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脈阻塞
」比閃電擊中機率低! 眼睛、牙齦、子宮異常出血竟是罕癌纏身
【健康醫療網/記者鄭宜芬報導】現年73歲的陳女士,35歲發現眼睛、牙齦和子宮異常出血,輾轉求助眼科、牙科、婦產科皆未果,多年後確診「華氏巨球蛋白血症」(簡稱WM),屬於罕見惡性淋巴瘤,台灣每年新發病例不到50人,比被閃電擊中機率低百倍!秀傳醫療體系彰化院區癌症醫院院長張正雄表示,今年12月新一代口服標靶藥物BTK抑制劑(BTKi)正式納入健保給付,每位患者每年約可省下219萬元藥費,讓患者和家屬終於盼到曙光。淋巴瘤惡性分型 血管阻塞要當心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最新發布的2021年全國癌症登記報告。惡性淋巴瘤的發病率相較十年前成長1.4倍,達到4261人/年,而非何杰金淋巴瘤(NHL)更躍升至男女十大癌排行症的第十名。WM是淋巴瘤中極少見的一種惡性分型,台灣每年新發病例不足50人,盛行率僅約百萬分之4,比一個人一輩子被閃電擊中的機率還低百倍以上。張正雄說明,當患者體內免疫球蛋白(IgM)過度增生,當IgM濃度超過4000mg/dl或血清濃度高於4CP時,導致血液黏稠,就可能發生多處黏膜不正常出血。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秘書長黃泰中提醒,當民眾出現發燒、夜間盜汗、不明原因體重減輕、疲勞、淋巴結腫大、皮膚搔癢等淋巴瘤常見症狀,持續約2至3周時,應盡快至血液腫瘤科就診。高黏滯血綜合症:血管阻塞貧血、皮膚/黏膜異常出血、神經病變眼靜脈阻塞:視力受損腦血管阻塞:神經症狀、中風心肺血管阻塞:喘、肺栓塞、心肌梗塞檢查免抽龍骨水 健保給付藥物、年省219萬▲今年12月,新一代口服標靶藥物正式納入健保給付,為病人提供更多元化的治療策略。張正雄表示,透過IgM基因檢查、骨髓穿刺和切片檢查,可以及早鑑別疾病、制定治療計畫。現在的骨髓檢查跟大家對「抽龍骨水」的想像完全不同,在門診不到半小時就能完成,呼籲患者切勿因迷思而錯失治療先機。WM高風險族群5年存活率僅36%,且治療選擇相當有限。化學免疫療法是WM的一線治療,但效果有限且伴隨較高毒性,可能導致患者的血球減少和免疫力降低,進而引發感染和帶狀疱疹發作等副作用。張正雄回顧曾遇過年長患者因化療併發肺部感染,險些喪命!由於65歲以上且有生化指標異常的患者被視為高風險,其病情惡化速度更快於一般WM患者,加上年長者多患有心血管等共病症,呼籲專業醫師在制定WM治療策略時,應全面考慮高風險族群的病情發展速度及共病狀況,注重用藥安全性。好在今年12月,新一代口服標靶藥物正式納入健保給付。張正雄說明,健保給付2年時間,以每顆藥物2000元、每天服用3顆來估算,每位患者每年約可省下219萬元藥費。黃泰中也表示,WM患者許多是65歲以上的老年人,整體存活率不到50%,相信隨著新一代治療納入健保體系,為病人提供更多元化的治療策略。
最新疫苗受害救濟出爐 台南男接種AZ腦出血不治⋯獲賠350萬
衛生福利部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審議小組(VICP)公布最新第182次會議紀錄,共審議65案,其中7案接種AZ後獲得救濟。其中台南市林姓個案接種AZ疫苗11天後,嚴重腦出血,因沒有其他病史足以引起小板低下或腦出血,無法排除與接種AZ的關聯性,因此核予救濟金350萬元,為這次通過金額最高的個案。VICP公布最新疫苗接種後死亡會議紀錄,共審議65案,其中7案接種AZ後獲得救濟。除了一名死亡男性獲賠償350萬元外,另外6例接種AZ後出現嚴重不良反應核予救濟個案,依序為80萬(肝門靜脈血栓、腦出血)、60萬(格林巴利症候群)、50萬(腦靜脈竇血栓、右內頸動脈血栓)、5萬(左眼中央視網膜靜脈阻塞)、5000元兩案(過敏性蕁麻疹、蕁麻疹)。另外,接種高端、BNT、莫德納各1例,依序分別核予救濟10萬元(格林巴利症)、1萬元(急性過敏反應)、5萬元(發燒症狀持續超過2週並住院治療)。這名台南市林姓個案,依據病歷資料記載、臨床表現及相關檢驗結果等研判,個案接種疫苗後10日因頭痛、嘔吐情形就醫,血液檢驗結果顯示血小板低下。隔日出院後晚間因意識昏迷送醫,腦部電腦斷層顯示左側顳葉大面積出血及蜘蛛網膜下腔出血,後因嚴重腦出血死亡。VICP指出,該個案無慢性病病史,本次雖有血小板低下情形,但無任何血栓表現,不符合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之臨床表現。惟個案亦無任何潛在疾病史足以引起血小板低下及腦出血。又目前醫學實證無法確定免疫性血小板低下與接種COVID-19 疫苗 (AZ)之關聯性。因此,依據「預防接種 受害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辦法」第18條第1項及其附表死亡給付之規定,核予救濟金新台幣350萬元。至於不予救濟者,AZ有36案、莫德納10案、高端4案、BNT2案,另有2案資料仍需補件。
視力驟降恐罹眼中風 5大族群須當心!延誤治療會失明
56歲的簡小姐有高血壓及腹膜透析病史,平日規則服藥。一日發現左眼一半視野忽然看不見,無疼痛感。緊張的她到亞東醫院就醫後,接受光學斷層掃描儀及眼底鏡檢查,發現左眼中樞視網膜動脈閉塞(CRAO),也就是俗稱的眼中風。經醫師評估並接受藥物注射治療後,簡小姐轉介至高壓氧中心,接受輔助高壓氧療法,視力從最差時的0.1回到到0.5,讓簡小姐得以回到正常生活。眼中風的發病率約為十萬分之一,以男性為居多,好發於60-65歲,高血壓、糖尿病、頸動脈和冠狀動脈疾病以及吸煙等5族群較容易出現眼中風症狀。亞東醫院高壓氧中心王旭輝醫師說明,眼中風為視網膜的血管出血阻塞,是一種相對罕見的緊急情況,容易造成眼部組織、視力等遭受破壞。常見眼中風會導致單眼突然發生無痛性的視力減退或喪失,使患者併發青光眼,出現單眼怕光、眼模糊、視力急遽降低等症狀,嚴重時甚至有失明的風險。眼中風一般可以分為視網膜動脈阻塞、視網膜靜脈阻塞2類。視網膜動脈阻塞會影響到養分與氧氣的供應,有可能發生在中央的主動脈或較小的分支動脈。視網膜靜脈阻塞會影響到廢物的運送,同樣阻塞也是有可能在主靜脈或分支靜脈,靜脈堵塞的機率會比動脈較為常見。目前治療眼中風多為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藥物眼內注射,將藥物注射到眼球玻璃體,可抑制視網膜血管滲漏,有效減少黃斑部水腫,極有助於改善並維持眼中風病患視力,但根據臨床經驗,常需要多次注射才能達到穩定的治療效果。王旭輝醫師表示,美國心臟協會(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AHA) IIB 級推薦「由高壓氧治療視網膜中央動脈阻塞」更為有效,建議患者盡早治療,若在症狀發生的24~96小時內接受高壓氧治療,能大幅改善閉塞動脈的阻塞狀況,顯著提升視覺功能,甚至能有恢復正常的機會。
險瞎⋯男子視力驟降10倍 眼中風8大危險因子須提高警覺
70多歲的曹老伯(化名)身體還算硬朗,已經從職場退休,有長期的糖尿病與高血壓病史,不過控制尚稱穩定。眼科方面則因為隅角開放型青光眼、白內障而在北市聯醫陽明院區眼科追蹤,以及非增殖性糖尿病視網膜病變而接受過全視網膜雷射光凝固治療。某次於眼科回診,主訴左眼視力變差約兩周。眼科檢查發現右眼最佳矯正視力為0.8,左眼最佳矯正視力則從前次的0.8陡降至0.08,眼底檢查發現左眼有大範圍的視網膜出血,當天立刻安排光學同調斷層掃描儀檢查,發現左眼視網膜黃斑部發生嚴重水腫。醫師診斷為高度懷疑左眼發生中心視網膜靜脈阻塞(即俗稱之眼中風)合併黃斑部水腫。因此再進一步安排螢光眼底血管攝影檢查。螢光眼底血管攝影檢查發現左眼中心視網膜靜脈以及其所有分支皆發生腫脹、血流延遲填入以及大範圍缺血的現象,因此確診左眼中心視網膜靜脈阻塞。之後立刻安排數次左眼玻璃體內注射藥物治療,大約五到六個月後,左眼眼底出血已逐漸吸收改善,黃斑部水腫也漸次消散。左眼最佳矯正視力緩步回升至0.6,最近一次測量則已回升至0.8以上。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眼科主治醫師張庭嘉說,中心視網膜靜脈阻塞是一種不算少見的眼底血管疾病。依據眼底缺血的嚴重情況,其影響視力程度可以從輕微到嚴重破壞。該疾病發生原理是中心視網膜靜脈從視神經處的篩板要進入眼內時,由於該處比較狹窄,所以如果有血栓形成,則血栓比較容易在該處附近卡住、進而將靜脈堵塞,血流回流不順,造成缺血;或是因為伴行的動脈因動脈硬化而將靜脈管徑壓縮,導致靜脈內血流動力出現不平順的情況。眼中風比較重要的危險因子包括:年紀在50歲以上、男性、高血壓、糖尿病,以及隅角開放型青光眼;其他可能因子還包括有口服避孕藥或是利尿劑、或是有些患者有血液疾病因此導致血液黏稠度上升時,也可能會誘發類似的病況。張庭嘉指出,當中心視網膜靜脈阻塞導致眼內缺血時,眼內將缺氧而刺激血管內皮新生因子大量產生。造成的視力威脅主要透過兩種方式達成,一是血管內皮新生因子刺激形成虹彩新生血管、進而產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另一則是血管內皮新生因子直接誘發黃斑部水腫。針對後者的治療,傳統的治療方式是施行黃斑部雷射或是玻璃體內注射類固醇,但是效果很有限,甚至會引起其他的後遺症。目前醫學界最新的治療主軸,則是在疾病的急性期進行血管內皮新生因子拮抗劑的玻璃體內注射,以便移除過多的血管內皮新生因子,而達到黃斑部水腫吸收的目的,以儘可能保全視力。每次注射的藥效大致可以維持一至二個月,使病患能度過疾病的急性期,減少後續造成視力持續破壞而無法逆轉的情況發生。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眼科提醒民眾,如果身體有多項危險因子存在,視力又在短期內急遽下降,請儘早就醫,以便在疾病發生的治療黃金期間獲得最好的治療效果。
婦人疑產後憂鬱 親手剪斷1歲兒生殖器
桃園林姓婦人疑因產後憂鬱症,竟持剪刀剪斷1歲兒子的生殖器,還拍照上傳個人臉書,丈夫接獲電話連忙報案,並將孩子送醫,男嬰經急救雖接回斷肢,但日後排尿、勃起功能恐受損,目前仍在安置中,林婦案發後即被聲押獲准,桃檢依家暴重傷害罪嫌起訴。34歲的林姓婦人與丈夫婚後育有一雙子女,大女兒2歲、小兒子1歲,丈夫白天在外地上班,林婦獨自照料姐弟,疑因產後憂鬱症又照顧壓力過大,一度情緒不穩就醫,但狀況未顯著改善,3月26日晚間6點多見兒子哭鬧不休,竟突然情緒失控,跑到廚房持剪刀朝兒子下體狂剪,導致男嬰生殖器斷裂。林婦案發後打電話告知丈夫,並拍下兒子傷勢放上個人臉書,丈夫驚覺異狀連忙報案,並將男嬰送醫急救,雖然幸運接回斷肢,但陰莖已損傷,尿道、尿道海綿體及陰莖海綿體全都斷裂,即使接回,排尿功只能恢復9成、勃起功能恢復7成,還會有皮膚潰爛、靜脈阻塞、尿道狹窄、廔管等後遺症。林婦案發後被警方逮捕,並查扣犯案剪刀,她坦承不諱,加上丈夫證詞、臉書截圖等,桃檢依家暴重傷害罪嫌起訴林婦,並建請法院依《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加重其刑,林婦目前仍在押看守所。小姐弟目前都由社會局保護安置中,除將繼續觀察孩子後續傷勢恢復,也將提供林婦心理諮商治療。
【病毒溜進家4】宅在家雖能抑制疫情 缺乏活動卻會引發腦中風
宅在家雖然能避免病毒擴散,卻可能衍生出其他疾病。羽球國手戴資穎日前赴英比賽,返台進行居家檢疫狂嗑漢堡,家人因此戲稱「戴豬穎」;也有居家檢疫網友分享三餐飲食,只吃不動6天就胖3公斤,笑說自己簡直就在坐月子。「很重要的是不要攝取過多熱量!」榮新診所營養師李婉萍說,長時間不出門,很容易日夜顛倒,如果活動量低,建議正餐分為早午餐、晚餐兩次就好,飲食原則是先吃纖維質、蛋白質,澱粉食物最後吃。李婉萍說,澱粉類食物包括洋芋片、餅乾等零食,如果真的嘴饞,建議選擇「傷害」較小的海苔,比較能減少攝取熱量。澄清醫院神經內科主任葉守正表示,慢性疾病患者在家避疫,須小心引發堵塞型腦中風,若有突發性頭痛、肢體麻痺等症狀,應盡速就醫。(圖/葉守正醫師提供)「本身如果有三高疾病、腎臟病,更可能引發腦中風危機。」澄清醫院神經內科主任葉守正說,居家防疫的同時也要注意自己健康,這些慢性病患如果長時間久坐、沒有活動,可能會增加腦中風危險。「活動量低容易使下肢靜脈阻塞形成血栓,起身活動時血栓會被沖散成許多小血塊,萬一流到腦部就可能導致阻塞型腦中風!」中國大陸也的確出現類似案例。長時間待在家裡,可能導致身體機能下降,藝人丁噹時常直播在家運動的狀況,如手提裝滿水的大寶特瓶,鍛鍊肌肉。(圖/葉翻攝自丁噹粉絲專頁)葉守正說,如果是65歲以上的慢性病族群,宅在家若發現半邊臉不能動、講話不清楚時,就要警覺。「最好趕緊打119!」若在3~4小時之內,堵塞型腦中風可施打靜脈血栓溶解藥物治療,在台灣已累積近20年的使用經驗,可降低腦損傷後遺症、死亡的風險。如果不是居家隔離、檢疫,葉守正建議還是要適時到戶外散步一下,或是在家做些簡單肌力運動,千萬不要一整天久坐。(待續)民眾雖然沒辦法出門及聚會,仍能從中找出娛樂方法,有人選擇在自家大樓的天台上運動,既能強健身體、放鬆心情,也能跟別人保持一定的距離。(圖/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