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蓮寺
」假面尼姑2/寺廟用地竟成斂財工具 無照民宿害業者損失慘重
在恆春當風評不佳的「靜蓮寺」比丘尼,自從「虐狗事件」慘遭炎上後,成為外界關注焦點,當時向比丘尼承租廟旁土地的民宿業者也看不下去,跳出來向廟方抗議卻遭對方拍桌咆哮,如今「虐狗事件」持續延燒,民宿業者向本刊揭發該寺廟不為人知的另一面,本應慈悲為懷的出家人,竟將寺廟用地當成斂財工具。業者張小姐過去到恆春進行家族旅遊時,選擇了靜蓮寺旁的民宿入住,由於環境清幽且風景宜人,讓張小姐來屏東遊玩時都選擇下榻在此,多次入住後,逐漸得知前業者因個人因素打算頂讓,於是張小姐在因緣際會下接手民宿,前業者再三提醒隔壁比丘尼「錙銖必較」,當時張小姐不以為意,沒想到卻因此結下了一段令人苦惱的緣分。 民宿業者曾試圖勸告比丘尼,卻遭對方拍桌怒吼:「都是過去的事」。(圖/讀者提供)「她說牠們都是畜生,要來吸收寺廟的靈氣」張小姐想起比丘尼對毛孩的形容詞,感到十分荒謬,每當經過寺廟時,都發現比丘尼養的毛孩被鍊子栓在廟前空地,周圍不僅毫無遮陰處,連基本該給毛孩的飯盆、水盆都經常不見蹤影。四季如春的恆春,烈日當空連人可能被「曬暈」,行動受限的毛小孩更難逃烈日荼毒,只是張小姐每次上前餵食時,都遭比丘尼驅趕,如今已有1隻毛孩慘死在靜蓮寺,讓她痛批對方泯滅人性。張小姐向本刊透露,經營民宿時遇上有心人士檢舉而慘遭開罰,讓她十分納悶,因為該民宿已經營多年、評價很好,不料她才接手不到幾個月就被檢舉,原來是民宿缺少營業登記,於是急急忙忙的整理各種資料前往政府機關登記,卻在申請過程中得知該地是「寺廟用地」,無論如何都無法獲得「民宿營業登記」,讓張小姐氣得找上廟方理論。廟方將建物謄本內「寺廟用地」分割出黃色區塊,出租給不知情的業者經營「非法民宿」。(圖/讀者提供)雙方在理論過程中,比丘尼仍不斷跳針地說:「多繳些罰款就好」、「過去也是這樣」等言論,堅持土地即便是「寺廟用地」也沒關係,聲稱民宿多年來都是如此經營,還強調民宿仍可照常營業,詭異的邏輯讓張小姐放棄溝通,決定合約一到期就離開這是非之地。張小姐氣憤指出,比丘尼明知該地為「寺廟用地」,卻故意隱瞞實情將民宿出租給不知情的業者,同時收取數十萬元的高額保證金,無良的斂財行為及踐踏生命的行徑,讓她對靜蓮寺大失所望,認為廟方應受法律制裁,不能再讓無辜民眾持續被宗教外衣下的「假慈悲」陷害。
假面尼姑1/毛孩慘遭「活活曬死」! 廟方竟回:都是過去的事
屏東縣恆春鎮終年四季如春、景色怡人,吸引了許多觀光客慕名而來,經營「柴犬Shiba《Mikasa》一家の生活日常」粉專的郭先生,今年8月到恆春旅遊時,目擊當地「靜蓮寺」疑似「不當飼養」毛孩,將狗拴在木堆上,活生生的將牠「曬死」,驚見全程的郭先生氣憤之餘用手機拍下證據,通報縣府農業處的動物保護及保育科,並將畫面PO上網。虐狗事件曝光後引發熱議,而該寺廟比丘尼過往的惡行,也漸漸被恆春居民起底,讓許多人不敢置信。郭先生指出,他今年8月到恆春住進民宿時,發現隔壁寺廟比丘尼疑似虐待毛孩,不僅將狗鏈栓在木堆上限制行動,還經常沒餵飯、給水,甚至還活生生將無辜的狗兒連日曝曬於烈日中,每次上前關心,廟方還嫌他多事,讓他痛批毫無人性。「牠四肢僵直開始抽搐,最後就這樣走了!」郭先生詳細的描述事發過程,心情十分沉重。當時他正在民宿休憩,民宿業者的兒子在樓上曬衣服時,看見隔壁寺廟的狗兒躺在地上不斷抽蓄,嚇得大叫,郭先生聞聲定睛一看,發現狗的四肢僵直,一陣抽搐後就再也沒有動靜,於是趕緊過去通知廟方。恆春比丘尼疑似不當飼養毛孩,毛孩遭烈日曝曬慘死。(圖/讀者提供)沒想到得知消息的比丘尼並不在乎毛小孩的死活,反而氣定神閒的離去,過了好一段時間,才請幫寺廟除草的工人將毛孩屍體用「垃圾袋」包起來,隨意棄置在寺廟後方的空地,目擊全程的郭先生忍無可忍,將過程拍下通報動保科,並將證據PO上網,整件事曝光後引起網友撻伐,甚至有當地居民跳出爆料該比丘尼過去的惡行,才正式揭開「假面尼姑」的惡行。「比丘尼虐狗」事件在當地吵得沸沸揚揚,連寺廟旁的民宿業者也看不下去,跑去向廟方抗議,沒想到比丘尼卻矢口否認,發現裝傻沒用後連演都不演,直接對民宿業者拍桌怒吼:「都是過去的事!」,讓業者相當傻眼,認為該比丘尼的行徑太可惡。郭先生指出,除了不幸曬死的狗兒外,尼姑還飼養另外2隻毛孩,讓他十分擔心。不過寵物屬於私人財產,旁人無法置喙,他不想讓另外2隻毛孩走上相同命運,才趕緊通知動保科,但因恆春地處偏遠、其他案件繁多,動保人員無法即時處理,比丘尼也聲稱已將狗兒埋葬,所以無法確認釐清毛孩死因,造成證據不足、無法對廟方的惡劣行徑進行處置,讓他十分無奈。雖然能理解動保科的為難,郭先生仍對毛孩的不幸遭遇感到非常難過,呼籲政府應多重視動物福祉,讓偏遠地區的動物也能被好好保護,否則類似事件只會不斷上演,更多無辜生命慘遭毫無人性的虐待。雖然郭先生立即通知廟方,毛孩屍體仍被曝曬許久,才由寺廟除草工人用塑膠袋包裹處理。(圖/讀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