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冠
」 3D列印螺絲鬆了?烏來泰博館文物遲未修復 原民局回應了
新北市原住民族行政局為推動原住民族文化發展,成立烏來泰雅民族博物館保存及維護歷史文化。審計處報告指出,原民局獲前瞻計畫補助委託研究案,但結案迄今未審議研究建議可行性,而館內多項文物破損,遲未修復。民代批原民局螺絲鬆了,執行力不足;對此,原民局回應,因驗收期程延宕,已在期限內函報,並未逾期。烏來泰雅民族博物館2005年10月營運,原民局負責管理營運。審計處報告指出,2021年原民局辦理「烏來泰雅民族博物館中長程營運管理計畫研究委託案」經費174萬元,中央補助80萬元,已於2022年12月完成委託案研究成果報告書,但結案後卻遲未完成審議建議事項的可行性。此外,泰博館典藏293件文物中,有泰雅族男子頭冠、泰雅族女子肩掛式背負袋等11件文物出現脫線、汙痕、斷裂等狀況,須整理修復,亦遲遲未修補維護。原住民議員馬見指出,原民局長Siku Yaway林瑋茜的任務應是設定目標、期程後,讓幕僚確實執行,但目前原民局執行效果不佳,「真的是螺絲鬆了」。馬見說,過去至今編列給原民局的預算不足,全局始終處於「缺人」狀況,而且士氣很低落。正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即使撥足經費,「原民局也非巧婦」,因缺乏經費、文化專業度及維護文物的量能,屢屢出現缺失。市議員陳乃瑜表示,新北市有5萬8336位原住民,約占全市總人口1.45%,烏來老街是當地住民最重要的觀光經濟來源,過去曾以建議款改善烏來老街淹水狀況,市府卻不補助,要求原民局應上緊發條,別把保留原住民文化變成空洞的口號。針對審計處提出的缺失,原民局說明,委託研究案原規畫泰博館轉型及館藏文物展示事宜,2022年12月底結案,依規定應在結案後6個月內提交可行性報告,因拖至今年1月中驗收完畢,原民局則於7月7日函報研考會,短期階段設立轉型籌備小組及展示設計前期規畫參採,並未超出規定期限。原民局補充,泰博館原有11件待修復文物,其中腦鼎及醫用聽診器維修費用較高,延至明年優先修復,其餘9件文物除腰帶開立無法修復證明外,皆已完成修復。
週五夜就換上印花、格紋穿搭 到四四南村趕赴復古派對 逛舊物市集再玩時尚街拍
這週五下班如果不知道去哪裡,不如就來逛市集!有場年末復古派對「耶耶~夜市集」將於11月24日夜晚,在位於台北信義區、也是台北市第一個眷村的四四南村登場。這裡保留了獨具特色的舊有連棟式平房,搭配不遠處的台北101地標,營造出復古與時髦並存的意象。週五市集由台灣創意貝果品牌「好丘Good Cho’s」攜手「Good Day好日市集」舉辦,結合老件、餐飲與復古穿搭等元素,邀大家一起共度彷彿時光倒流的Friday Night。好丘邀請「沒有新歌的唱片行」於復古音樂廳中播放經典老歌,預計將成為音樂愛好者的遊樂場。現場將提供啤酒頭冠軍手壓生啤暢快開喝。「耶耶~夜市集」現場精心策劃了露天「復古年代市集」和室內「復古音樂廳」,同時可以感受懷舊的市集氛圍和搖擺的音樂節拍;四四南村廣場也將化身復古的「舊物市集」,在夜幕籠罩的舊時氣氛中,讓大家尋找最愛的古著、玩具、相機與老物。好丘信義店則配合市集延長營業時間(最後供餐時間21:30),現場也將成為「復古音樂廳」,大家不如一起穿上復古裝扮的Dress Code,隨著懷舊樂曲律動,還可品飲啤酒頭釀造的冠軍現壓生啤、各式美味炸物,營造出讓人沉浸其中的音樂狂歡夜。好丘信義店將準備多款精緻炸物,讓大家吃得過癮。穿上古著就是要拍復古寫真,記得找「谷口写真企画室」用老式相機拍出讓人難忘的照片。市集當天,除了好玩好逛外,更不能錯過「拍出你的摩登時尚」街拍活動,只要在活動現場的特定打卡拍照點,拍照上傳至Instagram,標記@goodchos_tw 以及「好丘Good Cho’s信義店」地標,即可兌換限量「眷村風格紀念小物」(數量有限,送完為止);如果沒有古著也沒關係,現場還提供各式復古服飾租借服務,只要你想得到的造型都能在這裡滿足,輕輕鬆鬆拍出街頭大片!另外當晚還有「秀出你的復古穿搭」活動,只要穿著「印花」、「格紋」等復古服裝,入場室內派對的參與者,也將獲得「復古小禮物乙份」(數量有限,先到先得);另有「貝果抽獎大贏家」活動,只要現場掃描問券QR code填寫完整並送出,將有機會成為本次派對的「貝果抽獎大贏家」,可獲得好丘貝果19種全口味組合,將抽出1名幸運兒。※飲酒過量,有害健康,未滿18歲請勿飲酒。
成毅為破案扮待嫁新娘喊辛苦 《蓮花樓》虐戀初戀陳都靈
有「古裝男神」稱號的成毅近期主演新戲《蓮花樓》,劇中他為了辦案,找出幕後真凶,還男扮女裝,穿上嫁衣,讓他感嘆當女生真不容易,受訪時他說:「因為劇情需要,我不得不穿,衣服勒得很緊,穿著挺不舒服的,我感覺女演員真的很不容易,我才戴了半個小時頭冠,頭就很暈。」他的女裝扮相讓網友笑說:「身形有些過於高大,不過扮美嬌娘毫無違和。」成毅劇中化名為「李蓮花」,駕著蓮花樓馬車,四處漂泊行醫,居無定所,因故再度被捲入江湖紛爭並透過敏銳觀察力,破解多樁奇案。劇迷發揮創意,幫成毅劇中的蓮花樓馬車起了個『蓮寶堅尼』的綽號,他也自豪他的蓮花樓馬車擁有4匹馬力,什麼山路都能走,陪在他身邊的狗狗「狐狸精」則同樣搶戲,一人一犬戲裡戲外形影不離,讓他的粉絲笑說:「沒想到會有羨慕一條狗的一天。」陳都靈劇中和成毅上演虐戀。(圖/愛奇藝國際站提供)該劇恐怖氛圍營造到位,肖順堯跟成毅異口同聲地說:「採蓮庄新娘那Part故事有點嚇人,因為湖中的屍骨做得很逼真,在現場看到時不禁覺得有點害怕。」成毅也透露,他的膽子不大,所以一個人時從不看恐怖片,但在拍攝現場,因為還有其他工作人員在,能讓他稍稍感到安心。而提起和肖順堯、曾舜晞的三人行默契,成毅說:「我們都在盡自己最大的努力想拍好戲,人家都說《蓮花樓》是橫店最勤奮的劇組,每天凌晨4、5點就開工。」劇中成毅扮演的李蓮花台詞量驚人,他笑說:「李蓮花都是透過口頭講述來判案、斷案,所以拍攝時我就是一直在說話,連導演都說李蓮花話太多了,老是催我講台詞時速度要再快一點。」除了懸疑驚悚場面外,成毅和初戀女友陳都靈有緣無份的戀情也讓人揪心,得知將和女友重逢後,他刻意戴上面具,不讓對方認出他來,而在回憶場景中,兩人有甜蜜的額頭吻戲,花絮中可以看到成毅一吻完就忍不住笑場,露出害羞表情,讓觀眾直呼這種鏡頭應該再多來一些。《蓮花樓》改編自作家藤萍的小說《吉祥紋蓮花樓》,8月2日起每週三至週六晚間8點在iQIYI國際版APP上架。
藍心湄頭頂5公斤髮飾 化身送子觀音無人認出
公視時代生活劇《牛車來去》上週劇情最大的驚喜,莫過於藍心湄客串米可白在夢中見到的「送子觀音」,身穿端莊典雅的白衣與頭冠,手捧著嬰兒亮相,許多觀眾第一眼都沒有發現是藍心湄,直呼「太驚喜了」,藍心湄透露拍攝前一天還特別齋戒、沒有喝酒,妝容也是自己打底上妝,到了現場化妝師再幫忙修眉毛,「非常開心得到觀眾的認同,是很特別的演出經驗。」蕭景鴻親手為未出世的孩子刻陀螺。(圖/公視、禾豐製作提供)拍攝當天,藍心湄頂著近5公斤的假髮實心頭飾,站在高台上維持儀態拍攝了兩個多小時,相當敬業。李岳峰導演認為,藍心湄不管在臉型、長相、體態上都很像慈眉善目的觀音菩薩,便提出了邀約。對此,藍心湄笑稱:「導演敢邀請,我就敢演!」儘管只有短短10幾秒鐘的鏡頭,堪稱是本劇最佳「神還原」演技,製作人更在事後發現,拍攝日是農曆2月19日,正逢觀音佛辰,認為太巧合。陳博正客串貧窮佃農,並與游安順對戲。(圖/公視、禾豐製作提供)最新劇情也將迎來第一波高潮,安心亞即將臨盆,但蕭景鴻卻因為家中沒有牛耕作,長期人當牛拖積勞成疾,幸虧地主楊烈家正好為了躲避空襲疏開到鄉下蔡家,及時幫助了蔡家帶蕭景鴻進城給西醫診療,兩家人也因為種種牽連與互助,產生了更深厚的情誼。劇中蕭景鴻得知安心亞懷孕後,開始挑木頭要親手刻一個陀螺給小孩,即使拖著病體,手也一刻不得閒,實際上是三個孩子爸爸的蕭景鴻,也是完全將現實生活中愛孩子的心延續到了劇中,拍攝時自己一刀一刀地將陀螺雕刻完成。《牛車來去》彩蛋驚喜不斷,金鐘、金馬雙料男配角陳博正亦參與客串,打赤腳特別演出貧窮佃農阿喜伯,一幕牛被偷牛賊偷宰後,將借牛耕作的錢還給游安順,兩位金獎級老戲骨的對戲,令人動容。導演特別為本身有在修行的陳博正,親寫了一場在牛塚祭拜亡牛的戲,「阿喜伯誠懇感恩牛付出、祈求牛轉世好人家,由西哥來詮釋,格外感人。」最新集數也將看到加賀美智久的友情演出,《華燈初上》人氣酒客中村先生搖身一變,成了肝病權威的乃木醫生。此外,劇中臧芮軒與伊吹這對俊男美女組合,因為臧芮軒的主動出擊,愛情逐漸開始萌芽;還有因為替何豪傑作保惹禍上身的楊子儀,即將上戰場卻膝下無子,焦急的父母竟然提出了驚天動地的要求。
搜奇/深山藏納茲卡線翻版 巨型麒麟武士圖是「外星人傑作」?
1939年,美國考古學家保羅柯索(PaulKosok)為了尋找古代印加文明的引水渠遺址,決定自駕飛機來一次高空考察,在飛過祕魯南部的納茲卡(Nazca)荒原時,他向下看了一眼竟讓他驚呆。祕魯南部的納茲卡線。(圖/達志/美聯社)原來,他發現平原上有巨大、看似平行跑道一樣的直線圖案,他飛回來再仔細觀察,發現這些看似平淡無奇的地表線條,構成了一幅幅巨大無比的圖案,像是動物、植物還有一些古怪的符號。這些圖案有多大,大到必須在300公尺以上的高空才能看清全貌;大到美國太空船在百萬公尺外太空都能看到納茲卡線條。此後,許多科學家陸續來到當地進行了多次大規模的實地勘察,這也讓外界不禁好奇,在兩千多年前,這些線條、圖案倒底是如何製作出來的?祕魯南部的納茲卡線。(圖/達志/美聯社)巧的是,中國北京礦冶研究總院研究員近期瀏覽Google地球時,發現位於四川省雅安市的蒙頂山上,竟出現類似納茲卡線的巨型圖案,據《梨視頻》報導,北京礦冶研究總院的研究員謝強,負責地質探勘,先前他在瀏覽Google地球的衛星圖像時,發現了蒙頂山脈上,竟出現奇怪的圖示,山脈似乎被刻出一隻麒麟,還有一個戴羽毛頭冠的武士,面積非常大,相當於好幾千個足球場。四川雅安的蒙頂山脈一隻麒麟,還有一個戴羽毛頭冠的武士圖案。(圖/翻攝自CCTV10,下同)四川雅安的蒙頂山脈是著名茶山,早在西漢時期的種茶始祖吳理真,就在當地種植茶葉,謝強原先猜測,這些圖案可能是古人為了祭祀茶祖以人工方式挖掘,不過翻閱了歷代史料,卻未發現任何紀錄,由此可知,這個神秘圖形並非人工所造,這也讓圖案形成的原因成謎。專家原先猜測,這些圖案可能是古人為了祭祀茶祖以人工方式挖掘。謝強於是和研究員前往蒙頂山進行實地考察,當一行人來到現場終於揭開真相,雅山市位於多塊板塊交匯點,由於板塊的碰撞,經年累月下使得地表出現褶皺,恰好組成麒麟和武士的圖案,不過板塊碰撞形成的褶皺,通常呈現直線或弧線,但武士頭上的頭冠則是環狀,由板塊碰撞而形成的可能性相當低,這也讓考察團一團霧水。神秘圖形並非人工所造,這也讓圖案形成的原因成謎。不過經實地的探勘和了解,考察團發現,雅安市背靠青藏高原,從印度洋來的暖溼氣流,會沿著青藏高原地形往上爬升,並在高空冷卻降雨,造成雅安市幾乎每日下雨,另外,羽毛頭冠附近地層是由砂礫岩組成,抗風化相形之下較弱,因此在雨水長期沖刷下,就會形成類似頭冠的環狀線條,而這神秘的麒麟和武士圖謎團也終於破解。
23歲辣媽大秀3歲女兒「豪奢公主趴」 無視疫情被罵翻
23歲話題女王凱莉珍娜(KylieJenner)和金卡戴珊(Kim Kardashian)等姊姊們因為在真人實境秀《與其卡戴珊姊妹同行》上打開知名度,加上她的穿著風格總是性感、大膽,在IG上狂吸2億名粉絲追蹤。這位「社群女王」還經營個人美妝品牌「Kylie Cosmetics」擠上富豪排行,甚至連兩年奪下最年輕的「億萬富豪」頭銜,不過她去年從富豪榜單中除名,疑似是財報造假!凱莉珍娜和女兒史托米韋伯斯特。(圖/翻攝自Kylie Jenner IG)雖然掉出富豪榜,不過這位辣媽的心情似乎不受影響,近期她的女兒史托米韋伯斯特(StormiWebster)過生日,她再度為女兒舉行了盛大的派對;不過卻因為無視疫情下的社交禁令引起網友批評。史托米韋伯斯特生日趴。(圖/翻攝自Kylie Jenner IG)根據《US Weekly》的報導,凱莉珍娜和饒舌歌手崔維斯史考特(Travis Scott)的愛女史托米在1日歡慶3歲生日,向來是一名「孝女」的凱莉,每次都會為女兒舉辦盛大的生日趴、像是去年就在自家庭院打造女兒專屬的「遊樂園」,而今年凱莉珍娜同樣「不手軟」,先是在自家豪宅門口掛上了女兒生日派對的大氣球,透過她與家人們分享在IG上,她還為女兒蓋了座「粉紅城堡」、並為每位賓客製作了主題T-Shirt。史托米韋伯斯特生日趴。(圖/翻攝自Kylie Jenner IG)當然,史托米也換上粉色的「公主裝」,這套以粉色硬紗層層堆疊的連身裙,搭配上小小的公主頭冠,果然超有小公主FU;除此之外,像是生日趴必備的多層蛋糕、糖果攤和美食餐車等等,雖然凱莉珍娜這次為女兒辦的派對比起前兩次「收斂」,不過豪奢的程度還是讓人稱羨。史托米韋伯斯特生日趴。(圖/翻攝自Kylie Jenner IG)凱莉珍娜雖然表示已經「很收斂」了,但是洛杉磯正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實行社交禁令、限制所有公共與私人聚會,這位辣媽無視規定舉辦派對再度引發網路上出現正反意見,有網友對於這場派對投以羨慕眼光,「我也想要這樣的生日派對」、「好想也被受邀」,不過也有網友認為這根本是違反了規定,雖然這位話題女王或許不在意網友的反應,不該還是該乖乖遵守疫情下的規範才對。
雲林口湖 人文社區 訴說在地情
雲林縣口湖鄉的「梧北社區」,2020年推動景觀再造後成為網路旅遊話題,社區內多添了十多面有故事的鐵花窗,與鄰近同在口湖的「成龍村」自然人文景點連成一氣,值得一同走訪。「椬梧水塔」底部不只是小雨燕棲息地,還以「家」的意涵進行瓦片拼貼的藝術改造。(圖/林士傑攝)「阿嬤,咁ㄟ凍請您佮阮講窗仔的故事?(阿嬤,能不能請妳跟我說這個窗仔的故事?)」經營雜貨店的九十二歲阿嬤李林選,在梧北社區的鐵花窗完成後,不只雜貨店成為遊客的問路站,連她本人都變成宣傳活招牌。梧北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王春生提到,社區因被選中進行「椬梧城鎮之心人文景觀再造」計畫,用「跟著小雨燕趣旅行」的可愛意象做主軸,貫串社區人文景點與生態,散落在社區中、訴說十個在地故事的十三面鐵花窗,因此一炮而紅。梧北社區的鐵花窗作品《廟前柑仔店》,細緻地做出了糖果罐的造型,也刻畫出李林選阿嬤的人生。(圖/林士傑攝)尋鐵花窗 聽村民故事想造訪鐵花窗,可從社區信仰中心「調天宮」為起點,循著小雨燕的標示一路前進。每扇窗中以不同的「雙手」圖案,帶遊客看到雜貨店阿嬤從事農耕的過往、素人畫家為照顧妹妹返回口湖的情誼,認識從台南北門嫁來口湖的「玫瑰姐」、自創詩詞寫滿家牆的詩人陳山派,以及致力民主運動的「民主先聲」李萬居,也能看到設計鐵花窗的「芃芓藝術工作室」和「鐵作職人」曾文昌團隊,牽引出居民人生故事的用心。《陳山派詩人厝》有陳山派嘻笑以對洗腎心情,與描述農村生活的創作。(圖/林士傑攝)《椬梧地、產、景》呈現在地養殖文蛤、白蝦等產業面貌。(圖/林士傑攝)正午時分,「口湖遊客中心」內有間「甘苦人餐廳」,以農民辛勤栽種的食材、養殖的魚蝦做成美味佳餚,可依預算、人數配菜,也有以花枝排、煎虱目魚為主菜的個人套餐,還有超值划算的海鮮麵,成為遊客造訪口湖常選擇的用餐地點。口湖遊客中心的廣場裝置藝術「海將軍的頭冠」,將傳統信仰中的海洋守護神「媽祖」轉化為海將軍,提醒大家珍惜環境。(圖/林士傑攝)口湖遊客中心的廣場裝置藝術「海將軍的頭冠」,將傳統信仰中的海洋守護神「媽祖」轉化為海將軍,提醒大家珍惜環境。(圖/林士傑攝)矗立在遊客中心外頭的大型裝置藝術「海將軍的頭冠」,接連獲得二○二○年義大利「國際A'設計大獎」(A' DesignAward & Competition)銅牌、二○二○「巴黎DNA設計獎」(DNA Paris Design Awards)。作品外型取材自台灣養殖魚類「龍膽石斑」,表面以低溫釉窯燒的陶片、磁磚,搭配鏡面玻璃等構成,魚肚位置還闢有座位可入內休憩。「甘苦人餐廳」的「虱目魚腹套餐」,能嘗到無刺虱目魚腹與加了蝦仁的花枝排,還有鮮甜的當令時蔬。(350元/套餐)(圖/林士傑攝)老屋新生 問路吃茶點當車拐入成龍村,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林荺紾帶我們走進宮廟旁的「成龍‧捌貳」。這是去年八月村子終於成立的問路站,屋內略矮的天花板亦可看出是頗有年份的老屋所改建。而做為工作人員的返鄉青年們,正忙著烤熱「黑豆司康」與「烏魚子司康」,以及現泡由在地農民栽培的「有機黑豆茶」,同時回答旅人們對成龍村景點的各種疑問。手工低溫烘焙的「有機黑豆茶」香氣淡雅,口感綿密的「黑豆司康」與濃郁的有機地瓜抹醬滋味絕配。(有機黑豆茶80元;黑豆司康55元)(圖/林士傑攝)「成龍‧捌貳」不只提供茶點,還不時舉辦產地生態導覽活動。(圖/林士傑攝)緊鄰著的「成龍集會所」,門神圖案是以Q版鳥類形象繪製,象徵成龍村每年有許多冬候鳥停留。成龍集會所在六十多年前曾是金湖國小成龍分校,民國七十二年才改成集會所,一度因管理不易而閒置幾十年,在村民與藝術團隊共同合作下,才變成現在以馬賽克磁磚拼貼的繽紛空間。遊客拍攝網美照時,也不妨仔細瞧瞧,還能在磁磚間看見居民生活影像。「成龍集會所」以磁磚拼貼得相當繽紛,可以在此稍作休息與自由閱覽。(圖/林士傑攝)認識溼地 訪藝術作品成龍村最初被外界所認識的起因,是十年前開始舉辦的「成龍溼地國際藝術節」,成龍溼地原是大片耕地,卻在民國七十五年及民國八十五年間分別遭受「韋恩」颱風與「賀伯」颱風侵襲,引發海水倒灌與土地鹽化,農民失去良田,只好轉型從事養殖漁業。然而溼地雖不再適合農耕,卻成了鳥類最佳棲息地,每年十月到隔年三月,都有大批候鳥來此過冬。成龍村民在2016年首次創建自己的藝術作品《連結》,以橋梁形態象徵與自然和諧共存。(圖/林士傑攝)林荺紾提到,由觀樹教育基金會主辦、在地居民參與合作的藝術節,讓溼地與居民生活更加緊密,融入生態意象的創作不只部分來自村民設計與搭建,也由於多採用木、竹等自然材料,時間久了難免損壞,因此村民甚至會自發巡視、重新修補。想多了解成龍村,用雙腳走訪一圈溼地創作、和在地居民聊聊天,絕對是最佳方式。藝術家李蕢至以漂流木創作的《海螺》是2020年新作,用以表達溼地生物的多樣性。(圖/林士傑攝)烏金飄香 日曬好滋味豔陽下,木板上平躺著一塊塊烏魚子,閃耀著美麗的光澤,包著頭巾的阿姨們穿梭其間忙著幫烏魚子翻面,是成龍村另一道冬季美好風景。直到農曆年前,都有機會在「豐樺水產」看見曬烏魚子的景象。(圖/林士傑攝)加工技術承襲自爺爺的「豐樺水產」老闆林豐樟表示,每片烏魚子得歷經採卵、綁線、清洗、去血等至少十道工序,才能精製完成端上桌。因應現代養生觀念,還得縮短鹽漬的時間,從而增加了加工過程的變數。即便挑戰重重,他們仍致力保留烏魚子鹹香好滋味,製作「一口吃隨身包」,以人工把關、分切包裝,來到口湖時,可別忘了帶點美味烏魚子回家。
【3D列印也抗疫2】嬰兒面罩製成速度慢 供不應求尋奧援
為了配合新生兒的頭圍尺寸,嘉義基督教醫院創新育成中心工作人員剛開始花了很多時間設定參數,根據大多數新生兒的頭圍(32至34公分)製作面罩,頭冠後方更搭配鬆緊帶,滿足「長太快的寶寶」,但若頭圍超過35公分,就無法使用。「3D列印只會印出頭冠部分,我們自己到生活百貨購買膠片,然後裁切製作透明罩子。」嘉基創新育成中心主任周信旭說。新生兒的頭圍大多介於32至34公分,但仍可透過軟體設定,列印出大一點的頭冠。(圖/嘉基提供)「3D列印的缺點就是速度慢,印出一個嬰兒面罩需要二小時以上。所以嬰兒面罩的產量真的有限,而且是『無償提供』,完全沒有索取任何費用。」周信旭表示,嬰兒面罩推出後,吸引附近醫院和民眾頻頻詢問,「連外縣市都有人來要,導致供不應求。」目前嘉基一天可印出6個嬰兒面罩,每周約產出30個至40個,「現在產出的嬰兒面罩,會優先提供給嘉基的新生兒和出生二個月內、有回診需求的小Baby使用。」嘉基開始製作嬰兒面罩後,醫護人員確實增加了不少工作負擔。例如創新育成中心管理師林瑾宜,每天都要忙著列印面罩,然後做初步組裝。「剛印出的成品邊緣都是粗糙的,必須用磨刀仔細把邊緣修得更平滑,才不會割傷小Baby。」此外,小兒科護理師也需抽空教導家長要如何使用、消毒和清洗嬰兒面罩。「倘若未來數月仍持續有需求,可能會找合作廠商來開模,希望有企業跳出來共襄盛舉。」周信旭透露,近日也將在網路公布嬰兒面罩製作方法,方便有3D列印機的機構或一般家庭DIY。嘉義基督教醫院位於嘉義市區,平均每日門診量超過4,110人次。(圖/翻攝自GOOGLE MAP)不過,在醫療產業上班、育有一歲多小孩的Michelle,卻認為嬰兒面罩不一定實用,「因為小嬰兒每隔幾小時就要喝奶或是討抱,面罩拿上又拿下,反而增加麻煩。不過,我也認為不滿一歲的嬰兒不適合戴口罩,因為會影響他們呼吸;至於一到二歲的幼兒則是戴不住,會一直拔掉。」因此Michelle盡量不帶小孩去人多的地方。
【3D列印也抗疫3】動用工業級列印機 只為防疫盡心力
金寶電子集團旗下的「三緯國際」(XYZprinting),堪稱台灣3D列印技術的翹楚,在此領域已耕耘數年之久。近日利用3D列印機(機型為mfgPro230 xS)來產出成人防護面罩。三緯國際副處長舒家誠說,這台3D列印機是工業級產品,機器本身相當昂貴,一台售價逾六萬美金(約台幣180萬元),「用這台來印面罩,產出速度會快很多。」此外,三緯也有販售機型較小的3D列印機,售價數百美元至六千美元不等。三緯國際使用工業級3D列印機「MfgPro230 xS 」,來列印3D防護面罩的頭冠。(圖/馬景平攝)這種3D防護面罩運用熱熔融層積(FFF;Fused Filament Fabrication)與雷射粉末燒結(SLS;Selective laser sintering)兩項先進3D列印技術。舒家誠進一步解釋,SLS是用雷射去燒粉末,燒了之後粉末熔化,粉末間融合在一起,因而成形,然後一層層往上疊印。接著,就有點像古物出土,把印好的東西在從粉末中挖出,這些在列印過程中剩下的粉末材料也可以繼續回收使用。至於熱熔融層積(FFF)的列印材料就不是粉末,而是一條條的PLA抗菌聚乳酸塑料。熱熔融層積是一個加熱還原塑膠的過程,「就像是在用一支很細緻的熱融槍,加熱到180度後,能把塑膠熔化,接著把這些熔化的塑膠像擠牙膏般地擠出來,再用馬達驅動,一邊擠一邊驅動,透過3D設計圖樣,便可繪製並列印出需要的形狀。」金寶電子集團成立於1973年,目前企業總部位於新北市深坑區。(圖/馬景平攝)
【3D列印也抗疫4】飆速狂印! 2小時可產出30個面罩
列印3D防護面罩除了一台3D列印機,還需要「PLA抗菌聚乳酸」和「PA12」這兩種極普通且容易取得的塑膠材質。PLA是一種以玉米澱粉為基底的塑化環保材質,雖然對食物和人體的傷害較低,但耐久性不高;超市販售的塑膠便當盒,多是PLA材質。PA12就是常見的「尼龍」(Nylon、人造纖維塑料)。三緯國際副處長舒家誠解釋,「在3D列印領域中,列印所需的材料成本算是最少的。」目前三緯國際設計生產的3D防護面罩僅一種尺寸,為了給不同頭圍的民眾使用,還以手工的方式加上鬆緊帶。「也可以在電腦軟體做好參數設定,列印出不同頭圍、臉型尺寸的頭冠,甚至還能一次印出不同頭圍尺寸的頭冠。」舒家誠說。這台MfgPro230 xS列印機一次可印出30個防護面罩(頭冠部分),光列印僅需兩小時左右;印完之後,還需靜置降溫,全部處理過程加起來大約八小時。「金寶電子集團在泰國、美國都有合作的醫療院所,若當地有需求,我們都是直接印出來送給對方,因為使用3D列印來印防疫物資,其實非常耗時,我們能幫忙就盡量做。」每次列印的頭冠件數可從軟體設定,最多一次可列印30個。(圖/馬景平攝)如果台灣的醫療單位有相關需求,就直接購買一台3D列印機?「其實如果醫院購買了列印機,對醫護人員其實無形中增加了工作負擔,因為很費時。而且3D列印機購置對醫院也是一項成本。」舒家誠說,像醫院的新生兒室,如果需求量並不大,只是印給小Baby用,就很適合用3D列印機。
日本德仁天皇即位遊行 東京數萬人爭睹祝賀
日本新天皇登基慶祝活動之一的「祝賀御列之儀」,是東京時隔將近30年再度出現的大規模皇室遊行,沿途兩旁萬人夾道,從早上7點就有人排隊,盛況空前。這項令和元年的首次慶祝遊行,今天下午在東京舉行,德仁天皇夫婦搭乘敞篷車上街接受民眾祝賀。日本警方動員各地約2萬6000人警力維安,民眾進入集合點前必須進行徹底的安檢,連錢包裡的夾層都需被一一檢視,防備做得滴水不漏。日本民眾夾道祝福。從皇居前往住處赤板御所,車隊遊行距離約4.6公里,沿途接受夾道民眾祝福,以平均時速10公里緩速行進,歷時約半小時。車隊浩浩蕩蕩總計有50輛,車隊行列約400公尺,除了前方的天皇夫婦,包括首相安倍晉三與宮內廳成員,也在後方的車隊裡一路隨行。日本時間下午3點整,德仁天皇穿著燕尾服並佩戴日本最高等的「大勳位菊花」勳章,雅子皇后則穿著長禮服佩戴承繼自上皇后美智子的頭冠,這頂皇冠更是由德國與法國手工打造,共鑲有60顆鑽石,中央巨鑽為世界第13大,相當的璀燦奪目。日本民眾高舉日本國旗祝福。東京首都圈也為此實施交通管制,隨著即位慶賀遊行,也象徵令和時代改朝換代 。而遊行車隊從皇宮正門開始到德仁夫婦居住的赤坂御所結束,全程共花半小時,德仁夫婦與沿途民眾揮手,雅子皇后還數度以手擦拭眼角,露出感動的神情。
花蓮原藝百工 展現生命美學
花蓮原民工藝,透過堅毅、堅持與創新的耕 耘,展現質樸中的華美,經由《原藝百工—花蓮部落工藝家群像》專書, 更讓人看見作品背後,動人心弦的故事。在前臨大海、背倚高山的花蓮,原住民族彷 彿有著天生的藝術細胞,尋常的植物、漂流木、石頭………,透過編織、雕刻就能 變換出令人驚豔的美感。這些從日常生活必須的服飾、器物,之所以能夠彷彿「幻化」般,以不同的色彩、型態呈現,除卻那難以具體捉摸的「藝術細胞」,更來自汲取山海天地的養分,源於血液中流著的族群記憶、親情牽繫,經過他們的心、手、意念,精美呈現。傳承編織文化 跨越固有藩籬織布是昔日太魯閣族婦女必備的技藝,擁有純熟的技巧,才有文面的資格;負責打獵的男性則編藤製作背簍等器物,甚至也有以「弓」為織機,做出竹簍的背帶。女生織布、男生編藤的太魯閣族傳統,因著對技藝的嚮往、對親人的思念,在這一代已逐漸打破藩籬。擁有第一屆原住民工藝師殊榮的胡秀蘭,作品早在市場打開知名度,從小看著母親織布的胡俊傑,不畏非議成為太魯閣族第一位「織男」;從小跟在父親馬邵‧阿信身邊當助手,父親過世後,沒有兄弟的都姆恩不忍父親技藝消失,忍受許多不信任的眼神,毅然成為太魯閣族編藤的女性工藝師。抗拒織布的藍美月,因為外婆遺囑「我織的布一件都不可以留」震驚、醒悟,苦學4年取得師資班結業資格,更在2015年於美國美國舉辦的國際民俗藝術市集,從500位參選者脫穎而出,揚名國際。田清玉接受先生顏乾坤牧師的建議,1984年在馬遠部落學習布農族男子長衣花紋織法,保留了珍貴技藝,也成了日後思念先生的絲縷綿綿。發掘獨特技藝 結合時尚行銷從事「染織類」的工藝家們,承負傳統使命尋回恐將消失的族群技藝,也懂得如何與現代社會需求結合。小時候說阿美族語、台語的潘靜英,重回新社照顧長輩,才發覺噶瑪蘭族的「香蕉絲工藝」竟是那般獨特,她努力將這份工藝復興,也被登錄為縣級文化資產。太魯閣族的連美惠以海外旅行的見聞,反思我族傳統,用織紋為創作核心,充滿原民神祕氣息的時尚包款,打進國內精品市場。阿美族的徐香蘭,不忘對裁縫的熱情,搭配樹皮布、原民圖紋色彩,開發出多樣文創商品,保留文化精髓、貼近現代生活需求,挺進品牌市場。雕出生活記憶 刻劃動人篇章雕刻在原民藝術中經常可見,其中又有木雕、石雕、皮雕,甚至以不同媒材相結合的表現方式,或述說家族故事、或表現族群文化,在在動人。泥水匠出身,50歲拿起雕刻刀的胡銀祿,把活了112歲的父親對他述說的傳說,化為一尊尊木雕,無論眼光銳利的「獵王」、親情流露的「給我最後的抱抱」,或粗獷、或細膩,刻劃出阿美族的部落生活故事。曾經一把火燒盡所有作品的馬浪‧烏瓦日,大型木雕、獲得原民藝術節優選的「人間系列」,乃至漂流木結合樹藤的桌椅,細緻內蘊的木紋演繹出獨特質感;回歸部落的了嘎‧里外,張大嘴拉出一尾一尾魚的涼亭木柱雕刻,令人印象深刻,魚型雕刻訴說阿美族的宇宙觀,圓融內斂書寫對文化的仰望、環境的省思。從事石雕的鄭詠鐸,從早年的石雕藝品,尋求脫離匠氣後的曲線流暢,乃至進修嘗試複合媒材,其創作之路宛如花蓮石材業的縮影;放棄外派機會的電機工程師,古拉斯以「電」的專業結合手工木雕,造型獨特的漂流木燈具,為他塑立了風格。噶瑪蘭族潘秀嫈專注的皮雕創作則很溫馨,喜歡手作卻自認沒有美術天份,但兒子帶有動漫風的筆觸,給了她圖案創作的靈感來源,每一份皮雕都是母子深層的心靈交流。太魯閣族的陳麗香從陶藝轉而木雕,她自覺是生命的機緣,玩木頭連接金屬、鐵材彷彿也是很自然的連結,在「跨界」之間流露出溫潤個性。形塑作品靈魂 傳遞設計意念到過花蓮慕谷慕魚的人,多半會知道那兒是原民山刀的故鄉。15歲起跟著父親學打鐵,許有祥的「銅門刀」已然是太魯閣山刀的代稱,兒子許保祿說,他要拿尺量,父親用眼睛看就知道了,刀的弧度、刀柄的斜度,在在是功夫,希望自己也能掌握精髓,製作出有靈魂的刀,並以符合現代的角度,傳遞祖傳工藝之美。港口部落長大的拉拉‧龍女,擁有女裝乙級證照,回到部落重新參與家鄉生活,甚至學習男人才做的藤編,融入之後再把素材轉換成她熟悉的布料,創作出獨有的「布拿包」(Puna是阿美族語的肚臍),用實用時尚傳遞不忘文化母源的初衷。提到琉璃珠,一般總想到排灣族,但阿美族的柯玉霞認為文化的流動如同琉璃在溫度變化的形貌,她用專長的金工加上琉璃做創意設計,讓觀賞者、收藏者感受呈現花蓮生活意象的美感。巧用不同媒材 表達多元融合傳遞生活、文化的美與故事,並不受單一材料的限制,運用多媒材的結合,花蓮原民工藝家同樣有精采的演出。曾春子作品媒材與風格多變,幾何圖紋裡帶著阿美衣飾頭冠元素,絹印、線繡、壓克力顏料描繪具象,都能生動地述說阿美族的文化與生活。服裝科班出身的吳秀梅,奪下「民族風尚服裝賽」首獎後,開啟她原民服飾研究與創作之路。一直以為自己是阿美族,從尋找撒奇萊雅女性傳統族服中,重新認識自己的出身,也將她真實生活的多元族群環境,創作出宛如各族迷你版族服的「族服酒衣袋」,成為擁有專利的熱銷商品。回到新社部落的噶瑪蘭族人杜瓦克‧都耀,以竹為材料,至做成早期的漁具「魚筌」,與纖維藝術家陳淑燕,展開「文化洄游」的創作之路,又與樹皮布、藤心結合,成為造型美麗的燈具,也為傳統工藝注入當代語彙。《原藝百工—花蓮部落工藝家群像》專書,表彰了這些生活藝術家的技藝美學,傳遞其創作的生命歷程故事,讀者更可依據隨附的「拜訪工藝家」單元,逐一造訪他們的工作室,肯定會有更深入的認識與感動。如欲洽購《原藝百工—花蓮部落工藝家群像》專書。請致電038-227171分機284「花蓮縣政府原住民行政處」