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戰爆發
」 韓戰 北韓全國郵展首度曝光罕見北韓郵票 信封袋紀錄韓戰爆發
中華郵政公司與中國集郵協會10月9日至12日在郵政博物館舉辦113年全國郵展,展出262框各方珍藏的郵票,總價值超過1.5億元,除展出大清國家郵政史、大清倫敦版蟠龍郵票等,也有國際上罕見的北韓郵票,更有信件在韓戰爆發日從戰區寄出後被保存,讓民眾藉著郵票複習歷史。在70、80年代,是國內集郵風氣最鼎盛的時期,但隨著網路興起且娛樂活動變多,集郵早已淡出大多數人的生活。中華郵政統計,集郵長期訂戶在1997年有41.3萬人,2001年25.3萬人,2007年5.3萬人,目前剩不到1.5萬人。集郵處長鄭麗華說,目前仍在集郵的幾乎都為高齡族群,郵局會與時俱進,持續拉攏年輕族群。全國郵票評審委員何輝慶介紹,此次全國郵展的郵票總價值超過1.5億元,較特殊的有1896年清朝開辦初期的郵政史,還有大清倫敦版蟠龍郵票,裡頭藏著清末是如何推展郵政、郵票印刷,以及慈禧太后60歲大壽紀念郵票、如何寄信到其他國家等故事。113年全國郵展展出「大清倫敦版蟠龍郵票」。(圖/中國時報陳祐誠攝)實習評審陳奕夫則分享自己花20年蒐集的北韓郵票和明信片,可看出充滿濃濃的北韓特色。其中一封1950年6月25日從北緯38度線上寄出的信封,意外記錄下韓戰爆發日,開戰後當地立刻成為戰區,該信則在2天後送達北韓的元山港,等韓戰過後,寄信地已從北韓領土變為南韓領土。陳奕夫收藏的信封,郵戳日期為1950年6月25日韓戰爆發日,寄件地點為北緯38度線上的小村莊。(圖/中國時報陳祐誠攝)陳奕夫說,流露在市面上的北韓郵票不多,國際市場上也很少人會去收藏,與北韓最近的南韓,因政治考量不會展示,反倒在台灣可以看到,這次郵展是國際上第2次,也是國內首度曝光北韓郵票。中華郵政自1989年起於全台舉辦全國郵展,今年是第28次,另還辦過6次亞洲郵展、1次世界郵展。董事長王國材表示,郵票不只是看表面的版面設計,背後的故事、文化、風情更值得大家來品味。
緬甸人球2/遭拒納緬甸國籍 孤軍後裔從小嚮往中華民國
著名的中南半島金三角游擊孤軍源自於1949年國共內戰,當年共軍大舉進犯雲南,我駐滇國軍寡不敵眾,因而轉進中國與緬甸、泰國之間的山區繼續與共軍周旋,後來緬甸向聯合國抗議當地有外國軍隊,當時的總統蔣中正在國際壓力下,將該軍多數成員撤回台灣,但仍暗中留下部分軍力,籌劃伺機反攻,這支孤軍部隊後來在韓戰爆發後,還曾配合美軍在後方打游擊戰牽制共軍。這群孤軍如今分布在泰國與緬甸境內,然而泰北孤軍曾在當地協助打擊泰共,泰國政府為感謝這批中華民國軍人的貢獻,破例授予成員泰國籍,讓他們住在當地;在緬甸境內的孤軍處境則大不相同,被視為外籍人士,許多人根本沒有緬甸戶籍。前總統蔣中正在國際壓力下,下令留在滇緬的孤軍多數成員撤回台灣,圖為1965年10月01日台北市緬甸難胞搭機來台,飛抵松山機場。(圖/報系資料照)「其實站在緬甸政府的立場想,在我的國家裡面怎麼可以另有一個小的國家,也不能怪人家。」中華民國緬甸歸僑協會理事長李沛說,當年國軍除了直屬部隊與眷屬之外,後勤支援都是動員緬甸與泰北的華僑,後來部隊的政工人員在華人地區設立許多華文學校,教育華僑的子女,也灌輸他們愛國的思想,而這個「國」不是緬甸,而是中華民國。李沛說,緬甸政府在1970年代明令禁止這些華文學校,但因為緬甸是很尊重宗教的國家,校方就以宗教或是保存少數民族語言的名義繼續生存,而這些華校的學生初中畢業後,第一志願就是到台灣升學,也因此在台灣有不少緬甸僑生。到了1988年緬甸動亂,又有更多的華僑到台灣,加上當年隨部隊來台的眷屬,在新北市中和區就有4萬名緬甸華僑,新北市總共有8萬人,另外在桃園、南投都有緬甸華僑的聚落,全台總人數近16萬人。 李沛解釋說,緬甸表面上是完整的國家,但其實內戰一直沒停過,現在更為嚴重,這些孤軍後裔散落在少數民族自治區、政府控制的區域以及二者中間的灰色地帶,當地沒有把華僑當作緬甸人,華僑到台灣後,固然在情感上不想回去,但事實上也回不去,因為很多華人在當地並沒有身分,不算緬甸人。緬甸腊戌果文中學旅台校友會會長李孝富說,大部分的緬甸孤軍後裔想要來台灣唸書,只能請人「代辦」身分證件,也沒想過護照有真偽的問題,因此很多人持假護來台後,護照過期無法更新,就算想回去也回不去。李沛說,過去很多緬甸僑生來台,因為家境不好,花了很多時間在打工賺錢,反而荒廢了學業,甚至無法畢業,拿不到畢業證書就無法順利找工作,也就不能合法居留。現在協會與同學會、僑委會合作,輔導緬甸僑生並告誡他們一定要順利畢業,才可以找到合法工作,申請合法工作居留,五年後申請永久居留。泰緬無國籍僑生為了回台讀書,花錢買假護照入境,內政部在2008年安排移民署官員協助這些孤軍後裔投案,多名泰緬生主動自首,排隊準備進入中和市公所辦理居留證相關事宜。(圖/報系資料照)中華民國僑務委員會表示,依據《國籍法》規定,下列情形之一者,屬中華民國國籍:出生時父或母為中華民國國民;出生於父或母死亡後,其父或母死亡時為中華民國國民;出生於中華民國領域內,父母均無可考,或均無國籍者;歸化者。緬甸孤軍後裔申請中華民國國籍所面臨之國籍認定問題,多為無法提出符合上揭國籍法規定文件,政府為協助滯台緬甸地區國軍後裔之身分認定,內政部曾於2009年6月8日發布「滯臺泰國緬甸地區國軍後裔申請居留或定居許可辦法」,針對1999年5月21日至2008年12月31日期間入國的泰緬僑胞,經國防部查證為滯留泰國緬甸地區前國軍官兵之後裔,發給國軍後裔證明者,就可向移民署申請核發台灣地區定居證。
南韓資深天后玄美猝逝享壽85歲 曾受邀到雷根總統就職獻唱
南韓警方透露,南韓國民歌后玄美(本名金明善)今天(4日)早上過世,享壽85歲,玄美粉絲會會長今早到玄美首爾家中探視,發現對方早已倒地,並且已經失去呼吸心跳,立刻通知救護車以及警察單位。救護車到達玄美家中時,她已經完全毫無意識,經送醫急救仍宣告不治。南韓警方目前正在調查玄美死因,也會對粉絲會會長及死者家人進行相關詢問。綜合南韓媒體報導,玄美1938年出生於北韓平壤,韓戰爆發後,跟著家人往南搬遷,最後定居在首爾龍山區。從小就有唱歌天分的玄美1957年出道,成為南韓1960年代的國民天后,不久後嫁為人妻,先生是作曲家李奉兆。值得一提的是,玄美曾在1981年受邀前往美國,參加美國前總統雷根的就職大典,並在就職典禮中演唱,1997年獲得藝總藝術文化大賞,1999年再度奪得大韓民國演藝藝術獎中的「特別貢獻獎」。玄美曾在2007年的出道50週年記者會中,信心滿滿地向現場記者表示「不管多久,我會唱到沒聲音為止,或是唱到牙齒都掉光的那天」,不料如今突然離世,讓粉絲錯愕不已,網路上甚至出現「玄美有可能是自殺」的猜疑。對此,南韓警方回應,「目前沒有掌握他殺的證據,也沒有發現玄美可能輕生的證據,警方目前認定是因疾病而過世」,未來會持續調查,並確認玄美生前有無其他疾病,進一步釐清真正死因。
死前仍維持「最後射擊姿勢」 韓戰烈士遺骸出土身分曝光女兒找到了
江原道(강원도)位於朝鮮半島中東部,是朝鮮歷史上的八道之一,所謂的「道」就相當於「省」,由於江原道橫跨38度線,自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朝鮮半島南北分治,江原道也被一分為二,而白馬山的南面當時就是通往南韓首都首爾的軍事補給線,戰略位置相當重要。在韓戰爆發後,當地也爆發一場相當激烈的戰役,史稱「白馬山戰役」,去年10年28日,南韓國防部在這處遺址進行挖掘,共挖出22具遺骸和8262件犧牲者遺物,其中有一具二等兵的遺骸相當特殊,因為他死後仍保持射擊姿勢,據了解,南韓國防部已經確認這名將士的身分,並且找到了他的家人。根據南韓的《國防日報》和《朝鮮日報》報導,南韓國防部經確認為,這具遺骸已故的曹應成(音譯)下士,原先以為遺骸和出土的遺物不少,能夠快速確認死者身分,未料遺物磨損嚴重且皆無署名,在身份辨識上一度卡關,直到調閱白馬山犧牲者紀錄等資料過後,終於聯絡上死者還在世的女兒曹英子(音譯),透過DNA鑑定確認二人親子關係。出生於1928年的曹應成,在韓戰爆發後,留下家裡的妻子和兩個女兒從軍,隨後就再也沒了音訊,據曹英子回憶,她還記得父親要參軍的前一天,特別買了魷魚回家,我們吃得都很開心,現在回想起來,好像當時爸爸就是在跟她們告別。推測曹應成應屬第9師團30連隊,在1952年10月對中國解放軍的大規模攻勢進行防禦作戰中犧牲,遺骸被發現時維持躲在戰壕中,舉槍瞄準的姿勢,鋼盔及頭骨上明顯有被子彈貫穿的痕跡,應為其死因,遺憾的是僅有上半身出土。
盼聯合國支持終結韓戰!文在寅強調與北韓是「生命共同體」
南韓總統文在寅於首爾時間23日凌晨透過視訊在聯合國第75屆會員大會發表演說,他強調南韓與北韓是「生命共同體」,並提出永久終結韓戰,簽署「終戰宣言」。文在寅在聯合國大會上發表演說,表示今年為韓戰爆發70周年,是時候終結朝鮮半島悲劇,認為雙方目前仍處於未完成和平的狀態,重申願與北韓進行對話來達成目標,「戰爭應當結束,完全、永遠的結束。」文在寅也表示,只有「終戰宣言」,才能成為開啟朝鮮半島無核化、永久和平體制的大門,並希望聯合國與國際社會能給予支持,「讓我們透過終戰宣言朝著和解與繁榮的時代邁進。」文在寅強調,南韓與北韓是「生命共同體」,若想克服傳染病及大自然災害的危機,就得共同合作,透過幾個國家出面組成合作防疫體系來守護生命安全,北韓也能獲得安全保障的基礎。
北韓不按牌理出招! 文在寅硬起來首次向平壤示警
北韓領導人金正恩妹妹金與正日前頻頻嗆聲南韓,16日甚至大動作炸毀位於開成工業區的兩韓聯辦,使南北韓關係陷入低潮,朝鮮半島一夕間戰雲密布,但金正恩23日主持勞動黨中央軍事委員會視訊會議時,突然表示暫緩軍事計畫,北韓官媒還刪除先前辱罵南韓的新聞,還悄悄拆除位在邊境的擴音器,疑似準備和好。金與正日前頻頻嗆聲南韓,甚至大動作炸毀位於開成工業區的兩韓聯辦,但卻被金正恩喊停。(圖/Reuters)針對北韓不按牌理出牌的作法,南韓總統文在寅,25日在出席首爾空軍基地舉辦的「韓戰爆發70周年」紀念活動時,除了促請北韓正式結束戰爭,並說「南韓渴望和平,但將不惜一切代價地維護國民的生命和安全」、「首爾擁有全方位的強大國防力量,決不容許任何挑釁」,這番言論被視為是在警告平壤當局。文在寅雖未提及金正恩的名字,但外界認為,這是南韓首次主動向北韓發出軍事警告。(圖/Reuters)文在寅在致詞時表示,當初韓戰結束,雙方僅簽署「停戰協議」,未簽署「和平協議」,法理上2國仍處於戰爭狀態,他再次促請北韓共同終結這場「世上最悲痛的戰爭」。他強調,南北韓的體制競爭早已結束,也無意將南韓的體制強加給北韓,今後仍將繼續尋找雙方共生之路。不過文在寅的話鋒突然一轉表示,和平是統一的前提,而在談統一前應先實現睦鄰友好,自己過去 3年致力於改善對平壤的關係,強調雖然「渴望和平,但將不惜一切代價地維護國民的生命和安全」,並稱南韓擁有全方位的強大國防力量,決不容許任何挑釁,並表示正在移交韓美同盟的戰時作戰指揮權。文在寅雖未提及金正恩的名字,但外界認為,這是文在寅首次主動向北韓發出軍事警告。
歡慶端午節 馬英九提醒:70年前的今天也是一個特別日子
今日是端午節,前總統馬英九指出,70年的今天也是一個特別的日子,1950年6月25日,爆發韓戰。他也藉此呼籲,「台灣海峽」同「朝鮮半島」長期被視為東亞火藥庫,蔡政府更應慎思明辨,以人民為念,讓兩岸重回「一中各表/九二共識」的基礎,勿讓台海步向戰爭邊緣。馬英九說,70年前的今天就是韓戰爆發日。1950年6月25日,北韓朝鮮人民軍在清晨大雨中越過北緯38度線南侵,9萬兵力3天內直搗南韓首都漢城,這場突如其來的戰爭,不僅改變東亞情勢,也對中華民國造成深遠影響。馬英九表示,韓戰爆發前8個月,1949年10月25日,中共近萬解放軍暗夜進犯金門,在古寧頭登陸與國軍血戰3晝夜,最後共軍5千餘人陣亡、近4千人被俘,全軍覆沒。蔣中正總統聞訊喜極而泣說:「台灣安全了」;毛澤東則坦承此為國共內戰兩年來最大敗仗。馬英九指出,為了雪恥,中共原計劃動員60萬大軍「解放台灣」,卻因韓戰爆發,美國第七艦隊協防台灣,共軍兵力投入「抗美援朝」作戰,使得原定「解放台灣」之戰被迫延後。1953年7月韓戰停戰後隔年底,台灣與美國簽訂《中美共同防禦條約》,中共更無法輕易出兵攻台。這一拖,就是70年而無法得逞。馬英九認為,「朝鮮半島」與「台灣海峽」長期被視為東亞火藥庫,日前北韓炸毀兩韓聯絡辦公室,又讓朝鮮半島戰雲密布;台灣海峽則因兩岸關係惡化,中共戰機頻繁繞台,令人擔憂再成為東亞「燃點」。韓戰70週年的今天,他呼籲大陸當局應立即停止對台武力恫嚇,蔡政府更應慎思明辨,以人民為念,讓兩岸重回「一中各表/九二共識」的基礎,切記兵凶戰危的歷史教訓,勿讓台海步向戰爭邊緣。
今天韓戰70周年!美阻蔣中正反攻大陸 保住中華民國在台灣
0年前的今天,1950年6月25日清晨,北韓步兵及裝甲車越過邊境攻擊南韓,韓戰正式爆發。這場戰爭改變了美國的東亞戰略,讓撤退到台灣不久的國府政權獲得喘息,也奠定兩岸長達70年的分治局面。韓戰爆發前,中華國民政府處於風雨飄搖之際,美國總統杜魯門發表聲明,強調美國不介入中國內戰,不會給在台灣的政府提供軍事援助,外界都認為美國已放棄蔣中正政權。另一方面,美方也評估是否在國民黨內扶其他其領導人,或者鼓勵台灣獨立運動,乃至於把台灣交給聯合國託管等方案,使中華民國不致淪入中共手中。美一度棄守 後派艦隊協防韓戰爆發前,蔣中正處境只能說是「岌岌可危」。5月,舟山和海南島相繼陷落,美國駐台北總領事館發出公開信,敦促美僑民盡快撤離,島上流言四起。在如此危疑驚駭的環境中,6月25日,韓戰爆發。美國評估,若台灣落入共產陣營手中,將衝擊太平洋地區整體安全;6月27日,杜魯門下令第七艦隊協防台灣。第七艦隊巡防起初只是虛張聲勢,直到韓戰後期,台灣才逐漸從美國的負債變成資產,美國發現自己不需要付出太多代價,就能將蔣中正塑造成反共領袖,當時政策是不排除但也不鼓勵蔣反攻大陸,成為防堵共產世界的工具。蔣中正則一直希望藉韓戰機會反攻大陸,但美國又擔心被台灣拖下水,台北與華府在1954年簽訂的《中美共同防禦條約》限定台澎本島適用,金馬外島的軍事活動須經美國同意。美國對蔣中正反攻大陸政策的反覆立場,反映了「台灣牌」在美對陸政策的消長。一直到今天,美國與兩岸間的互動關係,都未脫離這樣的架構。可以說,韓戰既解除了中華民國的危機,也確立了兩岸的分立格局。所謂的「兩岸現狀」,從韓戰後其實就已經存在並延續至今。陸美角力 台灣夾縫中生存中研院近史所副研究員張淑雅所著的《韓戰救台灣?》書中,有段意味深長的話,「美國自始都未承諾保台,然而韓戰的結果確立東亞冷戰局面,使台灣在夾縫中生存,成為美國無須付出高昂軍事代價,又能牽制中國的一顆棋子。」
因韓戰散失家產 「前故宮博物院長」馮明珠出生即成敗家女
1950年6月間爆發的韓戰,改變了很多人的命運,前故宮博物院院長馮明珠是其一。馮明珠的父親馮焱培,湖北黃陂人,13歲就加入國民黨,北京大學機械系畢業,曾在黃埔軍校受訓,在抗戰時期為政府做過情治工作。大陸於1949易幟前一年,馮焱培攜眷來台定居,設籍台北市廈門街,馮明珠強調,「我父母都都領有中華民國身分證」,後來馮焱培決定不從政,在1949年又舉家遷往香港。馮焱培與妻子皆來自富裕家庭,他們抵港後,獲得香港殖民政府發的銀行執照,在香港開設工業銀行,並組織船隊、成立航運公司,住在太平山豪宅,即使是在流離遷延的歲月裡,依舊維持著住大戶門面。然而,韓戰改寫了一家人的命運。「我父母一直支持中華民國,韓戰爆發,政府希望我父親協助載送物資到韓國,我父親也照做,在戰爭中,他有兩條輪船被炮火炸沉,消息傳開來,拖累了我父親的銀行,就在我出生的那一天,銀行發生嚴重擠兌,媽媽在醫院待產,父親沒告訴她,就把家中所有值錢的東西,包括我媽媽的私房錢、珠寶全部拿出救急,但還是無法應付。」馮夫人在香港法國醫院分娩,完全不知家裡發生變故,待產女後,她就沒有再回去太平山的豪宅。出院後,她從香港最貴族的醫院,直接住到尖沙嘴的小房子。馮明珠說,外婆常戲稱她是「敗家女」,「我家就在我出生的那一天敗了。」即使如此,父親依舊疼愛她,取名為「明珠」。馮家子女陸續出生,10個孩子,都是一母所生,馮明珠排第5,大哥與10弟相差20歲。家中食指浩繁,經此變故,家裡很難回到韓戰前的光景,但父親依舊十分重視子女教育。他不願意子女接受香港的殖民教育,特意把孩子們送去調景嶺,就讀代表中華民國政府的中國大陸災胞救濟總會(救總)所開設的調景嶺中學。馮明珠說,「我在鳴遠小學部念的課本,全是台灣課本,我們唱的兒歌是反共歌曲『反攻、反攻、反攻大陸去』,我們是在台灣教育下長大的。」救總被黨產會盯上,視為國民黨附隨組織,準備沒入其資產,但是救總當年在調景嶺安置很多難民,為中華民國爭取僑心,並協助難民來台,成為發展台灣的人才,這份苦勞,不被民進黨政府認可。馮明珠說,「我聽哥哥說過,救總在調景嶺每天發飯,很多同學都過得很苦。」調景嶺的學校環境與世隔絕,馮父也明白,孩子一直在調景嶺念書,不是真實的香港,待中三時,把馮明珠轉學至香港本地中學,於是她開始有機會接觸瓊瑤小說。她說,光看書名,就令人盪氣迴腸,例如《幾度夕陽紅》,「我看了以後,就覺得我要去台灣念書。」馮明珠在台灣住了近50年,前總統馬英九在2012年提名她擔任故宮院長時,民進黨以她在香港出生,刻意質疑她對台灣的忠誠度。這件事令她很傷心,「我住在台灣的時間比香港還久,怎麼不是台灣人?」後來,她釋懷了,「這是別人在專業上找不到問題,才在出生地上做文章。」2016年5月20日,民進黨執政,馮明珠卸任。回首來時路,韓戰的爆發雖然造成家道中落,但是父母的愛依舊讓她的成長之路得以無憂無慮,後來因為喜歡瓊瑤、愛慕阿里山美景,而來到台灣就學、就業、成家,她把一生的精力奉獻給故宮,志業與事業得以相結合,馮明珠覺得自己比很多人幸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