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活性
」 維他命D骨質疏鬆狂吃維他命D卻釀高血鈣症! 醫授「正確保骨吃法」預防壞腎
48歲張姓中年男子有酗酒習慣,不僅患有酒精性肝硬化,甚至因骨質疏鬆、股骨頭壞死,不得不置換雙側人工髖關節。他聽友人告知「多補充維他命D可以保骨本」,每天吞下2-3顆,結果出現「高血鈣症」症狀,腎功能僅剩下30分,緊急就醫後連忙停藥並補充大量水分,總算恢復正常數值。維生素D3 分活性、非活性亞大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林軒任指出,維生素D3分為「活性」與「非活性」,若以工廠比喻,非活性維生素D3(或稱營養維生素D3)猶如原料,服用後經過工廠加工(即肝臟及腎臟代謝),才變成活性維生素D3,可作用於骨骼、腸胃道及腎臟,幫助骨骼的成骨作用,與提升血中鈣濃度。服用活性維生素D3 恐造成致命危機林軒任建議,應補充的是「非活性」維生素D3,此概念猶如原料進貨量大,工廠會自動調節產品數量,使活性維生素D3不會無止盡上升,較不會造成鈣磷失衡,服用過多時對人體較無傷害;但若直接服用「活性」維生素D3,會使身體無法調適,尤其當活性維生素D3的服用劑量超標,往往會直接造成致命性的高血鈣,因此,活性維生素D3只會用於醫療用途,例如急性低血鈣或副甲狀腺機能低下的患者。長期過量攝取害健康 這樣做才有助防骨鬆林軒任提醒,維生素D3雖有助於骨質疏鬆,但長期過量攝取也會造成危害,民眾不妨透過日曬、飲食等方式攝取適量的非活性維生素D3,萬一出現高血鈣的症狀,務必儘速就醫揪出潛在病因,才能徹底根治及預防高血鈣。
中年男「狂吞維他命D」顧骨本 2個月後竟中毒倒地!醫嘆:腎功能僅剩30分
攝取過量維他命D險洗腎!一名48歲張姓男子因長期酗酒,導致股骨頭缺血性壞死,只能接受人工髖關節置換,才能恢復正常行走,自此他便一直尋求「顧骨本」的方法,怎料他卻誤信偏方吞下大量維他命D,整個人中毒昏迷,送醫一查腎功能竟嚴重退化。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肝膽腸胃科主治醫師陳政國分享診間病例,透露從事勞力活的張姓病患,下班後都會飲酒放鬆,長期以往不僅酒精性肝硬化,甚至造成骨質疏鬆、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經進行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後,才解決病患走路疼痛問題。自從發現骨細胞有異後,張男不停探詢相關保健方法,一聽友人說補充維他命D可以「保骨本、預防骨質疏鬆」,兩個月以來竟每天吞下2至3顆的維他命D,結果出現便秘、嗜睡、頻尿及口渴等症狀,日前甚至昏倒在地被緊急送醫。經抽血檢查後,發現患者血中鈣離子濃度超標,腎功能分數僅剩不到30分,追問才得知,原來張男是吃下過量的「活性維生素D3」,若是持續惡化恐需洗腎,所幸大量補充水分並停止服用後,張男病情已逐漸好轉。對此,陳政國提醒,補充維生素D3雖對骨質疏鬆有助益,但攝取過量恐造成身體危害,民眾平時若想補鈣,可以透過日曬、飲食等方式適量攝取「非活性維生素D3」,一旦出現口渴、頻尿、便秘、嗜睡等高血鈣症狀,應立即就醫治療。
熬夜、壓力大當心皮蛇上身!冒紅疹、會癢注意 預防這樣做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慈恩報導】30多歲的C先生,最近轉換跑道至科技廠工作,時常熬夜加班、深感壓力,一日突然左胸感到奇癢無比,隨後冒出多叢紅色小水泡,故至醫院就診,醫師診斷為帶狀疱疹。帶狀疱疹年紀愈大愈易發生 常見徵兆一次看新竹臺大分院家庭醫學部周孜容醫師說明,通常年紀越大,越容易發生帶狀疱疹,且約有三分之一的人,至少曾罹患過一次,此外,當處於壓力、免疫力低下、或患有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患者,更容易好發。而帶狀疱疹發作時通常會先出現皮膚疼痛、刺癢、痠麻等前驅症狀,約2到3天後會長出紅疹、水泡,往往於皮膚局部位置,不會全身性生長,並可能出現疲倦、頭痛等徵兆。皮膚出現水泡勿戳破 覆蓋紗布避免傳染周孜容醫師表示,倘若出疹的位置出現於額頭、眼皮、鼻子、耳朵、或生殖器周圍,可能會出現視神經炎、顏面神經失調或聽力受損等併發症,故應盡速就醫。另皮膚紅疹在進展成水泡後,切勿自行戳破,避免傷口感染,而病灶在結痂前皆有傳染力,建議傷口處可透過紗布覆蓋,助於減少傳染的情形。周孜容醫師強調,在紅疹結痂癒合後,約有5~10%的病人會有帶狀疱疹後神經痛的後遺症,留下長期的疼痛、麻木或刺痛感,大大影響病人生活品質,這時建議盡速就醫,並使用神經痛治療之藥物改善症狀,也可適量補充維生素B群,加速神經的修復。帶狀疱疹2疫苗 兩者差異比一比預防勝於治療,周孜容醫師建議,除了維持健康飲食及良好生活作息外,曾罹患帶狀疱疹者,可於發病1年,且無相關症狀後,接種帶狀疱疹疫苗。目前有兩種帶狀疱疹疫苗,一種為活性帶狀疱疹疫苗(Zostavax®),另一種為非活性重組疫苗 (Shingrix®),兩種疫苗皆適用於50歲以上成人,或18歲以上具有罹患帶狀疱疹風險較高者;而去年新上市的非活性帶狀疱疹疫苗,又可施打於免疫不全,或免疫功能低下者,相較於傳統活性帶狀疱疹疫苗保護力較持久,此種新疫苗須施打兩劑(間隔2~6個月),並可和其他疫苗(如新冠疫苗、肺炎鏈球菌疫苗、流感疫苗等)同時接種。
「抹片篩檢」與「疫苗施打率」雙降 疫情恐致超額子宮頸癌!
世界衛生組織日前公布延燒全球三年的COVID-19疫情大流行結束在望,不過,因為疫情造成的額外公共衛生衝擊,恐怕是接下來的重要議題!資料顯示,我國在COVID-19疫情期間,不僅子宮頸抹片篩檢人數一年降低13萬人,部分縣市抹片篩檢人數甚至在2年間下滑近2成;我國自107年啟動的國中女生公費接種HPV疫苗政策,109年接種率也較前一年低。抹片檢查與疫苗接種都是預防子宮頸癌的重要方法,日前國健署宣布自9月起,國中女生公費HPV疫苗從原本的2價轉換為9價,然而,不同價數的HPV疫苗對於子宮頸癌的保護有何差異?可以滿足台灣婦女的需求嗎?後疫情時代,HPV疫苗與COVID-19疫苗可以一起接種嗎?台灣癌症基金會、台灣婦癌醫學會和台灣疫苗推動協會共同主辦媒體工作坊,分享HPV疫苗預防子宮頸癌的正確觀念。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指出,根據民國108年癌症登記資料,子宮頸癌排名我國女性十大癌症發生率第九名,一年新增1393人罹患子宮頸癌症。統計顯示,110年有608人死於子宮頸癌,平均每天有1.6人死於子宮頸癌。「但其實,子宮頸癌是可以有效預防的!」透過提高HPV疫苗接種涵蓋率,增加子宮頸抹片等檢查篩檢率,及早發現、確實治療,就能有效預防子宮頸癌。對此,WHO發佈了一項《加速消除子宮頸癌全球戰略》,目標於2030年加速消除子宮頸癌。台灣癌症基金會過去幾年也持續投入協助相關政策推動。不過,這兩項能有效防杜子宮頸癌發生的利器,卻意外受到COVID-19疫情衝擊!台灣婦癌醫學會理事長張志隆表示,雖然台灣未像其他國家有長時間的居家隔離措施,但相關數據顯示,我國在COVID-19疫情期間,不僅子宮頸抹片篩檢人數一年降低13萬人,部分縣市抹片篩檢人數甚至下滑近2成(18.4%);國中女生公費HPV疫苗接種率也往下掉。國外研究根據美國COVID-19疫情期間HPV施打率下滑情況推估,未來百年至少有超過13萬名菜花(生殖器疣)、七萬名子宮頸癌前病變,以及逾2880名子宮頸癌患者,原因可能就是疫情造成的疫苗漏打、晚打!該如何面對這「疫」外衝擊呢?張志隆理事長表示:「趕快依醫囑接種HPV疫苗!」雖然短期內未必會馬上看到施打率下滑造成的效應,但是長久來看,確實有研究推算可能影響未來包括子宮頸癌、子宮頸癌前病變的發生。為預防我國女性罹患子宮頸癌,國健署自107年即推動國中女生公費接種HPV疫苗,往年以2價疫苗為主,但今年9月起改為9價HPV疫苗,提供更多型別的預防!張志隆指出,大部分的HPV感染會自行清除,長期持續感染HPV且無法自行清除則是造成罹患子宮頸癌的主要原因,先前的公費2價疫苗涵蓋常見致癌型別HPV16、18。不過,有鑒於在台灣和東南亞地區,HPV52、58也是常見致癌型別,部分研究更顯示在這些地區,HPV52、58影響甚至不亞於HPV18,因此,如果疫苗能夠協助給予保護,當然更好。HPV疫苗可否與COVID-19、流感等疫苗一起接種呢?台灣疫苗推動協會理事長黃玉成表示,HPV疫苗屬於非活性疫苗,可以與其他非活性疫苗如新冠肺炎疫苗、流感疫苗等疫苗同時於不同部位接種。至於先前若因為疫情未到校等因素,而有漏打HPV疫苗的情況,如果已經在15歲前打過第一劑,只要間隔超過五個月,可以於建議接種時程內依醫囑施打第二劑。若是沒來得及在滿15歲前打第一劑,接下來就必須依醫囑施打三劑,同樣的,應按照建議施打時間完成接種!有些人誤以為HPV跟新冠病毒一樣,就算不小心自然感染也可以獲得充足的保護抗體。對此,黃玉成理事長指出,即使感染過HPV也不一定能產生抗體;即便產生抗體,抗體濃度也非常低,跟施打疫苗所產生的抗體相差甚多。黃玉成指出,HPV疫苗全世界自2006年起開打至今超過上億劑,在有性行為前接種HPV疫苗效益是最高的。雖有人憂心施打疫苗後可能產生嚴重不良反應,或特發性關節炎等自體免疫問題,不過,2016年世界衛生組織全球疫苗安全委員會(GACVS) 評估HPV疫苗的安全性數據後,認為並無科學證據證明嚴重不良事件與接種HPV疫苗有關。截至2020年6月,已經有107個國家將HPV疫苗納入女性的公費疫苗接種計畫,其中有33個國家將男性也納入國家疫苗接種計畫。日本政府於2010年推動青少年女性公費施打HPV疫苗政策,但因為民眾對HPV疫苗的安全疑慮,2013年6月起宣布暫停積極鼓勵接種HPV疫苗後,疫苗覆蓋率由91%下降到28%,且這群女性到了20歲篩檢時,發現HPV 16/18感染率從0.3%上升到2.1%,引發該國政府討論,並且在審視相關安全性後,於今年恢復對於青少年女性依醫囑施打HPV疫苗的建議。
「活性維生素D」攝取過量傷健康 2方式辨識防吃錯
維生素D近來成為熱門話題,主要是有研究顯示,過去認為多多攝取維生素D有助身體整體健康,但根據小鼠研究測試,發現患有阿茲海默症的老鼠攝取維生素D後,大腦狀況反而更惡化。日前也有婦人未留意而攝取過量活性維生素 D,造成高血鈣心律不整,經醫師緊急處置,停用和補充大量水分後,症狀才獲得緩解。近來受COVID-19 疫情影響,民眾對防疫期間要如何增強體能和身體保護力, 都會特別關注留意,其中維生素D更是最常被提到需補充攝取的維生素之一。但維生素D有分「活性」、「非活性」兩種,很多民眾並不清楚其中的差別。上圖為非活性維生素D,下圖則為活性維生素D,會有藥物許可證字號。(圖/南投縣衛生局提供)南投市和康藥局林宏益藥師說,維生素D是人體維持基礎健康的一種脂溶性 維生素,分為活性、非活性2種,活性維生素D為處方用藥,除特殊情形(如洗腎病人)需補充,一般人僅需補充非活性維生素D。非活性維他命除透過曬太陽來自行合成以外,也可以透過食物來獲得,市售的維生素D以D3為主,提醒民眾注意購買活性維生素D應在醫師診療指示下服用,也可以請教社區藥局的藥師,都可獲得正確的藥事諮詢建議。 林宏益藥師說民眾自行購買維生素D有2個簡單判斷活性與非活性的方法, 非活性維生素D的單位是「ug」或是「IU」;活性維生素D的單位是「ug」(活性不會用IU表示)且會有藥物許可證字號。一般民眾每日建議攝取量為800~2000IU,請注意勿攝取過量。南投縣衛生局提醒民眾,現行法規規定,維生素D依產品標示或仿單,若每日食用劑量若超過 800IU,即列屬藥品管理,選購時請至藥局或販賣業藥商購買,並選擇USP或GMP藥廠製造或是有認證標示的產品,此外產品上需標示客服電話,讓消費者可以得到專業諮詢服務。另呼籲民眾針對劑量超過 800IU 維生素D除自用外,切勿透過社群網路轉售,以免違反藥事法相關規定受罰。
80歲阿嬤「吃錯維生素D」心跳剩50下 醫曝嚴重恐洗腎…1招分辨正確種類
小心有時補錯比不補還糟糕!一名同時患有心血管疾病與骨質疏鬆症的80歲阿嬤,為改善骨質問題持續服用活性維生素D3約3個月後,出現噁心、想吐等症狀,心跳甚至一度低到僅有50下,所幸經送醫救治後已無大礙。據《ETtoday新聞雲》報導,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腹膜透析室主任林軒任指出,該名阿嬤因聽聞吃維生素D3能改善骨質而每日服用2顆達3個月,導致噁心、想吐、竇性心搏過緩等症狀,且血液中鈣離子高達15.6mg/dl、副甲狀腺素為17.5pg/ml,後經緊急停藥與大量補充水分後,阿嬤病情才緩解並趨於穩定。林軒任表示,阿嬤除罹患骨質疏鬆也患有高血壓與心衰竭,而阿嬤所服用的「活性」維生素D3與非活性D3不同,不必經肝臟及腎臟代謝即可作用於骨骼、腸胃道與腎臟,以及提升血中鈣濃度,但如「直接服用」會使身體無法調適,若超標更會導致致命性的高血鈣,他強調「活性維生素D3只會用於醫療用途」。而阿嬤出現的噁心、想吐即為血中鈣濃度過高的症狀之一,其餘症狀還有疲倦、頭痛、多尿、口渴等。雖然輕度患者如阿嬤僅需飲食控制、停止服用和補充水分即可,但若是重度,就需以洗腎方式迅速移除鈣離子。此外,林軒任先前也就國衛院發表的「老年人長期服用維生素D3恐增加失智症風險」進行詳細剖析,表示國衛院指的是「活性維生素D」,而非一般人常說與服用的「非活性(或稱營養型)的維生素D3」,其中非活性維生素D為VitamineD3(Cholecalciferol膽促鈣醇),活性維生素D則是「骨化二醇(Calditriol)or骨化三醇(Calcitriol)」,並可用非活性單位「IU」與活性的「mg」單位來區分兩者。
吃維他命D會造成失智? 招名威怒斥:片面且錯誤的訊息
人們為了維持健康,經常會吃保健品來強壯身體,但吃太多也可能有反效果。日前招名威教授就發文分享,最近看到新聞誤傳,吃維他命D會造成失智,他也怒斥,「這是片面且錯誤的訊息」,維他命有分為「活性」與「非活性」兩種,會造成失智的是後者,前者則是平常曬太陽、吃補品所攝取的,完全截然不同,不能混為一談。招名威教授專攻毒物醫學,目前擔任中原大學生物科技學系副教授,他1日時在臉書粉絲專頁《招名威教授毒理威廉》中發文說明,這兩天一堆新聞在誤傳吃維他命D會造成失智,「這是片面且錯誤的訊息」,會造成失智的維他命D是「活性」維他命D,不是一般曬太陽所獲得的的「非活性」維他命D,兩種是不同的東西,不能混為一談。而「活性」與「非活性」維他命D差異在哪,他也解釋,首先英文名字就不同,經過陽光照射獲得或是飲食攝取,還是一般的保健品,在身體裡都是「非活性」維他命D(calcidiol),它會累積在肝臟和血液中,當人體有需要,肝臟會再把它轉變成「活性」維他命D(calcitriol)。通常活性維他命D在「腎衰竭」病人中體內會大量被轉換產生出來使用,而有時低血鈣的病人,像是新生兒低血鈣抽搐症狀,這種急性缺鈣時也會短暫使用。他也提到,一但身體調節失去平衡,過量的「活性維他命D」會累積在血液中,就可能會有副作用,像造成血鈣增加、血管硬化、腦部受損等等,「非活性維他命D」只有在人體有需要時才轉變成「活性」,多了一層控制,不是說隨隨便便都會有這種東西在體內的,真正要透過產生副作用機會就非常低,萬一高劑量長期使用,文獻判斷每天要超過4000IU才有可能造成失智。他強調,如果每天正常飲食,維持15分鐘曬太陽,適量補充維他命,要造成失智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文末也補充說明,國衛院的健保資料分析報告,都是過去使用「活性維他命D藥物」的病人,不是一般民眾。
每3人就有1人罹「皮蛇」 併發神經痛恐致「大小便失禁」
根據疾管署研究計畫報告指出,台灣人得到帶狀疱疹的機率是32.2%,即每3個人中就有1人可能罹患帶狀疱疹「皮蛇」,比罹患流感重症或新冠重症的機率更高!而帶狀疱疹常見的疹後神經痛更如同「長新冠」,即使皮膚病灶復原了,仍有可能一直無法從疾病中痊癒,轉而成為長期的慢性疼痛疾病。帶狀疱疹的主要原因是水痘病毒再活化,台灣疫苗推動協會榮譽理事長李秉穎醫師說,「我們一生中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機會,會得到帶狀疱疹」,因為小時候得過水痘,水痘帶狀疱疹病毒就會終生潛伏在體內的神經節裡,等到年紀大或是身體免疫功能比較差,無法抑制病毒時,潛伏的病毒就會伺機活化,沿著神經分布、蔓延發病,最終在表層皮膚呈現出水泡的樣子,且伴隨著劇烈疼痛。高齡之於帶狀疱疹是一個重要的危險因子,再來是免疫缺陷問題。此外,骨髓移植跟幹細胞移植的患者,因其長期使用化療藥物、生物製劑等免疫抑制劑,都會影響自體免疫力功能,屬於高危險族群。罹患帶狀疱疹常伴隨急性疼痛,且好發於身體單側,沿著神經走向表現,宛如皮膚上的蛇紋,民間說法的「皮蛇」才不脛而走。帶狀疱疹有機會引發頭痛、疲倦甚至輕微發燒等症狀,甚至可能在癒後留下慢性後遺症「疹後神經痛」。李秉穎醫師認為「疹後神經痛」是帶狀疱疹最嚴重的併發症。因為病毒沿著神經感染,會對神經造成傷害,雖然復原後的疱疹乾掉結痂,但底層受損的神經可能依舊非常疼痛,讓患者無法好好睡覺,導致長期失眠,甚至因長期疼痛而終至憂鬱,嚴重影響生活品質,「是痛到讓人想自殺的那種痛」李醫師說。帶狀疱疹雖然很少引起死亡,但如果蔓延到重要的神經叢,例如顱眼神經、顏面神經等就可能會造成生命功能的缺損,使視覺、聽覺受到影響,或是感染到臀部附近的神經時,還有可能造成大小便失禁,影響生活起居。慢性後遺症在後疫情時代,逐漸受到民眾關注。根據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的研究指出,感染過新冠肺炎的成年人中,平均每5人就有1人痊癒後仍有慢性後遺症,如呼吸道、疲倦、肌肉骨頭疼痛等問題,這種一直無法從疾病中痊癒的情況,就稱為「長新冠後遺症」(Long Covid)。帶狀疱疹常見的疹後神經痛就如同長新冠一般,且更好發於確診者中,即便帶狀疱疹表面皮膚的病灶痊癒,仍約有30%的患者無法從疾病中痊癒,持續地有疱疹神經痛的痛感,疼痛時間可長達數個月甚至數年之久,通常年齡越大疼痛時間越長。林口長庚兒童感染科教授級主治醫師陳志榮表示,通常50歲以上的患者有超過半數的機率,在痊癒後留下疱疹神經痛,從此飽受長期疼痛之苦。陳醫師分享自己20歲長帶狀疱疹的過程「一開始是半邊頭在痛,兩天後開始沿著顱眼神經、三叉神經冒出一些水泡,大概痛了兩個禮拜才慢慢癒合。疼痛指數大約是量表中的5-6分,痛到無法入睡需要鎮痛藥物介入的程度。」事實上,帶狀疱疹發病前只有痛覺,經常是莫名疼痛卻找不到原因,因為還沒有皮膚病灶時是無法診斷的,疹子發出來通常需要兩天,其明顯沿著神經分佈的樣態,終能清楚診斷為帶狀疱疹。免疫力通常從50歲開始走下坡,而帶狀疱疹及疹後神經痛都是年紀越大越容易發生的疾病。因此,非活性疫苗就是一個很好的預防方法,疫苗的目標是不讓帶狀疱疹發生,幫助50歲以上民眾達到92%的保護力,減少病毒活化的發生,還能預防疹後神經痛達8成以上。陳醫師認為如果有很有效的預防針就應該去打,如此一來即便罹患了也比較不會痛,待急性疼痛期過去後,也能降低慢性後遺症的機率,是最有效率的方法,「所以我會建議年過50歲,就應該要打帶狀疱疹疫苗」他說。李秉穎醫師認為「時代越進步,得到帶狀疱疹的發生率就越高。」因此,帶狀疱疹能夠發展出疫苗,就是很重要的事情,因為社會走向高齡化及現代化,使得與免疫力息息相關的帶狀疱疹多了許多趁虛而入的機會,畢竟與免疫力相關的預防方式,就是保持健康的生活型態,讓生活作息正常,不要熬夜、不要過度疲勞、不要日夜顛倒。健康是給父親最好的禮物,及早接種帶狀疱疹疫苗,擁有抑制病毒活化的抵抗力,人生從此不怕受到帶狀疱疹及疹後神經痛的急性及慢性疼痛。父親節將至,帶雙親接種疫苗、預防帶狀疱疹,避免併發症風險及慢性後遺症,才能讓年過半百的父母有個安穩的生活,不用擔心水痘帶狀疱疹病毒的侵襲,趁著長輩免疫力降低的時候,伺機活化破壞了他們的健康。
溫馨!孫子剛滿月 爺爺急打這支疫苗保護寶寶
一個午後的門診,來了一位面目慈祥的老爺爺,他開口就問:如果我得了帶狀皰疹,會不會傳染給我孫子啊?因為他的孫子才剛滿月。醫師告訴他,小朋友要滿一歲才會接種水痘疫苗,所以還是有可能被家中得到帶狀皰疹的家人給傳染喔!最後老爺爺決定施打帶狀皰疹疫苗。為什麼老人家得到帶狀皰疹會傳染給沒有抵抗力的小朋友呢?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楊佳莉說,因為水痘和帶狀皰疹都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 VZV)所引起的。在孩童時,如果第一次感染這種病毒時會長「水痘」,之後大多數的人對這種病毒會產生終身免疫力,而不會再得水痘。但是有一些人,隨著年紀增長造成的免疫力下降,這個時候潛伏在神經節內的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就會被刺激而產生成帶狀分布的皮疹水泡,就是所謂的「帶狀皰疹」。由於人們到了中高齡免疫力會下降,得到帶狀皰疹的機率就會增加,根據研究結果統計,成年人在50歲以後得到帶狀皰疹的機率就會增加,之後60歲、70歲會逐年增加,直到80歲,幾乎約每3人就有1人得過帶狀皰疹。楊佳莉表示,門診病人在帶狀皰疹的皮疹發出來前幾天,身體某一側可能會有皮膚不尋常灼熱刺痛感覺、偶爾病人可能會有倦怠感甚至發燒。接著皮膚會出現紅疹,成群水泡會沿著單側的體神經節成帶狀分佈,常見是臉部三叉神經和胸腰部是比較好發部位。接下來水泡會進入化膿、和結痂的階段,通常會在2-4周內痊癒,可能會留下疤痕和色素沈澱。有一點要注意的是,假如帶狀皰疹長的位置距離眼睛或耳朵太近,有可能會有併發症,像是造成角膜炎、結膜炎或聽力受損、顏面神經失調等問題。又如果帶狀皰疹是長在腰部或下腹部,則有可能會造成排便或排尿困難問題。有些人會造成神經損傷,那就有可能會引發所謂的帶狀皰疹後神經痛,這種疼痛感有時會拖很久,有時甚至好些年都很難恢復。因此一旦有出現上述症狀,建議盡快到醫院接受檢查和治療,以免延誤治療的黃金72小時。想要預防帶狀皰疹最好方法就是施打帶狀皰疹疫苗,帶狀皰疹疫苗可以說是加強版的水痘疫苗,它的濃度約為水痘疫苗14倍,可以降低帶狀皰疹和帶狀皰疹後神經痛發生機率。根據疾病管制署建議,只要年滿50歲以上的人,就可直接自費施打一劑帶狀皰疹疫苗,不用去回憶是否小時候曾經出過水痘。對於已經得過帶狀皰疹的人,基本上還是可以施打帶狀皰疹疫苗來預防之後的復發。楊佳莉指出,目前使用的帶狀疱疹疫苗Zostavax,它是一種活性減毒疫苗,但是最近有一種新的帶狀疱疹疫苗Shingrix已經於2017年在美國上市。Zostavax是活性減毒疫苗,Shingrix則是使用病毒表面的醣蛋白來作為抗原,是一種非活性疫苗,它同時添加了特殊的佐劑,可促進免疫細胞的活化,這可以強化注射疫苗後所產生的效果。只是Shingrix共需注射兩劑,間隔時間是2~6個月。希望在不久的將來,Shingrix也可以在台灣上市,這樣大家就可以有多一種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