男孩一家人,憂鬱症是現今普遍性的大腦疾病,大部份都可以治療,並衛教憂鬱症與抗憂鬱藥藥物的使用,也說明有何副作用,之後為男孩安排藥物與心理治療,而男孩的父母也積極調整自己,學習更好的溝通,並以同理、接納、不批判的心陪伴,關心孩子近況、給予合理幫助及合適的肯定讚美,一起培養問題解決能力、認識情緒與抒發情緒的方法,終於在2個多月後的門診,看見男孩和父母臉上的微笑。青少年多重壓力 憂鬱症自殺風險高陳昱文醫師是精神科專科醫師,也是具有兒童精神科次專科的醫師,因此病人不僅有成人也有未滿18歲的孩子,他表示,高齡者、青少年自殺的人數都有上升,青少年自殺原因也不如表面單純,包含情感、課業壓力、霸凌等的多重壓力,都需進一步了解個別狀況。而憂鬱症、焦慮疾患、有酒精或藥物濫用、飲食疾患及精神病的人,自殺風險較高。親師留意13個共通性 早期發現、介入協助治療陳昱文提到,企圖自殺和自殺身亡的青少年中,多數有憂鬱症,且有13個共通性特徵,早期發現、就能早期介入治療,家長與醫師、老師共同合作,就能盡快陪伴孩子走出低潮、享受青春。13個共通性特徵如下:情緒容易衝動易怒有憤怒或好鬥的行為表現有反社會行為,例:損害他人利益或傷害他人安危的行為用較極端方式宣洩負面情緒,例:丟東西、捶牆壁,甚至是自殘僵化的思考模式及調適方法,例:明知道酗酒不對,但仍以酗酒紓壓解決問題的能力不佳掌握現實有困難總是感到失望焦慮,特別是關注在身體的病痛或輕微的失望自以為是刻意用優越感來掩飾自卑及不確定感,摒除來自他人的關懷有生活在幻想世界的傾向崇高偉大的幻想交替著無價值感健康醫療網提醒您:自殺不能解決問題,你我都是自殺防治守門人。安心專線:0800-788-995(0800-請幫幫-救救我)張老師專線:1980生命線專線:1995
自殺率攀高 廖偉翔指國人心理健康支持刻不容緩
針對台中逢甲大學日前傳出憾事,一名男大生選擇輕生、結束生命,國民黨發言人、台中立委參選人廖偉翔指出,男大生何以輕生,雖然還不知道確切原因,有待相關單位釐清,但本週正逢各所大學的期中考,是學生壓力最大的時候,他認為目前國人自殺死亡率日益升高,強調國人心理健康必須立即獲得正視,刻不容緩。廖偉翔指出,根據衛福部的資料,我國青少年自殺死亡率已從10年前的2.6,增加到5.4;然而,不只有青少年的自殺率持續攀升,各個年齡層都是如此。他舉例,2022年的自殺死亡率與2年半前相較,又多了5.6%, 尤其以15 ~ 34歲的年齡層更是高危險族群,顯見國人的心理健康,必須正視、而且是刻不容緩的問題。廖偉翔說,政院近期雖推出15至30歲的3次免費心理諮商,但服務量能之少,根本不足以支撐需求人數;再加上心理健康是長期性的問題,怎麼可能3次就能解決,因此他呼籲,應該要推動「求助常態化」,讓他們能夠漸漸走出低潮,重返光明與希望。國內學生自殺率有逐年攀高趨勢, 廖偉翔認為行政院目前的補救措施仍不足,他因此提出年輕人心理健康支持案的政見,強調保護國人心理健康刻不容緩。(圖/臉書、報系資料照)廖偉翔指出,現代社會生存壓力大,年輕族群多活在高壓的環境,他身為年輕人,身邊也有許多同齡層的朋友,非常能體認心理健康重要性,也歸納出 心理醫療相關的立委競選政見,只要當選立委就會逐一要求政府落實。這些政見包括,「心理諮商可抵稅,逐步推動納入健保」,因為心理諮商的價格並不便宜,年輕族群剛出社會,經濟壓力本就不小,即使想進行心理諮商,也礙於價格不敢前往,他主張使用心理諮商可抵稅,並逐步推動納入健保的的政見,希望能降低金錢負擔,鼓勵民眾正視自己的心理健康。此外,他也主張,增加「15-30歲年輕族群心理健康支持方案」服務量能 ,廖偉翔認為,政院目前方案服務量能過少,不足以滿足民眾需求,但國人自殺率不斷攀升,落實前端預防已刻不容緩,政府應加強心輔資源的投注,才能幫助到有需要的人,減緩自殺率攀升的問題。廖偉翔並認為,應增設「社區心理衛生中心」,他質疑,目前台中市的社區心衛中心僅西屯、東區、豐原、潭子四間,為了加強心輔量能,他會努力爭取普設社區心衛中心,滿足基本初級預防。-廖偉翔並表示,最近天氣慢慢轉涼,也是情緒容易波動的時候,請每位民眾都要注意自己的心理狀況,也多多關心身邊的親友,或許只要一句關懷問候,就能成為他/她度過難關的力量。台中市消防局6日晚間9時許接獲逢甲大學教官報案,指一名疑似學生的男子坐在某教學大樓10樓頂樓的女兒牆邊,十分危險,經派遣消防分隊火速趕往,緊急舖設緩衝氣墊床的同時,男子突一躍而下,失去生命跡象,經送醫搶救約1小時,仍因傷重不幸殞命,令人感傷。◎勇敢求救並非弱者,您的痛苦有人願意傾聽,請撥打1995
侯友宜承諾 健康照護GDP佔比逐年提升至8% 成立癌症基金
國民黨總統參選人侯友宜今天成立全國暨北區醫事團體侯援會,由前立法委員蘇清泉擔任總會長,超過20個醫事公會團體,及1200位醫事人員齊聚力挺,要與侯友宜「醫起守護台灣」。侯友宜承諾,未來將擴大健康投資,因應癌症新藥昂貴、患者家屬負擔大,成立癌症基金因應。並照顧民眾健康,改善醫療工作環境,提升健康照護支出的GDP佔比,任內逐年提升到8%,讓病友獲得更多保障。侯友宜說,醫事團體在疫情間站到第一線,拚生拚死守護台灣,我們才能順利度過,他要表達感佩。但疫情期間,也看到許多政府的不公不義,面對疫情完全沒有準備,缺口罩、缺快篩、缺疫苗,到底出了甚麼問題,無人能知,他當總統絕對會一一搞清楚,讓全民知道真相。侯友宜指出,台灣雖然有高素質的醫護團隊,健保舉世聞名,但投注健康的資源卻越來越少,健康指數落後於日本、韓國、新加坡,近日有癌友發出訴求,指新藥昂貴負擔重,這是很多人的心聲,許多人都面臨「因病而窮、因窮而死」的窘境,這些問題政府都沒有去面對。他主張應成立癌症基金,加速新藥給付,確保癌友能用到救命藥。侯友宜同時強調,台灣當前面臨嬰幼兒死亡率創新高、青少年自殺率提升、老人照護不足的狀況,但當前醫護工作環境不佳,導致人力不足,影響民眾就醫權益。未來政府要做的,就是擴大健康照護投資,讓更多的高素質的醫護人員,有個好的就業環境,照顧病人。除外外,也要推動預防保健醫療,包括運動、營養、心理等領域,並結合科技,把全民保健觀念建立起來。
2022年青少年自殺死亡率上升! 心健司揭「3大原因、3自殺防治計畫」
根據衛福部統計處國人死因統計資料顯示,111年自殺死亡人數較110年增加202人,增幅為5.6%。其中在15-24歲、25-44歲這2年齡層死因排行中,自殺死亡皆排名第2,而15-24歲、65歲以上自殺死亡率更是回到疫情前108年的水平。衛福部統計處科長呂淑君指出,須持續關注年輕族群、年長者自殺問題。而針對青少年自殺死亡逐漸增加的趨勢,衛福部心理健康司司長陳亮妤分析3大原因,並表示目前心健司針對青少年自殺防治有一系列規劃,其中有3計畫已在進行當中。青少年自殺女性>男性 全球皆有增加趨勢國內15-24歲自殺死亡人數有逐漸增加的趨勢,陳亮妤司長表示,這樣的趨勢全世界都有看到,事實上從104年就慢慢開始逐漸看到這樣的趨勢,特別是青少年女性自殺死亡數大於青少年男性,這個趨勢是比較全球性的。陳亮妤司長提到,根據世界各國的資料,目前臺灣是略優於美國、加拿大、紐西蘭、韓國、日本等國,但是跟英國的的資料比起來還需要加強。台灣15-24歲自殺死亡率增加 心健司分析3原因而根據111年衛福部的國人死因統計,15-24歲自殺死亡率增加,更是回到疫情前108年的水平。陳亮妤司長表示,心健司針對青少年自殺死亡增加趨勢做了一些原因分析,大概有以下3個原因:跟網路的使用有關(不過與「網路使用了什麼部分」有關,目前還有待後續的分析)跟家庭因素有關(如:離婚、家庭糾紛等因素,研究顯示會增加自殺風險)與精神科共病有關(如:憂鬱、焦慮、其他飲食疾患等)如何防治青少年自殺? 心健司已有3計畫針對青少年族群自殺防治,陳亮妤司長表示,心健司有一系列的規劃,包含以下3個:校園轉介流程:由於15-24歲的族群中,許多都還是學生,生活主要都還在校園當中。陳亮妤司長提到,不管是國中、高中、大學,在3月底心健司已經跟教育部建立一個校園轉介到衛生局的流程,也已經跟22個縣市開過會,如果孩子屬於高風險,需要後續的醫療和心理資源,相關轉介流程目前已經完成。引進精神急救包(Mental Health First Aid):心健司計畫從澳洲引進精神急救包(Mental Health First Aid),相關計畫已在如火如荼進行當中。陳亮妤司長表示,這個計畫已經和相關單位接洽相關事宜,不過還需要澳洲辦事處的協助,目前也已經和澳洲辦事處進行接洽。青少年死因分析計畫:青少年自殺死因分析相關計畫已經開始進行,陳亮妤司長提到,明年將會有些更清楚的原因分析,屆時會再進行報告。健康醫療網提醒您:自殺不能解決問題,你我都是自殺防治守門人。張老師專線:1980生命線專線:1995安心專線:1925
近2成青少年受網爆欲自我傷害 董氏基金會籲正視網路霸凌
根據董氏基金會 2022 年的調查發布指出,全台青少年中,2.5%有被網路霸凌的經驗,另根據國外研究指出:遭受網路霸凌與青春期早期的自殺傾向有關。政府應完善「網路霸凌防治法」 別淪為旁觀者董氏基金會調查發現,從「旁觀者」轉為「發聲者」,將近有 50%的機率可以讓霸凌者停止行為。董氏基金會倡議「停止網路霸凌日」(每年六月第三個星期五),呼籲民眾正視網路霸凌造成的傷害,幫助網路霸凌受害者,別只是旁觀。董氏基金會執行長姚思遠說明,他呼籲政府應更加正視並完善網路霸凌防治相關的法律,就現有的法條進行修法或是訂定專法,保障社會大眾使用網路的安全,及對霸凌行為有所嚇阻,營造一起防堵網路霸凌、挺身而出的群體力量。18.8%遭網路霸凌青少年 曾有自我傷害企圖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說明,青少年因自殺而死亡的比率逐年上升,令許多相關單位都非常擔憂。根據董氏基金會 2022 年的調查發布指出,全台青少年中,2.5%有被網路霸凌的經驗,一年之內有被網路霸凌者,五成對生活有影響,近三成感到孤單,或出現情緒不穩、易怒、躁動不安。其中, 18.8%的青少年有自我傷害的企圖,以 111 學年度國高中職生數(113 萬人)換算,可能有高達 28, 250 位青少年有被網路霸凌的經驗、5,311 位青少年有自我傷害的企圖。篩檢辨識協助這些高危險群,會是積極有效的自殺防治。為此,今年董氏基金會也與全台 10 間學校合作停止網路霸凌日的宣導,希望透過實際帶領教案課程及網路響應的方式,提醒青少年更認識網路霸凌的嚴重性並一同預防。今年共同響應學校代表之一台北市金甌女中田桂華校長提醒,同學們遇到網路霸凌,不要獨自害怕、隱忍,可以找老師及家長反映,無論是事件的澄清或調查、情緒重建等,學校的師長皆可提供協助。父母三招協助孩子 降低網路霸凌負面影響 衛生福利部桃園療養院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陳質采說明,青少年遇到網路霸凌時,可能會有憂鬱、焦慮的情緒、被淹沒的感受、無力感和無價值感,父母若是觀察到孩子常流連網路、飲食睡眠習慣不正常、心情明顯低落或異於尋常,很可能是遇到網路霸凌的問題,提醒父母不要輕忽,大數據可能帶給情緒低潮的孩子更多大量的負面情緒。青少年自殺率逐年上升,遭受網路霸凌的青少年是高危險群,陳質采提供父母三項幫助孩子避免被網路霸凌的做法,1.先協助孩子了解網路對生活的衝擊,教導他客觀地看待網路留言與評論。2.再來教他們學習在網路上維護自己的隱私權,不能隨意批評他人,建立正確的網路素養。3.最後,遇到任何緊急事件,一定要即時告知可信任的大人,一起討論處理的因應策略。
青少年尿床3/父母不解「沒給壓力」但孩子卻崩潰 專家:拜託家長別說這句話
自殺防治中心分析青少年自殺3大原因,分別是精神健康(約36.3%)、家庭與親密關係(約32.9%)與學校適應與霸凌(約10.7%),其中學業與人際關係與3個原因皆息息相關。學業壓力更是許多人從小到大都需要面對的課題,而對於自我要求高的孩子,更容易將自己逼得太緊,最後導致遺憾,面對這樣的孩子,大多數父母都不忍心再加諸壓力,因此更加不解為何最終孩子依舊走上絕路。CTWANT記者採訪多位專家,讓無助的家長從中找出與孩子的溝通之道,以及千萬別說「哪些話」,以免將孩子愈推愈遠。諮商心理師黃宜靜表示,每個人都會面臨各式各樣的壓力,但尤其是自我要求高、或背負他人期待的人,更容易累積過大的壓力,最終崩潰。「假設孩子是因為考試、學業而感到有壓力,當他跟父母訴苦時,拜託家長千萬別說『考不好沒關係』或『我們沒有要你一定要考上哪間學校』這類的話,因為孩子就是覺得『有關係』才苦惱。」黃宜靜建議家長先聽聽孩子怎麼說,例如孩子抱怨數學很難,先跟孩子說「這樣真的很辛苦」,同理孩子的感受,再問「你需要我怎樣協助」或「你打算怎麼辦」,進一步和孩子討論,家長也可以分享自己過去面對壓力的紓壓方式,以較為輕鬆的態度和孩子聊一聊。親職教育講師魏瑋志(澤爸)有一兒一女,大兒子的個性有話直說,比較會跟父母訴說壓力或苦惱,但小女兒就不一樣,除非她願意說,否則旁人如何詢問都不會吐露心情,而且還略微有些負面思考。「傾聽是最重要的,例如有一次我女兒抱怨『這次一定考不好』,難得她主動說心事,我立刻放下手上的事好好聽她說。」澤爸說,他第一件事就是先問「所以妳很擔心是嗎?」讓女兒感到被理解。第二件事就是釋出善意。「我女兒目前是小學五年級,算是青春期前期,我如果說要幫她、陪她,她不見得會接受,所以我跟她說『爸爸有一些想法,如果妳覺得很煩,有空時可以找爸爸討論』,然後就讓她自己決定」。澤爸說,等到事情塵埃落定,例如考試成績出爐,而結果是可接受的,他就會再找機會跟女兒聊天,告訴她「其實妳做得不錯啊,當初是甚麼讓妳那麼擔心?妳可以擔心,但下次我們可不可以練習收回來一點,不要有那麼多負面想法。」每個孩子的個性都不同,當然應對方式也都不一樣,澤爸說,面對家中兩個青春期的孩子,這三、四年來,他慢慢領悟出一個原則,就是要「帶溫度的說話」,才能傳達出感情。從已經做到的事去鼓勵孩子,會讓他們更覺得被肯定,若是只讚美「做得很好」,就似乎只著重結果,感受大不相同。(圖/123RF)黃宜靜說,當孩子面對壓力或挫折時,家長適時的鼓勵很重要,但許多爸媽往往誤解,變成是一昧的讚美。「鼓勵注重於過程,而且是要從孩子已經做的事著手,例如數學經常粗心,孩子提出的解決方法是多驗算一次,這時就可以跟孩子說『你想到很好的方法』。」黃宜靜解釋,從事實去鼓勵孩子,會讓孩子更感到被肯定,若是一直讚美說你好棒,這比較是看重結果,例如有沒有100分、有沒有考上好學校等,而且對孩子來說,是一種上對下的關係。澤爸說,人生不可能沒有壓力,但如果孩子有壓力時,能夠理解有一個人懂我、無條件肯定我,那壓力就會逐漸變小,在孩子16~18歲之前,那個對象最好是爸媽,之後可能是伴侶或同儕。最終,這個對象最好就是自己,若能自我對話,不管怎樣都很欣賞自己,就算面對再大的壓力也能化解。
高樓多成青少年自殺率高主因? 蔣萬安:衛福部專業很有問題
台灣青少年自殺率近年日益提高,衛福部卻認為,青少年自殺率提高,可能與近10年台灣高樓也增加有關,引發網友熱議,國民黨台北市長候選人蔣萬安今天對此表示,青少年自殺率高是非常嚴肅的課題,看到衛福部居然說這樣的話,衛福部的專業恐怕很有問題。衛福部心理健康司司長諶立中昨日在兒權公約國際審查會議中表示,自殺選擇的工具決定致死率,過去10年間,非工商大樓的興建速度加快,管理難度高,讓衝動型自殺者大幅增加接觸致命性自殺工具,分析是台灣青少年自殺率增加的主因,引發網路熱議。蔣萬安今天在內湖區的大馬路口拜票,被問到此事,他強調包括他在內,許多立委都關心青少年自殺率提高的議題,但衛福部官員卻說大樓變多是導致自殺率增加的主因,令人懷疑衛福部專業是否有問題。此外,繼民進黨台北市長候選人陳時中關閉政治獻金專戶,並公布政治獻金收入總額近億元,國民黨台北市長候選人蔣萬安今天被問到此事時表示,他也已經在選前倒數10天,關閉獻金專戶,這是競總原本就有的規畫,他會完成所有程序。至於陳時中說明他的政治獻金不到1億元,蔣萬安笑著說,「這是他公布的」,並未多作評論。蔣萬安同時再度提到感謝太座昨日當他分身到市場為他掃街拜票,他說,媒體朋友、團隊同仁都認為,蔣太太掃街竟然比蔣萬安親自到場還受歡迎,民眾也很熱情,因此他一定要好好謝謝另一半。而競辦同仁也把他的太太保護得很好,不會讓她太累,如果在身體許可的情況下,他還是會請太太幫忙,做他的分身,大家一起拚到最後一刻,成為市民最好的選擇。
台灣青少年自殺率升高因「高樓蓋太多?」 輿論傻眼酸:浮屍多因台灣環海
這樣的專家邏輯你能接受嗎?2022年兒童權利公約國際審查會議,本月14日到16日在台北國際會議中心舉行,並由5位聯合國專家擔任審查委員,但衛福部在會中被問到,為何青少年自殺率升高時,竟將原因歸咎於,因為「台灣高樓增加」,導致青少年衝動性跳樓增加。台灣少年權益與福利促進聯盟對此批評,即便扣除跳樓自殺,官員仍無法解釋,為何台灣青少年自殺率年年攀升的主因,衛福部完全沒有針對國際委員問題回答,應嚴懲不適任官員;而PTT看到衛福部官員的說法也狂酸:「同理可證,跳軌是捷運太多,撞車是車太多」、「浮屍太多,是因為台灣四面環海」。兒童權利公約(CRC)國際審查近日在台北舉行,期間審查委員Laura Lundy關切提問「台灣生育率很低,但兒少死亡率卻很高,特別是自殺比例和交通事故的死亡率,儘管自殺原因,大多是個人因素,但我們想知道,有沒有做相關研究去了解,兒童與青少年族群,是不是有精神上的健康問題,或出自結構性問題,例如在學校的課業壓力太大?」對此衛福部心理健康司回應,台灣青年、青少年自殺率突然增加,若扣除跳樓的因素,其實並沒有那麼明顯,心理健康司還直言,台灣這十年來因為高樓增加,導致很多青少年、青年的衝動性跳樓自殺,認為這是一個未來防治重點。對於衛福部把青少年衝動性自殺飆升,拿「高樓太多」當作歸因之一,台少盟批評,即便扣除跳樓自殺這個類別,衛福部官員依舊沒有正面回應,青少年自殺率為什麼年年攀升?甚至還顯示出,「主責國人心理健康與自殺防治的政府部門」專業度不足的缺失。台少盟要求,衛福部應公開道歉、嚴懲不適任官員,並正視兒少心理健康議題,增聘校園專輔人力,檢討有關校園問題申訴機制。而面對衛福部對於台灣兒少自殺率增加的問題,竟把「高樓太多」當作自殺原因,PTT鄉民看了紛紛傻眼,紛紛吐槽開酸,、「衛福部可以再智障一點」、「同理可證跳軌是捷運太多,撞車是車太多」、「浮屍太多是因為台灣四面環海」、「問題在為什麼想衝動自殺,而不是高樓多好嗎?」
青少年自殺前曾求救嗎? 調查935位死者資料「2重大發現」
近年來台灣青少年及大學生自殺新聞頻傳,而每一個選擇在花樣年華結束生命的個體身後都有著一段難解的悲傷與遺憾,也因此青少年自殺防治日益受到重視,國內也有許多專家學者投入並致力於相關研究。依據衛生福利部歷年統計,台灣年輕族群(15至24歲)之自殺死亡率在近十年持續攀升,在歐美各國亦觀察到有類似趨勢,而2019年世界衛生組織發布之全球死因統計中,自殺更為年輕族群的第四大死因。如何深入了解青少年自殺患者之風險因子及就醫樣態,並針對高風險族群積極介入,以促進自殺防治,已成為重要的醫療研究議題。過往研究發現,成人患者自殺死亡前三個月內,僅有35%曾就醫過精神科,然而根據成人自殺者死亡後的心理解剖研究結果,有高達9成以上之患者,生前曾有過至少一種精神疾病,顯示自殺者中,明顯被低估精神疾病的問題,且未能得到即時且適當之治療。因此,深入了解青少年自殺者之醫療使用樣態,以從中介入,並提升青少年就醫之意願,將成為青少年自殺防治之重要課題。臺北巿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跨院合作,使用健保研究資料庫及全國死亡檔之資料,探討台灣青少年自殺死亡前三個月之醫療利用,以及其合併之精神及身體疾病,相關研究成果已於最近發表於國際知名期刊(Psychological Medicine)。一般精神科主治醫師郭千哲表示,此研究中之935位青少年自殺個案,相較於對照組,雖在自殺前三個月精神科及非精神科之門診及急診就醫比例皆顯著上升,然而仍僅有18.6%之自殺個案,在死亡前三個月曾有過精神科門診就診紀錄。顯示此族群若僅透過精神醫療介入,對促進自殺防治可能仍相當有限,未來還需整合學校輔導、社區諮商、家庭教育等多系統資源,以期能強化高風險個案之醫療轉介。除此之外,青少年自殺個案有較高比例合併多重身體及精神疾病,包含憂鬱症(10.9%)、思覺失調症(5.9%)、躁鬰症(3.4%),以及數種身體疾病如心臟疾病、肺炎及消化性潰瘍,顯示青少年自殺問題除精神醫療介入外,還需身體疾病之整合照顧,方能更加妥善處理。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治醫師李宛臻表示,青少年自殺自傷問題之成因相當複雜,除神經生物學、身心疾病因素外,早期發展經驗及社會環境因素,例如兒時不良經驗、家庭失功能、社會孤立、校園霸凌等,皆為重要之風險因子。此外媒體效應對青少年族群之影響更是不容忽視,例如自殺相關報導及社群討論等,皆可能加重青少年之自殺模仿行為,近期也有研究發現網路成癮和自殺風險之關聯性。進一步研究了解青少年自殺背後之多重因素,以及其和媒體及網路使用之關聯性,或許才能揭開這個年輕世代的憂鬱面紗,並且能真正守護我們的下一代健康長大。此研究為國內外少見使用全國大數據資料,分析青少年自殺前之就醫模式及相關疾病風險因子之大型研究,除具有其學術價值外,亦能提供此族群臨床醫療照護及自殺防治的重要參考,盼望能藉此促進國內之青少年身心健康。
吳鳳自認不是完美爸爸 育兒「快樂」擺第一
2019年台灣青少年自殺死亡率創下新高,30歲以下服用抗憂鬱藥的人數來到16萬人,同樣為歷年新高。許多人被問到希望自己的孩子長大後成為什麼樣的人時,心中可能出現數十種不同的答案,而吳鳳面對這道問題時,他給出的答案是:「快樂」。他認為自己教育的過程中,孩子的快樂永遠擺在第一位。吳鳳坦言近幾年來最大的變化就是有了2個女兒,與女兒聊天時,常常問她「是不是快樂?」「哪些事讓妳快樂?」吳鳳也說:「我心目中最大的目的是讓孩子一直很快樂的過日子,因為我覺得孩子本質上不快樂的話,根本沒辦法真正的教她們其他的事!我的教育第一個規則就是孩子要笑、要玩,盡量累積很多快樂的回憶,然後再去發展自己的興趣。吳鳳自認不是完美爸爸,「但是我是一個會為了女兒們的笑容,一直努力出許多想法的爸爸。」他花費近2年完成新書《養出快樂的孩子比什麼都重要:吳鳳與孩子的分享教育》,分享自幼如何受到父親的影響形成現今的價值觀。如今他成為2個女兒的爸爸後,吳鳳著重於每一天與孩子的相處和對話之中,他希望與女兒之間能分享生活中的大小事,家庭充滿和樂與愛的氛圍,自己則可以成為孩子們的榜樣。
花130億建「國家兒童未來館」 民眾黨立委:執政者應解決真正困境
兒童節前夕,行政院長蘇貞昌宣布將斥資130億元興建國家級的「國家兒童未來館」;台灣民眾黨立委邱臣遠、高虹安今(1)日表示,比起斥資130億興建「兒童未來館」,執政者更應從根本解決兒童們真正面臨的困境,把錢花在刀口上,呼籲行政院將經費運用在改善公園遊具設施、增加特教師生比及打造友善校園等更迫切的兒童政策項目。高虹安說,我國有許多跟兒童未來息息相關的政策待改革,包含對於兒童休閒時間的重視、友善校園措施等等,都是目前立刻需要資源挹注的目標,例如130億可以改善全台灣1萬多座公園的遊具設施,讓更多地方的兒童能享受共融式遊戲場、多元特色遊戲場,以及無障礙遊具等,若政府能將這筆經費挹注在全台灣的公園遊具改善,將能使更多兒童受惠。邱臣遠指出,根據衛福部統計,2019年台灣青少年自殺死亡率及30歲以下服用抗憂鬱劑的人數,均創下歷史新高;根據兒福聯盟「疫情時代下台灣兒童幸福感調查報告」,幸福感比起2017年下降,更有五分之一的孩子沒有在「生活裡感到快樂」,調查發現主因是缺乏友善的校園、親密的家人陪伴。邱說,「上述的問題若不改善,又有多少兒童能真正走向未來?」高虹安指出,各縣市推動特教班增班計畫,需要大量的特教人力、教材成本、友善的特教教學空間,根據教育部統計資料,近10年一般學校身心障礙類特教班已增加770班,但部分學校甚至出現1個老師對30個學生的情況,這樣的高師生比可能導致教師接應不暇,若政府能將這130億經費投入一部份在特教增班工作,將能更有效推動特教班的小班化、共融化、適性化。
「大學生輕生」別誤認青春期叛逆 1個關鍵救回孩子
台大上周傳出至少三名學生意圖輕生,但輕生個案不只在台大,這幾天紛紛爆出淡大、成大皆有學生輕聲案件,教育部長潘文忠今日(17日)在立法院也表示,今年至今有76名學生自殺致死,意圖自殺人數部分,從前年的800多人,增加到去年的1350人,年增68%;今年至今意圖自殺者也已經達1000多人。其實全球的青少年自殺率都節節上升,台灣自殺防治中心日前也公布最新數據,15~24歲青少年自殺死亡率已連續三年創新高,其中憂鬱症是主要因素,諮商心理師黃宜靜表示,許多父母常常分不清楚孩子只是青春期叛逆、還是憂鬱症,平時其實可以觀察孩子的情緒起伏狀況,例如考試之前情緒高張,但考試結束、或告一個段落,孩子的情緒稍微恢復正常,就可能是考試的影響,但如果考試壓力已經解除,但孩子始終持續非常低落的情緒,甚至長達2周至1個月,就可能罹患憂鬱症,建議就醫尋求協助較好。同樣的道理,青春期孩子的情緒雖然經常「暴衝」,但若沒有繼續刺激,情緒就會恢復正常,而青少年的憂鬱症大多相當易怒,常常動不動就生氣,暴怒之後通常就會陷入低落情緒,整天也會愁眉苦臉。但無論如何,如果家長覺得孩子有異樣,其實就可以帶孩子去身心科尋求專業協助,才能對症下藥,早日拉孩子一把。潘文忠也指出,校園學生輔導法的重點是落實「三級輔導」,首先從一級做起,全體老師一起關切需要關懷的學子,二級了解到需要高關懷的學生,這在校園對於輔導諮商工作會是更重要的對象,若有需要更進一步,包含專業上協助則進入三級轉介,透過這樣的機制,希望能幫助更多孩子。(《CTWANT》提醒您,自殺解決不了問題,給自己一個機會!自殺防治諮詢安心專線:0800-788995)
青少年尋短1/「沒人可訴苦」15~24歲自殺死亡率創新高 北市狂增6成
自殺防治中心日前公布最新數據,15~24歲青少年自殺死亡率已連續三年創新高,醫師認為現代雙薪家庭缺乏互動,青少年又面臨課業、同儕、社群媒體諸多壓力。全世界先進國家的自殺率都逐年上升,加拿大兒童的第一名死因是自殺;日本去年的青少年自殺率更創30年新高,台灣去年也有近8000名青少年自殺身亡,其中台北市的青少年自殺死亡率更增加6成。自殺防治中心分析3大原因,分別是精神健康(約36.3%)、家庭與親密關係(約32.9%)與學校適應與霸凌(約10.7%),其實三者之間環環相扣,而憂鬱症更是最常見的心理健康問題。根據國民健康署的調查,以重度憂鬱症來說,65歲以上民眾比例最高,佔8.4%,推測與健康惡化、社交限縮有關;但值得注意的是,排名第二的竟是15~17歲的青少年,佔6.8%。現在的孩子大多早熟又敏感,再加上社群媒體發達,使得青少年人際關係變得更加複雜,校園霸凌事件也愈來愈多。(圖/翻攝自爆料公社)「相較於10年前,青少年憂鬱症的比例明顯增加,課業競爭、同儕關係、戀愛、霸凌等問題都比以前更加嚴重,但最大的關鍵應該是親子關係愈來愈疏離,導致孩子情緒無處可抒發。」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身心科醫師周伯翰說,「雖然這些壓力過去也存在,但以前家庭關係緊密、兄弟姊妹較多,也許跟父母哭訴一下,或是回家跟手足玩耍,壓力就能獲得抒發。」周伯翰說,再加上如今社群媒體發達,孩子又較為早熟與敏感,同儕關係、戀愛都變得更加複雜。當孩子情緒起起伏伏時,許多父母卻因為忙碌而沒有察覺,雖然在物質生活上盡量滿足孩子,安排許多「超前部署」的課程,卻很少與孩子好好聊天,久而久之,親子之間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有些爸媽直到孩子出現自殘、自殺舉動後,才發現孩子生病了。」周伯翰說,但拖延至此已經病況嚴重,必須花更多的時間才能將孩子從深淵中拉出來。(《CTWANT》提醒您,自殺解決不了問題,給自己一個機會!自殺防治諮詢安心專線:0800-788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